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信息技術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創新

信息技術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創新

發布時間:2022-01-07 00:25:14

1. 什麼是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方式

現在的課堂教學非常提倡利用信息技術,它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模式,給了學生更多自主創新的機會,但是在廣泛使用這些信息技術時,我們又發現了它存在著很多不足。兩種教學方式均有各自的優勢和劣勢,只有將他們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才能達到優化教學之目的。

一.傳統教學與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1.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模式是以掌握知識為目的的維持性學習,是以「老師為中心」的一種教學模式。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是通過教師講解和教科書,它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和保守性,但它卻很好的培養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而信息環境下的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的一種教學模式,注重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有創造性地去學習。

2.教育手段

傳統教學是教師站在講台上「說教」,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有方向,有目標的人才培養,教師可以隨時了解在各種教學組織形式下學生的接受情況。信息環境下的教學主要是用多媒體作為輔助手段的一種教學形式,它能形﹑聲﹑色﹑動﹑靜發生變化,向學生展現具體﹑生動﹑形象﹑直觀﹑聲畫並茂的視聽材料。

3.教育形式

在傳統教學中,老師和學生都不能互相選擇,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情況選擇最佳的學習進度。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利用遠程教學方式創造了靈活的學習方式,沒有格局限制,學習渠道也越來越多,為很多有學習困難又想接受正規教育的人提供了方便。

二.發揮傳統課堂教學優勢,提高網路課堂教學效果

教學工作是學校教育中的核心工作,是促進學生學習與發展的主渠道。因此,把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配合起來,以整合的研究與實踐,促進帶動教育在信息技術文化背景中的改革與發展。這種「整合」既不是兩者簡單的相加,也不是兩者勉強的摻和,而是兩者要做到雙向互動,緊密融合,促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主要是從以下兩個方面來促進信息技術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整合。

1.加強師生交流

在傳統教育中,教師與學生面對面地交流時,存在著潛在的情感交流。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話都蘊涵著重要的情感信息。所謂言傳身教就是教師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在傳輸知識的同時,為學生樹立了學習的榜樣。傳統教學方式中,學生在集體環境中生活,不但便於教師組織、監控整個教學活動進程,還能很好地適應各種層次的教學和教學對象,培養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掌握系統的知識體系。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情緒變化,用真誠的微笑,和藹可親的教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動力,促進學生的能力和人格的健全發展。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這一新生事物,徹底改變了傳統的一個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記的單一的封閉教學模式,信息化課堂主要包括四個要素:教師、學生、教材、媒體。媒體是創設學習情境,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創造才能的輔助工具。但教學過程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的過程,也是創設寬容和諧的學習氛圍,增進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網路課堂雖然提供給了學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信息資源,卻容易忽視師生之間面對面的情感交流,教師的言傳身教、人格魅力被削弱了。因此,應重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不斷從學習氛圍、教學方法和教師教態上完善師生之間的交流系統。如:提高網路學習的交互性;在教學中和學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創設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完善師生之間的交流系統,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與學生一起做試驗,一起交流探索。

2.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佔主導地位,有利於系統的傳授知識,這樣直接的講解知識可以省掉學生摸索的時間,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接受知識的情況非常好,對於知識的重難點把握的也很好。而網路課堂的學習資源多採用非線性超文本方式組織,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很多,這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丟失目標。當學生自主學習的自由度過大時,教師的主導作用容易被忽視,這樣往往容易形成課堂氛圍看起來很活躍,學生參與率高,但實際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只停留在淺層,缺乏深層次的知識體驗和思維活動,使學習過程最終失去教師的控制。現實中發現,利用網路課堂教學往往不能很好地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形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大多是只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協作探究,而忽視了教學目標。因此,加強網路課堂教學過程的主導與控制,引導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對網路課堂教學的成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合理利用網路資源,做到因材施教

新課程的改革對教師的要求更高,教師的教學手段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對於多媒體、網路資源,教師們更是贊不絕口。甚至有部分教師心裡潛意識的認為多媒體課就等於優質課,還有很多教師只是一味的追求文字、圖片、聲音、錄像帶來的五彩繽紛的課堂效果,而對教材重難點不去探究,也無暇探究,看似課堂設計非常精美,視聽效果也很好,實則學生上課走馬觀花,所學有限。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老師要有清晰的教學思路,如果只是一味的用課堂效果來吸引學生,就會有喧賓奪主之味。所以,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

首先,要熟悉並掌握課程標准,吃透教材。教材是課堂教學的載體,教師應了解教材編寫者的意圖,把握重難點知識,認真備課,不能單純的依靠多媒體來提高教學效果,而是應讓多媒體在傳統教學方式的基礎上發揮其特有的優勢。

第二,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人心所導,各如其面,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特點,在施教之前,應充分的掌握學生的基礎知識,能力水平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等,有效組織利用網路資源,製作出更符合實際教學的多媒體課件,達到活學活用,恰到好處的運用信息技術。

三、傳統教學與基於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互補關系。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信息化的時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給教育事業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使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網路課堂教學的一個最大優點是教學手段靈活,教學信息豐富,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突出了學生的認知主體地位,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精神,適宜培養創造性人才。從這一點上說,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應該從網路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勢中得到啟發。但是網路課堂教學使得計算機成為隔在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一道障礙。這一障礙不但不利於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還影響了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也不利於教師掌握學生的課堂接受情況。相比之下,傳統課堂教學教師便於控制課程進度,及時了解學生接收情況,課堂教學過程成了師生溝通的橋梁,眼神、動作中都傳遞著愛的信息,縮小了師生之間的物理距離和心理距。這恰好是傳統課堂教學的優勢所在。所以,網路課堂教學的優勢正好彌補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而傳統課堂教學的優勢恰好能彌補網路課堂教學的劣勢。它們不是誰取代誰的關系,也不是彼此對立的關系,它們是優勢互補的關系。

