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幼兒園科學領域教學方法

幼兒園科學領域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1-08 13:29:30

⑴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學中有哪些策略

一、把握幼兒科學教育意義,培養幼兒對科學教育活動的興趣
二、豐富、擴展科學教育內容是培養幼兒科學意識與興趣的關鍵
(一)從知識自身體系和特點出發,對事物進行豐富、擴展或延伸。
(二)以事物之間橫向聯系為線索進行設計。即藉助事物之間某些聯系引導幼兒認識自然界的一些基本規律。
(三)以事物縱向發展和變化為線索進行設計。
(四)以單元的形式將一些相關的內容巧妙地組合在一起。
(五)從幼兒日常生活中挖掘題材。
三、充分運用好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的設問語言是幼兒科學教育重要途徑

⑵ 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途徑有哪三個方面

一、集體的科學教育活動 教師根據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有計劃、有目的地選擇課題內容,提供相應的材料,面向全體幼兒開展的科學探索活動。 二、區角中的科學教育活動區角活動 是指教師設置一定的教育環境,幼兒通過自主選擇和操作來進行的學習活動。 三、生活中的科學教育活動 和幼兒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那些科學活動,主要包括:自然角中觀察與照料活動:種植和飼養活動;外出的遠足或散步活動;日常的偶發性科學活動等。

