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定式五行拳發力訓練方法

定式五行拳發力訓練方法

發布時間:2022-04-27 09:26:54

㈠ 形意拳需要練什麼

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大原因就是,很多形意拳派的訓練體制設置的問題——沒有清楚明白的告訴練習者你該練些什麼,為什麼要這樣練——這不能說一定就是形意拳的練功目的不明確,沒有針對性,但至少是沒有清楚告訴練習者。所以也同時造成了練習者本身對所練的東西不知道到底是干什麼用的,這也造成了事倍功半的壞效果。另外再加上形意拳號稱練打合一,怎麼練的就怎麼用,有些人就拿著功法架子就跟人動手去了,怎能不敗?! 形意吧,五行、十二形,其實我說過很多次,就是練功的功法架子,不是打法、用法。什麼叫功法架子呢?其實就是搏擊素質的訓練,最根本的素質訓練。如果一個人要搏擊,他需要1、強健的體魄——這決定體能、抗擊打能力。2、靈活性和柔韌性。3、身體的協調和控制能力。以上兩點決定了搏擊者的反應、身體的移動的靈活性和速度。4、發力模式和發力強度。要想獲得良好的打擊力,必須先建立一個規范的發力模式,形成本能,就算身體極度疲憊時,也能按照這個模式完成動作。這是保證無論在何種情況下也不會做無效攻擊的前提。而發力強度,來源於對參與發力的肌肉的強度的鍛煉。這個與發力模式的構建是相符相成的。 五行拳不是形意的五個基本招數。三體式。是基本的站位,培養良好的身體建構,體會好整的感覺,以及基本找到自身體重的感覺,為以後的運用和運動起來打下基礎。劈拳,是三體式換式練習和最初的移動運動練習。崩拳,發力模式的建構。就是前趟後瞪擰腰轉胯。炮拳,遠距離移動打擊及最基本的控手打法練習。橫拳,近距離的發力練習。鑽拳,上方發力。如果說五形拳是發力的重點訓練的話。而十二形,更多的則是身體素質的訓練。 真正能打的練習是什麼?最簡單和根本(高級的咱還先別談)的就是基本招法與步法的結合訓練。基本招法訓練怎麼打中。步法訓練距離的把握。然後是反應和靈活性的針對訓練等等。而這些,在五行十二形里好象都有,但好象哪個也不是專門訓練的,針對性都不是那麼強。例如:基本的招法訓練。形意的基本招是什麼?誰能回答?(寫累了,先待續) 還是書接上回,形意的基本招式問題.談到這個,我們必須先明確搞清什麼是/可以稱作基本招式?有現成的例子,就是拳擊的直、勾、擺(以前好象還有雙邊勾拳和羚羊拳,後來成禁招了)。它們鮮明的體現的基本招式該有的特點:簡單、有效;相互之間易於搭配組合;可構成全方位立體化的、多角度進攻。例如:左右邊是擺拳,上可直拳,下可勾拳等等。而且這些都是實打實提煉出來的最有效招數。對了,不可忘的還有它們的一些防守方法,例如撥擋、格擋等等。這些保證了他們攻守有序。其實,實戰不過就是最快最簡單有效的保護自己、擊倒敵人。所以越是簡潔有效的招數,越起作用。太麻煩的,則很耗體力。所以,由此來看形意拳,它的基本招有,但是也隱藏在五行、十二形之中了。另外,形意畢竟不是拳擊,它的基本招還有其自身的另一些特點。我們可以根據他的特點來找尋這些基本招。 形意的特點就是勁力。我提過,形意的根本還是練習發勁的東西多。李小龍先生也提過,他所有的秘訣不過就是:近身和發力。而發力我們練了,現在是找到怎麼用,用在哪裡。怎麼用呢?不過是幾個方位而已:下劈,上挑/下砸,上撩;左削、右砍/左圈,右擺;上鑽,中平崩。形意忌拳擊式的直拳,這跟它們發力要領有區別有關系,大家可參看姚宗勛著作里提過:不直的直拳——衛拳。當知不是我胡言亂語。所以,扯些題外的:注意看的話,可以發現,形意的攻擊多循一點弧度,即使已經很直了的崩拳也是如此,這和它運用體重的基本原理相符的。所以大家可以屏棄拳擊式的直拳,專練咱們的。大家也許還留戀直拳攻擊頭部的簡潔有效。那麼我向你推薦馬形,用大成的說法是栽捶。由高就低,更順。還是那句話,跟著感覺走,怎麼勁力順暢、省事,怎麼來。 上述分發勁方向的,是一種找尋基本招的方法。還有一種,是分發勁種類的,也可供大家參考。孫門五勁的口訣:槍勁是中頂正穿,刀勁是以線打點,劍勁是走粘對順,鞭勁是縱長摔貫,罩勁是氣打無覺。除了罩勁是怎麼回事我不明白。其餘四勁我還可談談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參考。槍勁可以用崩拳。刀勁可用掌緣,鞭勁是掌心掌背摔、拍、扇,翻背捶也可用。劍勁個人認為八卦穿掌當如此用。 以上提供給大家找尋自己基本招的一些參考方式。我不強列出一些,是因為我們畢竟是無限制的格鬥類型的,個人喜好、特點畢竟不同。拳擊畢竟規則保護,它必定規定你只能使什麼。我們不在此列。我們只須給出大原則。需要注意的是,大家找尋自己的基本招時絕對不能違背了形意的一些規定,象二十四要,各個關節部位的要求。不然,你的打擊力定受影響。所以,我提到的一些招數名稱如:崩拳等等,指的僅僅是它的手型,而不包括拳架子姿勢。 步法、身法。下次再說。 我以為,大概是類似心意所講的所謂"拳把"的東西吧,一勢含諸多用法/理法,勢勢可銜接變化.學者也許可以不懂其理,但只要敢按所學使用,可勝得一批人。 但是,這個東西呢,我以為有其好處,也有其弊端。究其利弊,我所不取也。 因我遇到過練心意的——不是什麼高手,但也是所謂的名家弟子,因其個人原因,恐怕所學並不精深,也許也未得其師真傳。但是自己聲稱也勝了不少人。與我動手,上步單把,上擊我胸,下腿踢我迎面骨,式子是很猛,加上一聲所謂「雷聲」,著實嚇了我一跳,沒見過這么打的。好在我本能反應還快,原地一右轉身(我本來正面對著他,沒有擺什麼戒備式),左手一顧頭面,右手就是一頂肘。因發力本能的需要,將重心一甩起來,右肘很輕松的就擠著他的左臂打進去了。 事後我總結這次打鬥的經驗。那時動起來,根本想不到怎麼來手我怎麼這么接然後又怎麼打了等等,甚至對方來手你不見得看得清,象這個心意的,我甚至突然沒有想到他出手會是這樣的,沒接過這樣的手,怎麼辦?還是靠本能,最熟的防守手法,往他來路上這么一呼魯(沒辦法瞄得那麼准),只要碰上一點他力發的就不會順暢,稍不順暢,打擊力就會下降很多。我們就受得了。另外,就是躲閃移動,將他要打擊的部位哪怕稍閃開一點點,所受的打擊也會小很多。另外,不是一味的後退,得頂著上去。這是白話的說法。如果改為、書面語,我的解說就漂亮多了。顯得我好象贏得也很漂亮——對手以單把進,我三角步一閃,左手貓洗臉顧其來手,右手虎抱頭一肘擊其肋,周身整勁一合,將其擊出(廢話,誰肋叉子上挨一肘,不得往回退兩步啊?!)。但是,哪個說法更有參考價值呢,大家自己會比較。 再繼續分析。其實,我想他的老師不是沒有教過他,應該進步奪式,最起碼,如果練過心意的「過步踐竄」一式的,也該明白這個道理,而這一式含在心意四把捶之中,是心意的基本套路。但是,顯然他沒有作到這一點,不是不明白,而是根本作不到。就是說,面對我這個對手,他這著沒用。最後可說反被我奪式了——那一肘就含著奪式的東西。為什麼呢?因為我明白這個道理,遇對手本能也防著這個。拳打兩不知,我們悲哀在只能欺負不明白的人——他要遇上個沒練過的,我想一定打的輕松。另外,風雲生兄說能短期訓練出實力很強的學生,只教動手的「勢」。我信,但看對手是誰遇上什麼樣的。另外這種教法,我認為最大的弊端是授之以魚而不是授之以漁,以後遇上更高的,他無法從所學中自我提高,因為到一定層次,比拼的是綜合素質,那不是招式所能彌補的。所以我不取。 而從三體、五行練起,最大的好處是保證綜合素質的提高。五行、十二形是什麼?其實就是一套易筋經。而步法的進去與進不去問題,我認為不單單是他明不明白/知不知道怎麼進的問題。還有一個做得到作不到的問題。其一是身體素質,他這一步能不能按規定要求邁出去?身體素質到那了么?!沒有則免談,這一奪位永遠是作不好的。那個心意對手就是,雖然單把是上下齊擊,但他的身體素質不到,顧上就顧不了下,因下盤沒有威力,我得了不少便宜。其二,遇上什麼樣的對手。如果你的對手是一個練得還不錯的拳擊手呢?你進身奪式,他也許不明白太多拳理,但他知道對手沖過來時會雙手護頭,周身一縮,全力頂上,敢於摟抱。而你,你真的那麼有把握說,我下一下子隨便一擊一定能使他無力再戰么?!如作不到,那麼,混戰之下,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 用拳擊的思路來考慮形意,我認為有其好處的,我不是一味的生搬硬套。而是吸取他可取之處。例如:拳擊是分級別的。分級別是為了什麼?就是說把水平差不多的人擺在一起比。我們傳統武術的很多招法與戰績其實是建立在會的人打不會的人身上的。如果大家都練過,結果會怎麼樣,戰況會如何哪些東西才實用?不用我廢話,民國時期的國考和各種擂台賽已作回答。

