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研究方法與思路

研究方法與思路

發布時間:2022-01-08 19:43:23

1. 研究思路、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層序地層分析的基本思路可概括為:從地表露頭或鑽孔岩心的研究入手,綜合利用鑽孔測井曲線和地震剖面資料,以沉積盆地整體性為著眼點,根據構造-沉積-熱體制以及沉積間斷和沉積環境演化特點將盆地劃分為不同層次結構的建造塊,然後詳細解剖不同層次或級別的建造塊的內外沉積構成,綜合解釋沉積體系和成因相的空間配置關系,在此基礎上,建立沉積盆地的等時地層格架和盆地演化模式,進而達到對盆地含油氣特徵的評價和預測。簡單地說,層序地層分析就是從沉積學和地層學兩方面對沉積盆地進行系統工程的研究,因此,層序地層分析更好地揭示了沉積體的空間分布規律,也更有利於含油氣盆地生儲蓋配套研究和儲集層的預測。

本書以層序地層學為研究主線,研究三亞組、梅山組、黃流組和鶯歌海組沉積體系構成,建立盆地等時地層格架,查明不同體系域內主要儲層砂體的分布,為該區儲層(儲集體)和有利的構造-岩性圈閉的預測提供地質依據。同時結合天然氣成藏條件分析,研究隱蔽油氣藏成藏特徵和規律,構建構造活動型盆地層序地層分析和油氣成藏模式研究的系統思路和方法體系。具體的研究內容和研究路線如下(圖1-5)。

1.區域構造與盆地內部構造演化特徵研究

考慮到鶯歌海盆地演化受區域構造活動的控製作用顯著,本書從區域構造活動入手,著重分析印支地塊的構造活動特徵以及對鶯歌海盆地的形成與演化的控制,以助於探討鶯歌海盆地的發育機制。此外,鶯歌海盆地內部構造特徵的分析是進行構造古地貌恢復以及層序地層解釋的基礎。

2.層序地層格架分析

應用層序地層學的基本觀點,以研究區常規地震剖面資料和高解析度地震剖面資料為基礎,根據層序界面的地震相特徵,並綜合考慮全球海平面變化特徵、鑽井標定等,進行層序地層的劃分與對比;根據地震反射特徵,結合強制海退的概念,進行層序單元內部構成的識別與解釋,通過地震資料的解釋建立盆地層序地層格架,以及反映各沉積體系域構成特徵的平面圖、剖面圖的編制。

同時,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鑽井資料進行精細的觀察、分析,劃分不同級別的層序單元和沉積體系域。具體包括從岩性相、測井相、地震相等方面進行沉積環境和層序地層單元的分析,通過各個基本要素的綜合分析,確定各級層序地層單元的各種沉積體系沉積特徵及內部構成特徵。研究過程突出了以下幾個方面:①單井沉積相分析:一方面是通過鑽井岩心提取各種相標志信息,包括岩石顏色、岩石類型、碎屑顆粒結構、沉積構造、古生物、地球化學標志等,繪制代表層段的高頻層序關系圖;另一方面根據多種電性曲線形態特徵及其組合特點、准層序的疊加方式,繪制其層序展布、體系域類型、沉積相特徵及其各微相類型圖;②強調利用高解析度過井地震剖面配合,強調剖面的分析與單井分析的相互校正與驗證;③井間的層序地層和沉積相的對比分析,可進行四級層序或體系域的劃分和對比。

圖1-5 層序構成樣式及構造控製作用的研究流程

3.層序內部構成特徵、層序類型、層序發育樣式分析

綜合地震與鑽井的層序地層解釋結果,進行層序地層的構成特徵分析,包括各沉積體系域構成特徵、時空展布規律等。重點研究對象放在與油氣勘探關系密切的低位域沉積特徵的研究之上。將層序地層分析與構造地層分析相結合,以大量的地震解釋為基礎,以盆地內不同構造發育部位對沉積的控制為出發點,對鶯歌海盆地層序類型、發育樣式等進行分析。

4.沉降史模擬與盆地古地貌恢復

通過定量-半定量的分析方法,採用回剝分析原理,以地層解釋、沉積環境解釋為基礎,以沉降史二維模擬軟體為依託,對盆地3個主要沉積時期的構造古地貌進行定量-半定量的恢復,重建沉積時期的地貌形態。通過總沉降量等值線圖的編制,進行盆地構造活動強弱差異性分析。通過構造古地貌圖的編制,進行構造單元特徵研究與劃分。

