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費朗西斯·培根對科學方法論的貢獻
1,針對亞里士多德的《工具篇》,實際是針對中世紀經院哲學的邏輯,提出了一種新的邏輯理論—歸納邏輯,提倡「觀察、實驗、經驗、歸納、總結、分析,發現真理,驗證真理」的新三段思想方法。
2,培根認識到很多科學原理蘊藏著工匠的日常操作中,但他同時又認為,但憑經驗還不能獲取自然知識,還要對經驗進行一定的加工。他認為要形成「經驗與理性職能的真正合法婚配」,同時強調經驗和理性的重要性。從而提出了「三表法」這一重要的實驗科學方法。
3,嚴肅的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說法,強調了知識的力量,強調要用知識來把自然界變成人的「王國」。對後人對知識的追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 培根隨筆作家簡介
培根隨筆作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一1626年),第一代聖阿爾本子爵(1st Viscount St Alban),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散文家、哲學家。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實驗科學的創始人,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又是給科學研究程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論科學的增進》以及《學術的偉大復興》等。
培根12歲入劍橋大學,後擔任女王特別法律顧問以及朝廷的首席檢察官、掌璽大臣等。晚年,受宮廷陰謀逐出宮廷,脫離政治生涯,專心從事學術研究和著述活動,寫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學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偉大的復興新工具論》。另外,他以哲學家的眼光,思考了廣泛的人生問題,寫出了許多形式短小、風格活潑的隨筆小品,集成《培根隨筆》。1626年3月底,培根由於身體孱弱,在實驗中遭受風寒,支氣管炎復發,病情惡化。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2)弗朗西斯培根研究科學的方法是擴展閱讀
主要成就
1、歸納法
培根提出了到達各種現象的一般原因的真實方法—科學歸納法。在《新工具》中,培根把實驗和歸納看作相輔相成的科學發現的工具。他看到了實驗對於揭示自然奧秘的效用。培根認為科學研究應該使用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歸納法。培根的歸納法對於科學發展,尤其是邏輯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2、唯物主義
他提出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基本原則,認為感覺是認識的開端,它是完全可靠的,是一切知識的泉源。他重視科學實驗在認識中的作用,認為必須藉助於實驗,才能彌補感官的不足,深入揭露自然的奧秘。
3、法學
以其哲學理念為基礎,培根本人對於英國法有一個宏大的法典化、系統化的構想。他將英國法視為一個不定型之物,但可根據與自然法相一致的原則,以一部完整的法典的形式對其加以重塑,從而使其轉變為一門徹底的科學。作為英國司法界的領袖,他認為自己必須擔負起這一使命,而將之前零散的命令系統化的《大法官法院法令集》的編撰恰是培根履行這一使命的重要成果。
3. 培根的簡介及生平
弗朗西斯·培根(1561年1月22日一1626年4月9日),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散文家、哲學家,實驗科學的創始人,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是給科學研究程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論科學的增進》以及《學術的偉大復興》等。
弗朗西斯·培根,1561年1月22日出生於倫敦一個新貴族家庭。12歲的培根被送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深造,曾作為英國駐法大使的隨員旅居法國巴黎。1582年,21歲的培根取得了律師資格。1584年,23歲的他當選為國會議員。1602年受封為爵士。1604年被任命為詹姆士的顧問。1607年被任命為副檢察長。1613年被委任為首席檢察官。1616年,被任命為樞密院顧問。1617年提升為掌璽大臣。1618年晉升為英格蘭的大陸官,授封為維魯蘭男爵。1621年又授封為奧爾本斯子爵。1621年,培根被國會指控貪污受賄,被高級法庭判處罰金四萬英鎊,監禁於倫敦塔內,終生逐出宮廷,不得任議員和官職。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4. 實驗歸納法是誰提出的
弗朗西斯·培根
培根邏輯思想產生與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那裡的政治、經濟、文化經歷著巨大的變革。自然科學的巨大進步提出了歸納邏輯發展的要求,歸納邏輯的誕生又反過來推動科學的發展。培根在批判和繼承舊邏輯的基礎上,提出了以觀察實驗為主要特色的科學發現的方法—歸納邏輯。
培根通過歸納法試圖使人們擺脫經院神學的束縛,帶領人們去接近自然發現新事物。由於培根為當時最需要方法工具的自然科學家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科學發現的工具」,因此受到了科學工作者的普遍歡迎,對於近代自然實驗科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培根歸納法對於無論對於哲學、邏輯學還是自然科學,都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人物評價
