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田野作業法,又叫直接觀察法。因為民俗學的研究對象是廣大群眾的生活、文化現象,而這些一向是很少被記錄的,並且,隨著社會情勢的發展,它不免或多或少的變化著。為了得到鮮活的、豐富的科學資料,就必須進行實地調查、採集工作。這種工作收獲的結果,就是民俗科學的建築基礎。田野作業法,是民俗學研究中最可靠的研究方法,它既可以獲得忠實可靠的資料,又可以修正、補充前人調查資料的不足。
2.歷史研究法,又叫歷史考證法。民俗學既是一門現在之學,也是一門歷史之學。民俗學對任何一種民俗事象的研究都離不開對它的歷史過程的考察。所謂歷史研究法,就是要追溯民俗事象的縱的歷史聯系。歷史研究法,是許多學者早就採用了的。在民族學研究中,學者們經常採用歷史文化殘余分析方法。所謂歷史文化殘余,是指現代各民族中還以某種變形的形式保留的許多文化現象。我們可以通過這些現象的分析研究,恢復歷史的本來面貌。十九世紀的許多學派,如神話學派、儀式學派和進化人類學派等,曾用比較語言學、比較宗教學、人類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解釋民俗現象,而且大都把民俗作為文化「遺留」物來對待。十九世紀晚期,芬蘭歷史地理學派及其方法形成,這時民俗學(主要是民間文學)才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民間文學是民俗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文學的歷史研究方法,對整個民俗學的研究也是適用的。任何一類民俗事象的產生、發展和演變都表現為一定的歷史過程,許多民俗學事象不僅現在仍在民間流傳,而且在歷史文獻中早有記載,藉助古籍文獻資料,可以追溯某一民俗的原始形態和它以後的發展和今天的傳承。
3.比較研究法。這是各種科學,不管是人文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都可以採用的一種方法。但是,對於民俗學,似乎更特殊地需要它。
比較研究法作為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在「五四」運動之後,隨著我國民俗學研究的開展從國外介紹進來,而且首先運用在我國民間文學研究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如神話學的研究,民間故事的研究和歌謠研究等。近幾年來隨著民間文學和民俗學研究的深入,比較研究法引起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的注意。所謂民俗學的比較研究法,是指在民俗學研究中將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國度的民俗事象拿來作比較,從而找出各類民俗事象之間的縱的和橫的聯系,探討某一民族民俗產生、發展和演變的規律的方法。由此看來,比較研究法便可分為兩種:歷史比較法和類型比較法。歷史比較法,是對歷史上有關系的民俗事象加以比較,找出某一民俗事象的歷史聯系和不同歷史時期產生的變異和原因。它在研究某一民族民俗的特徵、分布及文化史方面被廣泛採用。這種比較研究法常常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進行,比如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一個國家,有時也可能是某一具體的民俗事象。類型比較法是將歷史上沒有關聯的民俗事象,作橫向的排列比較,探討它們之間的交流和影響。這種方法重點在橫向比較,所以它常常將眾多的民俗事象進行分類比較,以探討同一類民俗事象的傳播和變化幅度。在民俗學研究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現象:孤立地看,某一民俗事象並不見得有什麼特點,也似乎和別一地區的民俗沒有什麼聯系,但是如果將不同地區的同一類民俗在一起作比較,不僅特點很快明顯起來,而且這一類民俗互相之間的聯系和影響也十分清楚,即使是沒有聯系,我們也很容易找出這一民俗產生和流傳的原因來。民俗學和民間文學中「中心起源說」和「心理共同說」就是這樣得出的。
