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國外漢學研究的方法

國外漢學研究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04-30 00:15:26

Ⅰ 海外漢學家對中國歷史分期有哪些觀點

美國漢學家艾蘭:研究中國思想史不能錯過簡帛
漢學家談《聊齋》:古代中國人對性很恐懼

義大利羅馬大學教授,國際著名漢學家。曾任義大利那不勒斯東方大學漢學系主任,現為歐洲漢學學會理事,《明清研究》雜志主編。長期致力於中國明清史的研究,著作包括《明清文學中的自然觀》、《明清文學作品中的情感、心境詞語研究》、《孔子與儒家學派》、《中國思想通史》等,參與編寫《中國通史》。
本月初在京圓滿落幕的第二屆「世界漢學大會」,匯聚了70多位海外著名漢學家和百餘位國內頂尖學者,他們圍繞「漢學與跨文化交流」的主題展開討論。會議間歇,義大利漢學家史華羅接受了本報專訪。
新京報:你為何要選擇《聊齋志異》的兩卷,作為明清時期情感研究的文本分析案例?
史華羅:我選擇這書是因為我覺得這是關於潛意識的書,我另外還選擇了《子不語》,也是關於當時中國人的潛意識的。裡面有夢、幻想、魔幻的東西,都是屬於現實中不存在,但存於潛意識里的,是中國人不會說,但頭腦里想的東西。我當然也很願意分析更龐大的文學作品如《紅樓夢》,不過我得有充足的精力才能去做。
新京報:你的研究結論是什麼
史華羅:我剛完成這些研究,對書中的角色性格進行分析。比如我選擇《子不語》,覺得袁枚是很有意思的人物,他生活在16世紀,是文學家,但又是戲劇家,自己還供著一幫演員演戲,他很早就中了舉人,但33歲就離開官場。這本書很有趣,你可以看出當時人對死亡、疾病等的禁忌觀,而作者又總是用一種嘲諷、幽默的方式在寫。所謂禁忌就是人們不會說,但腦中有所想的東西,從文學作品中的夢來分析,你可以感到這個國家在內心深處對死亡的態度。
另一個話題是性愛觀。袁枚很開放,反對儒家倫理對性的約束。但另一方面,你還是能從中感到一些對性的恐懼。在中國,本沒有西方宗教中原罪、贖罪的概念,但是你還是能從袁枚的作品中讀到,即使是那麼開放的作家,在性方面,最深處的潛意識里還是存在一些禁忌。
明末,和神鬼妖怪相關的民間宗教的影響非常大,不光是民間,在官員中也有很大的影響。我很感興趣的是,中國的民間宗教一直存在,從未消失過。

Ⅱ 為什麼要研究漢學研究海外漢學對學習生活影響研究海外漢學可採用哪些方式 三選一,,期末試題。求解

好吧 我已經盡力了!希望能幫上吧!找點相關資料 往上湊字吧! 怎麼咱倆的題不太一樣呢!(我的是別人給我的 貌似一道大題好幾個 你可以自選。。。)
1.禮儀之爭
西班牙漢學家閔明我(Domingo Fernandez de Navarrete,1610—1689),他最主要的著作是關於「禮儀之爭」的《中國的歷史、政治、倫理和宗教古籍》(Historical, Political, Ethical and Religious Treaties of Monarchy ofChina)。在書中,他不認同中國古代哲人的任何道德倫理,不贊同將基督教混入古老的中國傳統。
2.葡萄牙西班牙
傳教士以「適應政策」融入中國文化
在對西方漢學家的研究中有一個概念,叫做「適應政策」,是指傳教士們在傳播基督福音時,語言和陳述要適應傳教所在地的文化。
「適應政策」由方濟各·沙勿略提出,根本上是為了融合基督教和儒家思想。而將這種「適應政策」運用得最好的是龐迪我(Diego de Pantoja,1571—1618)和利瑪竇。他們獲得中國朝廷默許,住在北京和中國的其他地方。龐迪我用中文撰寫了《七克大全》(Treaty on the Seven Deadly Sins and Virtues)、《人類原史》(History of Mankind)和《天主實義續編》(Moral Doctrineof the Church, Treatise on the True Idea of God)。
龐迪我是一位非常重要的西班牙漢學家,在最近關於西班牙和中國關系的研究中,他被重新提起並得到肯定,學界稱其代表了「一種進行了和諧整合的西方儒家文化」。龐迪我也是把西方科學介紹到中國來的主要人物之一,比如測量廣州和北京的緯度、繼續利瑪竇對歷法的研究、幫助徐光啟等中國學者了解西方醫學等。龐迪我的另一功績是改進了將中文轉寫成語音字的系統,這一工程由利瑪竇開始做起,不像之前高母羨使用閩方言,利瑪竇的系統基於北京方言。龐迪我是利瑪竇著作的遺產受贈人。他於1604年完成的利瑪竇書信、文書和日記整理,是當時歐洲有關中國現實的最出色的記載。
3.中世紀西方對中國的了解
主要是去過中國的人寫的游記,像馬可波羅和阿拉伯人商人的描述。他們購買中國的商品,例如:絲綢、瓷器、茶葉。

