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頭部臨泣穴位痛有什麼方法治療

頭部臨泣穴位痛有什麼方法治療

發布時間:2022-04-27 07:28:39

『壹』 足臨泣穴痛是什麼

一般是肝膽經不適 其實足臨泣穴針灸就行

『貳』 偏頭疼中醫怎麼治!

針灸治療偏頭痛的方法 1、毫針刺 體針針灸應用於偏頭痛的預防與治療在臨床上很多見,於氏用一組基本穴處方:百會、率谷、頭維、風池、太陽、阿是穴;再按臨床表現將偏頭痛分成4種證型進行配穴治療,肝陽上亢型:基本穴處方加懸顱、頷厭、陽陵泉、行間、內庭;痰濁上擾型:基本穴處方加上星、豐隆、陰陵泉、中脘,有熱象加外關、曲池;肝腎陰虛:基本穴處方加腎俞、三陰交、太溪;氣滯血瘀型:基本穴處方加血海、三陰交、太沖、膈俞。常規針刺,留針30min,其間停提插捻轉手法,15天為1個療程,共治療36例,總有效率91.7%。楊氏以腹針配合辨證取穴,主穴為:中脘、陰都(患側)、外關(患側)、足臨泣(患側);配穴據辨證,外感加風池、合谷,肝膽火盛加行間,氣血不足加氣海、足三里,痰濕中阻加豐隆、陰陵泉,肝腎陰虛加太溪,以上穴位均為雙側,先針中脘、陰都,應當淺刺,得氣後再刺外關、足臨泣,後再針辨證所取穴位,腹針結合體針臨床治療40例,其中病程最短7天,最長15年,總有效率95%。 頭針張氏等治療瘀血型偏頭痛急性發作期,用鄰點透刺加纏針震顫與常規針刺手法作觀察比較,A組(鄰點透刺加纏針震顫法):採用阿是穴鄰點透刺加纏針震顫法,若痛點在顳部,取毫針從絲竹空向阿是穴透刺,得氣後向右捻轉針柄180°~360°使軟組織輕輕纏繞針尖然後行200~250次/min的震顫法如此反復操作5次後出針。B組(常規手法組):找到阿是穴直刺4~6mm,得氣後行捻轉角度在(180±9)°,頻率在100~150次/min。鄰點透刺加纏針震顫明顯具有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且即刻鎮痛效果也明顯優於常規手法組。杜氏矩陣針灸治法治療頑固型偏頭痛40例,矩陣穴方:四中穴(四神聰各外開一寸)、頭顳穴(太陽穴後一寸與耳尖平行,咬牙時在顳部突起處)、風池。配穴按辨證取穴,如頭痛以前額、眼眶部明顯者,配取患側本神、攢竹;血管性頭痛者配內關;神經性頭痛者配合谷。四中穴均對准百會穴,與頭頂平行,延皮下刺入一寸,風池穴針尖朝向對側眼眶刺入一寸,頭顳穴針尖朝向上關穴,斜刺入一寸,以上矩陣穴得氣後留針20~30min,每日針灸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效標准通過治療1~2個療程後頭痛完全消失,1年內未再復發者為痊癒,40例患者中,痊癒31例。王氏用項叢刺合圍針刺治療偏頭痛125例,項從刺:取穴15個,即項部正中3個穴位,啞門、風府、下腦戶(在枕骨粗隆下方取之,約風府穴上一寸),並自風府穴旁開至完骨穴延顱骨下緣分6等分,每隔1個等分距離取一個穴位左右各6個,用0.35mm×40mm毫針針刺方向除下腦戶稍偏下斜刺外,其餘諸穴均與皮膚垂直,多用提插捻轉行針,針刺一寸左右,留針20~30min。圍刺:找到頭部疼痛點後,距離痛點外圍1.5cm處用13~25mm毫針刺向痛點中心0.2~0.5cm,每隔0.5cm刺入一針,得氣後強捻轉,然後每向內移0.5cm再針刺一圈,最後在痛點中心處刺一針,留針24h。項從刺合圍針刺是根據《靈樞》經脈、經筋、經別有關內容,可調節臟腑經絡功能,圍針則加強了對痛點部位的刺激,起近部治療作用,兩者合用可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趙氏等利用運動頭針治療50例,取額中帶、頂中帶、頂枕帶上1/3,顱底帶中1/3(患側)、顳前帶(患側),毫針延頭皮刺,反復行針直至頭痛明顯減輕或消失,療效觀察顯示總有效率為94%。劉氏等根據《靈樞·根結》「足太陽結於命門,足陽明結於顳大,足少陽結於兩耳」的理論,在患側頭顳處(角孫穴上2寸,水平旁開1.5寸,計3穴,左右共6穴)以毫針刺,得氣後加用電針,通過加強局部血流方法來減緩偏頭痛症狀。 2、頭針結合體針 「經脈所過,主治所及」被廣泛運用在偏頭痛的治療,除了在頭部局部取穴,循經遠取配合身體四肢其他腧穴,更提高疏通經絡氣血,使氣至病所。臨床文獻中觀察治療偏頭痛多數取肝膽經循行部位與所屬腧穴;宋氏運用遠近配穴針刺治療,頭部取患側絲竹空、率谷、角孫、太陽,再循經選取少陽經在四肢遠端的中渚、足臨泣,頭針留針1h,體針留針30min,遠近取穴配合來疏通少陽經脈。高淑紅以疏調少陽,通絡止痛治則,取風池、頭維透率谷、太陽、陽輔、合谷、太沖等穴,毫針常規刺法為主輔以太陽穴刺絡拔罐直搗病所,臨床治療360例療效肯定。少陽經穴位為基礎再結合辨證配穴,主穴取:絲竹空、率谷、合谷、列缺、足臨泣、太陽、頭維、風池,辨證屬外風型加曲池,肝膽濕熱配四神聰、行間,肝木乘土者配以足三里、氣海,毫針常規刺,臨床有效率90%。劉氏更認為頭針與體針結合,療效明顯優於單獨選用頭針或體針,在頭針與體針的結合再加上頭部阿是穴點刺放血,可以更大提高臨床療效,其選取太陽、絲竹空、風池、外關、中渚、健側合谷穴,毫針常規刺,頭部阿是穴選1~2穴,三棱針點刺放血,起到疏通氣血,點刺放血認為可使痙攣的血管舒張,從而使偏頭痛緩解。雷氏等也在肝膽經辨證基礎上選用風池、百會、率谷、太陽、外關作為主穴,結合臨床辨證加以配穴,肝陽上亢者加足臨泣、絲竹空、行間,痰濁內阻者加頭維、足三里、豐隆,主穴處方配合辨證取穴用在治療偏頭痛119例,其認為近期療效佳,而且有滿意的遠期療效。

