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提高觀察能力的方法和分析能力

提高觀察能力的方法和分析能力

發布時間:2022-04-29 21:31:19

如何培養觀察力

1、激發觀察的動機

觀察的進行需要興趣的參與,有了觀察的渴望才能夠更細致地觀察,可以為自己確立觀察事物的目的,尋找自己對事物的好奇之處,這樣投入觀察時也會更加細致。

2、多感官同時參與

在觀察的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各種感官,讓眼睛、耳朵、鼻子等等感官同時參與,同時也要充分調動大腦,一邊觀察一邊思考,充分地參與觀察的過程,長此以往,觀察能力會有大幅提高。

怎麼提高觀察分析能力

1.你很注重計劃性,提前對每一種情況做一種計劃,並且預測敵手的反應,按照不同反應再逐一計劃,打敗人類的深藍就是用的這樣的預測搜索的方式。但是這不是人類擅長的思維方式。這種方式會花費大量准備時間而且人腦在緊急情境下常常難以完成搜索。
適合人腦的方法是仿照實景反復訓練,而不是深度計劃。

2.你認為事情是容易用列表方式預測的。其實即使你能夠粗略列出外界可能的情況,卻難以預測你頭腦的瞬息萬變。因此,注重練習與實踐才能取勝。

3.你認為對不同的問題都有通用的方法增加分析能力。我認為這種萬能的頭腦加速器是不存在的。至於EQ,它之所以作為科學指標就是因為它在通常情況下是極為穩定的,終生不變的。你需要在自己的領域里加強培養,經常找同行爭論本職問題。

4.如果一定要找應對緊急情境的萬能思維加速器,就只能從生理方面入手了:在進入緊急情境前一周內保證良好的睡眠,一天內靠運動提高臨時血氧濃度,一小時內看看笑話,保證自己在緊急情景下具有高情緒。

⑶ 教師提高觀察能力的有效方法是

首先,要明確觀察態度。

要明確觀察分析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進而能夠把握觀察的各項要求,敢於去觀察、樂於去觀察,能夠嘗試利用多種工具協助自己順利完成觀察,並努力地實現觀察作用的最大化。正所謂:「態度決定成敗!」有了良好的心理准備,觀察的效果才會好。

其次,制訂合理的觀察計劃。

什麼是觀察?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活動。觀察計劃對觀察起著指導性的作用。在制訂觀察計劃時,要考慮此次或此階段的觀察目標,確定觀察的方向。觀察計劃最好落實在紙面上,這樣教師才能更好地記住,以便在觀察的時候有意識地捕捉對自己有用的信息。觀察計劃對觀察起著導向作用,但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觀察計劃是教師做的,但觀察對象是孩子,教師應該根據孩子的興趣點和活動適時地調整自己的觀察計劃。

在觀察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用公平、公正的眼光看待幼兒之間的互動,並盡可能地保持事件的自然發展狀況,減少對幼兒和環境的影響,並對事件進行記錄,記錄中不應包含主觀意識的內容。記錄要及時、詳盡,這對後期的分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三,在日常活動中對幼兒進行觀察。

教師觀察能力的提升不僅依賴於專門的觀察活動,在日常活動和教育教學中,觀察的運用和練習更是隨處可見。比如對幼兒在教育活動中與其他幼兒的合作方法的觀察,可以引發對幼兒合作意識的培養;對幼兒穿衣順序的觀察,可在教幼兒合理安排時間中用到。教師應將觀察的方法有效地運用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幼兒進行細致、全面的觀察,以便提前對幼兒的各種表現有所准備,促進教育活動的順利進行;日常觀察還可以幫助教師更合理地安排教育環節,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第四,在觀察的基礎之上進行分析,做到有理有據。

分析要嚴格遵守客觀、全面的原則。要有針對性,不可過於籠統,否則會使觀察的效果大打折扣。

教師觀察分析能力的提高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有持之以恆的耐心,有勇於反思和不斷挑戰自我的精神。

⑷ 如何培養觀察力

1有觀察的對象,培養觀察力,需要有觀察的對象,家長可以經常帶孩子出去玩,如海洋館、動物園、公園等地,讓孩子觀察樹木花草的顏色形狀、動物的肢體動作,表情。經過某個商店的櫥窗時,可以讓寶寶仔細觀察一下櫥窗里陳列的東西,離開以後,要求他說出剛才櫥窗里看到的都有什麼東西,什麼顏色的,什麼樣子的等等。 家長買完菜回來,可以讓寶寶仔細地觀察這些蔬菜,找出蔬菜的共同點以及各自的特徵,如顏色、形狀等,這樣不僅能提高寶寶的自然觀察智能,也能讓寶寶更好地記住這些蔬菜。

