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實踐論帶來的研究方法的啟示

實踐論帶來的研究方法的啟示

發布時間:2022-04-28 01:42:21

⑴ 實踐論對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意義

(一)指引了改革的方向
《實踐論》的重大意義不僅在於革新了我們的世界觀,更在於它對中國革命有著推動作用,它為全黨學習馬列主義樹立了正確的學風、為建設學習型政黨指明了方向。《實踐論》的啟示,讓更多的人撥開雲霧見青天,思想心靈有了不一樣的啟迪,大部分人由於長期接受著傳統文化的壓迫而變得迂腐,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何等豐富多彩。「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就是要讓《實踐論》的思想文化走進大眾的視野,讓廣大人民群眾獲取知識的方式也變得廣闊起來。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是為了去應用,使之與本國風土文化相適應。列寧曾說過「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3]革命理論是從許多成功革命實踐和經驗中總結、提煉、升華出來的,它猶如小帆、船舵指引著革命的方向,使革命實踐有據可依、有理可循,並獲得最終的勝利。
(二)有助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在實踐中,人是主體,主體的能動性在於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結合經驗,形成合乎論理的認識。人的意義是偉大的,人的力量是無限的。人類正確認知事物的基本過程,即一種螺旋上升式的認知過程。認知的初始過程,是直觀的,感性的。開始的認識幾乎都是片面的,人們只看到他們想看到的或者只能夠看到其中的某一部分。隨著實踐的開始,我們想要認識的事物經過我們多方面的探尋與查閱變得逐漸清晰,稜角不再模糊。無數前人的努力使得我們能夠從歷史中總結經驗,如《實踐論》有助於黨的基本路線的選擇實現戰略性意義。「判定認識或理論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標准只能是社會的實踐。」[4]這句話的意思顯而易見。實踐就像判斷真知的一把利劍,我們從實踐中獲取知識、從實踐中成長、從實踐中反思自身、從實踐中得到教訓。如果沒有實踐,也許我們會故步自封,沉浸在膚淺的認知里還沾沾自喜;如果沒有實踐,我們的頭腦也許會慢慢退化,遇事不去思考不去探究其原理,我們會逐步失去獨立思考與親身探索的能力。
(三)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奠定了基礎
我們要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在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我們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難和矛盾。《實踐論》中的理論指導就是讓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來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我們遇到新問題,不應該生搬硬套課本中的知識,而是要針對當下的時事問題提出新思路,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

哪裡有比較新的實踐論讀書筆記,讀書報告,或者讀後感吶,急求,急求

實踐論 讀書筆記
劉寬 08級生物工程 20082967
《實踐論》是毛澤東同志從認識論這個方面對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做出的哲學總結,是毛澤東哲學思想形成的主要標志,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與認識論。通篇讀了這篇文章 ,感覺受益匪淺,雖然這是一篇寫於抗日戰爭時期的文章,其時正處於中國革命的生死關頭,黨內卻出現了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兩種非常不好的思想,嚴重妨礙著中國革命的發展,毛澤東同志正式發現這一現象的嚴重後果,為了揭露這種不好的現象,推動中國革命的發展,於是就寫了這篇著名的文章,但其裡面蘊藏的理性的真實的哲學光芒,一直指引著我們乃至整個國家的發展,
通篇讀了這篇文章,發現通篇都在講述這個道理:「實踐是尋求真知的唯一途徑」、「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目的和檢驗標准」。
《實踐論》告訴我們認識是怎樣產生的,他告訴人們關於人的認識,不論對於自然界、對於社會方面,都是一步又一步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即由淺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結合實踐,我們對事物的認識也有這樣一個發展過程。一方面,我們要注意積累工作中的認識和經驗,另一方面,正向《實踐論》中所說的那樣,一個人的知識,不外直接經驗的和間接經驗的兩部分。我們要注意需學習他人的經驗,採取拿來主義,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幫助我們工作的完成。認識從實踐開始,經過實踐得到了理論的認識,還須再回到實踐去。認識的能動作用,不但表現於從感性的認識到理性的認識之能動的飛躍,更重要的還須表現於從理性的認識到革命的實踐這一個飛躍。理論的東西之是否符合於客觀真理性這個問題,要完全地解決這個問題,只有把理性的認識再回到社會實踐中去,應用理論於實踐,看它是否能夠達到預想的目的。這時認識還沒完,人們不但常常受到科學條件和技術條件的限制,而且也受著客觀過程的發展及其表現程度的限制。許多時候須反復失敗過多次,才能糾正錯誤的認識,才能到達於和客觀過程的規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夠變主觀的東西為客觀的東西。
辨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把實踐提到第一的地位,認為人的認識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排斥一切否認實踐重要性、使認識離開實踐的錯誤理論。列寧這樣說過:「實踐高於(理論的)認識,因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還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鄧小平同志曾經也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因此,不論是學習還是總結,都要找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在結合中升華,在結合中創新,在結合中發展。為此,要把調查與研究結合,既弄清情況,又理出頭緒;把經驗與教訓結合,成功的經驗固然重要,但失敗的教訓更可貴,從教訓中學習往往使人更聰明;把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結合,既要有豐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質;把集中起來與堅持下去結合,既要善於集中正確的意見形成科學的決策,又要持之以恆的抓好落實。這樣,經常不斷地升華,使零碎的變成系統的,樸素的上升為理性的,又回到實踐中運用,在實踐中檢驗,在實踐中發展。從而,形成實踐、認識、總結、再實踐、再認識、再總結的良性循環。

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我們在做錯了一件事時,須知道每一件事發生的環境不一樣,事物發展都有因果關系,有時候不同的「因」會產生相同的「果」,如果不能很好的明白這件事具體發生的原因,看清這件事發生的本質,而只是簡簡單單的作表面處理,是無法收到很好的效果的。
實踐需要時常總結。總結的過程是一個認識飛躍的過程。要善於在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中學習,在再認識的環節上下功夫。企業要發展,公司要發展,學業要進步,要能與時俱進,經久不衰,必須將實踐與理論充分結合,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常青,公司才能進步,學識才能發展。
總之,讀了《實踐論》之後,我受到了文章的感染,所以寫下了這篇讀後感。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無論在哪裡,我們都應盡量營造一個實踐、認識、總結、再實踐的良性循環。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堅持勇於創新!

⑶ 跪求《實踐論》《矛盾論》《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其中一篇讀後感。。。。急急急。。。