『叄』 頭痛怎麼辦

老實說,我最怕的就是問診的「頭痛」和「女性經帶」,這兩個問題是中醫里問的最常見的,也是最復雜,辯證最多的。群里也經常有人問頭痛啦,怎麼治療,一聽我更是頭痛!咱們互相揉揉吧。你說一個頭痛問我怎麼治療?我告訴你中醫里頭痛有20多種辯證,讀完後大家就知道了,無米之炊,真是難為樵夫啊。(謙虛點,低調點。咱不敢說巧婦!),要求:讀完這篇文章大家可以正確診斷每種頭痛,並給出針灸治療穴位。下期我會再把女性經帶胎產辯完,下面開始吧.

一.根據頭痛性質劃分:

首先,一來就上重點,陰陽為中醫之本,那麼頭痛也分陰陽,各位記住:根據前面說過的陰陽對立的原則,白天的頭痛,不管是慢性的還是急性的,或者白天加重的全部歸於氣病或者陽病,所有晚上的頭痛,不論是否加重,慢性急性的全部歸於血病或者陰病,記住了嗎?氣和陽的病在白天發作或者加重,血和陰的病在夜晚發作或者加重!!此為頭痛之大原則!後面將談到的所有頭痛辯證都基於陰陽原則,若有沖突,以陰陽對立原則為准。如:一個女病人因為丈夫時常在外加班應酬而時常懷疑丈夫有外遇。症見失眠頭暈,晚上盜汗嚴重,心悸乏力,晚上頭痛加重,朋友們,馬上想到陰病或者血病。

其次,按照虛實性質(嚴重還是不嚴重)來判斷下,頭痛如果是隱痛(anguish pain)和鈍痛(ll
pain)的,緩慢性的,歸於虛證,解釋下鈍痛,鈍痛者,是相對於實痛而言的,不像刀割,針刺那種是定點的,它不太尖銳。鈍痛屬於一種范圍內的痛,涉及范圍比銳痛廣泛,診斷隱痛和鈍痛多為血虛氣虛,肝血虛,腎虛等。再看如果頭痛是銳痛,劇痛的(Sharp
pain),,並且是突然性發作的,屬於實證,症多見肝陽上亢,肝火肝風,痰濁,胃火,血瘀,解釋下銳痛和劇痛,記住這兩者是突然性的深度頭痛。

再來,頭痛有沉重感的判斷為痰濕,之前說過了,看到「重」馬上想到痰濕,《內經》不是說「因於濕,首如裹」嘛。那麼痰濕大家都知道是兩個概念,這里很重要,一大半的中醫只知道你頭疼痛加沉重就是痰濕,但你問他到底是痰還是濕,他就支支吾吾了,讓我教大家,痰者伴有眩暈眼花,濕者,只有頭重和疼痛。