㈡ 請問五行拳的特點是什麼

形意拳五行拳是形意拳法單操的基本拳法。茲根據劈、鑽、崩、炮、橫諸拳各自的特點分述之如下:(五行拳在形意拳中的重要性不必多言了吧) 一、劈拳 劈拳有形意母拳之稱。母者,生兒育女也,所以形意有諸拳皆由劈拳轉化之說。我認為劈拳化萬拳(萬,多的意思)為母拳之說不妥,因為任何一拳皆可化萬拳,非劈拳之特有。形意拳最常見的開架是三體式,劈拳落定後就是一個三體式,所以大概才稱劈拳為母拳的吧。 劈拳的特點是,起鑽落翻比較鮮明,雙臂翻轉,劈敵之力由三節勁經臂旋劈出,腕掌翻轉(勁在旋,形在翻)180度而出。其軌跡為一弧度很小的拋物線(不可為直線,亦不可弧度太大),這樣劈出去的力迅速而有透勁。(穿透力即可由此練出)練習劈拳時發出去的勁透出掌指的方向前微下方(微微下也)才正確。如偏向下方則勢不穩力不連,殺傷力小且易被敵牽帶;如偏向上方則力浮且易被敵乘隙而入;直對前方則無劈意(若用拳練的就變成沖拳了)。 二、鑽拳 鑽拳似水,無孔不入,是指其透意,出手隱蓄,攻其不意。鑽拳之軌跡應走直線,斜向前上方45度左右。有走弓背向上的拋物線者,看似合情合理,然有礙發力,且易誤導出推擊之意而不能正確運用此式。鑽拳發的勁是瞬間爆發力,不是推射出去的,而是撐擠出去的,所以叫鑽。鑽拳每發勁亦由翻腕(勁旋形翻)而出(五行拳均需翻腕)<欲求螺旋勁,必練翻腕發力> 三、崩拳 崩拳的步法與其它四拳不同,皆因崩拳的發力有賴於身勢的催動,擰腰發勁。崩拳運動之軌跡為一短距離的直線。(寸勁由此而得)拳出宜短不宜長,發力宜速不宜緩,宜脆不宜粘,前臂宜平不宜有上下。練習時注意要協調運用身體前進之勢與腰的擰逼使崩勁的爆發逐步通順。(崩拳的威力也不必我多言了吧) 四、炮拳 炮拳可謂形意看家之拳,(一般都以為是崩拳,因為崩拳名氣大)上下雙拳可進可退,左右雙手可上可下(在上的叫陽拳,在下的叫陰拳),攻防俱佳,變化頗多。但是炮拳勁的修煉主要練的是在陰拳發力。陽拳變化靈敏,如退則可牽帶,進則可變化它拳(如直拳等)攻擊敵之上盤。陰拳的運動軌跡為一長距離的直線。(以上談及運動軌跡皆以身體軀干為參照物,與身體進退產生的軌跡無關) 五、橫拳 橫拳素有「起橫不見橫」之說,是說其外形看不出橫的形狀,而名其為橫拳。實乃用勁在橫也。所以練習橫拳,若有明顯橫向運動的軌跡(常見有身轉臂橫擺者,亦甚或有身不轉而臂橫擺開者)是不可能練出橫勁的。亦有不少人說應當勁橫形不橫者,卻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做到勁橫形不橫,終究還是無法練出橫勁。正確的橫拳練法是以練習橫勁為目的的。其具體方法是丹田力,以腰為軸,逼勢催動肩臂旋轉180度,勁達拳腕,以腕的翻轉(勁旋形翻)而「擰」出的向前外方的力。(臂、身的運動是一鼓橫勁也)(這種方向的力是由橫勁打出的,所以身體、臂腕並沒有明顯的橫向運動軌跡)五行拳其它四拳皆是打法,獨此橫拳乃為製法。 五行拳練法要點隨意雜記(因為是隨想隨記,所以雜亂無章) 1、轉身問題:宜以前腳跟為軸內旋迴扣,全身一起帶動,再將重心後移(此時的後即為轉身前的前方),動作相連無停頓。 2、練拳也罷,應敵也罷,均忌上下起伏、雙腳離地。 3、練拳忌用勁極剛或極柔,宜剛柔相濟。應敵則忌用勁不相連續。 4、上一步跟半步所跟的小半步並非刻意跟進,而是身勢所帶,不知覺中。即一個爆發力所引帶出的緩沖。 5、發力與發勁是不同的含義,發勁並無著力點,發力必須有著力點。但是本文混談發力發勁,是為方便讀者閱讀和理解。 6、五行拳主要就是練習手法發力。 7、五行拳各式運用時的打擊部位雖然廣泛,但是側重點不同,如劈拳打頭面,鑽拳打咽頸,崩拳打肋胯,炮拳上打頭面下打陰腹。(橫拳為製法內容,主要在於橫領之勁)但也非絕對,如善打鑽拳者,起式即用右鑽拳打擊對方心臟部等。 8、丹田勁與腹式呼吸 打五行拳必須運用腹式呼吸,不用腹式呼吸就練不出丹田勁。因丹田居於腹部,長期鍛煉腹式呼吸則氣使下沉,氣沉於丹田,才使丹田得以蓄勁。(氣不沉則力浮,力浮則身不穩) 9、五行拳的練習均當磨著小臂而出拳,即前手壓後手,後手磨著前手而出也。因為與人動手時,身體上的接觸是少不了的(除非兩個人水平相差甚多),所以很有必要進行這種抗阻訓練。(前臂皮膚容易經常磨破,但是磨磨數日後適應了就不容易再磨破了) 10、三節勁與含胸拔背 人之三節者,根中稍三節也。(人又分三盤:上盤、中盤、下盤。三盤又各自分三節)以丹田為根節,向上則胸背為中節,上肢為稍節;向下則腰胯為中節,下肢為稍節。含胸則拔背順,拔背則上下力續,胸不含、背不拔則上下力不得相續,所謂力斷不連也,如何能練出整體勁力!

