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如何掌握翻譯文言文的方法

如何掌握翻譯文言文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10 00:12:37

A. 如何學會翻譯文言文

1.掌握虛詞,實詞.
2.掌握通假字.這個是相對簡單的.書上都有註解.
3.掌握一詞多用的翻譯.有很多詞是根據不同的文章內容在翻譯.
4.掌握文言句式,比如倒裝(賓語前置,動賓短語後置等)和省略(省略主語,賓語等).
5.多看.書店裡有很多文言文和翻譯文的比照,就像中英文對照的那種,有些書上很具體,不但有文章對照,還有實虛詞,一詞多用,句式分析等.我高中時候學文言文就用的這種書.
6.做題的時候一定要聯繫上下文來翻譯,有些似懂非懂的就要靠感覺了,這時候語感很重要,就要看你看書的多少來感覺了.當然,如果一不小心培養出興趣來就更好了哈.

這是本人的經驗,總體上覺得不錯,可以一試.

B. 文言文翻譯技巧和方法

一、 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 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嬰」、「晏子」等不用翻譯。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語氣助詞,可不譯,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討沒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連詞,可不譯,整句意思是「子猷與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一詞是「妻子、兒女」的意思;(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語時了不悲」,翻譯為:(子猷)說話時候完全不悲傷。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聞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裝,賓語前置句,意思是「為什麼」。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子猷問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對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系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弧,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余"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三、中考文言文翻譯方法十字訣例析 隨著《語文新課程標准》的全面實施,中考文言文翻譯也隨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絕大多數的試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譯題型。這既能考察學生對實詞、虛詞、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識和句子間語意關系的掌握和領會,又能考察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這比以往的選擇題型,難度加大了許多。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譯題,就必須掌握必要的方法 (一)增。就是增補,在翻譯時增補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弧。 1、增補原文省略的主語、謂語或賓語。例1:「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譯句:「(桃源中人)一見漁人,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裡來的。」例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後省略了謂語「鼓」,翻譯時要補上。例3:「君與具來。」「與」後省略了賓語「之 」。 2、增補能使語義明了的關聯詞。例:「不治將益深」是一個假設句,譯句:「(如果)不治療就會更加深入」。 (二)刪。就是刪除,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和湊足音節的助詞等虛詞,因在現代漢語中是沒有詞能代替,故翻譯時無須譯出,可刪去。例1:「夫戰,勇氣也。」 譯句:「戰斗,靠的是勇氣」。「夫」為發語詞,刪去不譯。例2:「孔子雲:何陋之有?」譯句:「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之」為賓語前置的標志,刪去不譯。例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譯句:「從師學習的風尚已經很久不存在了。」 「也」為句中語氣助詞,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翻譯時,完全可以去掉。 (三)調。就是調整,在翻譯文言文倒裝句時,應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才能使譯句通順。這就需要調整語句語序,大體有四種情況: 1、前置謂語後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調成「汝之不惠甚矣」。 2、後置定語前移。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可調成「能面刺寡人之過群臣吏民」。 3、前置賓語後移。例:「 何以戰?」可調成「以何戰」。4、介賓短語前移。「 還自揚州。」可調成「自揚州還」。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物名、人名、官職、地名等,在翻譯時可保留不變。例:「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譯句:「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到巴陵郡做太守。」「慶歷四年」為年號,「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擴。就是擴展。 1、把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擴為同義的雙音節詞或多音節詞。例:「更若役,復若賦,則如何?」譯句:「變更你的差役,恢復你的賦稅,那麼怎麼樣呢?」「役」、「賦」擴展為雙音節詞。 2、對於一些緊縮復句或言簡義豐的句子,在翻譯時,要根據句義擴展其內容,才能使意思表達清楚。例:「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譯句:「使敵人降服,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 (六)縮。就是凝縮,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實用繁筆,在翻譯時應將其意思凝縮。例:「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譯句:「(秦)有吞並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即直譯,就是指緊扣原文,按原文的詞句進行對等翻譯的今譯方法。對於文言文的實詞、大部分虛詞、活用詞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譯的,否則,在考查過程中是不能算作準取得翻譯。例:「清榮峻茂,良多趣味。」譯句:「水清,樹茂,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 (八)意。即意譯,就是指在透徹理解原文內容的基礎上,為體現原作神韻風貌而進行整體翻譯的今譯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辭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譯的要恰當處理,將其意譯。 1、互文不可直譯。