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萬里長城是怎麼建成的
萬里長城的修建方式:
在秦國未統一其他六國以前,這戰國7雄在以前各自已經建築了一些或長或短的城牆,用以抵擋北方或西北的外蠻強敵。當秦統一了六國以後,考慮到對全國的管理問題,實時了一些有效措施,如統一文字,統一貨幣,還有將原有的一些城牆連接起來抵擋北方或西北的外蠻強敵。因就有了最初的萬里長城,以後的個朝都有修復過長城,其中明朝的修復額度最多。
具體修建方式:
「建築師「進行城牆的基本框架描述,工人去做具體的實施,利用當時各種可以用的一切勞力來進行艱苦的修建,其中也凝聚了人們的智慧,如運用杠桿原理,滾柱,方塊石塊交叉重疊等等。
希望可以幫到你!
B. 長城是怎麼建造的
早期修建長城採用就地取材的方法,即夯磚壘牆。這與修建民居所用納方法一樣其具體方法是:將兩排木板豎起成為牆的兩邊,接著分層將泥土倒入密封的木板之內,然後將其夯實。木板平均有4米長,可裝80立方米泥土。這樣可以生產出8~10厘米厚的磚層,不過後來也發現有3~20厘米厚的磚層。有時,也把薄薄納蘆葦層夾在泥土層中,以此加速磚的乾燥過程。在戈壁沙漠及草原地區,城牆的建造取材於當地的植物。人們將15厘米厚的紅棕葉或蘆葦與不太厚的卵石和泥土層進行混壓,這樣就製成了一種具有當地特色的磚牆。在塔里木盆地,城牆則是用大捆的灌木從,白楊樹干與夯實的土坯混合建成的。
所有城牆共同的重要特點,就是每層都要用力夯實,然後再夯上另一層。這種建築的耐久性,可從保存下來的幾節城牆中得知。這幾節城牆建於公元前656年。在中匡北方,公元前300年的秦城牆仍有3米高。城牆底部有4.2米寬,城牆上部有2.5米寬,是用黃泥與少量碎石夯實而成的。在甘肅,保存有4米高的漢城牆,其中包括位於王門關的一座最大的要塞。城牆的牆磚在拐角處犬牙交錯,方形的城門上窄下寬,這樣可以防止城牆坍塌。在這個地區,還保存有100多座烽火台。它們或用夯實的土坯建成,或用曬制的磚坯修建。在這幾節城牆上,每隔1600~2500米,就有一座下寬上窄的烽火台,台的底部面積為17平方米,台高25米。烽火台的牆上。還有明顯的腳手架的痕跡。長城大部分修建於明代,那時出現了一些新的修建方法。長城的西段,仍按傳統方法修建。但為了保護首都北京不受蒙古人和滿族人的侵犯,它的東段都用石頭和磚頭砌成,其地基是夯實的土或碎石。其他如山海關這樣依山臨海的要塞,修建得很像一座小小的城堡。這兒有備戰用的掩體和隱蔽處,可開閉的吊橋,訓練兵勇用的操練場,戰備倉庫。外面還有草料場。
C. 萬里長城是怎麼修建的
長城建造花了282年才完成。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
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始修於燕王,歷史長達2000多年。
長城發展起源:春秋戰國時期,燕趙國諸侯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台,並用城牆連接起來,形成了最早的長城。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修建長城超過5000公里的有二個朝代:
1)秦始王時修築的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
2)是漢朝修築的西起河西走廊,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在1萬里以上。
傳說故事:孟姜女哭長城、冰道運石等。
D. 萬里長城是如何建成的,建造過程中體現了什麼樣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萬里長城是秦始皇於公元前214年,命令大將蒙恬率兵30萬北擊匈奴時,役使40多萬人把原來燕、趙、秦等國修築的長城連接並加以擴建而成的。
