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醫學中葯的研究方法

醫學中葯的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4-28 09:21:03

Ⅰ 葯理研究中怎樣突出中醫葯特色

葯理研究中怎樣突出中醫葯特色?
中醫並不是你們說的,有時候也需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所謂急治標,緩治本,或標本兼治 中醫的特色在哪裡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天人相應學說 二、生成整體論 三、辨證論治 四、個體化診療模式 五、扶正祛邪 六、維持陰陽平衡 七、對人不對病 八、人性化互動診療服務 九、仁心仁術 十、尊重生命及其完整性 十一、開放包容 內容豐富 十二、重視醫者的自我修煉 十三、師傳授受 十四、追求 「平衡」與「和諧」十五、親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十六、強調預防和養生 中醫的八大優點 1、★綜合性★中醫學的綜合性體現在看待問題的多維性視角,知識構成上的多學科滲透和維護健康的綜合性措施等多方面。 2、★實用性★中醫學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它從數以萬計民眾的養生、保健、治病及日常生活的實踐中發展而來,又經數千年得力市洗滌,不斷被後人重復檢驗,比較篩選,優而精者留,劣而粗者汰,經歷史大浪淘沙而成,體現出了既能切實解決實際問題,且簡、便、廉、安全、持久等明顯優勢。 3、★療效性★中醫葯學具有悠久的歷史,是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形成的。中醫葯學能夠流傳至今的關鍵在於它的臨床實踐和臨床療效。 4、★安全性★中葯方劑治病是中醫治療學的主體,中葯絕大多數來自自然,大多葯性平和,副作用小,不幹擾人體正常的生理過程,有的並有適應原樣的雙向調節作用,特別是經過數千年實踐驗證發展起 來的方劑配伍理論,用以指導用葯,可以產生各個單味中葯所沒有的,同時也不是各單味葯物供銷簡單疊加所能產生的整體功效。 中葯方劑的安全有效,不僅使得健康知識日益豐富、保健意識日趨強烈得閑帶社會群體對其青睞有佳,而且,提示她有著值得進一步深入發掘,以貢獻於明天醫葯事業的巨大潛能。 5、★注重自身內因★,重在調整狀態 注重內因,注重調整機體狀態,是中醫學在治療方面的一大優勢。中醫學始終把調整人體內在機能狀態放在養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的核心地位。中醫學的絕大多數治病方 法,都是通過調整個體自身機能,改善機體內在環境後起效的,且常能針對病本加以根治。 6、★整體觀念★中醫學非常重視人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和內在臟腑器官之間,心理、生理活動之間,以及人與外界之間的相互聯系,形成了獨特整體觀念。這一觀念始終貫穿在中醫學對生理、病理、診法、辨證、治療等各個方面的理性認識中。 7、★恆動觀念★,恆動就是不停頓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恆動觀念是指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醫學問題時,應持有運動的、變化的、發展的觀點,而不可拘泥一成不變的、靜止的、僵化的觀點。 8、★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包括辨證和論治兩大方面。它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特點之一。辨證論治,既不是對症施治,根據病人的主訴,或者抓住一兩個症狀進行治療;也不是某病用某葯的 辨病施治。辨證包含著如何作出具體深入的分析,並找出病症的主要矛盾;論治指的是如何採取針對 性措施,來解決主要矛盾。 中醫的缺點在於沒有標准化,跟西醫相比,西醫具有著明確化,標准化傻瓜化的特點,所謂的傻瓜化的意思是說只要診斷正確了,國家是有規定一個治病的標准,你按照那個標准去開葯方就行。中醫還有個缺點就是, 想成為一個真正的好中醫, 對醫生本身的能力實在要求在高了! 甚至還要有看著人家西醫大把大把撈錢而不眼紅的高尚品格, 如果德才兼備的人上哪去找呀? 如果做到了, 甚至留芳千古都有可能, 可是現代人能嗎?

Ⅱ 有沒有中西醫結合的治療的好辦法

「中西醫結合」的來歷

建國初期,有關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曾企圖以西醫的科學標准、原理來代替、改造中醫。1951年頒布的中醫進修的《規定》和1952年頒布的《考試暫行辦法》,與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在取締中醫合法地位之前,先通過《醫師學術考試規則》強制改造漢醫,使漢醫人員西醫化的做法完全相同,而且連規定的考試課目也幾乎完全一樣。可見,當時提出的所謂「中醫科學化」的矛頭是直指中醫的理論,其目的是要借「西化」來取代中醫的科學原理。這是對中醫在學術上的釜底抽薪、斷根絕源的扼殺。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嚴厲地批評了這種歧視、排斥中醫的傾向和一些人的宗派主義觀點,取消了對中醫從業人員不合理的「進修」、「考試」規定,端正了「團結中西醫」的方針,使中醫受到應有的保護和支持。

毛澤東同志一貫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工作,他始終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反對硬搬西洋的東西,更反對「全盤西化」。

1953年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高度評價了中醫,認為「中國對世界有大貢獻的,我看中醫是一項」。他指出,「看不起中醫是不對的……西醫也有唯心論。中西醫一定要團結,西醫一定要打破宗派主義」。

