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障礙度可以用什麼方法分析

障礙度可以用什麼方法分析

發布時間:2022-04-28 17:36:30

什麼是聽力障礙什麼是智力障礙

聽力障礙

聽力喪失可發生在任何年齡.約1/800~1/1000的新生兒在出生時有嚴重和極度的聽力喪失,另有2~3倍於此的新生兒有程度略低的聽力喪失,包括輕至中度的,雙側性或單側性聽力喪失.在兒童期,另有2/1000~3/1000的兒童,有後天性的中度到重度的進行性或永久性聽力喪失,許多青少年因為過度暴露於噪音或頭部損傷,而有發生感覺神經性聽力喪失的危險.

聽力障礙可導致兒童在接受語言和語言表達技能的終身損害.障礙的嚴重程度有幾個因素決定:發生聽力喪失的年齡;聽力喪失的性質---它的持續時間,受損的頻率,喪失的程度和每個兒童的易感度(包括共同存在的病毒損害,智力發育落後,基本語言缺陷),聽力的精確評價---受損的頻率,空氣和骨傳導的喪失---均可獲得,並不受年齡和障礙程度的影響(參見第256節兒童聽力測定).

對有感覺神經性聽力喪失的兒童,傳導性聽力喪失的額外負擔可嚴重降低其對說話的鑒別能力.聽力喪失對另有感覺,語言和認知缺陷兒童的影響,比其他健全兒童更嚴重.

病因學和發病機制

傳導性聽力喪失大多數聽力缺陷是後天傳導性的聽力喪失,與中耳炎和它的後遺症有關.幾乎所有的兒童都經歷過由中耳炎引起的輕至中度的,間歇性或持續性的聽力喪失.反復發作或嚴重感染可導致永久性缺陷.最易感染中耳炎的為那些有顱面部異常(如齶裂),免疫缺陷(如嬰兒暫時性低γ球蛋白血症)和暴露於環境危險因素(如吸咽,日托場所)的兒童.男孩比女孩更易患中耳炎.

智力障礙

智力低下不但是嚴重危害兒童身心健康的一類世界性疾患,更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據估計,全世界約有1.5億智力低下患者。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和人才競爭的日趨激烈,各國對智力問題已倍加關注。有關研究者們對導致兒童智力低下的因素之探討也日益深入。

其中,遺傳因素是導致重度智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孕期感染是導致智力低下患兒的又一主要致病因素,且尤以妊娠前三個月的感染影響最大;再者孕期營養不良是宮內胎兒生長遲滯的主要原因之一。

怎樣識別弱智兒童

做好計劃生育的同時必須提高人口素質,做到少生優生優育,使兒童健康成長,早日成為有用人才。做父母的又多麼希望自己唯一的寶寶既健康又聰明,如果孩子智能低下,給家庭和社會都帶來不幸,蒙受莫大損失。

智能是指一個人的神經精神活動,是對客觀事物的合理分析,判斷及處理的綜合能力。智能隨年齡增長而逐漸發展成熟。弱智兒童是指智能發育障礙,明顯落後於同齡平均水平,除智能低下外,還有運動、生活能力、學習勞動能力等都低於正常水平,甚至有畸形。弱智兒童是由於多種原因造成的綜合症狀。

怎樣識別弱智兒童呢?可根據大腦發育和生理功能去判斷,在實際工作中一般以行為動作,語言發音作為判斷智能的主要指標,從兒童的動作推斷大腦發育情況。動作發音的規律是:由上而下,由近到遠,由不協調到協調,由粗到細,由簡單到復雜。以下以不同年齡加以說明。

新生兒期動作不規則又不協調,緊握拳頭,俯卧時頭略能抬舉(45°)

2個月會微微笑,發出咿呀聲音。

3個月能抬起頭,眼隨物而轉動,聽到聲音能轉動頭。

4~5個月時別人逗他會大聲笑,伸手抓物,能識別親人或陌生人。

6~7個月會坐,在床上翻身打滾,兩手會傳遞玩具。

8個月時會爬,注意大人的行為,會拍手,偶爾無意識地叫喊媽爸。

9個月時扶著能站,見到親人伸手要人抱,並能抬手再見。

10~11個月能獨立站立片刻,扶著椅子或推車能開步走,能用拇、食指取東西,摸仿大人動作,抱起奶瓶自己食。

1歲時能獨自走幾步,開始用單詞說話,能指出自己的手、頭、眼等。

1~1歲半時,行走較平穩,能蹲下玩耍,手腳並用爬樓梯,能用手扔玩具,能說出自己名字。

2歲時能雙腳跳,能跑、能上樓梯,會說簡單句子,能表現喜怒歡樂。

語言、動作的發育固然受神經、肌肉發育的影響,同時也與父母文化水平、教育訓練等外界條件有關。

兒童有明顯的智力低下大多數在嬰兒期就容易識別,然而輕度弱智往往進入小學之後學習困難才發現。若發現有運動發育落後,對外界反應遲鈍,語言發育差,表情呆板或有特殊面容者,應盡早到醫院檢查,以便及早診斷,作出相應的治療。