(1)統一領導。為達到同一目的而進行的各種活動,在地勢險峻的山巔,工程復雜而浩大,而當時施工僅憑肩挑位首腦根據一項計劃開展,這是統一行動、協調配合、集中力量的手抬,其困難可想而知。長城的建設,第一是有嚴謹的工程計劃。對工程所需土石及人力、畜力、材料、聯絡都安排得井井有條。第二,嚴格的工程質量管理。主要協調這兩方面利益的關鍵是領導階層要有堅定性和做出良好的榜是工程驗收制度,如規定在一定距離內用箭射牆,箭頭碰牆而落,樣。協調要盡可能公正,並經常進行監督。工程才算合格。否則返工重建。第三,有效的分工制。
(2)員工個人要服從整體。整體利益大於個人利益的總和。環扣一環,使工期不至於延誤。長城建設在人員的報酬要公平。報酬是人們服務的價格,報酬必事先確立走向前提下,分區、分段、分片同時展開,保證進度須公平合理,盡可能使職工和公司雙方滿
(3)集權。集權的過程中,統一命令,一個員工在任何活動中只應接受一位上級的領導。
E. 古代的長城究竟是怎樣運作的
勞動力的調配:
想要修建長城,勢必要克服很多的困難,為此秦始皇算是動用了整個帝國的力量,而當時的大將軍蒙恬就主要負責這個任務。
在沒有挖掘機起重機,水泥鋼筋的時代里,他們依靠的只能是自己的一雙手來完成這個巨大的工程。所以秦始皇大量的徵集農民為自己建立了這座可以抵禦外敵的長城,在五年的時間內完成了這一巨大的工程。
材料來源:
在中國很早的時候,聰明的人類已經會使用石灰砂漿了。燒石灰並不是什麼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跟石灰和殺混在一起製成的石灰砂漿。
在堅韌和強度上都不算上乘,建造小型建築還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大型建築就扛不住了,在潮濕的環境和水中都無法長久的使用,聰明的人類就開始想盡辦法進行改進,古羅馬人在火山灰中還加入了石灰砂漿,這是西方人稱之為最早的水泥。
而中國人的辦法就是石灰砂漿摻入了黃粘土。以此來增加砂漿的耐性。
規劃設計和施工:
古代建造長城第一要點就是「因地形,用險制塞」,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時都是遵循著這一寶貴經驗。古人正是利用「地形優勢」,巧妙利用高山險阻修築城牆,既節約了人力與材料,又加固了牆體。可謂是一舉兩得。
(5)如何用科學管理方法修建長城擴展閱讀:
長城對民族融合的作用:
在文化方面,長城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長城的修建和戍守,長城區域的爭戰,反而促使了中國古代漢族和十幾個少數民族進行了廣泛的融合。
漢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南匈奴歸漢,實現了中原農業區的華夏漢族與北方畜牧民族的匯合,這便是中華民族的形成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內蒙古陰山一帶漢代城堡遺址的考古發現,說明漢與匈奴的和平往來,並沒有完全被萬里長城和軍事堡壘所遮斷。
唐代,唐太宗大破突厥軍後,使數十萬降眾居住在邊境長城沿線一帶,設置六個都督府,任命突厥人為都督。突厥人接受了漢族先進的經濟和文化,進一步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金元時期,雁門關外由起初的「不植桑榆不種麻」,到後來的「生民何處不桑麻」,正反映了這一歷史的規律。明在長城沿線開放「馬市」,表現了漢蒙互相依存、漸趨融合的密切關系。清政府採取懷柔政策,進一步促進了長城一帶的民族大融合。
F. 從萬里長城看管理
給你個思路(個人意見),自己想去修築萬里長城事實上也是一種管理長城是古代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君王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1.修築萬里長城的管理主體理所當然是歷代君王2.管理的客體是君王所統治的領土防線3.組織目的是鞏固自己的統治4.組織環境是長期受到塞北游牧部落聯盟的侵襲任何一種管理活動都必須由以下四個基本要素構成,即:管理主體,回答由誰管的問題;管理客體,回答管什麼的問題;組織目的,回答為何而管的問題;組織環境或條件,回答在什麼情況下管的問題。