1954年7月,毛澤東又一次指出:「真理的標準是實踐」,中醫「行之有效,這就是真理」。「對中醫舉行考試,內容有生理、病理等課程,考不及格就不發給證書……還有中醫條例,中醫進不了醫院等」,都是未真正貫徹「團結中西醫」方針的錯誤。

按照「中體西用」的思想,他當時對西醫學習中醫的理解是:「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西醫學中醫,而不是中醫學西醫」,西醫「應當抱著很虛心的態度」,「因為經過學習與提高,就可以把中西醫界限取消,成為中國統一的醫學,以貢獻於全世界」。

1958年10月11日,毛澤東同志對衛生部黨組「關於組織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總結報告」作了一次重要的批示:「今後舉辦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的學習班,由各省、市、自治區黨委領導負責辦理。我看如能在1958年每個省、市、自治區各辦一個70~80人的西醫離職學習班,以兩年為期,則在1960年冬或1961年春,我們就有大約2000名這樣的中西醫結合的高級醫生,其中可能出幾個高明的理論家。此事情與徐運北同志一商,替中央寫個簡短的指示,將衛生部的報告轉發給地方黨委,請他們加以研究遵照辦理。指示中要指出這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閑視之。中國醫葯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指示和附件發出後,可在《人民日報》發表。」

1958年11月18日的《人民日報》社論中,對上述精神畫龍點睛地強調說:「我國的民族醫學遺產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必須組織西醫人員認真學習,繼續努力加以發掘提高。」並提出這是「一項嚴重的政治任務」,要「進一步開展西醫學習中醫運動」。

什麼是中西醫結合?

經過40多年來的實踐,這似乎不應該再成問題,但由於漢字的特點,「醫」可以有多種解釋,它既可以是「醫生」,也可以是「醫治」,還可以是「醫學」。所以有人認為中西醫結合就是中醫生與西醫生的團結合作,有人認為是合用中西兩法治療。

中西醫工作人員的團結合作當然重要,它是中西醫結合的先決條件,只有中醫與西醫團結合作,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才可能有中西醫學的結合,但單純中西醫工作人員的團結合作不直接等於中西醫結合。

合用中西兩法治療以求得到既高於中醫治療也高於西醫治療的效果是中西醫結合的初步做法。應該承認,這種做法最容易被人認可和接受。在國內,中西醫結合之所以受到許多病人的歡迎正是由於療效,在西方國家目前也出現類似情況。美國把西醫以外的醫學稱為替補醫學(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主要包括草葯、針灸、按摩、脊柱按摩、氣功、瑜珈等。據2004年夏美國國家衛生院cam中心的報道,對美國50個州成年人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在2002年的12個月中成年人有36.0%用過cam,其中55%的人的理由是cam與常規西醫治療合用能增進健康。不過,中西兩法的簡單相加並非真正意義上的中西醫結合,但往往是中西醫有機結合的先導。

對中西醫結合的正確理解顯然是指「醫學」而言,因為中西醫結合的提出是與「中國醫葯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的論斷有著密切聯系的,而且中西醫結合的目標是「創造我國統一的新醫學新葯學」。中西醫能否結合?

中醫學和西醫學是在不同的時代和文化背景下形成和發展的,在觀點、方法和手段上都有很大不同,從理論到實踐各成體系,於是便有人懷疑其結合的可能性。在醫學發展史上,確有不同體系無法結合的事例。宗教化的蓋倫醫學與以科學實驗為基礎的近代西醫學便是彼此排斥、無法結合的,前者不允許後者存在,只有淘汰了前者,後者才得以發展。宗教化的蓋倫醫學遵循的是經院哲學,充斥著迷信和愚昧,其結果是造成烈性傳染病的大流行和大批病人的死亡,而中醫學則以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為指導,概括和總結了防治疾病的實踐經驗。中醫學與現代西醫學是互補的,結合在一起能促進醫學的發展。

有人認為中西醫學研究的對象不同,所以不能結合。因為中醫研究的是「形上屬性(證候)的人」,西醫研究的是「形下屬性(組織器官、細胞、分子)的人」,這兩種研究對象是「不可通約的」。中醫依賴系統方法,西醫依賴還原方法,這是研究對象對研究方法的必然選擇,這兩種研究方法也是「不可通約的」。這個推論關繫到中西醫能否結合的根本問題,有必要予以探討。首先,它混淆了對象與觀點、方法、手段的概念。研究對象是指研究中觀察和思考的客體,它是獨立於研究者而客觀存在的。至於觀點、方法和手段,則取決於研究者所處的歷史條件、哲學思想、科學技術和生產水平。同一方法可以用來研究不同的對象,同一對象也可用不同的方法來研究。無論是中醫學還是西醫學都是醫學,總歸離不開研究人類生命過程。所以,從根本上說,中醫學和西醫學是相通的,不存在因研究對象不同而不能結合的問題。其次是關於系統方法與還原方法「不可通約的」問題。有人一說到西醫學便是細胞病理學、局部定位思想、微生物學和特異性病因觀念,一說到中醫學的研究方法便是系統論,並強調在中醫學中早已包含系統論的合理內核,是世界上首先把系統方法成功地運用於醫學之中。其實,現代的系統論源於西方,早已在現代醫學發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神經-內分泌學說、穩態學說、應激學說、受體學說以及免疫學、環境醫學、身心醫學、社會醫學等學科的建立與發展,以及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無不說明西醫學已經越來越注意系統方法的應用。