㈢ 怎麼練好形意拳

三體式說形意拳萬法出自,老一輩講,三體式不僅是技擊的基本架式,更是衍生出各種拳法動作的基礎,還是行氣走氣,練通周天的不二法門。我沒練出任督循行的內氣,但就我的體會,三體式在形成拳術基本框架、調整功態、貫通百節、體會勁力等方面都在極大的好處。所以它絕對是形意拳的基礎,不練三體功,到老一身空,哈哈,你信不信?
三體式練法:兩腳並攏,立正。兩手向身體兩側伸開,由外向內畫弧,至頭頂曲臂向體前下落,內含按勁,兩腿隨按變屈,直按至小腹處。這個動作的同時,身體微向左轉,面向體左45度方向,翻腕,變拳,拳心向上,向兩肋處猛收。這算是第一動。
右手曲臂小臂內側貼體前向上鑽起,鑽至下頦處左拳也跟上向上鑽,拳頭跟在右肘內上側,拳心向上。兩臂開始一同向處鑽,右臂邊鑽邊由內向外擰轉,擰至拳心向上。鑽至鼻前一尺遠時,右臂停而左臂不停,在右小臂上面緊摩右小臂內面向前向上鑽頂,同時右腳蹬地,左腿向前趟出(立正時的左45度方向),至一步遠以腳掌為力點踩落地。兩腿始終保持彎屈狀態。重心在兩腳掌連線的前七後三處(這樣人體重心正好是前三後七)。腳向前趟的時候,左拳繼續前上頂鑽,兩拳相交時驟然發力(也可不發力),變掌向前向下劈出,掌心向下。同時右手變掌,掌心向下向回猛拉,停靠在臍下丹田處。定住這個大形不動,就是三體式。下一次再細講三體式的站法要求和勁力的求得。
三體式秘密(續)
三體式的要領一大堆,網上有的是解說,這里就不重復了。只把幾個關鍵部位的細節再解釋一下。
三體式站好了,下面開始調節身體各部分的姿勢。從上向下:
頭:頭要上領。這里是領而不是頂,領是帶起全身,頂只是局部作用。頭領的關鍵在在脖子,脖子在豎直的同時要有挺勁,就是俗話的的「梗」起來。這一梗下頦自然內收,而頸椎的彎也自然填平,保證了脊柱的豎直。而且這一梗,頸部肌肉相應緊起來,壓力加大,增加了頸動脈的壓強,使腦供血充足,易使人有神清氣爽的感覺。練氣功氣走周天時要過三關,過玉枕關時也要求頭領頸豎,我猜也是這個道理。
臀:臀要向下坐。好多拳家要求臀宜內斂,但筆者體會,過份內斂會千成向內向前的上翻動作,而這樣是坐不下去的。所以只要臀不外翹就算正確。臀向下坐,頭向上領,命門後凸,形成身體脊柱彎曲處填平且對拉拔長(關於脊柱在拳術中的作用請參看本版常書范的脊骨論),這對於形成以脊柱為主發力源的形意拳模式非常有好處。
肩:肩要下沉。只有肩沉下去才能把力量催到手上,才是真正的內家拳的發力方法。肩沉下去再稍稍向里一裹,就形成了身體背部的橫向爭力。頭與臀的互爭是縱向的二爭力,二肩的互爭是橫向的二爭力。宋,後背的十字形爭力便背部大肌肉群得到鍛練,就是我們常說的拔背。背一拔,胸自然就含了。所以含胸不要特意去求,它是拔背帶來的效果。特意去含,含成了駝背,可別怪我,哈哈。含胸拔背有了,身體自然處於不空狀態,大家試一試,是不是這樣?
臂:臂的關鍵在肘。肘要墜。墜,是大臂與小臂形成的三角所構成的平面應與地面垂直,也就是肘尖直沖地面。達到這個要求,必然肘部盡力向里裹才行,大小臂的三角角度越小,裹起來越容易。好,把肘尖沖著地面,慢慢地把手向前推(肘尖千萬不要向外翻),你一定推不到頭,也就是手臂伸不直。手臂伸得越遠,你會覺得臂部的擰裹抻拔越厲害,越不得勁,就像擰足了勁的麻繩,於是,在這種抻拔中你的臂部大筋就得到了最充分的鍛練。
哈哈,現在你明白形意拳為什麼打出的拳都是曲臂,而不能打直的原因了吧,不是不想打直,是因為這種擰裹勁下根本沒法打直。
手:手的擺法各家不同,有立掌,有俯掌,有斜掌。不管哪種掌型都一定有前撐頂的勁兒。後手是收在臍下的,有拉按的暗勁,這樣兩手又形成了勁力的互爭。李仲軒老人說,打一寸拳,實際就是三體式的找勁兒。兩手不停地前撐後拉,慢而微,體會勁力變化,漸漸就會百節貫通,功夫就出來了。
胯:胯要吸。所謂吸,是說胯向前的位置要有彎,不能往前頂。如果頂,式子就坐不下去。要有如坐板凳的感覺。吸胯是兩胯都要吸。
膝:前膝要向前頂,這樣樁架才穩,身體才能頂住對手的攻擊而不會散架。後膝要向里裹,才能出來兩腿的夾剪勁兒。而且後膝向里了,蹬地才更有力。
腿:前腿要有向後的撐勁,後腿有向前的蹬勁,兩腿又形成了前後的爭力,好像要去著身體向上去,而臀一坐,又把這股勁壓下來,形成了下肢的上下爭力,好比兩腿變成了彈簧,被壓到了極點,只要一放就要躥出去。類似於百米賽跑著的蹲踞式起跑前沖之前的臨界狀態,這才能有去意好似卷地風的效果。
好,關於三體式就說這么多,有什麼問題歡迎跟貼,一齊探討!下貼講述五行拳。
簡說鷹捉
鷹捉是形意的母拳,形意的好東西都在這里藏著呢!
形意是一門由博而約的拳術,其理法貫穿於每一式每一手中。形意拳由心意拳衍生而來,心意拳的起源有一說是前輩見鷹熊相鬥,感而悟之,以熊形為守,以鷹形為攻,一陰一陽,相符相承,所以形意拳又叫鷹熊(英雄)競志。
熊形起鑽,鷹形落翻。這個起鑽落翻的大宗旨就是現在的鷹捉。
鷹捉起手的一鑽,正是熊形;後手的一起一落,恰是鷹形。
形意拳總愛講翻浪勁,什麼是翻浪勁兒?就是這個起鑽落翻!翻浪勁的母親是螺旋,父親是束展,但做為兒子的翻浪勁卻比母親或父親更有本事——打擊效果更好!所以形意拳更強調翻浪。起落、進退、開合都是在圍繞著翻浪作文章;硬打硬進也好,腳踏中門也好,仗的也是這翻浪勁。這是基本功,沒這個功夫就打不了人!
翻浪勁怎麼練出來?就從鷹捉里找,所以鷹捉就成了母拳!
裹踐鑽的老三拳轉身沒緣見到,只在網上看過一些論及此的文章,是耶非耶不敢妄加評說,但從一些描述來看,這老三拳的練法應與鷹捉有相通之處,因為它們求的內里的東西是一致的。有人說形意拳的精華裹踐鑽失傳了,筆者不敢苟同。好東西只會越研究越細,越研究越透,誰會放著百元大鈔不撿偏去拾一分的硬幣?
雞腿、龍身、熊膀、鷹捉、虎抱頭都在鷹捉裡面了,形意講雷聲內轉,鷹捉也沒把它丟了。六藝盡在其中,舍鷹捉而求別法卻想通形意拳,無異緣木求魚。
鷹捉是「動」的學問,前承三體式靜態樁法,後引五行拳、十二形的應用拳勢。轉身以為:鷹捉為形意拳中第一要義,最值得習者下功夫!
以上為一家之見,有不同觀點者盡可存疑。
補充:多數的形意練法都把鷹捉和劈拳混為一談,有用掌的有用拳的,其勁法多找翻浪勁,其中鷹捉的成分多些。尚派把鷹捉提出單練,專求翻浪勁,而劈拳另有一功。尚派劈拳講肘打,用拳形,更注重銼壓之勁。
劈拳解說
動作:三體式站好(左手在前),左手向下向回循弧形拉至小腹,變拳,身體亦同時略回縮。右腳蹬地,左腳前邁半步,同時左手如三體式起式時一樣向前向上鑽,鑽到不能再鑽時停住。與上鑽同時,右腳跟進,腳掌與地面平等地停於左腳踝內側,右手待左拳鑽至一半時變拳隨左拳一同上鑽,附於左臂肘內上側,拳心向上。下一動:借身體貫性左腳蹬地,右腳向前趟出,右拳貼著左小臂相摩向上向前鑽,兩拳相遇時猛然發力,右拳向前向下劈出,左拳猛力回拉,至小腹處停住。右腳跟上半步,成為三體式定式。
解說:
劈拳的練法有很多種,有以拳為斧劈下的,有以掌為斧劈下的。不管哪一種,要領差不多。
1、 劈拳打的是整體力。
形意拳有個特點,全身一體,一動無不動,發力也是全身整勁,沒有局部用力的。劈拳更是如此。先一動左手的一鑽,鑽前先有個身體略回縮,再展前鑽,力是由這一展發出來的,不是單純的手臂動作,這在形意拳里叫束展。後手的劈也是腰脊一抖,加上前後手互爭(力矩原理)的力劈下的。劈時腰臀有個向下一坐的小動作,這一坐,身體整體一沉,劈力就沉實異常,等於是用整個身體去劈。從前我與師兄弟們試手時,對方直拳,我只很快地隨意一劈,用上了劈拳勁,竟劈得他小臂如欲斷折,疼痛難忍。當時我就想:老李的殺前鋒手,用這種殺法,真能一擊讓對手手臂報廢。
劈拳的整體力還體現在全身一致地向前進擊。我總覺得形意拳有點像坦克,橫沖直撞勢不可擋。手臂伸出去不過是坦克前面的炮管,坦克撞牆,炮管先觸到牆,但撞的力量卻不是炮管本身,而是坦克本身前行的力。劈拳也是,實際劈拳向前的力全是身體前移帶來的,手上只有一個向下的劈勁,加上身體的移動才表現出手的運動是一個弧形軌跡。這在形意拳里叫「萬式有一頂」。
2、 手打三分腳打七
形意講手打三分腳打七,不是用腳去踢,而是蹬地進步的發力與取勢(請注意這兩個字,以後我會專門講它)。大家都知道消息全憑後腳蹬,可是前腳也有打,這就是前趟沖擊拔敵根節的「趟」。前腿要有股趟勁,如鐵犁翻地,遇見什麼東西都把它掀起趟飛。尚派形意拳中在一路專練這種功夫的「趟步」練法。如果趟到敵腿,敵人根節動搖,自然跌出;趟不到敵腿,這種方法也特別有助於全身的發力,可以說它是整體發力的一部分。
本論壇先瘋在個步法詳析的貼子,討論熱烈,他談到步法中前腿要有崩勁,其實正是形意趟步所說的趟勁。這個勁力是兩腿相並時如彈簧壓緊,再開時後腿蹬前腿崩,如彈簧驟伸,反向爭力,才能趟得起人。不過這個勁不太好練,練到摧人根節還易,練到腳起人飛則困難重重。哈哈,我只能摧人根節,腳起人飛就只能飛七、八歲的孩童了。
3、 細節不能漠視
劈拳有幾個細節,不注意劈拳練不好。第一是「小指翻天」:前手鑽出的拳要力鑽邊由內向外螺旋,要旋到小指一側向上,即旋到拳心不是平向上而是斜向外向上。只有小指翻天了,才說明肘充分地「墜」了,里裹了,才是形意的擰裹勁兒。肘外張是無法小指翻天的。第二是後手劈的時候要邊劈邊向內螺旋,也是不離螺旋勁。但內旋時肘不可外張,要保持「墜」。肘墜,首先是自身防護好,看住兩肋,再者是保證發力是由腰由脊而入的三催整勁,還有是樁架不散。第三是發力時機不可過早。「手見手分」,兩拳想遇才發力,這樣能充分發揮力矩的優勢,才能「前後手用力一樣大」,打人才狠。第四是手型問題。劈拳手型有用拳的,有用掌的,其實無所謂。因為劈拳真正的打擊部位用的前臂的近腕處,這里才是「劈拳似斧」的斧刃。用這里擊打硬度高,打擊面積大,截擊敵人手臂最好用,一打准失上,百不失一。打人身體也好,打上後震得胸腔難受之極。
4、 劈拳的實際應用
劈拳實戰時要近身而發,遠則失中,打上也是稍節勁,殺傷力小。我個人最愛用劈拳殺敵前鋒手,效果蠻好。劈拳實戰時要靈活,不要拘泥於動作形式,只要是劈拳勁,就是劈拳,外形並不主要。活學活用,才是拳法的根本!

