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文化的內涵與功能教學方法

文化的內涵與功能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4-29 08:49:43

Ⅰ 文化的內涵是什麼怎麼理解

文化內涵是一個群體(可以是國家、也可以是民族、企業、家庭)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習慣、代表人物,及由這個群體整體意識所輻射出來的一切活動。傳統意義上所說的,一個人有或者沒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後者是狹義的解釋,前者是廣義的解釋。

文化內涵大致可以表述為:廣泛的知識並能將之活學活用和內心的精神和修養。傳統的觀念認為: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它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個方面。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飾、日常用品等,它是一種可見的顯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別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社會制度以及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它們屬於不可見的隱性文化。包括文學、哲學、政治等方面的內容。

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

要做出產品的文化內涵,做為品牌來說都對自身有所定位,市場人群,年齡,男女,人群的文化內涵(品味),做為設計來說只是用什麼樣的元素來表達品牌的一個內在的審美,是客觀存在的,而品牌的一種走向也不是我們一兩句就能搞清楚的。

讓產品更有內涵的辦法,就是先讓自己更有內涵,產品的文化內涵有外在賦予的,也有在設計之初就作為設計元素來進行創作的,要真正做到有文化內涵,還是要在設計之初就融入進去,或者是說就是那某個文化做媒介來進行設計。

其實現在很多公司設計出的產品都是後天賦予的文化內涵,要讓產品真正體現出文化內涵還是需要從根本抓起。

傢具的文化內涵,加入WTO後,中國本土的傢具行業開始致力於產品的研究設計與市場的開發,各大傢具行業開始陸續出現並且迅速發展,所研發出來的產品也更加符合中國的傳統理念,經久耐用,質高價低。

但是前期對辦公環境不太了解,後來慢慢學習後,逐漸跟上了國際的步伐。發展至今,國內辦公傢具市場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沉澱,體系已經越來越成熟了。

中國飲食文化內涵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1)文化的內涵與功能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文化有兩種,一種是生產文化,一種是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是生產文化,生活思想文化是精神文化。任何文化都為生活所用,沒有不為生活所用的文化。任何一種文化都包含了一種生活生存的理論和方式,理念和認識。

至於對文化的結構,不同的說法也很多。一般地把它分為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體實在的事物,如衣、食、住、行。

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規范自身行為和調節相互關系的准則。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習慣和風俗,它是一種社會的、集體的行為。

心態文化是人們的社會心理和社會的意識形態,包括人們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文學藝術作品。這是文化的核心,也是文化的精華部分。

有些人類學家將文化分為三個層次:高級文化(High culture),包括哲學、文學、藝術、宗教等。大眾文化(Popular culture),指習俗、儀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際關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

深層文化(Deep culture),主要指價值觀的美醜定義,時間取向、生活節奏、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與性別、階層、職業、親屬關系相關的個人角色。高級文化和大眾文化均植根於深層文化,而深層文化的某一概念又以一種習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眾文化中,以一種藝術形式或文學主題反映在高級文化中。

廣義的文化包括四個層次:一是物態文化層,由物化的知識力量構成,它是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品的總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二是制度文化層,由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各種社會規范構成。

包括社會經濟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國家、經濟、政治、宗教社團、教育、科技、藝術組織等。三是行為文化層,以民風民俗形態出現,見之於日常起居動作之中,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四是心態文化層,由人類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經過長期蘊育而形成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構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心態文化層可細分為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兩個層次。

Ⅱ 傳統文化怎麼教

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教學目標
1.了解傳統文化、文化傳統等概念的含義;
2.學會寫內容提要;
3.學習關系性議論文的寫法以及正反議論、比喻論證、類比論證等說理方法的運用。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中的展現。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實踐活動中創造積累的文明成果,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見證,它博大精深,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偉大貢獻。

學習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弘揚民族精神,是基礎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習誦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了解歷史名人、名勝古跡、科技發明、藝術創造(如建築、繪畫、書法、戲曲)和民俗風情等傳統文化內容,對少年兒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啟迪,對培養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一)、課程性質

傳統文化課程是對少年兒童進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啟蒙課程,是我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中的必修課程之一。

本課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一)典範性

本課程遵循少年兒童的認知規律,選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具有積極意義的典範作品作為教育內容,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滋養,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趣味性

