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媒介研究的介紹
《媒介研究》是利薩·泰勒 安德魯·威利斯編著的一本書籍,該書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傳播學的研究方法的特點:
一、調查研究法是應用客觀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對某種社會現象,在確定的范圍內進行實地考察,並收集大量資料以統計分析,得出結論的研究方法。分為全面普查和抽樣調查。
二、是文獻研究的一種類型,是對印刷文字、影片、廣播、電視等傳播媒介中顯性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描述的一項研究技術。一般分兩個層次,說什麼(傳播內容)與怎麼說(傳播形式)。
特點:①客觀性。②系統性。③定量性。④顯性內容。
三、控制實驗法是根據一定的目的,人為地設計一個特定的、非自然狀態的環境,在研究者控制下進行測驗的方法。
四、個案研究一般沒有事先的研究假設,結果都從案例研究中得出,也不證實假設,其價值在於深入全面地佔有研究對象的資料,可以提供許多材料與見解,供其他研究作基礎使用,由後續研究得出一般結論。個案研究法就是檢測某一對象的多方面特徵的研究方法。
㈢ 傳播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目前傳播學比較公認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調查研究法、內容分析法、控制實驗法、個案研究四個維度。
調查研究法是應用客觀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對某種社會現象,在確定的范圍內進行實地考察,並收集大量資料以統計分析,得出結論的研究方法。
內容分析是文獻研究的一種類型,是對印刷文字、影片、廣播、電視等傳播媒介中顯性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描述的一項研究技術。
控制實驗法是根據一定的目的,人為地設計一個特定的、非自然狀態的環境,在研究者控制下進行測驗的方法。
個案研究的價值在於深入全面地佔有研究對象的資料,可以提供許多材料與見解,供其他研究作基礎使用,由後續研究得出一般結論。
參考資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77c6c59f0100zwyl.html
㈣ 如何在傳播學研究中借鑒歷史研究方法
要論說「傳播史」,就不能不首先回顧新聞史的研究;1873年,《申報》發表了《論中國京報異於外國新;大眾傳播史不同於新聞史和媒介專史;這里所說的「大眾傳播史」與「新聞史」的不同,在於;大眾傳播人際傳播;A.報紙、廣播、電視、電影等大眾傳播媒介進C.人;B.報紙、廣播、電視、電影等大眾傳播媒介進;行的非新聞活動,
㈤ 媒介研究
哪所大學的?
媒介研究的范圍很廣泛,要看你未來導師的研究方向。
具體有媒介經營管理,媒介與社會、政治發展,媒介技術與傳播形態……
說真的,你還是補充一下你的提問吧。
㈥ 簡述廣告學的研究方法
1、從廣告的直接目的劃分
經濟廣告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推銷商品,取得利潤,以發展(廣告主)所從事的事業。但其直接目的有時是不同的,也就是說,達到其最終目的的手段具有不同的形式。以這種手段的不同來區分商業廣告,又可以把其分為三類:商品銷售廣告,形象廣告,觀念廣告。
2、從廣告的最終目的劃分
從廣告的最終目的劃分廣告,可以把廣告劃分為兩大類:盈利性廣告;非盈利性廣告。盈利性廣告又稱商業廣告或經濟廣告,廣告的目的是通過宣傳推銷商品或勞務,從而取得利潤。這方面的廣告將在下文中詳細予以討論。非盈利性廣告,一般是指具有非盈利目的並通過一定的媒介而發布的廣告,主要有尋人啟事、職員招聘、徵婚、掛失等以啟事形式發布的廣告和有關、社會團體或企事業集團、單位的會議通知、公告和通告等。此外,由一些團體或組織、以宣傳招貼的形式發布的涉及有關觀念立場宣傳的廣告也是非盈利性廣告。
3、按廣告的覆蓋地區劃分
由於廣告所選用的媒體不同,廣告影響所及范圍不同,因此,按廣告傳播的地區又可分為全球性廣告、全國性廣告、區域性廣告和地區性廣告。
4、從廣告的不同對象劃分
商品的消費、流通各有其不同的主體對象,這些主體對象就是:消費者、工業廠商、商以及能直接對消費習慣施加影響的社會專業人士或職業團體。不同的主體對象所處的地位不同,其購買目的、購買習慣和消費方式等也有所不同。廣告活動必須根據不同的對象實施不同的訴求,從而可以按廣告的訴求對象對廣告進行分類。
5、按不同媒體的廣告劃分
按廣告所選用的媒體,可把廣告分為:報紙廣告、雜志廣告、印刷廣告、廣播廣告、電視廣告及電傳廣告。此外,還有郵寄廣告,招貼廣告、路牌廣告等各種形式。廣告可採取一種形式,亦可多種並用。各廣告形式是相互補充的關系。
6、按廣告訴求方式劃分
7、按廣告產生的效益的快慢劃分
是指廣告發布的目的是引起顧客的馬上購買還是持久性購買的一種廣告分類方法。它可以分為速效性廣告與遲效性廣告。
8、按商品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廣告劃分
按照商品生命周期不同階段分類的廣告可分為開拓期廣告、競爭期廣告、維持期廣告。
㈦ 媒介研究的內容簡介
媒介研究通常被分為三個研究領域,這也是本書所用的分類模式:文本、機構和受眾。全書系統地介紹了媒介研究領域的分類、主要概念、核心問題、研究切入點等,為初學者提供了進入這個學術領域並能夠利用專業的概念和思路參與討論的基礎知識。