系統論是20世紀中葉才形成的,用於現代醫學時間不長,但卻取得了許多可喜的成果。在中醫學研究中運用系統論也至少有二三十年了,但迄今仍基本上停留在闡述中醫學中有系統論的「原始思想」、「雛形」或「合理內核」,這除了贊嘆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之外,究竟使中醫學取得了多少實質性的進展,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關於中西醫結合的方法論

系統方法是將所要研究的對象作為一個系統整體來對待,著重從系統的整體與組成系統的要素、要素與要素、系統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關系中,綜合地考察對象,以達到全面、精確地了解對象,並對問題做最佳處理的方法。是綜合研究和處理有關對象整體聯系的方法。

還原方法是從高到低、向下進行研究的,其實質就是分析。近代科學的形成和發展主要通過實驗方法,特別是分析方法的運用。其特點是從部分了解整體,從微觀了解宏觀,從低級運動了解高級運動,把研究對象分解為若幹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去認識其細節,使科學研究大為深化,走向精確和嚴格的道路。

特別需要明確的是,還原論與系統論、分析和綜合,絕非彼此排斥、互不相容。現代科學的方法論由還原分析轉向系統綜合,僅僅是對還原論的辯證否定,而不是完全拋棄。還原論與系統論都重視整體與部分的內在聯系,強調人體和疾病不脫離一般的物理、化學規律,因而必須進行分解和還原。但還原論認識的重點在部分,忽略整體性;系統論認識的重點在整體,強調從整體出發認識諸部分。還原論過分強調部分對整體的基礎決定作用,片面強調「向下」的認識途徑;系統論則強調「向下」和「向上」兩種認識途徑,即一方面肯定部分對整體的基礎決定作用,另一方面也肯定整體對部分、環境對整體的支配和控製作用。現代科學的系統方法是將還原分析與系統綜合相結合。系統綜合以還原分析為基礎,沒有分析,對組成整體的各要素沒有正確細致的認識,系統綜合就無從談起。

還原分析的方法打開了通往微觀和細節的道路。正是由於還原分析的運用,才有近代科學的發展,才有近代醫學的出現。從20世紀中葉引進了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以及社會科學等方法,將分析與綜合相結合、靜態與動態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並通過多學科的滲透和新技術的採用,發展了現代醫學。

中醫學雖然具有系統論的思想,但由於沒能吸收近代科學及其方法論的營養,沒有發展必要的分析還原研究,沒有真正打開通向微觀和從微觀了解宏觀的道路,沒有發展必要的實驗研究等,其系統論思想只是系統論的「雛形」或樸素的系統論。所以中醫必須克服上述歷史性缺陷,才能上升到現代科學的系統論。

40多年來,中西醫結合取得了許多重大成果,促進了我國醫學的發展。這些成果,如果用方法論來概括,就是在中醫理法方葯的研究中引入了現代醫學的研究方法。由於這些方法不同於中醫學的整體論和樸素系統論的思想,有時會引起異議,認為中西醫結合偏離了中醫葯體系,擔心「中醫西醫化」。這種顧慮其實是不必要的,有時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例如,用免疫學來闡明中醫所說的「正氣」,用穩態學說來解釋「陰平陽秘」,卻隻字不提西醫學,似乎免疫學、穩態學說等與西醫學無關。在這類研究中,對免疫學的現代成就和細節、對穩態調控的具體機制(如信使系統、受體系統等)都盡量避開,似乎一旦深入到具體細節,便有西醫化之虞。這種片面強調整體綜合的做法,實際上是繼續「述而不作」,通過「條辨」的形式以求自我完善。中西醫結合要盡量採用現代醫學的最新知識和技術,以不斷獲得新成果和進展。

更多的非議是來自中西醫結合中還原分析方法的運用。如認為研究中葯必須是復方,必須是辨證用葯,如果是研究單味葯,尤其是分析有效成分,便不是中葯研究。但是青蒿素的發現卻讓這些人為難,既不願承認它是中葯現代化的成果,又無法否認它對世界醫療衛生事業的貢獻。像這類問題,從中西醫結合的角度來看,十分容易解決。中西醫結合的目的是創造新醫學新葯學,從中葯中發現新的有效抗瘧葯,是中醫葯學對人類的新貢獻。當然,中西醫結合研究中葯不只限於單味葯的分析。將分析與綜合相結合進行復方研究和辨證用葯的研究也都有成果問世。
參考資料:中國中醫葯論壇 《科學中國人》2005年第9期