5.構造對沉積的控製作用分析

綜合層序地層解釋結果、體系域構成特徵、層序類型以及層序發育樣式的研究與構造地層分析相結合,進行構造對體系域發育特徵、層序類型以及層序發育樣式的控製作用分析,探討低位域的形成模式與主要控制因素。

6.天然氣成藏模式分析與有利儲集體預測

根據以上研究內容取得的認識,綜合前人在該區域已經取得的成果,從烴源岩、儲集體、生儲蓋組合特徵分析入手,進行成藏組合特徵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提煉出本區的成藏模式,預測有利的區帶。

2. 研究方法及技術思路

1) 充分收集和利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和資料,避免重復。周口店岩體和北京西山中生代區域熱變質岩研究程度較高,已發表大量分析測試和實驗數據,這是本書充分利用的研究起點。

2) 周口店岩體形成深度和源區深度的研究,採用: ①詳細、精確測定周口店岩體各期次的化學成分、造岩礦物化學成分。特別注意分析數據的配套,造岩礦物化學成分主要用電子探針測定鉀長石、斜長石、角閃石、黑雲母等礦物的成分,強調礦物環帶研究。②詳細、精確測定周口店岩體造岩礦物和所含包體的化學成分。③源區地球化學示蹤是本書的主要研究手段,中生代地殼加厚如果是由岩漿底侵作用帶來的新生地殼物質加入造成的,那麼物質在地殼中居留的時間應該較短,Nd 同位素的模式年齡應較年輕,且 εNd值較高,而初始 Sr 同位素比值較小。

3) 區域和接觸熱變質作用深度、變質變形事件時代研究,採用: ①綜合構造地層剖面法。在工作區選擇地層發育齊全,變質帶完整的地質剖面,從岩石的岩相學、構造變形等入手,用構造解析和地層分析的方法建立區域熱變質作用發生的綜合構造地層剖面。②礦物平衡的熱力學分析法。在工作區選擇變質程度最高的變質帶,從岩石的岩相學觀察入手,確定變質礦物的形成世代、期次以及礦物相平衡關系,用熱力學計算分析方法計算礦物相平衡的 P - T 條件。根據北京西山地區區域熱變質岩的岩石類型,礦物共生組合特徵,重點對變泥質岩的石榴子石、黑雲母、十字石、白雲母、硬綠泥石的化學成分進行電子探針測定。以此為基礎,選擇礦物對、礦物組合地質溫壓計,求出區域熱變質岩形成的溫度、壓力條件。③選擇北京西山中窖剖面熱動力變質岩中的白雲母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40Ar /39Ar 定年,限定該期變質變形事件 ( 岩體侵入作用) 發生的時間,進而探討華北中生代構造體制轉折的關鍵時限和岩石圈減薄的可能時間。

4) 南大嶺玄武岩形成深度和源區深度的研究,主要是通過對前人資料的再利用,利用新的理論約束岩石圈地幔和下地殼。

5) 在地質事實和理論依託基礎上,建立華北東部岩石圈減薄模式。

3. 研究思路和方法

以活動論、單元論、階段論、層次論、盆山耦合理論和當代造山帶地質學理論為指導思想,以實際地質調研資料為基礎,運用盆地分析和盆地構造解析的理論和方法,採用構造-沉積、構造-岩漿、構造-年代學、構造-地球物理相結合的綜合研究方法,將時間序列和構造單元之間的轉化聯系在一起,歷史地、動態地揭示研究區中新生代沉積特徵與動力學演化機制(圖1-4)。

圖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4. 研究方法及流程

作者採用如下方法和步驟(圖1-7),以保證順利完成主要研究內容,達到發展煤層氣地質基礎理論,服務於煤層氣勘探開發實踐的最終目的。

第一,查閱前人有關文獻、區域地質調查資料和地質勘探成果,分析現有成果的研究程度以及有待於深化的主要問題,制定本文研究計劃,明確研究思路和主攻方向,提出解決方法和研究流程。