《矛盾論》
毛澤東
(1937年8月)
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列寧說:「就本來的意義講,辯證法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列寧常稱這個法則為辯證法的本質,又稱之為辯證法的核心。因此,我們在研究這個法則時,不得不涉及廣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許多的哲學問題。如果我們將這些問題都弄清楚了,我們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辯證法。這些問題是: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蘇聯哲學界在最近數年中批判了德波林學派的唯心論,這件事引起了我們的極大的興趣。德波林的唯心論在中國共產黨內發生了極壞的影響,我們黨內的教條主義思想不能說和這個學派的作風沒有關系。因此,我們現在的哲學研究工作,應當以掃除教條主義思想為主要的目標。
一 兩種宇宙觀
在人類的認識史中,從來就有關於宇宙發展法則的兩種見解,一種是形而上學的見解,一種是辯證法的見解,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兩種宇宙觀。列寧說:「對於發展(進化)所持的兩種基本的(或兩種可能的?或兩種在歷史上常見的?)觀點是:(一)認為發展是減少和增加,是重復;(二)認為發展是對立的統一(統一物分成為兩個互相排斥的對立,而兩個對立又互相關聯著)。」列寧說的就是這兩種不同的宇宙觀。
形而上學,亦稱玄學,這種思想,無論在中國,在歐洲,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間內,是屬於唯心論的宇宙觀,並在人們的思想中佔了統治的地位。在歐洲,資產階級初期的唯物論,也是形而上學的。由於歐洲許多國家的社會經濟情況進到了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階段,生產力、階級斗爭和科學均發展到了歷史上未有過的水平,工業無產階級成為歷史發展的最偉大的動力,因而產生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於是,在資產階級那裡,除了公開的極端露骨的反動的唯心論之外,還出現了庸俗的進化論,出來對抗唯物辯證法。
所謂形而上學的或庸俗進化論的宇宙觀,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和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這種宇宙觀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態和種類,都看成是永遠彼此孤立和永遠不變化的。如果說有變化,也只是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而這種增減和變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內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於外力的推動。形而上學家認為,世界上各種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從它們一開始存在的時候就是如此。後來的變化,不過是數量上的擴大或縮小。他們認為一種事物永遠只能反復地產生為同樣的事物,而不能變化為另一種不同的事物。在形而上學家看來,資本主義的剝削,資本主義的競爭,資本主義社會的個人主義思想等,就是在古代的奴隸社會里,甚至在原始社會里,都可以找得出來,而且會要永遠不變地存在下去。說到社會發展的原因,他們就用社會外部的地理、氣候等條件去說明,他們簡單地從事物外部去找發展的原因,否認唯物辯證法所主張的事物因內部矛盾引起發展的學說。因此,他們不能解釋事物的質的多樣性,不能解釋一種質變為他種質的現象。這種思想,在歐洲,在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是機械唯物論,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則有庸俗進化論。在中國,則有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形而上學的思想,曾經長期地為腐朽了的封建統治階級所擁護。近百年來輸入了歐洲的機械唯物論和庸俗進化論,則為資產階級所擁護。
和形而上學的宇宙觀相反,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系去研究事物的發展,即把事物的發展看做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己的運動,而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互相聯系著和互相影響著。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內部都有這種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運動和發展。事物內部的這種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聯系和互相影響則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這樣,唯物辯證法就有力地反對了形而上學的機械唯物論和庸俗進化論的外因論或被動論。這是清楚的,單純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機械的運動,即范圍的大小,數量的增減,不能說明事物何以有性質上的千差萬別及其互相變化,事實上,即使是外力推動的機械運動,也要通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植物和動物的單純的增長,數量的發展,主要地也是由於內部矛盾所引起的。同樣,社會的發展,主要地不是由於外因而是由於內因。許多國家在差不多一樣的地理和氣候的條件下,它們發展的差異性和不平衡性,非常之大。同一個國家吧,在地理和氣候並沒有變化的情形下,社會的變化卻是很大的。帝國主義的俄國變為社會主義的蘇聯,封建的閉關鎖國的日本變為帝國主義的日本,這些國家的地理和氣候並沒有變化。長期地被封建制度統治的中國,近百年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正在變化到一個自由解放的新中國的方向去,中國的地理和氣候並沒有變化。整個地球及地球各部分的地理和氣候也是變化著的,但以它們的變化和社會的變化相比較,則顯得很微小,前者是以若干萬年為單位而顯現其變化的,後者則在幾千年、幾百年、幾十年、甚至幾年或幾個月(在革命時期)內就顯現其變化了。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觀點,自然界的變化,主要地是由於自然界內部矛盾的發展。社會的變化,主要地是由於社會內部矛盾的發展,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階級之間的矛盾,新舊之間的矛盾,由於這些矛盾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前進,推動了新舊社會的代謝。唯物辯證法是否排除外部的原因呢?並不排除。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雞蛋因得適當的溫度而變化為雞子,但溫度不能使石頭變為雞子,因為二者的根據是不同的。各國人民之間的互相影響是時常存在的。在資本主義時代,特別是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各國在政治上。經濟上和文化上的互相影響和互相激動,是極其巨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不只是開創了俄國歷史的新紀元,而且開創了世界歷史的新紀元,影響到世界各國內部的變化,同樣地而且還特別深刻地影響到中國內部的變化,但是這種變化是通過了各國內部和中國內部自己的規律性而起的。兩軍相爭,一勝一敗,所以勝敗,皆決於內因,勝者或因其強,或因其指揮無誤,敗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揮失宜,外因通過內因而引起作用。一九二七年中國大資產階級戰敗了無產階級,是通過中國無產階級內部的(中國共產黨內部的)機會主義而起作用的。當著我們清算了這種機會主義的時候,中國革命就重新發展了。後來,中國革命又受了敵人的嚴重的打擊,是因為我們黨內產生了冒險主義。當著我們清算了這種冒險主義的時候,我們的事業就又重新發展了。由此看來,一個政黨要引導革命到勝利,必須依靠自己政治路線的正確和組織上的鞏固。
辯證法的宇宙觀,不論在中國,在歐洲,在古代就產生了。但是古代的辯證法帶著自發的樸素的性質,根據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還不可能有完備的理論,因而不能完全解釋宇宙,後來就被形而上學所代替。生活在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期的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對於辯證法曾經給了很重要的貢獻,但是他的辯證法卻是唯心的辯證法。直到無產階級運動的偉大的活動家馬克思和恩格斯綜合了人類認識史的積極的成果,特別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爾的辯證法的合理的部分,創造了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這個偉大的理論,才在人類認識史上起了一個空前的大革命。後來,經過列寧和斯大林,又發展了這個偉大的理論。這個理論一經傳到中國來,就在中國思想界引起了極大的變化。
這個辯證法的宇宙觀,主要地就是教導人們要善於去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的運動,並根據這種分析,指出解決矛盾的方法。因此,具體地了解事物矛盾這一個法則,對於我們是非常重要的。
二 矛盾的普遍性
為了敘述的便利起見,我在這里先說矛盾的普遍性,再說矛盾的特殊性。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的偉大的創造者和繼承者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他們發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已經把唯物辯證法應用在人類歷史的分析和自然歷史的分析的許多方面,應用在社會的變革和自然的變革(例如在蘇聯)的許多方面,獲得了極其偉大的成功,矛盾的普遍性已經被很多人所承認,因此,關於這個問題只需要很少的話就可以說明白;而關於矛盾的特殊性的問題,則還有很多的同志,特別是教條主義者,弄不清楚。他們不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即寓於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他們也不了解研究當前具體事物的矛盾的特殊性,對於我們指導革命實踐的發展有何等重要的意義。因此,關於矛盾的特殊性的問題應當著重地加以研究,並用足夠的篇幅加以說明。為了這個緣故,當著我們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則的時候,我們就先來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問題,然後再著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問題,最後仍歸到矛盾的普遍性的問題。
矛盾的普遍性或絕對性這個問題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是說,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其二是說,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
恩格斯說:「運動本身就是矛盾。」列寧對於對立統一法則所下的定義,說它就是「承認(發現)自然界(精神和社會兩者也在內)的一切現象和過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趨向」。這些意見是對的嗎?是對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賴和相互斗爭,決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動一切事物的發展,沒有什麼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
矛盾是簡單的運動形式(例如機械性的運動)的基礎,更是復雜的運動形式的基礎。
恩格斯這樣說明過矛盾的普遍性:「如果簡單的機械的移動本身包含著矛盾,那末,物質的更高的運動形式,特別是有機生命及其發展,就更加包含著矛盾。……生命首先就在於:生物在每一個瞬間是它自身,但卻又是別的什麼。所以,生命也是存在於物體和過程本身中的不斷地自行產生並自行解決的矛盾;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於是死就來到。同樣,我們看到了,在思維的范圍以內我們也不能避免矛盾,並且我們看到了,例如,人的內部無限的認識能力與此種認識能力僅在外部被局限的而且認識上也被局限的個別人們身上的實際的實現二者之間的矛盾,是在人類世代的無窮的—至少對於我們,實際上是無窮的—連續系列之中,是在無窮的前進運動之中解決的。」
「高等數學的主要基礎之一,就是矛盾……」
「就是初等數學,也充滿著矛盾。……」
列寧也這樣說明過矛盾的普遍性:「在數學中,正和負,微分和積分。
在力學中,作用和反作用。
在物理學中,陽電和陰電。
在化學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
在社會科學中,階級斗爭。」
戰爭中的攻守,進退,勝敗,都是矛盾著的現象。失去一方,他方就不存在。雙方斗爭而又聯結,組成了戰爭的總體,推動了戰爭的發展,解決了戰爭的問題。人的概念的每一差異,都應把它看作是客觀矛盾的反映。客觀矛盾反映入主觀的思想,組成了概念的矛盾運動,推動了思想的發展,不斷地解決了人們的思想問題。
黨內不同思想的對立和斗爭是經常發生的,這是社會的階級矛盾和新舊事物的矛盾在黨內的反映。黨內如果沒有矛盾和解決矛盾的思想斗爭,黨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由此看來,不論是簡單的運動形式,或復雜的運動形式,不論是客觀現象,或思想現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著,矛盾存在於一切過程中,這一點已經弄清楚了。但是每一過程的開始階段,是否也有矛盾存在呢?是否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具有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呢?
從蘇聯哲學界批判德波林學派的文章中看出,德波林學派有這樣一種見解,他們認為矛盾不是一開始就在過程中出現,須待過程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才出現。那末,在那一時間以前,過程發展的原因不是由於內部的原因,而是由於外部的原因了。這樣,德波林回到形而上學的外因論和機械論去了。拿這種見解去分析具體的問題,他們就看見在蘇聯條件下富農和一般農民之間只有差異,並無矛盾,完全同意了布哈林的意見。在分析法國革命時,他們就認為在革命前,工農資產階級合組的第三等級中,也只有差異,並無矛盾。德波林學派這類見解是反馬克思主義的,他們不知道世界上的每一差異中就已經包含著矛盾,差異就是矛盾。勞資之間,從兩階級發生的時候起,就是互相矛盾的,僅僅還沒有激化而已。工農之間,即使在蘇聯的社會條件下,也有差異,它們的差異就是矛盾,僅僅不會激化成為對抗,不取階級斗爭的形態,不同於勞資間的矛盾;它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形成鞏固的聯盟,並在由社會主義走向共產主義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地解決這個矛盾。這是矛盾的差別性的問題,不是矛盾的有無的問題。矛盾是普遍的、絕對的,存在於事物發展的一切過程中,又貫串於一切過程的始終。 新過程的發生是什麼呢?這是舊的統一和組成此統一的對立成分讓位於新的統一和組成此統一的對立成分,於是新過程就代替舊過程而發生。舊過程完結了,新過程發生了。新過程又包含著新矛盾,開始它自己的矛盾發展史。