Ⅲ 中葯學如何學習呢

首先你要把基礎理論學好。因為中葯學里的語言是中醫術語,中醫基礎你不懂,中葯的功效就難以理解。比如黃芪是功效:補氣升陽,益衛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腫。要是不知道什麼是氣、陽、衛、表,你就不理解它到底是做什麼的,就是硬背下來也容易忘記,也不會用這個葯去治療疾病。如果你的基礎理論非常好了,功效也能理解,就是記不住,那隻有一個辦法:用功。書讀百遍,其意自現。
中葯學里的每一味葯的功效都是重點,功效相對應的每一條目都要仔細的看。我讀書的時候要求任何一味葯的功效一個字都不能差,雖然死板了點,但能練出基本功。並且,我看著目錄背功效,遇到不會的去看裡面的內容,這樣很容易記住。另外,每一味葯都是歸類的,有的功效是另外一類里的,這就是特殊功效記憶。有一部分葯物功效很相近,就對比著去記,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
如果要考試了,來不及看厚厚的書,那隻有抓一下所謂的重點。中葯學中有500來種葯,在大綱裡面規定有的是重點,有的是熟悉,有的是了解。你就把規定重點和熟悉的掌握住,了解的臨床再去看吧,呵呵。
你要很努力的學好這些知識,現在辛苦了點,將來應用的時候就輕松多了----我們總不能當著患者的面去翻書吧?
祝你學有所成!

Ⅳ 中葯學專業考研有哪些方向

1、中葯學

中葯學專業培養具備中葯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以及與其相關的中醫學、葯學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中葯生產、檢驗、流通、使用和研究與開發領域從事中葯鑒定、設計、制劑及臨床合理用葯等方面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

2、生葯學

生葯學是葯學專業的二級學科之一,是研究包括中葯在內的天然來源葯物的科學,它是一門應用本草學、植物學、化學、分子生物學、葯理學等基礎學科理論,研究生葯的基源、品種鑒定、質量評價、化學成分、葯理作用以及葯用資源開發與保護的學科。現代生葯學的發展還新生了許多研究領域,如中葯材的規范化種植、質量標准規范化研究、葯用植物生物技術、天然葯物資源化學等。

3、葯劑學

葯劑學是關於葯品的一門科學,它涉及葯品研發、製造及其配製和貯存,以及葯品特徵、純度、成分和功效的檢測;同時還是研究葯物劑型的基本理論、處方設計、制備工藝、質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內容的綜合性應用技術科學。任何葯物在臨床使用前都必須製成適合於患者的安全、有效、穩定、使用方便的給葯形式,即劑型。劑型不同,給葯方式不同,葯物的療效和毒副作用均有所不同。

(4)醫學中葯的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1、上海中醫葯大學

上海中醫葯大學創立於1956年的上海中醫葯大學,是新中國誕生後國家首批建立的四所中醫葯高等院校之一,也是上海市屬高校中唯一的一所醫科類重點特色院校。學校位於浦東新區張江高科技園區科研教育區內,佔地500餘畝,教學設施齊全、環境優美,在上海建設「創新型城市」戰略布局中,已成為「張江葯谷」的重要組成部分。

2、中國葯科大學

中國葯科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特色鮮明、學風優良、在葯學界享有盛譽的教育部直屬、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是我國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等學校之一。

3、天津中醫葯大學

學校始建於1958年,原名天津中醫學院,2006年正式更名為天津中醫葯大學。學校正在建設中的新校區座落於天津市靜海縣團泊湖畔,佔地2600餘畝,建築面積60餘萬平方米,將建設成為全國最大的中醫葯博物館、中葯植物園;全國最先進的中醫葯科技園及中醫葯國際教育中心。

Ⅳ 怎樣學習中葯學

<中葯學>是研究中葯的基本理論和各種中葯的品種來源、採制、性能、功效、臨床應用等知識的一門學科,同時也是學習《方劑學》、《中葯炮製學》、《中葯制劑學》和臨床各科的基礎學科。葯味數量繁多,內容涉及面廣,學生頗感單調乏味難記。

對比分析法,通過對比,同中求異,異中求同,能加深理解記憶,更好地掌握葯物功效應用。《中葯學》各論中,首先要對同一章節功效應用相似的葯物進行對比,找出異同點。如解表葯中發散風寒的麻黃與桂枝,二葯均能發汗解表,治療風寒表實證相須配用,但麻黃發汗力強,只能用於風寒表實證,桂枝發汗力弱,風寒表實證、風寒表虛證均可用。麻黃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桂枝又能溫經通脈、通陽化氣

以此類推,同一章節功效相似常作對比的葯物還有:荊芥與防風,桑葉與菊花、葛根、柴胡、升麻,石膏與知母、黃芩、黃連、黃柏,金銀花與連翹,大青葉與板藍根,牡丹皮與赤芍,大黃與芒硝,藿香與佩蘭,砂仁與白豆蔻,茯苓與豬苓、附子、肉桂、乾薑、山楂、神曲、麥芽,大薊與小薊,乳香與沒葯等。

(5)醫學中葯的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中葯學是研究中葯的基本理論和臨床應用的學科,是中醫葯各專業的基礎學科之一。內容包括中葯、中葯學的概念,中葯的起源和發展;中葯的產地與採集,葯材的概念,以及在保證葯效的前提下,如何發展道地葯材;中葯炮製的概念、目的與方法;中葯葯性的概念、中葯治病的機理,中葯配伍的目的、原則及葯物「七情」的概念、中葯配合應用規律;用葯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內容;用葯劑量與用法,劑量與療效的關系,確定劑量的依據及中葯煎服法等內容。