有些先天性代謝異常病,例如苯丙酮尿症、同型胱氨酸尿症、楓糖尿症、組氨酸血症,半乳糖血症、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克汀病)等,若能在新生兒期作出診斷及時治療,多數病兒智力可免受損害或病情得到控制。以苯丙酮尿症、克汀病為例,如能在生後3個月作出診斷及時治療,多數智力可以恢復正常,超過6個月治療,幾乎不可避免地智力受到損害,如果3~4歲以後再治療,病孩的身體發育亦有困難。克汀並苯丙酮尿症,在早期症狀不典型,很難發現,往往出生後數月之後才能發現,但這時卻已到了難於治療的程度,智力障礙很嚴重了。因此,有不少國家對上述遺傳病在新生兒期就進行篩查。

究竟有哪些原因可能引起弱智呢?

醫學專家經過大量研究,現在可以知道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幾種:

1、遺傳因素 染色體異常如先天愚型等占弱智兒童5~10%。 基因突變如先天性代謝異常病屬於此類。

2、產前損害 包括宮內感染、缺氧、理化因素如有害毒物、葯物、放射線、汞、鉛、吸煙、飲酒、吸毒、孕婦嚴重營養不良或孕婦患病。

3、分娩時產傷,窒息、顱內出血、早產兒、低血糖、核黃疸、敗血症。

4、出生後患病 包括患腦膜炎、腦炎、顱外傷、腦血管意外,中毒性腦病,內分泌障礙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癲癇等。

要減少弱智兒童的發生,就必須做好預防工作,加強宣傳教育工作,避免近親結婚,對嚴重遺傳病盡量動員絕育術。

避免早婚和超過40歲婦女高齡生育,因為容易使染色體異常發生先天愚型。

做好產前保健檢查,提高處理難產的技術,減少產傷,有條件的地區對新生兒進行遺傳代謝病的篩查,及早發現病人,早期治療,減少弱智兒童發生。

影響兒童智力的九個變數

第一個「變數」是母親精神健康狀況。如被兩次以上診斷為情感障礙的,則為「高危因素」,其孩子易發生智力障礙。因此保護母親情感穩定和平衡極為重要。

第二個「變數」是母親有否抑鬱。智商高的兒童,他們母親75%無憂郁,而智商低兒童的母親有憂郁者佔25%以上。鬱郁寡歡、悶悶不樂,心理壓抑是「高危因素」,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第三個「變數」是雙親教育兒童的觀點。智商高的兒童,雙親75%是非專制型的,而智商低兒童的母親,至少25%是採取專制型教育的。專制、強迫性教育是「高危因素」。

第四個「變數」是母子間的相互影響。智商高的兒童,75%的母親有較多的自發愛撫表示,而缺乏自發愛撫行為則為「高危因素」。

第五個「變數」是母親受教育程度。母親受過中等以上的教育,其孩子發生智力障礙的少。

第六個「變數」是父母職業情況。技術熟練、工作順利、人際關系好的父母,子女的智商較高。

第七個「變數」是家庭穩定狀況。家庭幸福、和睦、健全,兒童受到良好影響,將促進智力發育。

第八個「變數」是生活中有否發生過意外。智商高的兒童,有75%以上在生活中沒有意外。

第九個「變數」是家庭大小,子女多少。國外調查證實:胎次多的,智力則遞降;兩胎間隔長的孩子其智力高於兩胎間隔短的孩子。

② 影響信息溝通障礙的因素有哪些改善溝通障礙的方法有哪些

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一些人對自己身邊的任何事情都不滿——工作不如意、錢賺得沒有別人多、別人比自己幸運等等,彷彿抱怨已經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行為。但事實上,一旦形成了這種抱怨的習慣,喜歡抱怨的人對問題的看法就會偏向消極方向,解決問題的動力就會變異成實施解決方法的阻力。洛克菲勒說得非常好:「我從未像有些人那樣抱怨僱主,認為我們是奴隸,被僱主踩在腳下,僱主在美麗的別墅里享樂,他們所擁有的每一塊錢都是壓榨我們得來的。我不知道這些抱怨的人是否想過,是誰給了你就業的機會?如果你認為別人是在壓榨你,你為什麼不一走了之?」

③ 臨床上思維內容障礙、情感障礙、意識障礙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意識的改變從概念上分為2類。