除歷史比較法和類型比較法之外,有時學者們還採用深度的區域比較法,控制比較法和交叉比較法。區域比較法,是為了使比較深入而採用的方法。它將比較的范圍限制在一定的區域內,由此出發將這一區域的特殊民俗事象加以比較,區別類型,然後再和民俗學總的分類發生聯系,進行比較。所謂控制比較法,是指研究者先要分析不同民俗的構成,然後再去了解這一民俗的全部內容和形成過程(歷史)。這樣對某一民俗的結構和歷史的前後關系在研究中都可以照顧到。交叉比較法,是指在更大的范圍內,從世界各民族民俗事象中,抽出某一部分,作統計分析,由此說明某一類民俗在世界范圍內產生、演變和發展的規律。
2. 簡述傳統統計的研究程序和基本方法(如果不知道的,麻煩不要亂說啊!謝謝)
(1)數據活動的一般過程:設計(定性)→調查、整理(定量)一結論(定性)。
A、設計階段,對統計工作的各個環節進行通盤考慮和安排,通過對客觀現象質的認識來確定對象的范圍和反映對象范圍的指標體系,表現為具體的設計方案;
B、調查階段,根據統計設計的要求,運用科學的方法,有組織、有計劃地搜集統計資料的過程,是統計活動的基礎性階段;
C、整理階段,根據統計研究目的,將統計調查所得的資料進行分類匯總或再加工使其系統化、條理化和更方面利用的工作過程,可看做統計調查的繼續和統計分析的前提;
D、分析階段,利用綜合指標和專門的方法,通過比較、判斷、推理,對事物的本質、規律及未來前景,從數量上進行說明和闡釋的工作過程,是統計工作和認識水平由感性到理性的決定性階段。
E.預測決策階段:對研究對象進行預測,對決策諸因素進行計算判斷,以對未來對象做出選擇。
(2)研究的方法:
A、大量觀察法,對所研究的事物的全部或足夠數量進行觀察;
B、統計分組法,按照確定的標志,將被研究總體區分為性質不同的部分;
C、綜合指標法,運用各種綜合指標對總體現象的數量特徵與數量關系進行描述分析;
D、時間數列分析法,根據時間數列的資料計算動態分析指標,來揭示研究對象的發展規律和發展程度;
E、相關分析法,測定客觀事物之間相關關系的規律性,並據以進行預測和控制的分析方法;
F、抽樣推斷法,根據概率論和樣本分布理論,運用參數估計或假設檢驗的方法,由樣本觀測數據來推斷總體數量特徵。
G其他方法,如歸納法、模型法、試驗法等。
3. 傳統研究方法的不完善之處
已經有許多研究者認識到研究高氟地下水的形成機理要從水文地球化學的角度出發,而且已經做了相當的工作,形成了一些研究方法,並取得了一些成果,最為常見的研究手段有三種。
1.土柱淋濾實驗
曾濺輝、楊軍耀等人將研究區非飽和帶土體剖面按一定比例縮小成一定直徑的土柱,然後分層裝入有機玻璃圓柱體內並壓實,最下部為含水細砂。一般採用與大氣降水化學成分相似、pH值相近的蒸餾水代替大氣降水作為滲濾液。最後對得到的淋濾液進行K+、Na+、Ca2+、Mg2+、Cl-、
2.地下水樣的化學分析
在研究氟的過程中,研究者無一例外都對地下水樣品的化學指標進行了測定,測出了樣品中所含的一些主要離子以及礦化度、pH等。然後通常的做法是,分析F-與各種離子之間或者與某些離子的比值的相關關系,得出它們之間的相關系數、回歸方程以及相關關系圖。比較具代表性的結論有:金瓊等對甘肅河西走廊地區氟的環境特徵研究表明,氟的富集與貧化與水化學特徵關系密切,一般低
3.地下水化學模擬
以化學平衡為理論基礎進行地下水的地球化學模擬,通常利用質量守恆方程,依據熱力學模型和水化學分析資料,確定地下水中各組分存在形式的濃度以及水相環境匯總礦物的溶解或沉澱趨勢。更深一步的有利用質量平衡反應模型解釋地下水水質變化規律,研究地下水的混合問題及預測水化學的演變。
這些研究方法對我們研究高氟地下水的形成機理有一定參考意義,但是這些方法在理論上還有一定的不足。
第一,它基於的是化學平衡,是一種平衡態。平衡態是指在沒有外界影響的條件下,系統的諸性質不隨時間改變的狀態。因此,化學平衡是孤立系統的結論。它的規律都是用化學反應方程式來表徵其形成過程,用化學分子式來表述形成的產物,而這些產物本身是化學平衡的結果,就是終態。這種平衡態確實反映了某一個點可能的趨勢,但不是它的本質。然而,對於地下水系統這一開放系統,面對的各個地方都不是最終態,都不是靜止不變的平衡態的產物。在地下水的運動過程中,它不斷接受補給以及向外界排泄,另外各個地方的pH值、溫度以及所處含水層開放條件在不同深淺及不同的部位都不一樣,任何一點參加的反應物有上下游之間的關系,即這個開放系統既有輸入也有輸出。它是一直趨向於這種終態但永遠達不到的動態過程,它表示當地自然條件多年形成的穩定動態變化過程,但它不是平衡態。在什麼位置形成什麼物質,它取決於各種組分、各種物理化學條件,也就是說有多種要素隨機變化共同作用的結果。
