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家裡怎樣給嬰幼兒測量身高呢
高是頭部、脊柱與下肢骨骼長度的總和。新生兒出生時平均身高為50厘米,生後第一年增長最快。0—6個月每個月平均增長2.5厘米,共計增長15厘米。7-12個月每月平均增長1.5厘米,共計增長10厘米。出生至1歲嬰兒的身長可達75厘米。第二年增長的速度略減慢,這一年一共增長10厘米左右,因此,兩歲小兒的身高可增長至85厘米左右。第三年以後,小兒身高的增長逐漸平穩增長,每年的增長波動在5-7.5厘米左右。因此2歲到10歲小兒的身高可用下列公式來估算: 身高(厘米)年齡x7十70 例如一個5歲兒童,用以上公式來估算身高,應該是105厘米。 孩子至青春期以後,身高的增長明顯加快,每年平均增長8厘米左右。女孩比男孩青春期早兩年,但最終的身高一般來說還是男孩高於女孩。 小兒身高的測量方法,要根據不同的年齡選擇不同的方法。3歲以下的嬰幼兒,由於站立時不易合作,可採用仰卧位測量。在保健單位一般都有秤式量板床。測量者首先讓孩子頭頂接觸量板頭端,兩耳在同一水平位,左手將孩子的雙膝放平,兩腿伸直,右手推動量板端接觸到孩子的腳跟,讀出量板床的數字,也就是孩子的身高了。如果在家裡,為嬰幼兒測身高,可選用有木床頭的床,用此代替床頭板,孩子的頭頂接觸此板,按上面介紹的方法,使孩子的身體保持平直,將足跟部在床面上的位置做個記號,然後測量床頭至足跟記號的距離就是孩子的身高了。用這種方法為孩子測量身高時,最好鋪一條格子布的床單,更易檢查孩子的身體是否平直,也便於標記與測量。 如果給3歲以上的孩子量身高,就可以用立位身高計,在家庭里可以用門框,讓孩子取立正姿勢,兩腳跟靠攏,腳尖分開約60度,將孩子的腳跟、臀部、兩肩胛間三點同時靠在立柱上,頭為正中位。測量者將滑板移至孩子的頭頂部,如果在家庭用門框測量身高時,可用一塑料板放在孩子的頭頂部在門框上做一標記。以上兩種方法都可以測出孩子的身高。
Ⅱ 如何測量身高
測量身高的方法和要求 1)測量方法:被測量者赤腳,「立正」姿勢站在身高計的底板上,腳跟、骶骨部及兩肩胛間緊靠身高計的立柱上。測量者站在被測量人的左右均可,將其頭部調整到耳屏上緣與眼眶下緣的最低點齊平,再移動身高計的水平板至被測量人的頭頂,使其松緊度適當,即可測量出身高。 2)測量要求:每次測量身高均應赤腳,並在同一時間(早晨更准確),用同一身高計,身體姿勢前後應一致,身高計應放在地面平坦並靠牆根處。每次測量身高最好連續測兩次,間隔30秒。兩次測量的結果應大致相同。身高計的誤差不得超過0.5厘米。 3、測量上身長度的方法和要求 1)測量方法:被測量者坐在身高坐高計的坐板上,頭的枕部、兩肩胛間的脊部和骶部三點應貼在身高計的立柱上。坐時頭正直,眼平視,軀干挺直,兩腿並攏,大小腿間保持90度的夾角,兩腳踏在地面或身高計的墊板上,兩臂自然垂於體側。測量者的站位與操作同測身高。 2)測量要求:被測量人頭的枕部、兩肩胛間的脊部和骶部三點應貼在身高計的立柱上。其餘與測身高相同。 4、測量下肢長度的方法和要求 1)測量方法:被測量者兩腳分開與肩同寬,站在平坦的地面上。測量左下肢股骨大轉子上緣至地面的垂直距離,即是下肢的長度。 2)測量要求:測量人一定要摸准被測量者大轉子骨上緣的部位。觸摸時,先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貼在被測量人大轉子骨的部位,讓被測量者屈膝抬起大腿,再直腿前後擺動幾次,測量人就能准確地判斷大轉子骨(股骨上端隨動作轉動處)的上緣位置。測量的鋼捲尺誤差不得超過0.2厘米。 普通家庭沒有身高計可用小捲尺拉直固定在門上,用書代替身高計的水平板,按操作方法測量,同樣可以准確地測出身高。
Ⅲ 嬰幼兒坐高占身高比例大於正常時時是什麼意思
孩子是否正常生長的測量方法(坐高篇)
工具/原料
家用柔軟米尺
方法/步驟1:
由頭頂至坐骨結節的長度稱坐高。
方法/步驟2:
坐高代表頭顱與脊柱的發育,其增長規律與上部量增長相同,由於下肢增長速度隨年齡增長而加快,坐高占身體的百分數則隨年齡生長而下降,由出生時的67%降至14歲時的53%,此百分數顯示了上下比例的改變,比坐高絕對值更有意義。
注意事項
定期注意監測小兒的身體狀況,以保證其生長發育良好哦!