圖1-6山西南部二疊系山西組上主煤層含氣量等值線圖

第二,開展野外地質和礦井地質調查,收集現場資料,進行樣品採集,同時對資料進行初步的分析整理,以進一步增進對區內煤層、煤級、瓦斯、煤層物性等特徵的了解,並為後續的室內研究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第三,進行樣品的分析測試,包括煤岩學分析、煤層含氣性分析、煤孔隙性分析、煤的順磁共振實驗、岩樣X射線衍射分析、脈體流體包裹體礦物學和地球化學測試等,目的是為深化研究提供可靠的數據資料。

第四,進行地質調研、實驗數據的整理分析及數值模擬軟體的編制工作,進而查明研究區地質發展的四方面的歷史,即煤層沉積埋藏史、盆地熱歷史、煤的熱演化史以及煤層氣生成保存史,特別是與煤層氣資源評價密切相關的二次生烴史及其空間分布規律。

圖1-7研究方法及流程示意圖

第五,綜合分析上述研究成果,從煤中有機質生烴演化角度,對本區煤層氣資源前景作出評價和預測,為煤層氣地質選區和勘探開發部署提供理論依據。

5. 研究思路與內容

一、基本思路

本項目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新疆阿勒泰地區為例,通過歷史歸因的考察,凸顯我國邊境少數民族、經濟欠發達地區國土資源利用的現狀特徵,通過實證材料進行描述和相互印證;以科學發展發展觀引領邊境少數民族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向,構建這些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運行機制。在多維視野和全球化背景下,對中國邊境少數民族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戰略,作出實事求是的分析研究,提出適合我國國情和階段特徵的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路徑選擇與政策,為促進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國土資源基礎。

二、主要內容

本項目以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國土資源為研究對象,以新疆阿勒泰地區的實證研究為基礎,通過對土地、礦產、水、草場和畜牧、旅遊等5種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分析與實證研究,對這類地區的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戰略、路徑及政策進行系統研究。主要研究內容有:

新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概況,土地等5種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情況與保護現狀,分析其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和借鑒國內外區域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經驗研究,以國土資源學、生態學、經濟學、歷史學、人文宗教等理論為理論基礎,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立足於阿勒泰地區區情及國土資源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為阿勒泰地區的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提供決策支撐。本書系統總結了西部大開發戰略、優勢資源轉換等戰略政策實施成效,及其對促進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發揮的作用等。

根據項目研究目標任務,本書包括導論、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基本概況及特徵分析等八章內容。

第一章 導論。 本章主要對項目研究的目的和意義、主要研究內容、國內外研究現狀,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進行了闡述。

第二章 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基本概況及特徵分析。 本章定義了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概念,界定了其范圍。從行政區層面,研究了中國6省區29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概況,研究提出了這類地區具有的自然地理、經濟社會發展、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環境保護等7個方面的特徵。

第三章 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相關理論與戰略政策。 本章主要對我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的相關理論、相關政策進行了綜述與研究。提出我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4個方面:國土資源可持續發展理論、資源科學理論、區域經濟區理論和民族地區發展理論。

第四章 國內外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實踐與借鑒。 本章選取國內外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典型實踐,其好的經驗和做法為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提供有益的借鑒與參考。國內選取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和伊犁河谷地土地開發工程實踐。國外選取美國西部地區、日本北海道、前蘇聯西伯利亞等典型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實踐。

第五章 新疆阿勒泰地區概況。 本章主要對新疆阿勒泰地區的自然地理、建置沿革與行政區劃、經濟社會發展概況等進行了簡介,對阿勒泰地區「十一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及「十二五」規劃進行了闡述。

第六章 新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現狀。 本章對新疆阿勒泰地區土地、礦產、水、草場與畜牧和旅遊資源等5種國土資源的資源狀況、開發利用現狀、產業發展趨勢、存在問題等進行了系統研究,提出了5種國土資源及其產業發展對策建議。

第七章 新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戰略措施。 本章以新疆阿勒泰地區土地、礦產、水、草場與畜牧和旅遊資源等5種國土資源的稟賦、特徵,開發利用現狀、存在問題等研究成果為基礎,研究提出國土資源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的基本原則、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總體空間布局與模式、土地資源開發整治與耕地保護戰略措施、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保護戰略措施、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措施、草場與畜牧資源產業發展戰略措施、旅遊資源產業發展戰略措施。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總結提出了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區情總體特徵、地區發展相關理論與戰略政策、國內外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實踐及其借鑒與啟示、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空間布局與模式、分資源類別的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戰略措施等七大結論與對策建議。

