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論聯系實際是什麼意思
理論聯系實際是中國共產黨的三大作風之一,黨的唯物主義思想路線的具體體現,進行理論宣傳和理論教育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理論從實際中來,並接受實踐的檢驗。理論只有聯系實際,才能從實際出發,指導革命實踐。
脫離實際的理論,就會變成僵死的教條。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同違反這個原則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作了堅決的斗爭,從而使黨不斷地發展和壯大起來。中國共產黨經常進行黨內的思想教育,要求樹立和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
堅持這一作風,必須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進行的理論工作都要從實際出發,依據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針對性地了解群眾中的思想問題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各種理論問題,不憑想當然,不說假話、大話、空話,實事求是地探索社會運行的基本規律。
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掌握其立場、觀點、方法,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前提。深入群眾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切實把握現實的、具體的、生動的社會發展資料,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方法,分析研究社會問題,進而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本質及規律,正確地指導實踐,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目的。
(1)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教學原則
中國社會主義學校的教學,目的是要使學生獲得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比較完全的知識,促進德、智、體全面發展。同時,根據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在教學中,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認識過程,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循著由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並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的路線進行的。
而且,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又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它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掌握人類歷史上積累起來的書本知識為主的認識過程。這些,決定了理論聯系實際應該成為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一。
2. 貫徹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原則有哪些基本要求
1、重視理論知識和教學;
2、注重在聯系實際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能力。
3、聯系實際應當從多方面入手;
4、幫助學生總結收獲。
有助於讓學生在實踐中認識理論的適用范圍和用法,在實踐中對理論認識進行檢驗,培養學生把數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的能力,並且指導教師從實際需要出發去看待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防止教學內容與實際脫節。
(2)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理論聯系實際有助於領會抽象的數學知識,培養學生從生活實際和生產實踐中概括出數學問題的能力,有助於讓學生在實踐中認識理論的適用范圍和用法,在實踐中對理論認識進行檢驗,培養學生把數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的能力,並且指導教師從實際需要出發去看待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防止教學內容與實際脫節。
要在理論的指導下把教學和生活、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觀點和材料結合起來。結合教材的系統學習,恰當地聯系社會主義具體實際,使學生了解所學理論知識的實際意義,幫助他們獲得必要的直接經驗和事實材料,以便他們更好地掌握書本知識和間接經驗。
3. 教學原則與教學方法
一、教學原則
(一)教學原則概述
1.教學原則的概念
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而制定的對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指導教學活動的一般原理。
2.教學原則與教學規律的區別
教學原則不同於教學規律,它們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教學規律是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是教學過程中固有存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人們只能發現、掌握、利用規律,而不能取消、改造和製造規律。而教學原則是由人們制定的,是屬於主觀意識形態的東西。
教學規律是制定教學原則的客觀依據和基礎,科學的教學原則是教學規律的體現和反映。
(二)我國目前教學原則有:
1.直觀性原則
(1)定義: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過教師用形象語言描繪教學對象,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
(2)貫徹直觀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直觀要與講解相結合;ƒ重視運用語言直觀
(3)觀點:
誇美紐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過事物本身來學習,應該盡可能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圖像呈現給學生。
烏申斯基也指出,兒童是靠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
2.啟發性原則
(1)定義: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貫徹啟發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②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③讓學生動手,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④發揚教學民主。
(3)觀點:
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學記》: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蘇格拉底:助產術。
第斯多惠: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叫人發現真理。
3.鞏固性原則
(1)定義: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能根據需要迅速再現出來,以利知識技能的運用。
(2)貫徹鞏固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②重視組織各種復習。③在擴充改組和運用知識中積極鞏固。
(3)觀點:孔子: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烏申斯基:復習是學習之母。
4.循序漸進原則(系統性原則)
(1)定義: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2)貫徹循序漸進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按教材的系統性進行教學。②注意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的教學。③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
(3)觀點:
《學記》:」學不躐等」、」不陵節而施」。
學不躐等意思是:學習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近及遠、由簡到繁,不能跳躍。
不陵節而施是指不要超越學生所能接受的程度實施教學。
5.因材施教原則
(1)定義: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
(2)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有區別的教學。②採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6.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1)定義: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繫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