事物發展過程的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列寧指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模範地作了這樣的分析。這是研究任何事物發展過程所必須應用的方法。列寧自己也正確地應用了它,貫徹於他的全部著作中。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首先分析的是資產階級社會(商品社會)里最簡單的、最普通的、最基本的、最常見的、最平常的、碰到億萬次的關系—商品交換。這一分析在這個最簡單的現象之中(資產階級社會的這個『細胞』之中)暴露了現代社會的一切矛盾(以及一切矛盾的胚芽)。往後的敘述又向我們表明了這些矛盾和這個社會各個部分總和的自始至終的發展(增長與運動兩者)。」
列寧說了上面的話之後,接著說道:「這應該是一般辯證法的……敘述(以及研究)方法。」
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學會這個方法,才能正確地分析中國革命的歷史和現狀,並推斷革命的將來。
三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發展的過程中,矛盾貫串於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前面已經說過了。現在來說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
這個問題,應從幾種情形中去研究。
首先是各種物質運動形式中的矛盾,都帶特殊性。人的認識物質,就是認識物質的運動形式,因為除了運動的物質以外,世界上什麼也沒有,而物質的運動則必取一定的形式。對於物質的每一種運動形式,必須注意它和其他各種運動形式的共同點,但是,尤其重要的,成為我們認識事物的基礎的東西,則是必須注意它的特殊點,就是說,注意它和其他運動形式的質的區別。只有注意了這一點,才有可能區別事物。任何運動形式,其內部都包含著本身特殊的矛盾。這種特殊的矛盾,就構成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這就是世界上諸種事物所以有千差萬別的內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據。自然界存在著許多的運動形式,機械運動、發聲、發光、發熱、電流、化分、化合等等都是。所有這些物質的運動形式,都是互相依存的,又是本質上互相區別的。每一物質的運動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質,為它自己的特殊的矛盾所規定。這種情形,不但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在社會現象和思想現象中也是同樣地存在著。每一種社會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質。
科學研究的區分,就是根據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對於某一現象的領域所特有的某一種矛盾的研究,就構成某一門科學的對象。例如,數學中的正數和負數,機械學中的作用和反作用,物理學中的陰電和陽電,化學中的化分和化合,社會科學中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階級和階級的互相鬥爭,軍事學中的攻擊和防禦,哲學中的唯心論和唯物論、形而上學觀和辯證法觀等等,都是因為具有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質,才構成了不同的科學研究的對象。固然,如果不認識矛盾的普遍性,就無從發現事物運動發展的普遍的原因或普遍的根據;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無從確定一事物不同於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就無從發現事物運動發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據,也就無從辨別事物,無從區分科學研究的領域。
就人類認識運動的秩序說來,總是由認識個別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擴大到認識一般的事物。人們總是首先認識了許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質,然後才有可能更進一步地進行概括工作,認識請種事物的共同的本質。當著人們已經認識了這種共同的本質以後,就以這種共同的認識為指導,繼續地向著尚未研究過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過的各種具體的事物進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質,這樣才可以補充、豐富和發展這種共同的本質的認識,而使這種共同的本質的認識不致變成枯槁的和僵死的東西,這是兩個認識的過程:一個是由特殊到一般,一個是由一般到特殊。人類的認識總是這樣循環往復地進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環(只要是嚴格地按照科學的方法)都可能使人類的認識提高一步,使人類的認識不斷地深化。我們的教條主義者在這個問題上的錯誤,就是,一方面,不懂得必須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認識各別事物的特殊的本質,才有可能充分地認識矛盾的普遍性,充分地認識諸種事物的共同的本質;另一方面,不懂得在我們認識了事物的共同的本質以後,還必須繼續研究那些尚未深入地研究過的或者新冒出來的具體的事物。我們的教條主義者是懶漢,他們拒絕對於具體事物做任何艱苦的研究工作,他們把一般真理看成是憑空出現的東西,把它變 成為人們所不能夠捉摸的純粹抽象的公式,完全否認了並且顛倒了這個人類認識真理的正常秩序。他們也不懂得人類認識的兩個過程的互相聯結——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他們完全不懂得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
不但要研究每一個大系統的物質運動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規定的本質,而且要研究每一個物質運動形式在其發展長途中的每一個過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質。一切運動形式的每一個實在的非臆造的發展過程內,都是不同質的。我們的研究工作必須著重這一點,而且必須從這一點開始。 不同質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例如,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用社會主義革命的方法去解決;人民大眾和封建制度的矛盾,用民主革命的方法去解決;殖民地和帝國主義的矛盾,用民族革命戰爭的方法去解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用農業集體化和農業機械化的方法去解決;共產黨內的矛盾,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法去解決;社會和自然的矛盾,用發展生產力的方法去解決。過程變化,舊過程和舊矛盾消滅,新過程和新矛盾發生,解決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俄國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所解決的矛盾及其所用以解決矛盾的方法是根本上不相同的。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不同的矛盾,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嚴格地遵守的一個原則。教條主義者不遵守這個原則,他們不了解諸種革命情況的區別,因而也不了解應當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不同的矛盾,而只是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種自以為不可改變的公式到處硬套,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或者將本來做得好的事情弄得很壞。
為要暴露事物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在其總體上、在其相互聯結上的特殊性,就是說暴露事物發展過程的本質,就必須暴露過程中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否則暴露過程的本質成為不可能,這也是我們作研究工作時必須十分注意的。
一個大的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包含著許多的矛盾。例如,在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程中,有中國社會各被壓迫階級和帝國主義的矛盾,有人民大眾和封建制度的矛盾,有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有農民及城市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有各個反動的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等等,情形是非常復雜的。這些矛盾,不但各各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兩方面,又各各有其特點,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我們從事中國革命的人,不但要在各個矛盾的總體上,即矛盾的相互聯結上,了解其特殊性,而且只有從矛盾的各個方面著手研究,才有可能了解其總體。所謂了解矛盾的各個方面,就是了解它們每一方面各占何等特定的地位,各用何種具體形式和對方發生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關系,在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中,以及依存破裂後,又各用何種具體的方法和對方作斗爭。研究這些問題,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列寧說:馬克思主義的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就在於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就是說的這個意思。我們的教條主義者違背列寧的指示,從來不用腦筋具體地分析任何事物,做起文章或演說來,總是空洞無物的八股調,在我們黨內造成了一種極壞的作風。
研究問題,忌帶主觀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所謂主觀性,就是不知道客觀地看問題,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觀點去看問題。這一點,我在《實踐論》一文中已經說過了。所謂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問題。例如:只了解中國一方、不了解日本一方,只了解共產黨一方不了解國民黨一方,只了解無產階級一方、不了解資產階級一方,只了解農民一方、不了解地主一方,只了解順利情形一方、不了解困難情形一方,只了解過去一方、不了解將來一方,只了解個體一方、不了解總體一方,只了解缺點一方、不了解成績一方,只了解原告一方、不了解被告一方,只了解革命的秘密工作一方、不了解革命的公開工作一方,如此等等。一句話,不了解矛盾各方的特點。這就叫做片面地看問題。或者叫做只看見局部,不看見全體,只看見樹木,不看見森林。這樣,是不能找出解決矛盾的方法的,是不能完成革命任務的,是不能做好所任工作的,是不能正確地發展黨內的思想斗爭的。孫子論軍事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他說的是作戰的雙方。唐朝人魏徵說過:「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也懂得片面性不對。可是我們的同志看問題,往往帶片面性,這樣的人就往往碰釘子。《水滸傳》上宋江三打祝家莊,兩次都因情況不明,方法不對,打了敗仗。後來改變方法,從調查情形入手,於是熟悉了盤陀路,拆散了李家莊、扈家莊和祝家莊的聯盟,並且布置了藏在敵人營盤里的伏兵,用了和外國故事中所說木馬計相像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勝仗。《水滸傳》上有很多唯物辯證法的事例,這個三打祝家莊,算是最好的一個。列寧說:「要真正地認識對象,就必須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聯系和『媒介』。我們決不會完全地作到這一點,可是要求全面性,將使我們防止錯誤,防止僵化。」我們應該記得他的話。表面性,是對矛盾總體和矛盾各方的特點都不去看,否認深入事物裡面精細地研究矛盾特點的必要,僅僅站在那裡遠遠地望一望,粗枝大葉地看到一點矛盾的形相,就想動手去解決矛盾(答復問題、解決糾紛、處理工作、指揮戰爭),這樣的做法,沒有不出亂子的。中國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同志們所以犯錯誤,就是因為他們看事物的方法是主觀的、片面的和表面的。片面性、表面性也是主觀性,因為一切客觀事物本來是互相聯系的和具有內部規律的,人們不去如實地反映這些情況,而只是片面地或表面地去看它們,不認識事物的互相聯系,不認識事物的內部規律,所以這種方法是主觀主義的。
不但事物發展的全過程中的矛盾運動,在其相互聯結上,在其各方情況上,我們必須注意其特點,而且在過程發展的各個階段中,也有其特點,也必須注意。
事物發展過程的根本矛盾及為此根本矛盾所規定的過程的本質,非到過程完結之日,是不會消滅的;但是事物發展的長過程中的各個發展的階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區別,這是因為事物發展過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質和過程的本質雖然沒有變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長過程中的各個發展階段上採取了逐漸激化的形式。並且,被根本矛盾所規定或影響的許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廠,有些是暫時地或局部地解決了,或者緩和了,又有些是發生了,因此,過程就顯出階段性來。如果人們不去注意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人們就不能適當地處理事物的矛盾。
例如,自由競爭時代的資本主義發展為帝國主義,這時,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這兩個根本矛盾著的階級的性質和這個社會的資本主義的本質,井沒有變化;但是,兩階級的矛盾激化了,獨占資本和自由資本之間的矛盾發生了,宗主國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了,各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即由各國發展不平衡的狀態而引起的矛盾特別尖銳地表現出來了,因此形成了資本主義的特殊階段,形成了帝國主義階段。列寧主義之所以成為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就是因為列寧和斯大林正確他說明了這些矛盾,並正確地作出了解決這些矛盾的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和策略。
拿從辛亥革命開始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程的情形來看,也有了若干特殊階段。特別是在資產階級領導時期的革命和在無產階級領導時期的革命,區別為兩個很大不同的歷史階段。這就是:由於無產階級的領導,根本地改變了革命的面貌,引出了階級關系的新調度,農民革命的大發動,反帝國主義和反封建主義的革命徹底性,由民主革命轉變到社會主義革命的可能性,等等。所有這些,都是在資產階級領導革命時期不可能出現的。雖然整個過程中根本矛盾的性質,過程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性質(其反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並沒有變?