⑶ 幼兒園科學領域的教學模式有什麼

一、觀察—討論的模式 1. 教學目標幫助幼兒學會運用各種感官觀察事物的特徵,學習觀察的方法,發展觀察力;引導幼兒主動注意周圍的自然環境,喜歡觀察常見的事物和現象,能關心、愛護自然環境;幫助幼兒獲得有關季節、動植物、環境等的感性經驗,了解它們之間及其和人類生活之間的關系。 2. 程序與策略程序一:引起興趣。觀察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手段來引起幼兒對於觀察對象的興趣,從而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謎語、詩歌、故事、幻燈、圖片是教師常用的方法。另外,出示實物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幼兒觀察的興趣。程序二:觀察活動。觀察活動可以幫助幼兒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它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教師在指導觀察活動時要做到以下四點。第 一,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指導幼兒觀察。幼兒由於年齡小,注意力容易轉移,觀察時間短,因此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幼兒明確觀察的目的,可以減少觀察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使幼兒的觀察活動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第 二,在觀察活動中引導幼兒思考,發展幼兒的想像力。在幼兒觀察物體時,教師可以提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如「什麼像什麼」,「什麼有什麼用處」等引發幼兒豐富的聯想,促進他們去積極思考、想像;還可以啟發幼兒使用已感知和保持的信息,遷移尋求新穎的不同答案,發展幼兒的集中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第 三,引導幼兒發揮多種感官進行觀察。觀察活動中運用的感官越多,對於物體的了解就越深入,越全面。第 四,教幼兒觀察的方法。幼兒在觀察事物的時候,經常是憑興趣進行的,看到的只是他感興趣的那一部分或者是事物顯著的特徵,觀察的時候是雜亂無章的,教師要教會幼兒從上到下、從頭到尾、從中心到四周、由外到里的順序觀察法。如果觀察對象是兩個以上物體,要教會幼兒用比較的方法,發現物體的異同點,從而形成類概念。程序三:討論表達。觀察活動和幼兒的語言表達是密切相關的,觀察完物體的特徵後,教師應該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事物的特徵,也可以組織幼兒進行討論交流,共同分析、綜合、概括物體的特徵。程序四:游戲活動(或操作活動)。這個程序的游戲活動或操作活動主要起到加深認識觀察對象的作用,可以開展相應的美工活動、文學活動等。二、探索—發現的模式1. 教學目標激發和培養幼兒好奇、好問、好探索的態度,使幼兒喜歡並能主動參與科學與科學探索活動;指導幼兒探索周圍生活中常見的理化現象,獲取有關的科學經驗;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語言與同伴、教師交流自己的探索過程和結果,提出問題並參與討論,能夠表達發現問題的愉快,並和他人交流和分享。2. 程序與策略程序一:引發興趣。探索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運用實驗材料、環境布置等配合語言的運用,引起幼兒的興趣和好奇心,使幼兒有了活動的動機和心理准備,促使他們主動地去探索和發現。程序二:自由探索。幼兒的自由探索是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親身參與的,主動探索發現的過程,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教師應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每個幼兒都動手來操作和實驗。教師在具體指導時應該注意:第一,為幼兒提供充分的物質條件,包括准備足夠的材料、適宜的環境,並反復檢查,確保安全。第二,觀察幼兒的操作情況。幼兒探索發現過程中,教師要觀察每個孩子的表現和情緒,傾聽他們的談話,從而了解每個孩子的操作情況和思維過程。第三,啟發幼兒思考。在探索活動中,幼兒會遇到各種問題和障礙,教師可以抓住機會,積極啟發引導幼兒動腦筋解決問題。第四,給幼兒嘗試錯誤的自由,並在適當時機給予關鍵性的指點。對幼兒來說,在操作過程中出現錯誤是在所難免的,而且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錯誤當中醞釀著成功,從錯誤到成功的轉變過程,需要幼兒付出一定的努力,這種努力的意志品質就是一種科學態度的獲得。教師應當允許幼兒失誤,教幼兒正確對待自己和別人的失誤,並積極引導幼兒從失誤中找出原因,再經過自己努力達到成功。教師要鼓勵幼兒的自信心,並且啟發幼兒正確的思考途徑和探索方法。第 五,教師要學會必要的等待。在探索活動中,幼兒主動地探索發現並獲得知識和了解事物,使他的認知結構發生變化,而這種變化需要一個過程,所以不能急於求成。此外,幼兒具有個別差異,反應的快慢不同,能力的強弱也不同,探索與發現的過程必然存在差異,所以不能強求一致,應該給予幼兒充分思考和探索的時間,不應該過分急躁。程序三:引導發現。探索和發現是密切聯系的兩個過程,在幼兒自覺的、無拘無束的探索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活動的目標,提出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幼兒去發現有趣的現象與知識。程序四:交流討論。在幼兒探索發現的過程中,幼兒有自己對事物的理解或者對該活動的感想、心得等,教師應鼓勵和允許幼兒以各種方式進行交流討論。通過交流討論,幼兒可以互相補充,互相啟發,充分思考,使幼兒對事物的理解更清楚、更全面,也促使幼兒學會與他人進行交流,懂得與他人分享和尊重他人的意見,以及從他人的經驗中學習的科學態度。在幼兒討論交流的時候,教師要做兩件事,一是聽,二是說。也就是聽一聽幼兒在說什麼,了解幼兒的個體差異,讓沒有發言的孩子說話,鼓勵人人開口,積極討論;在幼兒將零碎的感性經驗匯集整理後,用簡短的語言進行小結,幫助幼兒形成科學概念。程序五:遷移運用。在幼兒理解了某種科學現象,學習了相關的科學知識後,教師可以設計各種情景讓幼兒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如:將鐵屑與大米混合在一起,請幼兒動腦筋將它們分開;把白糖和黃豆混在一起,讓幼兒想辦法把黃豆挑出來;在認識了彈性以後,請幼兒找一找生活中什麼東西有彈性。幫助幼兒真實地體驗到科學的價值,理解科學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幼兒學科學的興趣,並進一步去探索和求知。三、操作—實踐模式1. 教學目標引導幼兒學習運用簡單工具和多種材料進行科學製作活動,使幼兒能夠發現周圍物體和材料的多種特性和功能,積累科學經驗;幫助幼兒學習運用各種工具進行測量的方法,並能夠按照不同的標准對物體進行分類;激發幼兒的好奇心,使幼兒積極參加 各種科學製作活動。2. 程序與策略程序一:認識活動。這里的認識活動主要指認識操作材料和操作對象的一般特徵,為開展操作活動做好知識經驗和興趣上的准備。程序二:操作實踐。操作實踐,即通過幼兒的親自動手操作,視覺和觸摸覺的協同活動,使幼兒加深對事物的認識,積累豐富的科學經驗,同時發展幼兒的科學探索技能。操作實踐主要包括分類、測量、小製作等多種方式。分類活動是指根據物體不同的特點和性質進行劃分歸類,可以指導幼兒按照物體的形狀、顏色、氣味、聲音、質地或本質特徵分類。通過分類,幫助幼兒整理紛繁復雜的感性經驗,使之條理化,從而有助於幼兒更好地探索事物之間的關系。測量是指幼兒使用一些測量工具或者自然物品來測量物體的特徵,如用溫度計測量室內外溫度,用繩子測量植物長高了多少等。測量活動可以使幼兒更准確地描繪事物,了解事物的變化,同時它也是幼兒學習數學和其他科學的基礎。小製作是指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親自動手做一些簡單的自然物品,如製作簡單的風箏、風車或者萬花筒等。小製作經常帶有游戲的成分,小朋友非常喜歡。在製作的過程中,幼兒不僅鍛煉了手指的操作能力,而且更加深刻地了解一些科學原理。程序三:討論小結。在幼兒操作實踐後,教師可以組織幼兒講述操作的過程和結果,並通過討論幫助幼兒總結正確的科學經驗,形成科學概念。

