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促進小麥分岔用什麼方法

促進小麥分岔用什麼方法

發布時間:2022-04-27 08:24:44

『壹』 用什麼葯增加小麥分櫱

影響分櫱發生及成穗的因素

據調查,除了施肥水平和土壤質地的差別外,主要還有以下幾個方面:

  1. 肥料運籌不當。由於早期速效肥的不足,小麥3--4葉期苗勢細弱,是導致麥苗第一葉位空位的首要原因。定點田塊中,除有機肥外,每1000平方米施40--50kg碳酸氫銨作基肥,比對照田分櫱期提前3--6天,第一葉位分櫱增加7.5%--18.0%,平均單株分櫱在冬前和越冬期分別多0.35--0.60和0.45--1.12個,群體分櫱高峰期也相應提前。而以同量化肥分臘肥和返青肥兩期施用的田塊,高位分櫱明顯增多,但分櫱的成穗率仍低於前者。在基本苗相同的幾種肥料幾種施肥方法的試驗中,成穗率居首位的要算化肥用作中層基肥和拔節肥兩次施用的小區。

  2. 基本苗數過多。在施肥水平和運籌方法相同時,每1000平方米基本苗30.0萬比37.5萬苗的冬前分櫱比例明顯增高,1--3葉的空位減少,單株成穗率(包括主莖)提高22%--26%,每畝穗數接近。前者每穗平均粒數增0.9--1.7粒;每1000平方米基本苗超過38萬時,穗型整齊度下降,下腳小穗增加,每穗粒數明顯減少;當每1000平方米基本苗超過45--50萬時,基本無分櫱穗。

  3. 「三籽」苗較嚴重。由於整地、播種質量差,在生產上存在深籽(籽埋過深)、叢籽(籽擠在一起)、露籽即「三籽」苗。「深籽」苗因種子養分被消耗而形成地中莖、胚芽鞘和葉片伸長,苗勢細弱,分櫱推遲,發生的一般是3--4葉分櫱。「叢籽」苗的分櫱期推遲,早期的1--3葉分櫱明顯減少,隨著苗齡增大,株間郁閉日趨嚴重。由於單株營養面積小,光照條件差,分櫱在爭奪空間營養的過程中,大部分兩級分化成弱勢櫱。「露籽」苗的分櫱雖早,但根系發育差,分櫱表現為葉片短窄、叢生、素質下降。因此,三籽苗極少有分櫱能成穗。

  4. 秋冬氣溫偏低。冬前和越冬期氣溫偏低的年份,由於分櫱發生和生長的熱量不足,分櫱受到一定的影響,但對大面積麥田分櫱的影響往往較高肥水麥田大。所以寒秋冷冬年份易導致大面積麥田的分櫱和穗數不足。

提高分櫱成穗率的措施

  1. 提高分櫱成穗,應立足於促進分櫱早生快發,增加冬前和越冬期的大分櫱,力爭第一葉位分櫱不空位,並提高1--3葉分櫱的成穗率,從而增加分櫱數的比重,把分櫱穗的比例逐步提高到30%--50%。其主要措施有:

  2. 降低基本苗。大面積生產每1000平方米基本苗數控制在30--37萬之間為宜,爭取單株成穗1.5個左右。低肥田塊應努力提高施肥水平,以滿足分櫱早發和成穗的需要。

  3. 集中用肥。一般每1000平方米產量在400kg左右約需氮15kg。在這個水平上,施用方法是:基肥和中層速效肥的用量應佔一生用肥的一半以上,隨著用量的增加和基本苗的減少,基、中層肥的用量要提高到60%--70%;其餘主要用於作拔節孕穗肥,以促進動搖分櫱而提高穗數。在小麥一生中,要切實改變農戶有肥就施、滴滴嗒嗒用肥的習慣。此外,小麥的基肥應以農家肥為主,並注意增施磷、鉀肥料。

  4. 減少「三籽」苗。提高整地、播種質量才能消滅和減少「三籽」苗。要針對天氣和土壤情況,做好耕整前的保墒和降濕工作。全層破垡,消滅大垡、暗垡和架空垡,提高播種均勻度,積極推廣條播。播種後,搞好秸稈覆蓋,以利保墒,增肥,提高小麥出苗整齊度,確保一播全苗。

