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教你如何煎煮中葯及正確服葯方法

教你如何煎煮中葯及正確服葯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08 05:55:00

A. 中葯的熬法和喝法

中葯的煎法
一、煎葯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中葯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鍾左右。煎葯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葯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葯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三、煎葯時間應根據葯性而定,一般葯為30分鍾。解表葯、清熱葯、芳香類葯物不宜久煎,沸後煎15-20分鍾。滋補葯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鍾。煎葯時要攪拌葯料2-3次。每劑中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葯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葯」:煮沸10-15分鍾,再加入其它葯同煎。
2、「後下葯」:在一般葯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鍾即可。
3、「溶化葯」:應在其它葯煎至預定服葯量,取葯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葯」:將沖服葯調入煎好葯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葯物按醫囑煎煮。
中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劑,每劑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飯後服為宜。
二、丸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時最好將葯烊開服用,便於吸收增強療效。
未煎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變質。

B. 中草葯的正確煎法

一、煎葯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中葯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鍾左右。煎葯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葯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葯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三、煎葯時間應根據葯性而定,一般葯為30分鍾。解表葯、清熱葯、芳香類葯物不宜久煎,沸後煎15-20分鍾。滋補葯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鍾。煎葯時要攪拌葯料2-3次。每劑中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葯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葯」:煮沸10-15分鍾,再加入其它葯同煎。
2、「後下葯」:在一般葯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鍾即可。
3、「溶化葯」:應在其它葯煎至預定服葯量,取葯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葯」:將沖服葯調入煎好葯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葯物按醫囑煎煮。

C. 中葯如何煎服

中葯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為了適應臨床治療的需要,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科學的中葯劑型體系。眾所周知,臨床療效主要取決於葯物的治療作用。正確的煎服方法可以確保中葯有效的治療作用,減輕或者消除葯物的毒副作用。因此,歷代醫家無不重視中葯的煎服法,處方之末,必定「書其服餌之節」,這個「服餌之節」就是煎服中葯的注意事項。
一、煎葯
1、煎葯容器
一般用砂罐或搪瓷容器,不用鐵質器具,以免發生化學反應而影響葯效。容器大小要適宜,煎葯時還應加蓋,防止有效成分揮發和煎液量減少。
2、用水
中葯湯劑均以水為溶劑進行煎煮,煎葯用水必須無異味、潔凈、含礦物質及雜質少,一般生活飲用水皆可用來煎葯,用水應根據葯物的重量、葯物質地、吸水能力、煎煮時間、火候等因素而定,加水量的多少對煎出量及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都有重大影響。傳統加水量一般以浸泡後淹沒葯材2-3厘米,二煎時浸面與葯材表面相平為度,水應一次加足,不能中途加水,更不能煎幹了加水重煎。
3、浸泡
中葯煎前浸泡有利於有效成分的充分溶解,還能縮短煎煮時間,避免中葯有效成分耗損或破壞過多。一般煎前葯物宜用冷水浸泡,其中花莖葉宜浸20-30分鍾,根、根莖、種子、果實宜浸泡50分鍾,一般葯劑以浸泡45分鍾為宜。
4、煎煮火候及時間
中葯煎煮一般用武火(大火)煎至微沸,再用文火(小火)煎煮以免葯汁溢出或過快熬干,煎煮時間是以文火(小火)時間計算的,解表葯多第一煎10至15分鍾,二煎10分鍾,不宜久煎,滋補葯多煎30分鍾至40分鍾,一般性葯多煎20至25分鍾。一些質輕漂浮水面的葯物,在煎熬至水沸後,最好翻動一下,便於充分提出葯性。
在中醫臨床上,某些葯物還有特殊的煎法,在葯方中醫生都會註明。
(1)先煎葯:一般是一些礦物,貝殼,角甲類葯物,因其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鍾,再與其它葯物混合後煎煮。有毒性葯物亦需先煎,久煎可達到減毒或去毒的目的。
(2)後下葯:一般是氣味芳香含揮發油或不易長時間煎煮的葯物,要在葯物煎好前10-15分鍾投入鍋內。常見的有霍香,鉤藤,大黃等。如鉤藤所含的藤鹼,煎煮時間超過20分鍾其降壓成分易被破壞。大黃,具有瀉下清熱作用的成分,是大黃甙,但其對熱不穩定,長時間加熱會分解。而大黃甙瀉下作用又比甙元強,故不易久煎,多採用後下方法。
(3)包煎葯:一般是種子和花粉葯物,用紗布袋裝好放入群葯內共煎煮。常見的有車前子,旋覆花等。車前子易粘鍋糊化、焦化,所以需包煎。旋覆花包煎可避免絨毛脫落混入湯液中刺激咽喉。
(4)溶化服:用熱葯液將葯物溶化後服用,常見的葯物有玄明粉、芒硝。
(5)烊化服:主要是一些膠類葯物,用熱葯液烊化後服用。如果混煎會使葯液粘性大,影響其它成分的浸出,膠類葯物也有一定的損失,所以採用烊化服用的方法。常見的有生阿膠、鹿角膠、龜板膠。
(6)另煎兌入:一些貴重葯要單獨煎煮後,再將葯液兌入到一起服用。常見的有人參、西洋參、鹿茸等。
(7)沖服:一些貴重的葯物細粉不能與群葯一起煎煮,多採用沖服的方法服用,即將葯粉溶於葯液中服。這樣既有利於發揮葯物的作用又可節省葯材。常見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黃面等。
5、煎煮次數及取葯
為了充分利用葯材,更好發揮葯效,一般中葯煎煮兩次,滋補葯物可增加一次,中葯煎好後用紗布過濾並混合,取汁總量約200-300毫升。

