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知道 客觀學習主義理論的一些知識
[摘要]建構主義作為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後的進一步發展,有其深刻的哲學淵源。隨著現代性向後現代性哲學範式的轉換,與此同時,不可避免地,學習理論範式也發生相應的轉變――從客觀主義到建構主義。
一引言
學習理論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現代學習理論的研究進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著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建構主義作為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後的進一步發展,用喬納森的話來說,即是「向與客觀主義(objectivism)更為對立的另一方向發展」。也就是說,具有「現代性」色彩的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即是具有「後現代性」精神氣質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就哲學層面而言,不論是現代性還是後現代性,都表現為思想和感覺的方式、行為和舉止的方式。按照這樣的理解,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不同,主要就在於兩者的思想方式與行為方式的不同。從這個角度來講,行為主義、認知主義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不同也正在於此。
二從現代性到後現代――本體論、認識論等的範式轉換
「現代性」的起源與界定是從啟蒙運動開始的。西方文藝復興的精神實質,是重新發現人性,也就是人性的復歸。啟蒙運動旗幟鮮明地反對宗教迷信,張揚了人性,在宗教觀上展現了由虔誠的宗教崇拜向世俗主義的轉變。在現代性的世俗化過程中,「理性」被確立為人的根本。現代性自我確證話語里,理性是認識之源、價值之源,它把世界的本質歸結為邏輯,把邏輯思維提升到至高無上的地位,認為世界本身具有邏輯性,並且把人視為理性的動物,認為人在本質上也是受邏輯支配的。這樣的理解,在認識論上則表現為現代知識觀的鮮明特徵,即認識被看作是追求把握某個絕對的真理,知識的屬性是客觀性、普遍性、必然性、確定性等。然而,在後現代主義看來,這樣的知識觀是屬於科學主義思潮的,是以實證主義為其方法論的。
「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在合理性模式的論證上,以黑格爾為代表的理性主義合理性模式,認為理性是世界的「靈魂」,它是構成事物的現實性標准。如此,在伯恩斯坦看來,客觀主義是指「存在或必定存在某種永恆的、超歷史的模式或框架,依靠它們,我們能夠決定合理性、知識、真理、實在、善行或正義這些概念的性質」。與之相反的是,後現代主義把理性主義看作壓抑生命的東西。人並非受理性的控制,人是有「生命意志」的「超人」。後現代主義認為,現代的知識觀是一種「絕對論」,它追求以某種絕對的東西。作為知識的不變的、確定不可錯的基礎,是一元的思維方式,它排斥多元的、追求差異的思維方式。後現代的認識論,在尼采認為,乃是一種「視角主義」,即某種意義上的「解釋學」,它否認唯一、確定的客觀事實與真理的存在,認識所進行的不過是自認識者視角的某種解釋。進一步來說,這指的是認識被看作是在進行某種解釋活動,它要把握的是對象的意義,而意義是一個處於不斷解釋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在不同語境下形成的不同理解來不斷生成的東西。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模式』成為其有力的合理性模式。建構主義理論體系正是建立在這樣的哲學基礎之上。
三客觀主義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範式的轉換
隨著社會進入信息社會、知識社會與消費社會,社會與文化的形態,包括與之相伴隨的思想與觀念形態以及相應的行為方式,正在發生相應的轉變,即從現代性轉向後現代性的哲學範式的轉換。其中包括認識論模式的轉變,與此同時,不可避免地,學習範式也發生相應的轉變――從客觀主義到建構主義。
1知識觀的轉變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客觀主義學習理論本質上的不同,首先在於知識觀的轉變。對知識的不同看法,直接影響著學習者對學習的認識。