2培養觀察興趣

,主動去觀察自然是比被動觀察的作用要大的,家長要培養孩子觀察興趣,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如問孩子知不知道家裡的花園中什麼花先開花,什麼樹樹葉先長?如果他答不上來,可以帶孩子去實地觀察。有些孩子對動物感興趣,可以問他金魚和鯽魚有什麼區別等等,讓孩子不斷的觀察和思考,也是培養觀察力的一種方式。

3回憶口述觀察到的事物

,只看看、說說,與用筆記錄下來,效果是不大一樣的。觀察得到的每個細節、片段都是事物變化發展的表象,都有研究和保存的價值。不過,這時孩子不會識多少宇,你可以讓他對你說,讓他回憶觀察到的情形,你幫他記錄下來,這也是很有意義的。

4觀察力培養過程也是有效陪伴的一種。

⑸ 如何提高兒童行為觀察與分析能力

要提高兒童的行為觀察和分析能力,就需要在孩子平時的活動中多培養他們的觀察行為,讓他們去觀察。比如可以引導他們觀察某一件事情,然後讓他們去說出這件事情有什麼特點,或者觀察一幅畫,對一副畫進行描述。除了培養他們的觀察,分析能力以外,還可以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⑹ 如何鍛煉自己的觀察能力

人的觀察力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在學習中培養,在實踐中鍛煉起來的。
特別是對學習自然科學的人來說,觀察力尤其重要。要從小養成自覺地、認真地觀察各種自然現象的習慣、興趣和能力。通過直接體驗,積累對自然現象的感性認識,培養對事物進行科學觀察的能力和習慣。為了有效地進行觀察,更好地鍛煉觀察力,掌握良好的觀察方法是必要的。
一、確立觀察目的。對一個事物進行觀察時,要明確觀察什麼,怎樣觀察,達到什麼目的,做到有的放矢,這樣才能把觀察的注意力集中到事物的主要方面,以抓住其本質特徵。目的性是觀察力的最顯著的特點,有目的觀察才會對自己的觀察提出要求,獲得一定深度和廣度的鍛煉。反之如果東張西望,左顧右盼,對事物熟視無睹,你的觀察力就得不到鍛煉。例如,你想要辦一個新的商店,需要從別的商店獲得一些商品陳列的經驗,此時,你去觀察一定帶著目的性。只有帶著目的性的觀察才是有效的觀察,才能盡快提高自己的觀察力。
二、制訂觀察計劃。在觀察前,對觀察的內容做出安排,制訂周密的計劃。如果在觀察時毫無計劃,漫無條理,那就不會有什麼收獲。因此,我們進行觀察前就要打算好,先觀察什麼,後觀察什麼,按部就班,系統進行。觀察的計劃,可以寫成書面的,也可以記在腦子里。
三、培養濃厚的觀察興趣。每個人由於觀察敏銳性的差異,在同一件事物的觀察上出現不同的興趣,注意到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特點。因此,培養濃厚的觀察興趣是培養觀察能力的重要前提條件。為了鍛煉觀察能力,必須培養每個人廣泛的興趣,這樣才能促使人們津津有味地進行多樣觀察。同時,還要有中心興趣。有了中心興趣,就會全神貫注地對某一領域進行深入的觀察。
四、觀察現象,探尋本質。觀察力是思維的觸角,要培養同學們的觀察力,就要善於把觀察的任務具體化,善於引導他們從現象乃至隱蔽的細節中探索事物的本質。
五、培養良好的觀察方法。大多數同學缺乏生活經驗和獨立、系統的觀察能力,在觀察事物時,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質,或者看得粗心、籠統,甚至觀察的順序雜亂無章。一個良好的觀察者必須具備觀察事物的技巧,掌握適當的觀察方法。
六、遵循感知的客觀規律。觀察和觀察力是在感知過程中提高的。因為,為了培養觀察力,就必須遵循感知的一些規律。也就是說感知的一些規律也成為觀察的基本規律。感知規律主要有以下七條:
A.強度律。對被感知的事物,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才能感知得清晰。一般人對雷鳴電閃是容易感知的,因為它的感知強度很高,而對於昆蟲的活動,如對螞蟻行走的聲音就難以覺察。因此,在實踐中,要適當地提高感知對象的強度,並要注意那些強度很弱的對象。
B.差異律。這是針對感知對象與它的背景的差異而言的。凡是觀察對象與背景的差別越大,對象就被感知得越清晰;相反,凡是對象與背景的差別越小,對象就被感知得越不清晰。例如萬綠叢中一點紅,這點紅就很容易被感知。鶴立雞群,也是屬於這類情形。但是在白幕上印白字,則幾乎無法辨認。
C.凡是兩個顯著不同甚至互相對立的事物,就容易被清楚地感知。因此,在觀察中要善於用對比的方法,把具有對比意義的材料放在一起,甚至還可以製造對比環境。例如觀察的高矮對比,色彩對比。
D.活動律。活動的物體比靜止的物體容易感知。魔術師用一隻手做明顯的動作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而另一隻手卻在耍手法以達到他的目的。所以,在觀察中要善於利用活動規律,達到觀察目的。
E.組合律。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凡是空間上接近、時間上連續、形式上相同、顏色上一致的觀察對象容易形成整體而為我們清晰地感知。因此,在實際觀察中,要把零散的材料或事物,按空間接近、時間連續、形式相同或顏色一致的形式組合起來進行觀察,從而找出各自的特點。例如在一堆亂物件中選大小相差不遠,顏色相近的若干件,排列起來比較,就可看出彼此的差異。