⑷ 毛澤東實踐論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表明什麼哲學道理,有什麼啟示

實踐是認識的祖宗 是直接經驗的來源 是理性認識的來源 不入虎穴 怎麼能知道那裡危險不危險 不實踐 怎麼能得出正確的認識 沒有正確的認識怎麼指導偉大的革命

⑸ 對毛澤東的(實踐論)主要觀點進行解釋(讀後感),600字,觀點3條以上

《實踐論》是毛澤東關於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代表性著作,帶有很強的哲理思辨性,寫於1937年7月。當時由於中國共產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錯誤思想,使中國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極大的損失。《實踐論》就是毛澤東為著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觀點揭露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的主觀主義錯誤而寫的。但同時,《實踐論》也是毛澤東關於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偉大論述,把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巧妙的和當時的中國革命的具體情況聯系起來,很好的處理了認識和實踐的關系,做到了「知與行」的統一。
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科學知識,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並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並知,認為行便是知。所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現在中央民族大學的校訓定為「美美與共,知行合一」我想也是想鼓勵民大學生們要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同時也要把科學知識用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把知識變成財富。而毛澤東的《實踐論》中也指出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首先,《實踐論》的副標題就是「論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與行的關系;其次,毛澤東在《實踐論》中總結出:真理是通過實踐發現的,而真理又在實踐中得到了檢驗。這是符合唯物論中認識和實踐的辯證統一關系的,認識源於實踐,認識可以指導實踐,實踐是檢驗認識的唯一標准。
「認識源於實踐」,認識即「知」,「知」源於「行」。毛澤東指出「馬克思以前的唯物論,離開人的社會性,離開人的歷史發展,去觀察認識問題,因此不能了解認識對社會實踐的依賴關系,即認識對生產和階級斗爭的依賴關系。」毛澤東認為「馬克思主義唯物論把生產活動看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這是不全面的,在沒有階級的社會中,生產活動的實踐確實是認識的主要來源,但是在階級社會中,生產勞動實踐是認識的基本來源但同時人的認識還源於政治文化生活,階級社會中的認識具有很強的社會性,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毛澤東認為:「認識是不斷深化發展的」。在實踐中,我們看到的只是過程中各個事物的現象方面,這是最基礎的認識,只是認識的第一階段。然而認識想要上升為真理就必須經歷認識的第二階段——即「認識的不斷深化」,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覺它。也就是說認識需要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而這是不斷的總結檢驗的過程,這就需要不斷的把認識放到實踐中去,「實踐出真知」。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實踐即「行」,「行」可以檢驗「知」的正確性。我們最初從實踐中得到的認識只是事物的現象和表面,經過我們的總結歸納他們變成了理論、原理,但是不能稱之為真理,這些理論可以指導實踐但是不一定是正確的,錯誤的認識會阻礙事物的發展,所以我們要把理論上升為真理,但是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理論只有經歷實踐的檢驗才能成為真理。毛澤東指出中國人民對於帝國主義的認識就是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第一階段是表面的感性認識階段,表現在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籠統排外主義斗爭上。第二階段才進到理性認識階段,看出了帝國主義內部和外部的各種矛盾,認清了帝國主義的實質。而這種正確性的認識就是通過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才出現的。也就是說之前的認識是錯誤的,這種錯誤的認識經歷了五四運動的實踐的檢驗才發展成為了正確的認識。然而真理也是要不斷發展的,要隨著社會歷史具體的實踐而不斷調整的,沒有永恆的真理。在中國革命的過程中就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李德、博古等人照搬蘇聯的那一套,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性強加到中國革命的特殊性上來,這明顯犯了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的錯誤。歷史是不斷變化運動的,人的實踐是不斷發展的,所以人的認識也要不斷發展,認識只有不斷的得到不斷變化的實踐的檢驗才能成為順應歷史事實的真理,要不然真理也會過時,這也說明了一點「人類的認識是永無止境的,是永恆的」
「認識可以指導實踐」,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認識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認識阻礙事物的發展。毛澤東的《實踐論》中對這部分的論述很少,我想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具體歷史情況所決定的,當時黨內出現了教條主義危機,很多人照搬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指導中國革命,而忽視了中國革命的特殊性。所以毛澤東在「實踐論」中要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希望可以喚醒犯錯誤的黨內同志。從毛澤東創作本文的歷史形式和具體黨內情形來看,毛澤東是對的,他恰好很好的運用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寫文章也是一樣,要看到這篇文章寫出來的目的,根據目的把內容適當的進行取捨改變這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單單從一片論述性的認識論文章來評價,毛澤東的《實踐論》是不完整的,他過多的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而忽視了認識對實踐的能動性作用,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面,沒有用辯證統一的觀點看認識和實踐的關系。
通過學習《實踐論》這篇文章,使我們更加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實踐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不可或缺的。告訴了我們在社會主義的今天,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人,我們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社會實踐,避免「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的出現。把所學的理論知識很好的與生活實踐相結合起來,做到「知」與「行」的統一。