霍勒:「培根的書比任何其他的書更能讓人修身養性,他是上帝派來的天才人物之一,他教會我們如何獲得成功,如何造就偉大。他讓人們相信一點,天才不是拜上天所賜,而是靠著勤奮得來的,勞動能夠創造一切奇跡。」
丹皮爾:除波義耳外,培根對於實際從事實驗科學的人似乎沒有影響,或很少有什麼影響。可是他在提高學術界對於當代科學問題的考慮方面,卻不無功勞……在培根眼中確實可靠的事實是當時迫切的需要。這是很正確的……他的理論和科學方法在哲學方面也是野心過大了,在實踐方面,也是根據太不足了。
5. 培根發明了什麼
培根提出了到達各種現象的一般原因的真實方法—科學歸納法。
在《新工具》中,培根把實驗和歸納看作相輔相成的科學發現的工具。他看到了實驗對於揭示自然奧秘的效用。培根認為科學研究應該使用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歸納法。培根的歸納法對於科學發展,尤其是邏輯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培根在《新工具》中,闡述了他的科學歸納法。他認為,歸納法是從事物中找出公理和概念的妥當方法,同時也是進行正確思維和探索真理的重要工具。要獲得真正的知識,歸納方法是不可缺少的。
(5)弗朗西斯培根研究科學的方法是擴展閱讀
人物影響——
培根在哲學上最大的貢獻在於,提出了唯物主義經驗論的一系列原則;制定了系統的歸納邏輯,強調實驗對認識的作用。培根的《新工具》對於開創的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哲學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以經驗觀察為方式的研究自然的方法,是建立在對客觀對象的深刻分析的基礎上的。這種對物質世界的客觀把握,對於英國唯物主義的形成有著深刻的促進作用。培根的把整體割裂開試圖把握本質的方法,給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帶來了理論的基礎。
6. 培根發明了什麼
培根沒有發明東西,他提出了到達各種現象的一般原因的真實方法—科學歸納法。在《新工具》中,培根把實驗和歸納看作相輔相成的科學發現的工具。他看到了實驗對於揭示自然奧秘的效用。培根認為科學研究應該使用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歸納法。培根的歸納法對於科學發展,尤其是邏輯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培根在《新工具》中,闡述了他的科學歸納法。他認為,歸納法是從事物中找出公理和概念的妥當方法,同時也是進行正確思維和探索真理的重要工具。要獲得真正的知識,歸納方法是不可缺少的。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年1月22日—1626年4月9日),第一代聖阿爾本子爵(1stViscountStAlban),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散文家、哲學家。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實驗科學的創始人,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又是給科學研究程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論科學的增進》以及《學術的偉大復興》等。
培根12歲入劍橋大學,後擔任女王特別法律顧問以及朝廷的首席檢察官、掌璽大臣等。晚年,受宮廷陰謀逐出宮廷,脫離政治生涯,專心從事學術研究和著述活動,寫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學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偉大的復興新工具論》。另外,他以哲學家的眼光,思考了廣泛的人生問題,寫出了許多形式短小、風格活潑的隨筆小品,集成《培根隨筆》。1626年3月底,培根由於身體孱弱,在實驗中遭受風寒,支氣管炎復發,病情惡化。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7. 弗朗西斯·培根的生平事跡以及他在科學方法上的重大貢獻是什麼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年),英國哲學家,近代西歐哲學的開創者之一,唯物主義經驗論哲學派的創始人,被馬克思稱作「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培根1561年出生在倫敦的一個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的掌璽大臣,母親是一個頗有才學的加爾文派教徒。由於家庭的關系,培根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2歲即進入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學習,擔任他導師的是當時很有名氣的三一學院院長懷特姬夫特博士。
學習了一段時間以後,培根就對具有1500年歷史的知識體系提出了挑戰。他宜稱,劍橋的教授們把自己的學問建立在亞里士多德哲學的基礎上是大錯特錯的。1576年,培根因不滿學校教學內容而中途輟學,作為英國駐法大使埃米阿斯·鮑萊爵士的隨員到法國工作。1579年,由於父親突然病故,培根回到英國。從此,他開始攻讀法律,21歲時進入一家律師事務所,當上了一名律師。
1854年,培根當選為國會議員,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後來培根結識了女王的寵臣、青年貴族埃塞克斯伯爵,成了他的朋友和顧問。當埃塞克斯失寵、密謀政變被捕後,培根作為證人和密友在法庭上指控埃塞克斯有罪,埃塞克斯即被處死。因為這件事,培根遭到很多人的非議。