  5. 精細培管。出苗後應早查苗補缺,勻苗補苗;拔除叢籽苗,使單株營養面積均勻合理;增施灰肥蓋沒露籽。基肥不足的田塊,可在兩葉期前追施速效苗肥促進壯苗。另外,鎮壓可以抑制主莖,促進早發分櫱的生長;冬春中耕培土,提高土壤的通氣性,促進根系發育,有利於大分櫱的生長。此外,開好「三溝」,降低地下水位,促進根系發育和麥苗的健壯生長。

『貳』 農業知識,小麥種晚了應釆取什麼補救措施

小麥播種過晚會導致分蘗不夠,可以採取下面的措施補救。
1、澆水
給予小麥充足的水分,有助於小麥分櫱增多(適量就有,不是越多越好),不過關於澆水的問題,澆水我個人意見沒有早晚之分,地里乾旱就早澆,地里墒情還不錯,就晚澆,並不是說有一個確切的時間,比如,某個區域,在冬天的時候雨雪都非常少,地里的小麥經過一個冬季後,因乾旱導致發黃發蔫,分櫱少,你說這個時候,還要等別人說可以澆的時候再澆,那不就耽誤事了。
2、追肥
小麥分櫱少,就好比人在生長過程中,發育不均衡一樣,這個時候就會補充應有的營養,缺鈣補鈣,卻鋅補鋅,同樣的,小麥也是一樣,在生長中,氮磷鉀是離不開的,其他的微量元素也比較重要,所以,分櫱少,追肥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小麥是喜氮作物,一般追肥時使用尿素即可,當然,添加其他元素就更好了。
3、一噴三防
也就是說在生長過程中相比正常的麥株在抵抗病蟲害方面要弱一些,所以這個時候的病蟲害防治,一定要多加註意,然後在補充一些葉面肥,給予小麥更多的營養,促進其分櫱,達到正常的生長狀況,保證其最終的產量。以上3點希望能給你帶來一些幫助,其實小麥因播種晚出現了分櫱較少的情況後,也不要慌,後期精心管理,產量一樣能跟得上,就看朋友們是否勤快了。

『叄』 哪種生長調節劑可以影響小麥、青稞的分櫱

小麥上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主要是運用其調節植株的生長發育作用,防止植株倒伏、促進生長發育、增強抗逆性,協調產量構成三要素的關系,爭取高產。其使用應重點把握適用對象和適用時期等,並注重其它管理措施的配合。
一、主要種類:
1、控旺防倒類:包括矮壯素、縮節胺、烯效唑等。屬抑制小麥節間伸長的調節劑,適用於群體大、長勢旺的麥田。在小麥拔節期用葯,可有效抑制節間伸長,使植株矮化,莖基部粗硬,從而防止倒伏。
2、促進發育類:包括中 威復硝酚鈉 植物細胞分裂素、赤黴素等。在小麥拔節期能促進小花發育,減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數。植物細胞分裂素還可在齊穗期噴施,能促進早熟,提高千粒重,對弱苗田作用大。二者對解除葯害有一定作用。
3、促進灌漿 :包括石油助長劑,中威萘乙酸鈉,苯氧乙酸等。在小麥揚花至灌漿期使用,可起到一定防禦乾熱風,增加千粒重的作用。
4、增強抗逆:主要是黃腐酸。黃腐酸是一種能增強作物抗旱性的新型植物生長調節劑。在小麥孕穗期噴施,可以縮小葉片上氣孔的開張角度,提高植株水勢,降低蒸騰強度,增強根系活力,延緩葉片衰老。要用於旱田和不保澆田。

『肆』 小麥苗期田間管理

對秋播小麥的栽培養護管理需要注意以下六個要點,現將其介紹如下,可供參考。

1、培肥地力

施足底肥,氮、磷、鉀配合,重施磷肥,補充微肥,有條件的地方重施有機肥。試驗表明,精播麥田一般要求土壤地力達到有機質1.22%以上,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鉀分別達到0.084%、47.5×10E-6、29.8×10E-6、91×104濃度左右。同時要提高整地質量,適當加深耕層,地面平整,無明暗坷垃。

2、選用良種

選單株生產力高、抗倒伏、大穗大粒、株型緊湊、光合能力強、經濟效益高、早熟、落黃好、抗病抗逆性好的品種。

3、適期早播

淮北麥區的冬性、半冬性品種在10月初開始播種,至10月15日結束,偏春性品種在10月15日左右開始播種,至霜降結束。淮南的蘇中麥區春性品種在10月20日開始播種,至10月底前結束;淮南的丘陵麥區春性品種在10月25日開始播種,至11月初結束。蘇南的太湖麥區春性品種在10月25日左右開始播種,至11月5日前結束。超稀播田塊可適當提前播種。