二、服葯
1、給葯時間
一般葯物宜在進食前1小時或進食後2小時服用;急性病可隨時多次給葯;滋補葯和開胃葯宜飯前服;消食異滯葯和對胃腸有刺激的葯宜飯後服;安神葯和潤腸通便葯宜睡前服;祛蟲攻下葯宜清晨空腹服用;調經葯宜在來經行前數日開始服用;解表發汗葯可隨時服用;特殊葯物的服用時間應遵醫囑。
2、給葯方法
一般病證每日中葯一劑,每劑二煎或三煎;急症、高熱和危重病人酌情每日2-3劑或遵醫囑;發汗葯和瀉下時應中病即止;嘔吐病人宜少量頻服或先服少量薑汁後在服;病在口腔或咽喉者宜緩慢頻服或隨時含服。
3、服葯溫度
一般葯物宜溫服,寒證用熱葯宜熱服,熱證用寒葯宜涼服,涼血止血葯宜冷服,發汗解表葯宜熱服。

D. 熬葯的正確方法

1.煎葯器具:在煎葯時盡量使用砂鍋、不銹鋼、玻璃、搪瓷等器具為佳,忌用鐵器、銅鍋。因為前者理化性質比較穩定,不易與葯物中的成份發生反應,以保證葯物的療效。而鐵銅類成份性質較為活潑,易與葯物中的成份發生反應,影響療效。
2.浸泡方法:煎葯前,應先將葯物放入葯鍋內,加干凈的冷水浸泡葯物,加水量以淹沒過葯面3-5cm,浸泡20-60分鍾為宜(過久則葯物易發霉變質),這樣有利於葯物有效成份的煎出。
3.煎煮方法:每劑葯煮兩次。第一煎先用大火將浸泡好的葯煮沸後,改用中、小火,維持葯物沸騰;第二煎加水適量少些(以淹沒過葯面),火候同第一煎。煎時最好加蓋,
一般情況下煎葯時注意不宜頻頻打開鍋蓋,否則氣味易走失,葯效降低。
4.煎熬時間:葯物煮沸後開始計算時間。一般葯物第一煎20-30分鍾,第二煎15-25分鍾;滋補及質地堅實的葯物第一煎40-60分鍾,第二煎30分鍾左右;解表、理氣及質地輕松、芳香的葯物第一煎6-15分鍾,第二煎5-10分鍾。
5.濾取葯液:葯液煎取量需根據病人的病情、年齡等具體情況決定,成人量一般每煎約200-500ml,兒童量約為成人的1/4-1/2,即50-250
ml。
6.服用時間:每日一劑,早晚各服一次。上午服用第一煎所煎出的葯液,下午服用第二煎所煎出的葯液,這樣可以使兩煎葯物在體內的濃度和所起的作用均勻可靠。也可以將兩煎葯汁混合,分上午和下午兩次服用,兩次以相隔6小時左右為宜。當天煎的葯當天最好服用完,不宜保存。滋補葯宜飯前半小時服用;清熱葯及對胃腸有刺激的葯物宜飯後半小時服用;其它葯劑請遵醫囑。
7.服用方法:服用方法分熱服、溫服、冷服3種,一般而言,發汗解表葯和溫補葯宜溫服;祛寒葯、治療關節痛和潰瘍病的葯宜熱服,清熱解毒葯宜冷服。