詹姆士一世即位後,培根被授予爵士爵位,並且在政界步步高升,1607年被任命為副檢察長,1613年就任總檢察長,1618年成為大法官,同年被封為男爵。
培根在政界春風得意的時期,也是他積極從事理論著述的時期。1603年,他寫了《關於自然解釋的序言》、《關於自然的解釋》、《論時代勇敢的產兒》等文章。1604年,培根又出版了《論事物的本性》和《論人類的知識》。1605年,培根發表《論學術的進步》,這是以知識為其研究對象的一部著作,也是《偉大的復興》這部巨著中的第一部分。在該書中,培根論證了知識的巨大功用和價值,高度贊揚了科技文明,批判了無知無識的蒙昧主義,為日後提出名言「知識就是力量」奠定了思想基礎。這本書在歐洲學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它所闡發的科學分類及由此建立的科學知識體系的新結構,是近代科學分類的先導,在當時引起了廣泛的反響,對後世也有深遠的影響。
1620年培根被封為子爵,這是培根政治上最顯赫的時期。也就在這個時候,培根的重要代表作、著名的《偉大的復興》出版了。這是培根要復興科學、要對人類知識整個加以重新改造的一部未完成的巨著。他計劃分六個部分來闡述他的科學哲學,1605年的《論學術的進步》是第一部分,現在出版的《新工具》只不過是第二部分。《新工具》中培根批判了經院哲學所堅持的亞里士多德那一套科學推理程序,提出了自己的實驗歸納方法論。培根所表達的基本思想對觀察和實驗具有重大意義,奠定了近代歸納學說的基礎,構成了自那時起科學家一直所採用的方法的核心。《新工具》堪稱近代最有影響的邏輯學、哲學著作之一。
就在培根仕途達到頂峰之後,1621年培根以受賄罪被彈劾。培根的政治生涯結束了,但他很快從消沉中振作起來,埋頭著書立說。他先後出版了《論厄運》、《亨利七世》、《亨利八世》,並寫出了《大不列顛史》的大綱。1623年,培根把《論學術的進展》譯成拉丁文,並進行了增改,把篇幅擴大為九卷本,書名定為《論學術的進展與價值》。
培根在科學方法上的另一個重大貢獻是,他最先倡導有組織地集體協作研究。在他最後一部著作《新大西島》中,虛構了一個有組織的科學研究機構,是對未來科研機構的一個構想。
1626年,培根因支氣管炎在倫敦逝世,終年65歲。培根的去世並沒有影響他的哲學在歷史發展上所起的偉大的轉折作用,作為現代科學的指路人,他在哲學史上的地位是永恆的。
8. 培根在英國率先提出了什麼
收藏
1181
261
弗朗西斯·培根(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散文家、哲學家)編輯
弗朗西斯·培根,第一代聖阿爾本子爵(1st Viscount St Alban),英國文藝復興時
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哲學家。他不但在文學、哲學上多有建樹,在自然科學領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經歷了諸多磨難的貴族子弟,復雜多變的生活經
歷豐富了他的閱歷,隨之而來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論深邃,富含哲理。他的整個世界觀是現世的而不是宗教的(雖然他堅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義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經驗論者而不是詭辯學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現實主義者而不是理論家。他曾說過:「知識就是力量。」
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哲學家培根
唯物主義第一人更多
培根的最大哲學貢獻在於,提出了唯物主義經驗論的一系列原則,制定了系統的歸納邏輯,馬克思、恩格斯稱他是「英國唯物主義的第一個創始人」。
政治生涯的結束更多
培根作為法官當面接受訴訟當事人4萬英鎊,被政敵揭發趕下台,被判有期徒刑,關押在倫敦塔,終身不得擔任任何公職,政治生涯結束。
相關詞條:
伊麗莎白一世詹姆士一世培根隨筆
中文名
弗朗西斯·培根
外文名
Francis Bacon
國 籍
英國
出生日期
1561年1月22日(辛酉年)
逝世日期
1626年4月9日(甲子年)
職 業
唯物主義哲學家、思想家、作家(散文家)
信 仰
新教安立甘宗
代表作品
《新工具》、《學術的進步》、《新大西島》《培根隨筆》
目錄
1生平經歷
2個人著作
3人物思想
▪ 歸納方法
▪ 唯物主義
▪ 科學態度
▪ 邏輯學
▪ 哲學貢獻
4人物影響
5人物評價
6個人榮譽
1生平經歷編輯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 - 1626)在1561年出生於倫敦一個官宦世家,父親尼古拉·培根是伊麗莎白女王的掌璽大臣,曾在劍橋大學攻讀法律,他思想傾向進步,信奉英國國教,反對教皇干涉英國內政;母親安妮·培根是一位頗有名氣的才女,她精通希臘文和拉丁文,是加爾文教派的信徒。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各方面都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才智。
1573年,年僅12歲的培根被送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深造,大學中的學習使他對傳統觀念和信仰產生了懷疑,開始獨自思考社會和人生的真諦。三年後,培根作為英國駐法大使的隨員旅居法國巴黎。短短兩年半的時間里,他幾乎走遍了整個法國,這使他接觸到不少新的事物,汲取了許多新的思想,並且對其世界觀的轉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培根紀念碑
1579年,父親突然病逝,他要為培根日後贍養之資的計劃破滅,培根不得不回到倫敦。由於生活開始陷入貧困,在回國奔喪之後,培根進入了葛雷法學院,一面攻讀法律,一面四處謀職。
1582年,21歲的培根取得了律師資格,此時,培根思想上更為成熟了,他決心把脫離實際、脫離自然的一切知識加以改革,並且把經驗和實踐引入認識論。這是他「復興科學」的偉大抱負,也是他為之奮斗一生的志向。