本課程貼近少年兒童生活,注重興趣培養,教材的呈現形式應符合少年兒童的接受心理,學習形式力求生動活潑、豐富多彩,使少年兒童感受到學習傳統文化的樂趣。

(三)啟蒙性

本課程注重對少年兒童進行傳統文化價值觀的熏陶和影響,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應符合學生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體現啟蒙性。

(四)開放性

本課程的學習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許多領域,應充分利用課內外各種可利用的學習資源,組織學生走出課堂,進行參觀游覽、調查訪問、參加村鎮或社區傳統文化活動等,讓學生在感悟、體驗中接受傳統文化教育。

(二)、基本理念

(一)感受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認識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特點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通過學習,學生可以了解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和特點,感受傳統文化豐富的思想內涵和藝術魅力,從而認識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逐步提升傳統文化素養,培養民族精神

引領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進行學習,能夠拓寬學生的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實踐領域,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逐步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

民族精神的形成是傳統文化長期熏陶、影響的結果。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對於培養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發揮傳統文化的教育功能

強化朗讀、背誦傳統文化的精華,不僅能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記憶力,而且能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經典的感悟能力。

充分利用當地的課程資源,加強課內外結合、校內外溝通,如參觀文化館、博物館,游覽文化古跡、文化名勝等,使學生直接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感染。

二、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一)認識傳統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傳統文化的智慧,初步感悟、了解傳統文化的精神、審美理想、審美情趣等,感受中華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初步了解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和形式,自覺拓展學習視野,積極參與校內外的傳統文化活動。

(四)培養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掌握學習傳統文化的科學方法,養成學習傳統文化的良好習慣。

(五)學習傳統文明禮儀,提高個人修養。

(六)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培養合作意識。

(二)、階段目標

第三學段(7至8年級)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經典古詩文60篇(首或段),能默寫出重要的名言名句。

2.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能藉助相關資料理解所學詩文的基本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觀點態度,品味作品的語言內涵,感受作品的藝術魅力。

3.能針對所學詩文中作者的觀點進行討論,能結合現實生活談出自己的認識和體會,明確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如何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精神。

4.能藉助有關資料了解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不斷積累傳統文化知識。如《論語》、《孟子》、《老子》、《莊子》等文化經典著作,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孫武、孫臏等諸子百家代表人物,秦始皇、漢武帝、曹操、諸葛亮、唐太宗、魏徵、唐明皇、包拯、成吉思汗、康熙、乾隆等政治方面的傑出歷史人物;屈原、張衡、王羲之、吳道子、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陸游、文天祥、李時珍、康有為等文化藝術、科學名人,長城、泰山、黃帝陵等名勝古跡,詩、詞、曲、小說等主要文學體裁。

5.能向同學介紹自己搜集到的當地某一歷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跡和主要貢獻,能談出自己對該歷史文化名人的看法;在廣泛交流的基礎上,每個同學選擇一位自己最喜歡的歷史文化名人,寫出自己喜愛的理由並提出自己的奮斗目標。

6.能根據學習內容寫讀書筆記,能根據實地考察所得寫出考察簡報,能根據有關資料編輯班級或校內報刊等。

7.繼續學習傳統文明禮儀,規范自己的言行,提高個人修養。

8.能自主搜集名勝古跡和傳統民俗的相關資料,能向同學介紹某一名勝古跡或傳統民俗的有關知識,能結合實際體驗談出自己的認識和感受。

9.能根據所學詩文進行拓展閱讀,將自己搜集和整理的優秀作品介紹給同學;能自主開展經典詩文朗誦會、傳統文化考察、傳統文化知識競賽、書法比賽、傳統文化攝影展等活動。

10.能初步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培養熱愛傳統文化的感情,吸收傳統文化的智慧,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

三、 實施措施

(一)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文化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應積極發揮主導作用,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二)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通過傳統文化課程內容的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三)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性

通過活動性學習,使學生在誦讀、感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

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學習活動,如詩歌朗誦、書法比賽、藝術節等,充分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通過參觀游覽文化古跡、尋訪歷史文化名人、參與傳統節日活動等,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社會意義。

(四)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組織學習活動,要注意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從小養成喜歡讀書、認真書寫、勤於思考、踴躍發言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體現教學的層次性

教學中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在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等方面的不同特點,體現教學要求的層次性,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和自信,在原有基礎上都能循序漸進,得以發展提高,不可盲目拔高教學要求。