一類累及覺醒(arousal),即意識的「開關」系統,出現一系列從覺知(awareness)到昏迷的連續統一行為狀態,臨床上區別為:①覺知(awareness);②嗜睡(lethargy);③意識模糊(confusion);④昏睡及昏迷(coma),這些狀態是動態的,可隨時間而改變,前後二者之間並無截然的界線,除此而外,類昏迷狀態和譫妄,也屬於意識改變並累及覺醒水平的范疇。

另一類「意識」是指精神(心理)活動的「內容」,即大腦的高級功能,涉及認知(cognition)與情感(affection)活動,此類意識改變的例子包括痴呆,遺忘,妄想及不注意(inattention)等,除深度痴呆外,此類意識改變並不累及覺醒水平。

意識改變的惟一正常形式是睡眠。

覺知或意識清楚是指完整而正常的覺醒狀態。

1.嗜睡 意識障礙的早期表現,患者經常入睡,能被喚醒,醒來後意識基本正常,或有輕度定向障礙及反應遲鈍。

2.意識模糊 患者的時間,空間及人物定向明顯障礙,思維不連貫,常答非所問,錯覺可為突出表現,幻覺少見,情感淡漠。

3.昏睡 患者處於較深睡眠,不能被喚醒,不能對答,對傷害性刺激如針刺,壓眶等會躲避或被喚醒,但旋即又熟睡。

4.昏迷:意識活動喪失,對外界各種刺激或自身內部的需要不能感知,可有無意識的活動,任何刺激均不能被喚醒,按刺激反應及反射活動等可分三度:

淺昏迷:隨意活動消失,對疼痛刺激有反應,各種生理反射(吞咽,咳嗽,角膜反射,瞳孔對光反應等)存在,體溫,脈搏,呼吸多無明顯改變,可伴譫妄或躁動。

深昏迷 :隨意活動完全消失,對各種刺激皆無反應,各種生理反射消失,可有呼吸不規則,血壓下降,大小便失禁,全身肌肉鬆馳,去大腦強直等。

極度昏迷:又稱腦死亡,病人處於瀕死狀態,無自主呼吸,各種反射消失,腦電圖呈病理性電靜息,腦功能喪失持續在24小時以上,排除了葯物因素的影響。

5.類昏迷狀態 許多不同的行為狀態可以表現出類似於昏迷或與昏迷相混淆,而且,開初是昏迷的病人,在長短不一的時間後可逐漸發展為這些狀態中的某一種,這些行為狀態主要包括:閉鎖綜合征(locked-in syndrome)又稱失傳出狀態(differenced state),持久性植物狀態(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無動性緘默症(non-kinetic mutism,意志缺乏症(abulia),緊張症(catatonia),假昏迷(pseudo coma),一旦病人出現睡眠–覺醒周期,真正的昏迷就不再存在,這些狀態與真性昏迷的鑒別,對使用恰當的治療及判定預後是重要的。

6.譫妄狀態(delirium state) 較意識模糊嚴重,定向力和自知力均障礙,不能與外界正常接觸,常有豐富的錯覺和幻覺,形象生動逼真的錯覺可引起恐懼,外逃或傷人行為,譫妄的臨床特徵中以注意的缺陷,意識水平低下,知覺紊亂以及睡眠-覺醒周期的紊亂為主要症狀。

意識障礙常呈波動性和移行性,為確定意識障礙的嚴重程度,評估其進展,觀察治療反應及判斷預後,國外自1949年就陸續制訂各種量表,這些量表可大致分為兩類,一種為昏迷量表,把各種症狀獨立進行綜合,得出昏迷嚴重程度;另一種為計分系統,與昏迷量表不同,這種量表把每個症狀獨立記分和分析,最終根據得分來確定意識障礙程度,從實際應用方便程度看,英國Teasdale和Jennett(1974)制訂的Glasgow昏迷量表應用最廣,我國已較廣泛用於臨床(表1)。



Glasgow昏迷量表最高分為15分,最低分3分,分數愈高,意識愈清晰,該量表項目少,簡單易行,實用性強,但3歲以下兒童,老年人,言語不通,聾啞人,精神病患者等因難以合作而使應用受到限制,此外,量表對昏迷前意識障礙無法判斷

就這些了 同意的話 表個態 謝謝O(∩_∩)O謝謝

④ 康復評定的內容包括哪些

康復評定

1、軀體功能評定

一般包括關節活動功能評定、肌肉力量評定、上下肢功能評定、步態分析、神經電生理評定、痙攣與弛緩的評定、感覺與知覺功能的評定、協調與平衡功能的評定、姿勢反射與原始反射的評定、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評定、上下肢穿戴假肢或矯形器的能力評定、穿戴脊柱矯形器能力的評定等等.

