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針灸流派研究的新方法

針灸流派研究的新方法

發布時間:2022-04-26 19:47:00

㈠ 針灸是怎麼治病的,原理是什麼

雖然不懂,但可以簡單猜一下。一般針灸針都是消毒過的金屬針,但還是異物。進入人體後,它們會使人體產生免疫反應,吸引巨噬細胞等免疫細胞集中。

中醫的通經活絡理論,可能只是對打通人體免疫細胞通路的簡單認識。至少原則上是可以真正達到治病的目的地。

㈡ 針灸分哪些門派各具什麼特點 目前針灸那個方向的前景最好 比方說 平衡針 或者是針刀等等

一統江湖!十四經脈為總綱,大同小異又怎會有門派之分呢!你以為是武術門派,分高低搞對立。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0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有108個要害穴,其中有72個穴一般點擊不至於致命,其餘36個穴是致命穴,俗稱『死穴『。
死穴又分軟麻、昏眩、輕和重四穴,各種皆有九個穴。合起來為36個致命穴。

㈢ 中國針灸流派產生的現實意義

說明古老的醫理值得我們去學習.

㈣ 求針灸經典書籍

你好
這個太多了啊,如果你不是醫學專業的,那麼推薦你買本針灸本科生的課本《針灸醫籍選讀》綠色16開,中國中醫葯出版社。如果大型書店沒有就找醫學書店肯定有,如果找不到醫學書店,到中醫葯大學(每個省都有一所)里去打聽,總有賣教材的地方,這本書都是古醫籍,與針灸有關的內容,但是醫古文的哦
如果你是醫學專業的,那麼也一定不是學針灸的(專業人士會有這種問題嗎?)
那就更可以讀上面那本書,另外,《黃帝內經。靈樞》、《難經》《針灸甲乙經》《針灸大成》太多了,古籍,個人覺得針灸大成比較全,
那麼,以上,你加油吧!

㈤ 中醫針灸有哪些流派

針灸流派很多,如經學派、經穴考訂派、穴法派、手法派、重灸派、重針派、刺絡放血派、針葯相須派、中西醫匯通派、臨床各科諸派等。
你的意思可能主要是問的目前臨床較好的流派。從目前來看,從診病治病的方法多樣化,學術的傳承來看,基本都屬於中西醫匯通派。這一派別早期主要人物就是幾位著名的針灸醫家:承淡安、魯之俊、朱璉、陸瘦燕等。現在的針灸名醫賀普仁、楊介賓、程莘農、靳瑞、鄭魁山、郭誠傑、趙爾康、肖少卿、於書庄、於致順、李志明、邵經明等大都師從這幾位針灸醫家。

㈥ 想知道現在的針灸流派有哪些

針灸流派很多,如經學派、經穴考訂派、穴法派、手法派、重灸派、重針派、刺絡放血派、針葯相須派、中西醫匯通派、臨床各科諸派等。
你的意思可能主要是問的目前臨床較好的流派。從目前來看,從診病治病的方法多樣化,學術的傳承來看,基本都屬於中西醫匯通派。這一派別早期主要人物就是幾位著名的針灸醫家:承淡安、魯之俊、朱璉、陸瘦燕等。現在的針灸名醫賀普仁、楊介賓、程莘農、靳瑞、鄭魁山、郭誠傑、趙爾康、肖少卿、於書庄、於致順、李志明、邵經明等大都師從這幾位針灸醫家。
僅以此拋磚引玉。