總而言之,網路課堂教學模式不能完全取代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這是它們各自的特性所決定的。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它們的優勢,將網路課堂教學模式和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能產生無可比擬的效果,有著非常美好的前景。

2. 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我們如何做到創新和創造

靈活使用教,改造教材,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根據學生的情況,教材結合生活中的信息技術。教學一旦脫離的學生的實際,就無從談創新和創造了。

3. 淺談如何創新開展小學信息技術教學

形象舉例,變抽象為直觀,加深理解。 充分利用「高手」, 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能力。 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二十一世紀的人才,必須懂英語,會電腦。」、「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從以上的話語中,可見計算機知識的學習已成為小學生必不可少的課程組成部分,這不僅對培養跨世紀的人才具有現實意義,而且對提高我們民族的素質也有著深遠的意義。信息技術課與其它小學課程有所不同,它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小學信息技術的學習應給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活動和探究的空間,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應以活動為主線,以活動貫穿小學階段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技能、方法,培養有關能力。目前,許多小學都陸續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主要是讓學生初步學會計算機的使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下面就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我的幾點反思。一、利用「游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對游戲特別感興趣,而計算機正具有能玩游戲的特點。根據這一特點,可以把計算機新課的學習寓於游戲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生濃厚的興趣中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愛因斯坦這樣說過。如果我們的課堂教學,我們傳授的知識,能夠使學生產生興趣,那麼他們就會主動地、深入地、興趣盎然地鑽研領會。如:練習滑鼠的操作是相當枯燥的,我根據小學生學習喜歡新鮮、好動、好游戲的特點,在教學生怎樣使用滑鼠的時候,我就簡單地教學生去玩windows自帶的「掃雷」游戲和一個叫做「紙牌」的游戲、並且安裝一個小的學習軟體「明天打字員」利用軟體中的「拍蚊子」小游戲,讓學生在積極的態度中去練習,不知不覺中熟練地掌握滑鼠的各種基本操作,學生學習自然感覺就輕鬆了。當然,在玩游戲的過程中,也要加以適當引導,並不是真正把計算機房當成游戲廳,要讓學生明白玩游戲是為了讓他們學會使用滑鼠。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還可以促使學生自主的去學習。這樣學生既感到有興趣,練習起來也不枯燥乏味。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利用小學生喜歡在windows中的畫圖來畫自己喜歡的圖片,讓學生自己製作(給學生自由的活動空間)圖片,然後進行評比,結果很明顯,有的學生能自己摸索各種功能鍵,畫出漂亮的圖片,但是有些學生只能畫出簡單的線段,這部分的學生就會很羨慕別的同學畫出的美麗圖片。在這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熟悉各種功能鍵,使接受能力強的學生能更自如的運用畫圖中的各種功能鍵,基礎差、接受能力差的學生也能在這種對比的心理下自覺的提高學習的興趣,進行學習、練習。老師這個時候進行指導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形象舉例,變抽象為直觀,加深理解。在教學中有許多計算機術語是很抽象的,小學生一時難以理解。在教學中巧用生活中的實例,形象地比喻最容易讓學生接受。比如在教學計算機的組成時,可以將計算機比喻成一個人,人的感覺器官(如手、腳、眼等)相當於計算機的輸入設備,輸入信息到CPU(相當於人的大腦)經過處理後由輸出設備(嘴巴等)輸出來。這樣一講,同學們不僅感興趣,而且印象深刻,還記得牢。如:在教學生如何保存文件的時候,我形象的把計算機比喻成學生自己的書包或文具盒,在保存的時候選定把文件放到自己書包或文具盒的哪一層(C盤、D盤。。。。。。),然後在文件寫上自己的名字,這樣就可以直觀的讓學生學會怎樣保存文件,並且在下次需要的時候能夠快速的找到自己的文件所在。三、 充分利用「高手」, 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每次上信息技術課時,總會有一些個別的學生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有一定了解,在上機時總想千方百計地顯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在同學面前表現自己,比如將顯示器的解析度改變一下,還會使用一些快捷鍵等等,碰到這樣的學生如果教師進行批評,不但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會影響正常的教學。我抓住時機請這些「高手」上來給大家當「小老師」介紹自己的經驗。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利用這些「高手」的悟性高、學習的快的特點讓他們去幫助教師指導哪些悟性差的同學進行學習。我根據學生素質情況分組,每一組中安排一、二名「高手」做老師的小助手,指導小組同學學習,幫助同學解決一些力所能及的問題。這有助於培養學生與人合作,協作創新的能力,培養學生團結友愛互助的品質。如:在低年級學生剛剛接觸計算機的時候,關機總是個問題。不知道怎麼關而往往直接去按開機的按鈕,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充分的利用了了「高手」的作用,讓這些「高手」去一對一或者一對二、三的幫助這部分同學,這樣幾次下來所有的同學都學會了。四、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學習計算機的目的就是應用,在這個網路橫行的時代,要讓學生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讓所學的為自己的需要而服務。因此我在教學中注重這個

4. 信息技術促進教師教學方式變革的研究

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十二五」重點課題
《教育信息化創新課程實施策略研究》子課題
信息技術促進教師教學方式變革策略研究
實 施 方 案