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錯而又相互補足,交互見義並合而完整達意。例1:「秦時明月漢時關」譯句:「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例2:「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可譯為:「將軍和壯士身經百戰,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凱旋而歸。」 2、比喻。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譯為「金子修築的城」或「金屬修築的城」,可譯為「鋼鐵般的城防」或「堅固的城防」。 3、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萬鍾於我何加焉」中的 「萬鍾」代高官厚祿等。「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中的「黃發」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主要是避諱。如把國王的死說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說成「填溝壑」,還有把上廁所說成「更衣」。 (九)替。就是替換, 1、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把古詞替換成同義或近義的現代詞或片語。例1:「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這句中的「愚」,要換成「我」;「悉」,要換成「都」;「咨」,要換成「商量」。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換成「出身卑微,見識短淺」。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結構替換成現代詞或結構。例:「然則……」:換成「 既然這樣,那麼……」;「何以………?」換成「 根據什麼……」。 (十)選。就是選擇,文言文中一詞多義,一詞多用的現象很常見,因此要選用恰當的詞義翻譯才能使句子正確。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個多義詞,它有「兵器;士兵、軍隊、軍事、戰爭」等義項。例句中的「兵」翻譯時應選擇「兵器」。 為便於同學們記憶,特將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編成一段順口溜: 文言語句重直譯,把握大意斟詞句, 人名地名不必譯,古義現代詞語替。 倒裝成分位置移,被動省略譯規律, 碰見虛詞因句譯,領會語氣重流利。 「增、刪、調、留、擴、縮、直、意、替、選」是中考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在具體運用時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幾種方法結合在一起的,我們要根據表達需要靈活運用。 四、文言文翻譯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譯要做到「信、達、雅」三個字。「信」是指譯文要准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於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達」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雅」就是指譯文要優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二)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後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譯「四重奏」 最近兩年高考對文言文翻譯的考察由選擇正誤改為筆譯。這就增加了答題難度,而且所出試題均出於課外,彷彿無跡可求,無從下手。其實,還是可以講究一點技巧,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譯四重奏」: 1. 翻譯要注意補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現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語、省略謂語動詞、省略介詞、省略賓語等。在大家做翻譯題時,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補充完整,否則譯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譯要注意調整語序。文言文中變式句時常出現,有主謂後置、定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賓語前置等四種類型。翻譯時調整好語序,才能便於翻譯,否則譯文易顛三倒四,給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 3. 翻譯要注意活用現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實詞可以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它的詞性和用法,這就是活用。主要有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用作動詞,名詞作狀語等。翻譯時要抓住詞語的臨時含義。 4. 翻譯要抓住關鍵詞,聯系語境,重點突破。在文言文閱讀中,有些句子往往因為個別詞而影響全句的理解。這個詞就是一個關鍵詞。對於它,我們要聯系語境去理解、參悟。 綜上所述,文言文翻譯,只要平時努力,並注意以上四點,加以靈活掌握,要翻譯正確是不難的。 五、文言文翻譯得分點把握技巧 「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高考考試范圍,對這一知識點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譯題中體現,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譯題已成為考生們關注的焦點。 1、看詞性——從詞類活用現象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法現象,主要有名詞、動詞、形容詞等的活用。翻譯時,對活用的詞要善於通過分析句子的語法結構來確定它的詞性及詞義。 2、觀句式——從文言句式特點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文言句式已納入高考考查范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點,特別要掌握好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賓語前置句。而這些句式一般說來都有語言標志,因此,可以通過對這些語言標志的識別,來判斷它們是屬於哪種句式特點。 3、悟詞義——從關鍵實詞意義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所謂關鍵實詞,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關鍵意義的、解釋通常與現代漢語不同的或有多個義項的詞語。句子中的關鍵實詞,以動詞最多,形容詞、名詞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等。 4、辨用法——從主要虛詞用法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虛詞是句子構成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試大綱18個文言虛詞中經常考的有「而、以、於、因、用、乃、其、為、則、之」等,考前應當注意把它們的用法進行歸納並強化訓練以加深印象。翻譯時,要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注意上下文的關系,注意意思的銜接和連貫。 所以,在文言文翻譯中,一定要注意通過看詞性、觀句式、悟詞義、辨用法等方法,敏銳地發現這些得分點並准確地把它們翻譯好,翻譯得通順流暢。這樣,才能在文言文翻譯中得到高分。