學習理論的
『貳』 (本科)英語教學研究或教學方法,除了建構主義、客觀主義,還有哪些呢非常感謝,急用
你所謂的「建構主義」並不是什麼教學方法,而可以看作方法背後的哲學理論基礎或心理學基礎(當你將建構主義、客觀主義並列的時候,大致是從哲學角度談的)。
僅教學而言建構主義是一種指導理念也是一種心理學依據,除了建構主義之外常常並列提起的還有認知主義、行為主義等。
『叄』 刑法主觀主義和客觀主義各自有哪些利弊
一、刑法主觀主義的主要觀點梳理 一般認為,在刑事責任之理論根據問題上,西方刑法學說史上最經典的對立是刑事古典學派刑法客觀主義思想(又稱為行為主義)與刑事近代學派刑法主觀主義思想(又稱為行為人主義)的對立。刑法客觀主義思想是在全面繼承啟蒙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刑法客觀主義思想在反對中世紀刑法的任意性、宗教性、身份性和殘酷性方面具有巨大的進步意義。然而,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由於突變的社會背景和自然科學的發展,刑法客觀主義思想不能適應遏止犯罪的需要,開始被刑法主觀主義思想取而代之。刑法主觀主義思想以實證的科學方法為先導,以犯罪人格作為科學研究的目標,極力主張刑事責任的根據應當從具體的犯罪人中尋求。至今,刑法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思想仍然在西方各國的刑法立法、司法以及理論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而一般認為,刑法主觀主義是一種系統化的關於犯罪與刑罰的理論思想體系。刑法主觀主義思想經過龍勃羅梭、加羅法洛的初創,後又經過菲利等人的努力,最後由李斯特將刑法主觀主義思想推向一個歷史高峰,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內容豐富的理論體系。上述學者站在刑法主觀主義理論的角度,使刑法主觀主義學派的一系列見解和主張得以整合,從而使其成為一種體系性的理論。在意識決定論的統領下,刑法主觀主義思想在犯罪論和刑罰論諸多重大問題上都形成了有別於刑法客觀主義思想的獨樹一幟的觀點。 (一)行為人中心論 一般講,刑法主觀主義學派與刑法客觀主義學派的爭議之焦點在於,刑法關於犯罪與刑罰的規定以及司法上關於犯罪的認定與刑罰的適用,是應當重視行為人還是重視行為。刑法主觀主義理論一般主張行為人中心論,即直接以犯罪人的危險性格,作為刑罰的依據,因不法的行為顯現出來的危險人格,而必須負「生活操行責任」。行為人中心論與行為中心論相對立,它是從行為人與行為的關系處罰,將刑事責任的基礎從行為轉向行為人。行為人中心論的要義在於尋找危險性與責任概念之間的關聯。[2]具體講,行為人中心論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人的個性是迥然各異的,不僅犯罪人與一般人有所不同,而且犯罪人與犯罪人之間也是千差萬別的。犯罪是行為人的個性行為,所以犯罪不應求諸行為人之行為,而應求諸行為人的人格、人身危險性等主觀因素。易言之,刑法價值判斷對象應為行為人之人格,而非客觀行為。由此,行為人所處刑罰的輕重應當取決於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的大小,而與客觀行為實害之大小無關。 需要指出,行為人中心論並非完全將行為的客觀因素打入冷宮,只不過認為行為並非是脫離行為人的抽象行為,而是行為者的行為,行為僅僅是行為人人格的表徵,是藉以認識行為人身危險性的橋梁與中介。[3]因此,「必須當刑法所規定的犯罪出現時,才可以處罰行為人,這是根據刑法功能——保護犯罪人自由的大憲章推導出來的必然結論。」[4]正是基於上述認識,刑法主觀主義學者往往認為應受處罰的不是行為而是行為人,並以此作為刑法主觀主義理論的基點。李斯特曾針對刑法客觀主義學者提出的以客觀違法行為作為刑罰的根據的觀點,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刑法立法的根本錯誤,不僅僅是考慮人民的法律意識,而且是造成它在與犯罪作斗爭中的無能為力,在於過高地估計了行為的外在結果和未顧及行為人的內心思想……在規定刑罰的種類和范圍時,在法律和判決中,有必要將重點更多的放在行為人的內心思想上,而不是行為的外在結果上。」[5](二)社會責任論企法網www.enterlaw.net 在刑罰的根據問題上,刑法客觀主義一般主張道義責任論。道義責任論的理論基礎是意志自由論,其基本內涵為行為人唯有基於自由意志活動而實施犯罪行為,才能遭受倫理上的責難。[6]而
『肆』 心理學研究中為什麼要堅持客觀主義性原則
因為心理學是一門科學,研究科學是需要客觀的。
『伍』 客觀主義的美學:浪漫現實主義
