① 通過「格物」方法,可否讓人不吃不喝了呢
理想總是非常美好,而現實卻總是在殘酷中上演。我們都想活在夢幻般的世界裡面,無憂無慮,有所求,便有所得。甚至可以不吃不喝,修道升仙。
如果你不順從“良知”的指示,執意要深入下去,那麼你將跨進“魔道”,也就是走火入魔。於是一種強烈的“罪惡感”時刻都會向你襲來,晚上惡夢連連。這似乎有點誇張了,我也沒經歷過。
② 格物致知
格物的目的是窮理,也就是觀察事物的變化,刨根問底.比方我們在醫院看見患病的老者,便要問人怎麼會老怎麼會生病怎麼會死亡.也會追問人如何來,人的緣起等等.窮理就是不停的追問,直到參出萬物之理.這時候,我們就理解了人事物的規律.理解了我們就知道如何與人事物打交道,知道如何按照規律做人做事.此謂"誠意正心".正心方能修正自我缺陷,修正自我缺陷方能正確齊家,才能循序漸進的治國平天下.
③ 格物致知 示例
謂研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為中國古代認識論的重要命題之 一。語出《禮記·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鄭玄註:「格,來也;物猶事也。其知於善深,則來善物;其知於惡深,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此致或為至。」
"格物致知":《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格物致知"一詞出自《大學》。格,至也。物,猶事也。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哲學概念。北宋朱熹認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盡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這是朱子對"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確的表述。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對於朱熹的的解釋,我們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窮理,凡事都要弄個明白,探個究竟;致知,即做個真正的明白人,為人行事決不湖塗。
詞 目 格物致知
發 音 gé wù zhì zhī
釋 義 格:推究;致: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出 處 《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示 例 顧彼西洋以~為學問本始,中國非不爾雲也,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嚴復《原強》)
例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丁肇中(1936——),美國物理學家。生於密執安州安阿伯。196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69年後任馬薩諸塞理工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高能物理學研究。1974年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實驗中發現新粒子(J/ψ粒子),並導致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新粒子的發現,使粒子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因此於1976年與里克特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我非常榮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華」徵文特別榮譽獎。我父親是受中國傳統教育長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傳統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緬懷我的父親,我寫了《懷念》這篇文章。多年來,我在學校里接觸到不少中國學生,因此,我想借這個機會向大家談談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在中國傳統教育里,最重要的書是「四書」。「四書」之一的《大學》里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說,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用這個名詞描寫現代學術發展是再適當也沒有了。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實驗。
