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醫學心理學結業考試那些內容
醫學心理學:綜合國內外多種與醫學有關的心理行為科學理論、知識和技術,根據我國醫學教育發展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新興交叉學科。它研究心理變數與健康或疾病變數之間的關系,研究解決醫學領域中的有關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為問題。
行為(廣義):將「行為」理解為個體內在的和外在的各種形式的運動,也包括主觀體驗、意識等心理活動和內臟活動。
強化:指環境刺激對個體的行為反應產生促進過程。如果兩者結合的次數越多,條件反射形成就越鞏固。
泛化:是反復強化的結果,不僅條件刺激本身能夠引起條件反射,而且某些與之相近似的刺激也可引起條件反射的效果,其主要機制是大腦皮質內興奮過程的擴散。
懲罰:是指行為結果的導致了消極刺激增加,從而使行為反應減弱。
消退:是指非條件刺激長期不與條件刺激結合,已經建立起來的條件反射消失的現象。
感覺:當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個別屬性在人腦的反映,或說是機體的感覺器官對環境變化的反應。
知覺:當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及其外部相互關系在人腦的反映,或者說是感覺器官與人腦對刺激的解釋、分析和整合。具有選擇性、整體性、理解性、恆常性。
觀察: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知覺。它包括積極的思維活動,也稱為思維的知覺。
記憶:人腦對過去經歷過的事物的識記、再認和回憶。識記是個體獲取經驗,記住事物的過程。再認與再現是記憶的兩種表現形式。再認是過去經驗過的事物再度出現時仍能認識。再現也稱回憶,是人們過去經驗過的事物在頭腦中重新重現的過程。
注意:心理活動對某種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本身並不是獨立的心理活動過程,而是伴隨心理過程並在其中起指向作用的心理活動。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兩個特點。具有選擇功能、保持功能和對活動進行調節與監督的功能。分為無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後注意三種。注意的品質:注意廣度、注意的穩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轉移。
思維: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的反映。間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維的主要特徵。★意志:自覺地確定目的,並根據目的來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各種困難,從而實現目的的心理過程。★個性/人格:指一個人整個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個性的特徵包括穩定性與可變性、獨立性與共同性、整體性、生物制約性與社會制約性。
氣質:不以活動目的和內容為轉移的典型的、穩定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性。類型:多血質、粘液質、膽汁質和抑鬱質。氣質體現了個性的生物學內涵,無好壞之分。★ 性格:個人對客觀現實穩定的態度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其特徵包括:對待事物態度方面的特徵;性格的理智特徵;性格的情緒特徵;性格的意志特徵。
情緒和情感: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及伴隨的心身變化。情緒和情感在概念上也存在一定的區別,主要表現在:⑴情緒的產生與生理性需要能否得到滿足有關;而情感多與與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系。⑵情緒具有明顯的情境性,一般由情境所引起,具有不穩定性;而情感一般不受情境所左右,具有穩定性、深刻性。⑶情緒比情感強烈,具有沖動性和明顯的外部表現。
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身體的虛弱現象,而是一種在身體上和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