(六)重視對學生的文化熏陶

學習經典重在積累感悟。通過品味經典之韻、感受志士之魂、領略山水之美、參與藝術之樂,使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滋養,獲得文化積累,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文化品格。

要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力求以情動人、以情啟智、以情養德,激發學生情感共鳴。

(七)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初步的鑒別意識

傳統文化因歷史的局限,也存在一些不符合現代價值觀念的內容。教學中要逐步培養學生初步的辨別和鑒賞能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具有初步的鑒別意識。

(八)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傳統文化是一門新課程,教師要加強對傳統文化內容的學習與研究,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同時也要在教學過程中大膽探索新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九)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資源

要建立開放的課程資源網路,充分利用農村、社區等本地文化教育資源,並發展校外指導教師隊伍,選擇不同的教育活動方式和類型,對學生進行教育。

(十)注意處理好本課程與其他課程的關系

本課程既有自己的獨特性,又與其他課程有一定的聯系,在實施本課程的過程中,應注意與語文、品德等學科的教學或校內外其他教育活動相結合,相互促進,實現綜合教育效益。

Ⅲ 文化的主要功能是什麼

文化的主要功能是:

1、文化作為一種社會力量和精神力量,在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2、文化、經濟和政治一體化。文化對政治、經濟產生反作用,對政治、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先進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腐朽的文化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3、文化日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4、文化影響著人們的交際行為和交際方式,影響著人們的實踐活動、認知活動和思維方式。

5、良好的文化塑造一個人的生活。良好的文化可以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6、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個人成長有著深刻的影響。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是人成長的催化劑,反動的、腐朽的文化會把人引入歧途。

7、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微妙而深遠持久的特點。

(3)文化的內涵與功能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作用。經濟和政治決定文化,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文化也會對某些經濟和政治產生影響。先進健康的文化促進社會發展,落後腐朽的文化阻礙社會發展。

文化、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了促進經濟建設,發展教育,培養各類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