Ⅲ 漢語言文學與漢語國際教育的區別

漢語言文學與漢語國際教育的區別是:

1、培養目標不一樣:漢語言文學培養具有漢語言文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能在新聞文藝出版部門、科研機構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文學評論、漢語言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傳方面的實際工作的漢語言文學專門人才。

漢語國際教育培養掌握扎實的漢語基礎知識,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具備中國文學、中國文化、跨文化交際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與能力。能在國內外各類學校從事漢語教學。在各職能部門、外貿機構、新聞出版單位及企事業單位從事與語言文化傳播交流相關工作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應用型專門人才。

2、課程不一樣:漢語言文學的課程是普通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語言學研究方法、漢語言研究、對外漢語教學方法、應用語言學、中國文化傳播研究等。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課程則主要是基礎英語、英語寫作、英漢翻譯、現代漢語、古代漢語、中國文學、外國文學、比較文學、中國文化通論、西方文化與禮儀、國外漢學研究、語言學概論、對外漢語教學概論等。

3、就業方向不一樣:漢語言文學的學生畢業後主要是在高等和中等學校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和教學研究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及其他教育工作等。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畢業後則主要是在各職能部門、外貿機構、新聞出版單位及企事業單位從事與語言文化傳播交流相關工作。

Ⅳ 歐美漢學研究的歷程,對中國學術研究的發展有什麼啟示

作者:CHEN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362730059/answer/94942359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漢學(譯為Sinology或Chinese studies),是一門西方學者通過中國思想、中國語言、文學、中國文化和歷史來研究中國的學科,通常指的是西方學術,本文主要介紹西方漢學。

西方漢學

Ⅳ 中國漢學界和海外漢學各有什麼特點

  1. 漢學,西文Sinology,指國外研究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歷史、哲學宗教、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天文地理、工藝科技等各種學問的綜合性學科。又稱中國學。 研究對象從漢學發展的歷史和研究成果看,其研究對象不僅僅是中國漢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實際上是研究包括中國少數民族歷史和文化的整個中國的學問。

  2. 由於漢民族是中國的主體,而且漢學最初發軔於漢語文領域,因而學術界一直將漢學的名稱沿用下來。也有學者用中國學來稱呼傳統的漢學。漢學以整個中國為研究對象,其研究范圍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3. 廣義的漢學包括了中國的社會科學和部分自然科學;狹義的漢學只涉及哲學、宗教、歷史、語言文字等部分社會科學,諸如傳統的版本、目錄、校勘、音韻、訓詁、考證等。從課題方面看,漢學已涉及中國社會生活中已經發生和將有可能發生的各種事態,從學科體系看,漢學已經囊括了中國已經建立起來的所有知識形態。

  4. 學科歷史,漢學的產生發展,同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擴張有聯系,又與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的普遍發展相關聯。一般認為,漢學萌芽於16~17世紀來華傳教的教士的著述中。 400 余年裡,漢學經歷了發軔期、確立期、發展期和繁榮期4個階段。

  5. 發軔期(16世紀末~17世紀末) 西方對於中國的了解早在古希臘就已開始。但西方對中國的研究則始於16世紀末。第一本專門講述中國的書是1585年在羅馬出版的《中華大帝國史》(門薩多著)。該書出版後,立即被譯成多種文字 。有影響的早期著作還有《中華帝國志》、《中國改朝及中國基督教現狀》、《中國度量衡考》等。這些著作大多出自教士之手,對中國的研究流於表面,缺乏系統性。


海外漢學:
世界漢學概況:世界漢學可分為三大板塊:周邊國家的漢學、俄羅斯漢學和西方漢學。

周邊國家的漢學:主要是日本、韓國和越南。就日本文學來說,它接受中國較早,不僅借用中國的語言符號,而且刻意模仿中國古典詩文的內容和形式:襲取意匠,因承手法,摹擬題目,采擷成句。這種用漢語創作的文學作品,被稱作漢文學,後來才有了以假名創作的文學——和文學。所以,日本的學術也深受中國傳統學術的影響。他們的漢學研究以編纂、譯注、訓詁、考證、梳理發展史為特色。

