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欣賞美術作品方法
美術欣賞以美術作品為對象,美術作品由結合為有機整體的內容和形式兩部分構成。所以,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就可以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著眼,進而整體地把握和理解美術作品 ——既體驗審美感動又獲得思想認識,既把握藝術價值,又理解社會價值。
美術作品通過視覺接受作用於人的精神情感,這種作用主要來自美術作品的精神內涵(即內容)。美術作品的內容是美術家在作品中以一定的美術形式表現出來的,即美術形式是美術內容的存在方式。美術欣賞作為從視覺接受到理性認識的過程,美術形式無疑具有先行性,欣賞者必須通過對作品形式的感受、釋讀、體驗,才能把握到作品的內在意蘊(即內容)。
注意,這里的 「內容」不是狹義上指一些主題性繪畫中的故事、歷史人物或情節,而是指所有美術形象所具有的審美的精神內涵。
欣賞活動的特點,決定了欣賞者在欣賞中應注意:
(1)恰當的心理准備和審美態度。欣賞美術作品首先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審美心理准備。恰當的心理准備和審美態度,不僅可以調動欣賞者已有的美術認識、文化修養和審美經驗,而且是欣賞者藝術地、審美地與美術作品進行交流和對話的心理基礎。
(2)調動積極的審美聯想和想像。一方面美術欣賞之形象思維的特點要求欣賞者必須展開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力。另一方面,美術作品是美術家的聯想和想像力的創造物,欣賞者要領悟其形式和內容有機統一的奧妙,也必須調動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審美能力。欣賞者的審美聯想和想像,有助於將各視覺感受連結起來,以便完整地把握和領悟美術作品的美感和意蘊。
(3)融入真實情感把握審美體驗。審美欣賞是飽含情感的體驗活動,欣賞者只有融入真實的感情,才能獲得審美感動和審美體驗,欣賞者的情感一方面因作品的感染而發,另一方面也可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到美術形象中,從而構成審美共鳴,達到強烈的審美體驗。
(4)結合理性思維理解作品意蘊。美術欣賞不單是視覺感受的活動,同時也是理解美術形象與作品內涵的活動。對美術作品做深入完整的把握,只有結合審美感性感受的理性分析,才能達到深刻地把握作品的內涵和意義。
(5)反復欣賞,深入體味。對美術作品的欣賞通常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需要反復感受、體驗、玩味、認識的過程,直至達到全面把握作品形式和內容,獲得高層次的審美享受。總之,欣賞美術作品既要注意從視覺感受方面把握作品的形式和形象,又要品察和理解美術家賦予美術形象的內涵和意義;既要重視自己的欣賞感受,又要調動自己的聯想、想像和理性分析,獲得獨到的審美認識。
Ⅱ 鑒賞美術作品的四種基本方法是什麼
1、美術鑒賞
在美術鑒賞的基礎上就能夠產生一定的「美術批評」,自己根據一定的標准,對美術作品或美術現象所做出的理論分析和價值判斷。
2、感悟鑒賞
感悟式鑒賞所要求的主要是從觀看者自身的經驗出發,充滿想像力和激情地去欣賞美術作品。在欣賞過程中,可以任由思維馳騁而不受限制。這種鑒賞方式比較適合於寫意性和表現性的藝術作品,因為這類作品所追求的不是客觀地記錄形象,而是通過主觀化的形象處理來表達藝術家的情感。
3、社會學鑒賞:
應該意識到美術這種文化現象不是存在於真空環境之中,而是有著特定社會階層和社會生活的烙印。要理解不同創作目的以及社會背景對藝術家的影響。
4、比較式鑒賞