牽涉到後頸部僵硬的,如果突然性頭痛伴有頸部僵硬的屬於外感風寒(見我的六經之太陽經症);如果長期頭痛伴有頸部僵硬的肝陽上亢(高血壓病人常見,經常頭痛,脖子緊)。

抽痛(throbbing
pain)(有牽涉性的),診斷為肝風,什麼叫抽痛,感覺過失戀嗎?那種一陣一陣心痛的感覺,把它轉移到頭上就是抽痛,(完了,暴露了!各位,我為了讓大家了解中醫術語而犧牲自我成全大家的精神是不是該來點掌聲啊?)
刺痛(stabbing pain),定在一個點上的痛,像用針刺著一樣的痛,診斷為血瘀。
脹痛(distending pain),臨床多見,不但痛,還有緊,脹的感覺,診斷氣滯,多見肝陽上亢和肝火上炎。
空痛(empty
pain)為腎虛,腦袋空空的,沒什麼思想,只覺得痛,用什麼穴位?哈哈,腦袋空當然是用膽經的腦空(引腎經入腦),再配補腎的穴位,比如太淵啊,足三里啊,(看來今晚要扎一下了,寫的太多太快,已經感覺自己腦袋空空了)

突然鬆懈後頭痛加重(西醫叫周末頭痛症,weekend
headache),由於肝陽上亢造成的,星期一到星期五都沒事,一到星期六開始頭痛,星期天更痛,星期一早上准備上班時,頭痛就好了。用我的家鄉話說叫裝樣性頭痛,一到五裝樣給老闆看,所以很緊張,一下班真實面貌就露出來了。
突然興奮後頭痛加重屬於同樣的肝陽上亢
吃酸性食物後(柑橘類水果)頭痛加重,也是肝陽上亢

頭鈍痛,房事行為後頭痛好轉----肝火上炎,各位,有沒有誰的老公要求行房事是因為頭痛的?說:「哎呀,今天頭痛的厲害,咱們早點上床吧?」大家不要笑,這種情況的人很多,雖然沒抱怨頭痛,但看完你就知道為什麼了,不是人色,是病啦!!

二 頭痛和女性月經的關系
一般而言,女性頭痛要比男性多,這是因為女性的生理原因,我連腹痛一起總結,臨床上問女性經常配合著問。這樣便於大家記憶背誦!!
經前頭痛——肝陽上亢 (陰陽不和) 經前腹痛-----氣滯血瘀(陰陽不和)
經期頭痛或頭痛加重----肝火,血瘀(實證) 經期腹痛------血熱,血寒(實證)
經後頭痛-----血虛 (虛證) 經後腹痛------血虛(虛證)

問:一女經後頭痛,經後腹痛的,連起來看,是不是血虛?
一女經期頭痛,經前腹痛的,是不是血瘀伴有肝氣淤滯或者肝火上炎?
一女經前頭痛,經期也頭痛的,是不是肝陽上亢或者肝火?
一女經前腹痛,經期也腹痛的,是不是血瘀?要麼寒,要麼熱,舌淡苔白的血寒,舌紅黃苔的血熱?
會玩了嗎?

在臨床時,我們按照頭痛性質問病人,但有些病人自己都說不清到底是怎麼痛的,反正就是痛,甚者還反咬你一口,你問多了他們還說「你不是醫生嗎,我告訴你我頭痛你就治療頭痛,我怎麼知道什麼鈍痛,脹痛的」,對於這種肚裡有屎又不想拉的病人,難道我們就沒辦法了嗎?不,這樣的話咱們換種方式,不問痛的性質了,直接問痛的部位就搞定,下面進入頭痛部位的辯證,沒看我前面《總結六經辯證》的,請先看完,因為頭痛按部位區分可以和我之前的六經辯證互相做補充。

1, 枕骨疼痛(occipital
pain),放射到頸部的-------太陽頭痛,常見於外感風寒和腎虛.為什麼腎會痛在後腦勺,學中醫一定要把不懂的地方搞懂,你死記是玩不走的,所以說中醫要悟性,太陽頭痛是足太陽膀胱經,循行上後腦勺的,膀胱經和哪條經相表裡?腎經!是不是互相溝通了。
重點來了,大家知道根據不同的頭痛部位,我們中醫是不是有不同的引經葯?來一起治療吧!
太陽頭痛的引經葯——羌活
太陽頭痛的穴位(對比我的六經辯證之太陽證)——後溪配昆侖(太陽頭痛的遠端穴)。
我很少用局部(阿是)取穴,遠端配穴是我的最愛,為什麼?效果好唄。就像你垂直丟個石頭在水裡,聲音很大,接著就石沉大海了,我們叫什麼?外強中干,哈哈,但是你們打過水漂嗎?讓石子在水上跳五六下,打的好的話,可以有十多個水花,我們叫什麼?循經傳導,效果是不是更雷人(不知道雷字的用法用對沒有)?
重點又來了,一個病人說他太陽穴這里痛,請問大家這是哪條經的病症?太陽經嗎?NO,太陽穴頭痛是偏頭痛,偏頭痛是屬於少陽經頭痛,記住啦

2, 前額痛,眉棱骨痛(forehead
pain)------陽明頭痛,足陽明胃經,那大家知道了,是中焦脾胃的原因導致的。隱痛為胃虛血虛,劇痛為胃熱,前額頭重的痰濕
陽明頭痛的引經葯——白芷,葛根
陽明頭痛的穴位——合谷,內庭