G. 中國長城是如何修建的
中國長城修建方法:
明長城不少地方的城牆內外檐牆都以巨磚砌築。
在當時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運建築材料的情況下,採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樣的磚砌築城牆,不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率,提高了建築水平。
許多關隘的大門,多用青磚砌築成大跨度的拱門,這些青磚有的雖然已嚴重風化,但整個城門仍威嚴峙立,表現出當時砌築拱門的高超技能。
牆身,用磚砌、石砌、磚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築城牆,在地勢坡度較小時,砌築的磚塊或條石與地勢平行,而當地勢坡度較大時,則用水平跌落的方法來砌築。
牆身由外檐牆和內檐牆構成,內填泥土碎石。
總觀萬里長城的構築方法,有如下幾種類型:
1)版築夯土牆;
2)土坯壘砌牆;
3)青磚砌牆;
4)石砌牆;
5)磚石混合砌築;
6)條石;
7)泥土連接磚。
H. 漢代長城修建的原則
修建長城在選址、布局和施工等方面都遵循一定的原則。這些原則雖然多為後世所總結,但其在長城建築史上的一致性,足以說明其為長城修建的規律價值。
長城作為軍事防禦工程,毫無疑問其主要的使用功能是御敵防守。 長城從產生之日起,就不是一堵孤立的牆體,長城的各種建築物只有與其軍事防禦體系相適應,才能起到較為理想的防禦作用,有效保衛生存空間。但長城不僅是要阻擋住進攻,還要承擔屯墾生產的保障作用,還要承擔長城內外貿易交流的功能。長城建築要結合軍事備戰與用兵,要結合軍事管理與互市交往有機地結合。
長城的選址、布局和施工,首先要考慮與自然環境有機聯系。長城是防禦體系,強調充分利用自然天險的屏障作用。所以,在山區長城多沿著山脊或山體有利於防守的位置修建。在山勢陡峭險峻的地帶,牆體就修建的相對低矮窄薄一些;在山勢平緩的地帶則修建的相對高大寬厚得多。
從今河北、陝西、內蒙古、山東等地的先秦長城遺跡來看,長城沿線軍事防禦設置的選址和布局的一些相關原則,在戰國時期就已初步建立。秦漢時期,各種設施進一步完善,除烽燧和亭障以外,在長城內外還大批地增加了屯戍城等。從先秦到秦漢,長城防禦向縱深發展,開始形成防禦體系,其修建原則也在基本確立之後發展更為完善。
秦始皇長城選址除充分考慮了「用險制塞」的原則,利用地勢修築長城牆體,並沿長城修築了大量城、障、亭、燧、墩等相關軍事防禦設施,共同構成比單一牆體更為完整的御敵工事。秦始皇時期,長城的多個建築單元已較為完備,其走向、選址及布局已基本實現了軍事建築的綜合防禦功能。
長城牆體與敵台、烽火台的布局聯系最為直接,敵台多建築於長城牆體之上並連續修建,是長城牆體的有機組成部分。長城牆體與烽火台的聯系則以信息溝通為主,為滿足瞭望更大視域范圍的需求,烽火台多建在長城牆體迎敵一側地勢更高的地方。
明代在長城沿線設鎮城、衛城、所城、關城、邊堡、墩台等,這些建築以設在長城內為主,長城外為輔為原則。長城牆體與城堡的布局關系很密切,城堡既是長城邊牆的縱深防禦,又主要是平時屯兵之地。
屯兵不只是軍事活動,也要從事生產。漢朝實行的「無事則以為農,有事則調之為兵」 ,即是一 種「寓兵於農」的軍屯政策。漢代長城沿線倉、閣及儲存生產及軍備物資的建築,都是為適應這樣的戰略而長生的。歷代基本都承漢制,以在長城地區發展軍屯為第一要務。亦戍亦耕的軍屯,既減少社會勞役和賦役負擔,又可以增強軍事儲備。
長城防禦體系的各屯兵城堡,因軍事地位的不同、駐軍及將領等級的不同而有層次性的差異。反映到建築上,其軍事管理級別高低與城的建築規模大小有著直接的關系。各鎮總兵駐地的鎮城,要大於駐守參將或游擊將軍的路城,路城又要大於千戶所城,以此類推千戶所城大於百戶所城,百戶所城大於一般的堡城。一般來說,城堡與長城牆體之間多無直接牆體類建築物相連接。