2、精神心理功能評定

一般包括情緒評定、殘疾後心理狀態評定、疼痛的評定、失用症和失認症的評定、痴呆評定、非痴獃性認知障礙(注意力、記憶、思維)的評定、人格評定等。

3、語言功能評定

一般包括失語症評定、構音障礙評定、語言失用評定、語言錯亂評定、痴獃性言語評定、言語發育遲緩的評定、吞咽功能評定、聽力測定和發音功能的儀器評定等.

4、社會功能評定

一般包括社會生活能力評定、生活質量評定、就業能力的醫學評定等。

(4)障礙度可以用什麼方法分析擴展閱讀:

康復評定的分期

1、初期評定

在患者入院初期完成。目的是全面了解患者功能狀況和障礙程度、致殘原因、康復潛力,據此確定康復目標和制定康復治療計劃。

2、中期評定

在康復治療中期進行。目的是經過康復治療後,評定患者總的功能情況,有無康復效果,分析其原因,並據此調整康復治療計劃。中期評定可進行多次。

3、末期評定

在康復治療結束時進行。目的是經過康復治療後,評定患者總的功能狀況,評價康復治療的效果,提出重返家庭和社會或做進一步康復治療的建議。

如何判斷意識障礙的程度

二)確定意識障礙的程度或類型 意識障礙程度的分類各家未完全統一,常用的方法有: 1.臨床分類法,主要是給予言語和各種刺激,觀察患者反應情況加以判斷。如呼吸其姓名、推搖其肩臂、壓迫眶上切跡、針刺皮膚、與之對話和囑其執行有目的的動作等。按其深淺程度或特殊表現分為: (1)嗜睡 是程度最淺的一種意識障礙,患者經常處於睡眠狀態,給予較輕微的刺激即可被喚醒,醒後意識活動接近正常,但對周圍環境的鑒別能力較差,反應遲鈍,刺激停止又復入睡。 (2)昏睡(混蝕)較嗜睡更深的意識障礙,表現為意識范圍明顯縮小,精神活動極遲鈍,對較強刺激有反應。不易喚醒,醒時睜眼,但缺乏表情,對反復問話僅難作簡單回答,回答時含混不清,常答非所問,各種反射活動存在。 (3)昏迷 意識活動喪失,對外界各種刺激或自身內部的需要不能感知。可有無意識的活動,任何刺激均不能被喚醒。按刺激反應及反射活動等可分三度: 淺昏迷:隨意活動消失,對疼痛刺激有反應,各種生理反射(吞咽、咳嗽、角膜反射、瞳孔對光反應等)存在,體溫、脈搏、呼吸多無明顯改變,可伴譫妄或躁動。 深昏迷 :隨意活動完全消失,對各種刺激皆無反應,各種生理反射消失,可有呼吸不規則、血壓下降、大小便失禁、全身肌肉鬆馳、去大腦強直等。 極度昏迷:又稱腦死亡。病人處於瀕死狀態,無自主呼吸,各種反射消失,腦電圖呈病理性電靜息,腦功能喪失持續在24小時以上,排除了葯物因素的影響。 (4)去大腦皮質狀態 為一種特殊類型的意識障礙。它與昏迷不同,是大腦皮質受到嚴重的廣泛損害,功能喪失,而大腦皮質下及腦干功能仍然保存在一種特殊狀態。有覺醒和睡眠周期。覺醒時睜開眼睛,各種生理反射如瞳孔對光反射、角膜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存在,喂之能吃,貌似清醒,但缺乏意識活動,故有「瞪目昏迷」、「醒狀昏迷」之稱。患者常可較長期存活。常見於各種急性缺氧、缺血性腦病、癲癇大發作持續狀態、各種腦炎、嚴重顱腦外傷後等。 (5)譫妄 系一種特殊類型意識障礙。在意識模糊的同時,伴有明顯的精神運動興奮,如躁動不安、喃喃自語、抗拒喊叫等。有豐富的視幻覺和錯覺。夜間較重,多持續數日。見於感染中毒性腦病、顱腦外傷等。事後可部分回憶而有如夢境,或完全不能回憶。 2.Glasgow昏迷量表評估法:本法主要依據對睜眼、言語刺激的回答及命令動作的情況對意識障礙的程度進行評詁的方法。其檢查內容及評估法如表1: 總分15分,最低3分。按得分多少,評定其意識障礙程度。13~14分為較度障礙,9~12分為中度障礙,3~8分為重度障礙(多呈昏迷狀態)。 評估意識障礙程度的方法除Glasgow法外,還有許多方法,如日本太田倡用的3-3-9度(三類三級九度)法等

⑥ 個人心理上有一定的障礙度,自己走不出心理鍀壞思想,考慮事情太復雜,情緒不穩定,感覺自己每一天過得...