1584年,23歲的他當選為國會議員。
1589年,成為法院出缺後的書記,然而這一職位竟長達20年之久沒有出現空缺。他四處奔波,卻始終沒有得到任何職位。[1]
1602年,伊麗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繼位。由於培根曾力主蘇格蘭與英格蘭的合並,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贊賞。培根因此平步青雲,扶搖直上。1602年受封為爵士,1604年被任命為詹姆士的顧問,1607年被任命為副檢察長,1613年被委任為首席檢察官,
1616年,被任命為樞密院顧問,1617年提升為掌璽大臣,1618年晉升為英格蘭的大陸官,授封為維魯蘭男爵,1621年又授封為奧爾本斯子爵。但培根的才能和志趣不在國務活動上,而存在與對科學真理的探求上。這一時期,他在學術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並出版了多部著作。
1621年,培根被國會指控貪污受賄,被高級法庭判處罰金四萬英鎊,監禁於倫敦塔內,終生逐出宮廷,不得任議員和官職。雖然後來罰金和監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卻因此而身敗名裂。從此培根不再理政事,開始專心從事理論著述。
1626年,3月底,培根坐車經守倫敦北郊。當時他正在潛心研究冷熱理論及其實際應用問題。當路過一片雪地時,他突然想作一次實驗,他宰了一隻雞,把雪填進雞肚,以便觀察冷凍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於他身體孱弱,經受不住風寒的侵襲,支氣管炎復發,病情惡化,於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2個人著作編輯
代表作品
《學術的進展》,1605年
培根人生論
《新工具論》,1620年
《論說文集》,1624年
《亨利七世本紀》
《論事物的本性》
《迷宮的線索》
《各家哲學的批判》
《自然界的大事》
《論人類的知識》
《培根人生論》
《培根隨筆》
文學著作
弗朗西斯·培根有這樣一種積極而充實的政治生涯,似乎就無暇去做任何其它事情。但是培根不朽的名氣和在本冊中佔有的
名次皆因他的哲學著作,而不是他的政治活動。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隨筆》最初發表於1597年,以後又逐年增補。該書文筆言簡意賅、智睿奪目,它包含許多
洞察秋毫的經驗之談,其中不僅論及政治而且還探討許多人生哲理。以下是一些話:
青年人更適之發明而非為判斷,更適之實干而非為商議,更適之創新之舉而非為既定之業,老年人否定之多,磋商之久,冒險之少,若青老兩結合,必將受益匪淺,……因為彼此可以取長補短 ──《談青年和老年》
有妻室兒女者已向命運付出了抵押品 ──《談婚嫁與單身》 (培根自己結過婚,但沒有子女)
哲理著作
培根最重要的作品是論述科學哲學的。他計劃分六個部分來寫一部巨著《偉大的復興》。
打算在第一部分重申我們的知識現狀;第二部分描述一種新的科學調查方法;第三部分匯集實驗數據;第四部分解釋說明他的新科學工作方法;第五部分提出一些暫
定的結論;最後一部分綜述用他的新方法所獲得的知識。可想而知,這項宏偉的計劃──可能是自從亞里士多德以來最有抱負的設想──從未得以完全實現。但是可
以把《學術的進展》(1605)和《新工具》(1620)看作是他的偉大著作的頭兩個部分。
重要著作
《新工具》和歸納法的創作
《新工具》也許是培根最重要的著作。這部著作基本上是號召人們採用實
驗調查法。由於完全依靠亞里士多德演繹邏
輯方法荒誕可笑,因而需要一種新的邏輯方法——歸納法。知識並不是我們推論中的已知條件,而是要從條件中歸納出結論性的東西,更確切地說是我們要達到目的
的結論。人們要了解世界,就必須首先去觀察世界。培根指出要首先收集事實,然後再用歸納推理手段從這些事實中得出結論。雖然科學家在每一個細節方面並不都
是遵循培根的歸納法,但是他所表達的基本思想對觀察和實驗有重大意義,構成了自那時起科學家一直所採用的方法的核心。
最後的著作
《新西特蘭提斯島》
培根的最後一部著作是《新西特蘭提斯島》 ,該書描寫了太平洋的一個虛構的島上的一個烏托邦國家。雖然書中的背景令人想起托馬斯·莫爾爵士的《烏托邦》,但是其整個觀點則截然不同。在培根的書中,他的理想王國的繁榮和幸福取決於而且直接來自於集中精力所從事的科學研究。當然培根是在間接地告訴讀者科研的明智應用可以使歐洲人民與他的神秘島上的人民一樣繁榮幸福。
3人物思想編輯
歸納方法
歷來有多少哲學家強調演繹的相反一面即歸納的重要性,在這類稟有科學氣質的哲學家漫長的世系中,培根是第一人。培根也如同大多數的後繼者,力圖找出優於所謂「單純枚舉歸納」的某種歸納。單純枚舉歸納可以借一個寓言作實例來說明。昔日有一位戶籍官須記錄下威爾士某
個村莊里全體戶主的姓名。他詢問的第一個戶主叫威廉·威廉斯;第二個戶主、第三個、第四個……也叫這名字;最後他自己說:「這可膩了!他們顯然都叫威廉·
威廉斯。我來把他們照這登上,休個假。」可是他錯了;單單有一位名字叫約翰·瓊斯的。這表示假如過於無條件地信賴單純枚舉歸納,可能走上岔路。
培根相信他有方法,能夠把歸納作成一種比這要高明的東西。例如,他希圖發現熱的本質,據他設想(這想法正確)熱是由
物體的各個微小部分的快速不規則運動構成的。他的方法是作出各種熱物體的一覽表、各種冷物體的表、以及熱度不定的物體的表。他希望這些表會顯示出某種特
性,在熱物體總有,在冷物體總無,而在熱度不定的物體有不定程度的出現。憑這方法,
弗朗西斯·培根
他
指望得到初步先具有最低級普遍性的一般法則。由許多這種法則,他希望求出有二級普遍性的法則,等等依此類推。如此提出的法則必須用到新情況下加以檢驗;假
如在新情況下也管用,在這個范圍內便得到證實。某些事例讓能夠判定按以前的觀察來講均可能對的兩個理論,所以特別有價值,這種事例稱作「特權」事例。
培根的歸納法由於對假說不
夠重視,以致帶有缺點。培根希望僅只把觀察資料加以系統整理,正確假說就會顯明畢露,但事實很難如此。一般講,設假說是科學工作中最難的部分,也正是少不