修建長城復線,也是體現長城選址以防禦需要為原則的一個現象。長城復線最主要的作用是在長城防區的險要或重點區域,構建多重軍事防線。通過增修長城復線,與長城主幹線相連接,與主幹線構成防禦的縱深。復線長城牆體多設置在交通要道的重點防區。敵方攻破主線長城後,可以憑借復線形成新的防線。
春秋戰國時期修建的長城,就已經有復線的設計。如齊長城在主幹線南北往來的重要關隘內外,就設有多處復線。燕北長城也設有復線,今內蒙古赤峰市境內有南、北兩條燕長城就是復線,分別稱為赤南長城、赤北長城。漢代長城也有復線,在內蒙古有南北兩條長城均起始於大青山北麓武川縣的漢長城,平行地向西北方向延伸。
明長城的復線設置更多,明長城最大的復線當屬內外長城所構成長城的復線。著名的明長城內三關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和外三關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都是內長城的重要關隘。明代除修建內長城之外,在太行山上還建有一條南北走向的長城。即便敵軍攻進大同外長城,繼而又攻進內長城的雁門關,還有太行山上的娘子關等關隘阻擋敵軍的進攻。
除較大規模的長城復線之外,在一些關隘之外還通過修建「擋馬牆」以遲緩騎兵進攻主城牆的速度。明以前「擋馬牆」也稱「當路塞」 ,多在山谷之中關口之外建築低矮石牆,高約 3 米左右,長度從幾十米到數百米不等。其作用與長城復線基本相同,阻止敵軍前進。只是比復線長城短,建築的也較為簡單。
在修建長城的過程中,由於工作面長,參與施工的人多,時間周期亦較長,施工管理便成一項很復雜的工作。為便於管理,歷代修建長城多採取分段包干、各負其責的辦法。層層負責,分片施工的做法,使具體段落的工程進度、工程質量等有了責任,協調、監督、檢查乃至問責的制度建立起來,才能保證長城的建築質量。 (十五)
(《中國文物報》2016年4月5日第3版)
I. 保護長城的措施
1、加強環保宣傳,如在適當的位置張貼一些製作精美的宣傳語。
2、增加一些便民設備。如在適當的位置放置垃圾桶等。
3、增加一些懲罰措施。先是去遊客來到長城參觀,先提前告訴他們如果在長城亂扔垃圾或者亂塗亂畫等會有什麼的懲罰措施,然後增強工作人員巡邏,對反者進行處罰。
4、加強衛生管理,讓一些民警去巡視,如果有人亂在城牆上畫,亂扔垃圾罰款。
長城是世界上其它國家人民了解中國歷史、中國文化、中華民族的一個最好的切入點。萬里長城這一凝結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與力量的宏偉建築;
在人類歷史上留下的寶貴遺產。長城所具備的歷史文化和人文價值已被世界所承認,長城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J. 古代人是如何修建長城的
要修築萬里長城這樣規模宏大而又艱巨的工程,在勞動力的調配、材料來源、規劃設計和施工等方面都是相當龐大復雜的。首先談一下勞動力的問題。
修築長城的人力來源,大約有如下幾方面:第一是戍防的軍隊,這是修築長城的主要力量。如秦始皇時修築長城,即是大將軍蒙恬在打退匈奴之後,以三十萬大軍戌防並修築購。它經過了九年多的時間才修成(《史記》上記載為三十萬,《淮南子》上記載為五十萬)。(在秦始皇以前各諸侯國家修築長城也都以軍隊為主要勞力,《竹書紀年》上即有梁惠成王十二年(公元前358年)龍賈帥師築長城於西邊的記載。)第二是強迫征調的民夫,這是修築長城的重要力量。秦始皇時除所派蒙恬率領的幾十萬軍隊之外,還強征了大量的民夫,約有五十萬左右。各個朝代修築長城都大量強征民夫,歷史文獻上已有不少記載,如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修築首都平城(今大同)南面的「畿上塞圍」,即征發四州十萬人。北齊天寶六年(公元555年),皇帝下詔,征發一百八十萬人修築從幽州夏口(居庸關南口)至恆州(大同)九百多里的長城。