俄羅斯漢學:由於地理和歷史的原因,一方面面向西歐,間接獲得漢學信息,一方面注重發展本國的漢學研究。它視野闊大,兼顧東方和西方。十月革命後,以馬克思主義學術觀研究中國,也是它的特色。

西方漢學:西方漢學具有濃重的西方學術的色彩,與日韓漢學、俄蘇漢學相比,它有著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具體來說有如下數端:

(1) 中西文化屬異質文化,西方接受中國頗多曲折,漢學研究忠實地記錄或者真實地反映了這一歷程;

(2) 西方學術不斷求變,代有新學,這也影響到了漢學研究,如撰寫中國文學通史、敦煌學研究、中亞交通史研究等等,均早於國內同類研究;

(3) 西方漢學研究的方法論極為活躍,它明確反映出「西論中用」是否可行,如何正確操作,可為國內研究提供借鑒。

Ⅵ 世界漢學的世界漢學

世界漢學——《世界漢學》是目前國內漢學方面唯一有正式刊號的學術刊物。她的編輯部設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主編劉夢溪,副主編任大援。《世界漢學》是世界各國漢學家的園地,她同德、英、俄、美、日、荷蘭、瑞典、葡萄牙、新加坡,以及台灣、香港、澳門地區的漢學機構,有廣泛聯系,並有許多資深漢學家出任國際編委。
《世界漢學》——辦刊及其目的:是給關切中華文明的歷史經驗事實和未來發展前景的各國漢學家,提供一個自由演說的園地,祈望以漢語的方式建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系統之間溝通與對話,建構國際漢學研究的學術橋梁,為實現在21世紀的共同夢想而盡綿薄之力。世界漢學的刊首語是:「為了中國、為了過去與未來,為了東方與西方。」
《世界漢學》是研究世界各國漢學的歷史和傳統,交流漢學研究的經驗,傳遞漢學研究最新訊息的資訊性、知識性、研究性、國際性的學術刊物。選題包括:
l、研究與介紹世界各國漢學的歷史淵源、發展過程,梳理傳統,總結經驗;
2、介紹世界各國主要的漢學機構、漢學期刊和相關的出版物;
3、推介世界各國著名的漢學家,包括介紹其生平、履歷和學術成就;
4、介紹和推薦不同歷史時期具代表性的漢學著作、研究論文;
5、介紹和交流各國漢學研究的最新資訊、學術動態;
6、對世界各國漢學的傳統、資源、觀念、方法作比較研究;
7、探討世界漢學在21世紀的走向及發展前景展望;
8、刊載與漢學相關的文物及機構、人物、刊物、著作的圖版和書影。
《世界漢學》
國際標准刊號ISSN 1007—0028
國內刊號為CN11-2604/G2
國際大16開本
每年出版2期,每期約30萬字
分別於5月、11月出版
北京新源里西一樓B座《世界漢學》雜志社
編輯者: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
出版發行:世界漢學雜志社
地 址:北京朝陽區惠新北里甲1號
美術設計:呂敬人梁毅凡
排版製作:世界漢學編輯部
世界漢學-創刊號-目錄:
世界漢學(第一期)
World Sinology?( Contents of First Issue)
【漢學新視域】
本土經驗的全球意義——為《世界漢學》創刊訪杜維明教授 (周勤)
漢學與社會人類學—研究範式變異的概觀與評價(王銘銘)
【日本漢學專頁】
漢學的臨界點——日本漢學引發的思考 (孫歌)
論竹內好——關於他的思想、方法、態度 [日]代田知明
日本文壇三聞人——近代日本儒學史主流派學者述評 (嚴紹璗)
日本的現代中國研究與現代中國學部
——訪日本愛知大學加加美光行教授 (張萍 )
【法國漢學】
法國對中國哲學史和儒教的研究 [法]汪德邁 程艾蘭
法國20世紀對中國史的研究 [法]魯林
法國戰後對中國占卜的研究 [法]馬克
法國對漢傳佛教研究的歷史和現狀 [法]郭立英
【美國與中國】
中國史大師費正清 [美]錢金保
理解過去的三個途徑:
——作為事件、經驗和神化的義和團 [美]柯文
【漢學史研究】
古代漢學的萌芽時期——葡萄牙人對中國的論述 (萬明)
十六世紀葡萄牙的中國觀 [澳門]吳志良
【漢學家】
安特生在中國華北的考古活動 (張靜河)
艾蘭博士的漢學研究 (張海燕)
【人物與書評】
關於「海外中國研究叢書」的一些斷想 (黃平)
東西方漢學和《東西方漢學思想史》 (余英時)
《東西方漢學思想史》寄語 [日]三浦國雄
為了法國與中國的文化因緣----譯壇驍將耿升 (謝方)
【漢學機構掠影】
法國漢學研究所 (戴仁)
海德堡大學漢學系 (蕭瑟)
義大利那不勒斯東方大學及其漢學研究(楊慧林)
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的在國古籍藏書 (沈津)
日本與中國學有關的學會和研究會 [日]代田智明
日本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 [日]緒形康
【漢學研究動態】
「現代中國文學場」國際研討會 (荷蘭)賀麥曉
「中西文化關鍵詞」計劃 (任可)
「海外漢學研究現狀及其對策研討會 (張西平)
80年代以來國內漢學出版物一瞥 (任大援)
(二)、世界漢學
世界漢學,指國外研究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歷史、哲學宗教、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天文地理、工藝科技等各種學問的綜合性學科。又稱中國學。世界漢學,與漢學研究是兩個不同的學術概念。漢代人研究經學注重名物、訓詁,因而後世稱「研究經、史、名物、訓詁考據之學」為漢學。中國學,也稱「中國研究」、「漢學」。國外對中國研究的統稱。有廣狹兩義。廣義指研究中國的哲學、宗教、歷史、政治、經濟、藝術、語言等各門社會科學和部分自然科學;狹義指研究中國的文獻、語言和文學。在現階段,中國學的研究重心是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