我覺得沒什麼啊,這個社會本來就不正常,我們心理有問題有什麼錯?我跟你也一樣,但我也活得好好的,雖然也覺得活著不爽,沒意思,但還是賴活著,別想那麼多。。。越想多越煩,既然你都「不想活下去了」。。。何不放手一活,灑脫一點,什麼都不考慮,管他呢~~~

⑦ 簡述對病人存在的運動功能障礙要進行哪些方面的評估

運動功能障礙的六個評定:
1.運動發育障礙的評定:正常小兒的運動和姿勢發育有一定時間和順序如2-3個月時卧位能抬頭,4-5個月能主動伸手觸物兩手各握一玩具。6-7個月能單手或兩手支撐坐起。8-10個月能爬。1歲能獨自站立,1歲-1歲半能獨走。2歲會跑。3歲會騎三輪車。4歲能爬梯子。腦性癱瘓者在以上年齡階段,一般達不到正常小兒或表現為主動活動減少。
2.肌張力及關節活動度的評定:人體肌肉和肌群一直存在著持續的肌張力活動。正常情況下,肌張力的變化是有限度的,否則人體就喪失了運動的可能性。腦癱者肌張力機制受到損傷。學兒由於反應過激或過遲而表現出肌張力過高或過低的狀態。這便決定了對患兒肌張力評估的重要性。肌張力的異常又對關節活動度發生影響。肌張力增高時,對關節活動產生較大的抵抗感。肢體擺動幅度小,關節伸屈受限,反之,肌張力降低時,活動關節無抵抗等,肢體擺動幅度大,關節屈伸過度,此外,可通過以下關節活動度,間接了解肌張力的情況。
小兒取仰卧位,頭和身體居中
A.內收角:患者兩下肢伸直,外展至最大限度,兩大腿間的夾角
B.國窩角:將小兒一側下肢拉直,抬高,屈髖關節,大腿與小腿在間的夾角
C.足背屈角:盡量被動背曲踩關節,足背與小腿間的角度
D.足跟耳試驗:牽拉患兒一側足使盡可能向同側耳部靠攏,足跟與臂部連線與桌面形成的角度
正常小孩的關節活動度
關節活動度
內收角國窩角足背屈角
1—3月40-8080-10060-70
4—6月70-11090-12060-70
7—9月100-140110-16060-70
10—12月130-150150-17060-70
3.協調功能與精細動作的評定
通過對患兒協調功能及精細動作的評定可了解四肢的共濟活動,協調能力及手指基本功能狀況。較常用有以下幾種方法:
A.指一鼻試驗:小兒在任何體位將臂伸直再用食指觸鼻尖。有共濟失調時難以准確完成
B.對指試驗:任何體位患者用拇指與其餘指依次對指,有共濟失調時難以准確完成
C.輪臂動作:快速,反復作前臂的旋前,旋後動作,有共濟失調時難以准確完成
4.原始反射與自動反應的評定

這一評定非常重要,通過檢查可判斷神經發育與動作發育水平,是指導訓練的依據
A.原始反射評定
a.緊張性迷路反射:頭取正中位,上,下肢伸展,仰卧位時頭後仰,全身伸肌張力增高,呈「伸展模式」伏卧位時頭前曲,四肢屈曲,全身屈肌張力增高呈「屈曲模式」則為陽性,3-4月消失。持續陽性可阻礙小兒正常的運動發育
b.緊張性頸反射(TNR)
⑴ATNR:仰卧,頭居中,四肢伸直,將小兒頭轉向一側。陽性表現為面朝向側肢體伸展,枕向側屈曲。3-4月消失
⑵STNR:俯卧,頭頸盡量前屈和背伸,前屈時上肢屈曲,下肢伸展,背伸時上肢伸展,下肢屈曲則為陰性。5個月左右轉陽
若TNR持則可影響小兒四肢運動發育,平衡能力及抬頭。
c.握持反射:刺激患兒手掌R側,引起小兒手指迅速屈曲,緊握,該反射2-3個月消失
d.交叉伸展反射:仰卧,頭居中,讓一側下肢屈曲,後伸展,陽性表現為另一側下肢則與之相反,該反射1-2個月消失
B.自動反應評定
自動反應評定包括翻正反應,平衡反應及保護性伸展反應
翻正反應又稱調正反應是小兒頭和身體位置在空間發生變化時,小兒頭頸,軀乾和肢體立即恢復到正常姿勢和體位的反應,它包括頸旋轉翻正反應,迷路,立直反應及軀干翻正反應等
平衡反應包括傾斜反應,坐位反應,立位平衡反應。可通過FUGL—MOYER評定法了解患者的平衡反應能力
保持性反應:抱住小兒腋下,使他向高處向下接近桌面,小兒出現雙上肢支撐床面反應,該反應於6個月出現。
5.肌力評定
對不同年齡階段的患者,肌力評定的要求不盡相同,發育前期,患於主動運動較少,對其進行肌力評定,其治療意義不大,但當患者會坐爬,甚至會站,走路對其進行肌力評定有重要的實用價值.但由於小孩較難取得合作,姿勢,肢位較難保持固定,特別是肌張力較高患者,手法肌力檢查難以准確判定肌力.對於年齡相對較大能取得合作者可採用LOVETT6級分級進行評估.
6.步態分析
對有行走能力但異常步態者必須進行步態分析,通過步態分析的揭示異常的性質和程度為進行行走功能評估和矯正提供必要的依據.
腦癱病人的異常步態最常見有由於痙攣引起的剪刀步態,垂足(劃圈)步態,及各種肌無力步態如臂中肌,臂大肌步態等。