作者提供的文本分析「工具」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媒介內容:通過梳理關於媒介機構的爭論,作者審視了提供媒介內容的組織機構,幫助讀者深入了解媒介產業;在有關受眾的章節中,作者對受眾的各種情況及其對媒介的消費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從本書的內容和組織結構還可以看出以英國文化研究學派為核心的歐洲媒介研究與美國主流大眾傳播研究在課程設置、思路和方法論上的一些差別,以及二者近些年來在學術界的互動與融合。
㈧ 什麼是媒介,media的概念媒介研究方法課的作業~
媒介 是一個廣義詞 電視、報紙 這些信息都是
㈨ 傳播過程中,最重要的研究是 A媒介研究 B方法論研究 C受眾研究 D工具研究
1.傳播研究的起源
Ø 傳播學是一門以「傳播」為研究對象的學科。
Ø 傳播,是與人類歷史同步的、極為古老的現象;
Ø 傳播學,卻非常年輕。但是,傳播研究早已有之,可說是源遠流長。
Ø 傳播研究,廣義地說,指對傳播現象的關注和探索。傳播研究的歷史只稍短於傳播的歷史。
傳播與人類的生存、發展密不可分,始終貫穿於各項活動之中,人們早就注意到傳播的存在和作用,並就此展開了長期不懈的研究。
傳播研究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傳播媒介及技術的改進和革新;
2)探究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技巧。
Ø 傳播學≠傳播研究
Ø 構成獨立學科的必要條件:自覺性、一般性、系統性、科學性。
古人的研究缺陷:
1)沒有明確的「傳播研究」意識;
2)局限於某些具體的領域,沒有完成從「特殊」到「一般」的飛躍;
3)失之於零散;
4)夾雜著許多不科學的成分。
造成上述缺陷的原因:
)從主觀因素看,人類的認識能力尚弱小,因此,難以對傳播現象作出全面、科學的總結;
2)從客觀因素看,傳播的作用雖然重要,但還不是很明顯:
a.早期的傳播比較簡單,無論方式(手段)、內容,都不太復雜;
b.早期的傳播尚未相對獨立化、職業化,所以,未引起全社會規模的重視。
——傳播行為的依附性、非獨立性。
2.傳播學誕生的條件
)從主觀條件看,人類的認識能力空前提高。在此背景下,對傳播現象的全面把握和科學認識,終於成為可能。
2)從客觀條件看,傳播的作用極端凸現。傳播活動日益頻繁化和復雜化。傳播活動的相對獨立化、職業化,給人類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極大的沖擊,這種沖擊終於引起全社會對傳播現象的高度重視。
3.美國成為先驅者的理由
1)媒介背景,新聞性傳播活動的獨立化、職業化;對美國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都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和影響。於是,對大眾媒介的利用和研究,就成為美國各界的急迫而重大的課題。
2)學科背景。
4.傳播學的形成
)新聞學可視作傳播學的前身。
新聞學→大眾傳播學→傳播學。
傳播學的三大分支:
a.大眾傳播學
b.人際傳播學
c.組織傳播學
2)傳播學的理論基礎是由眾多相關學科奠定的。
5.傳播學的學術淵源
1)行為科學:包括社會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政治學、新聞學、語言學、符號學等。
2)信息科學:包括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數學、統計學等。
6.奠基人的生平和貢獻
1)拉斯韋爾(1902-1977)——美國政治學家
貢獻: a.提出了傳播學的5W模式; b.倡導並親身實踐「內容分析法」。
2)盧因,又譯勒溫(1890-1947)——美籍德國人,社會心理學家。
貢獻: a.首創了「場論」和「群體動力論」; b.提出「把關人」概念。
3)拉扎斯費爾德(1901-1976)——美籍奧地利人,社會學家。
貢獻: a.提出「二級傳播理論」,破除「魔彈論」;b.倡導、確立了「實地調查法」。
4)霍夫蘭(1921-1961)——美國實驗心理學家。
貢獻: a.形成傳播學的耶魯學派;b.創立「控制實驗法」。
5)施拉姆(1907-1988)——美國傳播學的集大成者。
貢獻:「集大成」者
7.傳播學的主要研究取向
1)傳播理論與研究的主要問題:
a.誰向誰傳播?(傳播來源與接受者)
b.為何傳播?(傳播的功能與目的)
c.傳播如何發生?(傳播通道、語言及符碼)
d.傳播些什麼?(傳播內容、參考、資訊類型)
e.傳播的結果是什麼(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的)?告知、理解或行動。
分析傳統:
a.結構分析,社會結構和媒介體系對於內容形態所產生的效果;
b.行為分析,個別的人類行為,尤其是和傳播訊息的選擇、處理與反應相關的事情上 ;
c.文化分析,對於媒介、媒介生產與接收的環境之間的差異較為敏感。
8.傳播學的傳統學派與批判學派
兩大學派的差異性:
)研究的出發點:
l 以美國為代表的傳統學派:傳播效果。
l 以歐洲為代表的批判學派:社會體制。
2)研究方法:
l 傳統學派:實證(定量)
l 批判學派:批判(定性)
第二節 學習傳播學的意義
1.信息革命和國家建設
學習傳播學的重要意義可舉出很多,首先一條,就是能促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
1)美國學者A.托夫勒:人類社會正迎來洶涌澎湃的「第三次浪潮」;
2)信息即力量,傳播即力量;
