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讀圖分析法是教學方法嗎

讀圖分析法是教學方法嗎

發布時間:2022-04-29 07:51:05

❶ 初中地理的教案有哪些

第一節 亞洲及歐洲教學設計

●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亞洲及歐洲》是世界區域地理的第一節,也是大洲地理中最重要的一節。學習內容較多。因此,教學中注重教會學生利用地圖、數據、圖片等資料分析問題,並掌握分析大洲自然地理特徵方法。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意思。本節教材安排的特點是「學習亞洲,練習歐洲」,關於歐洲的地形特徵和氣候特徵,作為練習題,本節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關於「西歐氣候的成因」,作為練習題,本節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

●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 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圖說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2.通過標准時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介紹,培養學生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能力。

3.通過分析亞洲氣候特徵,使學生掌握氣候特徵的分析方法,並在閱讀地圖和分析資料的基礎上總結出歐洲氣候的特點。

4.通過地形圖引導學生分析亞洲河流特徵,並找出亞洲境內著名的湖泊。讓學生從歐洲氣候和地形入手解釋歐洲河流特徵,了解歐洲著名的河流。

5.讀「亞歐人口分布圖」說明亞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學會閱讀亞歐政區圖。

(二)過程與方法

  1. 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閱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2.指導學生分析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原因及表現,讓學生結合已學的氣候知識,分析並解答出有關歐洲氣候的思考題,從而培養學生的讀圖、歸納、對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對國家和人口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 教學重難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2.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3.亞洲的地形特徵和氣候特徵。

(二)教學難點

1.學會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

2.亞洲和歐洲的氣候及成因。

3.亞洲及歐洲河流特點的成因。

教學方法 復習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 教學媒體 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 課時安排 4課時。

❷ 說課的要點及注意事項

01
說課基本步驟
一、說課基本要求
1、扎實的教學基本功,教案完整、板書設計合理,語言流暢。
2、直接切入標題,多餘廢話不說,大標題應板書在黑板中上方。
3、教學目標設定應遵循「三維目標」。
4、板書設計應簡潔、工整、大方,板書書寫應和說課同步進行,不要等到最後再進行,不要讓評委等待你寫板書。
5、說課小結能起到由厚變薄、提綱挈領、畫龍點睛之用。
二、說課基本步驟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准備從四個方面進行:(宜開門見山、直接切題)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分析(強調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宏觀把握,說課時語言分段、清晰、適時停頓)
2、教學目標(必須設定三維目標)
3、教材重點和難點(透徹分析教材得出,重點和難點不宜太多)
(二)說教法(教學設計思路,說出教學實踐、行為的理論依據)
常用教學方法:啟發討論法、講授法、讀圖分析法、分組討論法、講練結合法等;教學設計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即「跳一跳摘桃子」。
(三)說學法
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講練結合等。
(四)說教學過程(重要的環節)
1 . 情景導入(復習舊知)、師生互動、啟發思考、遷移類比、重難解析、歸納總結等。
2. 板書設計強調科學、有效、結構化,小結可以不板書。
新課程背景下的說課,若能注意捕捉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性資源更妙。
三、說課注意事項
1、開頭話語不宜過長,最好直接切入課題,語言應乾脆利落。
2、說課過程中盡量脫稿,注意與評委進行目光交流,最好面帶微笑。
3、說課語言聲音宏亮、口齒清楚、使用普通話,不要重復、停頓、遲疑次數不能較多,注意語言的過渡、承轉要順暢,若能做到言簡意賅、抑揚頓挫則更好。
4、教材分析要全面、重點突出,如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等應條理清楚,詳略得當。
5、教學過程和教材分析、教法與學法各環節應合理分配時間,把握重點,教學過程應略講。
6、教法和學法設計要體現「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一定要讓學生活動起來。教學環節包括復習舊課、引入新課、師生互動、啟發思考、遷移類比、重難解析等。教法和學法的設計立意要高,注重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等能力。
7、板書設計應線索分明、科學新穎、版面布局合理,字型大小稍大、工整大方、書寫速度不宜太慢。
8、布置作業鞏固課堂所學知識,若作業能兼有拓展延伸舊知、引入後續新知等功能則更妙。