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文化與政治的互動體現在人們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才能更好地參與政治生活。反對文化霸權已成為當前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Ⅳ 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文化是一個群體(可以是國家、也可以是民族、企業、家庭)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習慣、代表人物,及由這個群體整體意識所輻射出來的一切活動。傳統意義上所說的,一個人有或者沒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後者是狹義的解釋,前者是廣義的解釋。另有人以此為名。
定義
廣義: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社會意識形態。在階級社會中,文化是階級斗爭的武器。一定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
狹義:指意識形態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
文化是人類生活的反映,活動的記錄,歷史的積沉,是人們對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願望,是人們的高級精神生活。是人們認識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她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論,是人們對倫理、道德和秩序的認定與遵循,是人們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與准則。思想和理論是文化的核心、靈魂,沒有思想和理論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種文化都包含有一種思想和理論,生存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是現實,理想是嚮往,願望是想得到的,要求是必須做到的。
廣義文化與狹義文化
1 、對文化的結構解剖,有兩分說,即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層次說,即分為物質、制度、精神三層次;有四層次說,即分為物質、制度、風俗習慣、思想與價值。有六大子系統說,即物質、社會關系、精神、藝術、語言符號、風俗習慣等。
2 、廣義的文化,著眼於人類與一般動物,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本質區別,著眼於人類卓立於自然的獨特的生存方式,其涵蓋面非常廣泛,所以又被稱為大文化。
3 、廣義的文化包括四個層次:一是物態文化層,由物化的知識力量構成,是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品的總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二是制度文化層,由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各種社會規范構成。包括社會經濟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國家、經濟、政治、宗教社團、教育、科技、藝術組織等。三是行為文化層,以民風民俗形態出現,見之於日常起居動作之中,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四是心態文化層,由人類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經過長期蘊育而形成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構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4 、心態文化層可細分為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兩個層次。
5 、社會心理是人們日常的精神狀態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經過理論加工和藝術升華的流行的大眾心態,諸如人們的要求、願望、情緒等。
6 、社會意識形態是指經過系統加工的社會意識,往往經由文化專家的理論歸納、邏輯整理、藝術完善、並以著作、藝術作品等物化形態固定下來並跨時空傳播。
7 、根據與社會存在關系的疏密程度,可將社會意識形態區分為基層意識形態和高層意識形態,前者包括政治理論、法權觀念等,後者包括哲學、文學、藝術、宗教等。
8 、基層意識形態與社會存在保持著密切聯系,是經濟基礎的集中體現,但它的產生和發展仍然要經過社會心理這一中間環節起作用;高層意識形態是更高的更遠離物質經濟基礎的意識形態,具有較強的獨立性,但它與社會存在之間的中介是社會心理和基層意識形態。
9 、狹義的文化排除人類社會-歷史生活中關於物質創造活動及其結果的部分,專注於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結果,主要是心態文化,又稱「小文化」。
10、1871年,英國文化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了狹義文化的早期經典界說,即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
文化有兩種,一種是生產文化,一種是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是生產文化,生活思想文化是精神文化。任何文化都是為生活所用,沒有不為生活所用的文化。任何一種文化都包含了一種生活生存的理論和方式,理念和認識。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形成了共同的認識,理念和思想,遵循著一定的規則,規范和秩序,這就是文化。 來源於《中國文化概論》大綱緒論部分。
文化就是人們關注、探討感興趣事物的現象和氛圍。
根據人們探討某個事物人數的多寡則可以把文化分成大文化和小文化。即: 相對於其他文化,人們關注、探討感興趣事物的人數多的現象和氛圍就是大文化;而人們關注、探討感興趣事物的人數少的現象和氛圍就是小文化。——摘自中國幸福學研究
文化是人類群體創造並共同享有的物質實體、價值觀念、意義體系和行為方式,是人類群體的整個生活狀態。政化(即不同時期的執政者倡導的文化)是文化和先導,有什麼樣的政化,就有什麼樣的文化。
這個定義揭示了幾個方面的內容:
(1)文化是人類群體整個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過程。主要成分是符號、價值和意義、社會規范。符號是指能夠傳遞事物信息的一種標志,它在生活中代表一定的信息或意義。文化的存在取決於人類創造、使用符號的能力。價值觀是人們評判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與行為的標准,決定著社會中人們共有的區分是非的判斷力。社會規范是特定環境下的行動指南,它影響著人們的心理、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行動。
(2)文化的內隱部分為價值觀和意義系統,起外顯形態為各種符號,這些符號主要體現為物質實體和行為方式。
3)對整個人類來說文化是人的創造物,對於特定時間和空間的人而言,文化則是主要體現為既有的生存和發展框架。
(4)文化隨著人類的群體的范圍劃分不同而體現出差異。 ——選自 《社會學教程》 易益典
《現代漢語詞典》上的解釋: wén huà
1.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2.考古學用語,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易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
3.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學習文化、文化水平。
概念