世界漢學,研究對象:從世界漢學發展的歷史和研究成果看,其研究對象不僅僅是中國漢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實際上是研究包括中國少數民族歷史和文化的整個中國的學問。由於漢民族是中國的主體,而且世界漢學最初發軔於漢語文領域,因而學術界一直將世界漢學的名稱沿用下來。也有學者用中國學來稱呼傳統的漢學。世界漢學以整個中國為研究對象,其研究范圍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世界漢學,包括了中國的社會科學和部分自然科學;狹義的世界漢學,只涉及哲學、宗教、歷史、語言文字等部分社會科學,諸如傳統的版本、目錄、校勘、音韻、訓詁、考證等。從課題方面看,世界漢學,已涉及中國社會生活中已經發生和將有可能發生的各種事態,從學科體系看,世界漢學已經囊括了中國已經建立起來的所有知識形態。
世界漢學,學科歷史:漢學的產生發展,同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擴張有聯系,又與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的普遍發展相關聯。一般認為,漢學萌芽於16~17世紀來華傳教的教士的著述中。400餘年裡,漢學經歷了發軔期、確立期、發展期和繁榮期4個階段:
(1)世界漢學發軔期(16世紀末-17世紀末) 西方對於中國的了解早在古希臘就已開始。但西方對中國的研究則始於16世紀末。第一本專門講述中國的書是1585年在羅馬出版的《中華大帝國史》(門薩多著)。該書出版後,立即被譯成多種文字。有影響的早期著作還有《中華帝國志》、《中國改朝及中國基督教現狀》、《中國度量衡考》等。這些著作大多出自教士之手,對中國的研究流於表面,缺乏系統性。
(2)世界漢學確立期(18世紀初-19世紀初) 18世紀初清王朝和羅馬教皇有「儀禮」之爭,刺激西方各派傳教士對中國禮俗和文化的研究。尤其是法王路易十四時期,法國科學院派來的優秀傳教士,擬定了具體而系統的中國研究項目:中國的天文學和地理學史;中國古今通史;漢字的起源;中國的動植物和醫學等自然科學史;中國各門藝術的歷史;中國現狀 ,國家治安、政局和習俗,礦產和物產等。其結果出現了一批漢學成果:《中國儀禮論》(李明)、《韃靼史》(劉應)、《書經以前之時代與中國神話之關系》(馬約瑟)、《中國通史》(馮秉正)、《 成吉思汗及蒙古史 》(宋君榮)、《大唐史綱》(宋君榮)。而作為18世紀漢學雙璧的是杜赫德編著的《中華帝國史全志》(共 4 卷)、當時北京教士研究中國成果匯集《中國雜纂》(共16冊)。在18世紀法國教士漢學 成果的 基礎上,19世紀初出 現了法國雷慕沙(1788~1832)和德國克拉勃羅德(1788~1830)兩位博學多才的漢學大師。他們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國歷史、語言、文學、宗教、地理學等眾多領域。兩人於1818年聯合發起成立亞洲協會 ,發行期刊《亞洲學報》,主要刊發漢學研究成果。隨後英國皇家亞洲學會成立(1823),刊《皇家亞洲學會會報》。以此為標志,漢學作為一門學科正式確立。
(3)世界漢學發展期(19世紀中後期) 這一時期正是西方試圖將中國殖民化,與中國政府發生政治、軍事沖突的時期。西方各國進一步加強對中國的研究,改變了法國壟斷漢學的局面。英國、荷蘭、德國、瑞典、奧地利、俄國都有一批卓有成績的漢學家:法國繼雷慕沙之後有儒蓮、畢甌、巴參,荷蘭有霍夫門、施古德,德國有奚伯爾特、曉特、甲柏連,英國有理雅格、畢爾、衛烈亞力,俄國有薩哈諾夫、帕底雷阿斯 、白萊脫胥乃德、伊凡諾夫斯基,瑞典有多桑,匈牙利有喬瑪等。他們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國社會和文化的各個方面。其中施古德最早研究中國天文學,曉特的中國邊疆民族研究仍有價值,畢爾開中國佛教文獻學的先河,喬瑪成為公認的藏學創始人。這一時期的另一特點是不少漢學家集中畢生精力翻譯中國古代典籍,譯文水平較前有大幅度提高。如牛津大學首任漢語教授理雅格以他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力求准確地翻譯了《論語》、《大學》、《中庸》、《書經》、《詩經》、《孟子》、《 春秋左傳 》、《 易經 》、《孝經》、《道德經》和《離騷》,成為漢籍西譯大家。
(4)世界漢學繁榮期(20世紀-現在) 20世紀近百年的漢學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20世紀初期,甘肅敦煌石窟藏經洞被發現,其中保存大量古代漢文、藏文、蒙古文和其他文字的寫本卷子及文物。西方一些漢學家來到敦煌考察,並掠走大批文物文獻。這批珍貴的文物文獻令漢學界震驚。以此為契機,促進漢學研究的新發展。西方一些大學紛紛設立漢學課程,成立專門的漢學研究機構,出版專門的漢學研究期刊。如法國巴黎大學高等中國研究所、荷蘭漢學研究會、萊頓大學中國研究所、法蘭克福中國學院、美國中國研究所、美國中國學會、美國漢學促進委員會、日本支那學社、日本中國研究所、日本中國學會,前蘇聯中國學家協會等。此外還有藏學和敦煌學的一些專門組織、機構,這些漢學機構或團體都有定期或不定期的專門漢學雜志。還有研究東方或亞洲的學術刊物也是發表漢學成果的重要陣地。
世界漢學概況:世界漢學可分為三大板塊:周邊國家的漢學、俄羅斯漢學和西方漢學:
(1)、周邊國家的漢學:主要是日本、韓國和越南。就日本文學來說,它接受中國較早,不僅借用中國的語言符號,而且刻意模仿中國古典詩文的內容和形式:襲取意匠,因承手法,摹擬題目,采擷成句。這種用漢語創作的文學作品,被稱作漢文學,後來才有了以假名創作的文學——和文學。所以,日本的學術也深受中國傳統學術的影響。他們的漢學研究以編纂、譯注、訓詁、考證、梳理發展史為特色。
(2)、俄羅斯漢學:由於地理和歷史的原因,一方面面向西歐,間接獲得漢學信息,一方面注重發展該國的漢學研究。它視野闊大,兼顧東方和西方。十月革命後,以馬克思主義學術觀研究中國,也是它的特色。
(3)、西方漢學:西方漢學具有濃重的西方學術的色彩,與日韓漢學、俄蘇漢學相比,它有著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具體來說有如下數端:中西文化屬異質文化,西方接受中國頗多曲折,漢學研究忠實地記錄或者真實地反映了這一歷程;西方學術不斷求變,代有新學,這也影響到了漢學研究,如撰寫中國文學通史、敦煌學研究、中亞交通史研究等等,均早於國內同類研究;西方漢學研究的方法論極為活躍,它明確反映出「西論中用」是否可行,如何正確操作,可為國內研究提供借鑒。