㈣ 五行拳之崩拳的發力如何發

崩拳如撕布,兩拳分開的時候就如撕布一樣,有那種感覺那種勁就出來了。 我們練習崩拳的時候,先把後手走到前手的拳眼上,後手食指指根骨尖(不知道怎麼說那個地方)放在前手的拳眼上,出拳時這兩只手就向相反的方向發力,前手出自然擰轉,後手也用力砸回丹田,兩只手如撕布一般,有一個很大的爭力,拳的勁力自然發出來了。 當然,打好崩拳還有很多方面,身法,步法,各方面都要配合好。尤其是後腿蹬的這一下,在崩拳中尤為重要,而蹬出去的這個爆發力也不是僅僅練拳就能練出來的,爆發力不夠,打出去的崩拳就不夠迅猛,威力也就不夠 打個比方說,挑擔子起身的時候,需要調整合適的腰和脊柱的姿勢,用的是腿部的力量;同樣分量的擔子,依靠胳膊是舉不起來的。在挑擔子起身當中,有一個雙腳蹬地的過程,有一個伸展身體的過程。不同條件下的崩拳發力,兩腳的作用也可能存在差異,但後腳通常總是相當於挑擔子起身時的雙腳,所謂「消息全憑後腳蹬」的意思大致如此吧。前腳的具體作用和變化比較多。這與個人習慣和技法特點有關,也與具體發力條件有關;所謂單重雙重,也與此有關系吧。

㈤ 形意拳五行拳的打法是怎樣的

網上有很多形意拳五行拳的視頻授課課程,可以參考。下面有些秘訣供你參考哦:
1歌訣

劈、崩、鑽、炮、橫,五拳之名稱也。劈拳之形似斧,性屬金,崩拳之形似箭,性屬木;鑽拳之形似錐,性屬水;炮拳之形似炮,性屬火;橫拳之形似梁,性屬土。由相生之理論,故橫拳能生劈拳、劈拳能生鑽拳,鑽拳能生崩拳,崩拳能生炮拳,炮拳能生橫拳。如萬物之生放土,故橫拳能生各拳。由相剋之理論,故劈拳能克崩拳,崩拳能克橫拳,橫拳能克鑽拳,鑽拳能克炮拳,炮拳能克劈拳也。
劈拳歌訣:雙榻雙鑽氣相連,起吸落呼莫等閑。易骨易筋加洗髓,腳踩手劈一氣傳。
鑽拳歌訣:鑽拳原是地反天,上下同打是真傳。左右相同隨意變,收吸發呼勁合丹。
崩拳歌訣:崩拳屬木疾似箭,發動全憑一寸丹。跟順變化隨法用,轉身提足把樹攀。
炮拳歌訣:炮拳先走虎跳澗,兩劈下裹如搜山。鑽崩之中加化打,提肛實腹水火關。
橫拳歌訣:橫拳出手似鐵梁,橫中有直橫中藏。左右穿裹應合意,收勢退橫勁宜剛。

2.三體式

形意拳稱站樁為築基功,築基功是形意拳萬法之源,萬變之本。有口頭禪曰:「樁功是個寶,得它才是好。」想學好形意拳,就要牢牢的打好樁功這個基礎。有了堅實的樁功基礎,所習練的形意拳才能剛實迅猛,內外六合,達到「不動如五嶽,動如狡兔」。反之,沒有牢固的樁功基礎,學到的形意拳套路再多,下的功夫再深,也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
形意拳築基三體式又叫「三才式」,即天地人三才;也是樁功和形意拳所有變化的開始,所謂「萬變不離三體式」就是這個道理。

一、三體式功法

無極式:習練者先選正方向:立正姿勢站好,兩手自然下垂,頭正上頂,下頦微收,舌頂上齶,呼吸自然,心平氣和,把自己融人自然,丟卻妄念,初步達到無極式的基本要求。這時你會感到心臟在平穩跳動,氣血在緩緩流動,心曠神怡,直至全身內外陰陽平衡。
「無極式」是三體式的預備式,主要是調理習練者使心態平靜,氣血周運,陰陽平衡,為築基功的修煉打好基礎。
長時間站無極式,可調節中樞神經,精神內斂,精力充盈;心臟跳動平穩,收放自如;血液流暢,舒展順達,對於神經衰弱和心臟病症有顯著的療效。
三體式:慢慢的深吸一口長氣,然後兩掌根從身體兩側慢慢抬至小腹根部位,隨氣的吸人,兩手掌根貼著小腹慢慢抬起,抬至與胸口平時(如圖1),再將吸人之氣緩緩呼出,隨著呼出之氣,兩手再按原來上升的路線慢慢下落至肚臍兩側,兩腿同時微曲(如圖2),兩掌變拳(如圖3),拳心向上,兩拳稍停,左拳從肚臍開始,以虎口貼身沿中線向上走至心口(如圖4),左拳向前成45度角打出,向著鼻尖對面斜上方行至高與眉齊,虎口向外側翻擰(如圖5),再將拳變掌向里翻轉並下落與胸口齊,掌心向下。在左拳向外打出的同時,左腳也隨之向前趟出半步,與右腳成45度角,兩腳的間距一尺左右,右手變掌,掌心翻轉向下,形成三體式樁功(圖6),整個動作是由動到靜的過程。

動作要領:動作要完整和諧,鼻尖、手指尖、腳趾尖(圖7)三尖相對,身體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但頭要頂,要正;左手要沉肩墜肘,手與肘臂要有擰裹之勁,指尖向前。

二、三體式與定步鷹捉的區別

三體式的幾個動作都要求勻速,力戒忽快忽慢。三體式從無極式到有極式的過程都是調節呼吸過程的動作,調動意、氣的過程,採用的是緩慢的勻速運動。因此也可以說它是一個靜動相結合的過程。正因如此,形意拳先賢們才把三體式和定步鷹捉分別開來。
定步鷹捉是在無極式的基礎上開始的,兩手貼腹部沿中線向上提至胸口,再貼腹部沿中線向下沉至臍兩側。然後,右拳向上貼腹至胸口處向前上方打出,打至與眼眉齊,左拳從下向上方沿中線打出,拳心向上,打至兩手相疊時同時變掌,右掌收至腹前,左掌向下翻拍至胸口齊。整個過程是越打越快,右拳打至最高點最快,左拳變掌向下猛拍至胸口齊時最快,它是一個加速度的過程。因此,從這點來說,「三體式」和「鷹捉式」是完全不同的,有著本質的區別,這是形意拳先賢們所認可的,也希望我們廣大形意拳愛好者加以區別,不可混淆。

三、三體式的技法要求和作用

(一)基本要求與作用

1、掌型要求「三圓」。即「手心圓」。由於掌心回收,使掌的橫撐力增大,有利於控制對方重心的變化。「手背圓」,使勁力利達指尖,三節勁整,有利於氣催血行。「虎口圓」,助長掌的外撐和里扣的勁(圖8)。

2、要求齒、手、腳「三扣」。即「齒扣」,齒為骨梢,「齒扣」可發動骨梢之威力;拳經雲:「有勇在骨,切齒則發」,就是這個道理;「手扣」,手指甲為筋梢,「手扣」就是發動上肢筋梢的威力,可使勁力達到指尖,氣貫梢節;「腳扣」可發動下肢筋梢的威力,勁達下肢,氣貫腳趾,使下盤樁的基礎牢固。
3、頭、舌、手要達到三頂。即頭上頂能振奮精神,發動頭發血梢的威力;舌為肉梢,「舌頂上齶」,即發動肉梢的威力,舌卷氣降,沉人丹田,加上咽津液還丹田,丹田堅實,內勁充足;「手頂」能使梢節前頂的勁力增大,氣貫指尖,增強手指的鑽翻勁力。
4、要求腳、臂、肩、頭「四平」。形意拳的起手多用「鷹捉」,樁功「三體式」和「鷹捉」的定式是相同的。因此,要求也是一樣的,都要求做到「四平」。
(1)「頭頂平」,即下齶能自然回收,形成頭上頂,項豎拔,既可發動血梢(即發梢),又可振奮精神。
(2)「兩肩要平」。即上身不可傾斜,兩肩持平並相稱相撐,以使腰勁得發,周身勁整。
(3)「前小臂要平」。即兩肘能向下墜沉而且里裹,兩臂肘窩朝天,使前臂、肩肘、手,能在一條直線上,「三催」勁整順,勁力到手。
(4)「兩足抓地要平」。能使下肢的力量得發,下盤功力增長,樁實,步穩。
拳經雲:「足下存身」;其中「下」是前後兩腳中間的位置,在三體式中是前三後七的勁,腳下所在的重心則是後三前七的距離, 「存」是「放」人的意思。就是說,在站三體式樁功時要求把身體的重心放在後腳跟的里邊,前腳跟後邊。這樣站能使前腿靈活,前進速度敏捷,不影響整體的平穩,使後腿蓄力待發。