《實踐論》是毛澤東同志最傑出的哲學著作之一。毛澤東同志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具體的社會實踐,深刻地揭示了認識與實踐的密切聯系。在讀完《實踐論》全文之後,我對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統一觀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
《實踐論》文題雖為「實踐論」,但其論述的過程卻始終不離開認識。通過不斷闡述認識與實踐的聯系,從而更能深刻地表達實踐、解釋實踐。
《實踐論》首先說明了認識對生產和階級斗爭的依賴關系,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里,人的社會實踐其內容正是生產活動、階級斗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的活動等等。因此認識對社會實踐同樣有著依賴關系。
「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准。」毛澤東同志對於這句話給了更加深刻准確的詮釋: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於是認識被證實了,如果達不到,就會在實踐中失敗,在失敗中得到教訓、改正思想,然後取得成功,此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失敗者成功之母」。
通過闡述認識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認識究竟怎樣從實踐產生,而又服務於實踐。
首先,認識來源與實踐。在實踐過程中,人們通過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個表象、各種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聯系,即對事物的感性認識。然後,隨著社會實踐的繼續,人們抓住了事物的本質、全體以及事物的內部聯系,感性認識達成飛躍,成為理性認識。而認識的飛躍,是絕對不能離開實踐的。認識的不斷深化,無不基於實踐這一基礎。無產階級對於資本主義的認識,中國人民對於帝國主義的認識,以及戰爭的領導者對於戰爭的認識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認識的目的不是認識本身,而是用於實踐、改造世界。因而認識來源與實踐,並要回歸實踐。辯證唯物論的認識運動,在獲得理性認識之後,還有更重要的過程,那便是從理性的認識到指導實踐又一個飛躍。通過得來的認識指導實踐,並且在實踐中檢驗的發展認識,這是認識過程的繼續。理論是否符合於客觀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運動過程中是不能完全解決的。要完全地解決,只有「把理性的認識再回到社會實踐中去,應用理論於實踐,看它是否能夠達到預想的目的」。
認識運用於實踐並得到證實之後,人們對於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展階段內的認識運動便是完成了,對於過程的推移來說認識並沒有完成。事物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實踐活動也會跟著變化發展,所以,認識同樣要不斷變化和發展。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展階段向另一階段變化發展時,認識就要繼續,就要適應新的情況。客觀過程的發展充滿著矛盾和斗爭,因而人的認識運動的發展同樣充滿矛盾和斗爭;社會實踐過程是無窮的,人的認識過程也應當是無窮的。
於是,我們得出,在單個對於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展階段內的認識中,通過實踐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我們又可以得出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統一觀: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如此循環以至無窮,並且每個新的循環都代表著更高的內容。
《實踐論》不僅深刻而又系統地論述了認識與實踐密切關系,同時也對一些與實踐相關的問題給予了精闢獨到的見解,使我深受啟發。
關於人們在面臨新的實踐活動的信心問題。通常人們都不願在沒有把握、不清楚情況的時候去進行某種實踐。在《實踐論》的論述中,談到了一個人的勇氣與信心跟他對工作的內容和環境有沒有規律性的了解直接相關。這對於我們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大學生在學習、研究以至將來的工作都會面臨各種機會與挑戰,而對於面臨的實踐活動我們的了解程度直接影響我們的信心。許多人總埋怨機會太少,機會從來就不是少,而是機會來了我們沒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我們要積極提升自我,積極了解各方面知識與經驗,這樣當機會來臨時,我們才能把握機會,創造成功。
關於正確、深刻的認識來源問題。《實踐論》談到,「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無論何人要認識什麼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於(實踐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這說法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正是許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說游泳、騎自行車,一個人因為不會而不去游、不去騎,總在一旁看別人做,那麼他永遠也不可能會。又比如說我們學英語,因為說得差而不說,總是把話放在心裡念,那麼我們就不可能說好英語。許多事物,必須我們親身實踐才能得到真實的、正確的感知,正所謂「實踐出真知」。以旁觀者的心態,是不能學到東西的。
關於真理的絕對與相對的問題。這是一個極為深刻的哲學問題。「沒有絕對真理」,這句話如果是正確的話,那這句話本身是否看作是絕對真理呢?這似乎存在著不小的矛盾。《實踐論》認為:「馬克思主義者承認,在絕對的總的宇宙發展過程中,各個具體過程的發展都是相對的,因而在絕對真理的長河中,人們對於在各個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無數相對的真理之總和,就是絕對的真理」。絕對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單獨認識,不能被某一句話闡述,因為人們對於在各個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
《實踐論》是毛澤東同志對於實踐的正確而系統的見解,對於指導當時的中國革命,指導我們現在、將來各種實踐活動都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它,並領悟其中的思想,應用於我們的實踐,從而使我們更好的參與實踐,收獲成功。

這個月我閱讀了毛澤東同志撰寫的《實踐論》,說實話,讀第一遍沒有讀懂,就只好多讀了幾遍,但到現在也只是讀懂了一些表面含義,對真正的實質還有很大的欠缺。
毛澤東同志在文中著重介紹了認識是靠實踐而不斷發展的,並通過例舉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認識,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的認識等等,以此來深入淺出的描述了認識的發展過程。
人們通過實踐不斷地認識自然,認識社會,並以此來進一步發展,不斷的提高認識水平,從而進一步提高發展。反之也說明只依靠理論是很難,甚至不可能做出真正的有長遠意義的利國利民的偉大事業的。
認識是不斷進步與發展的,先由感性的認識再到理性的認識,但理性的認識依賴於感性的認識,而認識是要通過理性的認識來進一步深化的。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這才是認識的一步不發展歷程,絕不是一蹉而就大的,理性與感性也更是缺一不可的。感性讓我們了解事物,而理性讓我們理解事物。他們是相輔相成的。
然而毛澤東同志認為僅有理性和感性是不夠的,這些只是不十分重要的哪一部風,認識還需要實踐來進一步發展的。
理論學要聯系實際,這是已經被證明了額無數次的真理。實踐是認識進一步發展的必不可少的一步。沒有實踐,認識是不可能完善的,沒有實踐的基礎,認識是不能用來指導社會的發展的。當我們把認識經過實踐之後,才能讓認識進一步發展成為理論,並以此來指導我們去努力,去奮斗。
但是認識僅僅經過一次實踐,就把他放在真理的殿堂,知道我們發展的同時卻把它束之高閣,這樣的認識也是不完善的。時代在變化,社會在發展,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我們必須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才是毛澤東同志所說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
今天的世界是屬於我們的,我們有先輩們打下的江山,但我們絕不能固守在先輩們所探索的經驗下,不知探索,一位依靠。首先,我們必須不斷地實踐先輩們留下的經驗,使其跟隨時代的潮流,在發展認識中,為我們指引方向。第二,我們同樣必須,不斷地探索這個世界,探索這個時代,發展處屬於我們自己的符合時代要求的認識,並把它們經過實踐,認識,在實踐,在認識的過程中發展為理論,以此來提高我們,提高這個社會。
毛澤東同志在《實踐論》中說過,社會的發展到了今天的時代,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責任,已經歷史地落在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肩上。所以我們必須堅持在無產階級的領導下,不斷的發展認識,使其引領我們,引領這個世界走向新的高度。

⑹ 實踐論對革命的意義

《實踐論》的學習可以幫助我們不迷失在五花八門、色彩繽紛的花花世界,它有助於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最大限度地開啟我們的內在潛力與學習動力。實踐就是人們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一切客觀物質的社會性活動,《實踐論》的學習對現時代中國發展戰略的決策、發展動力的挖掘具有強大的指導意義。
(一)指引了改革的方向

《實踐論》的重大意義不僅在於革新了我們的世界觀,更在於它對中國革命有著推動作用,它為全黨學習馬列主義樹立了正確的學風、為建設學習型政黨指明了方向。《實踐論》的啟示,讓更多的人撥開雲霧見青天,思想心靈有了不一樣的啟迪,大部分人由於長期接受著傳統文化的壓迫而變得迂腐,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何等豐富多彩。「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就是要讓《實踐論》的思想文化走進大眾的視野,讓廣大人民群眾獲取知識的方式也變得廣闊起來。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是為了去應用,使之與本國風土文化相適應。列寧曾說過「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3]革命理論是從許多成功革命實踐和經驗中總結、提煉、升華出來的,它猶如小帆、船舵指引著革命的方向,使革命實踐有據可依、有理可循,並獲得最終的勝利。

(二)有助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在實踐中,人是主體,主體的能動性在於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結合經驗,形成合乎論理的認識。人的意義是偉大的,人的力量是無限的。人類正確認知事物的基本過程,即一種螺旋上升式的認知過程。認知的初始過程,是直觀的,感性的。開始的認識幾乎都是片面的,人們只看到他們想看到的或者只能夠看到其中的某一部分。隨著實踐的開始,我們想要認識的事物經過我們多方面的探尋與查閱變得逐漸清晰,稜角不再模糊。無數前人的努力使得我們能夠從歷史中總結經驗,如《實踐論》有助於黨的基本路線的選擇實現戰略性意義。「判定認識或理論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標准只能是社會的實踐。」[4]這句話的意思顯而易見。實踐就像判斷真知的一把利劍,我們從實踐中獲取知識、從實踐中成長、從實踐中反思自身、從實踐中得到教訓。如果沒有實踐,也許我們會故步自封,沉浸在膚淺的認知里還沾沾自喜;如果沒有實踐,我們的頭腦也許會慢慢退化,遇事不去思考不去探究其原理,我們會逐步失去獨立思考與親身探索的能力。

(三)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奠定了基礎

我們要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在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我們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難和矛盾。《實踐論》中的理論指導就是讓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來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我們遇到新問題,不應該生搬硬套課本中的知識,而是要針對當下的時事問題提出新思路,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

⑺ 哲學發展規律及其對學習研究哲學的啟示

哲學以實踐所提出的根本任務為根本內容,以實踐為它所提供的條件完成自己的使命。簡言之,哲學適應實踐發展的規律就是哲學發展的基本規律。從它的內容看,哲學的發展經歷了本體論、認識論和實踐論三個發展時期;從它對世界認識的方法看,哲學的發展經歷了直觀性、抽象性和具體性三個發展時期。哲學既是關於世界觀的理論,又是關於方法論的理論,它對世界的正確認識集中體現為它對世界本原的科學認識;哲學發展的過程是真理戰勝謬誤的過程,因而各個時期哲學發展的最高成果總是唯物主義對物質的科學認識。
認識論哲學的最高成果是列寧對物質的科學定義,它在唯物主義戰勝唯心主義的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可以說,二十世紀是唯物主義對唯心主義取得決定性勝利的世紀,因此,新世紀哲學基本上就是唯物主義哲學。