4、合理播量

每畝播量4~7公斤,基本苗達每畝6~14萬株,淮北麥區基本苗掌握在6~10萬株,是預期穗數的1/5;蘇中麥區8~12萬株,是預期穗數的1/3;蘇南麥區10~14萬株,是預期穗數的2/5。播種要採用擴行條播,堅持足墒播種,確保播深一致。

5、培育壯苗

一是葯劑拌種,用矮苗壯、多效唑、矮壯素、壯豐安等拌種能促根增櫱,用立克秀、紋霉凈、辛硫磷等拌種能防治病蟲害,要注意拌種葯劑量不能過大,並現拌現播,否則會抑制胚芽鞘出土,影響分櫱優勢;二是加強對旺長苗的鎮壓和對冬春麥苗的覆蓋工作。鎮壓要掌握在晴暖天氣,重壓旺苗,控櫱促根,控旺促壯,減輕凍害。稻草、有機肥、溝泥等覆蓋麥苗,可以起到培肥、增溫、防凍、護櫱、除草、壯苗等作用。

6、高效施肥

注意盡量不施目前大面積生產上常施的蠟氮肥和返青氮肥,以減少無效分櫱和無效生長。淮北畝產500公斤目標產量每畝需施純氮22公斤左右,淮南400公斤目標產量需施純氮18公斤左右,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鉀施用比例大致為1∶0.5∶0.6。氮肥基(苗)肥和追肥比例控制在5∶5左右,追肥中平衡接力肥佔10%左石,拔節孕穗肥可分兩次施用,其中拔節肥(倒3葉期)佔25%左右,劍葉(保花)肥佔10%。

『伍』 如何促進小麥分櫱都有哪些實用方法

再者,如小麥種植過晚,也會影響到小麥的產量,這就需要加大每畝麥種的播種量,以保證小麥的產量不受分櫱少而造成減產。

『陸』 對於生長偏弱分櫱較少的麥田,在澆水時都有哪些注意事項

小麥生長需要水分,給小麥澆水,是正常不過的事,不過,澆水是有講究的,什麼時候澆?澆水能起到什麼作用?澆水時需要注意什麼?並不是說想什麼時候澆就去澆,想怎麼澆就怎麼澆,畢竟,澆一次水,一畝地需要花費幾十塊,成本在那放著,按照一般情況來說,一畝地種植一季的小麥,利潤也就幾百塊,澆水起不到作用,相當於幾十斤麥子成本就浪費了,所以,本篇文章,小幫手就給大家說說小麥澆水的相關內容。

小麥冬灌注意事項:

1、看天

在秋雨稀少、冬冷乾旱的年份效果最好。冬灌適宜在日平均氣溫穩定在3℃左右時進行。過早,氣溫偏高,蒸發旺盛,不能起到蓄水保墒的作用,並會因水肥充足引起麥苗徒長、甚至冬前拔節過苗,凍害嚴重;過晚,溫度偏低,不利水分下滲,地面易積水形成冰殼。農諺說:「不凍不消,冬灌嫌早;夜凍日消,灌水正好;只凍不消,冬灌晚了」,這是有科學道理的。

2、看地

土壤墒情不足,5-20厘米土層含水量沙土低於13%、壤土低於15%、粘土低於17%,或土壤相對濕度低於65%,即需進行冬灌,高於上述指標要緩灌或不灌;稻茬麥底層地濕墒足,地溫偏低,不宜大水漫灌,以免麥苗發紅、發黃,甚至死苗,可採取噴、管灌的方法,以利增溫保苗。

3、看苗

小麥早茬旺苗一般底墒較好,可以緩灌或不灌,積水、晚茬麥播種遲,冬前生育期短,有效積溫不足,單根獨苗多,為了充分利用初冬冷暖間隙的有效積溫,促進分櫱盤墩,除過於乾旱的田塊外,一般以不灌為好。