但是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大學》本身就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和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為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被埋沒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論家王陽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有一天王陽明要依照《大學》的指示,先從「格物」做起。他決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於是他搬了一條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對著竹子硬想了七天,結果因為頭痛而宣告失敗。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王陽明的觀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儒家傳統的看法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聖人」從內心領悟的。聖人知道真理以後,就傳給一般人。所以經書上的道理是可「推之於四海,傳之於萬世」的。這種觀點,經驗告訴我們,是不能適用於現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學的人,所以先讓我談談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科學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比如,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就要特別栽種竹樹,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
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它需要有小心具體的計劃。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以作為整個探索過程的向導。至於這目標怎樣選定,就要靠實驗者的判斷力和靈感。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麼基本知識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什麼歷史上學術的進展只靠很少數的人關鍵性的發現。
在今天,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地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因為這個文化背景,中國學生大部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100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這方面,我有個人的經驗為證。我是受傳統教育長大的。到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起先以為只要很「用功」,什麼都遵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一開始做研究便馬上發現不能光靠教師,需要自己做主張、出主意。當時因為事先沒有準備,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當時的惟一辦法——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於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管研究科學,研究人文學,或者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現在世界和社會的環境變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我們要自己有判斷力。在環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到幾千年前經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希望我們這一代對於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格物致知:中國宋明理學認識論學說。始見於《禮記•大學》。原是作為誠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養方法的命題。從宋代理學家程頤開始,把格物致知作為認識論的重要問題。程頤認為格物就是就物而窮其理,格物的途徑主要是讀書討論,應事接物之類。格物致知的過程,就是一個體認人所固有的理的過程。朱熹認為格物致知是連結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的方法。他認為,格物就是窮盡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極。並認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認識的兩個方面。陸九淵從「心即理」出發,認為格物就是體認本心。王守仁認為格為正,物為事,致為至,知為良知。因此,格物也就是致良知的工夫。明清之際的王夫之認為,格物就是人們對於外界事物的認識,是以「學問為主,而思辨輔之」。致知就是人們進行思辨的理性活動,以「思辨為主,而學問輔之」。他認為,如果沒有格物,不接觸外界事物,就會使人陷入空想;沒有致知,就會被各種事物的現象所迷惑,因而兩者必須相濟。
朱熹的
《大學》中講:「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 其知。致知在格物。」這樣講在《大學》這部集中圍繞著這些問題論述了儒家以修身齊家為根本的政治倫理哲學中,格物致知是何其的重要。朱熹對格物致知問題有相當深的研究,我們今天就這個問題討論之。
