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研究方法
針對河流相沉積的特點,以測井、鑽井、地震、測試、試采及化驗分析資料的綜合研究為基礎,應用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對比技術、沉積相精細分析技術、儲層非均質性研究技術、層位標定技術、地震資料特殊處理技術、多井測井約束反演層序地層分析技術、儲層橫向參數三維預測技術及各種圖形編輯與輸出技術;遵循宏觀與微觀結合,定量與定性結合的原則;從劃分地層層序、建立不同級次的等時地層格架入手,利用相控-等時原理在等時地層格架內開展沉積精細分析、儲層非均質性與儲層流動單元研究;為氣藏精細描述、氣藏數值模擬、產能預測、儲量估算及油氣田開發方案的制訂和完善提供依據。
其中,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對比是避免穿層、准確劃分儲層層次的關鍵;沉積相精細分析是儲層橫向對比預測的基礎;儲層非均質性研究技術是儲層成因單元定量評價的工具;層位標定技術、地震資料特殊處理技術、儲層橫向參數三維預測技術是井間橫向預測的有效手段;儲層流動單元研究技術是對儲層非均質性研究的深化;各種圖形編輯與輸出技術是表徵儲層空間分布規律的重要手段。
❷ 方法研究技術的涵義、目的與程序有哪些
技術研究是人們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依據對自然規律的認識,探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原理,新手段和新方法的創造性活動。教育科學研究廣泛使用的一種方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在自然條件下﹐對研究對象進行系統的連續的觀察﹐並作出准確﹑具體和詳盡的記錄﹐以便全面而正確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況。
技術研究是把應用研究的成果直接用於生產實踐的研究,是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之後的用於盈利性的研究。搞基礎研究需要企業和研究單位投入大量的研究經費和時間。現在國內很多研究機構大多熱衷於搞技術開發研究,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搞得相對較少。
❸ 方法技術研究現狀
1.調查方法技術
長期以來,地質、農業、水利、環保、氣象等部門從不同專業角度出發,形成了岩、土、水、氣、生物等介質的調查和研究方法,制定了相應的規范規定。如地質系統的區域地質、區域地球化學、區域水工環地質等調查規范規定,為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方法技術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以往調查和研究工作多從部門與學科專業角度出發,調查研究的介質要素相對單一,分析測試指標較少,不少方法技術主要適用於局部性、專題性研究目標。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作為一項系統工程,覆蓋范圍大、涉及指標項目多、服務應用領域廣,包括示範區—重點片區—全省范圍的多尺度調查任務(工作比例尺變化於1:5萬—1:25萬—1:50萬),涉及土壤、水(地表水、地下水)、生物、農產品、淺海沉積物等多種介質,迫切需要形成包括野外調查、樣品採集加工、分析測試方法、數據處理和綜合分析、成果表達、質量保證體系在內的一整套方法技術體系。
隨著現代分析儀器、方法及測試技術水平的發展,土壤沉積物、植物、水等介質中元素全量分析測試方法已比較成熟,但有一些元素特別是痕量超痕量元素的分析測試方法及質量監控體系仍有待完善。如,土壤沉積物中元素的活動態組分對動植物具有更直接的作用,元素和有害物質的賦存形態研究可以為土壤營養分級、污染物危害評價提供更為直接的證據。然而,至今土壤元素相態提取與分析存在的問題還很多,主要表現為部門之間、實驗室之間提取方法、流程不統一,不同實驗室、同一實驗室不同批次間分析偏差較大。因此,各種提取方法的科學性、實驗條件的標准化是相態、有效態分析方法研究的重要內容。
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進步,高新技術的應用已成為現代農業地質調查和評價的重要手段,GPS、RS、GIS等新技術手段迅速在農業地質環境調查和研究中推廣普及。由於這些新方法和技術的應用還只是剛剛開始,需要不斷總結經驗,探索並擴展其應用前景。
系統全面地將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成果服務於農業生產是一項創新性工作。如何針對農業科學和生產的特點,採取生動、形象、直觀的成果表達方式,滿足政府決策層、基層技術管理部門、專業技術人士以及普通公民等不同層面的需要,也是當前農業地質環境調查與評價研究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2.評價方法技術
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項目,著重於開展與農業環境、農業生產、農產品安全性密切相關的區域地球化學調查工作,採取多學科合作、多部門聯合的方式,廣泛收集、綜合集成地質、地球化學、環境、農業、生態、氣候等學科專業成果資料,建設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資料庫,以彌補以往工作的不足。開展全省或重點地區的區域尺度、縣(市)級尺度的多尺度多層次農業地質環境評價和規劃,是充分發揮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成果、實現調查資料轉化利用的重要途徑。