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發丁男三萬修築朔方、靈武長城,四年(公元584年)又發丁十五萬修築沿長城的城堡數十座。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發丁男百餘萬築長城,四年(公元608年)又發丁二十萬築長城。由於丁男人口已經征發殆盡,最後連寡婦也被強征去修築長城了。第三是發配充軍的犯人,在秦漢時候,專門有一種刑罰叫做「城旦」,就是罰去修長城的人。據《史記·秦始皇本紀》上記載,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採納了丞相李斯的主張,下令除秦紀、醫葯、種樹等類書籍之外,民間所藏詩、書一律都要焚毀。「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凡抗拒不燒書的,就在你面上刺字塗墨後罰去修長城。城旦所罰,據《史記》集解引如淳日:「《律說》論決為髡鉗,輸邊築長城,晝日伺寇虜,暮夜築長城。城旦,四歲刑」。就是說如果把你判為城旦之罪,剃了頭,頸上加上鐵圈,送去修築長城。白天還要輪流看守巡邏,夜間則修築長城,是十分辛苦的。這種刑罰為期四年。第四歷代統治者為了證調修築長城的勞力,還巧立了許多名目,強迫人民去修築長城。
兩千多年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完成萬里長城這一偉大工程的時候,發揮了高度的聰明才智,不僅在規劃設計上「因地形,用險制塞」,完成了設防的需要,而且在施工管理、材料供應、施工方法等方面都有著重大的發明創造,克服各種困難,完成了艱巨的任務。
長城經行的地理情況千變萬化,高山峻嶺、大河深谷、沙漠草原、戈壁灘石等等都有長城穿越。因此,在修築長城的時候,勞動工匠和軍事家們,在實踐的基礎上,創造了一條利用自然地形,在險要處修築城牆、關隘和烽燧、煙墩、城堡等建築物,用以阻擊來犯者達到防禦的目的。
「因地形,用險制塞」這一條寶貴的經驗是勞動人民從實踐中創造的,秦始皇時已經把它肯定了下來。以後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時都是遵循著這一原則的。試想假如不利用高山險阻修築城牆,那將花費多出許多倍的人力與材料。如果不利用大河深谷作為屏障,而硬是平地築牆,所費人力物力更無法計算。我們從現在長城的遺址調查中可以看出,萬里長城是利用地形條件來修築的,凡是修築關隘的地方不是兩山之間的狹口就是河谷會合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道。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與材料。修築烽火台、堡子等更是仔細選擇地形,因地制宜而建。如唐杜佑《通典》上說。「烽台,於高山四顧險要之處置之,無山亦於孤回平地置」,說明修建烽台應在高山之上,或孤曠的地方,四面都便於觀看得到。宋曾公亮《武經總要》上也記載:「每三十里置一烽,須在山嶺高峻處」,也是利用地形便於觀望的意思。
假如有山岡隔絕,地形不便的,就不能死限三十里一烽,而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但是一定要使烽火互相能夠看到,才能達到傳遞軍情及時援救的目的。這不僅說明要利用地形而且還說明了不要按死框框,要按實際情況而定的靈活性。至於修築城牆利用地形,處處都是。如居庸關八達嶺的城牆都是沿著山脊的脊背修築,因為山脊本身就好似一道大牆,再在山脊上修築城牆就更加險峻了。而且在修築時更注意到利用山脊的崖壁來修築城牆,有的地段從外側看去長城非常陡險,但里側卻較平緩,因外側是御故而內側則是防守士卒上下的。有的山脊外側巨石懸崖本身即可防禦,長城修到這種地方即利用原來的懸崖巨石或陡坎險坡稍加修築平整即成險阻。漢元帝時的郎中侯應說:「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門,稍稍平之」。還有十分高峻的懸崖,長城到此也就中斷,因為象這樣的懸崖是不可能上人的,用不著修城牆了。利用大江大河,深谷作為天然屏障與人工長城配合使用的例子還很多,總之使它能夠達到防禦的目的就可以了。