比較式鑒賞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把握每件作品的特色。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鑒別。但在比較式鑒賞中,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分析。美術作品的好壞是可以通過比較來確定的;但在很多情況下,作品之間並不存在誰好誰壞的問題,僅僅是表現方式和風格上的不同而已。
(2)西方美術鑒賞的方法是什麼擴展閱讀:
美術鑒賞既涉及美術作品本身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又涉及鑒賞者的知識、能力、修養和復雜的心理過程。可以說,美術鑒賞受到主客體兩方面條件的制約。
這兩個條件即美術鑒賞的客體條件(美術作品)與主體條件(鑒賞者)。美術鑒賞的客體條件是指被鑒賞的美術作品,如果客體不具備一定的審美價值與藝術價值,便失去了鑒賞的意義與價值。
美術鑒賞是運用自己的視覺感知、過去已經有的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的活動。
Ⅲ 如何欣賞西方傳統繪畫
先看畫。雖然是西洋繪畫,但是也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呀。然後可以讀一下西方美術史。可以去找簡易一點的讀。
了解一下整個西方美術的發展歷程對理解當時的繪畫手法題材和風格都有好處的。
欣賞不是鑒賞,不用那麼深刻的去評價作品。所以以自己喜好感受就行了。
Ⅳ 美術鑒賞包括哪幾種形式
美術鑒賞主要包括感悟鑒賞、社會學鑒賞、比較式鑒賞和形式鑒賞四種形式。
感悟鑒賞:感悟式鑒賞所要求的主要是從觀看者自身的經驗出發,充滿想像力和激情地去欣賞美術作品。在欣賞過程中,可以任由思維馳騁而不受限制。這種鑒賞方式比較適合於寫意性和表現性的藝術作品,因為這類作品所追求的不是客觀地記錄形象,而是通過主觀化的形象處理來表達藝術家的情感。
社會學鑒賞:應該意識到美術這種文化現象不是存在於真空環境之中,而是有著特定社會階層和社會生活的烙印。要理解不同創作目的以及社會背景對藝術家的影響。這些因素不是單靠表面的觀察就能完全了解的,所以社會學式鑒賞的核心在於探究、追問,了解作品的主題,發現作品的獨特之處,並要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積累一定的知識才能有很好的把握。
比較式鑒賞比較式鑒賞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把握每件作品的特色。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鑒別。但在比較式鑒賞中,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分析。美術作品的好壞是可以通過比較來確定的;但在很多情況下,作品之間並不存在誰好誰壞的問題,僅僅是表現方式和風格上的不同而已。比較的內容主要是形式方面的,但根據這些形式方面的差異也可以引導我們去尋找原因,這就需要涉及一些社會的因素了。至於具體對比哪些內容,還需要依靠感覺的指引,所以比較的方法其實是幾種鑒賞方式的綜合運用。
形式鑒賞偏重於對藝術形式(藝術語言)的感知和體驗,而且首先強調對形式的把握。這種鑒賞方式更適合與形式感強的、非故事性和情節性的、藝術語言突出性的作品。
Ⅳ 美術鑒賞的一般方法和步驟
對於一般人來說,能否欣賞一幅繪畫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們的欣賞步驟是:畫的是什麼?畫得像不像?畫家畫這種形象的寓意是什麼?如果都回答出來了,便認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來,便認為是看不懂。這種方法就是一種傳統的講「故事」的方法,他們對於繪畫作品的欣賞往往過多藉助「文學性」的描述。那麼,用這種方法來欣賞中國畫,一般來說,工筆的、寫實的作品就容易欣賞,因為它是具體、真實,看得懂。