(二)「四象」

形意拳「三體式」要求做到「四象」。即像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要求「四象」,就是為了像這四種動物的特殊技能,「得之於心而能盡物之性」,把它變為自己武技的特長,還要求通過動物的動作把它的內意體現出來並運用純熟,用於實戰技擊。這就是三體式雖然是靜態但都是象形取意,靜中寓動。因此,習練者一定要認真領悟,融匯貫通。
1、「雞腿」就是學雞的「獨立之形」和「兩腿相夾」的勁力。形意拳最突出的特點是前腿向前趟進,後腿有蹬勁,長時間站樁,「兩腿相夾」的勁增大,會使「獨立之形」穩健,可達到「不動如山嶽」的奇效。
2、「龍身」有三折之勢,搜骨之法,龍常因身體「折」而力大。我們習練形意拳就是要學它這一身法,即折身的特長,以達到「三催」勁整,力能順達,腰勁在「轉」「折」中得以發放。當後膝里扣,上體反擰,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之勢,使腰擰而腿順,胯力前催。「折」是「蓄」,只有通過「折」,才能達到充分的「蓄」力,在丹田省(音醒)氣,自然勁力倍增。
3、「熊膀」就是學熊的「豎項之力」和「膀垂力大」的特點。「三體式」用「拔背」、「垂肩」,以求「項直」「頭頂」,發動血梢的威力,使人精神振起。同時,因垂肩抻拔雙臂力貫肘、手,使上肢「三催」勁整。
4、「虎抱頭」就是學「虎未撲食頭早抱」,這是蓄力待發的技巧。拳經雲:「肘不離肋,手不離心,出洞人洞緊隨身」,這也是「虎抱頭」技法的要旨。站「三體式」樁,拳從下頦打出變掌落與心口齊,由於墜肘沉肩,則達到「手不離心,肘不離肋」,這正是「虎抱頭」技法的具體體現。

(三)「五夾」

形意拳先賢們常說,站好三體式就能站出「八面勁」。其實,「五夾」練的就是「八面勁」,也是我們所追求的「沾那那有」的真勁。
1、下頦與脖子夾:使丹田氣沉,勁整而順達,能喚起人體的內在精氣神,有利於頭上頂,使頭發驚起,血脈速轉。
2、兩臂夾:通過大小臂的沉臂墜肘和兩臂的相夾,使兩臂束為一體,產生裹勁,同時兩臂又具撐勁,習之長久,周身自生八面勁。
3、兩腿夾:形意拳三體式的前三後七,並膝裹胯的「夾勁」具有獨到之處。在擰腰,順後胯,使兩胯前後在一條線上,使後膝里扣,膝尖朝前,反映一個「夾勁」;前後兩小腿相夾,反映一個「剪勁」。兩勁相合,使腿的「夾剪勁」得逞。兩腿的「夾」勁對形意樁功和下肢技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4、臂與腿夾:通過上肢沉肩墜肘和里裹的相互的夾,下肢前頂後蹬的夾剪勁,和丹田沉氣擰腰順胯,使上肢和下肢相對之處(手與足、肘與膝、肩與胯)形成外三合勁,這樣用意磨煉,會使上下肢的勁校整,向外發放時勁大,達到「上下相合」成為一個整體,相輔相成,練成彈性力。
5、臂與身夾:向外伸出的手掌心回收手指的力向前頂,臂往回夾,則沉肩墜肘的勁穩固。拳經雲:「肘不離肋,手不離心,出洞人洞緊隨身,手腳齊到才為真」。是前臂與身夾的最好解釋。後臂與身夾會使前臂的勁得以充分發揮。拳經雲:「前手打人,後手發勁」,「拳打一陰反一陽」,其道理就在於此。

(4)「靜動」

從無極式到三體式整個過程都是「靜動」結合,相互促進,「靜為本體,動為作用」,這是整個過程的主線,也是為練好外形追求動作中的「動」打下良好的基礎;有了堅實的基礎,還要進一步去追求「靜中之動」,也就是先輩們常講的「內意之動」。即對「意」的訓練,對「神」和「氣」的內養,對「內勁」的培育;進而達到意到氣到力到的高超境地。
拳經雲:「靜中之動謂之真動,動中之靜謂之真靜。」這些都是先輩們在習練三體式過程的體會和經驗;要在平時磨礪動作的同時,追求「靜中之動」,更要追求「動中之靜」,只有這樣持之以恆,探賾索隱地追求,才能知其「性」懂其「意」,進而才能達到「寂然不動,感而遂發」的「妙用則為神」和「不思自得,觸之自應」的高超技藝。

(五)「四梢」

形意拳講的「四梢」,是指人的毛發為血梢,舌為肉梢,手指甲、腳指甲為筋梢,牙齒為骨梢。如果習練者能把「四梢」發動起來,那氣質神態就會猝然生變,自己會覺得精神雄勁,膽壯氣豪,人見而生畏。「驚起四梢」實際是「意有所感,神之所施」,主要是發揮內在的精神。
在練三體式樁功時,一些人只練外形,不重內意和靜中之動的求得,總感覺枯燥無味,容易產生雜念,氣浮心慌,難以持久。如果將「四梢」驚起與外在動作相結合,氣勢自然會倍增,心平氣安。

㈥ 形意五行拳與脊椎

這些現象應該是自然而然的。如果從發力與脊椎的關系來解釋,是以現象解釋本質,容易走進誤區。傳統武術的發力,講究力從足跟起,轉於胯、輸於腰背而達四肢之梢,脊椎跨連腰背,支撐頸首,力既輸於腰背,一發必牽動脊椎。所以發力時脊椎的運動是非主動的,其姿態取決於發力時的身體態勢;唯一需要保持的就是脊椎的中正舒展。至於問題中提及的橫、崩二拳中脊椎的動態是正確的,能說出來的人必定是通家,但如果明白這兩個拳架的勁路,就知道其動態再自然不過了。
形意拳的勁主要為踩撲裹束決五勁,雖然要求每勢中都要五勁相佐,但在五行拳的練習中各有側重,問題中提及的橫拳,主練裹勁,是五勁中唯一帶橫撥的勁,其勁路自下而上、自里而外,發勁時,如全身不帶向下的沉勁是發不出來的;崩拳主練束勁,即將全身之力收束為一點,故發力時全身無內縮擰裹之勢,是不行的。另外就身法而言,形意拳身法要訣概括起來就是兩個字——束展,束即是收縮之意,展即是舒展之意;拳勢中一束必有一展,一展也必有一束。問題提及的橫拳尾椎下沉,此時,頭必向上頂勁,在身法上是展;崩拳「脊椎是先一彎」,是身法上的束字訣,發勁使脊椎的一挺,這一挺,細究起來,還是頭頂頂勁,尾椎沉勁,是展字訣。

㈦ 誰說下武術發力技巧

這個話題很有意思,我也來參與
」武道無涯「兄弟說的是理論,我就說說實際的吧。
首先明確一個概念,發力和發放是兩個概念。現在會發放的人很多,發力的人少,很多人將這兩個概念弄混了。
發放是不傷人的,比如一掌把人放出4 5米遠,這些都很正常。
發力一般是生死相搏,一掌甩出,對方基本上不動,但是內臟都破了。
練功時候的發力與實際傷人時候的發力也不一樣,用的技巧也不一樣。
內家的發力與外家的發力不一樣。
這個話題很深了,咱們就說點簡單的層次吧。
外家發力一般在胸腔,沉聲吐氣,胸腔擴張配合肢體的順達。內家發力一般在小腹,小腹過渡胸腔,然後再肢體的順達,體現節節貫穿之意。
咱們就說說內家吧,咱們先說發力點,發力點稱謂「稍」,所謂稍節,稍節不是單指,這是一個泛指的概念,我用拳去打人,那麼拳就是稍,我用屁股去打人,那麼屁股就是稍。內家拳有句老話「周身處處可發力」
內家的發力,需要借用「整勁」的基礎,整勁就是很多人說的六面力,或者是渾圓力。為了便於理解,稍微衍深一點六面力的概念。
我們存活於世間,世間一切都具備六面力,也就是自然場強給你的壓力,分為上下左右前後,如果少一面力,那麼人類就會被拉長,或者被拉寬等等,也就是說,只要是地球上的東西,都具備六面力。但是,我們不滿足,需要用一個方法,調用自身的六面力,達到一個戰場殺敵的本事(武穆遺書)。那麼是什麼——站樁(內家拳闡述.清末)
好了,我們現在獲得六面力了,也就是我們有整勁了,但是,我們如何使用呢?東西在身上,但是要拿出來使,如何使?
我們通過簡單的動作,緩慢的動作,用意念掛身形,用身形掛氣,使「內三合」,從早先的厚意念,變成薄意念,也就是微微一想,勁力就上身。再經過刻苦的鍛煉,達到一個「看見什麼身上有什麼」的層次,我看見一座山,我就是山,我看見水,我就是水,只有這樣才算走上正路。《手臂錄》中說槍,實際上說的是拳,裡面說一品拳術「我無所能,因水生波,因火做焰...」這是一個狀態。
那麼,我們現在身形和勁力都夠了,那麼我們怎麼用精神呢?《越女論劍》中說:外示安逸,內實精神,見之如好婦...。我們需要一個精神,為什麼需要一個精神,我們舉個例子。
我們都是由猿猴變化而來,是為畜道。老虎去捕捉獵物,不管獵物體型如何,哪怕是一隻兔子,老虎也不是大老遠就跑過去,而是小心翼翼的接近,直到到達最佳距離是,奮起一博,那一瞬間精神完全灌注,肢體完全順達,有孤注一擲的感覺。通過這個例子,能夠看出,哪怕你有絕對的優勢,也不要輕視對手,調用精神以達最佳狀態,因為武術,本身就是生死之術。
我們通過養生的波瀾不驚的意識形態,轉變成「驚、炸」的意識形態。也就是說,用這兩種意識,找到自身的松緊,松緊而入呼吸,會呼吸而後能打人。
我說的松緊,不是練功的松緊,是實際打人時的松緊,什麼是松,人什麼時候最松?如何放鬆?等等就不說了,這里寫不下。
我舉個例子,比如半夜你回家,家裡沒人,你摸著黑開了房門,突然發現一個人向你撲來,正常人都是嚇一跳,但是請注意肢體反應,被嚇到的人,首先是心臟瞬間緊縮,血壓瞬間升高,肌肉瞬間緊湊,大腦意識信號來不及調用肌肉,所以會短時間發抖,痙攣,呼吸加快。
這個例子,講的是「驚」,先驚自己後驚別人,驚了別人,氣血形成大約1秒左右的阻塞,1秒足矣讓對方喪命。上面講的是個例子,但是不是練法,參見形意拳的「震與釘」的五行拳術,「驚炸」概念參見意拳的「拳舞」。
「驚」是前因,「炸」是用法,如同將一粒炸葯埋藏體內,由內而向外的爆炸。
舉個例子,我出一掌,對方手臂橫攔,我集中對方手臂,但是對方感覺渾身一震,氣血翻湧,說話帶哭音兒,這就是「炸」
炸是一個方法,這個方法是一個泛指,不光限制於手或者拳,我舉個例子,供你領悟。
打人時,我們從不把拳或者掌放在對方身上,也就是不把勁擱在對方身上,就好比,我手中拿了一塊泥巴,我只是把泥巴摔到了對方臉上,而我的手沒有接觸對方。
這就是炸!
自己全身炸,使對方一點炸,而後作用於全身。
發力,從表面上看是「打形」,也就是破壞了對方的身體,而實際上,打的是對方的精神,一瞬間,對方體會的是萬念俱灰的感覺。
你找一個帆布包,別找沙袋,體驗一下被人發力的感覺,那一瞬間覺得什麼都結束了,什麼都沒有了,大腦一瞬間空白。接受力的一瞬間吐氣,吸十吐三,可不受傷。
這就是發力,當然,發力還有形體的要求,比如裹膝,掩襠,合跨,束腰....等等等等幾十個要點,但是,歸根結底,是兩個東西,第一:形態,第二:意識。
發力屬於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本事,清末民初所有的武術家,有史可查的,會發力的,沒有活過60的。
近代武術書稱「藝之下乘,有違養練參半之意,蓋,不得已而用之。」
發力別持續太久,比如練習1各月發力,那樣身體就毀了,發力是逗出來的,不是練出來的,需要時間,如果你感覺肋下疼,或者後腦疼,請不要繼續練習,雖無生命之憂,但有周身不遂之嫌。