F.協同律。指在觀察過程中,有效地發動各種感知器官,分工合作,協同活動,這樣可以提高觀察的效果。也指同時運用強度、差異、對比等規律去觀察對象。17世紀捷克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就曾要求人們盡可能地運用視、聽、味、嗅、觸等感官進行感知。我們學習要做到「五到」,就是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目的是要通過多種感知的渠道,提高觀察的效力。
G.養成持久的觀察習慣。貝弗里奇說:「培養那種以積極的探究態度觀注事物的習慣,有助於觀察力的發展。在研究工作中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比擁有大量的學術知識更重要,這種說法並不過分。」一個人有了持久的觀察習慣,他能克服觀察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障礙和困難,把觀察進行到底。而觀察力就正是在這種「鍥而不舍」的過程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5練習方法編輯
要鍛煉觀察力,應從身邊的事物、所處的環境、人的特點著手。比如:你家裡的桌子的位置有輕微變化、你的一個新朋友的眼皮是內雙的、今天路上的車輛比以往少了一點(從此你可以去推斷為什麼少,發生了什麼)、餐廳見的某個陌生人是個左撇子、你周圍的人的表情,穿著等等。
觀察是一種用心的行為,而非隨隨便便地「看」。觀察一個樓梯,你可以算它的級數、高低,光是看的話,你可能只是記得:它是一個樓梯。
在初練觀察力時,最好養成有意識的觀察。針對一個平凡無常的事物,你應有意地細微地觀察它所具有的特徵,注意常人難以發現的地方。再有,通過對比也是訓練觀察力的好方法。如:今天和昨天的窗戶上的灰塵有什麼變化、股市的變化並推測其未來趨勢。觀察,不僅要觀察其內在本質,也要著重於發現事物的變化。
總之,持有一顆觀察的心並付諸實踐,長此以往,便可以訓練出潛意識的觀察能力,即:對於什麼事物,都會習慣性地去觀察。這是一種好習慣。
靜視——一目瞭然
1、在你的房間里或屋外找一樣東西,比如表、自來水、筆、台燈、一張椅子或一棵花草,距離約60厘米,平視前方,自然眨眼,集中注意力注視這一件物體。默數60~90下,即1~1.5分鍾,在默數的同時,要專心致志地仔細觀察。閉上眼睛,努力在腦海中勾勒出該物體的形象,應盡可能地加以詳細描述,最好用文字將其特徵描述出來。然後重復細看一遍,如果有錯,加以補充。
2、你在訓練熟練後,逐漸轉到更復雜的物體上,觀察周圍事物的特徵,然後閉眼回想。重復幾次,直到每個細節都看到。可以觀察地平線、衣服的顏色、植物的形狀、人們的姿勢和動作、天空陰雲的形狀和顏色等。觀察的要點是,不斷改變目光的焦點,盡可能多地記住完整物體不同部分的特徵,記得越多越好。在每一分析練習之後,閉上眼睛,用心靈的眼睛全面地觀察,然後睜開眼睛,對照實物,校正你心靈的印象,然後再閉再睜,直到完全相同為止。還可以在某一環境中關注一種形狀或顏色,試著在周圍其他地方找到它。
3、建議你然後再去觀察名畫。必須把自己的描述與原物加以對照,力求做到描寫精微、細致。在用名畫作練習時,應通過形象思維激發自己的感情,由感受產生興致,由興致上升到心情。
這樣,不僅可以改善觀察力、注意力,而且可以提高記憶力和創造力。因為在你製作新的心中的形象的過程中,你吸收使用了大量清晰的視覺信息,並且把它儲藏在你的大腦中。
行視——邊走邊看
以中等速度穿過你的房間、教室、辦公室,或者繞著房間走一圈,迅速留意盡可能多的物體。回想,把你所看到的盡可能詳細地說出來,最好寫出來,然後對照補充。
在日常生活中,眼睛像閃電一樣看。可以在眨眼的功夫,即01~04秒之間,去看眼前的物品,然後回想其種類和位置;看馬路上疾駛的汽車牌號,然後回想其字母、號碼;看一張陌生的面孔,然後回想其特徵;看路邊的樹、樓,然後回想其棵數、層數;看廣告牌,然後回想其畫面和文字。所謂「心明眼亮」,這樣不僅可以有效鍛煉視覺的靈敏度,鍛煉視覺和大腦在瞬間強烈的注意力,而且可以使你從內到外更加聰慧。
拋視——天女散花
取25塊到30塊大小適中的彩色圓球,或積木、跳棋子,其中紅色、黃色、白色或其他顏色的各佔三分之一。將它們完全混合在一起,放在盆里。用兩手迅速抓起兩把,然後放手,讓它們同時從手中滾落到沙發上,或床上、桌面上、地上。當它們全部落下後,迅速看一眼這些落下的物體,然後轉過身去,將每種顏色的數目憑記憶而不是猜測寫下來。檢查是否正確。
重復這一練習10天,在第10天看看你的進步。
速視——疏而不漏
取50張7厘米見方的紙片,每一張紙片上面都寫上一個漢字或字母,字跡應清晰、工整,將有字的一面朝下。也可用撲克牌。取出10張,閉著眼使它們面朝上,盡量分散放在桌面上。接著,睜眼用極短的時間仔細看它們一眼。然後轉過身,憑著你的記憶把所看到的字寫下來。緊接著,用另10張紙片重復這一練習。每天這樣練習三次,重復10天。在第10天注意一下你取得了多大進步。
統視——盡收眼底
睜大你的眼睛,但不要過分以至於讓你覺得不適。注意力完全集中,注視正前方,觀察你視野中的所有物體,但眼珠不可以有一點的轉動。堅持10秒鍾後,回想所看到的東西,憑借你的記憶,將所能想起來的物體的名字寫下來,不要憑借你已有的信息和猜測來作記錄。重復10 天,每天變換觀察的位置和視野。在第10天看看你的進步。
6注意事項編輯
無論做什麼事,只要能堅持下去,就會取得成功。習慣成自然,觀察力貴在培養,更重要的是能養成長期觀察的良好習慣。