❸ 老師怎麼講地理美洲這一節

一、 說教材
1、 地位和作用
第一課時是學生認識美洲能激發興趣的一節課。也能更好學習美洲而打好基礎的一節課。
2、 教學目的:
(1)、了解「新大陸」的發現原由。
(2)、認識通過白令海峽的「三線」,巴拿馬運河,中美地峽,西印度群島。
(3)、掌握美洲的劃分。
(4)、了解有關美洲的國家、居民和語言。
3、 教學重點:
1、美洲的劃分
2、美洲的有關地理地名
4、 本節課的創新點:
(1)、提供給學生更大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得用校內外資源來培養創新能力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並且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己收集美洲地理資料然後參與到課堂交流過程中來獲取地理知識,體現了教材的開放性及學生的嘗試性。
(2)、注重與其他學科內容的包容性和相關性。
二、 說教學方法
1、 嘗試法:讓學生在沒有學習美洲這一節情況下,學會通過inter和書報、雜志等收集有關美洲的資料在課堂交流。
2、 讀圖分析法:利用所給的兩組圖分析,總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歸納能力。
三、 說學生的學法
1、 自學:利用課外時間收集美洲資料的過程中學到知識。
2、 互學:學生在課堂上利用自己收集美洲資料進行交流從而達到獲取知識的途徑。

四、 說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時間安排
導入新課 通過提問,展開學生的思路 自由發表看法 激發學生興趣,為學好美洲打下基礎。 5分鍾
一、美洲的重要地名: 講解、演示、 歸納總結 更好、更多的了解有關美洲地理事物。 10分鍾
二、美洲的劃分 展示地圖、置疑、引導學生 找到美洲的劃分依據並歸納總結。 學會看地圖、學會總結 10分鍾
三、美洲人文 適當引導 學生暢談 嘗試性練習的反饋 10分鍾
四、美洲的世界之最 釋疑 學生完成練習 進一步熟悉美洲地圖,更多了解美洲 4分鍾
小結 1分鍾

五、說板書設計:
一、「新大陸」的說法。
二、美洲的重要地名:
1、 白令海峽的「三線」,
2、 巴拿馬運河,
3、 中美地峽,
4、 西印度群島
三、美 洲的劃分
1、地理位置:南美洲、北美洲(巴拿馬運河為界)
2、經濟:北美、拉丁美洲(美國與墨西哥的國界線)
四、美洲的世界之最