永川區朱沱鎮漲谷初中課題組

一、課題背景
1、時代要求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計算機的普及,現代信息技術在學校教育領域的應用日漸頻繁,使原有的教學模式、教學環境、教學方式方法發生了一系列的變革。教師作為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因素之一,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只有具備較高專業素養,敢於創新的教師隊伍,才能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有效地促進教師發展。因此,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實現變革,刻不容緩。
2、學校實際
我們學校即將配備班班通、電腦、展示平台、電視等,部分老師已經在現有的多媒體信息設備基礎上嘗試著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如:利用PPT課件來上課,利用展示平台來幫助學生形象理解等等。但這只是老師們原發的個體行為,學校還沒有系統地對這方面進行研究、指導。因此,在信息技術背景下,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如何科學有效變革,迫在眉睫。
3、研究現狀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路通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教育教學,許多教學研究人員和教師針對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結合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東北師大齊媛博士在2009年5月1日發表的《信息技術環境中小學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研究》,任國強在《教育教學研究》2012年06期上發表的《淺談運用現代信息教育信息促進專業發展》,徐敏娜在《浙江現代教育》2008年09期上發表的《利用信息技術促進農村骨幹教師專業發展研究》,丁鋼在《現代遠距離教育》2013年02期上發表的《新技術與教學方式的轉變——學校變革的核心》,張文聰在《新課程(上)》2012年11期上發表的《談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方式轉變》,韓文珠、李寶慶在《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年02期上發表的《農村初中教師教學方式轉變的阻力與化解對策》,史殿斌在《內蒙古教育》2012年11期上發表的《利用信息技術轉變教學方式》等,都闡述了自己的實踐做法和思考,但都是零碎的和不完整的,並沒有將信息技術促進教學方式變革進行系統的研究,我們學校的這一研究,將進一步彌補這一研究領域的空白。
二、選題意義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使教師轉變傳統意義的上學習、進修等教育成長行為,提高教師網路應用的能力和意識,為促進教師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平台。讓各種網路平台和各級各類的網路資源和與教師的學科知識、教育教學能力、研修能力等方面進行有效結合,一是促進個人專業能力的發展,提升專業素養;二是轉變教學方式,從而提高教學實效性。
三、概念界定
1、信息技術
計算機、網路、多媒體教室、班班通設備等構成的信息技術的「硬體」。教師利用多媒體、網路、班班通設備等進行教學設計的能力;各種教育教學資源;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構成信息技術的「軟體」。「硬體」與「軟體」的有機組合,我們稱為信息技術。
2、教學方式變革
利用現代教育信息資源,改變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封閉、單一、獨白式的灌輸式教學,轉向以學生發展為本,構建民主開放、平等尊重、互動生成的啟發式教學。
3、教學技能
(1)設計技能①制訂課程授課計劃的技能,②撰寫教案的技能,③了解學生的技能。
(2)課堂技能,①組織教學和導入新課的技能,②運用教學語言的技能,③設疑和提問技能,④、板書技能,⑤講授的技能,⑥總結結束課程的技能。
4、策略
方式方法,即研究信息技術與傳統教與學方式如何有機結合的方式方法。
四、指導思想
1、教育信息化理論
教育信息化為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提供了環境、條件和保障。學生利用教育信息化的環境,通過檢索信息,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實現發現學習、問題學習,使其經歷知識的探索與發現過程,這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學習夥伴和技術途徑等)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資源,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
3、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人的認識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給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認知主體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根據這種觀點,學習過程被解釋為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態度、需要和興趣並利用過去的知識與經驗對當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學內容)作出主動的、有選擇的信息加工過程。教師的任務不是簡單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首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然後再將當前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過去的知識和經驗)有機地聯系起來,學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器,而是主動地對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進行選擇性加工的主體。
五、課題研究設計
(一)研究目標
1、通過對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機整合,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組織教學的能力。
2、通過教學實踐活動,探索在信息技術背景下更有效的教學方式,提高農村初中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通過信息技術下的教學資源庫的建立和使用,實現教育教學資源共建共用共享,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工作,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學研究上,進而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4、通過教師組織教學方式變革,帶動學生學習方式變革,提升我校教育教學質量,打破我校多年來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瓶頸。
(二)研究內容
1、培訓策略。
(1)、教育理念培訓①專家引領。②派出學習。③相互學習。
(2)、信息教育技能培訓。
①算機與日常外設的日常維護與簡單故障維修;(計算機的保養常識、常見故障分析與解決)
②ord2003的基本操作;(文本編輯、排版與頁面設計、表格與圖形處理)
③xcel2003的基本操作;(各種數據與表達式的輸入、表格的格式化、數據的管理與分析、圖表的使用)