學科概念

編輯

概念:我國傳統葯物的總稱,和西葯_.(化學葯為主)相對而言的,絕大多數出產於中國,充分反映了我國歷史、文化、自然資源等方面的若干特點。

中葯學:研究中葯的基本理論和具體葯物的來源、採集加工炮製、性能、功效、適應證及其使用方法的學科。

本草:中葯學的舊稱,首見於《漢書》,因研究對象多為草本植物而名。

分支學科:其自身的發展,其他學科_.(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葯理學、葯劑學等)的滲透,使得中葯學的研究領域更加擴大,分支學科日趨成熟。

臨床中葯學:中葯學實為臨床中葯學,重點介紹中葯學的基本理論和常用中葯的性能、功效和臨床應用;對中葯的來源、鑒別、採收、炮製、制劑、化學、葯理等,不涉及或作僅作了解。

培養目標

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醫葯事業發展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中葯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以及相關的中醫學、葯學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知識,能從事中葯生產、經營、科研、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富有創新意識的中葯專門人才。

Ⅵ 中葯鑒定學中,性狀鑒定包括哪些內容

性狀鑒別是對葯材的形、色、氣味、大小、質地、斷面等特徵,簡單理化反應,直接觀察葯材,作出符合客觀實際的結論,區分葯材真偽優劣的方法,這是數千年勞動人民與疾病作斗爭中總結的寶貴經驗。

中葯鑒定學的研究方法:在繼承祖國醫葯學遺產和傳統鑒別經驗的基礎上,運用現代自然科學的理論、知識、方法和技術,系統地整理和研究中葯的歷史、來源、品種形態、性狀、顯微特徵、理化鑒別、檢 查、含量測定等 ,建立規范化的質量標准以及尋找和擴大新葯源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

(6)醫學中葯的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中葯飲片的性狀鑒別,實際上就是傳統的經驗鑒別,是用人的感官,採用看、嘗、嗅、聽、手摸及水試和火試等方法,主要內容包括形狀、規格、大小、表面或切面顏色、特徵、質地、折斷現象、氣味,主要工具有放大鏡,紫外光燈等。它簡便易行,在葯房櫃台即可進行,鑒別時可運用植物分類學、解剖學的理論知識進行鑒別。

