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社會工作者可用的理論方法與技巧

社會工作者可用的理論方法與技巧

發布時間:2022-06-09 03:05:39

① 老年社會工作的途徑和具體方法有哪些

1、老年社會工作的途徑:要幫助老年人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老年人在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可以分為生存問題、心理問題和經濟問題,老年社會工作就是要盡力協助老年人解決這三大問題,其中老年人的生存問題要重於心理問題,也就是說要首先保證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即老年人穿住行問題。

2、方法技巧幫助老年人獲得所需資源,爭取老年人所擁有的權益。幫助老年人增強其能力,以克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協助老年人積極參與社區活動,促進與他人互動,使老年人晚年生活更為充實。

工作服務指南分析

規定了老年社會工作的術語和定義、服務宗旨、服務內容、服務方法、服務流程、服務管理、人員要求和服務保障等,適用於社會工作者面向有需要的老年人及其家庭開展的社會工作服務。

標準的研究制定和發布實施,對總結推廣各地老年社會工作實務經驗,科學規范、正確引導老年社會工作服務行為,充分發揮老年社會工作者在養老服務業中的專業作用,切實保障老年社會工作服務質量,將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民政部發布《老年社會工作服務指南》推薦性行業標准

② 社會工作理論有哪些

一、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稱「基本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將需求分為五種,象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分別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另外兩種需要:求知需要和審美需要。這兩種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層次排列中,他認為這二者應居於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之間。還討論了需要層次理論的價值與應用等。

二、社會學習理論

班杜拉認為是探討個人的認知、行為與環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按照班杜拉的觀點,以往的學習理論家一般都忽視了社會變數對人類行為的制約作用。他們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對動物進行實驗,並以此來建構他們的理論體系,這對於研究生活於社會之中的人的行為來說,似乎不具有科學的說服力。由於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張要在自然的社會情境中而不是在實驗室里研究人的行為。

三、舒茨的人際需要理論

社會心理學家舒茨提出人際需要的三維理論,舒茨認為,每一個個體在人際互動過程中,都有三種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這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決定了個體在人際交往中所採用的行為,以及如何描述、解釋和預測他人行為。三種基本需要的形成與個體的早期成長經驗密切相關。包容需要指個體想要與人接觸、交往、隸屬於某個群體。與他人建立並維持一種滿意的相互關系的需要。

四、鏡中我理論

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會組織》一書中提出。他認為,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通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過與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這種聯系包括三個方面: 1、關於他人如何「認識」自己的想像; 2、關於別人如何「評價」自己的想像; 3、自己對他人的這些「認識」或「評價」的情感。

五、貝塔朗菲的一般系統論

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奧地利生物學家,一般系統論和理論生物學創始人,50年代提出抗體系統論以及生物學和物理學中的系統論,並倡導系統、整體和計算機數學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開放系統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態系統、器官系統等層次的系統生物學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所以這個理論可稱為"心理社會"階段理論。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忽視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終生發展論,為不同年齡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教育內容,任何年齡段的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的終生發展造成障礙。它也告訴每個人你為什麼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你的心理品質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多在哪個年齡段形成的,給你以反思的依據。

1.嬰兒期(0~1.5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沖突

2.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沖突

3.學齡初期(3~5歲):主動對內疚的沖突

4.學齡期(6~12歲),勤奮對自卑的沖突

5.青春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

6.成年早期(18~25歲):親密對孤獨的沖突

7.成年期(25~65歲):生育對自我專注的沖突

8.成熟期(65歲以上):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沖突

埃里克森認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斷地發展。他提出了8個階段,認為每一個人都經歷這8個階段,每一個階段對人格發展都至關重要。

(1)基本信任對不信任

(2)自主性對羞愧和懷疑

(3)主動性對內疚

(4)勤奮對自卑

(5)自我認同感對角色混亂

(6)親密對孤獨

(7)繁衍對停滯

(8)自我整合對失望

七: 九型人格理論

九型人格(Enneagram),又名性格型態學、九種性格。是嬰兒時期人身上的九種氣質,包括活躍程度;規律性;主動性;適應性;感興趣的范圍;反應的強度;心景的素質;分心程度;專注力范圍/持久性。它是一個近年來倍受美國斯坦福等國際著名大學MBA學員推崇並成為現今最熱門的課程之一,近十幾年來已風行歐美學術界及工商界。全球500強企業的管理階層均有研習九型性格,並以此培訓員工,建立團隊,提高執行力。