④owerPoint2003的基本操作;(幻燈片的設計與版式、各種媒體文件的插入與編輯、幻燈片的放映、幻燈片的打包)
⑤rontpage2003的基本操作;
⑥lash8的基本操作與播放;
⑦機網路基本操作(瀏覽器的使用、電子郵件的收發);
⑧展台/投影機與台式機/電腦的連接以及顯示輸出切換;
⑨展台//投影機的日常維護與注意事項;
⑩頻展台放映實物投影、實驗演示;
(3)、教師教學技能培訓。
2、資源庫策略。
(1)電子備課室建設策略研究。
(2)試題資源庫建設策略研究。
3、備課策略。
(1)信息技術條件下備課方式研究。
(2)信息技術條件下備課要求研究。
4、課堂教學策略。
(1)信息技術條件下導課方式研究。
(2)信息技術條件下講授方法研究。
(3)信息技術條件下課堂練習方法研究。
(4)信息技術條件下課堂小結方法研究。
(5)信息技術條件下拓展知識方法研究。
(6)信息技術條件下教學有效性評價機制研究。
4、反思策略
(1)教後反思。(2)經驗總結。(3)案例反思。
(三)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法
採用問卷調查、教師和專業信息技術員座談會等方式,了解學生現在的學習狀況,教師對信息技術使用的現狀,使得課題研究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2、個案研究法
課題組成員選取七名學科骨幹教師作為研究對象,對其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效益和自身專業成長進行跟蹤調查與研究。
3、比較研究法
組織同課異構,開展信息技術下課堂與傳統課堂效益的比較。
4、經驗總結研究法
採用經驗總結研究法,及時進行個案總結、階段總結,及時發現問題,以便進進行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四)研究原則
1、系統性與綜合性統一的原則。
教學模式是對教學活動各個方面進行綜合、系統化的結果,是對教學活動過程的完整反映,任何教學模式都有一套系統化、結構化的方法和策略體系。因此,教學模式的構建應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指導思想、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教學評價等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進行全面設計,使其中的各要素相互配合,形成一個優化組合的完整教學活動系統。
2、理論性與可操作性統一的原則。
任何教學模式都是教師依據一定的教學理論構建的,教學理論滲透到教學系統的各個要素之中,制約和規范著教學操作程序和方法。但是教學模式不是教學理論,教學模式和教學理論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可操作性,任何一個成熟的教學模式必然有其特定的邏輯步驟和操作程序,以及使模式發揮效力的一系列操作策略,沒有這些可操作性的要素就不稱其為教學模式了,所以教學模式必須做到理論性和可操作性的統一。
3、科學性與有效性統一的原則。
教學模式必須建立在科學的教育理論基礎之上,模式的內容、程序和評價體系等也應完備,但是除了強調教學模式要有這些科學完整的內容、形式之外,還必須強調教學模式應該具有有效性。也就是說,教學模式不僅要可用、能用,而且要有效,能為具體的教與學提供實際可行的操作性幫助,切實提高教學效率。
4、借鑒與創新相統一的原則。
借鑒傳統教學模式的合理內核是構建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所必需的,但是借鑒不等於照搬,任何一個新的教學模式和舊的模式相比都有一定的先進性,在改造的過程中把現代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術融於課堂教學,注重借鑒和創新的有機結合,以利於課堂教學模式的內容更完整,結構更新穎,功能更有效。
五、研究策略
1、建立教學信息技術培訓和教學技能培訓機制。信息技術培訓由羅皓老師負責,教學技能(如:課標培訓、教材培訓等)培訓由羅平老師負責,期望達到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有效整合。
2、研究的重點是教師課前准備方式和上課各個環節方式轉變的策略研究。
教師利用網路資源、平台進行自主、合作、遠程培訓等方式的學習,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觀看優質課堂實錄,研究優質教學設計與教學案例,不斷學習、實踐、反思,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式,不斷地超越自我。
海量的網路資源是補充教材資源不足的寶庫,教師通過下載、改編、創新等方法豐富學科課程資源,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提供資源保證,逐步使教師形成資源意識。
傳統的教學設計是手寫,教師自己修改或與同行共享做起來比較困難,而且學生通過看教師的設計進行自主學習的可能性極小,現在利用信息技術採取電子備課,使教學設計網路呈現,方便師生學習和交流。
信息技術使得教師的功夫下在課前,效果在課堂上體現。教師將學習筆記、課程資源、案例、教學設計、課堂實踐錄像等以電子檔案袋的方式集中存儲共享,相互借鑒,減輕備課負擔。
教學過程中各個環節方式轉變,一是從導入環節開始,教師要為學生創設真實、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並貫穿課堂始終。真實生動的情境使學生感覺自己是情境中的人物,激發了學生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二是教師可以把要學習的知識、內容布置成一個個需要學生完成的任務,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自主探究、完成任務的樂趣。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整個探究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掌握研究方法和學習策略,指導學生圍繞專題收集、加工和處理相關信息,與學生一起開發校內外學習資源,共同回答和解決問題。最終實現課堂效能的提升。
3、課題總負責人進行相關制度建設,如: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和考核制度,學生評價教師制度等,用制度保障課題研究順利進行。
六、實驗步驟
1、准備階段:(2013年1月-2013年3月)
建立課題小組,進行職責分工,明確各自的職責任務。課題組成員對課題研究實施的可行性問題進行論證,擬定研究計劃,初步形成實施方案。
2、實施階段:(2013年4月-2016年5月)
根據課題實施方案,開展課題研究工作,認真實踐,認真記錄積累資料,在實驗研究過程中不斷修正方案,整理過程資料,提煉階段成果。
3、總結階段:(2016年6月-2016年7月)
匯集資料,全面總結,請上級主管部門會同專家對本課題的實驗進行驗收和結題,完成結題報告。
七、預期成果
1、論文集
2、信息技術培訓校本教材
3、教育信息資源庫的建立和使用
4、課堂實錄(光碟)
5、評價機制建立
6、能熟練使用信息技術的學科骨幹培養機制
7、信息技術下有效課堂教學模式
8、結題報告
八、研究機構
1、課題研究專家指導小組
廖榮德(永川區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
何中華(永川區教育信息技術與裝備中心副主任)
2、課題研究小組
總負責人:羅永先
主研人員:胡芳德 羅 平 余永海 羅 皓
參研人員:聶 強 皮儒琴 鄧 鋼 潘小義 秦 琴
劉祥海 張雪良 劉思群 馮忠超 曾永紅 田 波
3、具體分工
羅永先:課題負責人,全面主持課題的研究,組織管理,經費保障。相關制度的制定,負責信息技術下「學生評價教師制度」的策略研究。
胡芳德:具體組織課題的實施,協調。聘請專家到校指導工作,組織外出學習培訓,對外交流和聯系。負責「課前准備方式轉變策略研究」。
羅 平:撰寫課題實驗實施方案,階段性計劃和總結,負責「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促進課上各環節教學方式的轉變策略研究」。論文收集,課堂實錄。
余永海:資源庫建設工作,負責「教師信息技術的培訓,培訓後的考核策略研究」。
羅 皓:對教師進行教育信息技術培訓。
九、經費預算
資料費、培訓費、交通費10000元,網路資源建設20000元。
二○一三年三月