我說的實在很籠統,實在抱歉,還是那句話,用文字能寫出來的就不是武術了,否則人人都是大師,我只能用有限的文字,表現我一點膚淺的實際經驗,當然也有理論契合點。
我時間到了,下次再聊。

㈧ 三大內家拳訓練方法對比,看了就知道自己適合練什麼了

中國武術種類繁多,不完全統計有完整訓練體系的流派有兩百多個。傳統武術里有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心意拳等等,但是站樁是大多數武術採用的方法。大的門派像武當、少林寺等等,都有站樁功法。在所有的傳統武術中,形意拳是其中獨樹一幟的拳種,其勁法凌厲,打法硬朗,難得的是上攻很快,有一年打死人之說,其體系完整,但動作簡單,易學易練,深得眾人的喜愛。這簡單的招式後面蘊藏的了很多看不見的幸苦和練法。形意拳練的是勁,不是動作,動作知識皮毛,所以形意拳的練法,在動作的背後,是功夫,是勁力。形意拳首先是要練明勁,之後就是練暗勁。形意也罷,太極拳也罷,傳統武術修煉大體需要經過四個階段,修正身法,換勁,練勁,用勁。站樁,能解決修正身法和換勁的問題。三體式和五行拳解決練勁和用勁的問題。站樁的要領很多,但是最核心的就是身法,很多人不懂,有些人懂但是沒有足夠的重視。所以站樁不能出好的效果,有些人會站樁站的腰疼。
我們都知道形意、八卦、太極被圈內人士都稱為內家拳法,那他們的內在修練的東西就應該是一樣的,我就形意拳的修練方法做一個敘述。
樁功:三體式(定式),通過樁功形成一個整勁後,在求上下左右前後的爭力和分力,以求達到協調一致。
動作勁力的鍛煉步驟:形意拳以五行拳為功,對應五臟六腑,對人體的軀干,四肢、頭、頸各部位以外三合要求,內三合以對五臟六腑。分別進行訓練,使每個拳式都能練到「整勁」,稱為「六合」。
抖勢:也就是基本勁力的練習:五勁;踩勁練法以鍛煉步法和腿的力量,撲勁練法以鍛煉發勁和腰腿力,裹勁練法以鍛煉卸化和抗擊打能力,束勁練法以鍛煉身法和步法,決勁練法以鍛煉前四勁之剛、脆和心志。
抓功 :以上勁力合一後就得找一陰暗地方以鍛煉人的精神感應和氣質。
三大內家拳訓練方法對比,看了就知道自己適合練什麼了
轉七星;這跟八卦掌的練轉九宮是一樣的,主要是盤五行拳在各樹樁之間來迴旋轉,以鍛煉在多人下能實戰之能力。
以上是形意拳的鍛煉整勁之方法,但還不是古形意的鍛煉方法,古形意有一套完整的整勁鍛煉方法和觀人天資修練訓練法,比上面出整勁快的多。但整勁不是拳學的終極內勁,這不過是達到明勁(易骨)的極致而矣,練到此不過是為內勁入骨打下了堅實基礎。在往後練就得在樁功和盤拳上多加苦功,以求能練出「搜骨力」和「脫骨力 」。 「搜骨力」和「脫骨力」均有一套完整訓練方法,不是本篇講的內容,待意厚在慢慢敘述吧。
我們都知道形意、八卦、太極被圈內人士都稱為內家拳法,那他們的內在修練的東西就應該是一樣的,我就形意拳的修練方法做一個敘述。
樁功:三體式(定式),通過樁功形成一個整勁後,在求上下左右前後的爭力和分力,以求達到協調一致。
動作勁力的鍛煉步驟:形意拳以五行拳為功,對應五臟六腑,對人體的軀干,四肢、頭、頸各部位以外三合要求,內三合以對五臟六腑。分別進行訓練,使每個拳式都能練到「整勁」,稱為「六合」。
抖勢:也就是基本勁力的練習:五勁;踩勁練法以鍛煉步法和腿的力量,撲勁練法以鍛煉發勁和腰腿力,裹勁練法以鍛煉卸化和抗擊打能力,束勁練法以鍛煉身法和步法,決勁練法以鍛煉前四勁之剛、脆和心志。
抓功 :以上勁力合一後就得找一陰暗地方以鍛煉人的精神感應和氣質。
轉七星;這跟八卦掌的練轉九宮是一樣的,主要是盤五行拳在各樹樁之間來迴旋轉,以鍛煉在多人下能實戰之能力。
以上是形意拳的鍛煉整勁之方法,但還不是古形意的鍛煉方法,古形意有一套完整的整勁鍛煉方法和觀人天資修練訓練法,比上面出整勁快的多。但整勁不是拳學的終極內勁,這不過是達到明勁(易骨)的極致而矣,練到此不過是為內勁入骨打下了堅實基礎。在往後練就得在樁功和盤拳上多加苦功,以求能練出「搜骨力」和「脫骨力 」。 「搜骨力」和「脫骨力」均有一套完整訓練方法,不是本篇講的內容,待意厚在慢慢敘述吧。
[page]
我們都知道形意、八卦、太極被圈內人士都稱為內家拳法,那他們的內在修練的東西就應該是一樣的,我就形意拳的修練方法做一個敘述。
三大內家拳訓練方法對比,看了就知道自己適合練什麼了
樁功:三體式(定式),通過樁功形成一個整勁後,在求上下左右前後的爭力和分力,以求達到協調一致。
動作勁力的鍛煉步驟:形意拳以五行拳為功,對應五臟六腑,對人體的軀干,四肢、頭、頸各部位以外三合要求,內三合以對五臟六腑。分別進行訓練,使每個拳式都能練到「整勁」,稱為「六合」。 抖勢:也就是基本勁力的練習:五勁;踩勁練法以鍛煉步法和腿的力量,撲勁練法以鍛煉發勁和腰腿力,裹勁練法以鍛煉卸化和抗擊打能力,束勁練法以鍛煉身法和步法,決勁練法以鍛煉前四勁之剛、脆和心志。
抓功 :以上勁力合一後就得找一陰暗地方以鍛煉人的精神感應和氣質。
轉七星;這跟八卦掌的練轉九宮是一樣的,主要是盤五行拳在各樹樁之間來迴旋轉,以鍛煉在多人下能實戰之能力。
以上是形意拳的鍛煉整勁之方法,但還不是古形意的鍛煉方法,古形意有一套完整的整勁鍛煉方法和觀人天資修練訓練法,比上面出整勁快的多。但整勁不是拳學的終極內勁,這不過是達到明勁(易骨)的極致而矣,練到此不過是為內勁入骨打下了堅實基礎。在往後練就得在樁功和盤拳上多加苦功,以求能練出「搜骨力」和「脫骨力 」。 「搜骨力」和「脫骨力」均有一套完整訓練方法,不是本篇講的內容,待意厚在慢慢敘述吧。
上面說了形意拳內在的修練形式,在說說八卦拳的內在修煉形式。
八卦拳的樁功:同形意樁功效果一樣。
動作勁力鍛煉步驟;我想應該是以單式轉掌為主,一般有八個單式。其效能和形意五行拳差不多,就所求的勁力不一樣,故動作形式也不一樣,但都是求整勁。
抖勢:八卦拳的樁功就有練各勁力的方法,有八個樁,我不會練八卦,故說不出其內在究竟勁力修練在那?
抓功:不管是形意還是八卦都應該有這套修煉法,如沒有就是沒得到傳授,因這是鍛煉人的精神氣質的,沒經這鍛煉,就沒武人的兇猛之氣,這套練法必須到陰暗或陰深的墳場去練,結合「起拔」精神的修練法,必能練出過人的膽氣。
轉九宮:和形意拳的轉七星一樣,但我在看了《陰陽八盤掌》後有一式是專門鍛煉這技能的。
上面說了形意、八卦、這就說說太極練法,寫太極內在形式,我平時沒讀過太極拳的書,也沒練過太極,只能從形意拳的內在修練法來探討!寫的不對的地方望行家指正!
太極樁功:同上面形意、八卦的效果一樣。就不多說。
動作的勁力鍛煉步驟:太極的十三式都是單式,這和形意、八卦是一樣的,其內在修練都應該是一樣,這和現在流行的套路有本質的區別,但練的還是「整勁」,萬變不離其宗。不過是和形意、八卦的功架不一樣而矣。
抖勢:太極抖式的勁力如何上身,我還真說不出,還沒見到有練太極練這方面的,不過不等於沒這個鍛煉步驟,沒有的話,步法、身法和勁力從何而來,就練套路就能練出這些嗎?是不可能的。抖勢中包含有抖大桿等外練法,三家都有。
抓功:一樣和形意、八卦都有這樣的鍛煉方法。
太極好像還沒有轉七星和轉九宮的練法,有沒有我不知道,因太極保守的太厲害,就是有也是少數人幾人偷師練的。在我的看法太極拳沒有這套技能的,還沒聽說有練太極上過站場的傳說。
如果真喜歡武術的話,建議大家站樁,練練樁功和形意拳。這是現在很多人都驗證過的,比較認可的較好的健身、上功方法。用無極樁修正身法,混元樁進行換勁,然後三體式練勁,經過五行拳進一步練勁用勁,形意拳的上功速度快,勁力霸道兇猛。訓練體系完整,卻比較簡單,效果非常好,有「一年打死人」之說。相對於太極的「十年不出門」,效果非常顯著。