活躍程度;規律性;主動性;適應性;感興趣的范圍;反應的強度;心景的素質;分心程度;專注力范圍/持久性。

戴維•丹尼爾斯(David Daniels)則發現這九種不同的氣質剛好和九型人格相配。

九型人格不僅僅是一種精妙的性格分析工具,更主要的是為個人修養與自我提升、歷練提供深入的洞察力,與當今其它性格分類法不同,九型性格揭示了人們內在最深層的價值觀和注意力焦點,它不受表面的外在行為的變化所影響。 它可以讓人真正地知己知彼,可以幫助人明白自己的個性,從而完全接納自己的短處、活出自己的長處;可以讓人明白其它不同人的個性類型,從而懂得如何與不同的人交往溝通及融洽相處,與別人建立更真摯、和諧的合作夥伴關系。

八、社會損害理論和社會重建理論

社會損害理論著重討論的是,有時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緒反應會被他人視為病兆而作出過分的反應,從而對老人的自我認知帶來損害。例如,因患老年病而健康受損的老人,詢問子女自己是否應該搬過去與其同住。這種詢問就很可能被子女視為老人無能力再作處任何決定的表現,從此凡事處處為老人作決定。這種關心久而久之就會對老人產生一種消極暗示,讓老人覺得自己的確缺乏能力而把一切決定權都交給子女。也就是說,接受消極標志的老人隨後會進入消極和依賴的地位,喪失原先的獨立自主能力。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對老年人的過分關心導致老年人認為自己無用的錯誤認知,從而對老年人的身心帶來損害。這一理論對老年社會工作者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它至少告訴我們,有些所謂的老人問題大多是被標定的結果,也是老年人自己受消極暗示所產生的連鎖反應,因此,在幫助老年人的過程中,不僅要切實地幫助老人解決實際問題,同時也需要協助老人增強信心和提升能力。

社會重建理論就是意在改變老年人生存的客觀環境以幫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會重建理論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階段:讓老人了解到社會上現存的對老年人之偏見及錯誤觀念。第二階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觀環境,通過提倡政府資助的服務來解決老年人的住房、醫療、貧困等問題。第三階段:鼓勵老人的自我計劃、自我決定,增強老人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九、社會支持網路

一)發展

社會支持源自鮑爾拜的依附理論,20世紀60年代社會支持網路開始用於精神病學的臨床治療。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社會支持計劃推進了社會支持網路的應用。

(二)基本假設

人,無法自絕於社會而存在!

人類生存需要與他人共同合作,以及仰賴他人協助。

人類生命發展歷程都會遭遇一些可預期和不可預期的生活事件。

遭遇生活事件時,需要資源以因應問題。資源分為內在與外在兩種。

社會支持網路為外在資源之一種,可分為有形與無形兩類。

(三)定義

A.一組由個人接觸所構成的關系網,透過這些關系網個人得以維持其認同,並獲得情緒支持、物質援助、服務、訊息、新的社會接觸等。

B.由各種有形的和無形的支持構建起來的支持體系就是社會支持網路

(四)分類

社會支持網路按不同的標准有不同的分法,如按內涵分,可以分為工具性支持和表達性支持;按主/客觀來分,可以分為實際支持和主觀感受。另外一種分法是我個人覺得比較容易理解的,分為有形的支持和無形的支持,其中有形的支持保括物質或金錢的支持和援助,而無形的支持多半屬於心理、精神上的,如鼓勵、安慰、噓寒問暖、愛及情緒上的支持等。

(五)功能

A.社會支持的增加,會使人們的心理及心理健康顯著提高;

B.支持適時介入到有壓力的環境中,可以預防或者減少危機的發生;

C.適當的支持可以介入壓力的處理,解決問題,減少壓力所造成的不良影響。

(六)社會支持程度之影響因素

A. 發展因素: 個人過去經驗對其社會生活之影響。

B. 個人因素: 如堅毅的性格、自尊、學識等。

C. 環境因素:物理與社會環境影響

(七)應用

社會工作需要對服務對象的社會支持網路在個人和社區不同的層面進行評估,從而擬定工作計劃。正是從這個角度看,社會工作的任務是一方面幫助服務對象運動網路中的資源解決基本問題;另一方面是幫助服務對象彌補和拓展其社會支持網路,使他們提升掌握建立和運用社會支持網路的能力,從而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十、優勢視角理論