長城修築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由於長城綿延萬里,工地很長,施工管理更為復雜。當時所採取的辦法是與防守任務相統一,即採用分區、分片、分段包乾的辦法。如漢朝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的長城就是由四郡的郡守負責各自的境內長城的修築,郡再把任務分到各段、各防守據點的戍卒身上去。當然在大的工程和關城的修築則要由郡守調集力量去修。中央政權也從全國各地征調軍隊和募集勞力到重點地區去修築。明朝的時候,沿長城設了九個重要的軍事轄區「鎮」來管轄長城,同時也擔任所轄區內長城的修築和維護。如山海關外遼東鎮長城即是由提督遼東軍務王翱、指揮僉事畢恭、遼陽副總兵韓斌、都指揮使周俊義以及張學顏、李成梁等人在任遼東鎮軍事首領時相繼修築而成的。從山海關到居庸關的長城沿線的上千座敵台是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相繼修築的。至於分到長城的一段或一處峰台、煙墩,也多用包干修築的辦法。
在八達嶺長城上,發現了一塊記載明朝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修築長城的石碑。從這塊石碑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修築長城的人力主要是利用軍隊的力量,用分段包修的方法來施工的。
碑文如下:
欽差山東部司軍政僉書,輪領秋防左營官軍都督指揮僉事壽春陸文元奉分分修居庸關路石佛寺地方邊牆東接右騎營工趙長柒拾五丈二尺,內石券門一座。督率本營官軍修完,遵將管工官員花名豎石以垂永久。
管工官:
中軍代管左部千總濟南衛指揮劉有本
右都千總青州左衛指揮劉光前
中部千總濟南衛指揮宗繼光
官糧把總肥城衛所千戶張廷胤
管各項窯廠、石壙辦料
署把總:趙從善、劉彥志,宋典、卞迎春。趙光煥。
萬曆拾年拾月日鼎建
從這塊石碑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一段包修工程用了幾千名官軍,加上許多民夫才包修了七十多丈(約合200米)城牆和一個石券門,可以想見工程的艱巨。這一批包修工程的官兵是從山東濟南衛、青州衛、肥城千戶所等處調來。
關於修築長城的建築材料,在沒有大量用磚以前,主要是土,石和木料、瓦件等。需用的土、石量很大,一般都就地取材。在高山峻嶺的地方,就在山上開取石料,用石塊砌築。在平原黃土地帶即在就地取土,用土夯築。在沙漠地區還採用了蘆葦或紅柳枝條層層鋪砂的辦法來修築,如像今天還保存的新疆羅布泊與甘肅玉門關一帶的漢長城就是這樣修築的。修築的方法是鋪一層蘆葦或紅柳枝條,上面鋪一層砂石,砂石之上再鋪一層蘆葦或紅柳枝條。這樣層層鋪築,一直鋪砌到五、六米的高度,蘆葦或柳枝的厚度約五厘米左右,砂石的厚度約二十厘米左右。若修五米高的城牆就要鋪到二十層左右的蘆葦柳枝和砂石。在東北的遼東長城還有用編柞木為牆、木板為牆的。充分說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採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辦法。
明朝的長城在許多重要的地段採用了磚石壘砌城牆,所用的建築材料更多了。除了土、石、木料之外,還需用大量的磚和石灰。這些建築材料也都採用就地取材的辦法。磚瓦都是採取就地開窯廠燒制,石灰也就地採石燒制。修築關城和堡子、敵台房屋用的木料也就近採伐。如果近處沒有可供採伐的林木,就要從遠處采運。在每一段分包修築的施工組織中還專門設置了辦料的部門和石場、窯廠。如在居庸關、八達嶺發現的石碑上就記載有各項窯廠和石場辦料部門的名稱。而區這些部門的人員為數甚大。可以看出當時修築長城備辦建築材料的任務是很大的。