3, 巔頂頭痛(parietal headache)-----厥陰頭痛,常見於以下三種
1) 肝血虛:躺下有所緩解
2) 寒凝肝脈:伴有寒象
3) 肝陽上亢:劇烈疼痛
重點:如果是從枕骨處痛起來的,逐漸上移巔頂的,它的本是太陽經引起的,所以是太陽經頭痛。那引經葯事藁本,羌活。
厥陰頭痛的引經葯——吳茱萸(上達巔頂),所以吳茱萸湯主治什麼?寒凝肝脈造成的巔頂痛。
厥陰頭痛的穴位-----至陰,太沖

4,
偏頭痛(migraine)-------少陽頭痛,多是肝膽病,為什麼肝叫少陽頭痛?足少陽膽經,肝膽相照,互為表裡,就像之前說的腎經會有後頭痛。
重點:頭痛伴有眼球後面痛的,隱痛肝血虛,劇痛肝陽上亢
少陽頭痛引經葯-------柴胡,黃芩(鎮肝陽上亢的要葯),川穹(頭痛不離川芎)
少陽頭痛的穴位——足臨泣,外關,記得嗎?群里有人問過的,我還告訴大家這是六經辯證的少陽證來鳥。

5, 全頭痛(headache)------少陰頭痛,整個頭都痛,慢性發作的空痛是腎虛,急性發作的抽痛是外感風寒。
少陰頭痛的引經葯:細辛,獨活
少陰頭痛的穴位:無穴可配,風寒用三風穴,腎虛用補腎穴。

順便把頭暈也搞定了,說天也要說說地,說男也要說說女,說頭痛也要說說暈。
眩暈:記住風火痰虛導致眩暈就OK拉,簡單吧?
1, 感覺天旋地轉的,每樣物品都在動的——內風
2, 眩暈感覺頭部沉重的——痰濁內阻
3, 疲倦後加重的——氣虛血虛
4, 突然暈為實證 漸進暈為虛證。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肆』 人體穴位及功能

穴名:瞳子髎
取法:在目外眥外0.5寸,當眶骨外側緣凹陷處取穴
功能:平肝熄風、明目退翳
主治:頭痛、目疼、目赤、怕光羞明、迎風流淚、遠視不明、內障、目翳
備註:手足少陽之會

穴名:聽會
取法:在耳屏間切跡前,下頷股骨果狀突後緣,張口有空處取穴
功能:開竅聰耳、舒筋活絡
主治:耳鳴、耳聾、聤耳流膿、齒疼、頭面痛、下頷脫臼、口眼歪斜

穴名:上關
取法:在顴骨弓上緣,當下關直上凹陷處取穴
功能:聰耳鎮痙、舒筋活絡
主治:耳鳴、耳聾、聤耳、口眼歪斜、齒痛、面痛、驚癇、瘈瘲、青盲
備註:手少陽、足陽明之會

穴名:頷厭
取法:在鬢發中,當頭維穴與曲鬢穴聯機之上1/4與下3/4的交點處取穴
功能:平肝熄風、鎮痙止痛
主治:頭痛、眩暈、目外眥痛、齒痛、耳鳴、驚癇、瘈瘲
備註:手足少陽、足陽明之會

穴名:懸顱
取法:在頭維與曲鬢穴之間,沿鬢發弧形聯機之中點取穴
功能:平肝熄風、消腫止痛
主治:偏頭痛、面腫、目外眥痛、齒痛、鼻流濁涕
備註: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穴名:懸厘
取法:在鬢角之上際,當懸厘穴與曲鬢穴之中點取穴
功能:清熱解表、消腫止痛
主治:偏頭痛、面腫、目外眥痛、耳鳴、上齒痛、熱病汗不出
備註: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穴名:曲鬢
取法:在耳前上方入鬢內,當角孫穴前1橫指處取穴
功能:散風止痛、開關利竅
主治:頭痛連齒、頰頷腫、口禁
備註:足太陽、少陽之會

穴名:率谷
取法:在廓尖上方、角孫穴之上,入發際1.5寸處取穴
功能:平肝熄風、寧神止吐
主治:頭痛、眩暈、嘔吐、小兒驚風
備註:足太陽、少陽之會

穴名:天沖
取法:在耳廓根後上方,入發際2寸,率谷穴後約0.5寸處取穴
功能:寧心安神、消腫止痛
主治:頭痛、齒齦腫痛、癲證、癇證、驚恐、癭氣

穴名:浮白
取法:在耳後乳突後上方,當天沖穴與頭竅陰穴的弧形聯機之中點取穴
功能:祛風止痛、理氣消痰
主治:頭痛、耳鳴、耳聾、齒痛、瘰藶、癭氣、頸項強痛
備註:足太陽、少陽之會

穴名:頭竅陰
取法:在乳突後上緣,當浮白穴與完骨穴的聯機上取穴
功能:平肝熄風、開竅聰耳
主治:頭痛、頭暈、頸項強痛、胸脅痛、口苦、耳鳴、耳聾、耳痛、四肢轉筋
備註:足太陽、少陽之會