定義: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的狀況反映。
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由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
當代人學家,文化學者張榮寰在2008年3月重新界定文化,闡明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的狀況反映,為人類社會的觀念形態、精神產品、生活方式的研究提供了完整而貼切的理論支持。在一個科學的人類學、一個哲學的人類學、一個神學的人類學的綜合研究中,文化代表人存在的某一層面「個性和共性」關系與實際,即更高質量人格的人,在生物性層次、在歷史性層次、在社會性層次、在自我性層次予以貫通和表達,這種表達就是文化。文化蘊涵人最高貴的意義,以信仰真理;知識善行;仁愛美情來礫煉人格是人最高貴的意義,也是文化的最高表達。文化也是人學的社會呈現,人的真理只能是原於人本身,人以外的一切物質又都體現在人的生命中,因為自然的秘密存諸在人的文化中,而人的文化秘密又存諸在自然中,只有上升科學工匠和科學智者的人與環境關系的認識,人才能超越出對科學狹隘和封閉的理解;超越出對哲學無視個人生活的概念;超越出對神學的靈魂與超自然的理解!文化是人幸福的工具,人通過對文化的交流和吸收,使人在創造生活條件的社會實踐中,由於感受和理解到個人 ,集體乃至人類的目標,理想和正義公益之事業的實現而得到人格上的滿足。幸福是人與人激情的熱流從心河弛向愛之深海的溫馨;是善良人的單純。當人們付出責任的汗水,其額頭必然散發出幸福的光芒。為幸福學的產生奠定了論論基礎;文化是文明的裁體,文明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的上升直接導致文明的出現,文明是血緣、種族融合與信仰探索的發展結果,人類文明更高的層次應當是在全人類在建設「人格及其生態修養的實踐工程」中:將一個科學的人類學、一個哲學的人類學、一個神學的人類學來求出人存在的某一層面「個性和共性」關系的成果,即更高質量人格的人,在生物性層次、在歷史性層次、在社會性層次、在自我性層次予以貫通後,產生人類共同體文化的結果。文明社會和文明存在是循環的,是循環的生命群體存在,並在人類共同體文化的基礎上達到頂峰。文明社會一直在發展中走向人類社會的高級趨勢,是自然與人類、物性與人性、神與人共通、共一、共榮、共生的發展;是人類幸福(高級文明)只能是人格社會的產物;是新人格,是新生態和諧共進的結果。應當以文明學的研究及其應用來解決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信仰之間、人類之間、人及其環境之間等等發生的所有不幸,因此,必須從人自身及其生態的上升與和諧入手,實現人類文藝復興與人類共同體是邁向人類更高文明的必由之路。
其實,文化的定義很多,許多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都下過定義,曾作過統計:自1871——1951年80年裡,關於文化的定義有164條之多,人類學的鼻祖泰勒是現代第一個界定文化的學者,他認為:文化是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它作為社會一分子所習得的任何才能與習慣,是人類為使自己適應其環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總成績.此意義是否理:W.H.Kelley對它提出了以下的批評:
(1)定義的方式有毛病,這種方式永遠不能將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內容都羅列出來,"其他"雖可概括未羅列出的東西,但如果沒有別羅列出來,就容易被人忽略.例:定義中沒有列出"語言",而語言是文化中重要的部分.
(2)整體一詞不合適,文化的組成部分之間是有矛盾的,強調整體就只突出了和諧.
(3)人類創造出的文化,不一定是為了改善生活,也有破壞的一面,例:核武器.這種批評是否合適 (1)如果把語言包括進去,該定義己列出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整體一詞並不排除矛盾,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總體.
(3)人類創造的文化是有破壞的一面,但不要初衷,是意願與實際的偏差,文化的創造本來是為了適應和改善生活,但結果相反,因此,張凡月先生認為,如果加上語言,此概念是可以的.
美國社會學家David popenoe 則從抽象的定義角度對文化作了如下的定義:一是一個群體或社會就共同具有的價值觀和意義體系,它包括這些價值觀和意義在物質形態上的具體化,人們通過觀查和接受其他成員的教育萬而學到其所在社會的文化.此定義的前兩句概括了泰勒的第一句,文化對於人類來說,就象是本能對於動物一樣,都是行為的指南.
Robin FOX更進一步指出:文化和本能的性質相通:
(1)二者都為某一種族成員所共有.
(2) 大部分文化行為也象本能一樣,是潛意識的,不必通過思考而才學到.將它的刺激就能引起特定的反應.
因為:個人在生長過程中,經常在不知不覺間將社會現存的生活方式及習慣保存入腦,形成文化密碼,由於這些離子的作用人就可以不經過大腦而得出種種行動,這一點上,與動物受到體能的支配一樣. (3)後天學習而得.

本質
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
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識:學習文化|文化水平。
社會學家、《工會博覽》雜志副主編艾君先生指出,談「文化」這一概念時,其內涵、外延差異很大,故文化出現廣義與狹義之分。有學者將文化理解成三性,即歷史性、群體性、影響性。所以才有了「文化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的廣義說法。他認為,文化的概念是很難界定的時而很大,時而很小。廣義的「文化」,其涵蓋面非常廣泛。狹義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創造領域的文化現象,均屬狹義文化。實際任何理論概念的產生,都有著它很難具體界定的問題,但艾君認為,對文化的理解,更應該把他看作是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帶有主觀因素,相當於通常所說的精神、社會意識、道德制度等觀念。他認為其表現為「有形」和「無形」兩種形式,例如,思想、道德、價值觀、宗教等意識形態領域都屬於無形的文化;而「一幅畫作、一座寺廟、一台京劇、一部著作、一個活動」等等都屬於有形的。他指出,在當今社會里「文化」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即精神食糧、價值觀念、宗教信仰和道德規范。例如,我們如果把某階段的歷史納入「文化」范疇,只能是說這段歷史給予我們思維的啟示,或者這段歷史被寫成了一部作品出版,或者說這段歷史給我們帶來的價值觀念沖擊。再譬如,有人對商業企業的全聚德申請非物質文化保護存在異議,認為全聚德不應該屬於非物質文化范疇。實際不是全聚德這個商業店需要保護,而是全聚德所走過的風風雨雨,所形成的商業觀念、道德行為規范、商業歷史的啟迪、價值品牌屬於非物質文化的范疇,需要保護。因此,在對待「文化」的理解上,艾君認為,我們對於文化的概念的理解,不應是靜態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的,會隨著社會人們精神、價值趨向、道德觀念、社會認知度而發生變化。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改革開放初期,我們把「文化」僅僅理解成「精神」,所以才有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個文明的說法;後來,隨著我們觀念的更新,社會的發展,認為「精神」已經無法完全包含一些社會文化內涵,所以在後來的一些重要文獻里便採用了「先進的文化」概念,實際上精神的范疇已經擺囊括在大的文化概念里,「先進的文化」實際上就是一切有利於社會發展,代表社會發展潮流的大的文化范疇。
什麼是「文」?錯綜交雜的痕跡,是一種界線。 「
化」就是改變。籠統概括一下就是,各種事物有章有法地聚在一起非常「美好和諧」的一種現象就是「文」。用這種「美好和諧」的理念行之於一切,就是「以文化之」,就是「文化」的要求。而美好和諧是文化的最高要求。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文化是人的超越自然屬性的理想和努力。