(2)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書本知識的教學要注重聯系實際。②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③正確處理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的關系。④補充必要的鄉土教材。
7.量力性原則
量力性原則又稱可接受性原則,是指教學的內容、方法、分量和進度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是他們能夠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難度,需要他們經過努力才能掌握的,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8.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原則
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原則是指教學中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知識,同時結合知識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二、教學方法
(一)教學方法概述
1.教學方法的概念
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採用的辦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
2.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①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②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③學生特點;④教學時間、設備、條件;⑤教師業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
3.教學方法的特徵:(1)注重啟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智能;(2)注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發揮教師的主導性;(3)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總結和指導;(4)注重學生的心理及其學習動機的激發;(5)注重多媒體教學手段及網路資源平台的運用;(6)繼承和借鑒國內外優秀的教學實踐經驗。
(二)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
(1)定義: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
講授法可分為講述、講解、講讀和講演四種方式。講述是教師向學生描繪學習的對象、介紹學習材料、敘述事物產生變化的過程。講述講解各有側重,但在教學中常結合使用。講演則是系統全面地描述事實,深入分析和論證事實並歸納、概括科學的結論。
(2)講授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講授內容要有科學性、系統性、思想性。②注意啟發。③講究語言藝術。
2.談話法
(1)定義:談話法也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談話法可分復習談話和啟發談話兩種。復習談話是根據學生已學教材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通過師生問答形式以幫助學生復習、深化、系統化已學的知識。啟發談話則是通過向學生提出未思考過的問題,一步一步引導他們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識。
(2)談話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准備好問題和談話計劃。②提出的問題要明確,富有挑戰性和啟發性,問題的難易要因人而異。③要善於啟發誘導。④要做好歸納、小結。
3.演示法
(1)定義: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範性實驗或採取現代化視聽手段等,指導學生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演示的特點在於加強教學的直觀性,不僅是幫助學生感知、理解基本知識的手段,也是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重要來源。
(2)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①做好演示前的准備。②要使學生明確演示的目的、要求與過程,主動、積極、自覺地投入觀察與思考。③通過演示,使所有的學生都能清楚、准確地感知演示對象,並引導他們在感知過程中進行綜合分析。
4.練習法
(1)定義: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知識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並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2)練習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要有明確的目的與具體的要求。②要有周到的計劃與適切的步驟。③要有恰當的分量與適當的難度。④要有科學的時段與有效的方法。⑤要有正確的態度與良好的習慣。⑥要有及時的檢查與認真的總結。
5.實驗法
(1)定義: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一定的儀器設備,通過條件控制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獲得知識的方法。
(2)實驗法的基本要求是:①明確目的,精選內容,制定詳細的實驗計劃,提出具體的操作步驟和實驗要求。②重視語言指導,重視教師示範的作用。③要求學生獨立操作,及時檢查結果。
6.討論法
(1)定義: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辨明是非真偽以獲取知識的方法。其優點在於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
討論法的基本要求是:①問題要有吸引力。②要善於在討論中對學生啟發引導。③做好討論小結。
7.參觀法
(1)定義:參觀法是教師緊密配合教學,組織學生到校外一定場所進行直接觀察、訪問而獲得知識或驗證知識的方法。
(2)參觀的類型:①感知性參觀。②並行性參觀。③驗證性參觀。④總結性參觀。
(3)參觀法的要求:①參觀前,教師根據教學要求和現實條件,確定參觀的目的、時間、對象、重點和地點,並在校內外做好充分准備。②參觀時,教師要根據不同參觀類型提出不同的具體要求,組織學生全面看、細心聽、主動問、認真記。③參觀後,教師要根據教學要求和參觀計劃,指導學生座談收獲、整理材料、客觀評價、寫好報告。
8.讀書指導法
(1)定義: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和課外讀物獲取知識、發展智力的方法。它既強調學生的」讀」,又強調教師的」指導」。
(2)基本要求:①指導學生精心閱讀教科書。②指導學生善於閱讀參考書。③指導學生寫好各種形式的讀書筆記。
9.實習法
(1)定義:實習法是教師指導學生根據教學要求,組織學生在校內外一定場所從事一定的實習實踐工作,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綜合運用理論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稱實習作業法。與實驗法、練習法相比具有更強的實踐性、獨立性、綜合性和創造性。
(2)實習法的基本要求:①實習前,教師要向學生講清有關的理論知識、實習任務與操作規則,落實實習場所,備妥實慣用具,分好實習小組。教學實習要搞好試講。②實習中,教師要加強具體指導,做好操作示範,把握實習進程,檢查實習效果,及時查漏補缺。③實習後,教師要指導學生寫出實習報告,評定實習成績,開好總結大會,並為每個學生寫出公正、客觀的評語。
10.發現法
(1)定義:發現法是教師通過提供適宜於學生進行」再發現」的問題情境和教材內容,引導學生積極開展獨立的探索、研究和嘗試活動,以發現相應的原理或結論、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方法。
它是由美國教育學家布魯納在20世紀60年代根據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結構發展理論並總結了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活動的經驗教訓所提出
4. 如何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理論聯系實際 ,既是思想政治課基本理論的要求 ,也是社會、學生實際的需要;既是教師施教的根本指導方針和原則 ,也是學生學好思想政治課的根本途徑和方法;既是一般的教學方法 ,也是教學的根本目的 ,同時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觸發點 ,營造「活課」的關鍵 ,思想政治課的生命力之所在 ,其地位和作用已被廣大教師所認同。
但事實上 ,廣大教師對理論聯系實際本身的理解和操作上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其一 :把理論聯系實際等同於「理論 +例子」 ,等同於用事實論證理論 ,大大縮小了其外延。
其二 :重視理論的記憶和掌握 ,輕視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 ,往往是理論與實際「兩張皮」。
其三 :重實際但陷於實際難以自拔 ,使得學生滿眼凈是實際 ,既抓不住重點 ,又不能站在理論高度去把握。
這種聯系缺乏計劃性、針對性、典型性 ,忽視對學生概括歸納和演繹運用能力的培養 ,在練習上極易搞題海戰術。其四 :用理論剪裁實際 ,只聯系與理論一致的 ,迴避矛盾和熱點 ,導致學生對理論的懷疑 ,形成「假、大、空」的錯覺 ,也無助於學生辯證地把握實際。
5. 中小學常用的教育學原則和方法
《教育學視頻|9《教育學》之我國目前中小學主要的教學原則》網路網盤資源免費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zcFRnje3j8Hm2uVWghyJYw
6. 教學原則及方法
教學原則