得大本領的部分。迄今為止,還沒有找出方法,能夠按定規創造假說。通常,有某種的假說是收集事實的必要先決條件,因為在對事實的選擇上,要求有某種方法確
定事實是否與題有關。離了這種東西,單只一大堆事實就讓人束手無策。
單純枚舉歸納問題到今天依舊是懸案。涉及科學研究的細節,培根排斥單純枚舉歸納,這完全正確。因為在處理細節的時候,可以假定一般法則,只要認為這種法則妥善,就能夠以此為基礎,建立起來多少還比較有力的方法。約翰·斯圖亞特·穆勒設
出歸納法四條規范,只要假定因果律成立,四條規范都能用來有效。但是穆勒也得承認,因果律本身又完全在單純枚舉歸納的基礎上才信得過。科學的理論組織化所
做到的事情就是把一切下級的歸納歸攏成少數很概括的歸納——也許只有一個。這樣的概括的歸納因為被許多的事例所證實,便認為就它們來講,合當承認單純枚舉
歸納。這種事態真不如意到極點,但是無論培根或他的任何後繼者,都沒從這局面中找到一條出路。[2]
唯物主義
弗朗西斯·培根
他是新貴族的思想代表,反對君權神授和君權無限,主張限制王權;擁護清教主張改革,但反對革命。他對中世紀的經院哲學,提出必須清除它給人們造成的錯誤認識和偏見(他稱之為假相),以便給認識和科學掃清道路。他繼承了古代唯物主義傳
統,承認自然界是物質的,認為構成一切事物的最小單位是真正的分子,即事物的簡單性質,它是有限的不變的。千差萬別的事物都是由它的不同排列和組合構成
的。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最重要的特性,運動是有規律的,其形式是多樣的。他稱事物運動的規律和規定性為形式。科學的任務就是發現形式,從而獲得行動上的自
由,以便征服自然。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
他提出唯物主義經驗論的
基本原則,認為感覺是認識的開端,它是完全可靠的,是一切知識的泉源。他重視科學實驗在認識中的作用,認為必須藉助於實驗,才能彌補感官的不足,深入揭露
自然的奧秘。他重視歸納法,強調它的作用和意義,認為它是唯一正確的方法,但它否定了演繹法的作用是片面的。他把自然科學中孤立靜止的研究方法移植到哲學
上來,造成了歐洲近代哲學所特有的局限性。他的哲學具有神學的不徹底性,他主張雙重真理,承認上帝存在和靈魂不死等宗教教條。他的唯物主義哲學對近代哲學
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主要著作有:《新工具》、 《學術的進步》 、 《新大西島》 、《亨利七世本紀》、《培根隨筆》等。其中培根的《談讀書》入選人教版九上第15課。代表作《新工具》,在近代哲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廣泛的影響,哲學家由此把它看成是從古代唯物論向近代唯物論轉變的先驅。[1]
科學態度
培
根認為,當時的學術傳統是貧乏的,原因在於學術與經驗失去接觸。他主張科學理論與科學技術應相輔相成。他曾列出一張他認為值得研究的130個課題和操作方
法的表,請求詹姆斯一世頒布命令搜集這些知識。實際上他只得到很有限的一些資料。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關於科學的一系列看法和主張,如他提出熱的本質是運
動,因為有熱的情況出現時總有運動存在。他還認為,產生可感覺到的熱效應的原因是現象下面的物體微粒的運動,這種運動具有原子的特性等。
盡管培根感興趣的正是科學,盡管他的一般見解也是科學的,他卻忽略了當時科學中大部分正進行的事情。他否定哥白尼學說;只就哥白尼本人講,這還情有可原,因為哥白尼並沒提出多麼牢靠的議論。但是開普勒的《新天文學》(New Astronomy)發表在1609年,開普勒總該讓培根信服才對。吉爾伯特對磁性的研究是歸納法的光輝範例,培根對他倒贊賞。
然而他似乎根本不知道近代解剖學的先驅維薩留斯(Vesalius)的成績。出人意料的是,哈維是他的私人醫生,而他對哈維的工作好像也茫然不知。固然哈維在培根死後才公布他的血液循環發現,但是人們總以為培根會知道他的研究活動的。哈維不很高看培根,說「他像個大法官似的寫哲學」。假使培根原來對功名利祿不那麼關切,他當然會寫得好一些。
培根不僅瞧不起演繹推理,也輕視數學,大概以為數學的實驗性差。他對亞里士多德懷著惡毒的敵意,但是給德謨克利特非常高的評價。他雖然不否認自然萬物的歷程顯示出神的意旨,卻反對在實地研究各種現象當中摻雜絲毫目的論解釋。他主張一切事情都必須解釋成由致效因必然產生的結果。
演繹在科學中起的作用,比培根想的要大。當一個假說必須驗證時,從這假說到某個能由觀察來驗證的結論,往往有一段漫長的演繹程序。這種演繹通常是數理推演,所以在這點上培根低估了數學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
培根對自己的方法的評價是,它告訴如何整理科學必須依據的觀察資料。他說,我們既不應該像蜘蛛,從自己肚裡抽絲結網,也不可像螞蟻,單只採集,而必須像蜜蜂一樣,又採集又整理。這話對螞蟻未免欠公平,但是也足以說明培根的意思。[2]
邏輯學
培
根在《新工具》的第一部分,從兩個大的方面論述了人類產生謬誤的途徑:觀念上的和方法上的,並通過對這兩方面的具體分析指出二者之間的聯系。第一部分內
容,是對舊邏輯——亞里士多德「三段論演繹邏輯」和經院邏輯的批判,培根把它稱為「破壞部分」。由此,培根提出創建新的科學方法的必要性,並為自己的「科
學歸納法」邏輯的出場揭開了序幕。第二部分是關於歸納法的一些具體要求等,被成為「建設部分」。由此,培根把傳統邏輯帶入到一個新的階段,歸納邏輯成了以
後邏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培根認為: 「歸納法就是為獲得真正證明的方法。歸納邏輯不是在知識問題上研究,而是對自然的權力藝術的科學」,
「歸納法是發現個體事物發展變化的法制的工具,是獲得支配絕對現實的規律和能起決定作用的形式的方法。」「在這里,培根給我們勾勒出了歸納法的定義,即,
科學歸納法是從事物中正確找出公理和概念的方法,是進行正確思維和探索真理的重要工具。
哲學貢獻
培
根是西方哲學上少有的官爵顯赫的哲學家,也是人品受到攻擊最多的哲學家之一。然而,他又是終身懷有改造知識「偉大復興」的宏偉志向的哲學家。正是培根創第