長期以來,中國農業、環保、地質、水利、氣象等部門的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從部門需要出發,從各學科專業角度對中國農業生態環境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和研究,積累了大量的岩、土、水、氣、生物等環境要素成果資料,並開展了解釋評價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全國土壤背景值、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資料、全國區域化探掃面等。然而,總的來說,由於部門間壁壘的存在,學科專業過細分割,受研究思路、方法手段以及經費等限制,多學科綜合研究、多部門協作配合差,以往相關調查與評價成果集成程度較低等多種原因的影響,使大量資料開發利率低,綜合效益較差。
與傳統的單學科研究、實驗室試驗、小范圍局部調查評價有所不同,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是一項包括區域和局部多尺度、水土生物多介質、調查研究相結合、基礎性和應用性兼顧的復雜系統工程。不同層次的農業地質環境評價需要強有力的基礎理論支持,同時需兼顧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成果資料特點,充分考慮農業地質背景條件,形成一套具有科學性、可操作性、實用性的評價方法技術體系。這樣的部門聯系廣、學科跨度大、技術層次高的高度綜合性評價工作是前所未有的,很難有現成的方法技術特別是綜合性評價方法供直接借鑒。盡管如此,長期以來環境地球化學、農業地質、環境質量評價、農業規劃、環境衛生學等領域的研究方法、評價模型與標准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土壤元素主要來自於成土母質,部分來自人為污染的疊加。元素三維分布模式,表層與深層土壤元素含量比值及其分散富集系數,成土母岩或母質、沉積環境(相)、土壤理化特性、污染源空間分布關系的分析,元素組合特徵研究,元素存在形態、同位素組成測定、同位素定年技術等,污染元素分布的時空變化,以及典型污染源組分特徵等,為污染源追蹤、污染程度評價、異常成因分析提供了基本方法技術。
研究表明,岩土地質背景、氣候、地形條件、植被生物等自然資源和環境條件及其質量狀況是影響農業生產的基本要素;岩、土、水、氣環境與作物的生長、產量、品質,以及家禽畜牧健康間的關系是農業地質環境綜合評價的科學理論依據。眾多農作物尤其是一些名優特產往往依存於特定的地質地球化學環境條件。根據農業地質環境區域分異規律及農作物適生地質地球化學模型,科學規劃、合理種植,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農業,有利於提高農產品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合理利用農業資源,發揮地區優勢,提高農業生產效益。這是農業地質環境綜合評價的理論基礎和方法技術依據,其中的內在問題,就是調查研究地質地球化學環境同農產品生長之間的聯系。
污染生態學研究認為,污染生態效應研究應綜合考慮污染物產生和釋放機理、不同環境條件下存在形態與轉化規律、不同環境介質中的遷移規律及作用於生物體的毒害機理。同樣,這也是農業地質環境評價的基本指導原則。
土壤、水、農產品等現有的農業地質環境單介質評價方法、標准依據及其評價成果,是綜合評價規劃的重要基礎依據。在數十年的環境毒理學、土壤環境容量、水質基準、人體安全攝入量等研究基礎上,已建立了土壤環境質量標准、水環境質量及飲用水質標准、農產品食品衛生標准等一系列國家和行業標准,形成了環境質量分級、污染指數評價等比較成熟的評價方法模型。多要素綜合評價、生態系統層面的綜合評價框架思路、指標體系、標准依據、方法模型是當今生態環境科學的熱點研究課題,諸如層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灰色評價系統、專家信息系統、神經網路系統等方法模型均具有一定的試驗應用前景。
近十年來,全球定位系統(GPS)和遙感技術(RS)等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為野外調查、快速高效地採集三維動態數據資料提供了技術條件。現代分析測試技術使多介質樣品的定量分析成為可能。計算機技術、資料庫技術、地理信息系統(GIS)的發展和成熟,為海量數據資料的管理、統計處理、空間分析和解釋評價提供了技術平台。現代技術的突飛猛進,為多要素、多指標因子的農業地質環境綜合評價和研究提供了方法手段與技術平台。
3.評價研究存在的問題
農業地質環境綜合評價是一項研究內容豐富、跨越多學科、多部門的技術性系統工程,迄今為止難以找到類似先例,綜合評價的理論基礎、方法思路、指標標准還有待研究探索,其中還面臨諸多問題:
(1)理論依據與方法思路有待進一步理清
傳統的農業、地質、環境調查、研究與評價,多考慮部門自身需要,從學科專業優勢出發,針對單一環境介質或某些要素進行,從而獲取生態系統的部分信息,不可避免地帶有學科專業性質,影響到評價研究的綜合程度和生產規劃的實用性。農業地質環境綜合評價是以地學為主線,以地球化學資料為基礎,系統考慮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各種自然和社會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地質背景、地球化學環境、作物適宜性、氣候條件、農業發展趨勢、社會經濟及市場導向等,綜合程度更高,以求評價規劃成果更加切合農業生產發展的實際需要。