⑧ 請問色弱,色盲怎麼治療拜託了.

色弱是指不能分辨紅、綠色,沒什麼大不了的.

色盲和色弱都是色覺異常的表現。
色盲是指不能分辨顏色,其中最常見的是紅色盲和綠色盲。有紅色盲的人,眼睛裡的視網膜上缺少含有紅每視色素的感紅細胞,對紅色光線不敏感。有綠色盲的人,眼睛裡的視網膜上缺少含有綠敏視色素的感綠細胞,對綠色光線不敏感。這兩種色盲,都不能正確分辨紅色和綠色,他們所能看到的顏色,只有藍色和黃色的區別。因缺少含有藍敏視色素的感藍細胞而不能正確分辨藍色和黃色的色盲,也是有的,但非常少見。
此外,還有一種比較少見的色盲,叫做全色盲。這樣的人,眼睛裡的視網膜上缺少感色細胞,不能分辨任何色彩的顏色,他們所看到的世界,就像黑白電視一樣,只有白色、灰色和黑色的區別。
色弱是指分辨顏色的能力差,其中最常見的是紅色弱和綠色弱。有紅色弱的人,眼睛裡視網膜上感紅細胞中所含有紅敏視紅色素有些異常,對紅色光線不夠敏感。有綠色弱的人,眼睛裡視網膜上感綠細胞中所含的綠敏視色素有些異常,對綠色光線不夠敏感。這兩種色弱,對紅色和綠色的分辨能力都比較差。色弱的程度,有輕有重。重度的紅、綠色弱,和紅、綠色盲差不多,分辨紅、綠色,有很大困難。輕度的紅、綠色弱,能分辨紅、綠兩色,但略有困難。
色盲和色弱通常都是先天遺傳的,後天性色覺異常比較少見,多半都是視網膜有了病變的後果。

人眼辨別顏色的能力就會發生障礙,稱之為色覺障礙即色盲或色弱。通常,色盲是不能辨別某些顏色或全部顏色,色弱則是指辨別顏色的能力降低。色盲以紅綠色盲為多見,紅色盲者不能分辨紅光,綠色盲者不能感受綠色,這對生活和工作無疑會帶來影響。

先天性色覺障礙終生不變,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療,可以針對性地戴用紅或綠色軟接觸眼鏡來矯正。數色覺異常亦見於後天性者,如某些眼底病、青光眼等,這類眼病引起的色覺障礙程度較輕,且隨著原發性眼病的恢復而消失,所以多未引起患者的注意。

⑨ 患者意識狀態評估有哪幾種怎麼評估

意識障礙程度的分類各家醫院未完全統一,常用的方法有:

1.臨床分類法,主要是給予言語和各種刺激,觀察患者反應情況加以判斷。如呼吸其姓名、推搖其肩臂、壓迫眶上切跡、針刺皮膚、與之對話和囑其執行有目的的動作等。按其深淺程度或特殊表現分為:

(1)嗜睡 是程度最淺的一種意識障礙,患者經常處於睡眠狀態,給予較輕微的刺激即可被喚醒,醒後意識活動接近正常,但對周圍環境的鑒別能力較差,反應遲鈍,刺激停止又復入睡。

(2)昏睡(混蝕)較嗜睡更深的意識障礙,表現為意識范圍明顯縮小,精神活動極遲鈍,對較強刺激有反應。不易喚醒,醒時睜眼,但缺乏表情,對反復問話僅難作簡單回答,回答時含混不清,常答非所問,各種反射活動存在。