C. 初中文言文學習:如何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掌握文言文語句翻譯技巧
(1)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
(2)翻譯「六字法」:留、刪、換、調、補、變。
第一步,結合上下文語境,了解所譯文句大體意思,做到心中有數,並找出句中需要著重翻譯的重點詞,一則為理清句意,二則為後面給重點詞選擇恰當的意思做准備。
第二步,直譯求字字落實――留、刪、換
①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②「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主要有①句首:「夫」、「蓋」等發語詞。②句中:起結構作用的助詞,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表提頓作用的助詞,如「者」「也」等,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中的「也」。表並列和順承關系的連詞,如「予與四人擁火以入」中的「以」。③句末:補足音節的助詞,如「頃之,煙炎張天」中的「之」。以上的文言虛詞在實際的翻譯中,都無須譯出,若強譯,則屬錯誤。
③「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①把古代用現在已不用的詞用現代漢語進行替換,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②變單音詞為雙音詞。古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現代漢語以雙音詞為主,所以在翻譯時,要把古漢語中的單音詞變為雙音詞。
第三步,意譯求文從字順――調、補、變
① 「調」就是調整句式。需要調整的句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需調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裝句(特殊句式有有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等),翻譯時,要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古漢語中還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不亦……乎」、「無乃……乎」「……孰與……」等,翻譯時,要把這些特殊句式按現代漢語的形式表達出來。
②「補」,就是增補。①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這就要求我們要對古漢語中的省略句要有所了解,並能判斷一個句子中哪些成分省略了,以便補出;②補出省略了的語句,古人用筆簡約,往往前面說過的話,後面一般就不再重復,而在現代漢語,就要給出。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弧。
③「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為相關文字。這主要是指文言文中比喻、借代、引用等意義及誇張的說法、委婉地說法、互文地說法等,直譯時會不明確。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鴻門宴)),直譯為「連秋天裡野獸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就顯得不合道理,而應意譯為「連最細小的東西都不敢佔有」,才能明確。
5.關注七個重點
從近幾年的文言文主觀翻譯題來看,考查的是對全句的理解,但命題人選擇文句是獨具慧眼的。他們往往會選擇那些有重要語法現象的文句讓考生翻譯,同時也將其列為高考閱卷的采分點,因此,考生必須特別注意這些采分點。在答題時,我們除了把握句子翻譯「信、達、雅」的要求,掌握「留、對、拆、增、刪、調」等六種翻譯方法外,還需注意以下七個關注點:
(1)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法現象,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題專家特別關注的一項內容。因此,我們在翻譯文言文的時候,一定要認真把握,仔細辨別。詞類活用主要包括名詞的活用、形容詞的活用、動詞的活用等。我們在翻譯文言文遇到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時,一定要先判斷出詞類活用的類型,然後據此推斷其意義。
例1: 兄曰:「無論弟不能樵,縱或能之,且猶不可。」於是速歸之。
譯文:哥哥說:「且不說弟弟不能砍柴,縱使能砍柴,還是不能去做。」於是讓張誠趕快回家。
【解析】「樵」,名作動;「歸」,使動。
例2:夫食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譯文:吃飯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沒有吃的就無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糧食,父親和兒子就不能保全。
【解析】「粒」活用為動詞,吃糧食。
(2)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許多特殊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題老師看重。要想能夠准確翻譯此類句子,就必須能夠譯出其句式特徵;否則就極容易易造成失分。
例3.況,吳人,恃才少所推可。
譯文:(顧)況,是吳地人氏,自恃有才華,很少有他推薦認可的詩文(或詩人)。
【解析】無語言標志的判斷句。
例4.近日之事,釁難將成,賴陛下英明速斷,故罪人斯戮。
譯文:近日的事,禍端將要釀成,幸虧陛下英明果斷,因而嚴懲了罪人。
【解析】結構助詞「斯」為提賓標志,「罪人斯戮」即「戮罪人」。
(3)一詞多義
古代漢語的詞語大多是多義的,這種一詞多義的現象常常是翻譯題考查的重點。在具體翻譯時,我們一定要注意結合具體語境從眾多的義項中選擇出最恰當的一個進行翻譯。因此我們在平時的復習備考中要對詞語的不同義項加以區分辨別。
例5、永樂元年入朝,留為故官。未幾,復謝去。