顯然,這樣的多因素綜合評價面臨著一系列方法技術問題。如果說,相對單一的土壤、水、沉積物環境質量評價,農產品安全性評價,作物適生地質地球化學模型,農業地質環境的預測預警等評價思路和方法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那麼綜合評價在概念理論、方法模型、指標體系、標准依據等多方面存在更多不確定因素。如何發揮地質、地球化學、環境、生態、農業等多學科理論的指導作用,充分利用農業地質環境調查資料成果,建立多學科、多信息、系統全面的評價方法和規劃,兼顧開發、利用、保護,促進區域農業、生態環境、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仍然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也是需要在本項目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探索、研究解決的重要問題。
科學合理的評價工作要求有專業理論的指導,建立符合實際、操作性強的數學模型。例如,目前多以單因子污染指數為基礎,進行機械的疊加處理以計算綜合污染指數,進而評價總體環境質量及總體污染程度,而忽視了更為重要的污染物毒性差異、存在形態及生物有效性、污染物之間相互作用,很難反映真實的環境質量和污染生態效應。
科研部門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的環境行為、生物毒性及在各種環境介質含量水平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如何表徵、判定自然環境條件下低濃度有機污染物如PCBs的長遠生態效態,還存在相當大的技術難度。再如,由於土壤重金屬的生態效應受到土壤環境、生物屬性、元素間相互作用等影響,並且具有延滯效應,單一地根據調查取得的土壤元素含量資料評價其生態效應,本身就是一件有難度的事情。
(2)基礎數據資料的局限性
農業地質環境是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地質環境及其相關自然要素,包括基岩、土壤沉積物、水、氣以及地形、生物、氣候等地球表層多介質環境要素構成的自然環境體系,是生態系統的基本組成部分。農業地質環境評價需要根據不同評價目標,以地質、地球化學、農學、環境、生態等多學科理論為指導,以土壤、水、農產品、岩石、灘塗、淺海沉積物等多介質采樣分析、非點源污染狀況、名特優特色農產品立地背景、農業經濟和農業發展調查資料為依據,綜合集成農業地質環境資料信息,取得符合客觀實際的農業地質環境評價成果。
受部門分割的影響,已有的農業地質環境評價規劃所依託的基礎數據資料在系統性(介質、測試指標)、覆蓋范圍、數據質量(采樣和分析質量)等方面存在不少問題,影響到整體評價規劃成果的水平。由於綜合研究深度有限,多信息綜合程度低,評價規劃結果往往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如在環境污染調查評價方面,已有工作一般是根據調查資料評價環境質量現狀,受資料的限制對於異常成因、污染源追蹤、污染物活化遷移、富集累積及其生態效應的預測研究比較薄弱。
(3)方法技術須進一步完善
污染源追蹤、存在形態測定、遷移轉化規律等方法還缺乏系統全面性。例如,形態分析方法,或對採集的樣品保存條件要求極高,或提取分析流程過於復雜,或分析測試成本過於昂貴,分析測試重現性差,而處於實驗室研究階段,難以適應批量樣品生產研究的需要。再如,不同景觀條件下土壤元素存在形態的提取與測定方法,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看法,需要進行標准化、規范化,同時有必要建立系統健全的質量監控與保證體系。可喜的是,近年來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組織領導下,元素存在形態的提取、測定、質量監控的標准化、規范化水平得到顯著改善。又如,單源或雙源影響下的污染,利用典型污染源元素組合或同位素組成特徵,就可比較有效地判別污染來源及其貢獻大小。但多源污染的識別難度則顯著增加,各種方法有效性大大下降。
(4)指標體系、依據標准不夠系統
在環境標准方面,考慮自然背景、環境要素與動植物健康的關系,以及經濟技術條件,確定的環境標准系列包括污染物排放標准、環境質量評價標准、農產品安全和衛生標准等,涉及的環境介質包括土壤沉積物、水(地表水、地下水)、植物、大氣等,農產品則分門別類制定了極為詳細復雜的安全或衛生標准。這類法規標准雖然數以千計,但總體來說,現有的農業環境質量標准、農產品安全和衛生標准涉及的環境要素、介質因子及指標定值不夠系統,仍不能滿足當前多信息、多指標評價的需要。如中國土壤環境質量僅對8種重金屬元素作了規定,而地球化學調查元素指標一般達50多項,由於標准不完備,多數元素的數據資料難以利用。隨著中國加入WTO,農業部、科技部已將農業環境標准、農產品標準的制定工作列為當前的重要任務,大量新標准正在形成,標准體系迅速完善,需及時跟蹤、收集並利用。
現有的評價方法模型多採用傳統的綜合污染指數法評價總體環境質量及總體污染程度,即採用各種數學模型將單因子指數進行機械地疊加處理,而忽視了污染物的地球化學行為、生物有效態、生物效應間存在的巨大差異以及各種組分間的復雜相互作用,如拮抗作用與協同效應。常常導致評價結果與事實產生明顯的出入。