穴名:完骨
取法:在顳骨乳突後下緣凹陷處取穴
功能:平肝熄風、寧神鎮癇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頰腫、喉痹、齲齒、口眼歪斜、癲、癇、瘧疾
備註:足太陽、少陽之會

穴名:本神
取法:在前發際上0.5寸,督脈(神庭)旁開3寸取穴
功能:安心寧神、熄風鎮驚
主治:癲疾、癇證、小兒驚風、頭痛、目眩、半身不遂、頸項強痛、胸脅痛
備註:足少陽、陽維之會

穴名:陽白
取法:目正視,瞳孔直上,眉上1寸取穴
主治:頭痛、目眩、目痛、雀目、外眥疼痛、眼瞼潤動
備註:手足少陽、陽明、陽維五脈之會

穴名:頭臨泣
取法:陽白穴直上,入發際0.5寸處取穴
功能:散風清熱、明目聰耳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痛、流淚、目翳、鼻塞、鼻淵、耳聾、小兒驚癇、熱病
備註:足少陽、太陽、陽維之會

穴名:目窗
取法:在臨泣後1寸,當頭臨泣與風池之聯機上取穴
功能:開竅明目、熄風鎮驚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遠視、近視、面浮腫、小兒驚風、上齒齲腫
備註:足少陽、陽維之會

穴名:正營
取法:在目窗後1寸,當頭臨泣與風池之聯機上取穴
功能:平肝熄風、舒筋活絡
主治:頭痛、頭暈、目眩、唇吻強急、齒痛
備註:足少陽、陽維之會

穴名:承靈
取法:在正營後1.5寸,當頭臨泣與風池之聯機上取穴
功能:宣肺利鼻、清熱祛風
主治:頭痛、眩暈、目痛、鼻淵、鼻衄、鼻窒、多涕、喘息
備註:足少陽、陽維之會

穴名:腦空
取法:在風池直上,督脈腦戶穴相平處取穴
功能:清熱止痛、寧神鎮驚
主治:熱病、頭痛、頸項強痛、目眩、目赤腫痛、鼻痛、耳聾、癲、驚悸
備註:足少陽、陽維之會

穴名:風池
取法:在項後與風府相平,當胸索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取穴
功能:平肝熄風、清熱解表
主治: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衄、耳聾氣閉、中風、口眼歪斜、熱病、感冒、癭氣
備註:足少陽、陽維之會

穴名:肩井
取法:在肩上,當大椎穴與索骨肩峰及索骨與肩胛岡兩者聯機的中點取穴
功能:祛風清熱、消腫止痛
主治:中風、乳癰、瘰歷、難產、諸虛百損、肩背痹痛、手臂不舉、頸項強痛。(孕婦禁針)
備註:手足少陽、陽維之會

穴名:淵腋
取法:側卧,當腋中在線,於第四肋間隙,舉臂取穴
功能:寬胸止痛、消腫通經
主治:胸滿、脅痛、腋下腫、臂痛

穴名:輒筋
取法:在淵腋前1寸,當第四肋間隙,側卧取穴
功能:降逆平喘、理氣止痛
主治:胸脅痛、喘息、嘔吐、吞酸、腋腫、肩臂痛
備註:募穴;足太陽、少陽之會

穴名:日月
取法:在乳頭下方,當期門下1肋間隙取穴
功能:疏肝利膽、健脾降逆
主治:胸肋疼痛、脹滿、嘔吐、吞酸、呃逆、黃疸
備註:募穴;足太陰、少陽之會

穴名:京門
取法:側卧,於側腹部,當十二肋骨游離端下際取穴
功能:益腎健腰、健脾利水
主治:腸鳴、泄瀉、腹脹、腰肋痛、溢飲、脊強反折、水道不利
備註:募穴

穴名:帶脈
取法:側卧,第十一肋骨游離端直下與臍相平處取穴
功能:調理月經、健脾固帶
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疝氣、腰腹無力、腰脅痛
備註:足少陽、帶脈之會

穴名:五樞
取法:腹側髂前上棘之前0.5寸,平臍下3寸處取穴
功能:調經固帶、理氣止痛
主治:陰挺、赤白帶下、月經不調、疝氣、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備註:足少陽、帶脈之會

穴名:維道
取法:在五樞穴前下0.5寸處取穴
功能:調經固帶、利水止痛
主治:少腹痛、陰挺、疝氣、帶下、月經不調、水腫、腰胯痛
備註:足少陽、帶脈之會

穴名:居髎
取法:在髂前上棘與股大轉子最高點聯機的中點處,側卧取之
功能:疏通經絡、行氣止痛
主治:腰腿痹痛、癱瘓、少腹痛
備註:陽維、足少陽之會

穴名:環跳
取法:側卧屈股,在股骨大轉子最高點與骶骨裂孔的聯機上,外1/3的交點處取穴
功能:祛風化濕、疏通經絡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風疹、挫閃腰疼、膝踝腫痛不能轉側
備註:足少陽、太陽之會