⑷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主要教學方法有哪些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設計及反思:有趣的光斑 邱雪珠 設計意圖: 一次,我拿著鏡子從外面走進活動室,鏡子的反光照在室內牆壁上,產生了光斑。孩子們不停地去追捉光斑,我一晃動鏡子,光斑就跳躍移動,孩子們很好奇。於是,我抓住孩子們的這一興趣點,設計組織了這個活動。 目標: 1.積極主動地探索光斑的形成、變化,產生探索的興趣,體驗探索的樂趣。 2.樂於用語言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與結果。 3.發展觀察力、想像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准備: 1.本活動應在晴朗的天氣條件下進行,室內有從戶外射進來的陽光。 2.鏡子、剪刀、固體膠、鉛筆、橡皮泥、紙等若干,分別裝在塑料筐中。 3.幼兒具備有關鏡子的感性經驗,並會用多種方法製作圖案。 過程: 1.自由探索――光斑從哪裡來? ①游戲:鏡子和光。教師和幼兒一起拿著鏡子在有陽光的地方玩耍,把光反射到天花板或牆壁上。 ②提問與交流:你是怎樣玩的?這些亮亮的、晃動的是什麼?(光斑)光斑是從哪裡來的?它為什麼會動? ③小結:鏡子將光反射在牆壁上就會產生光斑,光斑隨鏡子的晃動而晃動。 2.引導探索――光斑的形狀為什麼會變化? ①牆上的光斑一樣嗎?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操作、討論,明白光斑的形狀與鏡子的形狀及其照射角度有關) ②光斑照在牆上像什麼? 3.深入探索――怎樣使光斑的形狀發生變化? ①引導幼兒自由討論。 ②幼兒操作、實驗。引導幼兒將自製的各種圖案或圖形粘貼在鏡子上,再玩「鏡子和光」的游戲。 ③幼兒相互交流發現了什麼。 延伸活動: 1.針對幼兒在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帶他們到室外作進一步的探索。 2.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除改變光源的位置和在鏡子上貼物外,還有哪些方法能改變光斑的形狀。 3.請家長和幼兒共同實驗:把月光、燈光作為光源,探索鏡子能否製造晃動的光斑。 活動反思: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本次活動的內容就是源於幼兒對光斑的興趣,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科學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材料是激發和維持幼兒探索興趣的最好誘因。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並以活動材料為載體,使活動步驟緊扣目標層層深入,有利於幼兒不斷探索、驗證。 本次活動採用了集體、小組和個別活動相結合的形式。幼兒帶著問題觀察、猜想、實驗,相互討論、交流、解決問題,不僅提高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還拓寬了幼兒的思維,發展了幼兒多方面的能力。如:當我請幼兒想辦法使自己的鏡子反射出不同的光斑時,孩子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探究慾望,他們主動探索、大膽嘗試、樂於交流,表現出較強的想像力、創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他們在實踐中體驗到了成功,獲得了滿足,把整個活動推向了高潮。當然,本次活動也存在著一些不足。 首先,活動若在室外進行,並給予幼兒更多自主探索的時間,幼兒可能會發現更多有趣的現象。如在活動過程中,我發現能力強的幼兒不僅能用改變光源位置、在鏡上貼物等方法來改變光斑的形狀,而且還發現了多個光斑重疊,其光斑的亮點會發生變化的現象,但由於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幼兒未能就此問題進行深入探索。能力弱的幼兒只能按部就班地按教師的方法操作,這說明能力弱的幼兒對光斑的產生和變化還是不太了解。 其次,可及時滲透安全教育。在探索過程中,有個別幼兒故意將光反射到同伴臉上,強烈的光線刺激了孩子的眼睛,這是很危險的事。當時,我應該抓住這一事件,引導幼兒思考為什麼電焊工要戴護眼罩、滑雪運動員要戴雪地鏡,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向幼兒進行安全教育,懂得強光對視力的影響,從而學會自我保護。