農業地質環境調查的環境介質、指標參數復雜多樣,要求以科學准確的方法、簡易可行的技術加以測定、量化或描述。由於農業地質環境調查畢竟是資金、人員、技術、時間投入都受一定限制的項目性工作,在力求全面系統的同時,相對於農業環境、農業發展這一龐大復雜系統,所獲取的指標參數、資料精度及其研究深度必然帶有時代局限性。因此,農業地質環境評價應切合生產實際,側重於現有數據資料的開發利用,形成實際可行的評價指標體系。
(5)信息綜合集成程度低
過去的農業發展規劃多從部門優勢出發,側重於農業生產的少數要素,基於有限的信息資料進行,未能將農業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進行系統調查、綜合評價。已有評價規劃模型大致可分為:①針對不同環境介質的評價。如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水環境質量評價,大氣環境質量評價;②針對不同應用目標、單學科角度的評價。如考慮土壤立地條件、肥力條件的種植適宜性規劃,考慮地質背景條件的種植適宜性規劃,考慮氣候環境條件的種植適宜性規劃,考慮土壤污染程度的土地質量分級利用規劃,考慮農村經濟水平、地理條件、市場導向的農業經濟發展規劃,以及考慮多種因素的綜合評價,等等。這些環境質量、農業評價規劃模型雖然對農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但多學科綜合研究程度低。科學全面、多學科、多信息綜合的評價方法和模型並不多見。這種局面顯然已不能滿足當前綠色農業、優勢農業發展,以及建立農業生態環境長遠保護體系的需要。兼顧開發、利用、保護的原則,建立綜合多信息的農業發展評價規劃體系是當前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從農業生態環境系統角度進行綜合研究、評價與規劃還處於探索階段。現有的評價標准還不夠系統,不同學科專業對各種評價指標的許可權看法不一。雖已提出了多種綜合評價模型,如層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灰色)評價系統、專家信息系統等,但效果好的應用實例並不多見。
(6)成果表達方式經驗不足
不同於傳統的學術理論研究,農業地質環境綜合評價以其重要的社會應用服務性為特色。因此,評價工作不僅要以翔實准確的數據為基礎,以科學先進的方法為途徑,還要以標准化、社會化、大眾化、科普化作為評價和規劃成果表達考評原則,以滿足各級政府、專業技術管理部門、科學研究人員和社會公眾等不同層次的需要。
新的研究內容、研究目標、服務對象,要求放棄傳統的思路和觀念,加強和突出成果表達方式的研究。充分發揮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網路傳播技術,也是改善成果表達方式的重要途徑。
❹ 技術路線與研究方法
1.技術路線
選擇不同解析度的遙感數據和其他多源數據相結合,採用計算機自動提取和人機交互解譯相結合、室內綜合研究與實際調查相結合的技術路線開展調查與監測。對於開發強度大的礦區,利用2009年的IKONOS和GEOEYE高解析度遙感數據,開展1∶1萬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礦山環境多目標遙感調查與監測;對於開發強度一般的礦區,利用TM數據,開展1∶25萬礦山地質環境背景調查和監測。
2.研究方法
(1)信息提取
採用人機交互解譯相結合的方法,在Arcgis平台上,利用遙感圖像所提供的影像特徵(色調或色彩,既波譜特徵)和空間特徵(形狀、大小、陰影、紋理、圖形、位置和布局),與多種非遙感信息資源(基於Skyline的虛擬礦山三維電子沙盤、地形圖、地質圖、礦產資源分布圖等各種專題圖)組合,進行信息提取。
對於1∶1萬監測區,由於各個工作區主要礦種、開采方式及存在環境問題各有不同,所提取信息有所差別,詳見表7-1;對於1∶25萬工作區主要進行礦山地質環境背景、礦山開發佔地解譯。
表7-1 1∶1萬遙感解譯信息內容
(2)實地調查
實際調查主要是實地查證有疑問的信息、界外開采圖斑,完善解譯標志,補充遺漏的信息、修改錯判信息。
野外實地調查中採取點、線、面相結合的方法。實地調查圖斑量達到解譯圖斑總量的12%,有疑問的圖斑進行了100%野外檢查工作。
❺ 技術研究與技術方法2
1. 技術構思的主要方法:技術原理的構思(以下簡稱技術構思)是指在實現技術
目的的技術實踐中,根據已有的科學原理和技術經驗,通過創造性思維和技術試驗
來獲得關於實現技術目的的途徑、手段、方式和方法的理論規范的過程。方法:1、
原理推演法。2、實驗提升法。3、類比法。4、聯想法。5、移植法。6、回採法。
2. 技術構思的思維方式:1、發散思維是指從同一信息來源中產生為數眾多的輸出,
即不拘一格地從僅有信息中盡可能擴展開去,朝著眾多方向去探尋各種不同的方
法、途徑和答案。2、收斂思維是指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思維盡可能利用已有的
知識和經驗,把眾多的信息逐步引導到條理化的邏輯系列中去,從所給予的信息中
產生邏輯的結論。3、橫向思維是指充分利用其他領域的理論觀點及有關的知識和
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形式。在技術構思過程中,橫向思維可以使思考問
題的方法或思路發生轉機,起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4、逆向思維是
在「兩極相通」中進行思考,即當一個問題感到很難解決時,從反方向進行研究,
尋找並構思技術原理。
3. 技術方案設計考慮因素:簡稱為技術設計,是根據技術項目的要求,運用有關