Ⅶ 中醫只有經驗沒有科學研究嗎

包括方舟子在內的很多人批評中醫的一個主要論據是中醫只有經驗醫學,沒有科學研究的成分,所以中醫根本就不是科學,是偽科學。
不可否認,古代中醫確實是一種經驗的醫學,沒有更加科學的東西去論證它的療效及療效的合理性。但任何一門醫學(包括中醫學)都具有吸收同時代科技精華的特質,中醫在很長一段時間進步很慢也跟中國長期處於農業社會科技進步很慢密切相關,既然科學已經席捲了全球,中醫沒有必要拒絕吸收當代的各種科學精華,「吸其精華,棄其糟粕」本來就是傳統中醫賴以生存的國家的一種哲學觀。同時試圖把醫學純科學化,認為醫學只是純粹的科學,這種極端的觀點也是行不通的,科學只是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幫助醫學快速走向進步,但醫學同時還包含有人文學的東西,那種以為只需要依靠冷冰冰的檢測儀器和葯物與疾病一對一的准確無誤的治療的觀點是極端錯誤的。
包括方舟子在內的很多人批評中醫,總喜歡拿西方主流的醫學觀點進行批評,但他們卻從不敢提當代主流中醫是什麼樣的觀點,這是一種錯位的批評,拿西方主流的醫學觀點批評早已被中醫自己所摒棄了的糟粕。如方舟子批評中醫時經常舉例早已被當代中醫所摒棄了的《本草綱目》中一些可笑的治療方法:往尿床的地方倒一碗熱飯,拌一拌,偷偷地讓尿床的人吃這碗尿飯。(以熱飯一盞,傾尿床處,拌與食之,勿令病者知。)我相信現代所有學過中醫的人都不會這樣做,在其大學的學習過程中也根本就沒學到過這些糟粕,因為這種受到時代的局限性所出現的可笑的治療方法隨著人們認識的逐漸提升早已被拋棄了。我們永遠不應該因為現在使用的先進的電子書而去嘲笑古代發明的造紙印刷術。
很多現代醫學正在應用的東西並不天然就是西醫的,現代中醫也可以「拿來」所用,不能中醫一說CT和核磁共振檢查就立刻反應這是西醫的,其實CT和核磁共振並不是專門為現代醫學所研製的,他們在其他學科有著更為廣泛的應用,如CT除了應用於醫學領域外,還有地球物理CT、工業CT等,核磁共振除了應用於醫學領域外,還有運用核磁共振探測技術進行地質勘探、 運用核磁共振譜進行分子結構的測定等等。統計學更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可廣泛應用於社會發展與評價、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資源保護與利用、電子商務、保險精算、金融業資料庫建設與風險管理、宏觀經濟監測與預測、政府統計數據收集與質量保證等、分子生物學中的統計方法、高科技農業研究中的統計方法、生物制葯技術中的統計方法、流行病規律研究與探索的統計方法、人類染色體工程研究中的統計方法、質量與可靠性工程等領域。為什麼一旦中醫拿來為己所用,這些批評中醫的人不視為是中醫的一種進步,卻認為是「欺師滅祖」、「數典忘祖」,是剽竊西醫?簡直是豈有此理。
比如批評中醫只是經驗的醫學,沒有科學的研究方法,我們就應該檢索當代主流中醫核心期刊的文獻,看看中醫到底是不是真的從來沒有科學的研究方法。其實通過檢索我們不難發現,中醫跟現代醫學一樣在應用吸收當代各種先進的基礎和臨床研究方法,不但有大量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文獻,還有很多循證醫學的研究文獻,高質量的論文依然是逐年增多。
目前全國各大中醫院校都開設有臨床流行病學、醫學統計學和循證醫學課程,各大中醫院校也花重金在國際國內引進了頂尖的流行病學專家、醫學統計學專家,我們普通醫生每年都要進行臨床流行病學、醫學統計學和循證醫學的繼續教育培訓,這些研究方法並非如反中醫人士所認為的離中醫很遠很遠。頂級的中醫課題研究如973項目、國家十一五重點攻關項目和自然基金項目,在研究方法上的要求從來都是中醫、西醫一個標準的。但是我們應該充分的認識到隨機對照研究固然是驗證一種治療方法的金標准,依然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所以即使高度科學化了的現代醫學,也不得不尋求其他非金標準的研究方法,這些研究有問卷調查、病例對照研究、隊列研究,即使是專家意見和病例報告這些被某些批評中醫的人士認為不科學的臨床研究方法也並沒有被完全拋棄。
包括方舟子在內的很多批評中醫的人士還喜歡批評中醫葯物的作用是模糊不清的,都是臆測的,都是有毒的,他們不知道,在現在全國各大中醫院校中也同樣設置有中葯學院,中葯學院裡面還設置有中葯葯理學、中葯毒理學等各種現代葯物研究學科,這些專業人員終生從事的都是中葯葯理學和毒理學的分析,怎麼可能只是臆測其實是一無所知呢?只是因為中葯本身就浩如煙海,而且每種中葯都包含有多種成分,這種研究進展比較慢而已。還有一個我們不得不承認的現實是每年因為使用西葯所導致的毒副作用的人數遠遠大於中葯所導致的不良後果。
現代的主流中醫絕不像方舟子之流所批評的那樣只有經驗沒有研究,只有愚昧沒有科學。也希望他們批評中醫時,既然依據的是現代醫學的主流觀點,批評的對象就應該是當代中醫的主流觀點。而不應該通過歪曲中醫,偷換概念,設定一個根本就不存在的虛構的可笑的「事實」進行批評。如張悟本、馬悅凌根本就不是中醫,《本草綱目》中的糟粕部分也根本不是中醫的全部,至於「坐月子」只是一種民風民俗,其起源可能跟中醫毫無關系,現代中醫對其所起的作用應該是改良和凈化。
這種錯位的批評固然能給某些人博來大量的眼球,但這種批評是不公平的,是對中醫的詆毀和污衊,不管是對中醫從業人員還是尋求中醫治療的人都是不公平的,更會阻礙中醫更好更健康更科學的發展。

Ⅷ 中葯鑒定學

中葯鑒定學是研究和鑒定中葯的品種和質量,制定中葯質量標准 ,尋找和擴大新葯源的應用學科。中葯鑒定學的研究方法和內容是:在繼承祖國醫葯學遺產和傳統鑒別經驗的基礎上,運用現代自然科學的理論、知識、方法和技術,系統地整理和研究中葯的歷史、來源、品種形態、性狀、顯微特徵、理化鑒別、檢 查、含量測定等 ,建立規范化的質量標准以及尋找和擴大新葯源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簡而言之,就是一門對中葯進行「保質、尋新、整理、提高」的學科。