⑸ 幼兒園科學領域教學計劃怎麼寫中班

(一)科學領域 1.幫助兒童了解不同環境中的動物植物及其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參與保護生態環境的活動。(種植)。 2.讓兒童獲取有關季節、人類、動植物與環境等關系的感性經驗,能用不同形成表現四季的特徵。 3.引導兒童學習使用常見科技產品(塔、交通、通訊工具等)的方法,運用簡單工具和多種材料進行製作活動,能夠發現物品和材料的多種特性和功能,並能表現出一定的創造性。 4.使兒童喜歡並較長時間參與科學活動,能主動探索周圍自然界,並能用繪畫或符號的形式記錄發現、提出問題、尋求答案;能關心、愛護自然環境。 (二)數的概念 1.教幼兒學習6-10數的分解和組成。引導幼兒體驗總數與部分之間的關系。部分數的互補和互換。 2.教幼兒學習10以內的加減,正確迅速掌握10以內數的加減運算,體驗加減、互逆關系。 3.教幼兒學習等分實物或圖形,並區別物體的高矮。 4.引導幼兒學習按物體兩個以上特徵或特性進行分類,學習在表格中勾畫圖形特徵及按勾畫好的特徵尋找圖形,學習交集分類。 5.啟發幼兒按物體量的差異和數量的不同進行10以內的正逆排序,初步體驗序列之間的傳遞性、雙重性及正逆性關系。 6.教幼兒認識球體、圓柱體,能根據形體特徵進行分類,體驗平面和立體圖形之間的關系。 7.引導幼兒學習以自身為中心和客體為中心區別左右,會向左右轉動。 8.教幼兒認識時鍾,學著看整點和半點,學習看日歷,知道一星期中每天的名稱和順序。 9.教幼兒認識一元以內的紙幣,能說出它們的單位名稱,知道它們的值是不同的。 10.培養幼兒能清楚講述操作活動的過程和結果。 1 1.在老師的幫助下能歸納、概括有關數學經驗,學習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觀察與思考問題,能通過觀察、比較、類推、遷移等方法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1 2.培養幼兒積極主動的進行數學活動,學會迅速,有條理的擺放、整理活動材料。 三、教學安排表: 1.學習6-10的加減法和組成 2.讓幼兒講述圖意並列出算式,會編應用題。 3.學慣用三個數字寫四道算式題 (1)鼓勵幼兒嘗試按圖中的動物不同特徵,找出三個相關聯的數,並列出算式計算。 (2)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加減運算中三數的關系。 4.認識圓柱體和球體 (1)讓幼兒觀察、比較球體和圓柱體,說出其名稱和特徵。 (2)圓柱體的游戲 a.通過實踐體驗,激發幼兒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培養主動的探索精神。 b.能辨別認識圓柱體,感知其基本特徵。 c.在動手嘗試的基礎上,會自己說出、找出並製作與圓柱體相似的物體。