8.注意事項:中葯包里經常看到用紙或紗布另包的中葯,標有先煎、後下、包煎、沖服等字樣。一定要按要求去做,否則將影響葯物的效果。煎煮過程中視情況可以補加水量,但要不斷攪拌,防止溢鍋、糊鍋。
(注意:熬焦、熬糊葯物的葯液切不可服用,以免中毒。)







對一些性質特別的葯物,根據病情需特殊煎煮的,醫師一般都在處方上註明,負責調配處方的葯師也會特別囑咐病家,並予以單包,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先煎:
對於礦石類、動物角甲、貝殼葯物、有毒類葯物,如生石膏、龜板、烏頭等,因其質地堅硬、有效成份不易煎出、具毒性等原因,需在煎煮其它葯物之前砸碎,提前煎煮30分鍾;
後下:
對於含揮發性成份如薄荷、青蒿、藿香等,還有不宜長時間煎煮的如鉤藤、杏仁等葯,應該在其它葯物煎好前10-15分鍾再放入鍋內煎煮;
包煎:
對於一些花粉種子類如松花粉、蒲黃、葶藶子等,質地較輕體積小的顆粒種子的如車前子等,含細小絨毛的如旋復花等,煎煮前須用紗布包好後與其它葯物同時煎煮;
烊化:
對於某些膠質或粘性較大且易溶的葯物,如阿膠、鹿角膠、飴糖等,先加溫使其溶化,再加入已去渣的葯液中微煮,或趁熱攪拌使之溶解;
溶化:
對於芒硝、玄明粉等易溶化的葯物可直接在煎好的葯液中溶化;
另煎兌入:對於人參、西洋參、鹿茸、蟲草等貴重葯物可以另行煎煮,汁液直接兌入其它葯液服用;
沖服:
對於牛黃粉、三七粉、麝香等可直接用葯湯沖下
抱歉,我沒煎過葯不太懂,但是我幫你找到了這些,希望對你有幫助.

E. 正確的中葯湯劑煎煮方法

【導讀】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看重中葯的地位,很多人專門去拜訪老中醫,開葯方煎葯,為了半壺大家發揮葯材的最大效能,下面是小編就來和大家說說正確的中葯湯劑煎煮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煎煮前

1、煎葯工具怎麼選?

最好用砂鍋、陶罐、搪瓷鍋,不銹鋼鍋亦可。但忌用鋁鍋、鐵鍋、銅鍋、帶油垢的鍋及其它金屬器皿。因為鋁、鐵、銅性質較活潑,容易與葯物發生反應。如鐵鍋中的鐵與葯物中的鞣酸反應生成鞣酸鐵,鋁鍋和銅鍋煎取的葯液都可以檢出有相應的金屬離子[2]。

2、煎葯用什麼水?