㈦ 你對中醫針灸如何看待

針灸學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運用針刺和艾灸防治疾病的一門臨床學科。它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包括經絡、腧穴、針灸方法、臨床治療、針灸醫經醫籍、實驗針灸等部分。 針灸具有適應證廣、療效明顯、操作方便、經濟安全等優點,數千年來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的歡迎,對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針灸是我國歷代勞動人民及醫學家在長期與疾病作斗爭中剖造和發展起來的一種醫學。歷史悠久,其起源已難稽考,但從文獻記載、出土文物、社會發展規律等方面探索,遠在文字創造前即已萌芽。 根據《靈樞·九針十二原》說:「余欲勿使被毒葯,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可知針的前身是砭石。《說文解字·》記載:「砭,以石刺病也。」《山海經·東山經》:「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弗箴石」。郭璞注曰:「可以為砥(砭)針治痛腫者」。這是砭術的較早記載。古人生活於洪荒大地,與鷙鳥猛獸相搏食,不能無病。一且患病,除祈禱鬼神外,往往會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撫摩,捶擊體表某一部位,有時竟使疾病獲得緩解。通過長期的經驗積累,逐步形成砭石治病的方法。1963年,內蒙古自治區多倫旗頭道窪在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一根磨製的石針,據鑒定,認為是針法的原始工具砭石。因此,砭石的起源,可遠溯到距今一萬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甚至可能更早些。 隨著冶金術的發明,針具也得到不斷地改進,至《內經》著作年代,才由古代的石針、骨針、竹針而改變為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等金屬制針,代替砭石之法直到現在改進為不銹鋼針。1978年,在內蒙古自治區達拉特旗樹林召公杜的出土文物中首次發現一根「青銅砭針」。 1968年在河北藁城發掘的西漢劉勝墓,內有金制、銀制醫針九根。製作頗為精細,證明了金屬制針的不斷進步。 灸法的產生是在火的發現與使用以後,人們發現身體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適或緩解,通過長期的實踐,從各種樹枝施灸發晨到艾灸,形成了灸法。《素問·異法方宜論》說:「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即指此言,隨著後世醫學的進步發展為多種多樣的灸法。 由於針灸用具、材料的逐步改革,擴大了針灸治療的范圍,提高了治療效果,有力地促進了針灸學術的發展。 針灸學術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1973年在湖南長沙市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醫學帛書中,有兩種古代經脈的著作,即「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其中敘述了十一脈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現及灸法治療。經初步考證,其著作年代早於《黃帝內經》,經絡學說的早期面貌於此可見一斑。 《黃帝內經》對經絡、腧穴、針灸方法以及適應證、禁忌證等,都作了此較詳細的論述,其中尤以《靈樞》所載針灸理論更為豐富而有系統,故《靈樞》又稱「針經」。可見當時針灸學已經比較成熟,為後世針灸學術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現存最早的針灸專著除《靈樞》外首推晉代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作者參考《內經》、《明堂孔穴治要》,論述了臟腑經絡學說,依照頭、面、胸、腹、背等都位記述腑穴,在《內經》的基礎上發展和確定了349個腧穴的位置、主治及操作,介紹了針灸手法、宜忌和常見病的治療。這是繼《內經》之後針灸學的又一次總結,在針灸發展史上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東晉葛洪著《後備急方》所錄針灸醫方109條,其中99條是灸方,引起了人們對灸法的重視,使灸法與針法一樣得到了發展。唐代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明了「阿是穴」的取法和應用,並繪制了「明堂三人圖」,分別把人體正面、背面及側面的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用不同顏色繪出,尤其值得推崇的是提出灸法預防疾病的方法,為預防醫學作出了貢獻。 此後王燾在其所著的《外台秘要》中,全面介紹了灸法,為推廣灸法起到積極作用。