3)面向21世紀的中國,要盡快實現四個現代化,就必須大力發展信息(傳播)產業,充分開發利用信息資源,最大限度地優化信息環境……這一切,都急需有關信息(傳播)的科學理論給予參謀和指導,而傳播學恰好就是以信息現象為研究對象的學科之一。
為什麼偏偏在現代社會出現「信息化」現象
美國學者J.貝尼格爾:
1)「其原因在於,我稱之為『控製革命』的狀況、即為控制社會而聯結社會成員的技術、經濟結構的急劇變化之中」;
2)工業革命使整個經濟活動成百倍地加速運轉,從而引發了嚴重的控制危機。為了克服這一危機,必須進行控製革命,既積極開發各種作為控制手段的先進的信息處理技術。如此,信息產業便獲得大大擴張的機會。換言之,正是控製革命導致了信息革命。
2.全球化的影響
全球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特點,它所帶來的是國際傳播和全球傳播的空前發展。全球信息傳播系統的形成正在極大地推動著現代世界的政治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環境全球化、消費與流行全球化進程,並對現代人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現代信息科學的發展,正在把人類帶入一個全球傳播的時代。
1)國內傳播:在傳播學中,一個國家社會系統內部的傳播成為國內傳播;
2)國際傳播:不同國家社會系統之間的傳播稱為國際傳播;
3)全球傳播:將國內傳播和國際傳播融為一體、以整個地球世界為范圍的傳播稱為全球傳播。
在全球傳播和國際傳播中存在著許多尖銳的矛盾和問題,已經引起了全球性的爭論。
比如:世界信息生產和流通失衡的狀況
在信息時代,信息不僅作為一種基本資源對國家的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由於它含有特定的觀念、價值和意識形態,對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也產生重要影響。信息和傳播上的劣勢意味著在國際競爭中的劣勢,意味著受控制和受支配的地位。
20世紀70年代起,廣大發展中國家為了改變現狀,建立公平合理的新世界傳播秩序,同發達國家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激烈論戰。
新世界信息秩序論爭的歷史背景:
二戰後,雖然亞非拉等地區的弱小國家獲得了解放,但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是巨大的。同時,發達國家對新聞和信息生產流通的控制,仍在頑固地維持著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對發達國家的依附關系。發展中國家逐漸認識到,要真正改變壓榨受控制的局面,必須改變現行不平等的信息傳播體制。因此,展開了新世界信息秩序的論爭和斗爭。
與全球化相關聯的其他重要課題:
1)國際報道中的新聞價值問題
2)信息與國家主權問題——信息主權
3)文化帝國主義問題
3.媒介發展與媒介批評
1)傳播學的普及有利於大眾傳播事業的建設。各種社會信息傳播事業的強弱直接關繫到國家的興衰。這當中,大眾傳播事業的作用尤為突出。而傳播學的重點之一,就是探討大眾媒介的運作規律。
2)貝尼格爾的觀點也大體適用於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包括大眾傳播事業在內的信息事業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中國也跨入了「大眾傳播時代」。對我國大眾傳播事業的現狀,開展全面、深入、系統、科學的研究,以指導、推進實際工作,實已成為不折不扣的當務之急。
媒介的迅速發展給社會帶來不利因素,特別是媒介的一些負面運作對社會產生了不利影響,應該及時地開展媒介批評。
1)從中國媒介發展來看,1978年以來,大眾媒介獲得了快速的發展,中國大眾傳媒的運作逐漸回歸到新聞本位,按照新聞規律辦事。但是在市場運作當中,對媒介運作帶來了很多問題。
2)目前媒介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是如何協調好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3)要進一步地規范媒介的運作,我們必須不斷地對媒介進行批評,開展相關的研究。
4.學科的交叉和融合
1)從傳播學目前在世界各國的發展情況來看,它已經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是從它的生成和目前存在的現狀來看,我們就要看到它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學科的交叉性。
2)學習傳播學可以把不同學科的學者吸引到一個公共的知識平台上,來對傳播開展共同的探討。因此,它對學科的交叉和融合將起到重要作用。
如何看待傳播學:
從目前來看,學科由原來的綜合走向細分,在21世紀,學科的一個重要特點有可能是逐步走向交叉和融合。怎麼把已有的知識和學科進一步地交叉和融合,也許傳播學可以提供一個公共的知識平台。
媒介素養研究:
既反映出了傳播對每一個個體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性,同時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以媒介為研究重點的傳播學所具有的一種交叉性和融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