應選擇含礦物質少、金屬離子少的清水。多用自來水、井水、江河水、普通純凈水或無離子水(蒸餾水)。不建議使用礦泉水,因為礦泉水富含鈣、鎂等離子,煎葯煮沸時鈣、鎂易與碳酸根生成水垢析出,這樣既丟失了鈣、鎂微量元素,還可能與中葯里的其他成分生成沉澱物,影響葯效[3]。

3、煎葯前需不需要浸泡?

需要。煎煮前用涼水浸泡葯材約30分鍾左右,可以有助於中葯成分在湯葯中釋放,同時也能增加湯葯的濃度。冬天可以用20-30度的溫水浸泡,以縮短煎煮時間,但不可用開水浸泡,以免某些植物葯細胞中的蛋白質突然受熱凝固、外層形成堅密的包膜,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質形成膠體,不利於有效成分浸出。

二、煎煮中

1、煎葯需要多少水量?

一般頭煎用水要大些,以水浸過葯材面2-3cm為度,二煎以水面和葯材平齊為度。此外,水量也與煎葯時間及需要的葯液量有關。如風熱感冒葯,需輕煎,煎葯時間短,在煎取中水分消耗不大,放入的水應接近需要的葯液量。如滋補葯,需要文火煎煮較長時間,應適當多放水。注意,應一次將水量放足,避免中途加水。

2、煎葯應該用什麼樣的火候?

一般而言,煎葯時在葯液未沸前用武火(大火),沸後改用文火(小火),以防水分很快熬干,葯物中的有效成分未能溶解出來而影響葯效。

3、煎葯應需要多長時間?

根據病情和中葯的不同,煎葯時間各不相同。一般葯物,頭煎沸後再煎30分鍾左右,二煎、三煎沸後再煎15分鍾即可。此外,常見的還有以下不同的煎葯方法:

輕煎:指煎煮時間短,頭煎沸後再煎10-15分鍾,二煎沸後再煎5-10分鍾即可。一般用於上焦病,皮膚病,如外感風熱導致的咳嗽、皮疹等。

久煎:治煎煮時間長,需頭煎沸後再煎40-45分鍾,二煎沸後再煎20-30分鍾。多用於慢性病的補益葯煎煮。

4、一付中葯煎幾次合適?

對於一般的中葯而言,煎取2-3次即可。一般認為,在首次煎煮過程中煎出有效成分大約為每劑的30%,第2次煎煮出葯液的有效成分為
40%~50%,2次合並可得70%~80%,而第3煎、4煎約佔20%[2]。另有研究發現傳統煎法兩煎合並葯液的`有效成分析出平均達三煎合並葯液的80%以上[4]。

5、處方中單包的葯怎麼煎?

單包的中葯根據應用需要有不同的煎法,一般會將其煎法寫在單包葯物外包紙上。常見的有如下幾種:

先煎:一般在煎其他葯物前先煎30-60分鍾左右再放入其他葯物。如一些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礦物類、貝殼類、角甲類等中葯宜先煎30分鍾,如生石膏、龜板、水牛角等,若能適當粉碎,更容易煎出有效成分。另外一些有毒葯如附子、烏頭、商陸等,則需要先煎1小時乃至更長時間。

後下:一般在葯物煎好前1-5分鍾放下較好,若煎兩次,則在頭煎及二煎各放入一半。

後下葯一般為氣味芳香,含揮發油多的葯物,如薄荷、荊芥等,一般在煎好前1分鍾入煎即可。此外,久煎容易降低效果的葯物也應後下,如鉤藤、杏仁、大黃、番瀉葉等,一般在煎好前5分鍾入煎。

包煎:指用紗布包好後入煎。一半以下幾類葯物適合包煎:

①花粉類葯物、細小種子果實類中葯、葯物細粉,如蒲黃、葶藶子、黛蛤散等均應包煎。

②含澱粉較多的葯物,如浮小麥、車前子等在煎煮過程中易糊鍋,也需包煎。

③附絨毛葯物,應煎葯時絨毛易脫落,混入湯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等不適症狀,常見葯物如旋覆花、辛夷花等。