心理衛生:也稱心理健康。目前包括三層含義:一門學科,即心理衛生學;心理健康狀態;專業或實踐即心理衛生工作。
心理應激:個體在察覺需求與滿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時傾向於通過整體心理和生理反應表現出來的多因素作用的適應過程。
生活事件: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問題,是造成心理應激並可能進而損傷軀體健康的主要刺激物即應激源。目前在心理應激研究領域,生活事件或應激源包括了生物、心理、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刺激。
應激反應:指個體因為應激源所致的各種生物、心理、社會、行為方面的變化,常稱為應激的心身反應。
心理評估:應用多種方法所獲得的信息,對個體某一心理現象作全面、系統和深入的客觀描述,這一過程稱為。
心理測試:指在標准化的情境下,對個體某一心理現象做全面、系統和深入的客觀描述。這一過程稱為
常模:指某種心理測驗在某一人群中測查結果的標准量數,即可比較的標准。常模形式有均數 、標准分 、百分位 、劃界分、比率(或商數)等★ 信度:指測驗分數的可靠性,通過對測驗分數測量誤差的計算來估計。估計不同的誤差可採用分半信度、α系數、正副本相關、重測信度、評分者之間一致性。★效度:測驗結果的有效性。同信度檢驗一樣,效度檢驗方法也有多種:內容關聯效度、效標關聯效度、結構關聯效度(因素分析是其最常用的方法)。
比率智商:計算方法為IQ=MA/CAX100離差智商:計算方法為IQ=100+15(X-M)/SD智力測驗:評估個人一般能力的方法,它是根據有關智力概念和智力理論經標准化過程編制而成。心理干預:在心理學理論指導下有計劃、按步驟地對一定對象的心理活動、個性特徵或心理問題施加影響,使之發生指向預期目標變化的過程。心理治療是心理干預中最常用的方法。
心理治療:以醫學心理學的各種理論體系為指導,以良好的醫患關系為橋梁,應用各種心理學技術或通過某些儀器以及一定的訓練程序,改善病人的心理條件,增強抗病能力,從而消除心身症狀,重新保持個體與環境之間的平衡,達到治療的目的。
暗示療法:一種古老的治療方法,它是指醫生通過對患者的積極調動來消除或減輕疾病症狀的一種方法。
生物反饋療法:個體運用生物反饋技術,控制和調節不正常的生理反應,以達到調整機體功能和防病治病的目的心理療法。生物反饋療法是一種通過內臟學習來改變自己不當生理反應的認知行為療法。
心身疾病:心理社會因素在發病、發展過程中其重要作用的軀體器質性疾病和軀體功能性障礙。
退化行為:個體喪失已經學會的與年齡相當的行為而恢復到過去發展階段的行為。
異常心理:指個體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特徵發生異常改變,又稱變態心理
焦慮:因受不能達到目的或不能克服障礙的威脅,使個體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受挫,或失敗感和內疚感增加,預感到不祥和擔心而形成的一種緊張不安及帶有恐懼和不愉快的情緒。
抑鬱性障礙:一種持久的心境低落狀態,多伴有焦慮、軀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屬情感性障礙的一個方面。
人格障礙:指從童年或少年期開始,並持續終生的顯著偏離常態的人格。這種人格發展的畸形與偏離狀態,表現出固定持久的適應不良行為,亦稱變態人格、人格異常、病態人格等。
神經性厭食:由心理因素引起厭食,以自願的飢餓和明顯的體重下降為特徵。
病人:指患有各種軀體疾病、心身疾病或心身障礙、神經精神性疾病的人。
病人角色:與病人的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的權利、義務和行為模式。
醫患關系: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交往過程,是一種特殊人際關系。
醫學心理咨詢:是心理咨詢中一個重要的分支,他的主要對象是病人或尋求醫學幫助和知道的人們,它著重處理的是醫學領域內的心理學問題。
醫學心理學基本研究方法:觀察法、調查法(晤談法、問卷法)、測量法、實驗法
大腦皮層的三級功能區與心理功能:皮質一級,投射區,區負責特定的感覺功能或直接參與運動的發起和執行;皮質二級區,投射-聯合區或單通道聯合區,主要進行信息加工和識別信息,只與特定的感知覺或運動功能有關;皮質三級區,多通道聯合區,已失去通道特異性,而具備對信息的綜合分析和對行為的計劃組織功能。負責實現由腦皮質許多協同區參與的心理活動的最復雜形式。經典條件反射的特點:.強化、泛化、消退