測量時根據自家孩子情況,如若與標准差距不大, 日常飲食稍作調整,可不必過於擔憂。
Ⅳ 如何測量兒童的坐高
坐高是指頭頂到坐骨結節的長度。
(1)3歲以下使用測量床,小兒取平卧位。注意三個垂直:大腿與軀體,大腿與小腿,足板與測量床。准確讀數至0.1cm。
(2)3歲以上測量方法與成人完全一致,使用坐高計,小兒身體先前傾使骶部緊靠測量板,再挺身坐直,大腿與軀體垂直,膝關節屈曲成直角,兩腳平放在地面上,准確讀數至0.1cm。
(4)如何測量小兒坐高的方法擴展閱讀:
測量儀器為標准身高坐高計。測量時,被測者端坐在身高坐高計底板上,頭正,軀干挺直緊靠立柱,測量單位為厘米(cm),精確到小數點後一位,測量誤差不得超過0.5cm。
兒童取仰卧位,舉起兒童雙腿,活動板緊貼臀部。或用軟皮尺綳直從頭頂量至臀部。
Ⅳ 坐高的測量方法
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國際生物學計劃」(IBP)關於坐高的測量方法,它對以營養學為研究目的的測量規定是:
「被測者坐於一桌面,雙足懸空,無支撐。其膝後部位於桌緣的正上方。上身挺直。牽引頦下部稍稍向前,大腿和臀部肌肉應在放鬆狀態。頭部處於法蘭克福平面。測高儀垂直,在骶部和左右肩胛之間與脊柱相接觸。」
對於為人體工程學研究而進行的坐高測量,WHO的測量方法要求被測者將雙足踏於木板之上。
只要在椅面和測高儀上附一簡單裝置,坐深、臀膝距等項目值即可同時讀出。我們認為,在我國今後的人體測量工作中,應該採用這種方法。
Ⅵ 怎樣量身高才標准
測量身高的方法和要求:
1)測量方法:被測量者需要光著腳,立正的姿勢站在身高計的底板上,腳跟、骶骨部及兩肩胛間緊靠身高計的立柱上。測量者站在被測量人的左右均可,將其頭部調整到耳屏上緣與眼眶下緣的最低點齊平,再移動身高計的水平板至被測量人的頭頂,使其松緊度適當,即可測量出身高。
2)測量要求:每次測量身高均應赤腳,並在同一時間(一般早晨測量更准確),用同一身高計,身體姿勢前後應一致,身高計應放在地面平坦並靠牆根處。每次測量身高最好連續測兩次,間隔30秒。兩次測量的結果應大致相同。身高計的誤差不得超過0.5厘米。
測量上身長度的方法和要求:
1)測量方法:被測量者坐在身高坐高計的坐板上,頭的枕部、兩肩胛間的脊部和骶部三點應貼在身高計的立柱上。坐時頭正直,眼平視,軀干挺直,兩腿並攏,大小腿間保持90度的夾角,兩腳踏在地面或身高計的墊板上,兩臂自然垂於體側。測量者的站位與操作同測身高。
2)測量要求:被測量人頭的枕部、兩肩胛間的脊部和骶部三點應貼在身高計的立柱上。其餘與測身高相同。
1.體重的測量方法
測量1個月~1歲以內兒童的體重仍最好選用杠桿式秤,如鉤秤、磅秤等。該階段兒童體重的測量方法與新生兒期測量方法基本相同,則是體重計的選擇上有所不同。具體測量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用兒童磅秤測量:這種磅秤的最大稱重量一般不超過50千克,測量時將小兒平躺於秤的卧板上;6~7個月以後的小兒如果能坐,也可坐在磅秤的座凳上進行測量。
②用嬰兒布兜兜起來測量:測量方法同新生兒的測量,鉤秤應選用最大稱重量稍大些的秤以滿足測量的需要,但最大稱重不超過20千克。
不管是用上述哪種方法稱體重,稱好體重後仍需要適當扣除衣服等的重量以得到小兒的凈重。
2.身長的測量方法與新生兒期的身長測量方法相同。
Ⅷ 如何正確的在家裡給孩子量身高
身高是頭、脊柱及下肢長度的總和。
躺著量為身長,站立時量叫身高。