如何進行科學領域的教學活動

一、活動內容與目標的制定很關鍵
目標是實施科學教育的導向,教師在內容與目標選擇制定上首先要認真鑽研教材,領會教材所確定的總目標。其次,在制定活動的具體實施方案時,應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能力、水平的差異,確定不同層次要求的目標、對總目標作必要的調整與分解,努力使每一次小活動的目標,都適合促進本班幼兒能力的發展與提高的需要。再次,應明確每個分目標的確定都是為實現總目標服務的。有了明確的目標,我們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選擇和設計科學活動的內容,開展科學教育活動。
二、注重在活動前教師對所投放材料的實驗
在組織活動前教師應對所投放的材料親自嘗試,以此來確定材料是否適應活動,是否能直指教育目標。在嘗試中教師要排除不適合的材料,及對幼兒經驗的形成有所干擾的材料。如在設計「物體的下落」的活動中,我在開始時所想的材料有紙盒和積木,但通過活動前自己對材料的實驗,我發現雖然兩種物體的重量不同,但在同一高度下落的速度基本相同,這樣就對於幼兒形成相對於目標物體的重量影響下落的速度的經驗有所干擾,於是我放棄了紙盒這一材料,選擇了方形積塑並再次嘗試,這次方形積塑與積木的下落速度明顯的不同。
三、在設計組織活動時要注重導入法的運用。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也將幼兒科學教育列於重要的地位,明確指出「親近自然,喜歡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學前期幼兒由於年齡較小,自控能力差,心理具有不穩定性,對任何事物都感興趣同時也易厭倦。因此,教師在設計科學活動時,一開始就應注意運用導入活動來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好奇心,使幼兒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積極地投入到探索活動中去,感受科學的奧秘,從而產生「我要學」的願望。只要有了興趣,就會有動力,有了動力才會有創新和成功。好的導入活動對激發幼兒的興趣、促進教育活動的成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由經驗導入
學前期幼兒已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盡管這些經驗比較直觀、膚淺,但由於是幼兒親身感受的,和他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總能很好地激發幼兒的興奮點,使科學探索活動順利展開。例如:《神奇的小細管》這一活動中,設計中用一個「不小心水灑了,然後用紙擦,但是沒有擦乾,然後請幼兒來想辦法幫我將水擦乾」的情景引入,以激發幼兒的興趣,在此環節中讓幼兒利用自己的已有經驗來支持他完成這個任務,因為幼兒平時都是用毛巾擦桌子,他們有這個知識經驗,知道毛巾能夠擦乾水。然後在下面的設計中讓幼兒知道這種吸水的現象是毛細現象,並想利用一個小細管插入水中來演示出水向上漲的過程,讓幼兒直觀地觀察這種現象,幫助幼兒理解什麼是毛細現象,知道水原來是順著這個小細管向上升的,幫助幼兒提升一個知識經驗。所以,在組織科學教育活動時,我們可以聯系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由經驗導入,讓幼兒自然而然地進入活動。當幼兒注意到這些問題後,再引導幼兒探究其中的原因,幼兒就有了探究的願望,探究活動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由材料導入
活動中的材料具有暗示性,能夠激發幼兒的操作興趣。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的材料,歸根結底是為幼兒感知、觀察、操作準備的,幼兒通過看看、摸摸、捏捏、敲敲等擺弄活動,會產生很強的探索慾望。就像「神奇的指紋」這一活動中,我就提前准備了觀察指紋比較常見的用具,像放大鏡、印泥,透明膠、紙、筆,幼兒見了便忍不住要去擺弄,我就說:「請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試一試你們面前放大鏡、印油,你們發現了什麼?」幼兒專心致志地擺弄起了面前的各種操作材料,很自然地就進入了探索的過程。通過所提供了人手一隻的放大鏡使他們看的更清楚,從而能畫出不同的指紋形狀,了解指紋的特徵,知道每個人的指紋是不同的。整個活動幼兒處於積極、活躍的狀態,體現了良好的師幼互動,過程流暢,過度自然、清晰。活動中幼兒能根據用不同的方法提取指紋充分發揮了幼兒的自主學習和創造能力。
(三)由故事導入