客觀主義在藝術上的觀點直接的與他們的知識論有關,也就是所謂的「心理分析-知識論」(psycho-epistemology, 客觀主義者對於人類認知研究的稱呼,因為它牽扯了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互相影響)。依據客觀主義者說法,藝術是人類認知的上的需求之一:它讓人類可以理解到他們認知上的觀念。
客觀主義定義「藝術」為「依據藝術家抽象的價值觀判斷,有選擇性的對於現實的一種重新創造」—那就是,依據藝術家所認知的在現實上和在人性上最終所代表的重要性與真實性。從這個觀點,客觀主義將藝術視為一種經由類似發明的外觀、將抽象具體化的途徑。
而人類之所以需要藝術,從這個觀點來看,便是為了以最簡單的方法滿足對認知的需要。一種觀念的本身便已經是對於大量具體化形象的速記之一了,它讓一個人的心靈可以間接的或暗示性的對這些大量的具體化形象加以思考。但一個人不能無限期地在心靈里保留那麼多觀念,所以依據客觀主義的看法,需要一個廣泛的概念架構來提供生命的引導。
藝術則提供了一種感知的方法來解決這種困境,輕易的掌握了在交流與思考時的廣泛抽象過程。它的功能也因此和語言類似—語言是以具體的詞彙來表達觀念。
客觀主義將藝術視為在道德或倫理學的想法交流上唯一真正有效的方法。不過,客觀主義並不將藝術看作一種宣傳的模式:雖然藝術牽扯到了道德價值和觀念,但它卻不具有教育的功能,而只是一種表現或突出。
除此之外,藝術不應該是、而且通常也不是,一種成熟發展後的結果。通常藝術源自於藝術家對於生命的感覺(通常是先見為主和感情上的),而且通常也傳達了類似的感覺給觀看者和聆聽者。
通常客觀主義會支持美學上的浪漫寫實主義(Romantic Realism),因為客觀主義認為它在藝術上定義出了人類意志存在的真實和重要。從這個感覺上,對客觀主義而言,浪漫寫實主義是一種認真看待了價值觀念的藝術流派,重視了人類理性的功效,並將人類所突出的目標看作是可以被實現的。客觀主義會將浪漫寫實主義與自然主義(Naturalism)相比,自然主義所表現出的便是一種看輕人類意志和目標價值的藝術流派。
不過,浪漫主義一詞通常與感情主義(Emotionalism)有著密切關系,而那正是客觀主義所完全反對的(雖然與大多數藝術形式相比,客觀主義所抱持的浪漫主義「在僅僅和情感有關的部分上」似乎更加偏向於感情上。但這卻不是所謂的感情主義「emotionalism」—也就是將情感用於決策)。許多浪漫主義藝術家在事實上是主觀主義(subjectivism)而且往往是社會主義者。而那些客觀主義的藝術家於是自稱為浪漫寫實主義,以此表示和艾茵·蘭德及其學說的關系。
客觀主義者有時候也用拜倫式一詞來形容那些他們所反對的浪漫主義形式。
『陸』 客觀主義史學在西方史學中的發展歷程
20世紀西方史學中兩次性質不同的變革
2006-08-22 王邵勵 《史學理論研究》2006年第3期 點擊: 665
20世紀西方史學中兩次性質不同的變革
20世紀西方史學中兩次性質不同的變革
王邵勵
《史學理論研究》2006年第3期
如果對西方史學思想在20世紀的發展歷程做一個粗略的歸納,那麼大體可以認為,在這個歷程中發生了兩次較為引人注目的重大變革:第一次是發起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的從客觀主義史學到新史學的變革;第二次是肇興於20世紀70年代的從新史學到後現代史學的變革。同發生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的種種波瀾起伏一樣,發展變動的不平衡性也普遍地存在於思想文化的傳承流變之中。以20世紀西方史學思想史上的這兩次變革而言,它們在內涵上所各自表現出來的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和方法論上的超越,不是可以等量齊觀的。
新史學實則沒有太觸動客觀主義史學思想的內核。仔細體察,毋寧說新史學家是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在繼承和捍衛他們客觀主義史家前輩們在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論上所秉持的原則。簡言之,客觀主義史學的基本信條是:堅信作為本體的歷史是一種獨立、真實、有序的客觀存在;堅信可以通過認識主體的認識活動來逐步地、最大程度地再現認識客體的客觀狀態;堅信歷史認識的意義在於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而有益於現在和未來。在對待上述這三條原則的態度上,新史學實質上恰恰是與客觀主義史學一以貫之。