隋唐設「太醫署」,掌管醫學教育,針灸成為其中一個專門學科,內設針博士、針助教、針師等從事教學工作,足見當時對針灸的重視。北宋王惟一編撰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敘述了經絡、腧穴等內容,並考證了354個腧穴,全書曾刻在石碑上,樹立於汴京(今河南開封),供學習針灸者拓印和閱讀。次年,還設計鑄造了兩座銅人,是我國最早的針灸模型,對辨認經穴與教學起了很大作用。元代滑伯仁認為任督二脈雖屬奇經,但有專穴,宜與十二經並論,總結為十四經,著《十四經發揮》,系統闡述了經絡的循行路線和有關腑穴,對後人研究經脈很有裨益。明代是針灸學發展昌盛的朝代。楊繼洲以家傳《衛生針灸玄機秘要》為基礎,匯集了歷代針灸著作,並結合實踐經驗撰寫了《針灸大成》,內容豐富,是繼《內經》、《甲乙經》之後對針灸學的又一次總結。直到今天它仍是學習針灸的主要參考著作。當時還有陳會的《神應經》、徐風的《針灸大全》,高武的《針灸聚英發揮》,汪機的《針灸問對》、李時珍的《奇經八脈考》等,蔚為大觀,諸家各有所長,形成不同流派,相互爭鳴,促進了針灸的發展。到了清代雖然也有吳謙等編著的《醫宗金鑒·刺灸心法》及廖潤鴻的《針灸集成》等書問世,但很少新義,至清代末葉,針灸乃走向衰落。 流傳幾千年的針灸醫學雖然不斷有所發展,但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其速度比較緩慢,特別是清朝統治階級因拘於封建禮教,於1822年竟以「針刺火灸,究非奉君所宜」的荒謬理由,下令停止太醫院使用針灸,廢止針灸科,一般「儒醫」也注重湯葯輕針灸。鴉片戰爭失敗以後,帝國主義入侵,在各地設立教會醫院和醫學院校,排斥、攻擊中國醫葯學,使中醫事業包括針灸學更趨衰落,幾至一蹶不振。然而由於針灸經濟、方便、有效,深受勞動人民的歡迎,盡管國民黨政府力圖扼殺,但在民間,仍得到應用與流傳。同時各地有志之士,創辦學社、學校,培養人才,為發揚針灸,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黨的中醫政策的實施,祖國醫學獲得了新生,帶來了針灸事業的復興與繁榮。全國各地先後成立了中醫學院、中醫院,設置了針灸專業和專科,並建立了專門研究機構,使針灸在教學、醫療和科研等方面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就。 三十多年來編撰出版了大量針灸著作。全國高等醫葯院校使用了統一的針灸教材,開展了對《內經》《難經》《甲乙經》《針灸大成》的校釋工作,在全國各報刊發表的針灸論文資料不下萬篇。為學習針灸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大大豐富了針灸醫學的內容。 針灸的臨床工作有較大的進展,治療病種不斷擴大。臨床實踐表明,針灸對內、外、婦、兒等科300多種病症的治療有不同程度的效果,對其中100種左右的病症有較好或很好的療效。針灸治療心腦血管疾病、膽道結石、細菌性痢疾等,不但用科學的方法肯定了療效,而且用現代生理學、生化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等闡明其作用原理,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六十年代以來,我國醫學界採用針刺麻醉,成功地進行了多種外科手術,為麻醉方法增加了新的內容,引起了世界各國學者的普遍重視,推動了針灸醫學的發展。 近年通過多學科的大協作,深入研究了針灸治病原理。證明針灸對機體各系統功能有調整作用,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針灸鎮痛原理的研究已深入到神經細胞、電生理學和神經遞質如腦腓肽等分子生化學水平。 經絡的研究經過大量普查,不僅肯定了循經感傳的客觀存在,而且從循經感傳現象出現的規律,客觀指標及測定方法等方面進行了研究,為經絡實質的探討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同時,不少地區還開展了對針刺手法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初步的成績。 幾千年來,針灸醫學不僅對我國人民的保健事業起過重大的作用,而且很早就流傳到國外,對其他一些國家的醫療保健事業也作出了一定的貢獻。約在公元六世紀,針灸醫學傳入朝鮮,並以《針灸甲乙經》等書為教材。公元562年,我國吳人知聰攜帶《明堂圖》、《針灸甲乙經》到日本。公元701年,日本在醫學教育中開始設置針灸科,至今還開辦針灸大專學校,深受日本人士的歡迎。公元十七世紀末葉,針灸又傳到了歐洲。有些國家除設有針灸專科外,還成立了研究針灸醫學的專門機構,並多次召開國際針灸學術會議。我國一些省市設立了國際針灸培訓基地,為世界各國培訓了大批針灸醫生。目前全世界已有一百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針灸醫療、科研和教育。世界衛生組織還向世界各國推薦針灸治療43種疾病。1987年11月經世界衛生組織的支持,在北京召開了世界針灸聯合會的成立大會暨第一屆世界針灸學術大會。我國獨特的針灸醫學已成為世界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產生積極的廣泛的影晌