「優勢視角」是社會工作學領域的一個基本范疇、基本原理,是指「社會工作者所應該做的一切,在某種程度上要立足於發現、尋求、探索及利用案主的優勢和資源,協助他們達到自己的目標,實現他們的夢想,並面對他們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會主流的控制。這一視角強調人類精神的內在智慧,強調即便是最可憐的、被社會所遺棄的人都具有內在的轉變能力」。概括地說,「優勢視角」就是著眼於個人的優勢,以利用和開發人的潛能為出發點,協助其從挫折和不幸的逆境中掙脫出來,最終達到其目標、實現其理想的一種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

優勢視角超越了社會工作的傳統理論模式,其關注點在於個案的優勢、潛能和成績,這一突破在社工領域具有「範式革命」的意義。它首先由美國堪薩斯大學社會福利學院教授Dennis Saleebey在《優勢視角:社會工作實踐的新模式》一書中提出。社會工作的優勢視角反對將服務對象問題化,認為問題的標簽對服務對象「具有蠶食效應,重復的次數多了之後,就改變了案主自己對自己的看法和周圍人對他們的看法。長遠來看,這些變化融入了個人對他們的自我認同(越來越沒有自信心)」。

塞勒伯明確提出:「優勢視角是對傳統社會工作實踐的一次戲劇性飛躍。優勢視角取向的實踐意味著:作為社工所應該做的一切,在某種程度上要立足於發現和尋求、探索和利用案主的優勢和資源,協助他們達到自己的目標,實現他們的夢想,並面對他們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會主流的控制。」塞勒伯認為,在一段時間內,我們在發揮案主的優勢方面做得不夠。「優勢視角的實踐要求我們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案主、他們的環境和他們的現狀,不再是鼓勵地或專注地集中於問題,而把眼光投向可能性。在創傷、痛苦和苦難的荊棘之中,你能看到希望和轉變的種子。其實這個公式很簡單:動員案主的力量(天才、知識、能力和資源)來達到他們自己的目標和願望,這樣案主將會有更好的生活質量」。

優勢視角的基本信念包括:(1)賦權(empowerment)。西門(Barbara Levy Simon)將賦權的概念建立於五個理念之上:與案主和委託人之間的合作夥伴關系;對擴大案主能力和優勢的強調;關注個人或家庭與環境;將案主視為積極的能動主體;將個人的精神指向一直受到剝奪和壓制的人群(Simon,1994,轉引自Saleebey,2004);(2)成員資格 (membership)。優勢取向從承認我們服務的所有人如同我們自己一樣,是一個種類的成員,並享有與成員身份隨之而來的自尊、尊嚴和責任。成為成員和市民,享有參與權和責任,保證和安全等特徵是賦權的第一步。成員資格的另外一個意義在於人們必須走到一起,讓他們的聲音被聽到,需要得到滿足,不公平受到重視,從而實現他們的夢想;(3)抗逆力(resilience)。越來越多的研究和實踐正在使得人類的這樣一個規則清晰可見——人們在遭遇嚴重麻煩時會反彈,個人和社區可以超越和克服嚴重麻煩的負面事件。它是一種面對磨難而抗爭的能力;(4)對話與合作 (dialogue and cooperation)。在對話中,我們確認別人的重要並開始彌合個人、他人和制度之間的裂縫。

優勢視角強調每個個人、團體、家庭和社區都有優勢(財富、資源、智慧、知識等);創傷和虐待、疾病和

③ 社會工作者客觀題答題技巧分享

【導讀】對於參加社會工作者考試的考生,在備考的時候,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考試題型,社會工作者中級考察題型分別是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和案例分析題,社會工作者初級題型只包含單選和多選,當然,無論是何種題型,都是需要我們認真備考的,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社會工作者客觀題答題技巧,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一下吧。