的知識和經驗,按照技術構思的原理設想,使構思方案具體變為實施圖紙和說明書
的過程。要素:功能、安全性、經濟性、外觀、社會因素、人的因素
4. 技術設計的原則:其一,滿足需要原則。其二,可靠性原則。其三,經濟合理
性原則。其四,人機工程學原則。其五,最優化原則。
5. 技術設計的方法論流派:1、科學主義流派:基本觀點是把設計視為一種探索性
的解題活動,認為設計的本質與科學研究相同,都是理性活動,因而遵循著與科學
方法論相近似的原則;同時該流派認為設計方法論與科學哲學追求相同的目標,即
為各種具體活動提供統一的方法論框架。設計活動與科學研究的區別不妨礙人們按
照科學研究的模式來構造設計方法論體系。科學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尼采夫斯
基。特點:①明確提出設計開始於問題並引起新的問題,這在一定意義上說明了設
計能力與社會需要的矛盾是推動設計發展的動力;②具有高度概括性,有寬廣的適
用范圍;③不停留在一般工業產品的設計上,而是著眼於大系統的設計,與當代技
術日益復雜化趨勢相適應。但其觀點也存在偏頗和缺陷,主要是忽略了技術研究與
科學研究活動的區別,只強調了解題活動的普遍性,而忽視了設計活動的特殊性,
從而對技術設計的約束條件(特別是市場、法律條件)沒有充分估計,對技術設計
中的思維方式也缺乏足夠認識。2、技術主義流派:該流派的基本觀點是把設計活
動看作一種本質上不屬於科學研究的技術活動,它以技術系統、技術過程作為設計
方法論的研究對象。1962年美國工程師阿西莫夫明確提出了需要原則、最優化原則
和最少承諾原則等14條基本原則。特點:與科學主義相比,技術主義方法論注重
工程設計的實際,其方法論也更符合工程設計的實際情況和需要,尤其是多數技術
哲學家對技術與人、技術與社會、技術與生態環境一類倫理學和社會學問題給予重
視更是難能可貴的。3、人本主義流派。該流派的主要觀點是主張重新認識設計者
的社會作用,強調設計者負有為社會服務的道德責任,應當讓設計對象的使用者參
與設計過程中。
6. 技術方案評價內容:技術方案評價是對技術設計方案從技術性能、經濟效果、
社會影響、環境保護等方面所進行的分析,並從而確定最優設計方案的過程。首先,
技術方案評價的對象,主要是某項具體技術項目產品、工藝或具體工程的精細設計
方案的微觀評價,而技術評估是一種在技術項目決策階段進行的宏觀分析;其次,
技術方案評價較之技術評估更側重於技術開發可能帶來的正效果,如技術水平、經
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等,而技術評估卻是側重這些方面的負效果。
7. 技術實驗的特點:共性:首先,它們都屬於認識事物的實踐環節,其次,試驗
和實驗都是獲取反映事物特性、關系的數據資料的手段;再次,它們都是檢驗認識
的真理性的標准。區別:1、從整個認識過程看,實驗是由實踐上升為理論的科學
認識過程,即揭示未知的自然規律;而試驗是由理論(或實踐經驗)轉化為實踐的
技術創造過程,它主要承擔改選世界的職能。2、研究對象不同。實驗的對象是自
然客體,是為了探索自然過程與自然規律;而試驗對象則是人工自然物,是為了建
立人工自然或人工自然過程。3、.經驗的因素在實驗和試驗中的地位不同。實驗過
程是在科學假說和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它一方面可以把研究對象當作理想模
型,進行理論計算,另一方面仍需要藉助於經驗方法(如經驗數據、曲線和公式等)
加以估算。4、試驗比實驗更接近於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
❻ 演算法的研究方法和技術有哪些
論文的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有哪些
1、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即提出問題,闡述研究該課題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論背景和現實需要。還要綜述國內外關於同類課題研究的現狀:①人家在研究什麼、研究到什麼程度?②找出你想研究而別人還沒有做的問題。③他人已做過,你認為做得不夠
❼ 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和研究內容
通過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綜合分析及地質觀測和數值模擬相互印證,以盆地演化、流體輸導格架和圈閉發育史等成藏背景研究為基礎,從深部油氣成藏要素和成藏條件等方面研究准噶爾盆地中部侏羅系深層的油氣成藏機理及其有利成藏環境。具體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深層砂岩成岩演化的特徵及其影響因素
1)成岩作用分析:在沉積微相的基礎上,通過薄片觀察、X-衍射、流體包裹體測溫等實驗手段,研究成岩作用的序列和時間。
2)深部優質儲層的發育機理:通過研究砂岩的成岩作用階段、盆地流體的活動、深部儲層的發育機理,綜合研究深部優質儲層的發育機理及分布規律。
(2)超壓的特徵及發育機理
1)超壓的特徵:通過地震、測井等技術方法,研究准噶爾盆地中部侏羅系的超壓特徵及類型。
2)超壓的形成機理:在詳細研究區域地質特徵和超壓發育機理的基礎上,通過精細的盆地數值模擬和物理模擬研究准噶爾盆地中部超壓的發育機理。
(3)油氣成藏機理分析
1)油源分析:詳細分析原油的有機地球化學特徵,研究其來源,為油氣成藏機理的研究奠定基礎。
2)油氣成藏的有效能量配置:綜合利用實測壓力、測井和地震壓力分析技術,刻畫盆地深部的地層壓力結構,研究油氣聚集區與烴源灶的能量配置關系、深層油氣儲層與蓋層的關系。