㈧ 古代針灸學說流派的形成因素有哪些

針灸的歷史悠久。據考證,它起源於我國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制度時期。我國從400萬年前就有了人類活動,大約從4萬年前進入氏族公社制度時期,一直延續到距今4千年前。在這個時代,先民們以石器作為主要的生產和生活工具,所以考古學上稱為石器時代。從遠古到1萬年前為舊石器時代,1萬年前到7~8千年前為中石器時代,7~8千年前到4千年前為新石器時代。針灸療法大約誕生於新石器時代。古書里保存著一些關於針灸起源的傳說資料,都指這個時代。如皇甫謐《帝王世紀》里記載:太嗥伏羲氏「嘗味百葯而制九針」,羅泌《路史》則說太嗥伏羲氏「嘗草治砭,以制民疾」。又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說:「黃帝咨訪歧伯、伯高,少俞之徒……而針道生焉」,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則說:「黃帝受命,創制九針」。

㈨ 中醫七大流派

中醫學術流派的命名

我國歷史上的各個中醫學術流派,都是歷經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在學術活動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其鮮明的學術觀點與主張,往往由某學術流派成員自己提出,但又為歷代醫家所公認。但對某學術流派的命名,則往往是後人給予和約定俗成的。正因如此,中醫學術流派的命名不盡統一。有以代表性人物命名的,如河間派、丹溪派;有以學科命名的,如醫經派、經方派、傷寒派;有以觀點或學說命名的,如補陰派、溫補派、匯通派;有以地域命名的,如易水派、新安派、紹派傷寒,等等。不統一反映了多樣性,故不必強求一致。

中醫學術流派的類別

在中醫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學術流派燦若群星。一般認為,中醫學派的真正形成是在金元時代,以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與朱丹溪為代表的四大家,其依據是清·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提出的「儒之門戶分於宋,醫之門戶分於金元」。近代中醫學者謝利恆先生在《中國醫學源流論》中說:「北宋以後,新說漸興,至金元而大盛。張劉朱李之各創一說,競排古方,猶儒家之有程朱陸王。」但也有學者認為,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由於受當時百家爭鳴學術氛圍的影響,醫家在臨床中就有偏重針灸、主用方葯和強調切脈的三個流派。任應秋先生認為,漢代已有「醫經」和「經方」學派。〔4〕《漢書·藝文志》說:「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裡,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葯齊和之所宜。」「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葯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劑,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

至於中國古代究竟有多少中醫學術流派,可謂說法紛紜。謝利恆先生在《中國醫學源流論》提出有劉河間學派、李東垣學派、張景岳學派、薛立齋學派、趙獻可學派、李士材學派等;范行准先生在《中國醫學史略》提出有河間學派、易水學派、東垣學派、丹溪學派、折衷學派、服古學派、叛經學派等;《中醫各家學說》二版教材提出有河間、易水、傷寒、溫病四大學派,四版教材提出醫經、經方、河間、易水、傷寒、溫熱、匯通七大醫學流派;而《中醫各家學說》五、六版教材則提出了傷寒、河間、易水、丹溪、攻邪、溫補、溫病七個醫學流派。

查閱近幾年發表的論述中醫學術流派的文獻,基本上還是沿襲五、六版《中醫各家學說》教材的說法。仔細分析起來,這些說法都有其依據,只是沒有嚴格區分「學派」與「流派」。如「丹溪」學派,其實是河間學派中的一個流派。正如任應秋先生所說:「傳劉完素之學的,有兩大醫家。一為張從正,一為朱震亨。……河間之學到了朱震亨又為之一變,而為河間學派之滋陰論者。」〔4〕