1、客觀題的考試,在於檢驗考生對知識點的准確把握。

2、除了正確、精到的記憶之外,還會考察考生運用社會工作專業知識應對具體情景的能力。因此,客觀題中有些一定是「死題」,有些可能就是「活題」了。

3、所謂「死題」,就是檢驗考生對於必須掌握的知識點的記憶和再現,因此答案可能就在教材裡面。「活題」考的是考生對於知識點的運用,這種題目教材裡面既不會有現成的素材,也不會有現成的答案,需要考生運用教材之中或者教材之外的有關社會工作的理念、理論、方法和技巧等來解答。

4、根據考試樣題的提示要求,在做多項選擇題時,需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每個題目至少有一個錯項,也就是沒有全選的答案;二是多選不得分,少選得部分分,因此沒有把握的答案,寧可不選,這樣至少可以保證得到你正確選項的那部分分數。

以上就是社會工作者客觀題答題技巧分享,希望能幫到2020年考試的你,2020年社工考試在10月底進行,大家目前還是有充分的時間做好准備的,大家一定要先做好社會工作者考試學習計劃,然後再認真及時進行考試復習,加油!

④ 社會工作有哪些理論

社會工作者,簡稱社工。是指在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社會慈善、殘障康復、優撫安置、醫療衛生、青少年服務、司法矯治等社會服務機構中從事專門性社會服務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應具備的條件有:(1)除具備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外,還應具備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管理學、教育學、法學等多學科綜合知識,應熟悉與社會工作業務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知識。(2)應能熟練運用個案社會工作、小組社會工作、社區社會工作、社會工作行政等社會工作方法,協助服務對象解決問題、克服困難、挖掘潛能、恢復和發展社會功能。承擔的使命是:(1)社會使命:"扶弱濟貧",以解決社會問題、滿足社會需求,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為己任。(2)專業使命:"助人自助",即或為處於困境中的個人、家庭、群體、社區提供專業服務和支援;或通過專業服務,整合社會資源,挖掘潛能,推動困難人群走向"自救、自立、自助和自強"。通過扮演引導者角色、專家的角色、社會治療角色、計劃者角色等幫助人們發現問題,並採取解決問題的行動,緩解由於競爭、壓力產生的緊張及沖突。

2019年社會工作者資格考試是6月22-23日舉行。
社會工作是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以為民解困和助人自助為宗旨的、以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為手段的專業性、職業化的社會服務工作。

其一,社會工作是一種助人的活動。如果說醫生的職責是為人們醫治生理上的疾病,那麼,社會工作者的職責首先是幫助那些在社會生活中遇到各種困難和問題的人。從最初的施捨、慈善行動發展而來的社會工作一開始就帶著鮮明的助人的特徵,成為一種充滿愛心的崇高的事業。但是,社會工作的當代發展已經在兩個方面超越了傳統的救貧濟弱的活動范圍。社會工作有志於為全體人民提供服務,調適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創造和諧的社區環境,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另一方面,社會工作已經發展出一套專門的技術與方法,從而成為當代社會中一種得到普遍認同的專業,一種不可或缺的專門職業。

其二,社會工作是一種專業。美國《社會工作年鑒》認為,"社會工作是一種專業工作,不論其工作對象是著重於個人或團體,均以協助其依特殊的需要或能力,配合社會的需求,使獲得社會關系的調整與生活的改善。"為了培養具有社會工作專門知識和技能的人才,許多國家都在大學里設立了社會工作學院或社會工作系,培養社會工作的學士、碩士和博士。一些國家還設立了社會工作教學委員會,以規范社會工作專業課程的設置,推進社會工作教學的發展。我國於1988年下半年開始初建社會工作專業,目前,社會工作屬於社會學學科下的一個分支學科。

其三,社會工作是一種專門的職業。美國的一位學者在《紐約時報》的一篇社論中說:"一種新的職業已經並且正在我們鼻子底下日漸成熟,這就是社會工作。人們過去曾把社會工作想像成一種手挎菜籃去幫助窮人的活動,現在,社會工作是一種運用科學的方法和藝術的手段去解決各種各樣社會問題的職業。"我國社會工作起步較晚,近幾年來,許多人雖然已經認識到社會工作區別於傳統城市居委會中的婆婆媽媽們所提供的那種社會服務,但是,社會工作至今尚未從原有的職業分類系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專門的職業,社會工作的專業服務主要在傳統的職業框架中展開。從職業分化的角度看,我國的社會工作者有待於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