對於這個問題,朱熹專門寫了一篇《補〈大學〉格物致知傳》,提出了一個格物致知,即物窮理的認識論綱要。其文如下: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
按照朱熹的這個解釋,所謂致知在格物,就是即物窮理以致吾心固有之知。他說:「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認為人本來有知,天下之舞都有一個理,這樣說來人「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如果不是這樣,那麼就是因為他沒有窮盡理。那麼「格物」和「致知」是什麼哪?我們來分析一下。
朱熹曾說:「此一書之間要緊只在格物兩字上認得」,「本領全只在這兩字上。」(《朱子語類》十四)可見「格物」在朱熹《大學》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大學章句》釋經一章)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補傳五章)
「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觀理以格夫物。格者,極至之謂,如格於文祖之格,言窮而至極也。」(《大學或問》卷一)
「及其進乎大學,則又使之即夫事之中,因其所知之理推而究之,以各行乎其極。」(《大學或問》卷二)
在朱熹看來,格物包括三個要點,即「即物」、「窮理」、「至極」。在朱熹的認識當中,理是先於天地而存在的,是天地萬物產生和存在的本源和根據。所以窮理,就是要探求、窮索一切本源,於是三者的關系就是格物的核心在窮理,窮理離不了居奇的事物,窮理就要窮至其極。這里涉及了格物的方法問題,後面我們再說。這里有個問題,就是這個「格」字訓為「至」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朱門後學車若水加了兩個字,「量」和「度」(見《宋元學案》六十六《南湖學案》之《玉峰腳氣集》)。我理解這個「量」和「度」,是使認識達到「適中合宜」,窮極其理,也要「適中合宜」,否則就過猶不及,因為如果真要「極至」,就會使「窮理」意無著落,格至無窮無盡,求索不得,以至居無所定,沒有什麼標准而言,落到無限求索的空無之中了。
什麼叫「致知」?朱熹在《大學章句》中說:「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致知知識就一物上窮盡一物之理,致知店知識窮得物理盡後我之知識亦無不盡處,若推此知識而致之也。此其文義知識如此,才認得定,便請以此用功,但能格物則知自至,不是別一事也。」(《答黃土子耕五》,《文集》五十一)這樣朱熹的致知就定位在「通過考究物理,使認識的知識得到擴充而所得的結果」上了,於是補格物致知傳中又說:「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這樣人心莫不有知即是致知之識,既有能覺之知,更有知識之知。朱熹認為人本來是有知的,但是由於受到世間事物的蔽塞而不能達到通明,必須進行後天的學習方能達到。他說:「這個道理,本是天所以與我者,不為聖賢而有餘,不為愚不肖而不足。但其間節目,須當講學以明之。」(《語類》卷十四)天所賦予人的理是完整無缺的,無論是賢、愚、不肖,他們固有的理都沒有變,但是由於人稟受的「氣」各有不同,有「昏明清濁之異」,所以理也有通明蔽塞的不同。於是朱熹強調,無論資質如何,要明天賦之理,都要下困學、勉行的工夫。(參見《語類》卷八)
從上可知,格物指努力窮就事物之理,當人民通曉事物之理後,人的知識也就完備徹底了;致知完全是作為認識過程找能夠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識的一個自然結果;所以朱熹認為,若沒有格物談致知是無法辦到的。知悉用「格物所以致知」來說格物和致知的關系,一方面說格物以致知為目的,另一方面致知是在格物的過程中實現的。在趙順孫篆疏的《大學篆疏》中載:「《文集》曰:格物獨可以一事言,知至則指吾心所可知處,不容更有未盡矣。《語錄》曰:物格是要得外面無不盡,知至是裡面亦清澈無不盡。」這樣「格物」和「致知」只是認識過程中的兩個不同的方面,「格物」和「致知」不是兩回事。知曉了格物致知的關系,我們怎樣來格物而達到致知哪?先要弄清格物的「物」,這個格物的對象問題。
朱熹格物中的「物」,是指一切事物,凡天地之間,無論是客觀的物質實體,還是某些思維念慮在內。朱熹說:「聖人只說格物二字,便是要人就事物上理會。且自一念著急微,以至事事物物,若靜若動,凡居出飲食言語,無不是事。」(《語類》十五)他還說:「格物須是到處求,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辯之,皆格物之謂也。若只求諸己,亦恐有見錯處,不可執一。」(《語類》十八)從而要求人通過對外在對象的考究中把握義理,以達到引起內心的波動熱達到致知。這樣朱熹認為天下的事物莫不有理,無論是大小、輕重、貴賤等等,萬事萬物皆有理,所以格物是長理論上講對這些事物的理也要格,當然在實踐中有個輕重緩急的問題,那桐油另當別論了。事物的多樣性引起格物方法的多樣性來,但是歸結到一處,就是要求把一切內格物之功合到「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的道德境界上去。但是把朱熹格物學說僅僅歸結到道德境界修養方法上是不完全的,他也是對知識學習的根本求知方法。我們下來探討一下朱熹的格物致知的幾個有機的常規方法。
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模式就是「博學—積累—貫通—推類」,下來我們看看這個模式。