相關詞彙鏈接:
國學:該詞,古已有之。《周禮.春官.樂師》:「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孫詒讓《周禮.正義》:「國學者,在國城中王宮左之小學也。」周代的「國學」只是國家所辦的「貴族子弟學校」。國學,又稱國故,可譯「 GuoXue 」(音譯)、「 Sinology 」(意譯,指中國學, 漢學 ,因無別於漢族學而有爭議)。狹義的是指以儒學為主的中華傳統思想文化與學術,包括古代諸子百家。廣義主要是根據胡適:「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的說法而拓展外延和內涵,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 、 (魏晉)玄學 、(隋唐)道學、 (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 、 (元曲)與(明清)小說 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 、學術體系。因此,中國古代和現代的優秀文化和學術成就,包括 歷史 、 思想 、 哲學 、 地理 、 政治 、 經濟 乃至書畫 、 音樂 、 術數 、 醫學 、 星相 、 建築 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范疇。另外國學還指學府 ,如太學、國子監。國學也是一門學問,興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 1920年代 始盛。簡而言之,國學,就是中國學,就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明。此後朝代更替,國學逐步由小學演變為高等學府。
國故學:相對於洋學,而有國學,國故學最簡單的說法,就是中國學、漢學。國學一個特點是概念模糊性。國學原指國家學府,如太學、國子監。國學指學問一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國學」一詞,古已有之。《周禮.春官.樂師》:「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孫詒讓《周禮.正義》:「國學者,在國城中王宮左之小學也。」周代的「國學」只是國家所辦的「貴族子弟學校」。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包括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是國學的外延。國學又可稱國故,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構成了恢弘的經、史、子、集四部。國學,興起於二十世紀初,而大盛於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尋根熱,九十年代國學熱再次欣起遂至今。(中國學、漢學、漢族學)。狹義:以儒學為主的中華傳統思想文化與學術,包括古代諸子百家。廣義:「中國皠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的說法而拓展外延和內涵,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 、 (魏晉)玄學 、(隋唐)道學、 (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 、 (元曲)與(明清)小說 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 、學術體系。中國古代和現代的優秀標化和學術成就,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書畫、音樂、術數、醫學、星相、建築都是國學范疇。國學嚴格定義,目前為止,學界沒統一界定。
漢族學:作為中國的主體民族、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正面臨著嚴峻的雙重挑戰:一方面要恢復和弘揚本民族固有的優秀文化傳統,形成有本民族特色的價值取向,另一方面還要追趕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步伐,早日融入國際社會。但是由於歷史原因,漢族自身存在著諸多問題,人口太多,生活太差,在世界范圍內,無論在經濟或是文化上,漢族仍然屬於弱勢民族。不少漢人缺乏民族意識,對歷史知之甚少,再加上當前社會思想衰微,學術陵夷,所以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已是不絕如縷。因此提議,創建一門全新的學科——漢族學。漢族學的任務旨在研究漢族的過去、現狀和將來。這將是一門涉及多個學術領域的交叉學科。大體可分三部分:漢族文化學:漢族社會學漢族未來學。文化學研究漢人的歷史與文化,繼承並利用先人的文化遺產,塑造當代漢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社會學專門研究漢人的身體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思想方式和行為習慣,展示漢族的生存狀況,指出問題,並研究解決辦法;未來學給合國際形勢,探討漢族今後的發展走向以及在世界的地位等。
中學:清末稱中國傳統的學術(區別於「西學」)。西學亦稱「新學」。與「中學」相對。泛指西方文化,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特指西方近代資產階級文化,成為當時先進人士尋找救國救民真理的根據。