❹ 教學內容分析方法有哪些

分析教學內容的基本方法有歸類分析法、圖解分析法、層級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和使用卡片法等。
1.歸類分析法
歸類分析法主要是研究對有關信息進行分類的方法,旨在鑒別為實現教學目標所需學習的知識點。例如:一個國家的省市名稱可按地理區域的劃分來歸類,人體外表各部位的名稱可由上向下,按頭、頸、軀於、上肢、下肢分類等。確定分類方法後,或用圖示、或列提綱,把實現教學目標所需學習的知識歸納成若干方面,從而確定教學內容的范圍。需要說明的是:從形式上看,該示意圖與後面將討論的層級分析圖相似,但在歸類分析中,各知識點之間本質上不存在難度的層級關系。
2.圖解分析法
圖解分析法是一種用直觀形式揭示教學內容要素及其相互聯系的內容分析方法,用於對認知教學內容的分析。圖解分析的結果是一種簡明扼要、提綱摯領地從內容和邏輯上高度概括教學內容的一套圖表或符號。如歷史教學中,可以用幾條帶箭頭的線段及簡潔的數字、符號來剖析一次著名戰役的全過程,其起因、時間、地點、參戰各方人數、結果等都被反映在圖解之中。這種方法的優點是,使分析者容易覺察內容的殘缺或多餘部分以及相互聯系中的割裂現象。
3.層級分析法
層級分析法是用來揭示教學目標所要求掌握的從屬技能的一種內容分析方法:這是一個逆向分析的過程,即從已確定的教學目標開始考慮:要求學習者獲得教學目標規定的能力,他們必須具有哪些次一級的從屬能力?而要培養這些次一級的從屬能力,又需具備哪些再次一級的從屬能力?依次類推……。可見,在層級分析中,各層次的知識點具有不同的難度等級--愈是在底層的知識點,難度等級愈低(愈容易),愈是在上層的難度愈大;而在歸類分析中則無此差別。
層級分析的原則雖較簡單,但具體做起來卻不容易。它要求參加教學設計的學科專家、學科教師和教學設計者熟悉學科內容,了解教學對象的原有能力基礎,並具備較豐富的心理學知識。
4.信息加工分析法
信息加工分析法由加涅提出,是將教學目標要求的心理操作過程揭示出來的一種內容分析方法。這種心理操作過程及其所涉及的能力構成教學內容。例如求算術平均數的解題過程即反映了這種信息加工過程。
圖1.8顯示的是求算術平均數的計算過程。可以看到,用信息加工分析法能夠清晰地說明當學習者掌握了教學目標規定的技能以後,將能夠做什麼
在許多教學內容中,完成任務的操作步驟不是按"1→2→3→…→n"的線性程序進行的。當某一步驟結束後,需根據出現的結果判斷下一步怎麼做。在這種情況下,就要使用流程圖表現該操作過程。流程圖除直觀地表現出整個操作過程及各步驟以外,還表現出其中一系列決策點及可供選擇的不同行動路線。
信息加工分析不僅能將內隱的心理操作過程顯示出來,也適用於描述或記錄外顯的動作技能的操作過程。
5.使用卡片的方法
教學內容分析的工作細致復雜,常有必要對分析結果進行修改,補充或刪除一些內容。因此,需掌握一種計劃技巧,較有效的計劃技巧是使用卡片。具體方法是,將教學目標和各項內容要點分別寫在各張卡片上,對它們的關系進行安排,經討論修改後,再轉抄到紙上。使用卡片的主要特點是靈活,便於修改及調整各項內容之間的關系;另一特點是形象直觀,便於討論時交流思想。下面是使用卡片時的一些具體技巧:
1. 每張卡片寫一個要點(如一個單元目標或一項從屬技能),便於增刪內容、調整位置。 2. 使用彩色卡片,同一層次或同類的內容用相同色彩的卡片,這有助於分類。例如,概念用白色、規則用黃色等。
3. 製作一種專用的展示板,用於輔助分析並展示分析結果,使參加討論者對教學內容分析的結果一目瞭然。磁性白板就是一種有用的展示工具。
4. 建立一套卡片編號系統,便於理順各張卡片之間的關系。有利於分析結果定稿後的記錄整理。

如何有效說課

方法/步驟1:
一、說教材:說教材一般是先說教材的版本,哪個年級、哪個學期、第幾單元,第幾篇課文;教材在全冊,整個學制中的作用與地位;教材講述的是什麼內容,有什麼用意和意圖。

方法/步驟2:
二、說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可以分為三個領域來講: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每一個角度進行陳述,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語言進行闡述。

方法/步驟3:
三、說教學重難點;分析出該課的重點與難點,一定要抓准確,這個對於你下面的過程的呈現很關鍵。

方法/步驟4:
四、說教師的教法、學生的學法;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如何有效的組織在一起,往往有「合作交流,獨立自主交流」等等。