博學。「博學,謂天地萬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當學,然亦各有次序,當以其大而急者為先,不可雜而無統也。」(《語類》卷八)博學是無所不學,但又要有先後次序,不可雜而無序。博學的目的就是要窮理,他還提出必須先博而後約,博而不能反於約,就不能窮理,就會流於雜。
「務反求者,以博觀為外弛;務博觀者,以內省為狹隘,墮於一偏,此皆學者之大病也。」(《語類》卷九)
「學之雜者似博,其約者似陋。惟先博而後約,然後能不流於雜,而不厭於陋也。」(《答汪太初》,《文集》卷四十六)
「窮理格物,如讀經看史,應接事物,理會個是處,皆是格物。」(《語類》卷十五)這里說的很明白,就是博學是為了窮理,這種廣泛的學習知識就是為其做准備的。他在此中,還提出了這樣一條,就是一方面肯定人心有先知,另一方面強調觀物、讀書不能有私心,舊見的束縛。他指出:「今學者有二種病,一是主私意,一是舊有先入之說,雖欲擺脫,亦被他自來相尋。」(《語類》卷十一)己意、私見在作怪,難免先入主見,是不可能真正知道彼事的。朱熹有兩句詩很有名氣,「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之一,《文集》卷二)有朱熹的話來解釋就是:「讀書若有所見,未必便是,不可便執著,且放到一邊,益更讀書,以來新見。若執著一見,則此心便被此見遮蔽了」(同上);「學者不可只管守從前所見,須除了,方見新意。如去了濁水,然後清者出焉。」(同上)就是這個意思,其實這對「積累」來說也很重要。
積累。程頤講了這樣一句話:「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後脫然自有貫通處。」(《遺書》十八)朱熹很注重這句話,他認為,積累可以達到貫通,貫通須由逐漸積累,關於貫通我下一段再說。朱熹十分強調積累之功,他說:「格物致知,大學之端,始學之事也。一物格則一知至,其功有漸,積久貫通,然後胸中判然不疑所行,而意誠心正矣。然所致之知固有深淺,豈遽以為與堯舜同者,一旦忽然而見之也哉!此殆釋氏一聞千悟,一超直入之虛談,非聖門明善誠身之實務也。」(《文集》七十二)這樣格物須是一個又一到十,到百的過程,如果不能切實的「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則會一事無成,超越積累而想達到格物是不可能的,虛妄的。在這里積累首先是要切己之實。這里他批判了用禪宗的頓悟方式來達到格物。朱熹的觀點是從即物的見聞之知入手,這個「知」要從小的入手,從自己入手。這樣今日格,明日格,久之就貫通了。
貫通。在運用這個方法來解決問題時,朱熹首先用「理一分殊」的觀點批判了程頤的格一物而萬物通的觀點。「問:一理則萬物通,其說如何?曰:伊川嘗雲,雖顏子亦未到此。天下豈有一理而萬物通便解萬理皆通?也須積累將去。如顏子高明,不過聞一知十,亦是大段聰明了。學問卻有漸,無急迫之理。有人嘗說學問只用窮究一個大處,則其他皆通,如某正不敢如此說。須是遂旋做將去,不成只用窮究一個,其他更不用管,便都理會得,豈有此理!」(《語類》卷十八)「這道理不只是就一件事上理會見得便了,學時無所不學,理會時卻是逐件上理會去。」(《語類》卷百十七)照朱熹的說法,每個事物皆有它自己的理,這個理是十分具體的,但是這些具體的理又受到一普遍原理所支配,普遍原理存在於一切有差別的具體的理之中,一切有差別的具體的理,都是普遍之理的個別表現。這樣不可能由只格一物而認識到普遍原理的。他強調由個別具體之理貫通而達到普遍原理,達到認識的飛躍,但我這里要說明一點就是這個「理」,並不是我們現在認識到的規律,也不是宗教認識中的「神」,是朱熹特指的「天理」。這種貫通誠如《大學章句》中所講的「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
推類。實際上前面三個已經達到朱熹所謂的「致知」了,認識到這一階段似乎可以終結了。但是天地萬物千千種種,總不會達到全部都「格」過去了,這樣舊有了輕重緩急問題。對於那些沒有「格」過的,朱熹說:「物有多少,亦如何窮得盡?但到那貫通處則才抬來見便曉得,是為盡也。」(《語類》六十)這樣那些沒有經過窮格的事物才會轉化為人的現成知識,這個過程就是推類。如何推類,朱熹認為用這八個字「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一類事物積累而得到一個普遍原理,再用這個普遍原理去推知其他事物之理。他肯定了人在認識事物上的能動性,有認識到一事物與它周圍的任何事物都有聯系,這是很難得的。但是朱熹得人為這種推理而得的知識,只是大體上如此而已,對此也不能全信,他還有疑慮。
這里我簡單地說說這四個方面的內在聯系。博學為積累做了准備,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就會貫通而得到一普遍原理,用得到的這個普遍原理推類就可以知道那些未知的事物之理。經過這樣一個步驟就可以達到格物致知。朱熹提倡的先知後行在這里很明顯的顯示出來了。
朱熹繼承和發展了程頤的格物致知論,並將他更加完備程頤的格物窮理是多方面的以及其途徑和方法是多樣性的觀點,被朱熹充分發揮,特別是「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件」的觀點。當然也有對程頤格物致知論的某些方面的舍棄,這是必要的。
我們可以這樣說,在這個問題上,朱熹從不同的角度上展開了比較廣泛的論述,在中國思想認識史上是很有價值的。但是我們用現在的觀點來看,是很成問題的,對於朱熹這樣的哲學家,我們不能因為將他定位在唯心主義陣營中,就一棍子打死,對其一分為二的看待是十分必要的
④ 如果近視了
可以
近視(尤其是高度近視),眼球會被眼周肌肉拉長(不是睫狀肌拉長的,睫狀肌只能縱向調節晶狀體)。導致視遠時,晶狀體的屈光的焦點不能落在視網膜上。但通過練習,可以有意識地控制眼周肌肉壓縮眼球(主要依據是可以讓眼前有一段清晰地時間,也是實現可控的唯一方法)。在掌握技巧之後,逐步降低眼鏡的度數,最後能將眼球壓縮回正常的水平,近視就自愈了。
其實上面這一段,就是近視自愈的原理和整個過程。以下是更為詳細節論述。