譯文:永樂元年被徵召入朝,留下擔任原來的官職。不久,又辭官離去。
【解析】「故」為「原來」 「謝」為「推辭」。
例6、使者至,所發皆經史,置其半不啟,乃免於禍,人以為至行所感雲。(08四川卷)
譯文:使者到來,打開看到的全是經史書籍,丟下另一半未打開,才免於禍患,人們認為是崇高品行感應的結果。
【解析】得分點「發」為「打開」,「置」為「丟棄」,「以」為「認為」「 至行」為「崇高品行」。
(4)古今異義
文言文中的古今異義現象非常普遍。這一知識點也是高考命題經常涉及到的內容。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尤其要特別注意那些存在古今異義的詞語,千萬不可以今譯古。否則,就會出現錯誤。
例7.及得召見,遂見親信。
【解析】這里的「親信」是「親近信任」之意,而現代漢語中則常指「親近而信任的人」。
例8.無論弟不能樵,縱或能之,且猶不可。
【解析】這里的「無論」是「不要說」之意,而現代漢語中則是表示無條件關系的連詞。
(5)單音節詞
現代漢語詞彙以雙音節為主,而古代漢語詞彙與此相反,以單音節為主。此類知識點也常常是高考命題老師重點關注的對象之一。因此,我們平時的復習備考過程中要加強對單音節詞翻譯的訓練。在具體翻譯文言文時,我們一定要注意不要輕易地把古漢語的詞彙當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去解釋。
例9、隱處窮澤,身自耕傭。臨縣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餘家。
【解析】此句中的「耕傭」並非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而是「耕」和「佣」兩個詞,意思是「種田」「做工」。按照評分標准如若不能解釋出「佣」的含義要扣分。所以該句應譯為:(孟嘗)隱居在偏遠的湖澤,親自種田做工。臨縣的士人民眾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裡定居的有百餘戶。
例10、遂大困,尋死富陽。
【解析】此句中的「尋死」並非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而是「尋」和「死」兩個詞,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陽)」。該句應譯為:於是極度貧困,不久死在富陽。
(6)固定結構
固定結構是文言文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在翻譯時有相對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譯就會出現錯誤,因此,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來翻譯,不能擅自意譯。
例11.謚號所以垂之不朽。
【解析】「所以」,由指示代詞「所」和介詞「以」構成,表示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方式,可譯為「用來……的方式」。
例12.比敕公千條萬端,何意臨事悖亂!
【解析】「何意」,由疑問代詞「何」與名詞「意」構成,詢問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為什麼」。
常見的固定結構還有:何以……為?(表反問語氣,譯為「為什麼……」)無乃……乎?(表示揣度語氣,譯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來詢問的,「拿……怎麼辦」)、得無……乎?(表示懷疑與揣測語氣,譯為「恐怕……吧」)等。
(7)修辭知識
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這些特點的句子大都不能採用直譯的方式,而應根據其修辭方式的特點採用相應的意譯方式。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方式,有的需將喻體直接換為本體,有的就需抓住喻體採用形象描繪的方式進行意譯;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採用了借代的修辭方式,就應採用直接點明借代本體的方式進行翻譯;如果採用的是互文的修辭方式,翻譯時就要把相應的內容合並到一起意譯;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辭方式,就要根據語境譯出句中所要表達的意思。
例1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此句採用了互文的修辭方式。如果不了解此修辭方式很容易將此句誤譯為:不因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悅,也不因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傷。正確的翻譯是要把相對應的內容合並到一起。此句應譯為:不因為外物的好壞、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悅或悲傷。
例14.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解析】該句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劉氏壽命將盡。在翻譯時可採用描述性的語言將其譯為:只因為祖母劉氏的生命就像太陽將要落到西山一樣,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15.金就礪則利。
【解析】此句採用的是借代的修辭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屬製成的刀劍」,屬材料代物。翻譯時要直接點明借代的本體,譯為:金屬製成的刀劍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鋒利。如果不了解該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辭方式就很容易鬧出笑話來。
高考文言文翻譯主要考查以上內容。因此,我們在文言文翻譯的備考過程中,重點要從上述角度,揣摩命題者的意圖,從而做到胸有成竹。惟其如此,我們才會事半功倍。