修築長城的施工更為艱巨。舊時的長城沿線,不是高山深谷,就是沙漠草原,又沒有先進的施工機具和運輸工具,施工之難可想而知。如像我們今天在居庸關、八達嶺上所見到的長城,砌牆用的條石有的長達三米,重兩千多斤。而長城隨著險峻的山脊修築,坡度十分陡峭,遊人徒手上城還感到十分吃力,當時修築的人們要把兩千多斤的大條石和一塊就有數十斤重的大城磚以及大量的石灰運上山去,其困難可想而知。
砌築城牆牆身的條石先要「找平」,即是層層條石,每層都要平砌,不能紊亂。這樣才能使受壓面的壓力均布,不致產生塌陷。我們在居庸關、八達嶺所見到的長城,只見長龍起伏於山嶺之間,但是每層牆身的條石都是平行的。其次要「順勢」,就是說城牆要順著山嶺起伏彎曲的形勢,這樣利用山脊作基礎,使之堅固,而且也便於防禦。
城牆先砌兩幫,即是把基礎打好之後,劃出外線,把條石層層上砌。然後層層填廂,砌到規定的高度之後便鋪磚砌垛口。城牆牆面和磚砌垛口有兩種砌磚方法,一種是斜砌,一種是梯狀平砌。一般在坡度不十分大的牆面可用斜砌,如果超過45度的坡度,就分成梯道平砌。在山海關外有一段長城牆面作雙重梯級的砌法,解決了非常陡峭的修築問題。
其砌法是把牆面分作許多大梯,有的高一米,有的高達兩三米。在大梯之內又砌小梯級供人上登。
運輸是修築長城施工中的重要問題。把大量的土方、石灰、大條石、大城磚運上山去。修築工匠們想出了許多辦法。
根據記載和傳說,搬運建築材料上山的方法大約有以下幾種:
一、是人力搬運,這種方法是最原始的方法,用人背、肩扛、筐挑,杠子抬等方法把大量的城磚、石灰、石塊搬運上山嶺去。當時的人們還採用了傳遞的方法,把人排成長隊,從山腳下或已修好的一部分城牆上排到山脊上,依次把城磚和小石塊一塊塊傳遞上去,把石灰一筐筐、一挑挑傳遞上去。
這種傳遞運輸的優點是減少來回跑路。特別是山路狹窄,可以減少來回的人互相碰撞,提高運輸的效率。
二、簡單機具運輸,除了人力的運送之外,當時已經利用了簡單的機具,如像手推小車,這是用在比較平緩的山坡之上。修築關城和堡子等平地建築時就更多的利用推車。在運送上千斤的大石上山時還採用了滾木和撬棍,並且在山上安置絞盤把巨大石塊絞上山脊去。在跨過深溝狹谷運送磚瓦和石灰時,還採用了「飛筐走索」的辦法,即把磚瓦石灰裝在筐內從兩岸拉固的繩索上滑溜過去,大大地節約了勞力。
三、利用動物運輸,傳說在八達嶺高山之上修築長城的時候,曾經利用過善於爬山的動物山羊和毛驢;把筐內盛滿了石灰跨在毛驢背上把毛驢趕上山去。在山羊角上系了城磚把山羊哄上山去代替人力運輸。總之想盡了一切辦法利用一切條件來修築長城。
但是大量的運輸和修築工作都靠笨重的人力來完成。在封建統治階級層層壓迫之下,為了修築長城,不知喪失了多少勞動人民的生命。一千多年來不少詩人用詩詞歌謠等形式,揭示了勞動人民對奴役築城的憤怨。漢朝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詩中寫道:「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唐朝貫休的《杞梁妻》詩中:「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築人築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孤。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明朝尹耕的《修邊謠》寫道:「去年修邊君莫喜,血作邊牆牆下水。今年修邊君莫憂,石作邊牆牆上頭。
邊牆上頭多凍雀,侵曉霜明星漸落。人生准不念妻孥,畏此營門雙畫角」。這些詩詞歌謠所反映的正是勞動人民反抗控訴的一個方面。
長城上的一磚一瓦一土一石都浸透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同時,從長城這一雄偉工程來看,它充分表現了我國古代建築工程的高度成就,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