注意:本方法只適用於軸性近視中的單純性近視。即眼睛屈光間質的屈折力正常,但眼軸的前後徑延長,遠處的光線入眼後成像於視網膜前所造成的近視,並且近視成因與遺傳無關。
格物篇
實際上就是技巧篇,寫作格物篇更為形象些,大部分操作過程來自於我的經驗,也算是一種例證吧,具體理論根據在後文會有列出。
第一階段 視覺恢復閃現
什麼是視覺恢復的閃現?
《完美的視力》(貝茨主辦的雜志)1923年5月寫到:
問:我正在按照你的方法糾正視力和散光,有的時候,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我的視力很好,但很快又變回老樣子,這是怎麼回事?
答: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視覺恢復的閃現」,這些良好視覺的閃現隨著練習,會越來越頻繁地出現,直至固化成習慣和穩定的恢復後視力。
可以看出,在貝茨及相關的視力恢復書籍中,這種視覺閃現只是在一個不起眼的章節里出現,並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作為一個自愈視力的親歷者,我認為視覺恢復的閃現非常重要。相關理論在後文會做出詳細的解釋,這章只討論相關技巧。
正確的視覺恢復的閃現技巧:
養成望遠的習慣,這里指的望遠是相對的:視近的情況下,即工作看書或者用電腦的時候,盡量保持在看清和看不清的臨界狀態,如果戴眼鏡矯正視力比較好的話,就要靠在椅子上,然後找一個足夠遠的距離,距離所視清晰與模糊的臨界為標准。外出的時候,在保證絕對安全的時候,適當望遠,比如遠處的山峰或者建築。在室內的話,也盡量養成向窗外遠眺的習慣。視遠的環境以光線適中為宜。我一般上網和刷論壇的時候,都會把顯示器屏幕調到比最暗高一格。遠眺的話,盡量選擇陰天,且不要在陽光非常刺眼的情況下遠眺或者直視太陽,那樣會加重眼睛的疲勞程度。當習慣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這種視覺上的瞬間清晰現象會自然的出現。如果長時間找不到這種感覺也不要強求,現在還不到可以自由控制眼部肌肉壓迫眼球的階段,慢慢找感覺,不要過於急功近利。
望遠需要說明的是,這個階段不要摘眼鏡。當然你熟練了以後,不戴眼鏡也可以讓眼前瞬間清晰。
視覺恢復的閃現分很多種,但只有一種是對視力自愈是有益的,其他的閃現做法可以算做作弊。
舉幾種作弊的情況,盡管對眼睛沒有太大的傷害,但大家還是盡量避免使用以下四種「技巧」。
1、眯眼,眯眼的原理是小孔成像(《EASY摘掉眼鏡完美視力》有具體原理),可以使眼睛瞬間清晰,應該算是一種不良的習慣,對恢復視力沒有任何益處。
2、低頭直視前方。這也是一種作弊的閃現「技巧」,原理也是小孔成像。
3、眼淚凹透鏡,眼淚就會在角膜前方和眼瞼之間形成天然的「凹透鏡」,這也是隱形眼鏡的原理。
4、壓迫眼瞼,即是拉眼皮,和眯眼的效果相同,但更清楚些。
第二階段 放大閃現效果階段
此階段目標:做到瞬間睜眼後,能夠在讓眼前保持一段時間的清晰。
當你有足夠多的瞬間清晰閃現經歷後,可以嘗試放大這種感覺。這個階段就可以進行練習了。具體做法如下:
可以先閉眼找感覺,我們都會有這樣的經驗,多眨眼可以讓眼前稍微清晰一段時間,再一眨眼,這種清晰地感覺就沒了,如果你能做到這一步,就說明你可以進入了第二階段的練習,並嘗試去延長這種感覺的時間吧。
第一步先微閉雙眼,緩緩睜開。直視前方,然後雙眼看著眼前的景象,快速將視線向中間靠近,就是將兩眼所視焦點努力「聚焦」,(是看聚焦的物體,不是對眼,對眼「聚焦」太近了)然後你會感到額頭及眼周的肌肉有很強的力量向里拉,這應該是眼部周在向里壓眼球,之後會模糊一瞬間(非常短暫),接著綳住剛才有拉扯感覺的肌肉,眼前就清晰了一些(大概50度)。熟練後,感覺會變得很輕微,比控制面部肌肉的感覺還要輕微。當然,找到這種感覺的初期眼周肌肉的感覺會強烈一些,群內的nallan在第一次找到這種感覺的時候,形容這種感覺「如同肱二頭肌綳緊了一樣」。可以認為是長期凝視過近,使眼周肌肉長期處於緊張狀態,突然改變用力方式所致。
而這種技巧,本質上就是用視遠的凝視去戰勝視近的凝視,
注意這個階段的練習會不可避免地出現視力疲勞,眼周的肌肉會在多次練習後會感到酸痛,眼睛也會很疼,所以在練習的時候要把握好一個度,覺得視力疲勞就停止練習,休息一段時間。最好的恢復方法就是在黑暗的房間里閉上眼睛躺一會,不接觸光源。
第三階段 自由控制階段
本階段目標:能夠做到不用閉眼,也可以控制眼周肌肉,讓眼前瞬間清晰,且眨眼後,這種瞬間清晰的感覺不消失。
練習方法和第二階段一樣,但要做到做到能夠自由控制眼部肌肉,並且不用閉眼,也可以控制眼周肌肉,讓眼前瞬間清晰一段時間,並且數次眨眼也不會讓這種感覺消失。我個人的經驗,能夠維持30~60秒的時候,就可以進入到降低眼鏡度數的階段了。
當然,隨著技巧的熟練及自愈過程的延續,可以繼續延長眼前的清晰時間。並將這種技巧逐步融入生活。之後就能體會到,眼睛其實也是用進廢退的。
在將技巧熟練之前,不要輕易地摘下眼鏡練習,或者戴上度數過低的眼鏡,那樣不會起到自愈的效果,只會加重視疲勞。
恢復篇
到了這個階段就可以開始降低眼鏡的度數了。
降低多少度數合適:
我個人經驗,100~150度比較合適。之所以要150度的方式遞減眼鏡度數,是為了保證足夠的視遠能力,並考慮了眼睛的承受能力。
配眼鏡的問題:
關於價格:在我視力自愈的過程中,一共換了6幅眼鏡,去的是中等規模的眼鏡店,離學校很近,所以很便宜。由於配鏡次數多了,慢慢就和老闆熟路了。配一副眼鏡,鏡片和鏡框一共100元左右。需要說明的是,這是二級城市的價格。眼鏡是一個暴利行業,據說一副普通眼鏡的成本不到5元。
關於驗光:要降度數的話,一定要清楚自己目前的視力狀況,並保證驗光准確,一定要去可靠的醫院或眼鏡店驗光,驗光師一定要有驗光師資格證(驗光師資格證主要分為中級驗光員資格證和高級驗光員資格證),不在不可靠的地方驗光。並且只可降鏡片的屈光度,其他如散光度數則不要降低。如有屈光參差(雙眼的屈光狀態在性質上或程度上有顯著差異者稱為"屈光參差"。——《實用眼科學》第二版),即雙眼近視度數相差較多的話,可以在恢復的過程中逐步使雙眼度數接近。如我雙眼原來相差50度,逐步使兩鏡片度數一致,我最後一幅眼鏡兩眼都是-1.5D即150度。