⑻ 求個3000字的《實踐論》讀後感

《實踐論》讀後感
《實踐論》是毛澤東寫於一九三七年七月。《實踐論》以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為基本線索,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主要內容,本質特徵和重要意義,堅持和發展了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毛澤東在《實踐論》中闡述這以下四個基本問題:(1)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2)認識的辯證過程,即從實踐認識的過程,又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3)批判「唯理論」和「經驗論」。(4)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關系
毛澤東在《實踐論》中總結了,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在過去的高考課本里,我們學大多數都是為了應付考試,對於一個沒有任何社會經驗的人,學這些理論無異於紙上談兵,即使當時記得很牢,但是如果沒有實踐,你就學不會真正的知識,因為你沒有形成共鳴,而知識和經驗的掌握大多來自於親身實踐。現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識你還記得多少。如果現在讓我們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來的分數呢?所以實踐是重要的。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這是正確的實踐觀。「自覺投身社會實踐中去」,相信這也是對於我們年輕人的一個要求,同時也是我們進步的一個最好手段.所以,在實踐中進步,從現在開始。
《實踐論》論文的語言不僅直白生動,還准確。對於論文而言,語言的准確性是第一位的。毛澤東通篇用的都是常見的詞彙,但卻十分精確地表達出了作者的思想內涵。比如說,「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在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話,在技術發達的現代雖然可以實現這些話,然而真正親知的是天下實踐著的人,那些人在他們的實踐中間取得了『知』,經過文字和技術的傳達而到達於『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間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認識某種或某些事物,便只有親身參加於變革現實、變革某種或某些事物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觸到那種或那些事物的現象,也只有在親身參加變各現實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暴露那種或那些事物的本質而理解它們。」簡潔精確的例子把要說的問題一語道破,這也算是毛澤東的高明之處了吧!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組成同性質,你就得實行物理學和化學的實驗,變革原子的情況。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論和方法,你就得參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經驗,事實上多數的知識都是間接經驗的東西,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識。」實踐,不論是怎樣的工作都離不開實踐,實踐出真知!
實踐也是要求我們對於時間和空間有個統一,因為不同的時期和地點則要求我們進行不同的實踐,在整篇實踐論當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當時歷史背景的具體實例,用那些實例說服人們,我們也知道,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所以在不同的時期地點,進行不同的實踐.
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准。」毛澤東同志對於這句話給了更加深刻准確的詮釋: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於是認識被證實了,如果達不到,就會在實踐中失敗,在失敗中得到教訓、改正思想,然後取得成功。
許多人總埋怨機會太少,機會從來就不是少,而是機會來了我們沒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我們要積極提升自我,積極了解各方面知識與經驗,這樣當機會來臨時,我們才能把握機會,創造成功。我們要抓緊機會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才能做有準備的人。
《實踐論》談到,「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無論何人要認識什麼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於(實踐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這說法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正是許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實踐論》引導我們現在、將來各種實踐活動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它,並領悟其中的思想,應用於我們的實踐,從而使我們更好的參與實踐,在實踐中獲取成功,在實踐中得到經驗。

朋友你看我這個還可以吧`

⑼ 急需《矛盾論》、《實踐論》的讀書筆記或心得

《實踐論》讀後感
1937年7月,正是中國革命的生死關頭,黨內卻出現了兩種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妨害著革命的發展。為了揭露這種不好的現象,從而推動中國革命的發展,毛澤東寫了這篇著名的文章。通觀全篇,此文幾乎是一篇完美無缺的哲學論文,到處閃耀著思辯的哲學光芒;同時又因為毛澤東是文學家,身上流著中國文人的血,理所當然地使這篇文章充滿了文學氣息。
實踐是尋求真知的唯一途徑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目的和檢驗標准。」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准。實際的情形是這樣的,只有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物質生產過程中,階級斗爭過程中,科學實驗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時,人們的認識才被證實了。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於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人們經過失敗之後,也就從失敗中取得教訓,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適合於外界的規律性,人們就能變失敗為勝利,所謂「失敗者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內在實質,「認識——實踐——再認識」是《實踐論》的實踐路線。
實踐要注意方法
實踐,就是一個怎樣驗證真理是否符合客觀事物及其規律本來面目的過程。談實踐的方法,我想從實踐的特性開始說起。
一則,實踐具有時間性和地點性:實踐的內容會隨時間、隨場合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被前期、他地的實踐所證明的東西不一定適用於當時(以及未來)、當地。「刻舟求劍」者犯得就是類似的錯誤。
二則,實踐具備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種局部實踐的結論不一定適用於全局實踐,某種偶然實踐的結果不一定體現基本的、普遍的規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類似的錯誤。
三則,實踐具有層次性:此一層次實踐的結論不一定適用於其他層次和全部層次。
四則,實踐具有主觀性:人類的任何實踐活動不可能絕對擺脫實踐主體主觀因素的制約;絕對客觀的人類實踐,是不存在的。主體能動發揮程度的不同,必會影響到實踐的具體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則形成了人類實踐的「隱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僅僅依靠一時一地的、個別的、局部的具體實踐,來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種認識,那是不充分的;僅僅依靠具體實踐所得出的具體結論,而不給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總結,卻來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種認識,同樣是不充分的。
具體實踐只能用以證明具體結論,基本實踐只能用以證明基本結論,普遍實踐則可用以證明普遍結論;而唯有藉助於人類的理性思維能力(能動),把人類的全部實踐從局部上升到基本、從基本上升到普遍、進而抽象地形成人類的普遍實踐(絕對實踐),才能足夠地證明客觀事物的真理。
另外,還要預防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這篇文章,對當時中國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它批判了當時革命中存在的兩種不良傾向,其一是經驗主義,其二是教條主義。經驗主義有什麼害處呢?不妨舉一例說明。一隊科研人員要到某雪山頂上探險。一位專家指出,高山頂上酷寒,煤氣孔容易被凍住,需多帶幾根鋼針以防不測。但是負責裝備的是個老隊員,他僅憑經驗認為,一根鋼針就足夠了,因而沒有聽從專家的勸告。結果這群人全部被凍死在山頂,就因為那根鋼針不小心弄斷了,煤氣孔堵塞,無法取暖。這個例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能夠極好的說明,經驗是要得的,但經驗主義是萬萬要不得的。我想,犯經驗主義的結果就是,決策前「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實踐後「鼻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一酸眼淚流下來」。
實踐要注意總結
總結的過程是一個認識飛躍的過程。要善於在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中學習,在再認識的環節上下功夫。不論是學習還是總結,都要找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在結合中升華,在結合中創新,在結合中發展。為此,要把調查與研究結合,既弄清情況,又理出頭緒;把經驗與教訓結合,成功的經驗固然重要,但失敗的教訓更可貴,從教訓中學習往往使人更聰明;把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結合,既要有豐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質;把集中起來與堅持下去結合,既要善於集中正確的意見形成科學的決策,又要持之以恆的抓好落實。這樣,經常不斷地升華,使零碎的變成系統的,樸素的上升為理性的,又回到實踐中運用,在實踐中檢驗,在實踐中發展。從而,形成實踐、認識、總結、再實踐、再認識、再總結的良性循環。