方法/步驟5:
五、說教學流程:這也是說課的一個重要部分,一般分為(1)、導入,(2)新授、(3)拓展、(4)小結。

在該過程中,不僅要說怎麼做,更重要的是要說為什麼要這么做,也就是既要說流程,又要說理論。

方法/步驟6:
六、說板書設計;一篇好的設計,往往板書設計也能給一篇說課稿錦上添花。

所謂說課,就是授課教師以口頭(現場說課展示)或書面(撰寫說課講稿)的形式,向同行系統地闡述自己對某一節課的教學設想(教學思路)及其理論依據。教師在有限時間(一節課的1/4—1/3)內將一節課的教學設計思想,教學過程及教學內容用簡要准確的語言表達出來,呈現給聽眾,它不失為一種考查教師教學基本功的有效方式,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實用價值。
說課要說的內容是多方面的為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說教材
說教材,主要是從教材的編排體系和知識結構上,說對教材的理解、處理、使用的方法和策略。其目的是把握教材,合理組織安排教學內容。具體要求說出:(1)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以及它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教材的前後聯系。(2)本節課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以及確定它們的依據是什麼?即為什麼是重點?難點在什麼地方?關鍵部分的決定作用體現在哪裡?(3)本節課要實現的目標及確定它的依據。

(二)說教法
說教法,主要是說本節課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其目的是教會學生學會運用知識,具體要求說出:(1)為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所採用的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2)採用什麼樣的方法講清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即如何教,為什麼這樣教?(3)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及採用什麼方法、怎樣創造條件使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三)說學法
說學法,主要是怎樣說出學習指導方法,即採用什麼方法和什麼措施讓學生愛學、會學、會用,其目的是引導學生會學、會用知識主動自覺地學習。具體要求說出:(1)通過何種途徑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採用什麼方式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哪些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3)採用什麼方法指導學生學習,掌握何種職業技能和學科研究方法?

(四)說教學程序
說教學程序,主要是說怎樣組織整個教學過程以及這樣做的理論依據。其目的是優化教學結構和教學過程。具體要求說出:(1)怎樣安排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以及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要求?(2)本節課師生教與學雙邊協調活動的具體安排和依據,以及怎樣在教學各環節中安排好學生的認知活動,並在時間分配上保證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3)本節課板書的設計及設計意圖,課內外作業練習的布置和訓練意圖。

在說課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1)「說課」不等於備課,教師千萬不能照教案去說;(2)「說課」不等於講課,教師不能視聽課對象為學生去說;(3)「說課」不等於背死課,教師不應將事先准備好的「說案」一字不漏地死背下去;(4)「說課」不等於讀課,教師不能拿著事先寫好的材料去讀。因此,教師在說課時,要緊緊圍繞一個「課」字,突出「說課」的特點,完成說的過程。

❻ 七大洲幾何輪廓

「世界的海陸分布」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面積所佔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的特點。
(2)分清大陸、半島、島嶼、大洲、海、海峽。
(3)、運用地圖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
(4)、能簡單地說出大洋與海的區別,記住四大洋的名稱、位置及其各自的主要特點
能力目標:(1)、能看懂簡單的地理統計圖,並初步了解如何用統計圖表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學會繪制簡單幾何圖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輪廓及相互位置關系。
(2)、構建七大洲的基本輪廓特徵和空間分布特徵,能夠在地圖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3)、主動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
(4)、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及報告的撰寫能力的培養。
情感目標:(1)、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精神和創新精神;
(2)、培養學生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逐步體會學習和生活必須具有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
重點:海陸分布情況,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識記和相對位置的空間關系
難點:學生空間感的建立
關鍵點:靈活運用地圖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對位置關系及海陸分布是關鍵
教學媒體:地球儀、地圖冊、卡片、教學掛圖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了解全球海陸面積比較,海洋和陸地分布的特點。
2.理解大陸、島嶼、大洲、洋、海、海峽等的概念。
3.通過讀圖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分布及突出特徵。
4.學會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繪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輪廓。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空間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對地球表面的認識,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和科學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1.全球海陸面積比較,海洋和陸地分布的特點。
2.大陸、島嶼、大洲、洋、海、海峽、等的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分布及突出特徵。
教學難點:海陸分布情況及學生的觀察力和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學情分析:學生進入中學後,首次接觸世界地理教學內容,海陸分布可以做游戲的形式讓學生感受七分海洋、三分陸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較熟悉,關鍵在於通過讀圖直觀感受,並理解其邏輯關系
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讀圖分析法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組織教學
引入新課:

我們前面幾節課講的是「地球」,為什麼叫「球」,講了地球的形狀、大小等。從今天起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地球」的「地」。為什麼叫地球呢? 回憶、思考,討論,交流、探索被稱為地球的原因
設疑,引起學生探索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創設情境:

我們叫地球叫的很習慣,順理成章,但是有人卻偏偏認為,叫「水球」才合理。為什麼呢?引導學生看圖,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通過看圖可以很容易的發現,地球總是以藍色作為主色調的,這說明,除了我們腳下所踩的陸地外,地球上面積更大的是廣袤的海洋。
讀圖,分析衛星圖片或各種地圖上的顏色
思考、看地圖交流,小組代表發言

過渡,對新舊知識承上啟下
對所學知識形成系統印象,將孤立的知識點穿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海洋與陸地的分布

組織游戲,任意拋出一個有海陸輪廓的氣球狀地球儀,接住時記錄右手大拇指接觸到的是陸地還是海洋,拋接10次以上,統計接觸到的海洋和陸地的面積。 做游戲、統計,得出結論:地球上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海陸面積比為7:3。學看世界海陸面積比較(餅狀圖) 引起學生興趣,直觀、形象。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指導學生讀圖總結地球上水多於陸。
設疑

任意劃分地球儀為兩個半球,海陸分布情況如何?引導學生總結:無論怎樣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個半球上,都是海洋的面積大於陸地的面積。 觀察、討論、總結

提出疑問,調動學生好奇心;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陸地與陸地的差別,海洋與海洋的差別:

介紹:大陸:面積廣大的陸地;
島嶼:面積較小的陸地。
大洲: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
大洋:海洋的主體部分,離大陸較遠,面積廣闊,深度多在2000米以上;海:海洋的邊緣部分,靠近大陸,面積小,深度淺。海峽: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通過閱讀書上的課文及教師的講解理解各概念的含義,並落實到圖上。

文字與圖結合。加深對概念的認識

學習七大洲

指圖了解世界七大洲,引導學生觀察各大洲的輪廓、形狀、位置。把七大洲按照面積從大到小排序: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啟發學生勾畫大洲輪廓略圖。 觀察各大洲的面積、輪廓,交流討論東西半球、南北半球各有那些大洲,達成一致意見。試勾畫大洲的輪廓簡圖
對大洲有個完整的認識。

學習四大洋
指圖了解世界四大洋,把四大洋按照面積從大到小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讀圖觀察、討論,給四大洋排序。了解四大洋的分布 初步了解四大洋
板書設計 海洋與陸地:1、地球、水球。2、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大陸、島嶼、海峽、大洲、大洋、海
七大洲:名稱、面積大小、輪廓、分布
四大洋:名稱、面積大小、分布

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通過讀圖掌握亞洲與歐洲、非洲;北美洲與南美洲之間的分界線。
2、進一步熟悉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關系。
能力目標:逐步養成閱讀地圖的習慣。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科學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1、亞洲與歐洲、非洲;北美洲與南美洲之間的分界線。
2、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關系。
3、閱讀地圖習慣的培養。
教學難點: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關系。
學情分析: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學生對於世界七大洲、四大洋有所熟悉,本節課正是在此基礎上加強讀圖訓練,強調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關系。
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讀圖分析法
教學過程
教 學 步 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組織教學:
復習提問: 總結上節課所學內容情況
總結、回答
回憶上節課所學內容,及時鞏固
引入新課:

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亞洲,最大的大陸是亞歐大陸。從亞歐大陸包含亞洲和歐洲兩個大洲入手講解大洲之間的分界線。 思考、回答

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講授新課:

引導學生讀圖找出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觀察裏海和黑海,區分他們的本質差別;(湖、海);觀察圖2-22 讀圖分析亞歐分界及土耳其海峽的相對位置、組成。
首先引導學生分清亞洲和歐洲的分界

亞洲與非洲、南北美洲的分界線
引導學生得出亞洲與非洲之間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北美洲與南美洲之間的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
看圖分析

通過讀圖,分析大洲之間的分界線;幫助學生掌握讀圖的方法
北美洲與亞洲、南極洲與南美洲、歐洲與非洲之間的分界線

北美洲與亞洲之間的分界線是——白令海峽。簡單介紹南極洲與南美洲之間的德雷克海峽,歐洲與非洲之間的直布羅陀海峽等,作為較高層次的要求。

讀圖、思考、分析

主要強調學習地理是掌握重要的學習工具地圖,認識地表事物時一定要圖、文結合,落實每一地點在地圖上的落實。
大洲與大洋的位置關系

引導學生分析得出結論:太平洋被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大洋洲、亞洲環繞。大西洋被歐洲、非洲、南極洲、南美洲、北美洲所環繞。印度洋被亞洲、大洋洲、南極洲、非洲所環繞。北冰洋被亞洲、歐洲、北美洲所環繞。可進一步分析各大洲周圍有哪些大洋 讀圖分析,可小組合作交流,得出結論。

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繪圖能力、讀圖能力,增強空間觀念。

繪圖、總結、布置作業:利用地圖冊、填充圖冊等反復練習
指導學生繪制大洲輪廓幾何略圖;引導學生總結本課知識;布置作業:利用地圖冊、填充圖冊等反復練習,也可以用競賽形式讓學生當堂進行填圖練習。取得較好的效果。 發言總結所掌握的內容;做練習題

鍛煉學生的總結能力,加深學生的認識

板書設計: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❼ 幾種常見教學方法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靈活運用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作為主導知識的載體——教師,在給學生授業解惑時,不能墨守成規、照本宣科機械地講解課本中的知識,或讓學生拿支筆在課本中勾畫重點,而是要充分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加強讀圖分析法…

❽ 幫幫忙拉

您的位置:首頁 -> 八年級教案 -> 地理 -> 第四章 中國的區域差異 第一節 秦嶺—淮河 返回 列印
第四章 中國的區域差異 第一節 秦嶺—淮河
作者 張永峰 摘自 未知 發表 2006-08-25 09:09:40
湘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地理》八年級上冊
第四章 中國的區域差異 第一節秦嶺—淮河