穴名:風市
取法:1.大腿外側,腘橫紋上7寸,大腿外側中點
2.直立垂手時,中指端止點處取穴
功能:祛風化濕、疏通經絡
主治:中風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搔癢、腳氣

穴名:中瀆
取法:在大腿外側中點,腘橫紋上5寸處取穴
功能:祛風化濕、疏通經絡
主治:下肢麻痹、麻木、半身不遂

穴名:膝陽關
取法:在陽陵泉直上3寸,股骨外上骨果上方凹陷中取穴
功能:化濕散寒、疏通經絡
主治:膝臏腫痛、腘筋攣急,小腿麻木

穴名:陽陵泉
取法:在腓骨小頭前下緣,凹陷中取穴
功能:疏肝利膽、舒筋鎮痙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腫痛、腳氣、脅肋痛、口苦、嘔吐、黃疸、小兒驚風、破傷風、月經過多
備註:合穴

穴名:陽交
取法:外踝高點上7寸,當腓骨後緣取穴
功能:寧心安神、疏肝理氣
主治:驚狂、癲疾、瘈瘲、面腫、胸脅滿疼痛、膝股痛、下肢痿痹
備註:陽維、足少陽之會

穴名:外丘
取法:外踝高點上7寸,當腓骨前緣取穴
功能:安神鎮痙、疏肝寬胸
主治:癲疾、胸脅痛、膚痛痿痹、頸項痛
備註:隙穴

穴名:光明
取法:外踝高點上5寸,腓骨前緣處取穴
功能:清肝明目、消脹止痛
主治:目痛、夜盲、乳脹痛、下肢痿、脛熱膝痛
備註:絡穴

穴名:陽輔
取法:外踝高點上4寸,腓骨前緣處取穴
功能:祛風清熱、疏通經絡
主治:偏頭痛、目外眥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歷、胸、脅、下肢外側痛、瘧疾、半身不遂、喉痹、缺盆腫痛
備註:經穴

穴名:懸鍾
取法:外踝高點上3寸,腓骨後緣處取穴
功能:平肝熄風、疏肝益腎
主治:半身不遂、頸項強痛、胸腹脹滿、脅肋疼痛、腋下腫、膝腿痛、腳氣、中風
備註:八會穴之一,髓會

穴名:丘墟
取法:在外踝前下緣與舟骨前上方凹陷處取穴
功能:扶正祛邪、疏肝健脾
主治:目赤腫痛、目生翳膜、中風偏癱、頸項痛、腋下腫、胸脅痛、疝氣、瘧疾、下肢痿痹、外踝腫痛
備註:原穴

穴名:足臨泣
取法:在第四、五跖趾關節後,當小趾伸肌腱的外側處取穴
功能:平肝熄風、化痰消腫
主治:中風偏癱、瘧疾、頭痛、目外眥痛、目眩、乳癰、瘰歷、脅肋痛、痹痛、足跗腫痛
備註:輸穴

穴名:地五會
取法:第四、五跖趾關節後,當小趾伸肌腱的內緣取穴
功能:散風清熱、疏肝消腫
主治:頭痛、目赤痛、耳鳴、耳聾、腋腫、脅痛、乳癰、跗腫、內傷吐血

穴名:俠溪
取法:第四、五跖趾關節後,當趾蹼緣的縱紋頭處取穴
功能:平肝熄風、疏肝寧心
主治:頭痛、頭暈、驚悸、耳鳴、耳聾、目外眥赤痛、頰腫、胸脅痛、膝股痛、月行酸、足跗腫
備註:滎穴

穴名:足竅陰
取法:第四趾外側,距爪甲角約0.1寸之爪甲根部處取穴
功能:平肝熄風、聰耳明目
主治:偏頭痛、目眩、目赤腫痛、耳聾鳴、胸脅痛、多夢、熱病
備註:井穴

『伍』 按摩哪個穴位可減少頭痛

頭痛有很多種。
眉棱骨痛是胃經問題,需要瀉胃經的火,按摩陽白、魚腰、足三里、解溪、內庭。
頭頂痛是厥陰經頭痛,往往和寒凝肝經有關。可艾灸百會,按摩太沖、中封。
側頭痛是膽經頭痛。要按摩懸顱、懸厘、曲鬢、率谷、天沖、頭臨泣、正營、承靈。那個痛按哪個,遵循阿是原則。
後腦勺痛是太陽頭痛。按通天、絡卻、百會、腦空、天柱。也是遵循阿是原則。

『陸』 怎樣通過穴道療法治療瘀血頭痛

【穴道療法】

(1)針灸療法

[取穴]前頭痛,取印堂、攢竹、合谷、內庭穴;側頭痛取太陽、角孫、懸顱、外關、足臨泣穴;後頭痛取天柱、風池、後溪、申脈穴;頭頂痛取百會、上星、太沖、內關穴。

[操作]針刺,平補平瀉,留針20分鍾。

(2)針刺療法

[取穴]阿是穴、合谷、三陰交。

[操作]取阿是穴及手陽明、足太陰經穴。補瀉兼施。瘀血頭痛多由外傷或久

痛絡脈蓄血所致,故隨痛處進針,出針後不按孔穴,任其流出惡血,即以痛為俞、血實者決之的意思。同時補合谷以行氣,瀉三陰交以活血,以希化瘀定痛。眉棱痛加攢竹;側頭痛加太陽;後頭痛加脈;頭頂痛加四神聰。