三、主要研究方法

利用文獻綜述法、調查研究法、實證分析法、徵求意見法、專家論證法、對比分析法以及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等方法,對本項目設置的內容進行了研究。

(一)分析整理相關文獻資料,撰寫文獻綜述

系統收集整理與地區有關國土資源開發利用方面的文獻資料,特別是自2000年國家決定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的相關政策。如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首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阿勒泰地區、縣(市)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草場與畜牧資源及旅遊資源的相關資料、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和其他資源的戰略研究成果,對有關於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情況的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和集成。撰寫地區國土資源相關文獻綜述。

(二)實地調查研究,獲取第一手資料

在本研究的過程中,實地調研了新疆國土資源廳、「305」項目辦、「358」項目辦以及新疆地質相關研究機構。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局、發改委、經貿委、環保局、建設局、新疆有色706地質隊、新疆地勘局第四地質大隊,以及新疆阿勒泰地區6縣1市的國土資源局及相關單位,也實地調研了包括喀拉通克銅鎳礦、阿舍勒銅礦、蒙庫和金寶鐵礦等區內幾十家大型礦山企業和礦產品深加工企業。此外,通過調查問卷、座談會和走訪的形式大量收集了阿勒泰地區的第一手資料。

(三)實證分析,拓展全面

以新疆阿勒泰地區為例,對其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政策進行深入研究,進而拓展到對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的研究,這是一種典型的實證研究方法。通過實證研究,由點及面,深入解剖,由特殊性到普遍性,所得出的研究結論具有合理性和科學性。

(四)徵求專家意見,科學論證,不斷完善研究成果

在研究過程中,採取召開座談會及訪談等多種方式,充分聽取並收集阿勒泰、烏魯木齊、北京各領導專家學者的意見和建議,尤其是國土資源部門及阿勒泰地區資源管理部門、礦業企業等各領域專家的建議,通過對各類建議的匯總分析,對研究報告進行不斷地調整與完善。

(五)深入分析對比研究,提高成果質量和實用性

以新疆阿勒泰地區為例,通過與其他28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對比分析研究,研究總結出新疆阿勒泰地區土地、礦產等5種國土資源的特點,參考借鑒國內外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實踐,研究提出適合我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戰略政策。通過對29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內外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實踐等的對比分析、深入研究,切實提高了研究成果質量和實用性。

四、技術路線

本書在明確研究目的及意義的基礎上,回顧西部大開發10年以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政策,總結取得的成效,結合國內外國土資源開發與保護的實踐與經驗與教訓,以新疆阿勒泰地區土地、礦產、水、草場與畜牧、旅遊資源等5種國土資源為研究對象,利用文獻對比分析法、實證研究法、專家論證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國土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剖析存在問題,研究提出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戰略(圖1-1)。

圖1-1 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戰略研究技術路線

6. 主要內容和研究思路

一、主要內容

依據研究的規劃和設計要求,本次研究包括以下八個方面的主要內容:

1.高校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體系的基本問題研究

本部分內容屬於研究的總體規劃和設計,重點明晰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圍,研究的基本指導思想、主要研究內容規劃、研究思路及技術路線設計,為本次研究設定基本框架和內容體系。

2.研究的理論基礎及信息服務體系總體框架

本部分內容從高校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體系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入手,在全面分析當前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對現代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類型、網路信息服務模式、網路信息服務的特點及網路信息服務的發展趨勢等基本理論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開展高校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狀況的調查與分析,並依據調查分析結果,構建高校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體系的總體框架。

3.高校圖書館人才需求分析和預測信息服務體系

本部分研究內容以河北省地質行業科技人才為研究對象,在全面分析河北省地質工作現狀和面臨的新機遇、河北省地質行業科技人才隊伍發展態勢的基礎上,具體研究了地質科技人才的成長規律、成長環境和影響科技人才需求的影響因素,建立了基於網路環境的高校圖書館人才需求分析和預測信息服務體系;依據這一信息服務體系,對河北省未來一定時期內地質行業科技人才供需狀況進行了分析和預測,並提出了河北省地質行業科技人才培養創新機制。