故事是幼兒最喜愛的一種文學形式,它以其典型的人物形象,情節,生動優美的語言,深深地吸引著幼兒。將故事這一形式運用到科學教育的導入活動中,可以很好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索的慾望。運用於導入活動的故事大多短小精悍,緊扣活動內容,能很快地切入主題,一般可以選擇現成的科學童話小品,也可由教師即興創編,但故事一定要與活動有關,這樣才能通過故事引出活動,發揮故事的導入作用。如在開展《烏鴉喝水》這一活動時,我先給小朋友講了故事《烏鴉喝水》,然後提出問題,啟發幼兒思考:是不是有水的瓶子投入棋子後烏鴉都能喝到水呢?除了這些方法,烏鴉還可以用什麼材料喝到水呢?通過故事,幼兒都想來玩一玩,試一試對教師的提問產生了很強的好奇心,有了進一步探究的慾望。將枯燥、單調的科學知識蘊含在生動的故事內容中,就能使幼兒在情趣盎然的故事欣賞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科學知識的熏陶。
(四)由環境導入
科學教育活動還可以利用周圍的環境直接導入。環境,是幼兒學科學,進行科學活動的必要條件,幼兒在與周圍環境的不斷接觸中,通過感知、操作等活動,與物體相互作用,使幼兒全身心地投入活動,從而獲取大量的有關科學的經驗。《幼兒園工作規程》也指出,要「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幼兒在寬松、和諧的環境氣氛中,在心理上有安全感,就能使他們集中精力去嘗試和探索。如在組織《秋天的樹葉》這一活動時,我帶幼兒去戶外散步,欣賞著美麗的景色,我很自然地問幼兒:「看看這些樹,你們發現了什麼?」幼兒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集中到了對樹木的觀察上。導入活動的形式相當豐富,除了上述這些外,還可利用兒歌、謎語、游戲等方式導入。在選定課題內容後,要結合實際情況,認真、仔細地選擇適宜的導入方法,才能在最快的時間內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提問是教師引導幼兒主動探究的主要有效策略。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科學領域的教育建議中提出,通過提問等方式引導幼兒思考並對事物進行比較觀察和連續的觀察。所以,在操作前老師必須要讓孩子們帶著問題去操作,效果就肯定不一樣了。在科學教學活動中,提問可以說是教學成功的基礎。提問是教師引導幼兒主動探究的技術之一,它能激勵幼兒專注於探究活動和內部心理活動,真正實現幼兒的學習和發展。在科學活動中我總結了以下幾種提問方式:
1、鼓勵性提問
鼓勵性提問應面向全體而不是針對某個單獨個體,教師應設法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回答問題。如在《電動玩具》活動中,我設計了提問:你是怎樣安裝電池的?電池上有什麼小秘密?找一找安裝電池有沒有小竅門,好辦法,作到又快又正確?這樣的提問幼兒就能激發幼兒參與的積極性。
2、發散性提問
這種提問沒有限定的答案,能夠培養孩子的獨創性、變通性和精密性,也有利於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滾動活動中,我的的提問就很具體:「哪個物體能滾動?請把它找出來。」提問非常具體,並且讓幼兒比較明確任務是什麼。並多用「你看看會怎樣?」「你發現了什麼」等提問。這些發散性的提問,問題很開放,沒有確定的答案,但是它可以很廣泛的收集孩子們的想法,這一提問可以促使幼兒積極思考,產生主動探索的慾望。
3、層次性提問
在教學中設計的提問要有層次性,比如:在《有趣的聲音》這一活動中,老師是這樣提出問題:「這些材料分別放到小桶中發出的聲音一樣嗎?」「聽起來有什麼感覺?」「像你們聽到過的什麼聲音?」在這樣有層次的問題引導下,孩子們積極思考與表達,回顧自己在操作中的發現,共同梳理經驗建構科學的概念;問題的設計層層深入,幫助孩子一步一步地去探索發現,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提升經驗。
另外,我們還可以運用多種方法、途徑、手段,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幼兒園科學教育要求教師在開展科學活動時,應善於發現和尊重幼兒的興趣,把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問題納入科學教育的內容,並變成讓幼兒充分動手、動腦的探索活動。教師在活動中,要改變原來的傳統角色,由傳授者、組織者變成引導者、合作者,支持幼兒的「胡思亂想」,鼓勵幼兒大膽提出問題。積極引導幼兒討論、探索、合作、交流和分享,不斷為幼兒的科學教育活動創設更加開放、有趣、寬松的探究環境。