Ⅶ 2021年對外漢語專業學什麼

對外漢語專業學的課程有英語、現代漢語、古代漢語、中國文學、外國文學、中國文化通論、西方文化與禮儀、國外漢學研究、語言學概論、對外漢語教學概論、教育學。此外根據院校的不同,部分院校還會增添一些其它科目。
1、英語
因為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的教學對象是外國人,所以該專業對學生英語能力的要求也比較高,在開設英語課時,具體可分為基礎英語、英語寫作、英漢翻譯三個方向,根據學校的不同,其課時安排也存在差異。
2、現代漢語
現代漢語課的通行教材是黃伯榮和廖旭東主編的《現代漢語》一書,分為上下兩冊,截止至目前已修訂到第六版,主要教學內容包括語音、文字、詞彙、修辭和語法,其中文字、詞彙部分較為簡單,語音、語法部分較難。
3、古代漢語
古代漢語的通行教材為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一書,共分為四冊,教學內容包括一些古代漢語常識和文言文,總體難度較高。
4、中國文學
中國文學主要以近現代文學作品為主,涉及多個文學流派,需要背誦的內容非常多,在主觀題方面有很多可以自由發揮的空間。
5、外國文學
外國文學主要涉及一些外國經典文學作品的解讀,如《德伯家的苔絲》、《堂吉訶德》、《巴黎聖母院》等等。
6、中國文化通論
因為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對象是外國人,所以在教語言的同時難免會涉及到一些文化上的概念解釋,由此,對外漢語專業還會開設中國文化通論這門課。
7、西方文化與禮儀
中西方在文化和禮儀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如西方人可以直呼長輩的姓名,東方文化則認為這是一種沒有禮貌的表現,由此,對外漢語專業非常有必要開設這門課程,以幫助學生認識到東西方文化間存在的差異。
8、國外漢學研究
國外漢學研究主要講授外國人對中國文化、語言的研究成果,開設這門課的目的在於幫助學生更全面的掌握漢語的基本面貌和理論基礎。
9、語言學概論
語言學概論比較有影響力的版本是邢福義先生編寫的《語言學概論》一書,書中主要涉及對語言學理論的介紹,理論性較強,考試難度較高。
10、對外漢語教學概論
對外漢語專業當然少不了對外漢語教學概論這門課,其具體內容主要包括一些對外漢語教學的基本理論、方法、原則等。
11、教育學
對外漢語教學屬於教育學大類下的一個分支學科,由此,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的學生必須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學理論、方法和教師的基本技能。