第二,在各種實驗過程中,反應物的濃度、數量、反應時的溫度以及反應生成物都已知,而且實驗中的化學反應體系一般物理相態比較單一,反應元素種類較少。但是化學反應體系作為一個開放系統,在化學上屬於多元多相體系。我們還沒有辦法區分哪些是物理過程還是化學過程。於是我們對於地下水本身的各種組分的分析,它們的數量,形成的組合狀態,氟呈簡單離子還是配合物形式存在都還沒辦法識別。
第三,地下水中各相之間存在物質交換,並且在其運移過程中有物質的輸入或輸出,因此水樣中的組分含量並不能代表高維的多元多相化學體系的全部生成物,因而難以提供完整的反應信息,從而導致了研究結果的不確定性和主觀臆斷性。
4. 傳統研究方法和規范研究方法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不太清楚什麼是你所說的傳統研究方法。
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中,規范研究方法解決的是「應該是什麼」的問題,與規范研究方法相應的概念是實證研究方法,它解決的是「是什麼」的問題。兩者歷來就是並存的,但是現今人們越來越重視實證研究方法,得出「是什麼"的答案,而不過多的關注一個問題「應該是什麼」。
5. 政治學研究最常見最傳統的方法是
摘要 權力研究途徑是一種最古老最傳統的政治學研究方法,比如哈羅德拉斯韋爾,馬克思韋伯,馬基雅維利等。
6. 社會研究方法論、研究方法與方式三者之間的關系如何
社會學誕生於科學主義盛行的時代,其研究方法也多受科學理性的影響,主要是主客二元對立的實證主義方法。在中國社會學恢復與重建以來的二十多年裡,社會學研究所運用的方法也多為實證主義方法。然而,後現代社會學思潮的崛起對其產生了難以抗拒的沖擊,相對於傳統社會學研究方法追求科學、理性、客觀、普遍的和二元對立的方法,後現代社會學研究則致力於解構科學、理性的神話,追求多元的、價值關聯和主體間性的方法,對更好的認識生活世界、獲取知識具有重要意義,對社會學學科建設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有重要作用。 本文基於半根基主義①的視角來討論後現代思潮對社會學研究方法所帶來的方法論和研究方式的沖擊。主要觀點是:後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與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在方法論上存在著巨大差異,從而也帶來了研究方式上的差別,給社會學研究帶來了新的機遇,因此在社會學研究中必須把兩者恰當地融合起來,才能更好的認識和理解現實社會。 為了既能突顯後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對傳統社會學研究方法的沖擊和挑戰,又有利於兩者的對比,本文先對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進行論述,分別對實證主義研究方法和人文主義研究方法中受到後現代社會學研究批判的方法論進行深入討論,從崇尚科學主義、崇尚理性、對普遍主義、客觀性和價值中立的執著追求和主客二元對立的研究傾向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闡述其在現代社會學研究中根深蒂固的影響,並簡略地論述了在其影響下的研究方法和技術。同時,為了能更好的理解社會學研究方法轉向的社會基礎,本文基於前人的研究基礎,分別論述了自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社會結構的變遷,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現象的變化。再由此論述社會學研究方法的轉向,即現象學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和常人方法學。 