但如果是粗放的。寫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寫意的作品,就較難欣賞了,因為它不寫實,形象不具體,就看不懂,而且更無從知道作者的寓意了。當然,一般人用這種方法欣賞繪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畫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聯想、產生共嗚。但是我們必須明白,一幅繪畫作品的好壞,卻不是以「像」或「不像」來衡量的。
就藝術而論,我們衡量一件繪畫作品的好壞,或我們欣賞一件繪畫作品,首先不在於它像或不像,而在於繪畫作品的主題,或者說繪畫作品中所輻射出的某種觀念、某種思想、某種情緒,能否緊緊地抓住觀賞者的心弦,能否給人以充分的藝術審美享受,並使人從中獲得某種啟迪和教育。應該說,這才是一切藝術作品的真正目的。像與不像僅僅只是作品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與不像就不能作為衡量作品的好壞或欣賞作品的標准。
那麼,畫家們是怎樣來看畫的呢?就國畫而言,內行人看畫一般是看畫面的整體氣勢,用美術術語來說就是先體味其「神韻」,或者「神似」,然後再看它的筆墨趣味,構圖、著色、筆力等。最後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內行人的這種抓「神韻」的欣賞方法當然是抓住了實質,因為「神韻」就是一種高的藝術審美享受,常常是中國畫家們的追求達到的目標。
當然,一般的人要從畫中去體驗到一種「神韻」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審美能力、藝術修養,也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繪畫方面的基本知識,特別是通過繪畫而訓練出來的一種「感覺」。所以要很好地欣賞繪畫,還得具備多方面的才能和藝術修養。
但是,如果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欣賞繪畫作品也許更能理解一些。有人提出,藝術的欣賞需要經過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和審美創造三個階段,那麼從這樣三個方面去欣賞繪畫作品是很有道理的。
審美感知就是要求我們直觀地去感知審美對象,即藝術作品本身,我們可以去感知作品上畫的是什麼?畫得像或是不像,色彩是鮮明的或是灰暗的,線條是流暢的或是笨拙的,表現手法是工筆的或是寫意的等等,總之要自己親自地平心靜氣地進行直觀的感受。第二步,在審美感知的基礎上進行審美理解。即在直觀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義和內涵。這種理解包括對作品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技巧的理解;對作品表現的內容和表達的主題的理解;以及對作品的時代背景和時代精神的理解等等,這就需要充分調動我們的思考能力。
我們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作品畫的內容要表現什麼?是怎樣表現的?所採用的藝術手段是否恰當?能否充分地表達出主題?同時,透過作品的畫面,猜測作者的心思,是熱情地歌頌或是辛辣地諷刺;透過畫面的氣氛,體驗畫面的情調:是深沉或是豪放,是樂觀或是悲傷。再還可以根據已有的知識結構,結合作者的身世、創作特點和所處的時代背景等進行分析。
到了這一步,藝術的審美欣賞並沒有完結,還有一個審美創造階段。就是通過審美的感知和審美的理解後,在對作品審美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通過自己積累的審美經驗、文化知識、主活閱歷等進行豐富的聯想、升發開去,再創造出一個新的意象來。這樣,你才真正獲得了啟迪和教育,欣賞繪畫才獲得了真正的意義。青少年朋友們不妨用這種方法去欣賞中國畫(或其他繪畫),認真試一試,看能否有所收獲。