4.高校圖書館人才培養信息服務體系

本部分研究內容在全面分析研究了高等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態勢、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規劃等相關問題的基礎上,結合高校圖書館的網路信息資源優勢,研究和探索了高校圖書館人才培養網路實訓平台建設的現實性與可行性;在具體分析研究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方案構成的條件下,開展了高等院校圖書館網路環境下實踐與創新能力實訓平台系統設計,並就實訓平台建設和運行過程中的具體問題進行了探索。

5.高校圖書館雙向互動型教學管理信息服務體系

本部分內容首先在對高校大學生參與學校教學管理環節的狀況進行問卷調查和研究,全面分析當前高等院校教學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總結剖析存在問題的基礎上,規劃構建了高等院校學生參與型教學管理新模式,建立了基於網路環境下的高校圖書館雙向互動型教學管理信息服務體系,並就信息服務體系的運行和保障機制進行了研究。

6.高校圖書館科學研究及科技惠民信息服務體系

本部分內容在較為具體全面地分析高校圖書館服務功能發展與演變態勢的基礎上,深入研究了高等院校開展科技工作的信息服務需求狀況,在此基礎上,開展了網路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科技信息服務體系的規劃與設計研究。同時,探討高等院校如何充分發揮科技和人才優勢,以更好地服務地區經濟發展及社會需求。以科技惠民為切入點,研究了高等院校科技惠民服務體系的內容構成,高校圖書館科技惠民網路信息服務體系的總體框架,並選擇典型院校為分析對象,建立了內容豐富全面的高校科技惠民網路信息服務體系,並就服務體系建設和運行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提出了具體的建議與對策。

7.高校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體系運行機制

本部分內容以上述各部分網路信息服務體系的正常運行為目標,以高校圖書館的網路信息資源優勢為基礎,以相關政策措施為保障,研究制定了高校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和運行的人員保障、技術保障、設施保障、資源信息保障及服務創新保障等方面的機制,為高校圖書館更好地開展網路信息服務提供支持。

二、基本思路與研究方法

依據本次研究的主要內容和規劃設計要求,確定本次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見圖1-1。

圖1-1 研究的總體思路和技術路線

本次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技術路線,包含五個方面循序漸進的研究工作和過程:一是從研究的基本問題、基本理論和網路信息服務體系總體框架,進行課題的基礎鋪墊;二是從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功能出發,研究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網路信息服務體系,包括:人才需求分析和預測信息服務體系、人才實踐能力培養信息服務體系和雙向交互型教學管理信息服務體系;三是依據高等院校科學研究工作的實際需求,開展高等院校圖書館科技信息、網路信息服務體系研究;四是按照高等院校服務社會的目標和要求,研究建立高等院校圖書館社會服務信息服務體系;五是圍繞高等院校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體系的建設和運行,從人員、技術、設備、資源、信息及服務創新等方面構建高校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體系運行的保障機制。

7. 研究內容、思路和方法

1.2.1 主要研究內容

以遙感、地質、航放、重磁、DEM 信息處理分析為基礎,以多源信息深入挖掘和深化應用為目標,以相山地區進一步找礦方向的釐定為目的,重點開展了以下研究工作:

圖 1.1 相山礦田鈾礦分布略圖

1.2.1.1 相山火山- 侵入雜岩總體形態研究

主要研究其形成背景、基底構造、形態特徵、與區域地層構造的關系和成因定位機制。相山火山- 侵入雜岩的總體形態研究是深部成礦條件研究的基礎。

1.2.1.2 新構造運動研究

通過 Landsat-7ETM+多光譜數據的圖像融合和 RGB 合成,對相山地區地貌景觀、岩性、線狀構造和環狀構造進行全面分析,並重點研究線狀構造的第四紀活動形跡,探討新構造運動對該區成礦幅度和礦床保存的影響。

1.2.1.3 相山西北與東南部的對比研究

相山鈾礦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南東部很少。筆者將進行構造岩漿發育特徵、遙感影像、重磁表現、基底形態、成礦特徵的對比分析,探索相山鈾礦空間分布差異性的主控因素。