Ⅸ 中葯葯理研究的具體方法

1 血清葯理學方法學研究
在中葯葯理學研究中,有相當一部分葯理活性實驗和作用機理是在體外進行的,而利用中葯粗提物直接進行體外實驗,其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都受到很大影響。中葯血清葯理學研究方法是指給動物經口用葯後一定的時間采血,取含葯血清進行體外實驗的一種研究方法,該方法由日本學者田代真一提出,95年前後國內即陸續開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曾於1996年資助重點項目:中葯復方體外實驗的方法學研究,在含葯血清葯理作用強度與體內給葯的量效關系研究、給葯方案研究、反應體系中含葯物血清加入量的確定、采血時間的確定及時效關系研究、含葯血清低溫保存和血清滅活對效應的影響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以含頭風飲(川芎、天麻為主)葯物血清抗血小板釋放5-HT和阻滯內皮細胞鈣通 道作用為指標的實驗中證實:在一定范圍內,動物給葯量與吸收入血的葯物量及含葯血清的體外葯理效應呈正相關〔1〕;含葯血清的葯物濃度除與給葯劑量有關外,還與給葯方案 (如一日內給葯次數及給葯天數等)直接相關〔2〕;體外實驗體系中含葯血清加入量 的多少對葯理效應產生明顯的影響,因而對最佳反應體系的探索具有重要意義〔3〕 ;在採用血清葯理學方法進行實驗前,進行時效關系研究,找出給葯後最佳采血時間是十分 必要的〔4〕;含葯血清低溫保存和血清滅活可能對葯理效應產生明顯影響,應以使 用新鮮血清或保存時間較短的血清
為宜〔 5〕。鑒於目前多數中葯或復方有效成分尚不明確,成為制約中葯現代研究的瓶頸,近年 進行了中葯血清葯化學與血清葯理學協同研究的嘗試,以揭示產生葯效的物質基礎。提出在 建立血清化學成分指紋圖譜並測定相應含葯血清葯理效應強度後,進行葯物效應成分分析, 如果含葯血清的葯理效應強度與其血清指紋圖譜中某成分指紋峰大小相一致,則說明該成分 與所觀察葯理作用密切相關〔6〕。中葯血清葯理學針對中葯及其復方復雜多樣的化 學成分的特點,結合化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的先進技術手段,將有可能成為 中葯葯理學研究的一種新的方法體系。
2 單味葯葯理研究
常用單味中葯葯理研究是中葯葯理研究的重要內容。近年仍以對整體動物 葯理效應觀察及對器官、組織、細胞的影響等為主,現代生物技術如分子生物學研究方法 也受到廣泛關注和應用。研究的葯味相對集中,以補益葯、活血化瘀葯居多,不少常用中葯 的新葯理作用機理被揭示。
研究發現黃芪對自然衰老大鼠腦皮質、海馬、紋狀體3個腦區降低的M膽鹼受體和M1亞型受體密度有顯著的上調作用,並可調節老年大鼠血漿環核苷酸含量〔7〕;衰老大鼠心肌 β受體密度及T3、T4、皮質醇含量均降低,黃芪、人參、枸杞子可 升高之〔8,9〕;對肝硬化大鼠存在的下丘腦血管加壓素系統異常有改善作用 〔10〕;可以明顯提高腎病綜合征大鼠血漿白蛋白水平,改善腎小球濾過率和尿鈉排泄 〔11〕;對環磷醯胺所致免疫功能抑制小鼠細胞毒活性有顯著增強作用,並可能
通過調控巨噬細胞C1q的分泌功能來增強免疫和抗腫瘤作用〔12,13〕;還發現 黃芪煎劑及含黃芪小鼠血清均對小鼠脾淋巴細胞增殖、混合淋巴細胞培養反應及IL-2的產生有促進作用〔14〕。冬蟲夏草水提液能降低正常心肌細胞內Ca2+ 的濃度,減輕缺氧再給氧時細胞內Ca2+超載現象,並明顯減輕缺氧再給氧時細胞 內脂質過氧化〔15,16〕。紅參在預防高血壓性視網膜動 脈硬化起重要作用,能使內皮細胞膜的光整性、細胞器的結構及內皮細胞分泌各種血管舒縮 物質保持正常,抑制平滑肌細胞的異常增生,還有擴張血管、減少外周阻力及調節血壓的作 用〔17〕。生地黃可明顯抑制皮質酮致「陰虛」模型小鼠巨噬細胞Ia抗原 的高水平表達,降低其提呈抗原能力,從而表現出一定的免疫抑製作用〔18〕。丹參注射液可明顯降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腦水腫,減少腦皮層及海馬組織丙二醛含量,提高過氧化氫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還原型谷胱甘肽、三磷酸腺苷的含量〔19〕。
3 有效部位、有效單體葯理研究
隨著中葯化學成分提取、分離技術的進步,中葯葯理學與中葯化學學科結合更為密切, 中葯 有效部位、有效單體的葯理研究日益增多。近年研究涉及的有效部位和有效單體有數十種, 研究較多、較深入的有人參皂甙、雷公藤多甙、三七皂甙、淫羊藿總黃酮、川芎嗪、天花粉 蛋白、牛膝多糖、地黃多糖等。有效部位、有效單體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有助於揭示中葯 治療疾病的機理。研究發現,人參皂甙對輻射引起的細胞膜損傷有防護作用〔20〕 ;人參二醇皂甙對心肌缺血再灌注犬心臟功能具有保護作用〔21〕;人參根總皂甙 具有明顯抗DNA損傷及抗突變效應〔22〕;人參皂甙Rb1對應激性性行為低下有保護 作用,其機制可能與抑制應激動物血漿皮質酮升高和提高睾酮水平有關〔23〕。雷 公藤多甙具有抗炎和免疫抑製作用,能顯著降低人工晶體表面、虹膜和睫狀體的炎症反應 〔24,25〕;對哮喘豚鼠肺組織的磷脂酶A2有明顯抑製作用 〔26〕。三七總皂甙顯著提高心肌細胞內肌漿網膜鈣泵活性,減少心肌細胞Ca2 +〔27〕,對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有保護作用〔28〕。天花粉蛋白能 明顯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細胞S期DNA合成,通過抑制瘤細胞分裂增殖以及誘導瘤細胞凋亡而 抗腫瘤〔29〕。