3)油氣成藏歷史分析:①通過地層水和成岩礦物的穩定同位素示蹤:通過測定地層水、不同期次成岩礦物的氫、氧同位素,研究不同期次流體的來源;②流體包裹體分析:測定流體包裹體的均一溫度,確定不同期次充注的地質時期。
❽ 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如何區分
研究方案是以項目的需求為前提所採用的合適的方法和手段 技術路線體現的是這些方法和手段的具體操作步驟和關鍵環節前者側重理論支持,後者偏重途徑
❾ 技術方法研究與應用
(一)SYZX系列繩索取心液動錘的應用及其鑽進工藝優化
沖擊回轉鑽進是在鑽頭已承受一定靜載荷的基礎上,以縱向沖擊力和回轉切削力共同破碎岩石的鑽進方法。SYZX75、95型繩索取心液動錘將繩索取心和液動錘兩大鑽進優勢技術結合形成的一種新鑽進方法,是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研發的、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鑽探科技新成果,可大大地提高鑽進效率和回次進尺,也可有效地控制孔斜、提高破碎地層的岩心採取率。該課題在馬坑鑽探中開展了SYZX系列繩索取心液動錘的推廣應用,並進行繩索取心液動錘鑽進工藝優化。在馬坑礦區繩索取心液動錘的使用及其與普通繩索取心鑽進的現場對比試驗,證明了該技術在礦區的適用性和優越性,應大力推廣應用。
(1)與普通繩索取心鑽進相比鑽進效率大幅度提高。由於金剛石繩索取心鑽進採用以較高轉速為主的鑽進規程參數,具有回轉鑽進切削、磨削碎岩的特點。使用液動錘後,給鑽頭施加高頻脈動載荷,沖擊力瞬時可達極高值,使被鑽進的岩石在交變的外力作用下產生脆裂剪崩的體積破碎,明顯提高了機械鑽速(破碎岩石的效率),岩石越堅硬,效率提高的幅度愈明顯。
(2)在可鑽性9~12級堅硬「打滑」地層,鑽速顯著提高。按目前的繩索取心鑽進水平條件,一般不宜在10~12級的岩層中鑽進。在緻密完整、弱研磨性、堅硬的「打滑」地層鑽進,雖然採用軟胎體鑽頭輔以人工研磨及孔內投硬岩屑等措施,繩索取心鑽進仍顯現出鑽效低、回次進尺少等問題。
堅硬「打滑」的地層應用繩索取心液動潛孔錘鑽進時,交頻沖擊荷載能使鑽頭唇面接觸處的岩石表面光潔度降低,增加了鑽頭與岩石的摩擦力。同時,較粗的岩粉顆粒也促成了金剛石從胎體中出刃的條件,所以可顯著提高鑽速。
(3)在硬、脆、碎地層提高岩礦心採取率,延長回次進尺。液動錘在液動作用下啟動工作,產生了高頻沖擊荷載。使鑽具采心機構處於沖擊振動作用下,岩心不易堵塞(即使產生堵塞也能較快解卡),減少岩心的自磨作用,從而提高岩礦心採取率,延長回次進尺,在破碎地層這種優點更為明顯。
(4)使用繩索取心液動錘鑽進可避免燒鑽事故。經過兩年多使用表明,使用液動潛孔錘繩索取心鑽進,一旦發現泵壓下降,沖擊器不工作,要及時提鑽檢查,可避免燒鑽事故。兩年來,幾乎無發生燒鑽事故。
(5)繩索取心液動錘鑽進減斜效果好。與回轉鑽進相比,鑽壓和轉速較低,並且鑽速高,有利於降低孔斜。
(6)繩索取心液動沖擊回轉鑽進還可減輕繩索取心鑽桿內壁結垢現象。
(二)金剛石鑽頭的優選研究
1.鑽頭試驗選擇的綜合經濟效益評價指標及優選方法
現場對比試驗選擇:根據目的和需要,選擇不同技術參數的鑽頭在礦區或同一地層進行鑽頭適應性、時效、壽命等指標的對比試驗,探討各鑽頭參數對鑽探成本效益的貢獻率,求證合適的鑽頭性能參數或鑽頭品種。統計分析選擇:通過對鑽頭歷史使用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結合地層岩石可鑽性合理選擇鑽頭類型,從而更好地用好鑽頭,達到提高鑽速、降低成本的目的。
2.S75鑽頭主要性能結構參數的優選成果
金剛石鑽頭的性能結構參數有鑲嵌類型、胎體性能、金剛石的質量和粒度、金剛石濃度、水口形狀及其數量和大小、底唇形狀等。根據岩石的硬度、研磨性和完整度等岩層性質和其他技術條件,以高效、長壽、低耗、安全為標准,確定不同地層適用的孕鑲金剛石鑽頭主要性能結構參數。
3.不同工況下鑽頭方案的確定
鑽速與壽命在不同情況下對鑽探綜合效益的貢獻率是不同的,研究確定了不同的工況的鑽頭方案:採用繩索取心鑽進時,應有足夠的鑽頭壽命,以延長提鑽間隔,減少提鑽次數和提鑽時間;繩索取心鑽進在深孔硬岩條件下,鑽頭方案為:在保證鑽頭壽命足夠長的前提下,提高鑽頭的機械鑽速;鑽速低下時,如鑽遇堅硬緻密「打滑」地層,應以提高鑽速為主;軟硬互層頻繁和破碎裂隙性地層,應主要考慮延長鑽頭壽命。
4.研究確定提高鑽頭壽命的技術對策
繩索取心鑽進,一個提鑽間隔內回次多、進尺長,鑽遇多種不同性能岩層的可能性增多,要求鑽頭具有較廣的地層適應性。主要對策:金剛石採用高強度、不同粒徑混鑲,增加鑽頭的適應性;提高工作層的高度;加強鑽頭的內外保徑,如:增高內外側刃高度,內外側刃採用天然金剛石補強或採用高強度、較粗粒的單晶、聚晶體保徑,鋼體外焊合金顆粒等;增加胎體的耐沖擊、耐磨性。
5.制定合理使用金剛石鑽頭的工作要點
要使金剛石鑽頭實現高效率、長壽命,合理使用它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合理使用鑽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鑽頭要分組排隊使用,根據設計孔深,按鑽頭內、外徑尺寸,輪換使用:先用外徑大、內徑小的鑽頭;後用外徑小、內徑大的鑽頭。每次下入鑽頭與前一回次鑽頭直徑差要小,當鑽進8~9級岩石時,不大於0.1mm;當鑽進10~12級岩石時,不大於0.05mm;選擇好擴孔器,做好鑽頭與擴孔器及卡簧間配合;合理控制機械鑽速,對軟的、中硬粗顆粒的岩層,鑽進速度快,岩粉量大,為了及時排除岩粉達到冷卻鑽頭的目的,除增加沖洗液量外,要控制鑽進速度。一般連續鑽進時效不要超過5m/h,時效過高,易於造成鑽頭的非正常磨損,甚至會引起燒鑽;避免鑽頭非正常損壞。