(3)昏迷 意識活動喪失,對外界各種刺激或自身內部的需要不能感知。可有無意識的活動,任何刺激均不能被喚醒。按刺激反應及反射活動等可分三度:

淺昏迷:隨意活動消失,對疼痛刺激有反應,各種生理反射(吞咽、咳嗽、角膜反射、瞳孔對光反應等)存在,體溫、脈搏、呼吸多無明顯改變,可伴譫妄或躁動。

深昏迷 :隨意活動完全消失,對各種刺激皆無反應,各種生理反射消失,可有呼吸不規則、血壓下降、大小便失禁、全身肌肉鬆弛、去大腦強直等。

極度昏迷:又稱腦死亡。病人處於瀕死狀態,無自主呼吸,各種反射消失,腦電圖呈病理性電靜息,腦功能喪失持續在24小時以上,排除了葯物因素的影響。

(4)去大腦皮質狀態 為一種特殊類型的意識障礙。它與昏迷不同,是大腦皮質受到嚴重的廣泛損害,功能喪失,而大腦皮質下及腦干功能仍然保存在一種特殊狀態。有覺醒和睡眠周期。覺醒時睜開眼睛,各種生理反射如瞳孔對光反射、角膜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存在,喂之能吃,貌似清醒,但缺乏意識活動,故有「瞪目昏迷」、「醒狀昏迷」之稱。患者常可較長期存活。常見於各種急性缺氧、缺血性腦病、癲癇大發作持續狀態、各種腦炎、嚴重顱腦外傷後等。

(5)譫妄 系一種特殊類型意識障礙。在意識模糊的同時,伴有明顯的精神運動興奮,如躁動不安、喃喃自語、抗拒喊叫等。有豐富的視幻覺和錯覺。夜間較重,多持續數日。見於感染中毒性腦病、顱腦外傷等。事後可部分回憶而有如夢境,或完全不能回憶。

2.Glasgow昏迷量表評估法:本法主要依據對睜眼、言語刺激的回答及命令動作的情況對意識障礙的程度進行評詁的方法。其檢查內容及評估法如表1:

總分15分,最低3分。按得分多少,評定其意識障礙程度。13~14分為較度障礙,9~12分為中度障礙,3~8分為重度障礙(多呈昏迷狀態)。

評估意識障礙程度的方法除Glasgow法外,還有許多方法,如日本太田倡用的3-3-9度(三類三級九度)法等。

(三)確定意識障礙的病因

意識障礙的病因繁多,診斷有時比較困難,但只要注意詳詢病史及仔細檢查多可獲得正確診斷。通常具有神經系統定位體征或(和)腦膜刺激征者多為顱內疾病引起,反之,多為顱外全身性疾病引起。