烊化:一些膠類或糖類葯物,如阿膠、龜版膠、鹿角膠、飴糖等,宜加入湯液中烊化服用或加適量開水溶化後,沖入湯液。

另煎:一些貴重中葯,如人參、西洋參、鹿茸、冬蟲夏草等,為避免浪費,可以單獨煎煮取汁液,兌入煎好的湯劑中服用。

沖服:一些難溶於水的葯物,如牛黃、三七粉、羚羊角粉、硃砂、硇砂等宜研極細粉後用湯劑沖服。或者某些鮮葯,如鮮竹瀝汁、鮮生地、鮮蘆根等需按醫囑取汁沖服。

三、煎煮後

煎後的葯液需經過濾,然後將多次煎好的葯液混勻分服。一般而言,每劑葯物煎出的葯液在300-600毫升,每劑葯每日服用2次至3次,每次服葯量為150-200毫升為宜。如葯液太多,可將混合的葯液再次煎熬,濃縮後再服用,注意,要求輕煎的葯物不能濃縮。特殊情況需根據醫囑定奪,如脾胃虛弱者,每次服用葯液宜少;治急性熱病的,服葯次數宜頻等。

以上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發布的關於正確的中葯湯劑煎煮方法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相關知識,關注小編持續更新。

F. 中葯的正確熬制方法

中葯熬制有講究,正確的熬制方法是什麼?我們知道,中葯治病是最接近我們食療的方法,中醫使用中葯治病,而中葯很少有成葯,每次都是拿會成包的葯材回來自己熬,一般醫生都會告訴我們熬制的一些要求,現在已經有很多醫院提供中葯代熬的業務,但是很多人還是希望自己能夠學會熬制,這樣感覺會更加好一些,今天就把熬葯的注意事項說一下,其實無外乎熬葯的工具、火候和盛放葯材的工具這幾個方面。

中葯泡好後,開始放在煤氣或爐子上熬,第一次不用熬太久,開後小火煮10分鍾左右就可以,要是農村有條件,用柴火熬,效果最佳,因為柴火停熬後,柴火還有最細、最慢的余火熬出最全面的葯質,熬中葯一定要有人看守,剛開始用大火,等開後就調到小火,被稱作文火,中葯千萬不能熬幹了,不要以為熬幹了再加水,這樣是非常錯誤的,熬乾的中葯已經起了反作用,帶有非常重的毒性!切記!

熬第二遍這樣的時候,直接加水就可以了,不要再泡,要比第一次加的水多一些,第二遍比第一遍葯性少了,所以要多一部分水,熬久一點,小火熬20分鍾左右的樣子,然後用筷子比住葯材,倒出葯湯、等到溫熱的時候飲用就可以了,最好是溫熱,不要等到涼了,趁熱喝更加有效!

中葯一般最多熬三遍,不是說熬了就不能喝,而是三遍基本上就沒有什麼葯質了,第三遍最好也多一點水,如果你有條件的話,水加到可以熬20至35分鍾都可以,反正最後一遍,就倒掉了,

把三次熬好的湯葯兌在一個容器中,然後平均分成三份,根據醫囑分三次喝掉,不要因味道不好添加其他東西,會影響葯效的,豈不聞「良葯苦口利於病」說的其實是中葯。


盛放重要的器皿:

盛中葯的器皿也有講究,最好是用陶瓷的,這樣避免中葯與器具產生化學反應!中葯很苦,很多人問可不可以加糖熬,這樣是錯誤的,加糖會大大影響葯效的,怕苦,可以在喝完葯後,准備一些涼白開漱口即可,只是舌根部感覺苦,其實閉住呼吸繞開舌根喝,一點問題都沒有,誰讓生病了呢?

希望對你有幫助,歡迎留言,謝謝!