(1)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過教師用形象語言描繪教學對象,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
(2)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4)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
(5)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能根據需要迅速再現出來,以利知識技能的運用。
(6)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繫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
(7)量力性原則又稱可接受性原則,是指教學的內容、方法、分量和進度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是他們能夠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他們經過努力才能掌握的,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8)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原則,是指教學中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知識,同時結合知識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考點 5:教學方法
(1)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
(2)談話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3)演示法,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範性實驗或採取現代化視聽手段等,指導學生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4)練習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知識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並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5)實驗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一定的儀器設備,通過條件控制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獲得知識的方法。
(6)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辨明是非真偽以獲取知識的方法。
(7)實習法,是教師指導學生根據教學要求,組織學生在校內外一定場所從事一定的實習實踐工作,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綜合運用理論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稱實習作業法。
7. 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原則是指
理論聯系實際是人類認識或學習活動的普遍規律之一,是教學必須遵守的。不少教育家對這個要求從不同的知行統一觀出發作過理論探討。在中國古代,荀況就提出:「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顏元反對「以空言立教」,主張學以致用,他把自己教學的地方命名為「習齋」。在西方,古希臘智者派發表過這樣的見解:「沒有實踐的理論和沒有理論的實踐都沒有意義」。古羅馬教育家M.F.昆體良以及捷克教育家J.A.誇美紐斯、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齊等人,都重視教學中的練習和實習作業。但是在歷史上,在存在剝削階級的社會里,學校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決定了當時的教學必然帶上教條主義性質,書本與實際嚴重脫節。В.И.列寧把它稱之為舊社會留下的最大禍害之一。在理論上,絕大多數教育家對教學中理論和實踐關系的理解,或者其命題本身就是唯心主義的,或者停留在樸素唯物論或樸素經驗論水平上,都不能達到全面的辯證的認識,因而不能全面地解決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問題。以美國教育家J.杜威為代表的實用教學論,則片面地主張「從做中學」,忽視教學中系統理論知識的學習。
8. 中小學常用的教育學方法和原則
1.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原則
(1)基本涵義
既要把現代先進科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傳授給學生,同時要結合知識、技能中內在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教師要保證教學的科學性,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通過各個環節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思想水平。
2.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原則
(1)基本涵義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繫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學會、學以致用的目的。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①書本知識的教學要注重聯系實際。
②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③正確處理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的關系。
④補充必要的鄉土教材。
教師應注意理論聯系實際,正確處理好教學中的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感性知識與理性知識、講與練、學與用的關系,使學生掌握比較全面的科學知識,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與技巧。
3.直觀性教學原則
(1)基本涵義
教師應該盡量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與已有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使學生獲得生動的表象,從而全面地掌握知識。
直觀教學可以分為三大種類:實物直觀、模象直觀和言語直觀三大類。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①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②直觀教具的演示要與語言講解結合起來。
③要重視運用語言直觀。
烏申斯基指出,一般來說,兒童是依靠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
4.啟發性教學原則
(1)基本涵義
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依據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學原則。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①加強學習的目的性教育,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②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③讓學生動手實踐,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④發揚教學民主。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允許學生向教師提問、質疑等。
5.循序漸進教學原則(又稱為系統性原則)
(1)基本涵義
教師嚴格按照科學知識的內在邏輯體系和學生認識能力發展的順序進行教學。循序漸進的「序」,包括教材內容的邏輯順序、學生生理節律的發展順序、學生認識能力發展的順序和認識活動本身的順序,是這四種順序的有機結合。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①教師的教學要有系統性。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的教學。
③按照學生的認識順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進行教學。
6.鞏固性教學原則
(1)基本涵義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時候,能夠准確無誤地呈現出來,以利於知識、技能的運用。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①要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加強知識的鞏固。
②組織好學生的復習工作。
③教會學生記憶的方法。
7.量力性原則(又稱為可接受性原則)
(1)基本涵義
指教學活動要適合學生的發展水平。這一原則是為了防止發生教學難度低於或高於學生實際程度而提出的。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①重視兒童的年齡特徵。
②了解學生發展的具體特點。
③恰當地把握教學難度。
8.因材施教教學原則
(1)基本涵義
教師要從課程計劃、學科課程標準的統一要求出發,面向全體學生,同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①要堅持課程計劃和學科課程標準的統一要求。
②了解學生,從實際出發進行教學。
③善於發現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