⑺ 如何提高觀察力

一、要有明確的目的和任務

明確的目的和任務對觀察活動具有指導和管理組織作用,能使我們有的放失,集中注意力,克服與之無關的事情的干擾,朝著既定目標前行,從而獲得比較清唽而完整的知覺,取得滿意的觀察結果。

二、要豐富自己的知識和經驗

知識經驗與觀察力是相輔相成道、相得益彰的關系。良好的觀察力是獲得豐富的知識經驗的前提和條件,豐富的知識經驗又是高觀察力的重要因素。一個知識貧乏,經驗不足的人,不可能對相應事物作出全面深刻的觀察。

三、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

良好的觀察習慣(如同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提高學習能力的作用一樣)對提高觀察力是非常有益的。主要應培養以下幾種好習慣:

1、觀察要有計劃

有了計劃,就能保證觀察有系統、有步驟的進行,避免漫無條理,丟三落四。一般來說,長期而復雜的觀察,要制定書面計劃。

2、學會使用多種感官

多種感官並用,如不僅用眼看,還可用手摸、用耳聽、用嘴嘗、用鼻嗅等等,這樣,才能獲得完整而深刻的材料,這樣,才能提高觀察力。

3、慣以積極思維

僅憑感官得到的材料是膚淺的,零散的、片面的,這就需要開動腦筋,積極思維,把觀察的每個細節、每個片段、每個過程、前後左右,都用思維聯系起來,這樣,才能得到反應事物本質的材料。