一次從哲學理論的層面研究了認識論問題,創造出了一套科學主義的認識論,為近代西方哲學的發展開辟出了一片嶄新的領域,為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提供了精神
支持。
培根認為,當時流行的兩種哲學觀點都極為不利於人們獲取知識。一種觀點認為自然法則早已為人們所認識,人們無須再作
進一步的探求,這樣的哲學將一切問題都確定為了是人心中符合邏輯的思維產物。這樣以來,事物就變成了被確定的,被決定的了。這便壓制了理解力,給「哲學以
及各門科學帶來很大的損害,因為,他們這樣做固然能夠成功地引起人們相信,卻也同樣有效地壓熄和停止了人們的探討;而破壞和截斷他人努力這一點的害處是多
於他們自己所獲得的好處。」;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沒有任何事物是可解的。人不能有真正的知識。因為,這些人認為,感覺知識是不確定的,靠不住的,因此,自然
事物便是不可理解的。這樣,「他們卻既非從真的原則出發,也沒有歸到正確的結論,熱情和嬌氣又把他們帶領得過遠了」,除此之外,培根認為,前蘇格拉底時期
的哲學家,如赫拉克利待、塞諾蘇尼、巴門尼德、阿那克薩戈拉、恩培多克勒、德漠克里特等人「則本著較好的判斷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採取了折中的立場,因為
他們似乎已經認識到事物是否可解這個問題不是認識所能解決而只能靠經驗才能解決的。但是,由於這些哲學家「一味信賴自己理解的力量,也不曾應用什麼規矩繩
墨,而是把一切事物都訴諸於艱苦的思維,訴諸心靈的不斷動作和運用。」因此,培根將哲學分成有兩種:一種是培養知識的哲學,另一種是發現知識的哲學。與此
相應,有兩種哲學方法,「一種叫做人心的揣測,而另一種則叫做對自然的解釋。」
4人物影響編輯
培根的《新工具》對於開創的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哲學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以經驗觀察為方式的研究自然的方法,是建立在對客觀對象的深刻分析的基礎上的。這種對物質世界的客觀把握,對於英國
唯物主義的形成有著深刻的促進作用。培根以後,霍布斯把培根所開創的唯物主義傳統加以系統化和片面化,形成了典型的近代意義上的機械唯物主義;而培根的經
驗主義傾向的認識論,經過霍布斯,被洛克論證和發揮,形成了系統的唯物主義經驗論思想;培根的把整體割裂開試圖把握本質的方法,給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帶來了
理論的基礎。
培根的《新工具》帶給後人的是經驗主義、形而上學和唯物主義的理論溫床,對後世哲學思想產生了很大影響。
培根的邏輯是以自然科學為主要研究對象,在此之前的科學認識是一種不自覺的認識活動。但是自從培根歸納邏輯問世之
後,科學認識又多了一條途徑。人們可以更多地藉助觀察、實驗,經驗材料進行科學研究。現代科學的建立,使歸納邏輯應運而生,歸納邏輯的產生,反作用於科
學,促進了現代科學的發展。另一方面,當代科學邏輯,就是在培根的歸納邏輯的啟迪下發展起來的。自然科學重視觀察、實驗,分析綜合的傳統,是與培根所開創
的傳統分不開的。所以說,培根的歸納邏輯為自然科學認識打開了又一扇窗。
邏輯史上,有記載的最先使用歸納思想的是柏拉圖,隨後的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里論述了這種方法。但是真正把歸納邏輯
創建成體系的卻是培根。培根在他的著作中詳細闡述了這種方法的目的、原則,以及方法和局限,使得歸納法以完整的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初次創建了歸納邏輯體
系。但是這種創建卻是很不完善的。培根的局限確定了他僅僅是歸納邏輯的初創者。其追隨者穆勒,在總結培根歸納邏輯的基礎上,把作為科學發現的方法的「三表
法」擴充為「穆勒五法」,最終形式上的歸納邏輯才真正完成。穆勒五法是培根歸納邏輯的繼承和發展。
5人物評價編輯
現代哲學家
人們完全可以說弗朗西斯·培根是一位真正的現代哲學家。他的整個世界觀是現世的而
不是宗教的(雖然他堅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義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經驗論者而不是詭辯學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現實主義者而不是理論家。他那淵博的學識連同精彩的文筆與科學和技術相共鳴。
培根在哲學上最大的貢獻在於,提出了唯物主義經驗論的一系列原則;制定了系統的歸納邏輯,強調實驗對認識的作用。馬克思、恩格斯稱培根是「英國唯物主義的第一個創始人」;是「整個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這是對培根哲學特點的科學概括。
在評價培根的方法論時,馬克思曾說:
「科學是實驗的科學,科學的方法就在於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歸納、分析、比較、觀察和實驗是理性方法和重要條件。」
在應用科學方面,培根感興趣的主要是工匠的技術和工業生產過程,因而他被稱作「工業科學的哲學家」。
三種雄心
雖然培根是一位忠實的英國人,但是他的洞察力遠遠地超過了他自己的國界。他劃分出三種雄心:
其一類者,朝思暮想,慘淡經營,在本疆之內,得隴望蜀,覬覦青雲;其二類者,宵衣旰食,機關算盡,圖他人之邦,擴己
國之勢,拜倒稱臣者愈多愈善,此輩雖貪婪無度,然卻至尊至貴;若一人披荊斬棘,努力登攀,以求人類享有經天緯地之略,駕馭宇宙之才,此實屬雄心大志,……
盡臻盡善。
雖然培根是科學的指路人,但是他自己卻不是一位科學家,也跟不上他的同時代人所取得的進展的步伐。他忽略了納皮爾(新近發明了對數)和開普勒,甚至還有他的英國同伴威廉·哈維。培根正確地指出熱是一種運動形式──一個重要的科學學說,但是在天文學上他卻拒絕接受哥白尼的學說。不過人們應該記住培根不是要提出一套完整、正確的科學定律,而是要提出一個應該學什麼的概說。他的科學猜想意在作為進一步探討的起點而不是作為終極的結論。