授課班級:八年級 教師:巴山夜雨 課時計劃:2課時
[課標要求]1、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並說明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2、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臧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范圍。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在地圖上識記秦嶺—淮河線的位置
2、根據已學的知識,說明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3、運用地圖指出我國四大地理單元的位置。
4、培養學生利用地圖,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組內的討論探究,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的習慣;通過必答和搶答的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認識我國遼闊的美好河山,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難點] 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教學方法] 利用多媒體的輔助工具,啟發引導學生利用地圖分析地理問題
[學習方法] 討論法、讀圖分析法
[教學准備] 准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從本冊教材的體系,由中國地理的總論到區域地理,自然延伸到我國重要的重要分界線秦嶺—淮河線
一、秦嶺—淮河的位置
(一)認識秦嶺—淮河的位置設計了以下4個問題:
1、 根據地圖請你說說秦嶺的走向?
2、 淮河的流向是自 至 。
3、 目前淮河的河水大部分經 注入東海。
4、圖上填注秦嶺—淮河經過的省級行政區
5、判斷下列,位於秦嶺—淮河線以南的有哪些?
A、湖北 B、山東 C、江西 D、山西 E、河北 F、浙江
(第1、2題為讀圖基礎題;第3題為知識拓展題;第4、5題既復習了省級行政區的分布,又為進一步明確位置奠定基礎)
(二)、介紹秦嶺和淮河
1、 介紹秦嶺:學生看景觀圖並閱讀課文材料
2、 介紹淮河:學生在閱讀材料後,完成下列問題
A、黃河奪淮入海是怎麼回事? 黃河水改道淮河,流入海洋
B、黃河奪淮入海後,淮河成為「害河」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黃河攜帶的泥沙,沉積在淮河的河道中,使淮河水流不暢
二、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1、從復習我國一月平均氣溫圖、溫度帶的分布、我國年降水量的分布、干濕地區的分布、水資源的分布,加深對秦嶺—淮河線地理意義的理解。( 0℃、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800mm年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區和濕潤區的分界線、水資源中過渡帶和豐水帶的分界線。)
2、課本P76活動
我國某東西走向的山脈,山北以旱地為主,山南以水田為主;山北樹木冬季落葉,山南樹木大多常綠;山北人們以麵食為主,山南人們以大米為主食。
猜一猜,這是我國的哪一條山脈?(秦嶺)
3、課本P77活動
1955年1月發生強寒潮時,秦嶺北側的西安最低氣溫為-20.6℃,秦嶺南側的安康最低氣溫為-7.6℃。請你解釋兩地氣溫差異的形成原因?(由於秦嶺的阻擋,冷空氣的影響,在秦嶺南側減弱。)
4、學校的紫荊花正鮮花怒放,而我國的北方是一片什麼景色呢?
沁園春 • 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弛蠟像,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
5、秦嶺—淮河一線南北的差異
秦嶺—淮河一線南北的差異 (競賽)

秦嶺—淮河一線南北的差異(拓展)

6、下列詞語顯示了我國南北的差異,請你進行解釋並說說其中的緣由。
A、南船北馬(交通工具)
B、南米北面(主食)
C、南矮北高(身材)
D、南繁北齊 (地方方言)
E、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 (傳統民居)
F、南澇北旱 (氣候災害)
綜上所述: 秦嶺與淮河是我國東部重要的地理界線。在它的南北兩側,自然環境、地理景觀和居民的生產生活習慣有顯著的差異。(課本P76)
三、四大地理區域
課本P78活動
看一看下列山脈是哪些地區的分界線。並用線連接起來。
陰山 第二階梯與第三級階梯
太行山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
秦嶺 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
課本P79活動根據課本閱讀材料,用直線將下列地理事物合理地連接起來。
沙漠廣布
東南半壁 農耕為主
牧業為主
西北半壁 人口眾多
緊張又愉快的一節課結束了,你在本節課中有哪些收獲?
一、秦嶺—淮河線是我國東部重要的地理界線,它分別是哪些地理事物的分界線?
二、我國分為哪四大地理區域?它們之間的分界線分別是什麼?
課後或課堂作業填充圖冊P32—34

http://kl.maokw.comarticle.asp?articleid=39

克利教育網 @ 版權所有 地址:泰來縣克利鎮中心學校中學部 電話:0452-8880029 聯系人:施 佳 QQ:10386886 E-mail: [email protected] 友情鏈接:Elook Article System V2.1。

❾ 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常見的教學方法分類有: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講授法包括講述法、講解法、講讀法和講演法。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時,大多都伴之以講授法。這是當前我國最經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

2、談論法

談論法亦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談論法特別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語言表述的能力。初中,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常用談論法。

談論法可分復習談話和啟發談話兩種。復習談話是根據學生已學教材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通過師生問答形式以幫助學生復習、深化、系統化已學的知識。啟發談話則是通過向學生提出來思考過的問題,一步一步引導他們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識。