主要參考文獻:
1.《利用信息技術促進農村骨幹教師專業發展研究》
徐敏娜 《浙江現代教育》 2008年09期
2.《淺談運用現代信息教育信息促進專業發展》 任國強2012年06期 《教育教學研究》
3.《新技術與教學方式的轉變——學校變革的核心》 丁鋼 《現代遠距離教育》2013年02期
4.《農村初中教師教學方式轉變的阻力與化解對策》
韓文珠、李寶慶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年02期
5.《利用信息技術轉變教學方式》史殿斌《內蒙古教育》
2012年11期

5. 如何創新信息技術的教學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它已經越來越多的被教師使用到教學中來。並且在逐步地改變著我們的教育方式、學習方式乃至思維方式。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的課程整合,是在新課程實踐中,將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和課程內容有機融合,以達到教學目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這也是我們追求信息化教學的理想過程。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它能夠把各種網路技術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課程之中,為我們呈現出一份視覺盛宴。而如同傳統教育中教師在上課時使用黑板和粉筆一樣,信息技術正越來越多的被教師使用到數學教學的課堂中來。目前,教師最主要的任務不是開發軟體,而是應用現有的軟體把計算機的各種優勢發揮出來,進行數學的學科教學。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整合優化課堂提高效率正文一、導入部分使用多媒體教育技術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新課伊始,教師使用多媒體技術導入,將學生帶入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教師提供的直觀的、符合生活實際的場景中,激發學生對新課的求知慾,使新課的呈現更富有吸引力。例如:五年級數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師利用課件出示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路上,師傅給三個徒弟分餅的過程,師傅分別給三個徒弟分了一張餅的1/4,2/8,4/16,八戒提出不公平,從而引入新課。教師抓住時機,提示課題。再放手讓學生探討,這是以前沒學過的內容,學生正在興奮的時候,學習新知,順利地把新知接受了下來,解決了由他們自己提出的問題,忙而不亂,既發散又有重點。這種情境的創設調節了學生緊張疲勞的心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培養了學生探究創新的意識,同時豐富老師的教學手段。師生互動,共同體驗生活中的數學這一思路。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教學形式的整合目前我們學校的教學形式主要是班級授課制,即學生在校集中授課,受教學時間的統一限制。21世紀人類社會將進入全新的信息時代,信息化整合數學學科教學應該增加新的教學形式。基於這一思考,我們有意識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把學習數學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培養學生自主探求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如第八冊《十進制計數法》、《數的產生》時,課前,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並以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上課時,學生接受了學習任務以後,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或自己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協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並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最後,師生一起進行學習評價、反饋。我們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向電腦多媒體網路信息領域,利用網路信息豐富、傳播及時、讀取方便、交互強等特性,促進教育制度的革新,豐富教學形式,提高教育質量。三、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教學方法的整合當前與時代的發展和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相比,學生學習方式較單一、被動,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然而網路環境下的教學過程卻是:學生的學習開放性、全球化;學習過程具有交互性;內容形式呈現多媒體化。改革現行的學科教學方法,使其適應信息環境下的學習要求,看來是刻不容緩。如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一節課時,我們安排了課堂練習。練習中,計算機將正確、錯誤的評價以及提示、指導、建議等信息及時反饋給學生。對學生的不同解題過程,通過網路在屏幕顯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僅使學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加深學習體驗,而且教師也可從中獲得教學反饋信息,及時採取補救措施,使教學過程向教學目標靠近,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分層教學和個性化教學。

6. 應用信息技術怎樣進行課堂創新教學活動

任何科學理論都必須建立在幾條基本假設的基礎上,社會科學領域中的理論更是如此。教學設計理論是一種研究如何經系統設計來引發和維持學生學習的理論。
我們可以假設學習發生和維護的充分條件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即教學設計理論中的第二條假設);
(一)學習者自身的學習准備(知識經驗和生理能力)。
(二)有效的學習動力維持系統,包括興趣、情感、態度、動機、意志、性格等因素。
(三)有效的學習外部活動系統,指學習的具體活動,比如:記預習筆記、做練習、討論、互助、制定表格、畫概念圖等。學習行為和活動的設計依據是認知策略和協作學習策略。
(四)有效的學習環境,指學習資源(包括信息資源和活動空間設施)和學習工具的有效整合。
(五)有效的信息傳遞,它不是指信息的閱讀和呈現工具。而是指信息的組織,即學習信息資源的組織結構,信息的呈現形式和傳遞順序。
在以上的五方面充分條件中,學習者自身的學習准備是不能設計的,而其它四個方面是可以設計的。學習動力系統不是一個可以直接設計的物化系統,它的設計基於其它三個系統設計。
教學設計的設計對象有三(教學設計理論中的第三條假設):
1、學習活動的設計。按照建構主義思想,學習者學習和發展的動力來源與學習者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學習者認知技能的發展、情感態度的變化都應歸因於這種相互作用。站在學習者的角度看,這種相互作用便是學習活動。因此,學習活動的設計必須作為教學設計的核心內容來看待。學習活動的設計最終表現為學習任務的設計,通過規定學習者所要完成的任務目標、成果形式、活動內容、活動策略和方法來引發學習者學習內部的認識加工和思維,從而達到發展學習者心理機能的目的。
2、學習環境的設計。從設計者的角度看,學習環境是學習資源(特指媒體資源)和學習工具的組合,這種組合實際上是旨在實現某種目標的有機整合。在學習活動發生時,學習環境又被稱為學習情景,其中必然包含人際關系要素。學習環境的設計主要表現為學習資源和學習工具的整合活動。在設計時也應考慮人際支持的實施方案,但人際支持通常表現為一種觀念而不是具有嚴格操作步驟的實施法則。
3、媒體傳遞的設計。媒體傳遞設計的任務是決定通過何種媒體形式,按照何種呈現順序,以什麼樣的組織形式向學習者傳遞信息。課堂講授的設計及教學媒體材料的設計和開發就屬於這個層面的活動。媒體傳遞是最邊緣層次的設計活動。
以上將教學設計活動劃分為三個層面,旨在提醒教學設計者學習環境和媒體的設計並不是教學設計的全部。在很長一段時間,教學設計領域主要是集中在媒體傳遞層面上的活動。隨著網路的普及,網路環境的開放性,資源的豐富性,資源的易獲取性等特徵使教學設計者將設計重點從媒體傳遞的設計逐漸轉向學習環境的設計並繼而將設計重點放在學習活動上成為可能。