㈨ 五行拳圖譜

武當太乙五行拳行功圖譜
預備式:太虛羽化 歌 訣:太虛羽化自新生 忘掉吾相道自明。 自然妙法演大道 融匯虛空顯真形 解:預備式,顧名思義,就是練習五行功的准備式。 「太虛羽化自新生,忘掉吾相道自明。」此二句的含義講述了無中生有,陰極必陽的太極之理。忘掉我相,進入無為,使知「道」之何物。 「自然妙法演大道, 融匯虛空顯真形。」此二句的含義講述了:「道」法自然的道理。真種子產於虛空無形的靜態之中。 在做預備式的時候,應首先著重做好放鬆,讓身體全面的放鬆下來。周身無一掛礙之處。繼而,須發聚松,毛孔齊張,達到練功者的身體與宇宙虛空融匯在一起。進入無為、無形、無相的境界。 行功姿勢:身體自然站立,兩腳橫開與肩同寬,成11字形。頭正身直,二目垂簾向前下方斜視,從頭到腳,進行周身放鬆。兩手自然下垂,貼於大腿兩側。 心 法:身體放鬆後,觀想自身與茫茫宇宙混然和為一體,進入忘我境界。 行功要領:在練功時要慢慢的放鬆,體現慢而融之的特點。當身體鬆弛之後,方可行功。在練時,要重點體會身體的鬆弛感覺。 第一式: 真元內固 歌 訣:跨虎登山目瞪圓 真元鼓盪壯先天 築基煉氣是根本 內煉真陽此為先 解:真元內固,顧名思義,就是讓真元內在穩固的意思。「跨虎登山目瞪圓,真元鼓盪壯先天。」此二句的含義講述了真元內固式的動作要領及目的。跨虎登山講的是本式以騎跨動作為主,目瞪圓,是指開目行功,目的是用力瞪圓雙目,使腎中的真氣上提,已達到陰升陽降的目的。 「築基煉氣是根本,內煉真陽此為先。」此二句的含義是講述所有內練之法的根本是築基練氣。練氣的主要方法就是練真陽之氣。因此,太乙五行功的第一式就是鍛煉腎臟。當真元內壯達到鼓盪開合的時候,就達到本式的鍛煉目的。 行功姿勢:接太虛羽化,兩腿彎曲,身體逐漸下蹲成中馬步樁,開目行功平視前方,兩手握固上提,兩臂向後背彎曲,外勞宮穴貼於後腰眼處(即腎臟外部)。 內功心法:行功時,觀想太陽照射在腰間,以命門為中心,包括兩腎在內,形成一個如太陽熱的圓形物體,其熱度直透體內。使腰腎發熱,身體舒適,頭正身直,法度自然圓潤,無任何僵硬痕跡。 行功要領:在行功時,要注意動作的精準。應當注意的內容有二: 1、開目,此動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腎水上提。 2、在行功時,一定要觀想到兩腎發熱的程度才可以連下一式。 目 的:河圖曰:「天一生水」,在人身體中五行屬水者,腎也。人的身體體質的好壞,內臟功能的強弱,與腎臟功能有直接的關系。腎主藏精,精是人體生命的能量來源,更是內煉成丹的基本物質。 在內丹功中,常有兩腎如湯煎得說法,就是兩腎在內功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發熱。進行練精化氣的行功。此式讓兩腎人為的發熱的目的,也是為了鍛煉腎臟的功能。人為的創造兩腎如湯煎得功態。 第二式: 手托明月 歌 訣: 五行密錄法為先 太陰真氣內外連 金風引動潤肺腑 精華無形入丹元 解:此式名:手托明月,明月是太陰的別稱。說明此式是練手太陰經的。「五行密錄法為先,太陰真氣內外連」此二句的含義是指:在五行之中,金是五行之首,在人體五臟中,肺臟也是在最高的位子。肺是主宰人體的表裡的臟腑,有人體內外相連的功能。「金風引動潤肺腑,精華無形入丹元。」此二句的含義是太陰經得真氣流動以後,所帶來的效益,就是肺腑的滋潤。金能生水,水則是腎精的必備物質。故說精華無形入丹元。 行功姿勢:原式;兩手由身體兩側向前慢慢抬起,手指向前,手心向下,與肩同高。略停片刻,然後向外翻手,手心向上,由手大拇指向外引動,慢慢地向有左右橫開二臂,與身體成一線,略高於肩,手心向上,如托明月,略靜片刻。然後翻手手心向下,由身體兩側慢慢下壓,至於小腹同高後,兩手合向小腹前作抱球狀,兩手指相距一寸許,手心向上。慢慢上抱,與臍同高,翻手下壓,慢慢歸原式。反復4-8次。 心 法:兩手外展時,要以大拇指引動手臂像身體的兩側展開,要順其臂自動而動,雙手展開後要有托物之感,觀想雙手各托一輪明月,翻手下壓,抱球式要有內氣歸於丹田的感覺。 行功要領:在做此式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兩手上抬時,要注意吊球之式,兩手外展的時候,要注意引動和自動相間。 2、在兩手下落的時候,要注意兩手的輕靈性,輕靈柔軟方有鶴形之勢。 3、在兩手上抱時,要注意兩手要有抱腹的感覺。 4、反手下壓時要有引氣歸元的感覺,所謂氣壯丹田即是此意。 目 的:開太陰肺經,以壯肺經之氣,肺經之氣又稱為金氣。在丹功中的五行理論中,金生水,金氣的旺盛有利於腎水的生成。 肺臟的強盛,則人的吐故納新能力旺盛,以利於周身毛孔的自然張開,與天地宇宙相呼吸,用歸元法,引內氣歸入丹田。 第三式 托天翹剪 歌 訣:五穀納精法最全, 一粒黍米產黃田。 托天翹剪回首式, 脾胃安寧可擎天 解: 托天之勢,顧名思義。手向上托舉,翹剪乃是手向上翹起之意。「五穀納精法最全,一粒黍米產黃田。」此二句的內涵講的是此式是運化五穀精微的最好方法。人的後天精氣來源於五穀,有脾胃來消化、吸收。因此,脾胃功能的強於弱,將直接的影響人體吸收五穀精微的效果。「托天翹剪回首式,脾胃安寧可擎天。」此二句的內涵之意,是講該式的練功動作特點。以及,該式的鍛煉的臟腑和效果。這兩句話重點的強調了在做該式的時候。要注意的動作如回頭等。 行功姿勢:由原式起,雙手由身體兩側向身體前抱起,指尖相對,相距一寸,手心向上,到與臍同高後,左手翻手向下壓至身體側面原位,右手繼續上提至胸前,手心向上,指尖向前旋轉,托至頭頂,至極點。頭慢慢左轉,開目左看。左右各6次。 心 法:1、雙手上抱時,體會抱腹的感覺。 2、雙手上下相撐時,要有托天撐地的感覺 3、轉頭時盡量向後看。 行功要領:在做此式時,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抱腹時,要切實報到有大腹便便,沉沉欲墜的感覺後。方可做兩手上下齊分托天、翹剪之勢。 2、在做托天、翹剪的時候,應當注意感受兩手上有托天的感覺,下有按地的感覺。 3、要盡力的回頭後看。 目 的: 脾胃是人體五臟中,攝取五穀精微的重要臟腑,人食五穀經食道而入胃,經脾胃的運化吸收,才能補充人體的需要。是人體度外吸收能量的主要臟腑。脾胃功能的強弱將直接影響人體的健康。 第四式: 霸王舉鼎 歌 訣: 東海青龍將名揚 內藏三魂升瑞祥 霸王舉鼎千斤力 三焦通暢萬壽疆 解:此式之名霸王舉鼎,乃說此式之功效可以增長力量。「東海青龍將名揚,內藏三魂升瑞祥。」東海青龍為隱喻:東者:甲乙木也;青龍:肝也,修真圖中喻此處藏魂。此二句的含義是肝臟的功能上升了,三魂則安詳寧和。面先瑞祥。「霸王舉鼎千斤力,三焦通暢萬壽疆。」肝膽脾胃乃位於中焦,上連心肺,下系腎大小腸。其功能住人體的排泄。此二句內涵之意是:肝膽臟腑的功能正常,則人體三焦通暢。肝膽的功能增強,人體的筋腱的力量就強大。 行功姿勢:由原式起,雙手由身體兩側向身體前抱起,指尖相對,相距一寸,手心向上,經腹部繼續上提,至前胸,手心向上,指尖向前旋轉,托至頭上,至極點手心向上,指尖向後,兩手相距8寸許。然後兩手合十,指尖向上,兩掌相距2寸,由胸前降入丹田,歸元。共做6次。 心 法:1、雙手上抱時,要有抱腹的感覺。 2、托天時要極力托起重物的感覺。 