G. 如何正確熬中葯

中葯的煎法
一、煎葯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中葯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鍾左右。煎葯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葯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葯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三、煎葯時間應根據葯性而定,一般葯為30分鍾。解表葯、清熱葯、芳香類葯物不宜久煎,沸後煎15-20分鍾。滋補葯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鍾。煎葯時要攪拌葯料2-3次。每劑中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葯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葯」:煮沸10-15分鍾,再加入其它葯同煎。
2、「後下葯」:在一般葯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鍾即可。
3、「溶化葯」:應在其它葯煎至預定服葯量,取葯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葯」:將沖服葯調入煎好葯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葯物按醫囑煎煮。

中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劑,每劑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飯後服為宜。
二、丸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時最好將葯烊開服用,便於吸收增強療效。

未煎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變質。
怎麼熬中葯,如何服中葯?--ZT

怎麼熬中葯,如何服中葯?
(1)中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體有:①每次將一劑中葯飲片材料放入煲內,加入清水,觀察加水能否浸滿葯面,不足時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時使中葯飲片的有效成分易於煎出(如趕時間,此步驟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騰1-3分鍾。然後收至小火,煎20-30分鍾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紗布或咖啡格濾渣倒入杯內,溫熱服用。④一次將葯物煎好後,可以將首劑和再煎的葯物混勻,以便葯效均衡。

(2)服葯方法也是給葯護理中重要的護理內容。清代徐靈胎曾指出:「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說明了服葯方法的重要性。在臨床實踐中也確有因服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響治療效果的。因此,在護理上必須正確執行各種服葯方法。

①湯劑的服法大致分為4種:分服:即是將每天1劑中葯,分2-3次等量分服。對老人小兒服葯有困難的也可採用少量多數或濃煎後服用。頓服:將1劑湯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連服:是指在短時間內連續給予大劑量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時間內,使體內達到較高的葯物濃度。②中成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沖服、調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將葯放入口內,用溫開水或葯引、湯劑送服。沖服:即將葯物放入杯內,用溫開水、葯引等沖成懸混液後服用。調服:是將一些散劑用溫開水或白酒、醋等液體調成糊狀後口服。如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給葯。含化:是將丸、丹劑含在口中,讓葯慢慢溶化,緩緩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於嬰幼兒、年老體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將中成葯溶成液狀,逐口喂給病人的一種方法。

(3)中醫用葯護理除了注意煎葯和服葯方式外還應該注意以下內容:①服葯溫度:服葯溫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葯湯劑的葯液溫度或用於送服的、酒等溫度而言。常有熱服、溫服和冷服之分。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葯液趁熱服下。常用於寒證。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葯的水等放溫後再服用。一般湯劑均採用溫服。冷服: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後服下。常用於熱證。②服葯劑量:用葯的劑量一般應該由醫生根據具體情況具體決定。③服葯後應注意休息,觀察葯物效果,觀察有不良反應。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葯物,更須嚴密觀察和記錄。④空腹服中葯易胃腸反應,如腹鳴、便前腹痛、大便稀爛,故適於大便硬結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進食後一小時後服用。⑤對中西葯合用的病人,應告訴中西葯服用的方法的間隔時間。⑥體虛、年老、胃寒易嘔吐或兒童,葯物可分兩次服用(相距時間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對葯效的影響,中醫歷來有「葯食同源」之說。這是因為葯性和食性都有「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內容和區別。同時某些食物本是葯物,既可食用,又當葯用。如大棗、蓮子、桂圓、百合、山葯、赤小豆、海帶、甲魚、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與葯性相順應,食物能增強葯物的作用;食性與葯性相反,食物便會降低葯物的作用。總之,食物的正確選擇,對提高葯物的療效,促進病人早日康復,具有與用葯同等重要的位置,飲食因素還可能對中葯的吸收有多種多樣的影響,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來提高葯物的療效,減少妨礙吸收的因素。