(3)拔罐療法

[取穴]取穴印堂、太陽、曲池。

[操作]瘀血者刺絡後拔罐。

『柒』 中醫怎麼治療頭痛

偏頭痛是反復發作的一側或兩側搏動性頭痛為主要表現的特發性頭痛。是神經科難治性疾病。屬中醫學頭風、雷頭風、厥頭痛等范疇。中醫治此病多有良效,就臨床常見治療方法簡要如下:

一、辨證論治(中葯)廣州中醫葯大學深圳附屬醫院針灸科吳永剛

1、風寒外襲:頭痛起病急劇,其痛連及項背,疼痛多以掣痛、跳痛或重痛為主,惡風,遇風寒加重,舌質微紅或有瘀點,苔薄白,脈浮緊。治以祛風散寒止痛。方用川芎茶調散加減。

2、肝陽上亢:頭痛如裂而眩,病勢劇,或左或右,或連及眼、齒,呈陣發性搏動樣跳痛,伴心煩易怒、坐卧不寧、胸脅脹痛、善嘆息,或伴惡心、嘔吐、口苦、厭食,舌質紅或暗紅,苔薄黃,脈弦數有力或弦澀。治法平肝熄風、理氣化瘀通絡。方用天麻鉤藤飲加減。

3、瘀血阻絡:頭痛經久不愈,痛處固定不移,如錐刺,或有頭部外傷史,舌紫或有瘀點瘀斑,,苔薄白,脈細澀。治以活血化瘀,通經通絡。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

4、痰濁中阻:頭痛昏蒙、困重如裹,胸脘滿悶,嘔惡痰涎,納呆,舌胖大有齒痕,或暗紫,或暗淡,苔白膩或厚膩,脈沉弦或弦滑。治以豁痰醒腦、化瘀通絡。方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

5、氣血虧虛:頭痛緩慢而作,病勢纏綿,時痛時止,長久不愈。痛勢隱隱,多伴有頭暈,遇勞加重。 舌質淡苔薄脈沉細。治以益氣補血,緩急止痛。方用八珍湯加減。

二、針灸療法

1、體針療法:肝陽上亢型:主穴:太沖、太陽、風池、肝俞等穴位。配穴:瞳子髎、足臨泣、外關、絕骨、太溪。痰濕中阻型:主穴:頭維、印堂、風池、內關。配穴:豐隆、足三里、中脘、脾俞。瘀血阻滯型:主穴:頭部疼痛點、太陽、風池、合谷、角孫。配穴:大椎、血海、膈俞。

2、耳針療法:取穴:額、枕、皮質下、神門。方法:每次取2~3對穴,每天或隔日1次

三、穴位埋線法

它是用埋線器將特種葯物浸泡的蛋白質磁化線植入相應的穴位,通過葯物及線體對穴位產生持續有效的刺激作用(線在體內15天至3個月自然被溶解吸收),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該療法最大優點是無任何副作用,安全無痛苦,病人易於接受。

『捌』 按什麼穴位治療眩暈症

您好,眩暈首先對頭部的百會、竅陰、角孫、翳風穴、頸部的天柱、風池、完骨等穴位位進行反復指壓,這些均是治療血液循環異常時不能缺少的位置,此外,還可以用力指壓肩井,心俞,肝俞,腎俞,鳩尾,中脘,肓俞穴,及反復指壓太溪,足三里,手三里,曲池穴等。平時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注意緩解壓力,放鬆心情。