1.2.1.4 侵蝕作用和保存狀態研究

礦床是地質作用的歷史產物,礦床形成後還會經歷各種變化和改造。相山礦田全盲礦床很少,礦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蝕作用。雖然以往礦床成因研究成果頗豐,但礦田的侵蝕深度以及保存狀態研究薄弱,因此筆者開展了侵蝕深度或侵蝕程度的評價研究。

1.2.2 研究思路

以地球系統科學理論為指導,在前人豐富資料、成果及野外調查的基礎上,採用空間資料庫技術、信息集成技術、三維可視化技術等,對相山火山- 侵入雜岩總體特徵及礦床保存狀態進行研究,為相山礦田深入找礦提供依據。

(1) 調研、收集國內外遙感、地質、航放、重磁、DEM 技術的發展態勢和技術資料,了解多源信息集成技術在地質勘查中的應用現狀和動態,明確技術關鍵,確定研究重點及所採用的 GIS 技術平台。

(2) 系統地收集相山地區區域地質、遙感、航放、航磁、地面物化探和水文地質等資料以及相關論文、專著。了解研究區的工作程度和研究現狀,成岩成礦方面存在的問題。

(3) 對收集的資料和數據進行數字化和影像化,構建相山地區空間資料庫。

(4) 在空間資料庫技術、三維可視化技術支持下,首先對相山地區積累的多源信息逐一進行單信息分析,然後進行多源信息集成處理。通過信息挖掘,發現規律,形成認識,並應用於勘查實踐。

技術路線框圖見圖 1.2。

1.2.3 研究方法

在文獻調研、資料收集、建立空間資料庫的基礎上,主要採用以下技術方法:

(1) 野外地質調查,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新構造運動的調查,重點觀察主斷裂的活動形跡。

(2) 地質、ETM、航放、重磁、DEM 單信息分析。ETM 圖像處理在 Erdas imagine8.6 平台進行,通過增強處理、比值分析、主成分變換,提取線性構造和蝕變異常並進行地質分析; 航放信息採用能譜參數計算、圖像編碼等技術方法; 重、磁信息則採用不同高度的向上延拓和方向導數處理; DEM 主要採用地形形態分析等方法。

圖1.2 技術思路框圖

(3) 在空間資料庫等相關技術的支持下,將遙感信息與地質、航放、重磁和 DEM 數據進行集成處理,開展相山火山- 侵入雜岩總體特徵和侵蝕狀態保礦條件研究。信息集成是本次研究將要採用的主要技術方法,包括遙感與航空放射性信息的集成,遙感與重磁信息的集成,遙感與地球化學信息的集成,遙感與地質地理信息的集成。

(4) 採用 C 語言和 MATLAB 軟體開發平台相結合的方式,對地學數據進行三維可視化分析。

(5) 以基礎地質信息的深入挖掘為主導,結合其他地學信息和集成處理成果,開展相山地區關鍵地質問題的綜合應用研究。

本選題的創新點主要有:

(1) 研究思路上實現兩個轉移,即從單信息研究到多源信息的對相山地區的總體研究; 從成礦作用研究為主到成礦作用和保礦研究並重。

(2) 在研究內容上,注重了新構造運動和剝蝕狀態研究。

(3) 在研究方法上,側重於多源地學信息的綜合運用,其中傳統的地學研究方法與空間資料庫技術、信息集成技術相結合是本次研究的主要技術手段。

8. 本書的研究思路、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內容

針對目前農業節水及灌區地下水模擬研究中亟待進一步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本書以陝西省涇惠渠灌區為例,根據灌區的地下水開發利用實際情況,結合水文地質資料建立地下水數值模擬模型,分析預測不同農業節水措施對灌區淺層地下水的影響,並提出灌區適宜的節水方案。具體內容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1.利用ArcGIS技術研究灌區水循環要素的空間分布特徵

根據灌區水文氣象和地下水觀測資料,運用Mann-Kendall法、Spearman秩相關法及R/S重標極差法等方法對灌區蒸發量、降水量、涇河徑流量及其他氣象因子進行趨勢分析,利用ArcGIS地統計學方法對灌區水循環要素進行空間分析,為地下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提供准確翔實的基礎數據。