Ⅷ 中國漢學界和海外漢學各有什麼特點

漢學,西文Sinology,指國外研究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歷史、哲學宗教、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天文地理、工藝科技等各種學問的綜合性學科。又稱中國學。 研究對象從漢學發展的歷史和研究成果看,其研究對象不僅僅是中國漢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實際上是研究包括中國少數民族歷史和文化的整個中國的學問。由於漢民族是中國的主體,而且漢學最初發軔於漢語文領域,因而學術界一直將漢學的名稱沿用下來。也有學者用中國學來稱呼傳統的漢學。漢學以整個中國為研究對象,其研究范圍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漢學包括了中國的社會科學和部分自然科學;狹義的漢學只涉及哲學、宗教、歷史、語言文字等部分社會科學,諸如傳統的版本、目錄、校勘、音韻、訓詁、考證等。從課題方面看,漢學已涉及中國社會生活中已經發生和將有可能發生的各種事態,從學科體系看,漢學已經囊括了中國已經建立起來的所有知識形態。 學科歷史漢學的產生發展,同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擴張有聯系,又與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的普遍發展相關聯。一般認為,漢學萌芽於16~17世紀來華傳教的教士的著述中。 400 余年裡,漢學經歷了發軔期、確立期、發展期和繁榮期4個階段。 發軔期(16世紀末~17世紀末) 西方對於中國的了解早在古希臘就已開始。但西方對中國的研究則始於16世紀末。第一本專門講述中國的書是1585年在羅馬出版的《中華大帝國史》(門薩多著)。該書出版後,立即被譯成多種文字 。有影響的早期著作還有《中華帝國志》、《中國改朝及中國基督教現狀》、《中國度量衡考》等。這些著作大多出自教士之手,對中國的研究流於表面,缺乏系統性。 確立期(18世紀初~19世紀初) 18世紀初清王朝和羅馬教皇有「儀禮」之爭,刺激西方各派傳教士對中國禮俗和文化的研究。尤其是法王路易十四時期,法國科學院派來的優秀傳教士,擬定了具體而系統的中國研究項目:中國的天文學和地理學史;中國古今通史;漢字的起源;中國的動植物和醫學等自然科學史;中國各門藝術的歷史;中國現狀 ,國家治安、政局和習俗,礦產和物產等。其結果出現了一批漢學成果:《中國儀禮論》(李明)、《韃靼史》(劉應)、《書經以前之時代與中國神話之關系》(馬約瑟)、《中國通史》(馮秉正)、《 成吉思汗及蒙古史 》(宋君榮)、《大唐史綱》(宋君榮)。而作為18世紀漢學雙璧的是杜赫德編著的《中華帝國史全志》(共 4 卷)、當時北京教士研究中國成果匯集《中國雜纂》(共16冊)。在18世紀法國教士漢學 成果的 基礎上,19世紀初出 現了法國雷慕沙(1788~1832)和德國克拉勃羅德(1788~1830)兩位博學多才的漢學大師。他們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國歷史、語言、文學、宗教、地理學等眾多領域。兩人於1818年聯合發起成立亞洲協會 ,發行期刊《亞洲學報》,主要刊發漢學研究成果。隨後英國皇家亞洲學會成(1823),刊《皇家亞洲學會會報》。以此為標志,漢學作為一門學科正式確立。 發展期(19世紀中後期) 這一時期正是西方試圖將中國殖民化,與中國政府發生政治、軍事沖突的時期。西方各國進一步加強對中國的研究,改變了法國壟斷漢學的局面 。英國、荷蘭、德國、瑞典、奧地利、俄國都有一批卓有成績的漢學家:法國繼雷慕沙之後有儒蓮、畢甌、巴參,荷蘭有霍夫門、施古德,德國有奚伯爾特、曉特、甲柏連,英國有理雅格、畢爾、衛烈亞力,俄國有薩哈諾夫、帕底雷阿斯 、白萊脫胥乃德、伊凡諾夫斯基,瑞典有多桑,匈牙利有喬瑪等。他們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國社會和文化的各個方面。其中施古德最早研究中國天文學,曉特的中國邊疆民族研究仍有價值,畢爾開中國佛教文獻學的先河,喬瑪成為公認的藏學創始人。這一時期的另一特點是不少漢學家集中畢生精力翻譯中國古代典籍,譯文水平較前有大幅度提高。如牛津大學首任漢語教授理雅格以他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力求准確地翻譯了《論語》、《大學》、《中庸》、《書經》、《詩經》、《孟子》、《 春秋左傳 》、《 易經 》、《孝經》、《道德經》和《離騷》,成為漢籍西譯大家。 繁榮期(20世紀) 20世紀近百年的漢學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20世紀初期,甘肅敦煌石窟藏經洞被發現,其中保存大量古代漢文、藏文、蒙古文和其他文字的寫本卷子及文物。西方一些漢學家來到敦煌考察,並掠走大批文物文獻。這批珍貴的文物文獻令漢學界震驚。以此為契機,促進漢學研究的新發展。西方一些大學紛紛設立漢學課程,成立專門的漢學研究機構,出版專門的漢學研究期刊。如法國巴黎大學高等中國研究所、荷蘭漢學研究會、萊頓大學中國研究所、法蘭克福中國學院、美國中國研究所、美國中國學會、美國漢學促進委員會、日本支那學社、日本中國研究所、日本中國學會,前蘇聯中國學家協會等。此外還有藏學和敦煌學的一些專門組織、機構,這些漢學機構或團體都有定期或不定期的專門漢學雜志。還有研究東方或亞洲的學術刊物也是發表漢學成果的重要陣地。