⑺ 幼兒園科學活動中常用的教法、學法有哪些呀

多通道參與法、操作法、實驗法、

⑻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常用的方法有哪幾種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常用的方法有觀察法、分類法、早期科學閱讀。

1、觀察法:一是藉助於感官進行直接觀察,另一種是通過儀器進行間接觀察。可分為個別物體的觀察、長期系統的觀察、間或性觀察、室內和室外環境的觀察。

2、分類法:學前兒童把具有某一個或幾個共同特徵的物體聚集在一起,以學習科學的一種方法。學前兒童常用的分類方法有挑選分類、二元分類、多元分類。

3、早期科學閱讀:幼兒通過閱讀寓有科學知識的作品,包括故事、兒歌、謎語等,以學習科學的一種方法。可分為科學詩、科學童話、謎語、科普畫冊、錄像。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特點

1、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的全面性。

學前兒童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不僅要讓兒童獲得科學經驗,更主要的是在獲得經驗的過程中,讓兒童身心全面和諧發展,也就是在兒童探索過程中,讓兒童的認知、情感、技能、社會性等方面都得到發展。

2、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內容的生活化。

學前兒童的科學教育要選擇兒童生活熟悉的內容,貼近幼兒,貼近自然。活動方式也應該生活化,就是把科學教育貫穿於幼兒的生活中去,注意把握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科學教育內容和教育時機。

3、學前兒童科學教育過程的探索性。

兒童好奇心強,渴望探索和了解這個世界,事實上他們也正是通過自身的探索活動來獲得對世界的了解和認識的。

⑼ 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四種類型的科學活動分為哪4種


這是一道概念問題

幼兒園科學教育方法具體方法指:

  1. 實驗法

  2. 製作法

  3. 展示法

  4. 討論法

  5. 游戲法

五法就是實驗具體方法。

展開談一下:這種方法主要是結合了科學技術,比如教小朋友吹泡泡,自己動手製作,叫實驗法。製作吹泡泡的圈,叫製作法。在小朋友面前吹泡泡,引起他們注意。叫展示法。讓小盆友全場觀察你的製作過程,留給他們自己討論自己思考怎麼吹泡泡,叫討論法。最後讓他們自己動手製作,自己製作成功後自己吹泡泡玩,教游戲法。

這就是寓教於樂

——————————作者:-王凌宇

附原文出處:上海宏星保育員培訓-知識點滴

閱讀全文

與幼兒園科學領域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駝鳥蛋的保養方法視頻 瀏覽:968
進行壓縮機能量調節的常用方法 瀏覽:385
312經絡鍛煉方法和技巧 瀏覽:553
末日如何生存方法 瀏覽:1001
女兒紅的製作方法步驟 瀏覽:330
欲把西湖比西子用什麼修辭方法 瀏覽:764
腳部彈力繩訓練方法女 瀏覽:73
桃花膠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879
用香蕉酸奶做麵包很簡單的方法 瀏覽:788
膏葯的使用方法 瀏覽:851
無限邊坡分析方法 瀏覽:901
如何做糖糕的製作方法 瀏覽:278
月經不調如何治療方法 瀏覽:274
如何封裝方法 瀏覽:214
海鉤的連接方法 瀏覽:132
除了整容還有哪些方法可以廋臉 瀏覽:402
魅族的系統鈴聲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247
電腦滑鼠箭頭顏色設置方法求回答 瀏覽:870
電化學方法酒精檢測 瀏覽:293
5孔插座安裝方法 瀏覽: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