6.金剛石鑽進技術參數的優選
鑽壓:確定合理的鑽壓是提高鑽進效率,降低成本的重要措施之一。應根據岩石可鑽性、研磨性、完整程度、鑽頭底唇面積、金剛石粒度、品級和數量選擇鑽壓。
轉速:轉速是影響金剛石鑽頭鑽速的重要因素。應根據岩石性質、鑽孔結構及設備能力等因素選擇轉速,即考慮獲得較高的鑽速,也要保證合理的鑽頭壽命。
泵量:泵量的大小既必須保證沖洗液完成排除岩粉、冷卻鑽頭等功能需求,也應能實現鑽頭金剛石自銳、防止復雜地層孔壁遭受沖刷破壞等要求。應視岩石性質、環狀間隙、鑽頭類型、金剛石粒度、胎體性能等因素進行選擇與適當調整。
泵壓:泵壓是一定泵量的情況下,沖洗液在特定鑽進環境中的流動阻力。泵壓的大小受鑽桿內徑及其密封、取心鑽具過水斷面、鑽頭水口、鑽孔環狀間隙、鑽孔漏失情況等因素的影響,是反映孔內狀況的敏感參數之一。鑽進過程中,應設法降低泵壓,保證鑽進所需泵量的實現。
根據上述的原則、方法與思路,通過試驗確定了馬坑礦區繩索取心鑽進技術參數組合(表4-2)和SYZX75繩索取心液動錘鑽進最佳技術參數。
表4-2 繩索取心鑽進技術參數組合經驗推薦表
7.組合鑽進技術試驗
(1)試驗任務的由來:石岩坑礦區ZK8321孔設計孔深900m,離已完工原水文觀測孔8號鑽孔15m。根據觀8孔鑽取的岩心,地層為泥岩、砂岩、粘土層等,其中大部分砂質泥岩(岩心極破碎,裂隙發育,採取率極低)。由於孔壁縮徑、坍塌現象嚴重,觀8孔孔深500m,施工時間達4個多月。為了加快勘探進度,提高鑽進效率,經地質部門同意灰岩以上地層可不採取岩心,即孔深390m以上通過孔口取樣判斷地層情況。課題利用這一條件,開展組合鑽進技術試驗,設計試驗方案(表4-3)。
表4-3 組合鑽進技術試驗設計方案表
(2)牙輪鑽頭鑽具組合:按鍾擺防斜原理組配牙輪鑽頭鑽具:ϕ200mm牙輪鑽頭0.2m+5.15m鑽具+2.56m泥粉管+鑽鋌+鑽桿。鍾擺鑽具組合可利用鑽具自身重力產生的鍾擺力來實現降斜防斜目的。其防斜原理就是鑽頭以上、切點以下的一段鑽鋌猶如一個「鍾擺」,鑽頭在這段鑽鋌的重力的橫向分力——即鍾擺力的作用下,靠向切削下側井壁,從而起到減小井斜角的作用。
(3)試驗過程:ZK8321孔於2011年6月19日開孔,0~13m為ϕ250mm金剛石鑽頭鑽進,13m開始用ϕ200mm牙輪鑽頭鑽進,濃泥漿護孔。鑽進至孔深256.37m時,發生嚴重孔內事故,最後採取偏孔方法繞過事故鑽具。牙輪鑽頭鑽進進尺243.37m,用時384h,台月效率480m/台月,時效為1.15m/h。
(4)試驗體會:採用牙輪鑽頭和優質濃泥漿全面鑽進,鑽進效率高,裸眼時間短,孔壁穩定。遇破碎、裂隙、全漏失地層,可將鑽桿下入漏失孔段底部,用水灰比0.3~0.45水泥漿拌和細砂,從孔口將水泥漿倒入鑽桿,由鑽桿內管送到預定位置,對大裂隙地層堵漏效果顯著。
(三)馬坑鐵礦護壁堵漏技術組合優化
由於福建鐵礦區岩性極復雜、岩相變化極大、斷裂與褶皺十分發育等原因,深孔鑽探護壁是關鍵。經過多個鑽孔的試驗實踐,研究制定了「優質泥漿+有效堵漏、旋噴水泥漿固結、多層次套管等復合護壁」技術。該技術作為馬坑鐵礦深孔鑽探護壁原則與工藝要點(表4-4),有效保證了鑽進的順利進行。
表4-4 石岩坑鐵礦地層與護壁堵漏對策選擇表
1.高壓旋噴水泥漿護壁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高壓旋噴水泥漿固結護壁法技術是本研究形成的、國內首創的創新性成果。該技術吸收高壓旋噴加固軟土地基的精髓,通過機具的研製和工藝的研究,以高壓旋噴水泥漿的方式,解決了常規護壁方法不能勝任的深部「斷層泥」護壁難題,如:中、深部孔段鑽遇鬆散、破碎、易水化分散坍塌等復雜夾層,鑽孔漏失、泥漿護壁難且無法採用套管隔離情況下的護壁等。
2.旋噴水泥漿護壁的首次應用試驗——馬坑ZK7529孔
馬坑礦區ZK7529孔設計孔深1200m,於2010年10月19日開孔,至2011年10月4日終孔,終孔孔深1299.19m。該孔於孔深960m後,鑽遇三個「斷層泥」破碎帶:前兩個斷層採用套管隔離,第三個斷層應用了水泥漿高壓旋噴灌注法。具體護壁情況概述如下。
第一個斷層帶:孔深969.20~970.50m(中間夾0.2m基岩),地下水有徑向流動。鑽進時阻力大,提出後孔段即被細石充填。採用泥漿護壁無效後,多次採用常規方法灌注水泥,均未取上水泥心樣,後擴孔下入ϕ89套管。
第二個斷層:1049.60~1051.60m(ϕ77mm口徑)。自1015.69~1051.60m中取岩心8m左右,出現坍塌;多次灌注水泥漿後,均因偏斜出新孔又屢次坍塌。於是擴孔至孔深1086.94m,下入ϕ73mm飛管。
第三個斷層:1135.50~1138.50m(ϕ59mm),地層為強風化輝綠岩,風化嚴重的「斷層泥」鬆散地層,膠結性差,怕水沖刷。由於受鑽孔口徑限制,採用ϕ59鑽具(鑽桿為ϕ50外絲+ϕ50內絲)鑽進。穿過該斷層帶後,出現嚴重坍塌、縮徑現象,多次灌注水泥漿護壁無效。由於受口徑限制無法下入套管隔離復雜孔段,探討應用了水泥漿高壓旋噴灌注法,解決了護壁難題。
3.旋噴水泥漿護壁作業情況
(1)設備:XY-5型鑽機,BW-250型泥漿泵,泥漿攪拌機等生產設備。
(2)護壁材料:採用42.5級普通硅酸鹽水泥,水灰比0.45,加入適量促凝早強劑(NaCl)及速凝劑(三乙醇胺),漿液密度控制在1.6g/cm3。水泥用量15包,配製水泥漿量600L,替水量900L。
(3)旋噴鑽具組合:ϕ50外絲鑽桿+ϕ42內絲鑽桿36m+噴具(噴具噴嘴3個,孔徑5mm)+掃孔鑽具。
(4)下入孔內預定位置後,先掃孔,掃至孔底後,送水暢通後,替入一定清水後開始送漿。
(5)壓送水泥漿漿及替水量旋噴。當漿液自噴嘴噴射時,開動鑽機,採用(表4-5)所列技術參數進行旋噴作業,直至漿液、替水壓送完畢(開始送漿時,無泵壓或泵壓較低,待漿液出噴嘴時,泵壓升至4~5MPa)。