身高增加最快有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在生後2年之內共增加約36厘米,第二個時期在青春發育時期。這兩個時期增長的值對最後的身高起著決定性的影響。目前有的父母可能關心孩子的身高比體重更多,希望在家裡經常為孩子測量,以下幾點要注意:
(1)測量時要脫去鞋、帽、襪子。
(2)最好在上午量身高。午後可能因疲勞而使脊柱受壓,測量值比上午低。
(3)測量方法要准確。體重因肥胖、消瘦,可重可輕,但身高只有逐年增加,除非到達老年。但有時會出現近一次的身高比前一次矮,主要是方法不正確。
A.3歲以下躺著量。小兒睡在桌上,桌面靠牆壁,桌外緣撳下軟尺,刻度讀數到0.1厘米。頭頂靠牆壁,一人二手扶著頭使身體上緣與眼眶下緣的連接線與桌面垂直。測量者一手按住膝關節使之伸直,另一手拿光滑的木板,使二足平踏木板,將木板與桌面接觸點延伸到軟尺,讀數到0.1厘米。
B.3歲以後站立量。門上撳軟尺,零點自地面始。小兒二足靠攏直立靠門;頭、肩、臀、足跟四點與門接觸。頭部位置同前。一手持一光滑木板輕壓頭頂正中部,即可讀數。
Ⅸ 測量身高的方法有幾種
很多人都認為量身高很簡單,用尺子量一下就可以了,其實身高測量還是很有講究的。 比如說對測量工具就有一定的要求。測身長(卧位長)及頂~臀長可使用標準的量床、攜帶式量板,測身高或坐高可使用身高計或固定牆上的立尺或軟尺。軟尺宜用布質塗漆製成,不宜用伸縮性較大的純塑料製做。 身高的測量方法,3歲以下與3歲以上有所不同。 3歲以下小兒測量卧位長時,要脫去鞋襪,僅穿單褲(或不穿)。仰卧於量床底板中線上,助手固定幼兒頭部使其接觸頭板,孩子臉朝上,兩耳在一水平線上。測量者位於小兒右側,左手握住其雙膝,使兩下肢互相接觸並貼緊底板,右手移足板,使其接觸兩側足跟。雙側有刻度的量床要注意兩側讀數一致。如果用無圍板的量床或攜帶式量板,應注意足板底邊與量尺緊密接觸,使足板與後者垂直。 3歲以上小兒和青少年測量身高時,被測者脫去鞋襪、帽子和衣服,僅穿背心和短褲,立於木板台上,取立正姿勢,兩眼視線向前,胸部稍挺起,腹部微後收,兩臂自然下垂,手指並攏,腳跟靠攏。腳尖分開約60度,腳跟、臂部和兩肩胛角間幾個點同時接觸立柱。測量者手扶滑測板使之輕輕向下移動,直到板底與顱頂點恰好相接觸,注意測量者的眼睛要與滑測板在一個水平面上。
Ⅹ 測身高應該是昂著頭量!還是微低頭量呢!哪個是正確的方法呀
很多人都認為量身高很簡單,用尺子量一下就可以了,其實身高測量還是很有講究的。 首先對測量工具就有一定的要求。測身長(卧位長)及頂~臀長可使用標準的量床、攜帶式量板,測身高或坐高可使用身高計或固定牆上的立尺或軟尺。軟尺宜用布質塗漆製成,不宜用伸縮性較大的純塑料製做。
身高的測量方法,3歲以下與3歲以上有所不同。3歲以下小兒測量卧位長時,要脫去鞋襪,僅穿單褲(或不穿)。仰卧於量床底板中線上,助手固定幼兒(幼兒食品)頭部使其接觸頭板,孩子臉朝上,兩耳在一水平線上。測量者位於小兒右側,左手握住其雙膝,使兩下肢互相接觸並貼緊底板,右手移足板,使其接觸兩側足跟。雙側有刻度的量床要注意兩側讀數一致。如果用無圍板的量床或攜帶式量板,應注意足板底邊與量尺緊密接觸,使足板與後者垂直。3歲以上小兒和青少年(少年食品)測量身高時,被測者脫去鞋襪、帽子和衣服,僅穿背心和短褲,立於木板台上,取立正姿勢,兩眼視線向前,胸部稍挺起,腹部微後收,兩臂自然下垂,手指並攏,腳跟靠攏。腳尖分開約60度,腳跟、臂部和兩肩胛角間幾個點同時接觸立柱。測量者手扶滑測板使之輕輕向下移動,直到板底與顱頂點恰好相接觸,注意測量者的眼睛(眼睛食品)要與滑測板在一個水平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