其次,在對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分析基礎上,具體從反科學主義、反理性至上、反本質主義、反普遍論、反中心論與對差異性、片斷化的強調、超越個體主義,強調主體間關系和否定社會學研究的客觀性,強調對價值和意義的追求等方面來深入分析後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所倡導的方法論。 再次,通過分析後現代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傾向對社會學研究方式和研究技術的影響,具體的總結了一些後現代社會學研究的具體研究方式與研究技術,如布迪厄的關系研究方法、福柯的考古學與系譜學方法以及其定性研究方法的傾向,強調「語言」的作用和談話技術、對現象的歷史生成和「解構」視角的強調等。 最後,文章基於半根基主義的立場,對有關後現代社會學研究的評價標准進行了淺略的討論,得出必須把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和後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兩者結合起來,共同應用於社會學研究,走一條新的研究方法的道路。具體表現為:必須把科學與非科學、理性與非理性結合起來,同時並存、互為補充;必須取一種多向度、多視角的方法,而不能用單一視角去觀察社會、研究社會;必須認識到社會學研究不能拒絕意義追求,但也要避免意義的碎片化;在研究方法和技術方面,要同時注重方法的特殊性和融合,在資料收集和資料分析上要相互補充。
7. 開題報告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運用比較廣泛的是文獻法、調查法、實驗法、行動研究法、訪談法等。
在介紹論文方法時,不是對方法概念的解釋,而是要介紹如何使用的研究方法,比如問卷調查法,就要闡述清楚問卷是自製,還是沿用的前人。在研究用,不要羅列一大堆的研究方法,主要提煉一兩種研究方法,側重研究就可以。
研究價值就這個部分,不能空而大或羅列許多根本解決不了的,比如有的老師說他的研究有利於提高某某地區的教育質量等等,別人一看「提高」這個詞就不相信,最多是「改善」。教育的質量不是一項科研就可提高的,另就本土文化的研究,是否具有良好的推廣性,還有待實證。
研究的創新相對別人這方面的研究,別人沒有的,自己總結提煉出來的新亮點,也是文章的亮點。研究的價值與創新應立足於自己的本研究,不能把自己無關的或自己根本解決不了的羅列上去。
(7)傳統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開題報告的內容:
1、課題來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2、國內外在該方向的研究現狀及分析。
3、主要研究內容及創新點。
4、研究方案及進度安排,預期達到的目標。
5、為完成課題已具備和所需的條件。
6、預計研究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有及解決的措施。
7、主要參考文獻。
8. 傳統文獻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傳統曾經遭到意識形態的閹割,以致於我們除了做些典籍的貴族式研究,很難看到傳統的蹤影。以前的國學熱仍舊是一種旁觀者式的復歸傳統,畢竟我們的習俗、文化傳承方式,以及各類文物被文革所破壞。如今,長期處於「傳統」迷惘的上一代、這一代和下一代,又要面對全球化的沖擊。看到很多人為中國加入全球化而歡欣鼓舞,心中頗多感慨。要知道,傳統的困境又將進入「全球化」旗幟下西方現代文明的「合法」侵襲。本來,任何文化尤其弱勢文化在全球化面前不堪一擊,中國的情況更是如此。為了保護自己的傳統,很多國家都有文化委員會(Council),包括西方國家,還有相關的法律,這是政府層面的。反觀中國,政府除了由於某些領導人的偏好做些弘揚民族文化的表示,並沒有對傳統文化做真正的、全面的考慮和保護。比如,古籍出版大量依靠市場選擇,若大的中國對於自己悠久的文化典籍竟只有400萬人民幣的政府資助,何等的悲哀!地方政府也僅僅為了旅遊來假造歷史,對地方風俗、古跡的保護非常有限。傳統文化類學術機構的正常運作缺乏資金和規范,從來沒有哪個國家的學者像中國這樣忙於建立所謂的新學科,在處理傳統學科與現代課程的關系方面缺乏經驗。藏於民間的傳統文化,一天天衰弱,學者與民間的關系還是那麼遙遠。希望政府、學術機構(學者)和民間力量合作,在全球化進程中保有並豐富我們的傳統文化。