4 復方葯理研究
復方是中醫用葯的主要形式,以中醫葯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科學手段,對古方和現代經驗方進行多指標的系統葯理研究,可以在更深的層次揭示方劑的治療原理,有效地指導臨床用葯和中葯新產品研創。近年來,中葯復方在葯效學、葯代動力學和分子葯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進展。
近年古方的葯理研究有數十首,其中桂枝湯、六味地黃湯、四君子湯、四物湯、大承氣湯、 補中益氣湯、當歸補血湯等研究較多。在古方研究中較多地探討了方劑的作用機制,給方劑 的傳統功效描述賦予現代葯理學內容。如桂枝湯可能通過影響興奮胃腸運動的胃泌素、胃動素、P物質以及抑制胃腸運動的生長抑素、 血管活性腸肽等在下丘腦和胃腸道中的含量來調節胃腸運動〔30~33〕;桂枝湯 對與呼吸道感染有關的10株病毒致細胞病變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其含 葯血清能抑制單純皰疹病毒等4株病毒對Hep-2細胞的增殖〔34〕。當歸補血湯 含葯血清隨給葯劑量增加可使造血祖細胞集落數明顯增多〔35〕。將六味地黃湯 方視為一個整體,以活性評價為導向,從六味地黃湯中定向追蹤分離 ,獲得了具有調節免疫功能的活性部位,該部位對TH及TC的功能有調節 作用〔36〕。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方劑的作用原理。經驗方的葯理研究 開展得更為廣泛,其研究內容多結合新葯研究的有關要求,著重於葯效及安全性評價,不少 方劑已經或即將開發為新葯。
配伍是中醫用葯的特點和優勢所在,用葯理研究方法觀察方劑配伍與葯理效應變化之間的關系,探討方劑的配伍規律,仍然是復方葯理研究的重要內容。近年雖然還是以方劑葯味加減 、正交設計等方法為主,但在應用中也有明顯提高,採用一些新方法來更好地分析方劑的配伍問題〔37〕。關於復方配伍規律的基礎研究99年納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研究 項目,強調運用高新技術手段探討方劑的物質基礎,綜合分析配伍-化學成分變化-葯理效 應三者之間的聯系,闡明配伍內涵,成為新的探索方向。生脈散復方化學動態變化與葯效關 系研究表明,各葯配伍後葯效的變化可能與產生新物質有關〔38〕。以方劑的物質 基礎研究為核心,注重方劑配伍理論與現代葯理交互作用理論結合,物質基礎分析與葯理效 應觀察相結合,從組成方劑的單味葯、方劑的化學部分以及化學成分三個層次探討方劑的配 伍與物質基礎的變化的關系,在整體動物、器官組織、細胞亞細胞及分子生物學四個水平上 探討方劑的配伍、物質基礎的變化與葯理效應間的聯系,已成為復方配伍研究的基本思路 〔39〕。
5 葯代動力學研究
葯代動力學研究機體對葯物的處理規律,對於深入了解葯物的作用機理,指導臨床合理用葯 ,制定適宜的用葯方案等均有重要意義。中葯葯代動力學尤其是方劑的葯代動力學研究尚 無很好的方法和手段,目前主要採用體內葯物濃度法、葯物累積法(動物急性死亡率法)、葯理效應法、微生物指標法等,但因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尚待進一步完善。近年進行了黃 芩 甙、葛根素、苦參鹼、芸香甙、綠原酸、鉤藤鹼、馬錢子鹼、千金藤素等成分在動物體內的 葯代動力學研究,但單一有效成分的葯代參數顯然還難以反映含有該成分的單味中葯或復方 的葯代動力學過程。1991年黃熙等提出復方效應成分動力學假說,將中葯復方看作是一個整 體的葯物,研究方劑效應成分在體內的命運。認為所謂「復方效應成分」可以是母方中的原 形單體,也可以是母方中不含有的新成分,既可能是一個,也可能是多個化學成分(組成); 「效應」既可以是活性效應,也可以是毒性效應〔40〕。有人提出綜合運用中葯有 效成分葯動學-葯效學同步分析統一模型、血清葯理學方法及高效毛細管電泳、二維及三維 高效液相色譜法、液質聯用或質質聯用技術等,進行中葯及復方的葯代動力學研究〔4 1〕。

閱讀全文

與醫學中葯的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快速入定方法視頻 瀏覽:808
水的計算方法 瀏覽:955
燃氣比例閥的測量方法 瀏覽:480
母狗快速回奶方法 瀏覽:287
田七粉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952
一開7孔連接方法 瀏覽:101
爐子使用方法 瀏覽:575
富貴竹快速爆根的方法 瀏覽:851
月子里快速瘦肚子的方法 瀏覽:62
東莞大朗鎮管道安裝方法 瀏覽:867
控制器與燈泡的連接方法 瀏覽:477
用紙做的手機製作方法 瀏覽:55
高職生均撥款計算方法 瀏覽:315
如何網上賺錢方法 瀏覽:330
沙發前面擺放茶幾的安裝方法 瀏覽:168
木炭挖窯的最佳方法 瀏覽:599
菜地地皮種植方法 瀏覽:345
雪肌精凝露使用方法 瀏覽:991
ps圖片製作方法大全 瀏覽:826
古瓷器鑒別方法 瀏覽: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