表4-5 高壓旋噴技術參數表
(6)注漿完畢,把鑽桿提起一立根後,清洗鑽桿,提鑽。
(7)注漿24h後探水泥面,48h後掃孔。
4.旋噴水泥漿護壁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體會
在馬坑礦區5個鑽孔的11處復雜地層孔段中,根據不同孔段的長短分別進行1次或多次旋噴水泥漿護壁,累計旋噴水泥漿作業33次,有7個孔段解決了護壁問題,4個孔段取得一定的護壁效果。通過該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有以下體會。
(1)旋噴水泥漿與灌注水泥漿護壁方法的比較。旋噴水泥漿護壁的工藝方法、操作步驟與注意事項與灌注水泥漿護壁基本相同,但卻能取得比灌注水泥漿更好更可靠的護壁效果,並在灌注水泥漿無法解決的已嚴重超徑孔段、溶洞地層等獲得成功護壁,主要是高壓漿液從慢轉、緩提的鑽具側向高速噴出(表4-6),使漿液不僅具有很大的沖擊破土、滲入裂隙能力,充分置換泥漿和充填超徑、溶洞空間,並與旋噴段孔內的岩土顆粒攪拌混合。
表4-6 旋噴水泥漿與灌注水泥漿護壁工藝的主要區別表
(2)旋噴水泥漿護壁技術的適用地層:通過多個鑽孔的應用實踐,旋噴水泥漿可以在復雜地層孔段形成有效的護壁「水泥套管」,解決採用泥漿護壁、普通方法灌注水泥均無效,以及受口徑限制也無法下入套管隔離復雜孔段的情況下的護壁難題。試驗表明,該技術適用於下列地層護壁:中、深部孔段鑽遇鬆散、破碎、易水化分散坍塌等復雜夾層,如:馬坑礦區深部常見層厚1~5m不等「斷層泥」;任意孔深的坍塌超徑孔段、溶洞地層等有、無充填物中、小孔洞或溶洞群。
(3)存在的問題:綜合旋噴水泥漿護壁技術的應用情況,由於存在以下主要問題,致使護壁效果不夠理想,甚至造成旋噴水泥漿護壁的失敗。
旋噴鑽具噴嘴加工較為隨意,達不到科學、合理;旋噴漿液壓力不足;旋噴轉速(n)和提升速度(υt)的組合不匹配,如:旋噴具提升過快等;替漿水量的控制不當;作業人員經驗不足,關鍵環節操作不熟練,各崗位工作人員配合不密切。
5.提高旋噴水泥漿護壁效果的思考與探討
針對旋噴水泥漿護壁技術應用存在的主要問題與不足,有必要進一步研究,持續完善該技術。為此,結合高壓旋噴技術的相關研究成果,有以下設想和探討。
(1)旋噴鑽具噴嘴的設計優選——探尋高質量噴嘴:噴嘴是噴頭的重要組成部分,噴嘴的水力學特性的好壞直接影響射流對地層的沖切效果,進而決定「水泥套管」直徑的大小。為了研究噴嘴不同流道形狀和不同長度的射流效果,選擇3種噴嘴做了針對性的室內試驗,並在分析對比試驗數據和結果的基礎上,得出以下的結論:收斂圓錐角噴嘴流道形式可減少噴嘴自身的壓力降損失;當噴嘴長度與直徑的比值為8~10,射流具有較好的噴射性能,射流流束穩定,沖擊力強。
通過進一步研究,探尋符合旋噴水泥漿護壁要求的高質量噴嘴。一般地,高質量的噴嘴應該使射流具有如下的特性:擴散角小、等速核長、噴嘴的流量系數大(即射流通過噴嘴的能量損失小)。
(2)旋噴漿液適配機具研究:旋噴回轉機構的研製,探討解決旋噴轉速不當問題。利用立軸式鑽機最低轉速進行旋噴回轉,轉速太快;以點動方式回轉,轉速不均。解決的設想是:研製可安裝在孔口的、可無級調速的噴漿液壓回轉器;研製以鑽機立軸為動力輸入端的減速回轉裝置,將立軸的較高回轉速度轉換為所需的旋噴轉速;旋噴高壓注漿泵的研製或探尋。通過進一步研究,研製或探尋滿足旋噴水泥漿護壁所需流量、泵壓的注漿泵;配套漿液攪拌機、漿液除渣器等機具的研製。
(3)旋噴固結護壁漿液研究:理想的注漿材料應能滿足護壁力學性能要求,漿液應具有良好的可注性、凝膠時間可任意調整、價格低廉、無毒、無污染、施工方便等。通過進一步的研究,選擇合適的注漿材料及其配合比。初步考慮以下兩個途徑:水泥漿及其外加劑的選擇。純水泥漿液系無機質硅酸鹽材料,無毒無公害,長時間性能穩定且價格低廉,應優先選用。根據工程需要,可通過試驗在水泥漿液中加入適量的速凝、懸浮或防凍等外加劑及摻和料,保證漿液質量和低成本;化學漿液的選擇與應用。化學漿液具有一些獨特性能,如漿液黏度低、可注性好、凝膠時間可准確控制等,但化學漿液價格比較昂貴,且往往有毒性和污染環境,不利於環保。由於地質勘查鑽孔孔距大、孔徑小,護壁所需漿液量不多,化學漿液的較高價格與所含毒性對鑽探成本及環境影響不大。因此,化學漿液也是值得選擇與應用的護壁漿液。
綜上所述,旋噴水泥漿護壁研究成果在福建龍岩馬坑鐵礦深部復雜地層護壁獲得成果後,先後在福建煤田、湖北放馬山等礦區多個鑽孔推廣應用,表明該技術可以在任意孔深的坍塌超徑孔段、軟弱鬆散地層等形成可靠、有效的「水泥套管」護壁。這一成果,為小口徑深孔復雜地層護壁增添了一項有效的護壁技術和手段。目前,該技術已成為機台深孔鑽探主要和必備的護壁手段。
(四)套管鑽進技術在馬坑鐵礦復雜地層中的應用試驗
BH114套管鑽進技術是中國地質科學院成都探礦工藝所研發的鑽探新成果。該技術通過利用外管代替繩索鑽桿傳遞鑽壓和扭矩驅動孔內套管取心鑽具回轉鑽進,在不提鑽情況下進行繩索取心、檢查或更換孔底主副鑽頭,有效減少起鑽次數,避免頻繁取下鑽導致復雜地層孔壁不穩定及其引發的孔內事故,降低勞動強度,改善施工環境和促進安全生產。2012年9月8日,福建省第八地質大隊在石岩坑礦區ZK9501孔進行BH114套管鑽進技術試驗(自孔深25.58m開始至186m),不僅為BH114套管鑽進技術的進一步完善提供了寶貴的試驗數據,達到預期目的。
現場試驗情況:2012年9月12日至2012年9月28日,在馬坑礦區ZK9501孔25.84~183.18m孔段進行ϕ114套管鑽進技術生產試驗,試驗進尺157.34m,並下入ϕ114套管181.70m,實現了隨鑽下套管隔離保護孔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