D. 翻譯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翻譯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文言文翻譯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
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文言文翻譯具體方法有: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補」,就是增補。
(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
(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
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弧。「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
如把「吾、余、予」等
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調」就是調整

E. 文言文翻譯的6個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譯的6個基本方法
欄目:其他專業問答 發布時間:2020-10-27 16:56:24 閱讀:89

文言文翻譯的6個基本方法是:一增二刪三調四留五擴六縮,一增是指增補,在翻譯時增補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二刪是指刪除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和湊足音節的助詞等虛詞,三調是翻譯文言文倒裝句時,應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四留是保留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專有名詞、國號等。

一增

1、增補原文省略的主語、謂語或賓語。

2、增補能使語義明了的關聯詞。

二刪

就是刪除,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和湊足音節的助詞等虛詞,因在現代漢語中是沒有詞能代替,故翻譯時無須譯出,可刪去。

三調

就是調整,在翻譯文言文倒裝句時,應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才能使譯句通順。這就需要調整語句語序,大體有三種情況:

1、前置謂語後移

2、後置定語前移

3、前置賓語後移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物名、人名、官職、地名等,在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五擴

就是擴展。

1、單音節詞擴為同義的雙音節詞或多音節詞。

2、言簡義豐的句子,根據句義擴展其內容。

六縮

就是凝縮,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實用繁筆,在翻譯時應將其意思凝縮。

F. 古文翻譯技巧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古文翻譯技巧:遵循文言文翻譯三個基本原則

翻譯文言文有三個基本原則:信、達、雅。文言文翻譯的基本要求是「信、達、雅」。「信」就是要准確地譯出原文的內容,忠實原文,不曲解,不任意添加或刪減;「達」就是要求譯文通順流暢;「雅」則要求譯文盡量生動形象,特別是對描寫性的語句,翻譯時要傳神。文言文翻譯應以直譯為主,即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在譯文中,要譯出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包括句末的標點。