7. 如何開展信息設計創新教學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教學設計方案

21世紀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的時代,其實質是教育的競爭。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計算機網路的迅猛發展,人類將步入信息時代 ,因而導致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教育方式將隨之而改變。特別是在教育領域,網路、多媒體與教育的結合,將會徹底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觀念、內容、方法,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我們職業教育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以教育技術為突破口,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
一、教育信息化是職教改革的必然趨勢
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水平仍然偏低,傳統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教育內容、教育技術、和教育手段都已不能適應教育改革和發展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水平,顯得陳舊落後;許多優秀的教學資源得不到廣泛推廣,學生的學習主要依賴於教師課堂授課,依賴於教科書,知識來源單調,與現代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匹配。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各職業院校的現代教育設施得到了逐步完善,但學生不能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利用日益普及的計算機及網路來學習知識,而容易沉迷於電腦游戲及網上聊天,不僅沒有提高學習興趣與主動性,還耽誤了學習時間,不利於學生素質提高。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教學設計創新,避免現代信息爆炸對學生及教學的不利影響,是我們面對21世紀發展教育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現代教育是建立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科技發展需要的以培養創造性人才為目的的新型現代化教育體系。現代教育技術不僅僅是一種手段,它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職業教育要想辦出特色,就必須走職業教育信息化之路。職業教育信息化不是計算機 、網路、職業教育的簡單相加,而是職業教育、教學、管理、學習與現代信息網路技術的有機融合,從而形成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組織、教育模式、技術手段、教育評價的動態系統。要實現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師掌握信息技術運用成為他們所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讓教師如何具備信息技術素質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將來的教師隨著學校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裝備的改善,如果不具備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將無法勝任。而現代信息技術環境為信息教育的開展提供了重要保證。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對學與教的過程和學與教的資源進行設計、開發、使用、評價和管理,是一個有待於開發和探討的課題。
二、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任何科學理論都必須建立在幾條基本假設的基礎上,社會科學領域中的理論更是如此。教學設計理論是一種研究如何經系統設計來引發和維持學生學習的理論。
我們可以假設學習發生和維護的充分條件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即教學設計理論中的第二條假設);
(一)學習者自身的學習准備(知識經驗和生理能力)。
(二)有效的學習動力維持系統,包括興趣、情感、態度、動機、意志、性格等因素。
(三)有效的學習外部活動系統,指學習的具體活動,比如:記預習筆記、做練習、討論、互助、制定表格、畫概念圖等。學習行為和活動的設計依據是認知策略和協作學習策略。
(四)有效的學習環境,指學習資源(包括信息資源和活動空間設施)和學習工具的有效整合。
(五)有效的信息傳遞,它不是指信息的閱讀和呈現工具。而是指信息的組織,即學習信息資源的組織結構,信息的呈現形式和傳遞順序。
在以上的五方面充分條件中,學習者自身的學習准備是不能設計的,而其它四個方面是可以設計的。學習動力系統不是一個可以直接設計的物化系統,它的設計基於其它三個系統設計。
教學設計的設計對象有三(教學設計理論中的第三條假設):
1、學習活動的設計。按照建構主義思想,學習者學習和發展的動力來源與學習者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學習者認知技能的發展、情感態度的變化都應歸因於這種相互作用。站在學習者的角度看,這種相互作用便是學習活動。因此,學習活動的設計必須作為教學設計的核心內容來看待。學習活動的設計最終表現為學習任務的設計,通過規定學習者所要完成的任務目標、成果形式、活動內容、活動策略和方法來引發學習者學習內部的認識加工和思維,從而達到發展學習者心理機能的目的。
2、學習環境的設計。從設計者的角度看,學習環境是學習資源(特指媒體資源)和學習工具的組合,這種組合實際上是旨在實現某種目標的有機整合。在學習活動發生時,學習環境又被稱為學習情景,其中必然包含人際關系要素。學習環境的設計主要表現為學習資源和學習工具的整合活動。在設計時也應考慮人際支持的實施方案,但人際支持通常表現為一種觀念而不是具有嚴格操作步驟的實施法則。
3、媒體傳遞的設計。媒體傳遞設計的任務是決定通過何種媒體形式,按照何種呈現順序,以什麼樣的組織形式向學習者傳遞信息。課堂講授的設計及教學媒體材料的設計和開發就屬於這個層面的活動。媒體傳遞是最邊緣層次的設計活動。
以上將教學設計活動劃分為三個層面,旨在提醒教學設計者學習環境和媒體的設計並不是教學設計的全部。在很長一段時間,教學設計領域主要是集中在媒體傳遞層面上的活動。隨著網路的普及,網路環境的開放性,資源的豐富性,資源的易獲取性等特徵使教學設計者將設計重點從媒體傳遞的設計逐漸轉向學習環境的設計並繼而將設計重點放在學習活動上成為可能。
三、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模式設計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的變革越來越依仗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當前,在許多職業院校已經建立了校園網並與互聯網連通,建設了教學資源庫,還建設了不少形式多樣的多媒體教室,這已為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搭建平台。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建新型的教學結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一個理想的教學環境,將是教學改革成功的關鍵。