4、觀察要認真細致

觀察要認真細致,決不放過每個細節、每個片段。決不可馬馬乎乎、粗枝大葉。因為,每個細節、每個片段都是事物變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5、作好觀察記錄

觀察得到的每個細節、片段都是事物變化發展的表象,都有研究和保存的價值。所以,我們一定要把觀察到的現象通通記錄下來。記錄要忠於事實,不可加入主觀意識。記錄要詳細,必要時,要繪圖、列表、攝影、錄像。

6、及時整理總結

整理總結是收獲和提高的階段。通過整理總結,不僅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結論性的書面材料,也可能形成游記、散文、報告文學等之類的文學作品。這樣,不僅鞏固了知識,也提高了觀察和寫作能力。

⑻ 孩子的觀察力不好,如何培養和提高孩子的觀察力

什麼是觀察力?
有的寶寶喜歡觀察星空,特別是對銀河、火星、月亮等觀察興趣很濃,經常喜歡纏著爸爸問東問西。有的寶寶對植物很有興趣,注意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從播種、發芽到發育、成熟,對大自然很感興趣。其實這是寶寶從小就表現出觀察興趣和持久的觀察力。
觀察力是什麼呢?是指人通過眼、耳、鼻、舌、身感知客觀事物的能力。觀察,是人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感知活動,不是盲目的、隨意的。人學習知識的過程,從觀察開始。要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發展他的智力,不提高他的觀察力是不行的。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曾經明確指出,學生學習成績落後的原因縱然是復雜的,但普遍的特點之一是觀察力差。
培養寶寶觀察能力的7個步驟
第一步:從保護感覺器官開始。
第二步:感覺訓練全方位展開視覺、觸覺。
第三步:提醒和肯定寶寶的觀察。
第四步:引導寶寶進行有序觀察。
第五步:培養寶寶觀察的多感官化。
第六步:給寶寶一份觀察的意外驚喜。
第七步:爸媽跟寶寶一起觀察。
提高觀察力的主要原則:
1、指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明確觀察目的。
在家裡或外出,可以隨時確定一種觀察對象,進行有目的的觀察。比如,觀察一件工藝品的形態、顏色、特點、製作水平;觀察做飯、做菜的全過程;觀察山水、樹木、花草;觀察一座建築……為了提高觀察效果,還可以邊觀察邊用語言描述。父母與孩子還可以互相評議,看看觀察得仔細不仔細,描述得逼真不逼真。如能經常這樣做,定會提高孩子的觀察力。
明確觀察目的,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教育孩子在心裡樹立觀察的意識,認清觀察對於發展自身智能的好處;另一層是教育孩子在觀察任何事物時,都要有明確的目的,即觀察什麼,為什麼觀察
2、培養孩子有計劃地觀察事物。
觀察活動有內容繁簡、范圍大小、時間長短的分別,但都需要有計劃地進行。沒有計劃,效果不好,不利於提高觀察的能力。觀察有計劃,是指在觀察活動開始之前,先定好觀察的目的。多少米,怎麼淘,放多少水,大火燒多長時間,小火燜多長時間。先是觀察父母怎樣做,然後自己一邊學著幫,一邊觀察。學會了做飯,也提高了觀察力。
3、指導孩子學會觀察的方法。
古詩雲「橫看成嶺側成峰」,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會獲得不同的信息和感受。因此觀察事物必須掌握不同的方法。
常用的觀察方法有:全面觀察和重點觀察;在自然狀態下觀察和實驗中觀察;長期觀察,短期觀察,定期觀察;正面觀察和側面觀察;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解剖(或分解)觀察,比較觀察;有記錄觀察和無記錄觀察,等等。觀察不同的對象,出於不同的目的,應事先考慮用什麼樣的觀察方法。有時候,需要幾種方法配合使用。
4、指導孩子遵循感知規律進行觀察。
觀察事物是為了認識事物,感知是認識的第一步。而感知是有規律的,應該遵循規律去進行觀察。
強度律:觀察的對象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才能觀察得清晰、准確。因此,在觀察前,對有可能提高強度的事物,應採取措施提高其強度。比如,觀察人的肌肉,綳緊時看得最清楚;觀察蒸氣的特點,水壺里的水要滿到一定程度,效果才好。