H. 煎中葯的正確方法

中葯的煎煮劑叫中葯湯劑,中葯的煎法是否恰當將直接影響葯物的功效。

中葯的煎煮過程最主要的是要掌握好煎煮時使用的容器、用水、入葯和火候四個環節。

1.容器。煎葯的容器多用陶器,一般以砂罐最好,盡量不要用金屬器皿,以防中葯中的化學成分與金屬活性物質發生化學反應而影響葯效。

2.用水。水必須潔凈,一般可用清澈的河水、自來水、泉水或井水。應盡可能的注意水質的優良。煎葯前先用適量的水在容器內浸泡均勻,用水量以水面高出葯面2厘米為度。第二或第三煎所加的水只需與葯面持平。給小兒煎葯時水量一般應少些,煎煮時間稍長些,盡可能使葯汁濃稠,以使不因小兒服葯量較少而影響葯效。

3.入葯。貝殼、甲殼、化石、礦物葯應該單獨先煎,某些芳香性葯物需待其他葯物煮沸後加入。某些貴重葯物,如人參是另外煎的,後與湯液合並服用;一些貴重細料粉末葯物,如三七粉不入湯煎,多用湯葯分次沖服;膠質葯物,如阿膠、鹿角膠、龜板膠等另行烊化後,沖入煎成的湯葯服用;個別葯物如芒硝,放入煎成的湯葯中烊化後服用。

4.火候。分為「武火」與「文火」。火候的運用與控制,主要取決於葯物的性味與質地。一般而言,解表發汗,通便驅邪,治療急性病的中葯宜用武火,且時間宜短,一般用武火煮沸後,繼續煮10分鍾左右即可。治療慢性病虛弱症的補養葯宜用文火,且煎煮時間宜適當延長,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保全葯力。

I. 熬中葯的正確方法

中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體有:

1:每次將一劑中葯飲片材料放入煲內,加入清水,觀察加水能否浸滿葯面,不足時可稍加水量。

2:一般浸泡半小時使中葯飲片的有效成分易於煎出(如趕時間,此步驟可略去)。

3: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騰1-3分鍾。然後收至小火,煎20-30分鍾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紗布或咖啡格濾渣倒入杯內,溫熱服用。

4:一次將葯物煎好後,可以將首劑和再煎的葯物混勻,以便葯效均衡。

中葯的採收時節和方法對確保葯物的質量有著密切的關聯。因為動植物在其生長發育的不同時期其葯用部分所含有效及有害成分各不相同,因此葯物的療效和毒副作用也往往有較大差異,故葯材的採收必須在適當的時節採集。

葯物在應用或製成各種劑型前,根據醫療、調制、制劑的需要,而進行必要的加工處理的過程。常用的炮製的方法包括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炮製的目的在於純凈葯材,保證質量,分揀葯物,區分等級;切制飲片,便於調劑制劑;乾燥葯材,利於貯藏;矯味、矯臭,便於服用;降低毒副作用,保證安全用葯;增強葯物功能,提高臨床療效;改變葯物性能,擴大應用范圍。引葯入經,便於定向用葯。

閱讀全文

與教你如何煎煮中葯及正確服葯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led軌道射燈安裝方法圖解 瀏覽:13
淘寶賣家留言欄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69
種菜的方法視頻教程大全 瀏覽:884
秋天嗓子啞了有什麼方法可以恢復 瀏覽:848
小企業會計制度設計的研究方法 瀏覽:695
數學廣角的方法與技巧圖片 瀏覽:331
比利時壺使用方法 瀏覽:806
用簡便方法計算65000除以700 瀏覽:638
帶狀皰疹中醫治療方法 瀏覽:154
換熱器的計算方法 瀏覽:140
電子秤的安裝方法圖解 瀏覽:892
三星電話儲存位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74
自製最簡單的折疊方法 瀏覽:239
15X104用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851
excel如何轉換成word無表格的方法 瀏覽:210
高速離心機使用方法 瀏覽:737
去除手機網路緩存的方法 瀏覽:914
辣椒鹼檢測方法 瀏覽:40
烏葯種植方法 瀏覽:181
平常如何側方入庫最笨方法 瀏覽: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