根據教育傳播理論,教學過程可以看作為一個信息的傳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包含教師、媒體、學生三大要素。這三大要素不同的組合方式,將形成不同的教學模式,適應不同的教學環境,在不同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有著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模式目前應用的有三種: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基於網路環境的個別教學模式;校園網支持的合作學習模式。
(一)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傳統的課堂教學環境中引入多媒體技術的教學模式。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選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製作CAI教學課件,通過媒體將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這里指的媒體包括教師自身的言傳、身教、也包括多媒體計算機和各種現代化視聽媒體。這種教學模式極大地增大了教學的信息量,也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單一性,學生接受來自教師、計算機和各種媒體傳遞的教學信息,經過大腦的加工處理,轉換為知識。盡管教學內容的呈現圖文並茂、聲形結合、生動活潑,而在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創新方面存在有明顯的不足,人機交互的過程與作用極為有限。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興趣不僅僅在於教學內容的圖文並茂、生動多彩,更重要的是靠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科學性來激發。這是一種典型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仍處於一種被動地接受信息的地位。
(二)基於網路環境的個別教學模式:網路環境是一個開放的環境,是一個鼓勵自主學習的環境,是一個培養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學生可以在任何有上網條件的地方,利用聯網的計算機在校園網或網際網路上獲取各種信息進行學習,學生在學習中存在問題,也可以通過網路向教師咨詢,教師不直接向學生傳授教學內容,只是間接地輔導學生。這是一種完全以學生為中心的個別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必須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它是以「自我向導、自我激勵、自我控制」為特徵的學習,也就是學生能夠自覺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才可能取得學習效果。否則,只是盲目的瀏覽學習,其效果甚微。
(三)校園網支持的合作學習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建立在校園網路及資源庫支持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安排教學計劃,實施網上教學,批改學生作業,進行網上或面對面的指導,評價學生學習成績。學生可以個別學習,也可以分組合作學習,或者自願結合合作學習,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和方式的權利。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要倡導「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物,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然而,許多學校都建設了校園網,但由於資金與技術等問題,校園網信息資源貧乏,多媒體系統的超文本特性的技術開發及其與網路特性的結合明顯不足,使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沒有得到充分地應用和有機的結合。
通過對以上三種教學模式的分析,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每種教學模式相對傳統的教學模式發生轉變,但仍各存其缺失。如何將三種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有機的結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為學生提供一個理想的教學環境,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有待於我們不斷的探討和研究。
四、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方法設計創新
(一).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觀念的更新
在教育領域中,信息技術並沒有生成劃時代的新觀念,確切地說,信息技術使原先的一些先進的、前衛的教學觀念的實現成為可能,使先進的教學設計理論的接受和應用成為可能。因而,我們在進行教學方法設計時應該樹立三個全新的觀念:
一是樹立全新的學生觀。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由原來處於被動地位轉變為主動參與,成為知識的探究者和意義構建的主體。
二是樹立全新的媒體觀。教學媒體由原來作為教師講解的輔助工具轉變為學生的認知工具。
三是樹立全新的教學觀。教學方法由原來單純的基於歸納或演繹的「教師一言堂」的講解轉變為基於「情景創設」、「主動探索」、「協作學習」、「會話商討」和「意義建構」等多種新型教學方法及學習方法的綜合運用。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機整合
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是導致教育領域徹底變革的決定性因素,它必將導致教學內容、手段、方法、模式乃至教學思想、觀念、理論的根本轉變。教育信息化最根本的特徵是教育信息資源的利用和信息技術,特別是多媒體網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是需要不斷探討的課題,據調查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 形成一個比較成熟的模式。現在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基本上還停留在使用多媒體課件的CAI階段,這與我們真正意義上要達到的整合還有很大的差距。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必須開發基於網路的教學支持平台,特別是基於Web的協作平台,才能完成整合的質的習躍。
在基於網路的教學支持平台上進行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將會對教學過程、教學形式及教學效果產生巨大的變化:
1、教學形式的變化。由於信息技術的應用,打破了原有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取而代之的是課堂學習、分組討論、協作學習並存教學模式,學生也可以通過校園網路的學生論壇。