2.灌區農業節水對淺層地下水系統的影響分析

在調查統計節水改造和地下水開發利用現狀的基礎上,從灌區干支渠道襯砌改造、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節水型灌溉制度等方面研究農業節水措施對灌區淺層地下水系統的影響。

3.基於鑽孔資料和GMS的灌區淺層地下水含水層空間結構變化可視化模型

根據灌區已有地質、水文地質鑽孔資料和研究成果,系統分析灌區典型剖面鑽孔岩性、岩相等資料,參考地震及其他相關物探等資料,刻畫灌區地下水系統地質、水文地質結構及其空間展布,建立灌區地下水系統三維空間結構模型。

4.灌區淺層地下水數值模擬模型

根據灌區水文地質勘探、水文地質試驗以及地下水長期觀測等資料,分析灌區地下水流動場、水化學場及水文地質參數演變等,查明地下水補、徑、排條件。在此基礎上,分析灌區地下水補、徑、排條件變化及其原因,綜合灌區地下水補、徑、排條件、生態水位及工農業需水量分析成果,建立基於GIS面向水資源合理配置的地下水數值模型,實現地下水資源的持續動態評價。

5.基於地下水模型的適宜農業節水方案及地下水合理開采模式

在灌區地下水現狀開采條件下進行模型預報,設計農業節水措施的不同方案,利用建立的地下水模擬模型對每一個方案進行預測,通過對預測結果的定量分析,提出灌區適宜農業節水方案及地下水合理開采模式。

二、研究方法

(1)應用ArcGIS技術和現場調查統計等方法,收集並整理灌區有關水文氣象資料,對灌區水循環要素空間分布特徵進行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灌區農業節水對淺層地下水系統的影響;

(2)利用灌區水文地質鑽孔資料,通過GMS軟體建立灌區淺層地下水含水層三維空間結構模型,尋求更為准確表達含水層空間結構的技術方法,揭示灌區含水層系統空間結構,為灌區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依據;

(3)綜合應用ArcGIS,GMS,PMWIN軟體,利用VB程序語言改寫MODFLOW軟體中EVT蒸發蒸騰模塊的源代碼,使其能模擬非線性蒸發,利用灌區地下水水位觀測資料、田間試驗資料及節水改造統計資料等,針對灌區節水改造條件下水循環變化的實際情況,模擬分析農業節水措施對淺層地下水系統的影響。

三、技術路線

本書研究的技術路線如圖1-4所示。

圖1-4 研究技術路線 Fig.1-4 The framework of technical routes

9. 主要研究內容、思路和方法

根據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結合本次研究擬解決的主要地質問題,採取如下技術路 線:在充分利用前人研究成果、地球物理信息和試油資料及相鄰區塊油氣勘探開發成果的 基礎上,以12口鑽井的岩礦資料和測井資料,以及HZ9-2和HZ27-4兩個構造帶的三維數 據體為主要分析對象,運用儲層沉積學、層序地層學、測井地質學、地震地層學等多學科 交叉的綜合研究方法,對深層儲層沉積-層序特徵、岩石學特徵、成岩後生作用特徵、儲 集物性特徵和控制因素及其分布規律等進行深入系統的綜合研究。研究思路和技術路線如 下圖所示,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以測井和岩礦資料為基礎,精細分析12口鑽井剖面古近系的岩性相、沉積相、沉積演化序列和層序地層學特徵;

2)在各項岩礦資料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深入研究深層儲層的成岩作用方式、成岩演 化序列與孔隙類型、孔隙結構和物性特徵;

3)充分應用粘土X衍射、有機質RO反射率、包裹體測溫、微區電子探針和有機酸 流體分析資料,研究惠州凹陷古近系深層儲層的埋藏史、熱史、有機質和流體演化史,以 及對深層儲層成岩史、孔隙演化史和次生孔隙發育帶的控制;

4)在上述(2)和(3)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探討惠州凹陷古近系深層儲層原始孔隙 的保存條件、保存程度和次生孔隙形成機理,物性特徵、控制因素和分布規律;

5)以HZ9-2和HZ27-4兩個構造為重點區塊,VSP測井資料及鑽井合成地震記錄為 井-震對比的主要方式進行三維地震層位標定,地震層序劃分和地震相分析,在地震剖面 上對儲集砂體進行追蹤對比;