『玖』 頭頂曲差穴疼是什麼原因

頭部穴點陣圖(正面) 頭維穴 發際穴 陽白穴 印堂穴 攢竹穴 魚腰穴 外明穴 睛明穴 絲竹空 瞳子髎 承泣穴 球後穴 四白穴 迎香穴 人中穴 地倉穴 承漿穴 補充:前頂 通天 上星 神庭 承光 當陽 五處 曲差 眉沖 素髎 兌端 齦交 上迎香 頭部背面穴點陣圖 百會穴 後頂穴 風府穴 風池穴 天柱穴 啞門穴 太陽穴 下關穴 客主人 耳門穴 聽宮穴 翳風穴 頰車穴 大迎穴 人迎穴 補充:四神聰 強間 腦戶 目窗 正營 率谷 承靈 腦空 頭竅陰 完骨 天沖 頷厭 頭臨泣 懸顱 懸厘 聽會 和髎 角孫 顱熄 玉枕 胸部腹部穴點陣圖 天突 璇璣 華蓋 紫宮 玉堂 膻中 中庭 鳩尾 巨闕 上脘 中脘 建里 下脘 水分 神闕 陰交 氣海 石門 關元 中極 曲骨 會陰 橫骨 大赫 氣穴 四滿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關 陰都 腹通谷 幽門 步廊 神封 靈墟 神藏 或中 俞府 缺盆 氣戶 庫房 屋翳 贗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滿 梁門 關門 太乙 滑肉門 天樞 外陵 大巨 水道 歸來 氣沖 髀關 足五里 陰廉 急脈 沖門 府舍 腹結 大橫 腹哀 日月 期門 天池 食竇 天溪 胸鄉 周榮 中府 雲門 人體背部穴點陣圖 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靈台 至陽 中樞 脊中 懸樞 命門 腰陽關 肩中俞 肩外俞 附分 肩井 天髎 曲垣 秉風 天宗 臑俞 肩貞 大杼 風門 肺俞 厥陰俞 心俞 督俞 膈俞 肝俞 膽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腎俞 氣海俞 大腸俞 關元俞 小腸俞 膀胱俞 上髎 次髎 中髎 下髎 腰俞 會陽 長強 魄戶 膏肓 神堂 膈關 魂門 陽綱 意舍 胃倉 肓門 志室 胞肓 秩邊 白環俞 上肢內側穴點陣圖 天泉穴 天府穴 俠白穴 青靈穴 曲澤穴 尺澤穴 少海穴 孔最穴 郄門穴 間使穴 內關穴 列缺穴 經渠穴 太淵穴 大陵穴 靈道穴 通里穴 陰郄穴 神門穴 魚際穴 少商穴 勞宮穴 少府穴 中沖穴 少沖穴 上肢外側穴點陣圖 曲垣 秉風 巨骨 肩髎 肩髃 臑俞 肩貞 臑會 臂臑 消濼 手五里 清冷淵 肘髎 天井 小海 曲池 手三里 上廉 下廉 四瀆 支正 溫溜 三陽絡 支溝 會宗 偏歷 外關 養老 陽谷 陽池 陽溪 腕骨 後溪 中渚 前谷 液門 少澤 關沖 商陽 二間 三間 合谷 下肢內側穴點陣圖 箕門穴 血海穴 陰包穴 曲泉穴 陰谷穴 陰陵泉 膝關穴 地機穴 中都穴 漏谷穴 築賓穴 蠡溝穴 三陰交穴 交信穴 復溜穴 商丘穴 中封穴 太溪穴 大鍾穴 水泉穴 照海穴 然谷穴 公孫穴 太白穴 大都穴 隱白穴 下肢外側穴點陣圖 居髎 環跳 髀關 風市 中瀆 伏兔 陰市 梁丘 膝陽關 犢鼻 陽陵泉 足三里 上巨虛 條口 豐隆 外丘 陽交 飛揚 光明 陽輔 懸鍾 跗陽 解溪 沖陽 丘墟 太沖 陷谷 足臨泣 第五地 內庭 行間 大敦 厲兌 足竅陰 至陰 俠溪 足通谷 束骨 京骨 金門 申脈 仆參 昆侖

『拾』 標准頭穴線的定位和主治方法是什麼

(一)額區

1.額中線在額部正中發際內,自發際上0.5寸,即神庭穴向下針1寸(圖8-118)。主治神志病,頭、鼻、舌、咽喉病,如神昏、失眠、頭痛、鼻塞、目赤、咽痛等。屬督脈經。

2.額旁1線

在額部額中線外側,直對目內眥角,自發際上0.5寸,即眉沖穴沿經向下針1寸(圖8-118)。

主治肺、支氣管、心臟等上焦病證,如咳嗽、胸痛、感冒、氣喘、失眠、眩暈、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屬足太陽膀胱經。

3.額旁2線

在額部額旁1線的外側,直對瞳孔,自發際上0.5寸,即頭臨泣穴沿經向下針1寸(圖8-118)。主治脾、胃、肝、膽、胰等中焦病證,如胃痛、脘痞、泄瀉、腹脹、脅痛等。屬足少陽膽經。

圖8-118頭皮針標准化方案額區

閱讀全文

與頭部臨泣穴位痛有什麼方法治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原中歸納的方法有什麼局限性 瀏覽:508
燈具遙控安裝方法 瀏覽:984
在家地震預警有哪些方法論 瀏覽:398
氣缸圓柱度的檢測方法 瀏覽:214
東風制動燈故障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309
簡諧運動研究方法 瀏覽:123
幼兒異物吸入的搶救方法有哪些 瀏覽:210
開衫毛衣尺寸的經典計算方法 瀏覽:356
廣電有線連接方法 瀏覽:826
局解血管的檢查常用方法 瀏覽:987
瑜伽的技巧和方法 瀏覽:833
寫出五種植物的傳播方法 瀏覽:97
治療脾氣差的最佳方法 瀏覽:814
花卉滿天星的種植方法 瀏覽:966
風控未通檢測方法 瀏覽:767
根管治療術的步驟和方法 瀏覽:180
去腳臭的簡單的方法 瀏覽:934
二年級語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瀏覽:68
學前教育研究方法課題 瀏覽:866
瑜伽胳膊鍛煉方法 瀏覽: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