其四,社會工作是一種制度。早在40年前,威特默就寫過一本名為《社會工作--一種社會制度分析》的著作,他在書中說:"社會工作是一個有組織的機構或社團為解決個人所遭遇的困難而提供有一種援助,為協助個人調整其社會關系而提供的各種服務。"社會工作是由政府或民間組織提供的一種規范化的、專業的服務,它因此而被納入現代社會的制度系統中,成為貫徹政府的福利政策、確保社會穩定的一種不可或缺的的制度。

綜上所述,社會工作是一種以助人為宗旨、運用各種專業知識、技能和方法去解決社會問題的專門職業,是確保現代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制度。

⑤ 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有哪些

一般分為直接服務方法和間接服務方法兩大類。直接服務方法是給受助者直接提供社會服務,通常包括社會個案工作、社會團體工作和社區工作。間接服務方法指對受助者實施幫助前的社會工作活動形式,通常包括社會工作行政、社會工作督導、社會工作咨詢和社會工作研究等。

社會工作是協助「境中人」恢復「社會健康」進而助力全人發展的專業助人活動。其工作對象主要是無助主體,關注的是其未滿足的基本需要;其工作主體是專業社會工作者,並以平等夥伴身份與工作對象動態互動。

其工作目標是協助工作對象疏解問題和助力其社會融合,並促進公平正義;其工作倫理涉及如何看待人、社會和工作,如何體現呼應相應角色的恰當行為, 如何應對倫理兩難等。

其工作方法是協助對象改進與推動環境改善的兼顧,即「助人自助」與「促境美好」的並存。其中,工作目標與工作方法是社會工作區別於其他助人活動的核心特徵。

⑥ 社會工作者需要什麼技能

據我了解有以下幾點:

1.應完整准確地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熟練掌握社會工作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巧,了解社會學的理念和方法; 2.熟練掌握社會工作的各種技能和方法,善於運用理論、知識和方法幫助困難群體走出困境,從事正常生活並獲得發展; 3.熟練掌握社會調查方法和技能及社會統計方法; 4.了解黨和政府的重大方針、政策、法律和法規,有通過社會工作實踐和社會工作研究影響社會政策的價值取向和基本能力; 5.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善於了解國情,善於分析各種社會現象和問題,具有較強的論文寫作和語言表達能力;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際工作能力。

⑦ 社區工作者需要哪些技巧

社會工作是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種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遵循專業倫理規范,堅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會服務、社會管理領域,綜合運用專業知識、技能和方法,幫助有需要的個人、家庭、群體、組織和社區,整合社會資源,協調社會關系,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恢復和發展社會功能,促進社會和諧的職業活動。這里指的主要是專業社會工作。
而社會工作者就是指在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社會慈善、勞動保證、殘障康復、優撫安置、醫療衛生、青少年服務、司法矯治等社會服務機構中。
社區工作者是什麼,是村長,是秘書,還是普通的村大媽呢?其實社區工作者就是由專業社工組成的社區服務者,他可以做任何有意義的事,幫助任何需要幫助的人,解決就算是很小的事。社區工作者就是社區中的「社會醫生」。
「社區醫生」好當嗎,不好當。他需要解決的事情很多很多,他需要面對的人很雜很雜,他需要調和的矛盾很尖銳很尖銳,他面對著壓力。需要許多正確的專業技巧來幫助他完成對社區和諧的目的。
當然社工在進入社區前,需要基本了解該社區的習慣,了解社區的歷史,預測社區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建議。
社區工作者在進入社區前要學習鞏固自己的知識,用自己的正心誠意幫助社區發展。學習溝通的技巧,冷靜面對他人。社區常常是訪問與調查,詢問變得很重要,用自己已有的知識,正確掌握資料,作出正確判斷。
在資料錄入階段,社工需要有專業的知識,幫助資料的整理歸納。分析存在問題飛根源,找到解決問題的很好辦法。聯系自己能夠聯繫到的助手,幫助解決。
為社區制定長遠計劃,並且付諸實踐,這樣需要社工有長遠的眼光,能准確敲定時代脈搏,真知灼見,做到為社區早想,為未來打算。