-----------------------------

《實踐論》讀後感
《實踐論》是毛澤東寫於一九三七年七月。《實踐論》以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為基本線索,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主要內容,本質特徵和重要意義,堅持和發展了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毛澤東在《實踐論》中闡述這以下四個基本問題:(1)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2)認識的辯證過程,即從實踐認識的過程,又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3)批判「唯理論」和「經驗論」。(4)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關系
毛澤東在《實踐論》中總結了,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在過去的高考課本里,我們學大多數都是為了應付考試,對於一個沒有任何社會經驗的人,學這些理論無異於紙上談兵,即使當時記得很牢,但是如果沒有實踐,你就學不會真正的知識,因為你沒有形成共鳴,而知識和經驗的掌握大多來自於親身實踐。現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識你還記得多少。如果現在讓我們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來的分數呢?所以實踐是重要的。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這是正確的實踐觀。「自覺投身社會實踐中去」,相信這也是對於我們年輕人的一個要求,同時也是我們進步的一個最好手段.所以,在實踐中進步,從現在開始。
《實踐論》論文的語言不僅直白生動,還准確。對於論文而言,語言的准確性是第一位的。毛澤東通篇用的都是常見的詞彙,但卻十分精確地表達出了作者的思想內涵。比如說,「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在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話,在技術發達的現代雖然可以實現這些話,然而真正親知的是天下實踐著的人,那些人在他們的實踐中間取得了『知』,經過文字和技術的傳達而到達於『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間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認識某種或某些事物,便只有親身參加於變革現實、變革某種或某些事物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觸到那種或那些事物的現象,也只有在親身參加變各現實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暴露那種或那些事物的本質而理解它們。」簡潔精確的例子把要說的問題一語道破,這也算是毛澤東的高明之處了吧!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組成同性質,你就得實行物理學和化學的實驗,變革原子的情況。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論和方法,你就得參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經驗,事實上多數的知識都是間接經驗的東西,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識。」實踐,不論是怎樣的工作都離不開實踐,實踐出真知!
實踐也是要求我們對於時間和空間有個統一,因為不同的時期和地點則要求我們進行不同的實踐,在整篇實踐論當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當時歷史背景的具體實例,用那些實例說服人們,我們也知道,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所以在不同的時期地點,進行不同的實踐.
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准。」毛澤東同志對於這句話給了更加深刻准確的詮釋: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於是認識被證實了,如果達不到,就會在實踐中失敗,在失敗中得到教訓、改正思想,然後取得成功。
許多人總埋怨機會太少,機會從來就不是少,而是機會來了我們沒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我們要積極提升自我,積極了解各方面知識與經驗,這樣當機會來臨時,我們才能把握機會,創造成功。我們要抓緊機會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才能做有準備的人。
《實踐論》談到,「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無論何人要認識什麼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於(實踐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這說法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正是許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實踐論》引導我們現在、將來各種實踐活動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它,並領悟其中的思想,應用於我們的實踐,從而使我們更好的參與實踐,在實踐中獲取成功,在實踐中得到經驗。
-----------------------------
《實踐論》是毛澤東同志最傑出的哲學著作之一。毛澤東同志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具體的社會實踐,深刻地揭示了認識與實踐的密切聯系。在讀完《實踐論》全文之後,我對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統一觀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
《實踐論》文題雖為「實踐論」,但其論述的過程卻始終不離開認識。通過不斷闡述認識與實踐的聯系,從而更能深刻地表達實踐、解釋實踐。
《實踐論》首先說明了認識對生產和階級斗爭的依賴關系,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里,人的社會實踐其內容正是生產活動、階級斗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的活動等等。因此認識對社會實踐同樣有著依賴關系。
「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准。」毛澤東同志對於這句話給了更加深刻准確的詮釋: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於是認識被證實了,如果達不到,就會在實踐中失敗,在失敗中得到教訓、改正思想,然後取得成功,此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失敗者成功之母」。
通過闡述認識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認識究竟怎樣從實踐產生,而又服務於實踐。
首先,認識來源與實踐。在實踐過程中,人們通過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個表象、各種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聯系,即對事物的感性認識。然後,隨著社會實踐的繼續,人們抓住了事物的本質、全體以及事物的內部聯系,感性認識達成飛躍,成為理性認識。而認識的飛躍,是絕對不能離開實踐的。認識的不斷深化,無不基於實踐這一基礎。無產階級對於資本主義的認識,中國人民對於帝國主義的認識,以及戰爭的領導者對於戰爭的認識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認識的目的不是認識本身,而是用於實踐、改造世界。因而認識來源與實踐,並要回歸實踐。辯證唯物論的認識運動,在獲得理性認識之後,還有更重要的過程,那便是從理性的認識到指導實踐又一個飛躍。通過得來的認識指導實踐,並且在實踐中檢驗的發展認識,這是認識過程的繼續。理論是否符合於客觀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運動過程中是不能完全解決的。要完全地解決,只有「把理性的認識再回到社會實踐中去,應用理論於實踐,看它是否能夠達到預想的目的」。
認識運用於實踐並得到證實之後,人們對於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展階段內的認識運動便是完成了,對於過程的推移來說認識並沒有完成。事物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實踐活動也會跟著變化發展,所以,認識同樣要不斷變化和發展。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展階段向另一階段變化發展時,認識就要繼續,就要適應新的情況。客觀過程的發展充滿著矛盾和斗爭,因而人的認識運動的發展同樣充滿矛盾和斗爭;社會實踐過程是無窮的,人的認識過程也應當是無窮的。
於是,我們得出,在單個對於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展階段內的認識中,通過實踐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我們又可以得出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統一觀: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如此循環以至無窮,並且每個新的循環都代表著更高的內容。
《實踐論》不僅深刻而又系統地論述了認識與實踐密切關系,同時也對一些與實踐相關的問題給予了精闢獨到的見解,使我深受啟發。
關於人們在面臨新的實踐活動的信心問題。通常人們都不願在沒有把握、不清楚情況的時候去進行某種實踐。在《實踐論》的論述中,談到了一個人的勇氣與信心跟他對工作的內容和環境有沒有規律性的了解直接相關。這對於我們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大學生在學習、研究以至將來的工作都會面臨各種機會與挑戰,而對於面臨的實踐活動我們的了解程度直接影響我們的信心。許多人總埋怨機會太少,機會從來就不是少,而是機會來了我們沒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我們要積極提升自我,積極了解各方面知識與經驗,這樣當機會來臨時,我們才能把握機會,創造成功。
關於正確、深刻的認識來源問題。《實踐論》談到,「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無論何人要認識什麼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於(實踐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這說法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正是許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說游泳、騎自行車,一個人因為不會而不去游、不去騎,總在一旁看別人做,那麼他永遠也不可能會。又比如說我們學英語,因為說得差而不說,總是把話放在心裡念,那麼我們就不可能說好英語。許多事物,必須我們親身實踐才能得到真實的、正確的感知,正所謂「實踐出真知」。以旁觀者的心態,是不能學到東西的。
關於真理的絕對與相對的問題。這是一個極為深刻的哲學問題。「沒有絕對真理」,這句話如果是正確的話,那這句話本身是否看作是絕對真理呢?這似乎存在著不小的矛盾。《實踐論》認為:「馬克思主義者承認,在絕對的總的宇宙發展過程中,各個具體過程的發展都是相對的,因而在絕對真理的長河中,人們對於在各個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無數相對的真理之總和,就是絕對的真理」。絕對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單獨認識,不能被某一句話闡述,因為人們對於在各個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
《實踐論》是毛澤東同志對於實踐的正確而系統的見解,對於指導當時的中國革命,指導我們現在、將來各種實踐活動都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它,並領悟其中的思想,應用於我們的實踐,從而使我們更好的參與實踐,收獲成功。
以前,我都不喜歡看有關哲學的書,並不是因為我不喜歡哲學,而是因為有些書我看了也不知道它講什麼,但是自從上周我讀了毛澤東的《實踐論》之後,我受益匪淺。
我個人覺得,對於這篇文章,我是這樣理清自己思路的:一、介紹馬克思認識論的基本觀點。毛澤東在寫這篇文章是,他開始向人們說明:人的認識是由實踐產生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准。這里簡要介紹了關於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並簡要的介紹了認識論的主要觀點。二、進入文章的精華部分,比較詳細的分析人的認識如何從實踐發生,又如何服務於實踐。這里,他認為認識應該是這樣的,「第一步,是開始接觸外界事情,屬於感覺的階段。」 對於認識的深入過程,毛澤東通過無產階級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認識,對帝國主義的認識和對戰爭的例子,更加透徹的說明了基於變革現實的實踐而產生的辯證唯物論的認識運動的逐漸深化活動。「第二步,是綜合感覺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屬於概念、判斷和推理的階段。」 這里,毛澤東談到認識的能動作用,即「不但表現於從感性認識到理性的認識之飛躍,更重要的還須表現於從理性的認識到革命的實踐這一個飛躍。」三、最後總結全文,從時代責任講起,提出當時的無產次級及其政黨的任務——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他認為認識開始於實踐,認識又有待於深化,從感性認識達到理性認識的階段。「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這句話告訴我們,只有深層次的領悟事情的本質,也就是理論,才能更好的掌控事物。也就是所謂的必須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縱觀全文,從整體來看,第一,《實踐論》中關於主觀、理論和實踐、知行統一的原則,要求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必須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這是「生態文明」首次寫入黨代會報告。從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到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再到生態文明,我們黨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理念經歷了又一次升華。這是我國環保戰略的歷史性轉變。第二,《實踐論》關於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的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必須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要把握人的全面發展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充分認識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針對性。第三,《實踐論》中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的觀點,要求我們在社會主義改革中,必須用改革的實踐來檢驗改革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正確性。
「實踐出真知。」一點也不假,就拿做flash來說吧,並不是別人一講你就一定做出好的flash動畫來,很多的都是在他人給你講解後,要有一個消化的過程,你必須親自實踐,根據自己的實際,大膽探索,勇於創新,這樣才能做出更好的flash動畫、網頁來,不能只根據書本上已有的論述,按固定的模式、觀念去進行。
作為一個醫學影像專業的學生,我們以後要走入社會,走進醫院,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馬虎,因為我們面對的是病人最寶貴的生命,我們在有扎實的理論知識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必須有精湛的業務技術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我們必須學會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比如,如果在拍X光、CT、MRI等的時候,而此時我們拍出來的圖像不清晰,病人怎麼看我們?我們出了一次差錯,也許你認為這只是1%或1‰,但對於病人和家屬來講卻是千真萬確的100%!所以,我們要不斷的自我反省,找出原因後盡量盡快解決。
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我們在做錯了一件事時,須知道每一件事發生的環境不一樣,事物發展都有因果關系,有時候不同的「因」會產生相同的「果」,如果不能很好的明白這件事具體發生的原因,看清這件事發生的本質,而只是簡簡單單的作表面處理,是無法收到很好的效果的。
實踐需要時常總結。總結的過程是一個認識飛躍的過程。要善於在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中學習,在再認識的環節上下功夫。企業要發展,公司要發展,醫院要發展,要能與時俱進,經久不衰,必須將實踐與理論充分結合,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常青,公司才能進步,醫院才能發展!
總之,讀了《實踐論》之後,我受到了文章的感染,所以寫下了這篇讀後感。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無論在哪裡,我們都應盡量營造一個實踐、認識、總結、再實踐的良性循環。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堅持勇於創新!