Ⅳ 到底什麼是「文化」「文化」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

我們在生活的學習過程中,其實一直強調文化對於我們的塑造作用,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人們對於文化的真正內涵也沒有做到百分之百,十分確切的理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就給老師和授課人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對於文化有著深刻的理解。文化其實一直貫穿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悄無聲息的對我們的生活起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影響。

所以為達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宏偉目標,其實是離不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嚴格規范自己的行為習慣,只有全社會的人們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成就五彩斑斕的社會。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其實也是通過這種方式進行維護的,而且各種文化進行碰撞,所產生的火花也是十分寶貴的。

Ⅵ 簡述文化的內涵與分類。

一 關於文化

什麼是文化?

文化的定義有多種。據國內學者說有500多種。我沒有看到關於500多種的資料和論述,大概這是基於任何一個人說了文化是什麼就算是一種定義所得出的數字。據國外哲學家說,現在已有20多種定義;大概這是就比較權威的著作而言,我認為後一種說法是比較可信的。
由於文化的定義五花八門,又由於有人不研究文化本身,而熱衷於在定義中折騰,所以有的學者主張「最好不下定義」。我想這是希望人們把精力集中於實實在在的基礎研究,不要在定義問題上爭論不休,而不是「定義不可知論」。定義是研究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盡管出發時的認識和到達既定目標時的認識會有差別,甚至可能是較大的差別。對於研究工作來說,定義還是需要的。
我比較同意如下的說法: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制度與精神。這個定義里有幾個要點。1.自然界賜予人類的一切都不是文化,如山川土石。2.即使是人類在蒙昧時期所創造的,也是文化。3.非人類所創造的不是文化,如猴子所畫的畫,螞蟻所堆積的蟻山,蜜蜂所造的巢。4.文化是人類有意創造的,無意識形成的東西不是文化,例如嬰兒塗抹的東西。
當然,任何定義都不能把定義對象囊括無余,對象的邊緣也常常是模糊的。例如對於弱智者的藝術作品應該怎樣界定?這是值得研究的。

二 文化的分類

關於文化的分類,說法很多,角度也多種多樣。有的學者還從教學或學習的角度又重新分類。我認為,首先我們應該根據文化自身的本質屬性進行分類,然後在這一前提下再參考教學或學習的特點和需要進行再分類,否則類是分了,條分縷析,但是在進行具體操作時卻難以遵循或自亂其例。

把文化分為三類:

1.物質文化:衣食住行

這是以物質形式顯現的文化,是物質層面文化的主要部分,是經濟基礎和思想觀念在人民生活中的直接反映。

2.社會文化:藝術、民俗、宗教、制度、法律等

這是上層建築中的主體。

藝術雖然主要也是憑借物質顯現,但是物質不是其本身。例如雕塑、繪畫。

民俗無所不在。它實際是民族哲學觀念在人民生活中的外現。但是民俗的來源(或者說對它的決定性因素)則是多元的:自然規律、生活規律、生產關系和生產力、政治制度、學術流派、文學藝術、宗教信仰等等。但是民俗的整體卻不是這些來源、決定性因素的拼合,而是經過了民族的選擇、加工,集中反映了民族的哲學觀念。