差異律:被觀察的對象與背景反差越大,觀察效果越好。因此,要設法增加觀察對象與背景之間的差異。比如,觀察一種昆蟲的形態、顏色,把它放在反差大的紙上,效果就會好。
對比律:兩個顯著不同甚至對立的事物容易觀察,因而在觀察中把具有對比意義的材料放在一起觀察效果好。比如,兩種不同的蘋果放在一起,比較形狀、顏色、大小,再通過品嘗比較味道。
活動律:運動中的對象容易吸引人的注意,運動中的情況與靜止狀態有所不同。因此,觀察某些事物,既觀察靜止的情況,又要看活動中的情況。比如,觀察一個人,就應將靜止狀態與活動狀態結合起來觀察。
組合律:把有關聯的事物組合起來觀察,既能把握整體情況,又能把握具體情況。比如觀察一間房屋的布置,觀察一個人的服飾就應該組合起來觀察。
協同律:觀察任何事物都需要人的不同感官的協同配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專家提示:
1、美的環境能給孩子美的享受,可陶冶孩子的性情。家長應盡量把孩子的生活環境布置的安靜整潔、豐富多彩。
2、嬰兒多接觸和觀察大自然,對促進身心發育很有益處,應多帶孩子到色彩繽紛的戶外去培養他的觀察能力。
3、培養觀察力與語言能力要結合。語言能力的發育過程是先聽懂後才會說的,指認物名是練習聽聲音與物品的聯系,記住看過的東西。
4、寶寶觀察能力發展並不都是均衡的,存在個體差異,有的寶寶發展較快,有的寶寶就慢點,不要以此來判斷是否聰明。
如何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
晚上,媽媽在洗漱間准備刷牙,兒子也准備洗澡,邊脫衣服邊說:「出個腦筋急轉彎給你猜:什麼球不能拍?」媽媽順口說「地球」。接著又說:「你能不能自己編個謎語給我猜猜?」兒子正好脫下褲子,想了想說:「有了。左邊一座山,右邊一座山,中間隔條河。打身體的一個部位。」媽媽認真地想了很久,怎麼也猜不出來,笑著問兒子:「真的是你自己編的?謎底是什麼?」兒子笑了笑說:「沒錯,就是我自己編的,謎底是——屁股。」
確實,很形象!這是孩子用心觀察的結果。
其實,孩子的信息來源於生活。只要孩子能留意生活,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他的想像力、發散性思維能力必會得到質的飛躍。那麼,我們如何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呢?
1、培養幼兒的興趣,激發他們觀察的慾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一旦對某事物產生了興趣,觀察就成了他們自覺、自願、自主的行為了。
2、教給幼兒進行正確觀察的方法。
幼兒有了觀察興趣之後,成人就要引導幼兒進行正確的觀察。如觀察有一定的順序,可以按從上到下或是從左到右的順序對物體進行觀察。觀察也有一點的內容,可以觀察物體的顏色、形狀、大小等。
3、引導幼兒進行深入的觀察。
孩子觀察了眼前事物之後,還要啟發幼兒進行聯想,聯想生活中自己見過的其他相關或相似的事物,比較一下有什麼異同,找出異同的原因。這樣對於提高孩子的分析問題的能力是大有幫助的。
事實證明,幼兒記憶自己觀察的事物,要比記憶成人直接教給他的知識要深刻得多。在生活中,家長要注意引導幼兒多觀察,養成經常觀察的好習慣。

閱讀全文

與提高觀察能力的方法和分析能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原中歸納的方法有什麼局限性 瀏覽:509
燈具遙控安裝方法 瀏覽:985
在家地震預警有哪些方法論 瀏覽:399
氣缸圓柱度的檢測方法 瀏覽:214
東風制動燈故障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309
簡諧運動研究方法 瀏覽:124
幼兒異物吸入的搶救方法有哪些 瀏覽:211
開衫毛衣尺寸的經典計算方法 瀏覽:356
廣電有線連接方法 瀏覽:827
局解血管的檢查常用方法 瀏覽:988
瑜伽的技巧和方法 瀏覽:835
寫出五種植物的傳播方法 瀏覽:99
治療脾氣差的最佳方法 瀏覽:814
花卉滿天星的種植方法 瀏覽:967
風控未通檢測方法 瀏覽:767
根管治療術的步驟和方法 瀏覽:180
去腳臭的簡單的方法 瀏覽:934
二年級語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瀏覽:69
學前教育研究方法課題 瀏覽:867
瑜伽胳膊鍛煉方法 瀏覽: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