認識過程: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察覺,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注意等心理活動。
思維過程是在頭腦中對事物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的過程。思維根據思維方式分為動作思維、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根據思維的指向性分為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按思維的獨立程度分為習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情緒理論:①詹姆斯-蘭格理論:詹姆斯認為由環境激起的內臟活動導致了我們所說的情緒。蘭格認為認為情緒是內臟活動的結果,尤其強調情緒與血管變化的關系。②坎農-巴德理論:坎農認為情緒過程是大腦皮層對丘腦的抑制解除後丘腦功能亢進的結果,人的情緒體驗與生理反應是同時發生的。巴德擴展了坎農的丘腦情緒理論。③情緒的認知理論:諸多認知理論均認為認知活動在情緒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④情緒腦機制的有關理論:林斯利提出了以網狀結構為核心的情緒激活學說
意志行動①特徵:意志行動是有自覺目的的行動,總是與克服困難相聯系的,是以隨意運動為基礎的,這三個基本特徵互相關聯。目的是意志行動的前提,克服困難是核心,隨意運動則是基礎。②意志行動的心理過程:包括兩個部分:採取決定階段和執行決定階段。採取決定階段是意志行動的准備階段,執行決定階段是意志行動的完成階段。③意志品質包括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和自製性。動機沖突的基本表現形式:雙趨沖突、雙避沖突和趨避沖突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生理性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應激的心理行為反應1.情緒反應:焦慮、恐懼、抑鬱、憤怒2. 應激的行為反應:、逃避與迴避、退化與依賴、敵對與攻擊、無助與自憐、物質濫用。應激的生理反應:①心理-神經中介機制:以交感神經-腎上腺髓質為軸心,導致心理的、軀體的和內臟的功能改變,涉及非特應系統與向營養系統。②心理-神經-內分泌中介機制:以下丘腦-腺垂體-靶腺為軸心,通過各種內分泌激素引起一系列生理變化。③心理-神經-免疫機制:在應激反應過程中,免疫系統與中樞神經系統進行著雙向性調節。心理防禦機制:精神分析理論的概念,是潛意識的。當本我的慾望與客觀實際條件出現矛盾而造成潛意識心理沖突時,個體會出現焦慮反應,此時潛意識的心理防禦機制就起到減輕焦慮的作用。分為四種類型1.自戀型2.神經症型3.不成熟型4.成熟型。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否認、退行、幻想、轉移、合理化、反向、升華、幽默、潛抑等觀察法的基本過程要求①目標行為,根據觀察目的、方法以及不同階段選擇目標行為,並給予明確的定義,以便准確的觀察和記錄。②觀察時間,制定觀察期、次數、間隔時間和持續時間③資料記錄遵循記錄程序和方式④對觀察者提出相應條件,具備社會知識、專業知識和技能等晤談①用詞,通俗易懂,少用專業術語和地方方言,因人而異②提問方式,因人而異採用適當的提問方式③記錄,實施中一般不做筆記,可根據實際情況記錄最關鍵要點,但要徵得對方的同意④傾聽,注重自身表情動作、耐心傾聽、保持融洽⑤非言語溝通,是傳達和獲取信息的一個途徑。
常用心理測試:能力測試、人格測試、評定量表、神經心理測試和職業咨詢測驗。
標准化心理測驗條件①施測條件:測試環境和各種條件具備與否②主試者因素:嚴格按照程序執行,因為其態度情緒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被試者,否則將不能真實反映測驗效果③被試者因素:要求被試明確測驗的意義②針對測驗目的,選擇一份標准化的測驗工具,信度、效度高,具備常模和標准化的實施方法。
艾森克人格問卷:神經質(N)維度;內-外向(E)維度;精神質(P)維度;掩飾(L)量表。外向穩定(多血質)、外向不穩定(膽汁質)、內向穩定(粘液質)、內向不穩定(抑鬱質)
心理治療中人際關系的特點:①單向性:心理治療過程中關注的是病人的問題②系統性:心理治療要採用一系列有計劃、有針對性的措施幫助病人解決實際問題③正式性:治療者的責任就是為病人提供幫助,而不能超出這個范圍④時限性:心理治療的目的一旦達到以後,這種關系便告結束。