無論研究主題和領域多麼花樣翻新、層出不窮,新史學家們大體上都不曾懷疑他們研究對象的真實性和連續性;他們運用各種新式手段所追求的,正是比客觀主義史學前輩們更全面、准確地獲知往昔人類社會圖景的全貌和細節;同樣,他們殫精竭慮探尋歷史真相的目的,也正是為了使歷史學更為經世致用。恰如呂西安·費弗爾所說的,「在這動盪不定的當今世界中,唯有歷史才能使我們帶著思考而不是帶著恐懼而活著。」①這樣看,新史學家與客觀主義史學家對待歷史信條及實踐成果的態度並非彼此水火不相容,准確地說應該是恨鐵不成鋼。新史學家們不是認為前輩們的歷史認識成果不真實、不客觀、不起作用,而是認為這些認識成果還不夠真實、不夠客觀、不夠有用。②新史學的旗手們實際上是不滿足於仍以建立在19世紀自然科學成果基礎上的比較初等的認識手段來捍衛他們的歷史哲學前提,遂積極尋求更為先進的現代社會科學的技術路線來強化他們從客觀主義史學那裡傳承下來的本體論、價值論和認識論信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雅克·勒高夫等主編:《新史學》,姚蒙編譯,七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34頁。
②伊格爾斯已明確意識到新史學派、尤其是年鑒學派在史學科學化路線上與蘭克學派的繼承關系,盡管他同時承認新史學派內部還存在著史學非科學化路線,參見伊格爾斯:《二十世紀的歷史學》,何兆武譯,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73頁等處。該書的思想傾向還表明:作為20世紀上半葉成長起來的一代史家,盡管受到後現代思潮的沖擊,但他仍和許多新史學派史家一樣堅守著客觀主義史學的基本信念。
與新史學派對客觀主義史學派有限度的揚棄相比,後現代史學思潮的批判態度可謂鋒芒畢露。後現代的史學不光否定新史學,而是反對包括新史學和客觀主義史學在內的一切稱之為自己對立面的現代史學。從後現代主義者的視角來看,新史學取代客觀史學是換湯不換葯,二者在本質上具有深刻的一致性,都存在著值得徹底揭露的通病。總體來講,後現代史學思想在歷史哲學元問題上的基本態度如下:在本體論上解構現代主義歷史哲學的「宏大敘述」,歷史的本真狀態應該是虛無飄渺、混亂不定和變幻莫測的。在認識論上顛覆直覺反映論,指出任何歷史知識都是一種發明而非發現,因為這些知識不可避免地通過種種語言策略而被灌注以認識者的主觀意志,因此再現客觀歷史只不過是「一個高貴的夢想」,無論為此而採用的方法看似多麼精緻有效。順理成章,後現代主義史家在價值論上否定歷史認識具有借鑒功能,轉而認為歷史寫作的意義首先是出於一種個人,需要,即處在特定時空背景下的個人需要表達他們對人生、社會和世界的個性化看法,而非為了「鑒於往事以資於治道」,因為往事是靠不住的,師法往事,其實是在師法巧妙編造這些往事的人①。如果說歷史還有一些用處的話,那就是它由於承載了認識者的期望並使這種期望通過歷史作品的傳播而影響了人的現實選擇,而這種選擇便真的有助於將這種期望在未來變成現實,人也由此從過去的慣性中解放出來而獲得了按照自身意願來改造生活的自由。這樣,歸根到底,不是過去決定現在和未來,而是未來決定現在和過去。②
關注20世紀西方史學思想史上的這兩次性質不同的變革,對於當代中國的史學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從長時段的視野回望,客觀主義史學發展到新史學,應當算作現代性史學傳統內部的一場改良,其結果是現代性觀念在史學領域的鞏固和延伸。而從新史學到後現代史學的變革,則是從外部對現代性史學所發起的一場革命,其前景必將是導致現代性史學觀念在經歷沖擊和調整之後而獲得新生。應當承認,後現代主義觀念目前對歷史編撰實踐的影響尚屬有限。相形之下,新史學家們的革新成果更受歡迎,因為這些成果多集中在直接有益於歷史編撰實踐的方法論層面,可操作性強,能夠拿來就用。但是,從事具體歷史編撰工作的歷史學家們不應該僅僅將眼光局限在技術工具層面,而對來自後現代主義的形而上的歷史哲學追問保持冷漠。對於大多數現今仍主要是秉承著現代性史學觀念的中國學者而言,面對西方史學思潮的影響——無論是新史學還是後現代史學,皆需應之以開放的心態和積極面對的策略,由此才可避免對這些舶來品的全盤照搬或是一概拒斥的極端做法。
(作者王邵勵,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博士生,郵編:100006)
『柒』 什麼是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客觀主義
客觀主義首先是從這樣一種幻覺出發的:解釋者要獲得解釋的真理性,他就必須站在整個社會交往形式的外部,根據他認為是科學的理論觀點來解釋世界,即他只能把整個人類世界當作一種類似於物理的實體性對象那樣來觀察和解釋.因此,客觀主義也同時認為,存在一個客觀的歷史本文的世界,一切具有建構性的意義的解釋都必須尊重這一客觀的歷史本文的世界,把它當作解釋的真理性的評判尺度.