G. 准確翻譯文言文的訓練方法

、 首先要掌握正確的文言文閱讀方法。
眾所周知,由於考試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它具有不準藉助任何工具書,只能獨立解題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學生心理上比較緊張,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讀完一遍就去選擇答案。其實這種作法是很不正確的,作為文言應試的閱讀應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初讀全文。指的是集中心思穩住神,瀏覽或跳讀一遍。最近幾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傳記的,看這樣的文章要知道記載幾個人,有的人物關系簡明,有的人物關系復雜。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壞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現一種特殊的品格和性格。這要求考生解讀人物關系,體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作者寫人物傳記 ,或出於某種政治需要,或出於個人目的,通過人物傳記,表現作者的觀點和態度,要求考生能分析傳記的基本內容,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
內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與事或相夫教子、事親至孝,弘揚民族傳統美德;或古代賢臣良吏,勤政愛民、廉潔奉公、剛直抗上、執法如山等既符合於傳統道德規范,又不失現實教育意義。
第一遍能懂六七成即可。
第二步:細讀題目。在這一步驟當中,須一一落實要求答題的字、詞、句、段在材料中的對應位置,一般來說,運用所學的知識,較易題可以在這一步基本完成。(充分利用所給選項,運用比較法、排除法根據是非准偏,選出正確項)同時這一步中特別要強調的是利用好幾道題目,如實詞解釋,句子翻譯,分析概括題等,因為在它們身上,你可以獲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尤其是選擇題(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或者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此題信息量非常大,雖然其中肯定有一項或幾項不符題意,但錯誤的也往往只是些小問題。因此通過看最後一題,你對文意的把握必將會在第一步的基礎上有個很大的提高。 
第三步:重讀全文。這一步是從更高的層次上認知全文。大致相當於精讀研讀的水平;既加深了對文意的理解,又能對前兩步出現的偏誤作糾正,因此是一個深入兼復核的過程 。通過這一步閱讀之後解答一些綜合性比較強的題目也就駕輕就熟了。 
 二、 文言文閱讀做題技巧  
1、要善於藉助。例如,善於藉助字形分析和鄰里相推,來正確判定實詞詞義,觀照語言環境掌握虛詞用法。這一階段要有排除干擾的意識,例如古今異義的干擾,防止望文生義,以今釋古。
2、代入法----知識遷移。高考文言段不會脫離課本知識另起爐灶,所以要善於知識遷移,聯系已有知識尤其是常用詞的常用義項和常見虛詞的一般用法來推出新知。
3、排除法----信息篩選題。根據陳述對象可以排除干擾項,確定答案范圍 
4、析結構。推斷它在文章中的結構來推斷它的詞性,進而推斷它的詞義。
翻譯注意
1、結合語境,把握句意。
要翻譯好一個句子,必須對整篇文章有一總體把握。將你要翻譯的那個句子放在整個語段中進行揣摩,這樣才能基本把握所翻句子的大概意思。有些同學在初讀文言段時,對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沒有讀懂就心急火燎,在個別詞語上糾纏,結果反而難以明其意。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心態,調動各種手段,善於前後推導,整體把握語意。
2、落實句式特點。
常見的文言句式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包括賓語前置句,定語後置句,介詞結構後置句等)。每種句式都有其特定的標志,我們要識記一些典型例句並加以歸納整理。在翻譯句子之時,先判斷句式,然後在翻譯時要翻出這種句式的特點來。如省略句就必須補出它所省略的成份,當然補充部分須加小括弧;倒裝句就必須按正常的語序來翻譯;原句是疑問句,所譯出的句子也應加上問號。文言文中還有一種極其特殊的現象:文言文固定格式。這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點。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構,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固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結構,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久不變。一旦你沒有準確判斷出固定結構,那麼你的翻譯就會差之千里。詳細類型見上所舉。
3、落實重點虛詞和實詞。
要掌握實詞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如「沛公軍灞上」一句就考了詞類活用的知識點,如果「軍」字翻譯錯了,那就要失分了。所以在考試時應特別注意這些語法現象(包括虛詞的一詞多義),一旦涉及必須准確翻譯。
在難以直譯或者直譯以後表達不了原文意蘊的時候,才酌情採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怎樣才能達到上述要求呢?這就得講究翻譯的方法。
三個基本原則
翻譯文言文有三個基本原則:信、達、雅。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要求是「信、達、雅」。「信」就是要准確地譯出原文的內容,忠實原文,不曲解,不任意添加或刪減;「達」就是要求譯文通順流暢;「雅」則要求譯文盡量生動形象,特別是對描寫性的語句,翻譯時要傳神。文言文翻譯應以直譯為主,即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在譯文中,要譯出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包括句末的標點。
翻譯的十種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H. 文言文翻譯方法有哪些

文言文翻譯方法有增、刪、調、留、擴、縮、直、意、替、選。

「增、刪、調、留、擴、縮、直、意、替、選」是考試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在具體運用時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幾種方法結合在一起的,要根據表達需要靈活運用。


文言文閱讀方法

初讀全文指的是集中心思穩住神,瀏覽或跳讀一遍。最近幾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傳記的,看這樣的文章要知道記載幾個人,有的人物關系簡明,有的人物關系復雜。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壞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現一種特殊的品格和性格。

這要求考生解讀人物關系,體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作者寫人物傳記 ,或出於某種政治需要,或出於個人目的,通過人物傳記,表現作者的觀點和態度,要求考生能分析傳記的基本內容,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

I. 怎麼翻譯文言文

學習或者遇到文言文時,你是否也像小編一樣,焦灼?