宗教是超國界、超民族的。即使是外來宗教也是民族的文化,這是因為任何宗教當它要在一個國家或民族落腳生根,就必須與當地文化相融合,即吸收本土文化的營養,以適應當地人民的心理、習慣。這樣,所有國家和民族的宗教也就成了本土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例如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對於中國都是外來的,但是它適應了中國社會,因而在中國生根了,成了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而襖教、景教、摩尼教、猶太教等就被排淘汰了。即使是佛教,其中有些宗派,例如唐玄奘所宣倡的「唯識宗」,在紅火了幾十年後很快就衰落消失了。其原因,歸根結底是由於違背了上述的原則。

3.哲學文化(包括社會和生活觀念、審美觀念)

這是上層建築的核心。我們平時所看到的有關哲學體系的論述,都是學者歸納的,是民族的哲學觀念的總結和概括,而不是民族哲學觀念本身。民族的哲學觀念既體現在民族的這些著作當中,更多的則滲透在民族的形而下的種種形態中,也就是上述的第一類和第二類文化中。

中華民族的哲學和觀念是動態的,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所有外來的文化,不斷豐富提高。但是,綿延了幾千年的中華哲學,畢竟有它的核心,有其萬變不離的「宗」,這就是中華民族所探求到的自然與社會、主觀與客觀的真理。不把握這個核心,就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就會就事論事,甚至會曲解事物的本質。

近年來,我國學者對傳統哲學的研究方興未艾,研究越來越深入,但是可供我們馳騁的空間還很大,也就是說,現在的研究距令人滿意的水平還有不小的距離,需要我們開拓的課題還有很多。

文化的三個層次間是互相交叉、滲透的,有時同體共存。例如建築物是物質,但其格局、規模、裝飾,都與藝術、民族習慣、政治制度有關,與民族的哲學觀念有關。即使像「行」這樣的事物,也脫離不開民族的這個文化體系。中國古代對行路的各種方法、形式都有規定,同樣體現了主體文化對人的要求與束縛,是當時政治制度的反映。①又如我國古代「和而不同」的觀念,在烹飪、器皿等物質文化中都有所反映;自先秦形成的天人觀念在宗教、民俗、制度上也時時體現。社會文化對物質文化和哲學文化的滲透、影響更是顯而易見的,例證不勝枚舉。例如佛教對中華文化中藝術、民俗、制度方面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從敦煌藝術到老太婆的拜佛,在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有,這方面的情況無須多說。佛教對中華固有哲學和觀念的影響則比較復雜。一方面佛教對中華文化產生影響,豐富了中國的哲學;另一方面佛教也接受了不少中華固有文化中的哲學營養,使之適應中國,並且最後走向了佛教本土化。例如漢民族自古講究修身養性,講究自省;同時,中國的哲學引導人們入世,不主張苦行,這是和早期佛教在印度流傳時極不相同的地方。佛教在中華文化面前退卻了,「人人有佛性」、「見性即佛」等學說成了中國佛教重要特徵的一部分。

Ⅶ 文化有哪些功能

1、從內容上看,文化是人類征服自然、社會及人類自身的活動、過程、成果等多方面內容的總和。

2、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3、文化開啟了對美的感知。

(7)文化的內涵與功能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文化概念:

文化,就詞的釋意來說,文就是「記錄,表達和評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文化的特點是:有歷史,有內容,有故事。不少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

人類傳統的觀念認為,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由人類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人類社會與歷史的積淀物。

確切地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它是人類相互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是對客觀世界感性上的知識與經驗的升華。

海洋文化學者李二和早在《舟船的起源》和多篇文章中就曾指出:相信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時間推移,隨著人類更理性地認識事物和探索世界,隨著人類在科學文化上的逐步覺醒,人類會把文化辨析的更加清楚,進而從更寬泛的生命文化譜系中更加的獲益。

李二和第一次將「文化」這個概念引入到更開放、更寬容的生命思維高度,從而更真實的思考和解讀文化。作為一種對文化與生命的獨特思考現象,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

參考資料:

網路--文化

Ⅷ 校園文化的內涵及意義

校園文化是體現一所學校辦學理念、精神和風氣的一種群體性文化,是在長期的辦學實踐過程中積淀而成的育人條件、歷史傳統和校園氛圍等物質因素和非物質因素的總和。良好的校園文化對整合育人資源、拓寬育人渠道、強化育人效果、提升學校品位具有重要作用。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推進素質教育、建設和諧校園的重要舉措。