Ⅵ 繪畫藝術的欣賞方法有哪些
繪畫藝術的欣賞方法
一、首先,對繪畫作品(當然也包括一切藝術作品)要以理解的態度加以品評
不論哪種流派、風格,不論是你第一眼喜歡或不喜歡的,在欣賞之前要首先確立自己的理解的態度。所謂理解,即設法了解作品產生的原因和背景,作者想要說的內容,以及作品結構、形式的特徵等,只有對這些真正理解了,和作者的作品在感情上交流了,欣賞者才可能作出比較實事求是的判斷和批評。欣賞和批評切忌有先入為主的成見。
二、了解繪畫發展脈絡,把握代表作品特徵
概而言之,繪畫世界是一個立體的現象。從縱向上看,是繪畫的演變與發展。比如西方繪畫經歷了古代(古希臘和羅馬)、中世紀(公元5世紀到14世紀)、文藝復興時期(15、16世紀)、17、18世紀和近、現代等大的歷史階段。各個歷史時期的藝術理想和藝術表現風格都不相同。我們一般把文藝復興時期到19世紀初的西方繪畫稱為古典繪畫,即造型基本上是寫實的,作品很完整,其美學傾向是典雅與和諧。但在整個古典繪畫中,又有風格的演變。
三、培養藝術形式感覺
欣賞的實質不是表現的觀看,而是感覺。面對畫作,作品的整體面貌在瞬間便直逼眼簾。作品的藝術特徵觸動、撩撥、撞擊、刺激著人的感官神經,形成審美的心理活動。
線條是繪畫諸要素中最生動的部分,是畫家從自然真實中抽取出的一種有抽象意味的語言。 形體在繪畫中不僅指具體物象的形貌,還指這種形貌所暗示的情感傾向特徵。 色彩是繪畫中最富情感性質的要素。與色彩相關的是色調。特別在油畫中,色調是構成主題思想與意境的重要因素。動感也是繪畫中的重要因素,它既指通過構圖和造型形成的某種感覺效果,又指涵蓋其他因素形成的畫面整體精神。此外,在繪畫中起作用的還有筆觸、質感、體量感等因素。所有這些要素在一幅幅畫中組成有機整體,有時藝術家也側重地強調某種要素。因此,培養和提高欣賞力量重要的方法是多看。
四、尊重自我感受,尊重自己的直覺與聯想
欣賞繪畫是一種"見仁見智"、原無定法的創造性活動。由於欣賞主體的年齡、經歷、修養與趣味各異,同樣看一幅畫,獲得的感受結果自然也相異,這是正常的。欣賞繪畫的動機,在於人們希冀通過藝術理解歷史文化,也理解自身的意義。
Ⅶ 如何運用美術鑒賞的5個方法去分析藝術作品
首先藝術鑒賞始終飽含著鑒賞者的情感。藝術作品充滿著藝術家傾注的情感,在藝術鑒賞過程中,首先要體驗到藝術作品中所含的情感。為作品的傳達的情感所打動。接受作品。
其次,在藝術鑒賞過程中,鑒賞者不能消極的刺激,而興發情感而去積極的富有創造性的接收作品。第三。通過鑒賞者的聯想想像,可以使藝術形象更加豐富,生動完滿,我國傳統的藝術作品。這創作時總會留下。大量的想像餘地在鑒賞作品時,我們要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審美習慣。通過想像聯想將作品提供的信息在頭腦中構建的十分豐滿。
最後。藝術鑒賞中的審美體驗。對於建廠者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鑒賞者必須切身體驗不能只感覺表層的審美愉快。真正領略藝術的真諦。
Ⅷ 美術作品鑒賞的主要方法及具體內容
看作品的內容,根據內容去分析評價作者的創作意圖,藝術風格;二是知人論世法,你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來了解他作品深層的內涵;三是接受美學的角度,就是觀賞者覺得好就是好,看到作品你會產生怎樣的聯想,都可以視為正常合理.當然,很多時候是三種方法一起用的.所以,藝術的感人力是無孔不入的,藝術也是沒有國籍\年齡\年代\性別等等的界限.它帶給我們美感,帶給我們感動.如果要成為某方面的鑒賞家,你要找相關的專著來看,比如"中國畫鑒賞","西方美術史"之類.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Ⅸ 西方美術都有什麼審美方法
各個流派都有自己的審美標准。一般大眾欣賞就看作品的構圖,人物的比例,色彩的運用,以及作品所要表達的內涵能不能和人們的內心產生共鳴。
Ⅹ 如何欣賞中國繪畫和西方繪畫