談了兩個問題,一是對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內涵的認識。該學科是在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等傳統學科的基礎上,吸收現代文獻學理論與方法而形成的學科。其內涵包括以下層次:傳統的「小學」層面;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柢之書,即中國文化元典;歷史地理學和官職等;在此基礎上,才進入各個歷史階段、各種體裁的專門研究。二是研究中國古典文獻學、培養古典文獻學專業研究生的體會。首先要熱愛本專業,認識所從事專業的重要性。該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一定要通過古籍整理的實踐培養研究生。
一、對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內涵的認識
中國古典文獻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說它古老,是因為它涉及的內容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而對古代文化典籍的研究,太遙遠的不說,從孔老夫子序《書》、記《禮》、正《樂》、訂《詩》、解《易》、作《春秋》算起,少說也有兩千五六百年的歷史了。但是中國古代文獻學家大多偏重於實踐,不重視理論的探討,所以除了唐初劉知幾《史通》、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校讎通義》等少數幾部帶有理論探討性質的著作之外,最早的文獻學理論著作要算鄭鶴聲出版於1933年的《中國文獻學概要》(商務印書館)。但作為一門學科體系的確立,才是近二十年的事。所以它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各家的認識並不一致,這一點,我們從全國高校研究生招生目錄的古典文獻學專業方向設置方面可以大致了解。
正因為古典文獻學是有關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研究與整理的學科,因此與古代文化各個分支的研究都有密切的關系,比如中國古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代哲學、中國古代史學、考古學等學科的研究內涵都與中國古典文獻學有重合的部分。但是既然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它一定有自己獨特的內涵。
我的理解,中國古典文獻學是在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等傳統學科的基礎上,吸收現代文獻學理論與方法而形成的學科,它為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代文學以及其它涉古學科提供有關典籍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文獻處理方法。所以它更測重「橫」的規律的探討,而不是像古代文學那樣更重視「史」的規律的研究。
就其內涵的層次而言,至少包括以下層次:第一是傳統的「小學」層面,即目錄、版本、校勘,文字、音韻、訓詁,這是古典文獻學的基礎。第二層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柢之書,即中國文化元典,像《尚書》《周易》《詩經》《左傳》《老子》《論語》《莊子》《孟子》《荀子》《楚辭》等。第三是歷史地理學和官職等,呂思勉曾說,歷史地理學和官職之學是研究中國學問的兩把鑰匙。在此基礎上,才進入各個歷史階段、各種體裁的專門研究。第四層是古典文學研究的基礎學科,包括:古典文學基本資料的整理,如文學作品總集、歷代作家別集的校點、箋注、輯佚、新編;作家、作品基本史料的整理研究,如撰寫作家傳記、文學活動編年、作品系年、以及寫作本事、流派演變的記述與考證等;基本工具書的編纂,如古代文學家辭典、文學書錄、詩詞曲語詞辭典、戲曲小說俗語辭典、文學典籍專書辭典、斷代文學語言辭典等。這些研究是各類專題研究賴以進行的基本條件,具有相對的長期穩定的特點。