作為一位基礎教育工作者,從基礎教育的實際出發,對中小學校園文化這樣定義:中小學校園文化是一種以社會文化為背景,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學校管理者和全體師生員工組成的校園人為主體,以校園環境和師生實踐活動為載體,以精神文化為核心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相統一的一種具有時代特徵的群體文化。

大力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大力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對於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引導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良好的校園文化,將以鮮明、正確的輿論引導學生,以內在的力量凝聚、激勵學生,以獨特的氛圍影響、熏陶學生;良好的校園文化,有利於抵禦各種消極、頹廢文化對學生的侵襲,有利於充分發揮環境育人的積極作用,使學生潛移默化地了解社會、認識人生。

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對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學校教育不單是知識的簡單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文化氣質、行為習慣和道德風貌,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提高。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導向,以中小學生為主體,以建設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以優化、美化校園環境為重點,以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努力形成厚重的校園文化積淀和清新的校園文明風尚,必將使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接受先進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風尚的感染,身心得到健康發展,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校園文化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對塑造思想、陶冶心靈、發展個性、促進師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校園文化能夠激發師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調動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其始終保持高昂的情緒和奮進的精神,形成學校活力,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

Ⅸ 文化的內涵,特點,作用

內涵: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們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其中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學和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特點:潛移默化 源遠流長。
作用: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Ⅹ 校園文化的功能有哪些

一、校園文化的功能

  1. 促進師生、員工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不斷提升。素質的提升,不完全來自課堂,課堂之外的活動,包括必要的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社會公益活動是提升素質的重要渠道。

  2. 育人功能。作為潛在課程,「潤物細無聲」。「熏陶人、凝聚人、引導人、鼓舞人」。學生自己組織的社團活動,諸如體育競技比賽、登山、游泳對訓練體能、增強體質的好處自不待言,其中對培養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堅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與方式。良好的校園文化以鮮明正確的導向引導、鼓舞學生,以內在的力量凝聚、激勵學生,以獨特的氛圍影響、規范學生。

  3. 通過各種各樣的文藝、體育、理論探討、校本培訓與教研活動等,造成一種生機勃勃,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學子們置身於這種環境之中,受這種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久而久之,就會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有進取精神,有良好氣質、天天向上的人。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4. 是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的活力與靈魂,一個學校若缺乏校園文化,那麼就如鮮花缺少水分的滋潤一樣,沒有發展的潛力,缺乏生存的活力。

  5. 是校園文化對校園中每一個人的影響和制約正好與管理的導向、凝聚、激勵、約束等功能相吻合,因此,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一種新型的學校德育模式。

  6. 是激勵的作用:優秀的校園文化總是有願景、有期望、環境舒暢、人際關系融合、生活朝氣蓬勃。會激勵師生開拓進取,不怕困難,追求卓越,努力把學校的各項任務完成得出色。全校師生有一種責任感、榮譽感,驅使他們努力教和學,不斷創造新的經驗和成績。

  7. 是凝聚作用:校園文化形成了傳統,就會成為一股無形的力量,引導著師生的思維方式、生活態度、心理情趣和行為作風。師生會自動地,不用思索地按照學校的思維去思考,去行動。

閱讀全文

與文化的內涵與功能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原中歸納的方法有什麼局限性 瀏覽:509
燈具遙控安裝方法 瀏覽:984
在家地震預警有哪些方法論 瀏覽:399
氣缸圓柱度的檢測方法 瀏覽:214
東風制動燈故障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309
簡諧運動研究方法 瀏覽:124
幼兒異物吸入的搶救方法有哪些 瀏覽:211
開衫毛衣尺寸的經典計算方法 瀏覽:356
廣電有線連接方法 瀏覽:827
局解血管的檢查常用方法 瀏覽:988
瑜伽的技巧和方法 瀏覽:834
寫出五種植物的傳播方法 瀏覽:99
治療脾氣差的最佳方法 瀏覽:814
花卉滿天星的種植方法 瀏覽:967
風控未通檢測方法 瀏覽:767
根管治療術的步驟和方法 瀏覽:180
去腳臭的簡單的方法 瀏覽:934
二年級語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瀏覽:69
學前教育研究方法課題 瀏覽:867
瑜伽胳膊鍛煉方法 瀏覽: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