6)在已有構造模型和地震剖面極性的基礎上,通過儲層精細標定及正演模型製作,分析地震屬性與深層儲層岩性信息的關系,充分運用地震屬性分析技術、地震相分析技 術、地震地層反演技術,對HZ9-2和HZ27-4構造有利儲集單元的縱橫向分布規律進行預 測,研究方法主要有如下幾點:

(1)依據地震層序模式與沉積、層序研究成果,建立HZ9-2和HZ27-4構造的一維儲層 地質模型;

(2)分析此兩構造的深層儲層地震響應特徵,研究地震屬性與沉積、層序和儲層岩性信 息的相關性,提出深層儲層的地震預測模式,在反演參數(GR、波阻抗)試驗的基礎 上,進行基於儲層地質模型測井約束的地震地層反演,在區塊范圍內進行大尺度的深層儲 層橫向預測;

(3)以地震地層反演結果為主要依據,參考地震屬性、地震相分析結果,根據沉積體系 模式與層序地層特徵,編制對HZ9-2和HZ27-4古近系深層儲層分布預測圖,描述儲層縱 橫向分布規律。

7)以上述5)和6)的綜合研究成果為依據,對HZ9-2和HZ27-4古近系深層儲層的 油氣勘探潛力進行綜合評價,在此基礎上,總結和歸納形成古近系深層儲層的成因特徵、控制因素、形成條件和分布規律,提出適合惠州凹陷古近系深層儲層定量預測和評價的研 究思路和技術方法(圖1-1)。

圖1-1 研究思路和技術路線工作流程圖

10. 什麼是研究思路

研究思路是一種研究方法,可以從以下四點介紹:

1、選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主要說明所選課題的歷史背景、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歷史背景部分著重說明本課題前人研究過,研究成果如何。

2、研究的基本內容和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相對於選題的意義而言,研究的基本內容與擬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比較具體的。畢業設計(論文)選題想說明什麼主要問題,結論是什麼,在開題報告中要作為研究的基本內容給予粗略的,但必須是清楚的介紹。

3、研究方法及措施

選題不同,研究方法則往往不同。研究方法是否正確,會影響到畢業設計(論文)的水平,甚至成敗。

4、研究工作的步驟、進度

課題研究工作的步驟和進度也就是課題研究在時間和順序上的安排。畢業設計(論文)創作過程中,材料的收集、初稿的寫作、論文的修改等,都要分階段進行,每個階段從什麼時間開始,到什麼時間結束都要有規定。

相關作用:

從某種意義上說,有什麼樣的研究方法,就有什麼樣的科學研究。如果說歸納法產生經典科學,假說演繹法產生相對論,那麼系統方法則產生復雜科學,恰如手工鐵鏟代表農業社會、蒸汽機代表資本主義社會、計算機代表信息社會一樣。研究方法對於社會進步、學科建設和學術規范均有重要的作用。

研究方法對於學術爭鳴中的「平等」規范和學術評論中的「量性統一」同樣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這些都是學術規范的重要組成內容。我們應該努力把研究方法應用於科學研究中,並且注意把研究方法中所蘊含的積極精神轉換成科學研究的規范。

閱讀全文

與研究方法與思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125x88用三種方法簡便演算法怎麼算 瀏覽:43
dota2更新慢解決方法 瀏覽:317
怎樣教育男孩子才是正確的方法 瀏覽:757
三能土司模具使用方法 瀏覽:701
什麼是系統治療方法 瀏覽:583
怎麼設置屏幕按鈕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86
膠水管粘接方法視頻 瀏覽:202
燒傷疤痕的治療方法 瀏覽:980
列舉甲骨文的造艦方法有哪些 瀏覽:31
魅族的語音助手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58
治便秘最有效的方法是什麼 瀏覽:137
沖浪泵的正確安裝方法 瀏覽:887
fresh綠茶麵膜使用方法 瀏覽:938
手老是抽搐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瀏覽:893
三點共線的常用證明方法初中 瀏覽:548
小兒長咳嗽有哪些方法 瀏覽:191
暖氣管的正確方法 瀏覽:618
快速批量刪除朋友圈方法 瀏覽:362
寶寶鍛煉腳的力量訓練方法 瀏覽:908
女啞鈴鍛煉方法圖解 瀏覽: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