精神分析治療
⑵ 醫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科學研究必須有科學性,但在具體進行過程中有時會缺乏科學性。增強科學性的方法首先是要有科學態度,即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能從主觀願望出發,對待任何事物必須採取客觀態度。其次是實踐,在實踐中學習方法、科學思路、敏銳的觀察力並善於總結經驗和教訓。實踐就是去做,自己動手。醫學心理學是一門既有理論又是實踐的學科。如果不親自動手,不經常投身於實際工作中,知道一些理論而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這種理論是無用的。
臨床法
臨床法不是專指臨床醫學中的方法,它是與實驗法相對而言。臨床法的主要特點是對個人的行為作系統的和綜合性的詳盡描述,無比較標准。在具體作法上還可分個案史(case history)法、觀察法(observation method)和調查法(survey method)等方法。它是醫學心理學,特別是臨床心理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實驗法也需要臨床法相配合,例如在提供研究材料(如病人)時,一定要用臨床法。在檢驗實驗室的結果時,也要採用臨床方法。一般來說臨床法可在如下幾方面起作用:①詳盡描述一些罕見的重要現象和事物;②形成假說:通過對詳盡的個案招待的分析和歸類而形成新的假說;③印證理論:理論為一般性、概念化。通過臨床法的研究,使它在個案中得到印證。
臨床法有應用廣泛、實施方便、不要特殊儀器等優點,但也有一定限制。主要是在收集歷史、觀察和調查行為時,較難排除主觀和偏見,或者將個人願望加入收集的材料中,這樣便損害了科學性,因此需要其他客觀方法來補充。
實驗法
測驗法
⑶ 醫學心理學是什麼
醫學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方法與技術應用到醫療實踐中的產物。醫學心理學是心理學與醫學的交叉,是醫學與心理學結合的邊緣學科。它既具有自然科學性質,又具有社會科學性質。醫學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醫學領域中的心理學問題,即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病因、診斷、治療
⑷ 醫學心理學的醫學心理學研究內容
醫學心理學是研究心理因素與健康的相互關系,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預防、診斷與治療中的作用的科學。
⑸ 什麼是醫學心理學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醫學心理學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方法與技術應用到醫療實踐中的產物,是醫學與心理學結合的邊緣學科。它既具有自然科學性質,又具有社會科學性質,包括基本理論、實際應用技術和客觀實驗等內容。醫學心理學兼有心理學和醫學的特點,它研究和解決人類在健康或患病以及二者相互轉化過程中的一切心理問題,即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病因、診斷、治療和預防中的作用。如怎樣克服過度焦慮,如何消除抑鬱,醫生與病人如何建立和諧的關系,等等。
我國醫學心理學工作者根據多年的工作實踐和科學研究,並引進最新自然科學的思想和概念,已經對醫學研究領域中人在健康和疾病的若干關系問題上建立了自己的理論體系。概括起來,大致有6個基本觀點,也成為研究的基本出發點。
1.心身統一的觀點:一個完整的個體應包括心、身即精神與軀體兩個部分,兩者相互影響。對外界環境的刺激,心、身是作為一個整體來反應的。
2.社會影響的觀點:一個完整的個體不僅是生物的人,而且是社會的人。他生活在特定的環境之內,生活在不同層次的人際關系網中,即人生活在一個多層次多等級的系統中。各層次之間既有縱向的相互作用,又有橫向的相互影響。
3.認知評價的觀點:心理社會因素能否影響健康或導致疾病,不完全取決於該因素的性質和意義,還取決於個體對外界刺激怎樣認知和評價,有時後者佔主導地位。
4.主動調節的觀點:個體在成長發育過程中,逐漸對外界事物形成了一個特定的反應模式,構成了相對穩定的個性特點。這些模式和特點使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個體在與周圍人和事的交往中,保持著動態平衡。其中心理的主動適應和調節是使個體行為與外界保持相對和諧一致的主要因素,是個體保持健康和抵禦疾病的重要力量。