⑩ 如何劃分意識障礙的程度

確定意識障礙的程度及類型
a 意識障礙按原因分為兩類:意識內容改變為主的意識障礙和覺醒狀態改變為主的意識障礙。
意識內容改變為主的意識障礙 多屬於大腦皮層病損或抑制所致,分為
譫妄狀態(delirium) 又稱急性神經錯亂狀態,表現為意識清晰度降低,對客觀環境的意識能力及反應能力均有輕度下降,注意力渙散,記憶力減退,對周圍環境理解和判斷失常,常產生錯覺或幻覺,多種伴有緊張、恐懼的情緒。
醒狀昏迷(vigil coma) 屬於特殊類型的意識障礙。表現為雙目睜開,眼瞼開閉自如,但思維、情感、記憶、意識及語言活動均完全消失,對外界環境不能理解,毫無反應,肢體無自主運動,呈現意識內容消失。
覺醒狀態改變為主的意識障礙 多為ARAS功能受損或抑制所致,分為:
嗜睡(drowsiness) 對周圍事物無主動關心與興趣,表現為持續性睡眠狀態,但可喚醒。喚醒後回答問題正確,但停止呼喚後又立即進入睡眠狀態。
昏睡(stupor) 患者的覺醒水平、意識內容和隨意運動均明顯降低。呼喚或推動患者肢體不能使其覺醒。對痛覺刺激可有較強反應並能短暫覺醒,但不能正確回答問題。
意識模糊(clouding of consciousness) 屬輕度意識障礙,主要表現為覺醒與認識功能方面障礙以及嗜睡、眼球活動及眨眼減少,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遲鈍且不清晰。
昏迷(coma) 意識障礙中最嚴重的一個等級,但昏迷的深淺與疾病嚴重程度有關。深昏迷時覺醒狀態、意識內容以及隨意運動嚴重喪失,可引起巴賓斯基征,大小便瀦留或失禁。
意識障礙按程度的分類各家未完全統一,常用的方法有:
1.臨床分類法,主要是給予言語和各種刺激,觀察患者反應情況加以判斷。如呼吸其姓名、推搖其肩臂、壓迫眶上切跡、針刺皮膚、與之對話和囑其執行有目的的動作等。按其深淺程度或特殊表現分為:
(1)嗜睡 是程度最淺的一種意識障礙,患者經常處於睡眠狀態,給予較輕微的刺激即可被喚醒,醒後意識活動接近正常,但對周圍環境的鑒別能力較差,反應遲鈍,刺激停止又復入睡。
(2)昏睡(混蝕)較嗜睡更深的意識障礙,表現為意識范圍明顯縮小,精神活動極遲鈍,對較強刺激有反應。不易喚醒,醒時睜眼,但缺乏表情,對反復問話僅難作簡單回答,回答時含混不清,常答非所問,各種反射活動存在。
(3)昏迷 意識活動喪失,對外界各種刺激或自身內部的需要不能感知。可有無意識的活動,任何刺激均不能被喚醒。按刺激反應及反射活動等可分三度:
淺昏迷:隨意活動消失,對疼痛刺激有反應,各種生理反射(吞咽、咳嗽、角膜反射、瞳孔對光反應等)存在,體溫、脈搏、呼吸多無明顯改變,可伴譫妄或躁動。
深昏迷 :隨意活動完全消失,對各種刺激皆無反應,各種生理反射消失,可有呼吸不規則、血壓下降、大小便失禁、全身肌肉鬆弛、去大腦強直等。
極度昏迷:又稱腦死亡。病人處於瀕死狀態,無自主呼吸,各種反射消失,腦電圖呈病理性電靜息,腦功能喪失持續在24小時以上,排除了葯物因素的影響。
(4)去大腦皮質狀態 為一種特殊類型的意識障礙。它與昏迷不同,是大腦皮質受到嚴重的廣泛損害,功能喪失,而大腦皮質下及腦干功能仍然保存在一種特殊狀態。有覺醒和睡眠周期。覺醒時睜開眼睛,各種生理反射如瞳孔對光反射、角膜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存在,喂之能吃,貌似清醒,但缺乏意識活動,故有「瞪目昏迷」、「醒狀昏迷」之稱。患者常可較長期存活。常見於各種急性缺氧、缺血性腦病、癲癇大發作持續狀態、各種腦炎、嚴重顱腦外傷後等。
(5)譫妄 系一種特殊類型意識障礙。在意識模糊的同時,伴有明顯的精神運動興奮,如躁動不安、喃喃自語、抗拒喊叫等。有豐富的視幻覺和錯覺。夜間較重,多持續數日。見於感染中毒性腦病、顱腦外傷等。事後可部分回憶而有如夢境,或完全不能回憶。
2.Glasgow昏迷量表評估法:本法主要依據對睜眼、言語刺激的回答及命令動作的情況對意識障礙的程度進行評詁的方法。其檢查內容及評估法如表1:

睜眼言語動作6N/AN/A遵囑動作5N/A切題針刺時有推開動作4自動睜眼不切題針刺時有躲避反應3聞聲睜眼答非所問針刺時有肢體屈曲2針刺後睜眼難辨之聲針刺時有肢體伸直1針刺無反應毫無反應針刺時毫無反應
表格說明:總分15分,最低3分。按得分多少,評定其意識障礙程度。13~14分為較度障礙,9~12分為中度障礙,3~8分為重度障礙(多呈昏迷狀態)。
評估意識障礙程度的方法除Glasgow法外,還有許多方法,如日本太田倡用的3-3-9度(三類三級九度)法等。

閱讀全文

與障礙度可以用什麼方法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原中歸納的方法有什麼局限性 瀏覽:508
燈具遙控安裝方法 瀏覽:984
在家地震預警有哪些方法論 瀏覽:398
氣缸圓柱度的檢測方法 瀏覽:214
東風制動燈故障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309
簡諧運動研究方法 瀏覽:123
幼兒異物吸入的搶救方法有哪些 瀏覽:210
開衫毛衣尺寸的經典計算方法 瀏覽:356
廣電有線連接方法 瀏覽:826
局解血管的檢查常用方法 瀏覽:987
瑜伽的技巧和方法 瀏覽:833
寫出五種植物的傳播方法 瀏覽:97
治療脾氣差的最佳方法 瀏覽:814
花卉滿天星的種植方法 瀏覽:966
風控未通檢測方法 瀏覽:767
根管治療術的步驟和方法 瀏覽:180
去腳臭的簡單的方法 瀏覽:934
二年級語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瀏覽:68
學前教育研究方法課題 瀏覽:866
瑜伽胳膊鍛煉方法 瀏覽: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