3、演示法

演示教學是教師在教學時,把實物或直觀教具展示給學生看,或者作示範性的實驗,通過實際觀察獲得感性知識以說明和印證所傳授知識的方法。

演示教學能使學生獲得生動而直觀的感性知識,加深對學習對象的印象,把書本上理論知識和實際事物聯系起來,形成正確而深刻的概念;能提供一些形象的感性材料,引起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助於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記憶和鞏固;能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進行思維活動,發展觀察力、想像力和思維能力。

4、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靠自覺的控制和校正,反復地完成一定動作或活動方式,藉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為習慣的教學方法。從生理機制上說,通過練習使學生在神經系統中形成一定的動力定型,以便順利地、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練習在各科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尤其是工具性學科(如語文、外語、數學等)和技能性學科(如體育、音樂、美術等)。練習法對於鞏固知識,引導學生把知識應用於實際,發展學生的能力以及形成學生的道德品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5、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參考書以獲取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學生掌握書本知識,固然有賴於教師的講授,但還必須靠他們自己去閱讀、領會,才能消化、鞏固和擴大知識。特別是只有通過學生獨立閱讀才能掌握讀書方法,提高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6、課堂討論法

課堂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針對教材中的基礎理論或主要疑難問題,在學生獨立思考之後,共同進行討論、辯論的教學組織形式及教學方法,可以全班進行,也可分大組進行。

7、實驗法

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使用一定的設備和材料,通過控制條件的操作過程,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從觀察這些現象的變化中獲取新知識或驗證知識的教學方法。在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識等學科的教學中,實驗是一種重要的方法。一般實驗是在實驗室、生物或農業實驗園地進行的。有的實驗也可以在教室里進行。實驗法是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興起的。現代科學技術和實驗手段的飛躍發展,使實驗法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通過實驗法,可以使學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識同書本知識聯系起來,以獲得比較完全的知識,又能夠培養他們的獨立探索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科學研究興趣。它是提高自然科學有關學科教學質量不可缺少的條件。

8、啟發法

啟發教學可以由一問一答、一講一練的形式來體現;也可以通過教師的生動講述使學生產生聯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實現。所以說,啟發性是一種對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都具有的指導意義的教學思想,啟發式教學法就是貫徹啟發性教學思想的教學法。也就是說,無論什麼教學方法,只要是貫徹了啟發教學思想的,都是啟發式教學法,反之,就不是啟發式教學法。

9、實習法

實習法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在校內外組織學生實際的學習操作活動,將書本知識應用於實際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能很好地體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精神,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特別是實際操作本領具有重要意義。實習法,在自然科學各門學科和職業教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這種方法和實驗方法比較起來,雖有很多類似的地方,但它在讓學生獲得直接知識,驗證和鞏固所學的書本知識,培養學生從事實際工作的技能和技巧以及能力等方面,卻有其特殊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讀圖分析法是教學方法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原中歸納的方法有什麼局限性 瀏覽:509
燈具遙控安裝方法 瀏覽:984
在家地震預警有哪些方法論 瀏覽:399
氣缸圓柱度的檢測方法 瀏覽:214
東風制動燈故障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309
簡諧運動研究方法 瀏覽:124
幼兒異物吸入的搶救方法有哪些 瀏覽:211
開衫毛衣尺寸的經典計算方法 瀏覽:356
廣電有線連接方法 瀏覽:827
局解血管的檢查常用方法 瀏覽:988
瑜伽的技巧和方法 瀏覽:834
寫出五種植物的傳播方法 瀏覽:99
治療脾氣差的最佳方法 瀏覽:814
花卉滿天星的種植方法 瀏覽:967
風控未通檢測方法 瀏覽:767
根管治療術的步驟和方法 瀏覽:180
去腳臭的簡單的方法 瀏覽:934
二年級語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瀏覽:69
學前教育研究方法課題 瀏覽:867
瑜伽胳膊鍛煉方法 瀏覽: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