關於眼鏡:不要拋棄以前用過的眼鏡:低度數的眼鏡會使眼睛疲勞,不可避免的會對降低遠視力,如果外出或者特定工作需要良好的遠視力的情況,一定要戴屈光正常的眼鏡。這也是為什麼我留下了那麼多的眼鏡原因。
自愈周期和自愈過程:
每換一副眼鏡,即降100~150度為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適應階段:這個階段算是最痛苦的,剛戴上低度數的眼鏡,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下,此時眼鏡對低度數的眼鏡還不適應,特別是第一個星期,很容易產生視覺疲勞,所以這個階段可以採取和之前的眼鏡適時交替使用,逐步地適應低度數的眼鏡,同時視力也在逐步恢復。一般會適應一個月。
第二階段,恢復階段:一般會持續2~3個月,堅持使用之前練習的技巧,眼前會逐步清晰。
第三階段,收尾階段:即是最後一個月,會和第一階段有所重疊,特點是視力恢復,一般為視力到4.7~4.8的時候。並且由於眼睛逐步適應了眼鏡,恢復速度會減慢,此時就可以去眼鏡店配下一幅眼鏡了,再降100~150度的眼鏡。
場景篇
合適的練習場景:
場景一:電腦
經驗告訴我們,長時間對著電腦工作、上網會損害視力,加重眼睛疲勞。事情真的是這樣么,根據我的經驗,之所以長期面對電腦會造成視疲勞和視力下降,主要原因是用眼習慣的錯誤和顯示器屏幕亮度過強所致。如果不改變視近的習慣,即使是看非光源的實體書,也會造成視力下降。事實上,我每天幾乎要面對電腦15個小時以上,甚至可以直言不諱的說,我的視力就是靠長時間面對電腦才逐漸恢復的。
如何正確的使用電腦:
1、要選擇合適的顯示器,一定要使用液晶顯示器。
首先,液晶顯示器在防止輻射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因為它根本就不存在輻射。在電磁波的防範方面,液晶顯示器也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它採用了嚴格的密封技術將來自驅動電路的少量電磁波封閉在顯示器中,而普通顯示器為了散發熱量的需要,必須盡可能地讓內部的電路與空氣接觸,這樣內部電路產生的電磁波也就大量地向外「泄漏」了。
其次,由於液晶顯示器每一個點在收到信號後就一直保持那種色彩和亮度,恆定發光,而不象陰極射線管顯示器(CRT)那樣需要不斷刷新亮點。因此,液晶顯示器畫質高而且絕對不會閃爍,把眼睛疲勞降到最低。
2、要調低顯示器的亮度。
即使是使用液晶顯示器,亮度過大也會造成視力疲勞,甚至會導致眼部的其他疾病,如角膜炎。我用的是筆記本。一般會講顯示器亮度跳到最低高一格。即越接近於白天在室內,看實體書時,書頁的亮度即可。
3、改變電腦的主題及軟體背景
改變桌面壁紙,要選擇冷色調的壁紙,越接近於黑色越好。如果你還在用windows默認的「藍天白雲綠草地」的壁紙一定要換掉。
系統主題也要選擇冷色調的主題,黑色的最好。
改變外觀,桌面右鍵>屬性>高級外觀,將對應的白色外觀盡量改成灰色的。可參考下圖:
下載 (65.82 KB)
2009-12-28 21:21
我的工作是機械制圖,每天面對著CAD類軟體,由於CAD軟體大部分都是黑色背景,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對眼睛的傷害。
看小說盡量選擇對應的txt閱讀工具,不要直接開文本文檔看,可以全屏,並設置背景和字體顏色,我的設置是黑底灰字,字調大些(字型大小大於四號)。所用readbook的設置:
下載 (17.17 KB)
2009-12-28 21:21
4、面對電腦的練習方式:
戴著已經降低度數的眼鏡,對著電腦屏幕,找到模糊的臨界點(即看清與模糊的邊界),然後用壓迫眼球的方法使視線清晰,持續30~60秒,放鬆半分鍾,然後繼續。練(壓)得疼了就休息一會,可以望遠,或者在光線暗的地方休息一段時間。通過上述的練習,可以逐步看清,最後能將眼球壓縮回正常的水平,降低眼鏡的度數,
場景二:遠眺
養成遠眺的習慣,盡量選擇陰天或者太陽被雲擋住的時候遠眺,因為長期看過強的光線會刺激眼睛造成傷害。遠眺的時候練習技巧效果是最佳的,因為望遠就是對眼睛最好的放鬆。
關於習慣,不良的用眼習慣是造成近視的最根本的原因:
1、調暗顯示器亮度:我一般跳到比顯示器最低亮度高一格。盡量避免使用CRT顯示器。
2、改變用眼習慣,比如不要直視太陽。盡量避免用錯誤的姿勢看書、玩掌機。盡量調低電視的亮度。
3、注意安全,外出或上下班就不要戴著低度數的眼鏡到處跑了。
4、去醫院檢查自己的視力狀況,如果眼底有病變。
5、做好長期戰斗的准備,過程很漫長,眼睛會更容易疲勞,如承受不了,不要強求。
我的奮斗
通過個人對各種治療近視相關理解以及自己的實踐中體會的方法,從去年3月到現在總共換了6副眼鏡,隨著視力的逐漸好轉,所戴眼鏡的度數一直是遞減的,上次發帖時還戴著150度的眼鏡,現在已經不戴一個月了。每當換上一幅低度數模糊眼鏡的時候,總要有一段適應期,大概一個星期吧,眼前都是一片模糊,但又有少許清晰。坐在公交車上看著眼前人們的模糊的輪廓,周圍的樹木快速掠過,只有太陽是真實的。由於工作性質的原因,我曾經戴著矯正視力不高的鏡片在天車上測量尺寸,並參與安裝工作,長達一個月,但就在那個時候,反而是視力進展最有效率的時候。也曾經兩天沒有合眼,坐在副駕駛的位置上跟著司機跑車,這個時候我就會摘下眼鏡,看著公路兩旁的山快速從眼前掠過,從白天到黑夜,人疲勞到了極限,眼睛卻得到了充分的放鬆。戴上模糊眼鏡第二個月的時候,基本上就不會換原來的眼鏡,本人的工作是天天和電腦打交道,每天盯著電腦屏幕,閑著的時候看看小說,用txt閱讀軟體,字調大些,黑底灰字,慢慢地,盯屏幕的距離會越來越遠,這樣也不會影響到工作。到第三個月就會很自然的了,應該說,第一個月是最痛苦的,第二個月是恢復最快的,第三個月眼前慢慢地清晰,從沉甸甸的800+度鏡片瓶底般的樹脂近視鏡到空氣,我一共用了一年4個月的時間,當然我比較急功近利,如果恢復速度可能會比我緩慢的話,也不要急於求成。現在裸視的能力有初中一年級時候的感覺,到明年7月的時候,相信我會恢復到正常1.0以上的視力。