⑽ 求一篇2000字的《實踐論》讀後感,不要網上復制粘貼的,謝謝了啊,親,(*^__^*) 嘻嘻……

「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實踐論》里寫到:「《三國演義》上經常寫到說『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是認識的的二階段。」摘要: 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 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讀完毛澤東的《實踐論》,從中我再次認識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內在實質。 實踐,就是一個怎樣驗證真理是否符合客觀事物及其規律本來面目的過程。教科書中都寫到: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檢驗真理的標准,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是認識發展的動力。以實踐為基礎的認識的辨證過程包括兩次飛躍,第一次飛躍是從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第二次飛躍是從理性認識——實踐。因此,認識的辯證過程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如此循環往復以至無窮。在感性認識中獲得的豐富的材料,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加工整理,將符合實際的部分上升為理性認識,去指導實踐活動和接受實踐的檢驗。通過閱讀《實踐論》和其它對其的解釋書籍,認識到《》中闡述這以下四個基本問題:(1)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2)認識的辯證過程,即從實踐認識的過程,又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3)批判「唯理論」和「經驗論」。(4)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關系 。一、實踐是尋求真知的唯一途徑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目的和檢驗標准。」 。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於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人們經過失敗之後,也就從失敗中取得教訓,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適合於外界的規律性,人們就能變失敗為勝利,所謂「失敗者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我想就是這個道理。 二、實踐要注意方法 實踐,就是一個怎樣驗證真理是否符合客觀事物及其規律本來面目的過程。談實踐的方法,我想從實踐的特性開始說起。 一則,實踐具有時間性和地點性:實踐的內容會隨時間、隨場合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被前期、他地的實踐所證明的東西不一定適用於當時當地。避免犯「刻舟求劍」類似的錯誤。 二則,實踐具備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種局部實踐的結論不一定適用於全局實踐,某種偶然實踐的結果不一定體現基本的、普遍的規律。避免犯「守株待兔」類似錯誤。 三則,實踐具有層次性:此一層次實踐的結論不一定適用於其他層次和全部層次。 四則,實踐具有主觀性:人類的任何實踐活動不可能絕對擺脫實踐主體主觀因素的制約;絕對客觀的人類實踐,是不存在的。主體能動發揮程度的不同,必會影響到實踐的具體效果。 還要預防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三、實踐要注意總結 要善於在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中學習。不論是學習還是總結,都要找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要在結合中創新,在結合中發展。
為此,在大學中我們要把學習和做人 做事結合;把經驗與教訓結合,成功的經驗固然重要,但失敗的教訓更可貴,從教訓中學習往往使人更聰明;把集中起來與堅持下去結合,既要善於集中正確的意見形成科學的決策,又要持之以恆的抓好落實。這樣,經常不斷地進步,在實踐中檢驗,在實踐中發展。從而,形成實踐、認識、總結、再實踐、再認識、再總結的良性循環。實踐中檢驗自己 完善自己。
總的來說,「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組成同性質,你就得實行物理學和化學的實驗,變革原子的情況。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論和方法,你就得參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經驗,事實上多數的知識都是間接經驗的東西,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識。」實踐,不論是怎樣的工作都離不開實踐,實踐出真知!
對此,我有點理解:
〈一〉《實踐論》的世界觀意義
從毛澤東的《實踐論》的創作背景我們可以看出這篇文章的重大理論意義,從高中的課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它批判了當時歷史背景下的兩種不良傾向,其一是經驗主義,其二是教條主義。從中我們也可以舉一反三:例如,
一、《實踐論》對經驗主義的批判。學了中國近代史及現代史的都能了解經驗主義所帶來的不良後果。好的經驗可以給我們的實踐帶來益處,但經驗主義是卻會在不經意中令你萬劫不復。
二、《實踐論》對教條主義的批判。從字面我們就可以了解到與經驗主義者相反,教條主義者是只講理論,不聯系實際,一切硬往理論上套。學校為我們安排了社會實踐活動和實習活動,就是為了要我們多聯系實際,少說空話,避免教條主義。同時,實踐又有利於加深對理論的認識。這也就是我們學習了關於資料庫的理論同時還要做實驗的原因,即加深對理論的理解與把握。
當然理解這些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理解到,實踐固然重要,但實踐不是一切。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我們通過接受外部信息,通過主動觀察,形成了對事物表象的認識,即感性認識,再積累一定資料的同時對其加以整理、歸納和總結,便會得到事物之間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即規律。形成了對規律的認識,這才到了理論層面。當然理論還需經過實踐的檢驗。正如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一樣,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不一定是正確的理論。這也就是我們從書本上所了解到的,馬克思主
觀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二〉《實踐論》的方法論意義
在閱讀《實踐論》和一些對《實踐論》的觀點及看法的同時,了解到,這篇文章的方法論意義有於兩點,即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和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一切認識都具有其時代局限性。比如說我們中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全國人民一道,開始了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偉大實踐。1958年的人民公社及大躍進運動。並且由於政治路線的偏差,讓一些不法分子有機可乘,導致了反右擴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等浩劫,從而使本已困難的經濟雪上加霜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較之當時與中國處於同等地位的國家使中國倒退五十年。這是一個極大的損失。20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民對土地的要求到1980年代鄧小平理論的提出,促進了中國經濟的振興。為什麼呢?其原因就在於鄧小平理論不是空想的結果,而是經歷了先試驗後推廣這一認識過程的正確的理論,是經歷了實踐和時間檢驗的思想的結晶。 為中國進入世界市場提供前提,更確切的說為中國經濟指明了發展方向。這些都無不證明:實踐與真理不是憑空捏造的,實踐是需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實踐需要真理的指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綜上所述,從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來看,我們就要不斷的經歷一個「實踐——理論——再實踐」的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過程。在這個不斷進行的過程中,認識才能不斷深化,理論才能日趨完善,並形成真理指導實踐。

《實踐論》讓我懂得對待事情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們在做事的時候,不急不躁、由表及裡、全面觀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進變化、分清事物彼此間的區別聯系、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循環往復、不斷加深對事物的認識。
在大學里學到很多知識,往往覺得自己什麼都會了,但實際卻不是,也許一但畢業了,出去找工作才發現學校的知識大多數不適用,所以我現階段在大學不單單只是學知識,還會盡可能找一些機會鍛煉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實踐是鍛煉自己能力的最好手段。
加居客套話。在當代中國,我們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把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統一起來,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閱讀全文

與實踐論帶來的研究方法的啟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原中歸納的方法有什麼局限性 瀏覽:508
燈具遙控安裝方法 瀏覽:984
在家地震預警有哪些方法論 瀏覽:398
氣缸圓柱度的檢測方法 瀏覽:214
東風制動燈故障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309
簡諧運動研究方法 瀏覽:123
幼兒異物吸入的搶救方法有哪些 瀏覽:210
開衫毛衣尺寸的經典計算方法 瀏覽:356
廣電有線連接方法 瀏覽:826
局解血管的檢查常用方法 瀏覽:987
瑜伽的技巧和方法 瀏覽:833
寫出五種植物的傳播方法 瀏覽:97
治療脾氣差的最佳方法 瀏覽:814
花卉滿天星的種植方法 瀏覽:966
風控未通檢測方法 瀏覽:767
根管治療術的步驟和方法 瀏覽:180
去腳臭的簡單的方法 瀏覽:934
二年級語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瀏覽:68
學前教育研究方法課題 瀏覽:866
瑜伽胳膊鍛煉方法 瀏覽: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