美術史從遠古時代的繪畫和雕塑,至今經過了無數春秋的發展,從而讓人類看到了現在的繪畫。經過時間,社會背景,以及工業發展的變化,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自然也就引起了中西方繪畫的不同。可以從幾點來看出很大的差別:中國繪畫講究的是所包含的思想以唯心為主,而西方講究的則是唯物主義。以及繪畫時所用的工具以及畫面的構圖和畫的風格都能說明中西方文化的差別,繪畫的差別。下面就來簡略的分析一下。 第一點提到的就是中國繪畫是以唯心為主,所謂的唯心,個人解釋就是說比較隨意性,畫家看到了所能引起他靈感的對象,比較隨意性的來突出個人的想法,比如畫一個古代美女,不一定忠實的把對象反映在畫面中。而是很大程度上主觀表達了自己的情緒及感覺的意向,他可以用線條來勾畫出美女的輪廓,也可以用比較寫實的方法來畫。但是突出的是自己的想法。而西方繪畫主要偏向於寫實。用眼睛看見的東西就要畫出來,畫蘋果的話,他不可能畫成方的。畫什麼就得像什麼。而且也有個紀實性,當時畫面所形成的空間和明暗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畫家自己的主觀意識很難能體現在畫中。有一點能體現出來唯心和唯物的區別。老師曾經講過,中國古代的宮廷繪畫人物時,皇帝的頭部一定是在所有人里最大的,而最小的也是官位最低的,幾乎所有的宮廷畫都是這樣,有一點是因為社會原因所導致,但是基本也能體現出來畫家構想是唯心的。而西方畫家給君王或者貴族畫肖像時,是寫實的,高矮,胖瘦,以及臉上的陰暗面都會畫出來,中國畫皇帝是沒有陰暗面的。從光線講,西方畫一眼就能讓人看出光源的方向,而中國的繪畫就沒有光源。這也是一個大的區別。 還有在從構圖來講,中國繪畫講究的是留白,有些畫的畫面空白的地方占據空間要比畫面所要畫的主體都要多。甚至有些畫的主體只是幾個線條組成,多大部分都是空白。這是中方古代繪畫的一個特點。在西方繪畫中,講究的就是把畫面填充滿,藍天,白雲,樹木,人物,都要把畫面填充滿,即便是有留白的地方也要用白塗料上色。還有繪畫所用的工具的區別。西方繪畫可以用很多中道具來畫畫,幾乎是任何東西。主要是有鉛筆,碳筆,粉筆,水彩,水粉,油畫顏料。而中國基本也只是墨水跟毛筆。所以最終的畫面也是不一樣的。中國的比較飄渺,西方的比較寫實。還有一個小區別,就是中國繪畫是可以看出當時畫家的心情的。畫家是高興,是悲傷,是喜是怒都能體現在畫中。而西方繪畫是看不出當時畫家的心情的,很難體會到當時的情景。主要是西方寫實畫把畫家也給局限性了。中國畫的一般都是畫在宣紙上,西方可以畫在紙上或者布上。而中西方在選材上也是有一些差異,中國以山水,人物,花鳥為主。而西方則是以宗教畫,肖像,風景,場景畫,靜物。從名詞上來說也是有差異,中國畫人物時,就叫人物畫。西方則是叫肖像畫。中西方繪畫受文化差異也是很大的,中國受宗教思想影響力較弱,西方受宗教思想影響力較強(17世紀前)。像上面提到的,中國畫多一山水,花鳥為主,所體現的宗教的主題很少,而西方繪畫總是出現像耶蘇,聖母等神聖的事物。而且這里也能體現到唯心和唯物的區別,耶蘇即使是神聖的,是所有信徒心中的神,但在所有的畫中也總是千篇一律的被釘在十字架上。如實的翻譯了聖經中所描寫的場景。而中國的繪畫中所有的神、佛則被表現的多姿多彩,喜怒哀樂各無常理。中國畫從繪畫方式和色彩上說分為工筆跟寫意。而西方畫則是以色彩與素描所區分的。在從透視來說。(中國畫和西方畫最直觀的區別/中國畫是散點透視,西方畫是雙點透視,以地平線為基礎透視。中國畫很少有透視,就算有也是很簡單的。)而且中國畫越遠的東西越在畫的最高出,越近的東西越在畫的最低處。但是西方繪畫是在地平線的基礎上構成的,只是物體占畫面大小問題。總之中西方繪畫各有各的特點,也有很多共同之處,很多差異之處。文化差異,社會差異,各方面的原由導致了繪畫的差異。總之中西方繪畫各有其精髓,即有其相同之處,也有很多不同之處。文化及社會的差異,構成了兩種節然不同的藝術風格。其繪畫發展是以其民族精神為核心,至此中國與西方的繪畫匯成了兩條源源不斷的藝術長河,我們可以永遠在其中汲取不同的藝術靈感及精神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