2、學習方式的變化。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學習知識,通過校園網路,進行自主探索學習、互動協作學習,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去主動建構知識。培養學生有獨立學習的能力、創新能力和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
3、教學內容的擴展。信息技術的應用,將過去傳統的、靜態的書本教材形式轉變為有圖文並茂、聲像俱佳構成的多媒體教學內容,同時可將音像教材、基於網路特性的CAI課件置於校園 網上,供學生自學。這樣,極大地豐富和擴展了書本知識,學生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掌握更多知識。
4、教師作用的變化。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領航者、指導者和組織者。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不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知識源,教師不能把傳授知識作為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自己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設計教學方案上,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包括:信息獲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創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協作意識和信息交流能力等),培養學生使用信息技術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興趣,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8. 如何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實現創新教學

如何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實現創新教學
信息技術即所謂計算機網路技術是現代技術的基礎與核心,是現代信息社會的主要技術之一,它已被廣泛應用於社會的各個領域,對人類文明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正在並將繼續改變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等方式,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知識經濟的日益崛起,世界上幾乎每個國家都在積極探索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革新教育,信息技術已作為一種新型教育手段在基礎教育中被廣泛的利用和開發,為當今教育開辟了新的天地。它沖擊了傳統的「黑板+粉筆」的教學模式,推動了教學手段和方式的變革。在教學改革的大潮推動下,信息技術逐步走入了小學英語課堂,它讓學生目觀其行,耳聞其聲,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想像力,使教學直觀形象化,多元立體化,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展現情境,激發情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形成學習動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主體保持濃厚的興趣,使之在最佳的狀態下自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去,從而能在自己的起點上得到充分發展。新的英語課程標准強調要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過去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是「一統式」,教學通常在課堂中進行,課堂教學顯得單凋枯燥,教師面對的是全班學生,學生被動接受,缺少雙向的溝通,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以多媒體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能模擬模擬、化抽象為形象,化靜為動,使圖像、動畫、聲音、視頻有機融合,創設出豐富多彩,活潑融洽的教學情境,把生活的實景搬上課堂,讓學生更快地進入角色,產生情感體驗,使小學英語教學更為形象、生動、逼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形成樂學、愛學、會學,增強學生的記憶能力和理解能力。如在教學動物單詞時,如果按照傳統教學帶領學生拼讀就難免枯燥,而運用多媒體計算機技術製作動畫課件,在學生面前展示出動物園的畫面,給學生創設了一個鮮活的動物園場景,變學生的無意注意為有意注意,並加入不同聲音,讓學生先聽聲音猜動物,繼而呈現動物,再打出單詞,最後讓學生親自操作電腦畫幾只小動物,邊畫邊念。這一動畫情景的創設,使抽象、枯燥的單詞具體化,形象化了,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從而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慾望。
二、 充分利用現有網路資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的科學性、藝術性體現在教學結構的精心設計上,教學結構的作用,在於把學生的認識結構和教材的知識結構巧妙地結合成有機的統一體。教學結構與教學過程的完美設計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保證。因此,要精心設計符合英語學科特點,有利於教師教、學生學的教學結構,就必須博採眾家之長。平時大量搜集與教學有關的資料,盡量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存到計算機的硬碟上,讓學生自己通過操作,訪問計算機上的資源,瀏覽到這些內容。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英語知識,而且也使學生開闊了眼界,陶冶了情操。利用一些現有軟體或自製課件上的典型習題,讓學生在計算機上練習,從而改變一下學生的做習題方式,給學生學習增添一些新鮮感。
三、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英語教學,有利於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提高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利用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英語教學有利於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計算機具有很強的人機對話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計算機是實現自學的一種有利工具,也是學生學習的老師。所以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有利於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就是讓學生親自動手動腦,大膽進行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這種實踐中,學生可以品嘗到學習的艱辛與樂趣,同時磨煉意志、培養興趣和創新能力。例如:在學習完「問路」課後,我們可以讓學生在計算機上設計一條由自己家到肯德基店的路線圖,並根據所示畫面內容做一段對話練習。這樣就避免了課堂上學生總是處於盲目被動地聽、答、背、做的地位現象,老師的立足點應放在如何為學生在書本與實踐之間「搭橋」的方法上。
四、運用信息技術,增大教學容量,優化教學過程
傳統的英語教學方式,老師在一堂課中要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書寫各種單詞、重點對話、句式,教學起來相當的繁鎖、費力、耗時。而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教師在課前將所需板書、板畫、作業等內容製成課件,在教學中展示出來,就節省了課堂板書的時間,能在相同的40分鍾內,呈現更多的知識,既清楚又規范,圖文並茂,又開闊了學生視野,擴大了課堂信息容量,從而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輕輕鬆鬆學到更多的知識。除此之外,學生還可利用計算機直接上網查找自己所需內容,教師提供一些有益的網址,在教師或家長的指導下有條不紊地進行查詢、思考、協作、交流,最後形成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充分利用網路給他們提供的新資源。學生也可將有用的資源傳輸給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學習。

時代在發展,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將日益突出。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已經落後了,要使教學跟上世紀的步伐,必須依靠現代信息技術,它是搞好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通過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擺脫對教師的過分依賴,突跛課堂教學的局限性,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學生主體地位體現更充分,學生可以變被動為主動參與者。作為新世紀的英語教師有義務不斷探索,製作出各種新穎、生動、有趣的多媒體課件,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我相信,現代信息技術在今後教學中的前景會更加燦爛。

9. 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提高教學效益,促進教學創新

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提高教學效益,促進教學創新,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明確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手段創新中的作用。現代信息技術的交互性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多媒體特性有利於信息的獲取與保持;超文本特性可實現對教學信息的最有效組織與管理;網路特性有利於開展協作學習和發現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樹立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手段創新中的服務意識。對現代信息技術服務主體的認識,應樹立由輔教向輔學轉變的觀念。對現代信息技術功能的認識,應樹立實現教學目標的工具觀。對現代信息技術利用目的的認識,應樹立與學科教學整合的觀念。
3、提高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手段創新中的利用率。加大硬體設備的投入力度和更新速度,為教學手段的創新提供物質基礎。加強教師培訓,為教學手段的創新提供人力支持。規范軟體的製作與管理,為教學手段的創新提供技術保障。

閱讀全文

與信息技術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創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蜜桃臀的鍛煉方法 瀏覽:518
打目標的正確方法視頻 瀏覽:198
裂變銷售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172
雙臀力的訓練方法 瀏覽:180
肥宅的正確鍛煉方法 瀏覽:151
半夜牙松疼快速止疼方法 瀏覽:736
手機視頻用顯示器看有幾種方法 瀏覽:945
炫酷風火輪安裝方法 瀏覽:701
痔瘡治療快速的方法混合痔的症狀 瀏覽:56
室外無線網卡安裝方法 瀏覽:629
澳洲益生菌使用方法 瀏覽:503
遠離手機正確方法 瀏覽:311
中葯提取方法包括哪些 瀏覽:50
如何對付暴力的方法 瀏覽:711
速凍調味海參的食用方法 瀏覽:241
發明治療艾滋病的方法的是誰 瀏覽:874
白癲佳治療的方法 瀏覽:630
普通人緩解情緒常用方法 瀏覽:268
pvc下水管水盆處連接方法 瀏覽:38
純銀飾品真假鑒別方法 瀏覽: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