⑧ 社區工作的主要方法是什麼

主要方便群眾,為政府解憂

⑨ 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有

直接服務方法就是社會工作者直接面對服務對象開展服務,包括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區工作。社會工作者在服務過程中,需要在與服務對象面對面的互動中運用專業技術。間接服務方法包括社會工作行政、社會工作研究和社會政策。社會工作者並不直接面對服務對象開展服務。
(2)按照服務對象大小,可以分為微觀社會工作和宏觀社會工作。微觀社會工作包括個案工作和小組工作,由於對象規模較小,主要採用相應的互動、聆聽、激勵等技術達成工作目標。宏觀社會工作包括社區工作、社會工作行政、社會政策,由於范圍較大,社會工作者需要運用策劃、教育、政策等可以解決和舒緩大規模人群面臨的問題和需要的技術。
(3)按照社會工作的目的,可以分為實務性社會工作和理論性社會工作。實務性社會工作包括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社會工作行政和社會政策,旨在解決和舒緩服務對象的問題和需要。理論性社會工作包括社會工作研究,可以為實務性社會工作提供指南,也可以將實務性社會工作經驗提升為理論。

⑩ 社會工作的主要方法包括什麼

一般分為直接服務方法和間接服務方法兩大類。直接服務方法是給受助者直接提供社會服務,通常包括社會個案工作、社會團體工作和社區工作。間接服務方法指對受助者實施幫助前的社會工作活動形式,通常包括社會工作行政、社會工作督導、社會工作咨詢和社會工作研究等。

社會工作是協助「境中人」恢復「社會健康」進而助力全人發展的專業助人活動。其工作對象主要是無助主體,關注的是其未滿足的基本需要;其工作主體是專業社會工作者,並以平等夥伴身份與工作對象動態互動。

其工作目標是協助工作對象疏解問題和助力其社會融合,並促進公平正義;其工作倫理涉及如何看待人、社會和工作,如何體現呼應相應角色的恰當行為,如何應對倫理兩難等。

其工作方法是協助對象改進與推動環境改善的兼顧,即「助人自助」與「促境美好」的並存。其中,工作目標與工作方法是社會工作區別於其他助人活動的核心特徵。

(10)社會工作者可用的理論方法與技巧擴展閱讀

社會工作及其中國體系的多重功效社會工作可以協助個人與優化場景

首先,社會工作可以協助工作對象恢復社會功能。一方面,社會工作可以協助工作對象參與資源調配,保障合理權益、疏解特別困境、滿足基本需求。

另一方面,可以在上述過程中協助工作對象在行為等方面得以改進,從而助力工作對象恢復社會功能,實現主體與外境的平衡。其次,社會工作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有其重要價值。

社會工作吸收勞動力,協助工作對象改變從而成為人力資本投資,消耗物質產品從而擴大消費;促進了民眾參與,增加了訴求途徑,從而利於穩定和諧;體現了發展責任,疏解了問題需求,從而利於推進公正;社會工作關注弱者,平等對待工作對象,相信其改變潛能,體現了人文情懷。

2、社會工作中國體系及其建設可以助力中國話語體系建設

社會工作是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領域。社會工作中國體系建設,有利於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也有利於社會工作自身理論的豐富發展,從而更好地履行專業使命。因此,社會工作中國體系建設既有其學術意義,又有其實踐價值。

閱讀全文

與社會工作者可用的理論方法與技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跑步抽空的正確方法 瀏覽:806
androidview的使用方法 瀏覽:786
誇老師的教學方法好 瀏覽:208
線粒體膜電位流式檢測方法 瀏覽:402
魔力冰使用方法 瀏覽:453
想像加工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839
829中學物理教學方法 瀏覽:48
肥料結塊的種植方法 瀏覽:311
對牆的正確鍛煉方法 瀏覽:695
手腕鍛煉方法圖片 瀏覽:52
如何度過低潮專家傳授6種方法 瀏覽:956
衛生間頂板排水支管安裝方法 瀏覽:368
led軌道射燈安裝方法圖解 瀏覽:14
淘寶賣家留言欄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69
種菜的方法視頻教程大全 瀏覽:884
秋天嗓子啞了有什麼方法可以恢復 瀏覽:848
小企業會計制度設計的研究方法 瀏覽:695
數學廣角的方法與技巧圖片 瀏覽:331
比利時壺使用方法 瀏覽:806
用簡便方法計算65000除以700 瀏覽: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