社會科學的研究不應參雜任何個人的價值評判的成分;概念的預設和問題的選擇都必須始終基於基本的「可理解的」行為事實的分析之上,並通過精確的經驗分析的說明(證明)來檢驗相關的概念解釋.
『捌』 「歷史客觀主義」和「歷史相對主義」的區別
歷史客觀主義:http://ke..com/view/2648467.htm
歷史相對主義:認為歷史解釋不可能像以理論、觀察和實驗為方法論基礎的自然科學解釋模型那樣客觀。一些哲學家同意歷史不具有科學意義上的客觀性,但宣稱歷史學和其他學科都有自己的適當的客觀性概念,另外一些哲學家則在探究歷史解釋不具有客觀性這一主張的含義。歷史學家是從歷史文獻中得出結論的,但歷史記錄可能既不真實也不完全。在分析歷史文獻時,歷史學家不是一個完全中立的觀察者,而是帶有一系列的見識、傾向和偏見,這都會限制和歪曲歷史研究並使其成為可能。由於這一原因,不同的歷史學家從同一材料中可能會得出顯然不同的結論。顯而易見,歷史知識肯定與不同歷史學家的思想或形成他們思想的眾多因素有關。除非我們有理由相信其中一些因素比其他因素更可能展現真理,我們才能闡明相對性的模式,但我們無法從以這些模式為基礎的歷史解釋中進行挑選。與歷史相對主義相反,歷史客觀主義宣稱歷史知識能夠對過去發生的歷史事件提供精確無誤的重建,歷史懷疑論則根本否認歷史知識的可能性。對歷史知識的不同態度導致了對過去的真實性和歷史學的本質的不同態度。對客觀主義而言,過去是實際發生的不以我們意識為轉移的事物。在懷疑論看來,我們不能證實存在這樣一種過去這一斷言。相對主義則認為,過去是由歷史學家的以證據為基礎的、常常是沖突的建構組成的。
『玖』 客觀主義和結構主義是一樣嗎
不一樣,差別很大.客觀主義是重視事物的客觀性對主觀意識、精神的決定性作用。而結構主義則強調整體結構與個別事物的影響決定作用。這兩者不是一個層面上的問題,比如精神活動中,強調整體對精神要素的決定作用是結構主義的看法,而重視外在的客觀世界對精神活動的決定作用則是客觀主義。
『拾』 新聞的客觀主義理論
哥們 我也工商的! 手錄的! 你懂得!
客觀主義理論簡介
客觀主義理論脫胎於自由主義的報刊理論,是與新聞工作關系更密切、更直接的及泵理論之一,它關系新聞從業該人員的理論,指導新聞業務的操作。
客觀主義理論在美國產生、發展,並影響西方各國的新聞界。是西方新聞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爭議最多的基本理論。
一般而言,客觀主義理論包含兩個層面的內容:
1、 客觀性原則,指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工作態度;
2、 客觀性報道,作為新聞報道的一個基本方法。
客觀主義理論內涵
1、 新聞報道的最終目的是客觀地反映現實;
2、 客觀地反映現實之所以可能做到,是因為事實和意見是應該而且可以完全分離開的。
報紙服務工作的手段應該是提供客觀事實,而不是宣傳主觀價值。
客觀新原則和客觀報道被看作是:「新聞對言論的實力,事實對意見的勝利。」客觀行從一種信念變為一種程式,變為一種對新聞事實的處理常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