文言文和白話文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可能有些詞還能輕松翻譯出來,但是正篇翻譯下來還是有一定困難的。這時候就需要藉助翻譯軟體了,用過幾個翻譯軟體,效果不盡如人意。經過本人反復研究,想要掌握快速翻譯文言文的方法,可以試試以下工具,相對比較簡單和專業,看看下面的就知道了!

推薦使用:金舟文檔翻譯軟體

方法步驟

第一步、打開軟體後,在這里選擇「短語翻譯」,然後將文言文復制粘貼到此方框中;

J. 古文翻譯有什麼技巧

古文翻譯的技巧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加、減、乘、除、留、換」6種:
1、加。在單音節詞前或之後加字,使之成為雙音節詞或短語。例如:「前辟四窗,垣牆周庭。」譯文是:前面開辟了四個窗子,繞著院子砌上圍牆。又如:「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譯文是:獨自一個人欣賞音樂快樂,同別人一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一種更快樂呢?
2、減。對於「偏義復詞」,就是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成,其中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語素不表示意義,只作陪襯。翻譯時,要將「陪襯意」去掉。例如:「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其中的「利害」只有「害」的意思,沒有「利」的意思,翻譯時可減去。此外,有些詞語只有語法作用而沒有實在意義,如一些語氣詞、發語詞、助詞以及表敬稱或謙稱中沒有實在意義的詞,無法譯出,可減去不譯。
3、乘。古文中,倍數表達一般是在基數詞後加「倍」字,如果是一倍則單用「倍」表示,「一」省略。如「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其中,「十」「五」後省「倍」字;「倍」,表示「一倍」。如果還有並舉兩數,那麼就以其乘積表數了。如「三五之夜,明月半牆。」「三五」之積為十五,「三五之夜」指陰歷每月十五的圓月之夜晚。
4、除。古文的分數表達形式,絕大多數出現在表比較的語境中。如「蓋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為分母,「一」為分子,「十一」即十分之一。又如「大都不過三國之一」,「三國之一」,即國都的三分之一。
5、留。古文中的各類專有名詞,人名、地名、朝代、官名、年號、度量衡單位和數量詞等不必翻譯,直接保留。只有不譯不明白時才翻譯出來,古今詞義一致的,也無需翻譯。
6、換。通假字作為一種特殊的文言現象,是古人在書寫中用同音代替的辦法寫成的別字。翻譯時,要先找出本字與現代漢語構成的通假字,要使用本字。名稱說法改變的要用現代說法。如「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篋,箱子,這里指書箱;屣,鞋子。詞類活用的要按活用後的詞義翻譯。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其中的水,名詞活用為動詞,意思是游水。

閱讀全文

與如何掌握翻譯文言文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帶狀皰疹中醫治療方法 瀏覽:151
換熱器的計算方法 瀏覽:138
電子秤的安裝方法圖解 瀏覽:890
三星電話儲存位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72
自製最簡單的折疊方法 瀏覽:237
15X104用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849
excel如何轉換成word無表格的方法 瀏覽:210
高速離心機使用方法 瀏覽:737
去除手機網路緩存的方法 瀏覽:913
辣椒鹼檢測方法 瀏覽:40
烏葯種植方法 瀏覽:181
平常如何側方入庫最笨方法 瀏覽:496
踝骨軟化鍛煉方法 瀏覽:423
如何活到極致的方法 瀏覽:603
平面圖鋼筋計算方法 瀏覽:677
用什麼方法給小孩做棉褲 瀏覽:601
鰱魚怎麼做才好吃簡單的方法火鍋 瀏覽:640
和田籽料二上色的鑒別方法 瀏覽:719
聖荷納米霜使用方法 瀏覽:172
貨車多利卡打不著火解決方法 瀏覽: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