另外,還要提高冬灌質量。灌水質量不同,效果兩樣。冬灌水量以澆透為准,水在當天滲完為宜,要防止因大水漫灌造成沖、壓、淹淤,傷害麥苗,並在冬灌後適時劃鋤鬆土,防止板結龜裂透風,傷根死苗;選晴暖天氣的上午9點至下午3點澆水為好;對底肥不足、苗弱、群體小的麥田可以結合澆越冬水,每畝追施尿素5~7.5公斤。冬肥春用,促使麥苗轉化升級。

『柒』 小麥播的種子有點少,有什麼辦法可以讓他多分叉嗎,

沒辦法,以我見識的麥子都是一個頭,一個麥穗。種子少了,就上適量的化肥,促進麥穗大而顆粒飽滿,一樣可以達到豐收的效果(麥種不能太少)

『捌』 怎樣提高冬小麥分櫱成穗率,獲得穩產、豐收

冬小麥是我國糧食作物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獲得高產,涉及很多方面,其中促使冬小麥主莖多分櫱、多成穗是非常關鍵的一個因素。許多農民朋友為了獲得高產,通過加大用種量的方式來提高產量,但如果用種量過大,田間的通風透光性就會大打折扣,容易滋生病害,導致病害爆發流行,影響產量。另一方面,種的太密,秸稈往往會長的比較纖弱,後期容易出現倒伏現象,一旦倒伏,產量也會受到影響,不利於高產。那麼,到底該如何種植才能實現穩產、高產呢?答案是把基本苗的數量控制在合理的數量范圍內,通過小麥生長過程中分櫱的特性,運用科學合理的栽培措施,促使小麥多分櫱與成穗,最終實現穩產、高產。

掌握冬小麥分櫱成穗的規律,科學地選種、合理的栽培及精心的管理,才能夠提高小麥的分櫱與成穗數量,為增產、穩產打下基礎。

『玖』 小麥分櫱少怎麼讓小麥分櫱多些

一般情況下,播種期偏晚等原源因可能造成分櫱少的情況。如果密度夠,也不一定要追求有多少分櫱。在密度不足的時候,要促進分櫱的發生,可以在越冬期、返青期至起身期,加強肥水管理,適當提早澆水並增加氮磷肥的使用量。

土層深厚,結構良好耕層較深,有利於蓄水保肥,促進根系發育。土壤結構是指固體(有機體和無機體)、液體、氣體的組成比例,它與土壤水分、空氣,溫度、養分有著密切關系,如沙土、重粘土結構不良,難以形成高產。

冬型品種適期的日平均溫度為16~18℃,半冬型為14~16℃,春性為12~14℃。溫空的高低受地理緯度和海拔的影響,即緯度和海拔愈高,氣溫愈低,播種期可早些。

(9)促進小麥分岔用什麼方法擴展閱讀:

乾燥的空氣、充足的氧氣和日光暴曬,都有利於種子後熟。

沒有完成後熟作用的種子具有較強的抗熱性,含水量在16%以上的麥種,只要種子溫度短時間內不超過50度,進行乾燥處理,都不會降低種子的發芽率。小麥種子的熱進倉就是依據此原理。

已完成後熟作用的小麥種子,抗熱性顯著降低,若用高溫處理,則會影響種子的發芽率,為此,對已完成生理後熟、含水量較高的三益小麥種子,宜用日曬的方法進行乾燥,而不能用高溫烘乾的辦法進行乾燥,更不宜將種子熱進倉處理。

閱讀全文

與促進小麥分岔用什麼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原中歸納的方法有什麼局限性 瀏覽:508
燈具遙控安裝方法 瀏覽:984
在家地震預警有哪些方法論 瀏覽:398
氣缸圓柱度的檢測方法 瀏覽:214
東風制動燈故障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309
簡諧運動研究方法 瀏覽:123
幼兒異物吸入的搶救方法有哪些 瀏覽:210
開衫毛衣尺寸的經典計算方法 瀏覽:356
廣電有線連接方法 瀏覽:826
局解血管的檢查常用方法 瀏覽:987
瑜伽的技巧和方法 瀏覽:833
寫出五種植物的傳播方法 瀏覽:97
治療脾氣差的最佳方法 瀏覽:814
花卉滿天星的種植方法 瀏覽:966
風控未通檢測方法 瀏覽:767
根管治療術的步驟和方法 瀏覽:180
去腳臭的簡單的方法 瀏覽:934
二年級語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瀏覽:68
學前教育研究方法課題 瀏覽:866
瑜伽胳膊鍛煉方法 瀏覽: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