中國古典文獻的內容如此之多,而且都是專門之學,一個人當然不可能樣樣精通。即使那些通人碩儒也是學有專攻的。但是在個人專門從事的學科方向上,力求「辨彰學術,考鏡源流」,能夠處於較前沿的境地。所以,作為濃縮了中國古典文獻學各層次知識的《古典文獻學》這門課,應當是碩士研究生的理論必修課。學習這門課的目的,就是要關注、跟蹤相關學科的進展情況。這樣,在自己的研究過程中,涉及到某一方面的問題,可以知道到哪裡去尋找最重要、最權威的資料。
二、研究中國古典文獻學、培養古典文獻學專業研究生的體會
首先要熱愛本專業、了解學習本專業的意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形勢下,專業和經濟效益關系十分密切。申請科研立項,申請經費資助,申報科研獎勵,幾乎每一項填表工作都有「能否創造經濟效益」的問題。對研究學習古典文獻學專業的人來說,遇到這類表格,往往十分尷尬,不知不覺當中,對自己所從事的專業的意義產生了懷疑,減少了學習的信心。所以,應當給同學講清楚,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傳統是它的根。傳統典籍,則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因而傳統文化的研究是一項尋求民族之根、築造民族靈魂的偉大工作,它是社會主義新文化大廈的基礎。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而其文明傳承沒有間斷,民族文字、民族典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試想,如果我們用的不是方塊表義漢字,而是拼音文字,那麼,我們面對粵語寫的小說、吳語寫的詩歌、閩南語寫的散文等,恐怕只有經過九曲重譯才能略知其大意一二。在這種情況下,有人說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我們都是一個民族,那是無法理解的。
中國古典文獻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所謂實踐性強,主要指的在大量閱讀原典基礎上的整理實踐。理論再多,那怕講的頭頭是道,不親自拿著古籍字酌句斟,午夜篝燈,殘宵不倦,最終只能是紙上談兵。所以,碩士研究生期間,在老師的指導下,認真仔細地校勘一些古籍,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使研究生沉潛到典籍的最低處,了解它生成的最細微因素,就如同從事生物研究者對其研究對象進行細胞解剖一樣。
當然,中國古典文獻學並不排斥理論,實際上,沒有理論,我們面對的古籍只能是一盤散沙。聚沙成塔是理論的偉大魔力。當前的中國古典文獻學界,理論的建樹處於低谷。古典文獻學的學習和研究應當努力擺脫對一切現成理論的依傍,盡量從材料中發現問題。研究者應當沉潛於史料的寶藏之中,並將其上升到理論高度,提煉出理論結晶。研究的靈感應當來自典籍本身,不是用實證去證實現成的理論,而是從大量的古籍整理實踐中提煉出自己的理論。
9. 傳統主義政治學的基本內容與研究方法
傳統主義政治學並無統一的思想體系,而是存在著不同派別與看法。從發展過程區分,主要有國家學派和過程學派。以美國學者J.W.伯吉斯、W.F.威洛比等為代表的法理主義國家學派受實證主義的功利主義影響,以提供研究國家的系統知識為目的。伯吉斯在《政治學與比較憲法》中,F.J.古德諾在《政治與行政》中,都運用了「歷史 -比較方法」,描述和比較政治制度及政府機構,致力於探討由法律所確認的國家性質和起源、國家的主權及內部的權力關系。國家學派把國家理解為各種法律規范的總和,因而,研究的對象僅限於正式的法律機構和官方頒布的法律文件。英國學者W.白哲特和美國學者T.W.威爾遜等為代表的現實主義過程學派則不滿「歷史 -比較方法」的無生命靜態研究,強調政治學應由法律文本的研究轉向政治現實的研究,政治學家不能囿於歷史資料和事件的記錄分析,也不能局限於官方正式的法律形態與機構,還要進一步研究非正式或非法律過程對國家及政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