弗朗西斯·培根並不是最先認識到歸納推理用途的人,也不是最先理解科學會給社會帶來各種可能利益的人。但是在他以前
沒有人如此熱情而廣泛地發表這些思想。而且部分由於培根是一位好作家,部分由於他作為一位主要政治家的名氣,他對待科學的觀點在實際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662年當為了促進科學知識的增長而創建倫敦皇家學會時,創建者們稱培根為他們的啟靈人。而且當在法國啟蒙運動期間編纂大部頭的《網路全書》時,主要的編纂者們如狄德羅和阿朗貝爾贊譽培根是他們的作品的啟靈人。如果說《新工具》和《新亞特蘭提斯島》今天比過去一度曾有的讀者少了,這是因為它們的寓意已被廣泛地接受。
鳴鑼啟蒙
培根是近代自然科學的鳴鑼開道者。他最早表達了近代科學觀,闡述了科學的目的、性質,發展科學的正確途徑,首次總結出科學實驗的經驗方法--歸納法,對近代科學發展起到指導作用。培根是除舊立新的思想革新者,他對經院哲學的科學觀和傳統邏輯思維方式的批判為自然科學的發展掃清了道路。
人們有理由把培根與另一位即將來臨的科學時代的先驅勒內·笛卡爾相提並論。培根比笛卡爾早一代人(三十年)。他比笛卡爾更多地強調觀察和實驗的重要性,但是這位法國人重大的數學發明使這種對比的天平稍微向有利於他的一邊傾斜。
9. 培根怎麼開創現代實驗科學
培根(1561~1626)培根,英國科學家、哲學家。出生於倫敦。
1573~1575年,他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
培根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培根認為,感覺是完全可靠的。感覺是一切知識的源泉,自然界、物質是研究的對象。科學是實驗的科學,科學就在於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他強調發展自然科學的重要性,提出「知識就是力量」,認為掌握知識的目的是認識自然、支配自然。
培根認為,物質是多種多樣的、能動的,具有內在力量和內部張力,並把各種運動機械地分為19種,還第一次在科學上最完備地總結了認識的歸納法。
實踐出真知的培根
培根出身在英國倫敦的一個新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個大法官,並且還擔任過英國女王的掌璽大臣。他的母親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翻譯過許多外國作品,思想很開明。
培根很小的時候,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因為父親的地位使他接觸到不少上層社會的人物。有一次,女王碰見了他,便開玩笑地問道:「小掌璽大臣,你今年幾歲了?」
「我比陛下的幸福朝代還小兩歲。」
女王聽到這么好的回答,當然是高興極了,從此以後,培根的聰明便人所盡知了。
13歲那一年,受過神學和語言教育的培根便破格地進入了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這所學院是專門培養未來國家官員的學院。在這里,培根系統地學習了哲學、文法、修辭、邏輯等課程。在學習中,培根是一個比較有獨立見解的人,哪怕是看了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書,他也會提出自己的見解來。這么一個少年竟然有如此膽識,真是讓人們佩服。
3年以後,培根便離開了這所學校,他的理由非常簡單,他認為在這樣的環境里讀書實在沒有好處,只有害處。因為在這里學的經院哲學,實際上就是神學,而這個學科是為「神」而辯護的哲學,而且它用極其煩瑣的方法來論證神的存在,論證宗教教條的正確性。培根認為這種思想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並使人的思想遠離了自然、遠離了科學,成為上帝的奴隸,它完全堵死了人們認識自然的道路。
從此以後,培根就走上了科學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他把科學植根於實踐,在實踐的基礎上抽取科學的萌芽。培根是一個注重實際的人,他很看重實踐對於科學研究的作用,他為近代實驗科學奠定了早期基礎,是近代實驗科學的第一人。
10. 弗朗西斯·培根的人物思想
培根提出了到達各種現象的一般原因的真實方法—科學歸納法。在《新工具》中,培根把實驗和歸納看作相輔相成的科學發現的工具。他看到了實驗對於揭示自然奧秘的效用。培根認為科學研究應該使用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歸納法。培根的歸納法對於科學發展,尤其是邏輯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培根在《新工具》中,闡述了他的科學歸納法。他認為,歸納法是從事物中找出公理和概念的妥當方法,同時也是進行正確思維和探索真理的重要工具。要獲得真正的知識,歸納方法是不可缺少的。他說:「我們的唯一希望乃在一個真正的歸納法。」「歸納法就是為獲得真實證明的方法。歸納邏輯不是在知識問題上研究,而是對自然的權力之藝術的科學。」「他指出:「歸納法是發現個體事物發展變化的法則的工具,是獲得支配絕對現實的規律和能起決定性作用的形式的方法。培根提出的歸納法,不同於簡單枚舉歸納,是種排除式的歸納法。他曾這樣闡述:對於科學與技術的發現和證明有用的歸納法,則必須要用適當的拒絕和排斥的方法來分析自然,然後,在得到足夠數目的反面例證之後,再根據正面例證來作出結論。培根科學歸納法的特點在於,通過查閱存在表、缺乏表和程度表,利用排除法可以逐步排除外在的、偶然的聯系,提純出事物之間內在的、本質的聯系。總之,培根歸納法就是從觀察和實驗的事實材料出發,通過排斥法來發現周圍現實的各種現象間的因果關系。
培根歸納法的目的是要給人們帶來新的知識,它是一種認識的工具,而不是議論的工具。培根強調:「我的邏輯對理解力的教導,宗旨不在使它以心靈的纖弱卷須去攫握一些抽象概念(像普通的邏輯那樣),而在使它可以真正地解剖自然,可以真正地發現物體的性德和活動,連同其在物質中被規定下的法則。「我的解釋方法不限於涉及心的活動或思論(如普通邏輯那樣),而且還涉及事物的性質,所以我要對人心提供一種規則和指導,使它在每一情節都能恰當地把自己投在事物的性質上。」