⑤ 怎樣做到「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一個表因果關系的片語,格物是因,致知是果。格物的意思就是割除物慾,致知意思就是通達明了宇宙萬法的終極真相。格物致知的意思就是,物慾割除的越徹底越干凈,就越容易獲得通達宇宙萬法的真是智慧,就越容易明了宇宙萬法的終極真相。
「格物致知」包含「實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內涵遠比「實事求是」豐富。現今流行觀點和朱熹觀點的差異,乃是在關於「致知」的解釋。朱熹所謂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心得感悟與知識─而現代流行觀點的「知」只是指知識,這種觀念變異可能是由於現今社會流行唯物論觀點所產生的影響。
(5)格物的方法和技巧擴展閱讀: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已是儒學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謎。從最早為《大學》作注的東漢鄭玄,一直到現代的儒學學者,已經爭論了一千餘年,至今仍無定論。明末劉宗周就說:「格物之說,古今聚訟有七十二家!」而由劉宗周至今,又歷三百餘年,更增加了許多不同見解。
⑥ 何為格物
1:窮究事物的道理
例:格物致知
2:糾正人的行為
---------------------------------------------------------------
格」,最早見於甲骨文,本義:「格,長條兒」,樹木的長枝條,所以,從「木」,「各」聲,由此派生出多義:1)「到」、「至」之意;2)因「到」、「至」而「感通」;3)「糾正」;4)「窮究」,此義即是「格物」之本義,也就是「推就事物的原理」之義。
在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格物致知是一個重要概念,其最早出自於 《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當時的「格物致知」與誠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養方法有關。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水平,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從宋代 理學家程頤開始,「格物致知」便作為認識論的重要問題討論。他認為「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猶曰窮其理而已也」,格物即就物而窮其理,格物的途徑主要是讀書討論,應事接物之類。做法「須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後脫然自有貫通處」。在這個從逐漸積累到豁然貫通的過程中,含有關於人類認識的一些合理觀點。
朱熹在程頤思想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認識論及其方法。他說,知在我,理在物,這我、物之別,就是其「主賓之辨」,認為連結認識主體和認識客體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朱熹訓格為至、為盡,至:謂究至事物之理;盡:有窮盡之意。他訓物為事,其范圍極廣,既包括一切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亦包括心理現象和道德行為規范,「格物」就是窮盡事物之理。他認為格物的途徑有多端,上至無極、太極,下至微小的一草一木、一昆蟲,皆有理,都要去格,物的理窮得愈多,我之知也愈廣。由格物到致知,有一個從積累有漸到豁然貫通的過程。朱熹認為,「要貫通,必須花工夫,格一物、理會一事都要窮盡,由近及遠,由淺而深,由粗到精。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節次第,重重而入,層層而進」,「窮理須窮究得盡,得其皮膚是表也,見得深奧是里也」。人們必須經過這樣由表及裡的認識過程,才能達到對理的體認。
⑦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簡單地說: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學求理的方法。要求「理」,就需要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過接觸世間萬事萬物,在體會各種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先天存在的「理」的體驗,最終貫通明理。
格物致知是誠意,正心的前提,誠意正心則是修身的前提,也就是說,做人首先要修身,使自己符合「理」的要求,對治家,能夠使家庭和睦,大到治國,平天下。
總之,這是儒家給每個人立的規矩。
修己安人,可以顧名思義。修己,是修身,使自己的行為,言論符合「禮」,符合自己的身份,舉止得體;安人,使別人能夠安心和睦相處,講求和諧。
————————————————————————————
復雜的說
大學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一個人內在的德智修養,到外發的事業完成,構成一貫不斷開展的過程。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即其內在的德智修養,就是大學三綱領中「明明德」的功夫。齊家、(立業)、治國、平天下為管理者外發的事業完成,便是第二綱領「親民」的發揚。而物