5.情緒作用的觀點:情緒與健康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良好的情緒是健康的基礎,不良的情緒是疾病的原因。在臨床心理學中,情緒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
6.個性特徵的觀點:面對同樣的社會應激,有的人得病,難以適應,有的人則「游刃有餘」,很快度過「難關」,這之中與個性特徵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上述6個出發點貫穿於醫學心理學研究的各個領域,指導醫學心理學在臨床各個方面的工作和研究。
⑹ 醫學心理學包括哪些分支
廣義的醫學心理學研究內容十分廣泛,分支也很復雜。我們把醫學心理學分為下面幾個分支: 臨床心理學:又稱診療心理學,它研究在醫療過程中有關診斷、治療、護理中的心理問題,並且應用心理診斷和心理治療的理論與技術為臨床實踐服務。 病理心理學:又稱變態心理學,它是研究病態的心理現象,包括人的認識活動、情感活動、意志活動和人格等方面的異常表現,探討病態心理的發生、發展的規律。 心身醫學:主要研究社會-心理因素引起的身心障礙,重點研究身心疾病的發病機制、治療和預防的問題。 神經心理學:研究高級神經活動機能與行為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採用神經心理學的測驗方法為測定和診斷腦的局部病灶提供依據。 心理診斷學:使用各種心理測驗的方法,對人的感知覺、記憶、思維、情緒、興趣、人格特徵進行鑒定,為疾病的診斷提供心理學依據。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是智力測驗與人格測驗。 心理治療:研究醫務人員如何通過思想情緒、語言與行為影響病人的心理,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心理衛生:又稱精神衛生,它是探討培養健全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防止心理疾病的心理學問題。
⑺ 通過交談或問卷的方法了解一些人對某一件事的感受、態度和行為,在醫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中屬於
調查法。
通過交談或問卷的方法了解一些人對某一件事的感受、態度和行為,在醫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中屬於調查法。
⑻ 什麼是醫學心理學
醫學心理學(MedicalPsychology),是一門從醫學的觀點研究、診斷、治療和預防精神障礙和人的身心疾病及其相關問題的一門應用學科。是研究心理活動與病理過程相互影響的心理學分支。醫學心理學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方法與技術應用到醫療實踐中的產物,是醫學與心理學結合的邊緣學科。它既具有自然科學性質,又具有社會科學性質,包括基本理論、實際應用技術和客觀實驗等內容。運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探索心理因素對健康與疾病的作用方式、途徑與機制,更全面地闡明人類軀體疾病與心理疾病的本質,協助醫學揭示人類維護健康、戰勝疾病的規律,尋找與豐富人類疾病的診斷、治療、護理與預防的更全面、更有效的方法,提高醫療水平,促進人的身心健康。
中文名
醫學心理學
外文名
Medical psychology
學科
社會學科、醫學、心理學
⑼ 心理生理學主要有哪些研究方法,它跟心理生理學有什
心理生理學目的主要是為了從生理學角度解釋心理學的問題.,研究心理或行為如何與生理學的變化相互作用.例如研究心理刺激條件下人體生理功能的改變過程,研究放鬆訓練對生理功能的影響,都屬於心理生理學.心理生理學研究成果為醫學心理學的心身中介機制提供了許多基本理論依據,是醫學心理學重點基礎分支學科之一.
研究方法主要是運用實驗法,臨床觀察法,需要藉助各種儀器.許多措施是現代心理生理學的一部分包括腦子活動措施例如ERPs,腦波(腦波記錄儀,EEG),fMRI
(功能磁共振成像),皮膚導率(皮膚導率反應,SCR措施; 皮膚電反應GSR),心血管措施(心率小時; 每分鍾的下BPM; 心率可變性HRV;
血管舒縮的活動),肌肉活動(肌動電流術在學生直徑上的EMG),變化激動想法和(瞳孔測量法)和眼睛運動,被記錄通過電鍍物品oculogram
(EOG)和方向注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