顯然,培根關於歸納邏輯的職責的規定,是與傳統的邏輯大相徑庭的。培根不僅強調了歸納邏輯要研究思維純形式的方面,更為主要的,他強調了要研究思維反映客觀事物、把握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方法問題。培根的科學歸納法正是以個別的事實陳述為據,通過探詢和判明客觀事物的因果性必然聯系,作出關於事物現象運動變化的一般結論,從而提供關於事物形式(即規律)的認識。
他是新貴族的思想代表,反對君權神授和君權無限,主張限制王權;擁護清教主張改革,但反對革命。他對中世紀的經院哲學,提出必須清除它給人們造成的錯誤認識和偏見(他稱之為假相),以便給認識和科學掃清道路。他繼承了古代唯物主義傳統,承認自然界是物質的,認為構成一切事物的最小單位是真正的分子,即事物的簡單性質,它是有限的不變的。千差萬別的事物都是由它的不同排列和組合構成的。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最重要的特性,運動是有規律的,其形式是多樣的。他稱事物運動的規律和規定性為形式。科學的任務就是發現形式,從而獲得行動上的自由,以便征服自然。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
他提出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基本原則,認為感覺是認識的開端,它是完全可靠的,是一切知識的泉源。他重視科學實驗在認識中的作用,認為必須藉助於實驗,才能彌補感官的不足,深入揭露自然的奧秘。他重視歸納法,強調它的作用和意義,認為它是唯一正確的方法,但它否定了演繹法的作用是片面的。他把自然科學中孤立靜止的研究方法移植到哲學上來,造成了歐洲近代哲學所特有的局限性。他的哲學具有神學的不徹底性,他主張雙重真理,承認上帝存在和靈魂不死等宗教教條。他的唯物主義哲學對近代哲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主要著作有:《新工具》、 《學術的進步》 、 《新大西島》 、《亨利七世本紀》、《培根隨筆》等。其中培根的《談讀書》入選人教版九上第15課。代表作《新工具》,在近代哲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廣泛的影響,哲學家由此把它看成是從古代唯物論向近代唯物論轉變的先驅。 培根主要是一個哲學家,而不是科學家。他一開始就探索實驗方法的各種可能性,要做科學上的哥倫布,同時要引起別人的注意,使他們能把這些可能性變為現實。在方法論上,培根努力想把學者傳統和工匠傳統的方法結合起來,以便導致他所說的
經驗和理性職能的真正合法的婚配;由於兩者被粗暴地和不幸地隔離開來,所以人類大家庭才陷入混亂,在估計這兩個傳統在當時所處的情況時,培根把工匠技術日積月累的成長和哲學發展的錯誤路線作了一個對比。他認為,雖然致力於機械技術的早期的人們工作粗糙,笨拙不靈,但不久他們就獲得了新力量和新才能。古代哲學生氣勃勃,但後來就一蹶不振。對這種相反境遇的最好解釋是,機械技術往往是許多人共同努力而產生的單一結果,而哲學上則往往是一個人才毀掉許多人才。許多人屈服於一個人的領導……從而不能作出什麼新的貢獻。因為哲學一旦和使它發育成長的經驗隔離開來,哲學就變成死的東西了。但只要把實驗和理性的這兩種機能更緊密地和更精純地結合起來,我們就可以有很多的希望。
培根從根本上批判了自古希臘以來的學術傳統。他不滿意古希臘哲學家以及由此而發端的輕自然哲學,重道德哲學、政治哲學和神學的學術傳統,他認為正是這種傳統妨礙了自然哲學的發展,使自然哲學處於幼稚狀態。
培根認為,古希臘哲人僅有的一點自然哲學研究,特別是亞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學研究也是不得門徑的。培根批判亞里士多德的思辨哲學,認為亞里士多德把對自然的認識從屬於無用的思辨、邏輯和辯證法,以潛能和現實等邏輯范疇構築世界,這就使他的自然哲學富於思辨而無實際用途。在他看來,古希臘有一些哲學家如赫拉克利特、德漠克利特、阿那克薩哥拉以及恩培多柯勒等,尚有一些自然哲學家的味道,因為他們的學說涉及到經驗和事物的性質本身。而亞里士多德則不同,在他的《物理學》、關於動物學著作以及其他自然哲學著作中,雖然常常涉及經驗,但他的結論卻並不是從經驗得來的,而是先驗的,因而經驗常常被裁減得適合先驗的結論。而且,他也經常人為地給事物增加一些性質,這從根本上是對自然哲學的敗壞。
培根特別從方法上批判了古希臘理性支配下的自然哲學研究。他認為自古以來,從沒有人認真地藉助於一種試驗程序從感官出發,開辟一條人類理解之路。首先,人們在研究事物時往往訴諸於前人的說法和意見,然後便開始沉思默想,這種方法為意見所左右,是完全沒有基礎的;其次,人們也經常求助於亞里士多德的邏輯來研究事物。但這種邏輯只是在一些既定的原則和原理下,發現與之符合的事物,它既不能發現原理,也不能窮究原理,最後,只能把它歸於信仰。即使古代經驗主義者所謂的「經驗」,也不過是「脫箍之帚」,它是一種隨心偶遇、漫無定向的經驗。他所說的「經驗」是用歸納法整理過的經驗,這種歸納法就像蠟燭,能夠照亮經驗的道路。於是在《新工具》中,他系統地論述了歸納法這一探究自然的新方法。 以其哲學理念為基礎,培根本人對於英國法有一個宏大的法典化、系統化的構想。他將英國法視為一個不定型之物,但可根據與自然法相一致的原則,以一部完整的法典的形式對其加以重塑,從而使其轉變為一門徹底的科學。作為英國司法界的領袖,他認為自己必須擔負起這一使命,而將之前零散的命令系統化的《大法官法院法令集》的編撰恰是培根履行這一使命的重要成果。
在培根1923年版的《學術的進步》一書中,他以「執政官法院」之名對大法官法院進行了細致的討論。在書中,他探討了執政官法院因法律固有的不周延性而有存在的必要,同時也指出必須對其管轄權予以限制;他也堅持普通法和衡平法必須有明顯區分,而不能混同,否則將導致自由裁量權最終取代普通法的結果。而且,沒有法院能夠「基於衡平的借口」違反「一部明確的制定法」而作出判決。此外,就大法官法院的運作,培根認為,有必要「為法官制定明確的規則,並且向人民予以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