海外漢學:

世界漢學概況:世界漢學可分為三大板塊:周邊國家的漢學、俄羅斯漢學和西方漢學。

周邊國家的漢學:主要是日本、韓國和越南。就日本文學來說,它接受中國較早,不僅借用中國的語言符號,而且刻意模仿中國古典詩文的內容和形式:襲取意匠,因承手法,摹擬題目,采擷成句。這種用漢語創作的文學作品,被稱作漢文學,後來才有了以假名創作的文學——和文學。所以,日本的學術也深受中國傳統學術的影響。他們的漢學研究以編纂、譯注、訓詁、考證、梳理發展史為特色。

俄羅斯漢學:由於地理和歷史的原因,一方面面向西歐,間接獲得漢學信息,一方面注重發展本國的漢學研究。它視野闊大,兼顧東方和西方。十月革命後,以馬克思主義學術觀研究中國,也是它的特色。

西方漢學:西方漢學具有濃重的西方學術的色彩,與日韓漢學、俄蘇漢學相比,它有著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具體來說有如下數端:(1) 中西文化屬異質文化,西方接受中國頗多曲折,漢學研究忠實地記錄或者真實地反映了這一歷程;(2) 西方學術不斷求變,代有新學,這也影響到了漢學研究,如撰寫中國文學通史、敦煌學研究、中亞交通史研究等等,均早於國內同類研究;(3) 西方漢學研究的方法論極為活躍,它明確反映出「西論中用」是否可行,如何正確操作,可為國內研究提供借鑒。

漢學與漢學研究是兩個不同的學術概念。

②漢代人研究經學注重名物、訓詁,因而後世稱「研究經、史、名物、訓詁考據之學」為漢學。

~~

閱讀全文

與國外漢學研究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原中歸納的方法有什麼局限性 瀏覽:509
燈具遙控安裝方法 瀏覽:985
在家地震預警有哪些方法論 瀏覽:399
氣缸圓柱度的檢測方法 瀏覽:214
東風制動燈故障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309
簡諧運動研究方法 瀏覽:124
幼兒異物吸入的搶救方法有哪些 瀏覽:211
開衫毛衣尺寸的經典計算方法 瀏覽:356
廣電有線連接方法 瀏覽:827
局解血管的檢查常用方法 瀏覽:988
瑜伽的技巧和方法 瀏覽:835
寫出五種植物的傳播方法 瀏覽:99
治療脾氣差的最佳方法 瀏覽:814
花卉滿天星的種植方法 瀏覽:967
風控未通檢測方法 瀏覽:767
根管治療術的步驟和方法 瀏覽:180
去腳臭的簡單的方法 瀏覽:934
二年級語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瀏覽:69
學前教育研究方法課題 瀏覽:867
瑜伽胳膊鍛煉方法 瀏覽: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