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表示每一階段調整得恰到好處的狀態,即系第三綱領「止於至善」的境界
原文:
物格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
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明白,然後才會擁有淵博的知識,徹底了解事物。擁有淵博的知識,徹底了解事物,然後意念才會誠實。意念誠實,內心才會端正而無邪念。內心端正,然後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會整頓好。家庭整頓好了,然後國家才會治理好。國家治理好了,推而廣之,然後才能使天下太平。
注釋:
從「物格而後知至」到「國治而後天下平」,則是反向逆推。指出在一個前提得以實現的情況下會產生的結果。天下的萬事萬物,如果能夠推究出其內在的「理」,就會真正地豐富人的知識,人的知識得到豐富了,就套使得意思所發,自然誠實無欺章思誠實了,心便有了主幹,也就不會偏頗邪僻了。心志端正而不受外物誘惑,身子自然便會修潔。
「物格」意即得到「聖人的教化」,此即「讀聖賢書」。南宋文天祥在《正氣歌》里提到:「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最後又在《絕筆文》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孰幾無愧!」讀聖賢書,就是要學作聖人,這就是《大學》的意旨啊!
要學作聖人,就要接受聖人的教化。接受聖人的教化,即可獲得致善惡是非的標准。懂得善惡是非的標准,才能真誠地看待自己心思的正邪,學做聖人的過程,就在於秉持聖人之教,以遏惡意之既萌,以揚善念之未生。未生已生,則心無偏邪。心無偏邪,才能明見自己的「明德」。明見自己的「明德」,就是「身修」。
本節所說的是從「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到「致知在格物」,再從「物格而後知至」開始的循環往復的文字。這種將上一節話的反復說明,迭相詮釋,極堪玩味。《周易·咸彖》上說:「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周易·咸象》又說:「咸,君子以虛受人。」《孟子》則說:「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這些話的意思是說只有虛才能通,通則感,感則善。聖人之所以和平天下者,能感人心而已。
身修之後,足以為一家表率,這樣家庭便自然而然地會治理好。在家齊的基礎上,國治與天下平也擾不是難事了。這便是古人幻想的治平道路。即全從自身做起,從而推己及人,以道德的力量、教化的力量去影響他人,感化他人,從而達到最高的治平政治理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用功修身的人所必經的自修階段。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身修之後所產生的良好效果。所以作者堅信在八條目中,修身是最關鍵的一環,是普天之下,不分貴賤都應遵守的真理。
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有賴於明明德於一己之身,一己之身尚且昏暗而不能自主,又如何要求他人明其明德呢?其他人不能明其明德,不要說治國、平天下,連齊家都起不了。所以下文要接著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⑧ 格物的意思
意思是探究萬物的規律,格「規律」之意。
宋朝寫《資治通鑒》的司馬光很有學問,他就認為格物就是用強力手段抵禦外物;而宋代的程朱理學認為格物就是追根溯源窮盡根本,是磨礪心智的方法論。朱熹認為格物范圍太廣,天空大地、小橋流水、坐轎與騎馬以及人的心靈道德等等,都需要格物方法論。
(8)格物的方法和技巧擴展閱讀
格物的意思是推究事物的道理,尊重科學規律,實事求是的基本態度,俗稱懂道理講道理。 一個是在身正誠意的行為上用功,一個只是在知識的累積,相差太遠。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物之理」的學科,後失傳。格物為儒家認識論方法論的重要問題,是三綱八目中「八目」之基石。
《大學》中所言「格物」極為重要,人若欲修齊治平、明德於天下,「格物」是基礎是前提是根本性的功夫,是「大學之道」的基石。
「格物」不當則「致知」不明;物有所未格,則知有所不明。對一個如此重要的哲學教育學范疇,歷史上諸家訓釋聚訟紛紜,卻未能刨根問底,徹底詮釋,正如北宋司馬光所批評的「未盡古人之意」。
⑨ 大學》所謂格物致知是如何的過程
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中國古代哲學的認識論命題.朱熹承認接觸事物(格物)是獲得知識(致知)的方法,但又認為心被人慾所蒙蔽,所以知識不夠完備。只要通過格物的功夫去掉人慾,對於天地萬物之理就無所不知了。顏元把格物解釋為「犯手(動手)實做其事」,認為「手格物而後知至」,肯定行先於知,這是樸素的唯物主義反映論的觀點。格物致知 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已失佚,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彙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現代漢語詞典》2012年發行的第六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