行功要領:在練此式時,應當注意如下幾點: 1、平心靜氣, 2、 在做抱腹時,重點體會兩手的手托重物感覺, 3、在做兩手上托時,要重點體會兩手上舉重物的感覺。如果練習者的中焦不適,在練習時應採用閉 氣法。即上舉時,閉住呼吸,默數6個呼吸。切忌:不可過多! 目 的:肝膽位居中焦,在人身體中,主排泄疏導之能。肝膽的功能越強,則排泄疏導的功亦強。則三焦通暢人體康泰。另外,肝臟是人體藏血、排毒的重要器官,肝臟的功能強盛,則人體藏血、行血的功能就強。霸王舉鼎的目的就是要加強肝臟的功能。 第五式 倒轉河車 歌 訣:河車依法倒行拳 內升真水降心元 陰陽交替並行用,抽坎添離法延年 解:顧名思義,倒轉河車的功能就是把腎水提升上來,用以平和體內的心火。「河車依法倒行拳,內升真水降心元。」倒行拳:即是倒轉拳。內升真水指的是腎水,降心元之的是降心火。 此二句的內涵之意是:形容該式的動作要領,以及行功的作用。 行功姿勢:由原式起,雙手由身體兩側向外轉動,手心向前,握固。然後向前慢慢抬起小臂,雙肘同時彎曲成90度,拳心向上,拳眼向外,放於身體兩側。然後開始做立體太極式圓周運動,先轉動左拳,即左拳向前下------前-----前上,與乳同高。然後收回腰間。右手同時動作,向後收回,將拳收到腰間。然後慢慢的向前運動(同左拳一樣)。左右手同時運動,各做6-----36次。 心 法:速度要求緩慢,不宜過快。要細細體會雙手及兩拳的感覺。 行功要領:在行功中,要注意兩拳所轉得遠的大小。不可過小,尤其是兩個拳向後的時候,一定要盡處。 這是要重點體會肘部的感覺。兩拳向前的時候,要重點的體會小臂到肘的感覺。 目 的:此式是以調節心臟功能為目的。心臟的強盛,人的經歷就旺盛。因此,打開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使真氣不斷的充盈兩經,達到陰平陽秘地目的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收式 五氣朝元 歌 訣:意氣相抱法易精 氣遍周身法常行 練就五行精華後 五氣朝元歸丹庭 解:顧名思義;就是周身所有的真氣,都流回丹元。「意氣相抱法易精,氣遍周身法常行。」此二句的含義是練功的具體要領,就是意氣相抱,用來行功。「練就五行精華後 五氣朝元歸丹庭」此二句的含義是指行功後,要注意的是五氣朝元收功。收功地目的是把練功所的真氣,收到氣海丹田之中。收功在整個練功的過程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練功是為了使人的精氣神更加充足,收功則是把所練之氣全部的收凈。如果收功時沒有把所練之氣收凈,真氣 就會在平時不由自主地在全身流動。習練者就會感到周身不適。因此,習練者切忌。 行功姿勢:由原式起,兩手由身體兩側向小腹丹田處抱合,雙手重疊一處左手內勞宮扣與右手外勞宮,扣於丹田處,頭正體直,目視前方。 心 法:意想周身真氣通過肢體經脈回歸丹田,直到收凈為止。 功法名稱: 預備勢(無極勢) 起勢:混元一氣,旋轉乾坤 1、白猿出洞,雙峰拜日 2、懸崖勒馬,海底頂雲 3、蛟龍溟濛,雷劈山洪 4、犀牛望月,轉身托天 5、青獅抱球,閃起金庭 6、豹子含美,仰頸驚林 7、大鵬展翅,群獸震驚 8、花鹿采芝,俯飲清泉 9、黃蟒含津,戲引眾猛 10、鯉魚打挺,波浪滔天 11、雄鷹探山,雙擒雞群 12、仙鶴騰空,飛舞風雲 13、金猴竊丹,爐火皆平 14、鯨鱷探月,波平浪靜 15、黑熊反掌,威震森林 16、金蟾脫殼,醉卧瑤池 17、喜鵲登枝,寒立梅蔭 18、蒼龍入海,意守心寧 19、野馬抖鬃,烈性飛騰 20、神猿入洞,性歸心田 21、彩鳳凌空,百鳥齊鳴 22、伏虎靈台,永守黃庭 23、搶元守一,正氣共存 收勢:動靜結合,反轉乾坤
鍛煉武當太乙五行拳的主要措施
根據練習太乙五行拳的實踐出發,此拳的修煉不能一蹴而就,必須講究方法,需要時間,循序漸進,不打好扎實的基本功,就難以達到健身祛病的效果,所以主要措施有以下幾點。
明拳理勤習練
練習此拳要先知道其理論,探尋研練之規律,進行科學的鍛煉。現代科學證明,內氣是一種特製質流,是人體潛在的客觀存在,但內氣的出現必須經過專門的訓練,掌握內在的規律。內家雲:拳起於易,理成於醫。欲習練太乙五行拳,首先必須學習太乙五行門的基礎理論體系,從中探尋修煉之規律。大家都知道人體奇經八脈十二經絡與五臟六腑相生相通,所以三節鬆柔,九竅相通,太乙真元即能循五行流注,最後養氣歸丹,達到內以養身,外以祛病,抗老防衰,延年益壽之效果。
首先練好基本功
武當太乙五行拳的基本功是九宮旋轉十二樁法。打松胯關節是入門關鍵,扎扎實實地練習基本動功。重視架勢方位與手型,把握每招每式的方向,不能隨心所欲,任意變換,錯走一步,就會影響整套拳術的路線。只有外形的准確,內功的理順,才能得到「完整一氣、渾然天成」的意境,達到通三關九竅,有利於整體合一,內外合一,方可進入內氣的導引,混元氣的培養,內丹的形成。
養浩然之氣,達到身心雙修,水到渠成
把住整體和內外合一,注意循序漸進,做到持之以恆。對初學者來說必須力求放鬆、均緩,消除拙力。不僅要求外形姿勢正確,而且要做到纏韌、柔中有剛,從鬆柔入手,化剛為柔,繼而積柔成剛,最後達到剛復歸柔的練功步驟。在復雜、連貫的動作中處處保持整體合一。把基礎打牢固,才能有利於拳架成型、技術提高。力爭做到整體放鬆,心靜意專、柔韌圓活、綿綿不絕、神形兼備、內外相合、身法中正、任憑陰陽,使內外合一,但絕不能好高騖遠、急於求成。要求不急躁、不厭煩、心平氣和,循規蹈矩,在行功走架上怡養浩然之氣,達到身心雙修,自然水到渠成。
實事求是,務真進取
武當太乙五行拳雖然是重要的健身與預防疾病的手段,可以調劑、改善生理功能,增進身心健康,延緩衰老,但不是長生不老葯,不能治百病。練習者還是要相信科學,破除迷信,有病者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接受醫務治療,再結合自身實際病情進行練拳,只有雙方有機的結合,因人因病而宜地鍛煉,才會有較好的效果。

㈩ 形意拳如何發力

由內向外的瞬間爆發力,,,沒有內功,發不出來。長時間形意拳鍛煉產生的。

閱讀全文

與定式五行拳發力訓練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原中歸納的方法有什麼局限性 瀏覽:508
燈具遙控安裝方法 瀏覽:984
在家地震預警有哪些方法論 瀏覽:398
氣缸圓柱度的檢測方法 瀏覽:214
東風制動燈故障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309
簡諧運動研究方法 瀏覽:123
幼兒異物吸入的搶救方法有哪些 瀏覽:210
開衫毛衣尺寸的經典計算方法 瀏覽:356
廣電有線連接方法 瀏覽:826
局解血管的檢查常用方法 瀏覽:987
瑜伽的技巧和方法 瀏覽:833
寫出五種植物的傳播方法 瀏覽:97
治療脾氣差的最佳方法 瀏覽:814
花卉滿天星的種植方法 瀏覽:966
風控未通檢測方法 瀏覽:767
根管治療術的步驟和方法 瀏覽:180
去腳臭的簡單的方法 瀏覽:934
二年級語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瀏覽:68
學前教育研究方法課題 瀏覽:866
瑜伽胳膊鍛煉方法 瀏覽: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