㈩ 針灸的發展歷史

針灸學起源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傳說針灸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他「嘗百葯而制九針」(東漢醫學家皇甫謐記載於《帝王世紀》)。而據古代文獻《山海經》和《內經》,有用「石篯」刺破癰腫的記載,以及《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說法,再根據如今在我國各地所挖出的歷史文物來考證,「針灸療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時代。當時人們發生某些病痛或不適的時候,不自覺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銳的石器按壓疼痛不適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狀減輕或消失,最早的針具:砭石也之而生,隨著古人智慧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針具逐漸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到如今用的不銹鋼針。相傳,華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醫針灸的發明人。伏羲氏不僅畫八卦,結繩為網,教民田獵,而且「嘗百葯而制九針」(東漢皇甫謐記載於《帝王世紀》)、「嘗草制砭」(南宋羅泌記載於《路史》)。砭就是砭石,即華夏民族最早的針灸。灸法的起源與為的發現和使用有著密切的關系,當身體有某種不適時,用以去烘烤得以減輕,繼而用各種樹枝作為施灸工具,逐漸發展到艾灸。
針灸治療方法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其學術思想也隨著臨床醫學經驗的積累漸漸完善。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醫學帛書中有《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論述了十一條脈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現和灸法治療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經絡系統。《黃帝內經》是現存的中醫文獻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醫經典著作,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經絡系統,即有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經別以及與經脈系統相關的標本、根結、氣街、四海等,並對腧穴、針灸方法、針刺適應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詳細的論述,尤其是《靈樞經》所記載的針灸理論更為豐富而系統,所以《靈樞》是針灸學術的第一次總結,其主要內容至今仍是針灸濱核心內容,故《靈樞》稱為《針經》。繼《內經》之後,戰國時代的神醫扁鵲所著《難經》對針灸學說進行了補充和完善。
晉代醫學家皇甫謐潛心鑽研《內經》等著作,撰寫成《針灸甲乙經》,書中全面論述了臟腑經絡學說,發展並確定了349個穴位,並對其位置、主治、操作進行了論述,同時介紹了針灸方法及常見病的治療,是針灸學術的第二次總結。
唐宋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繁榮昌盛,針灸學術也有很大的發展,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其著作《備急千金要方》中繪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圖,並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應用。到了宋代,著名針灸學家王惟一編撰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考證了354個腧穴,並將全書刻於石碑上供學習者參抄拓印,他還鑄造了2具銅人模型,外刻經絡腧穴,內置臟腑,作為針灸教學的直觀教具和考核針灸醫生之用,促進了針灸學術的發展。
元代滑伯仁所者的《十四經發揮》,首次將十二經脈與任、督二脈合稱為十四經脈,對後人研究經脈很有裨益。
明代是針灸學術發展的鼎盛時期,名醫輩出,針灸理論研究逐漸深化,也出現了大量的針灸專著,如《針灸大全》、《針灸聚英》、《針灸四書》,特別是楊繼洲所著的《針灸大成》,匯集了明以前的針灸著作,總結了臨床經驗,內容豐富,是後世學習針灸的重要參考書,是針灸學術的第三次總結。
清初至民國時期,針灸醫學由興盛逐漸走向衰退。公元1742年吳謙等撰《醫宗金鑒》,其《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不僅繼承了歷代前賢針灸要旨,並且加以發揚光大,通篇歌圖並茂,自乾隆14年以後(公元1749年)定為清太醫院醫學生必修內容。清代後期,道光皇帝為首的封建統治者以「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謬理由,悍然下令禁止太醫院用針灸治病。1840年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入侵中國,加之當時的統治者極力歧視和消滅中醫,針灸更加受到了摧殘。盡管如此,由於針灸治病深得人心,故在民間仍廣為流傳。針灸名醫李學川公元1817年寫出《針灸逢源》,強調辨證取穴、針葯並重,並完整地列出了361個經穴,其仍為今之針灸學教材所取用。民國時期政府曾下令廢止中醫,許多針灸醫生為保存和發展針灸學術這一祖國醫學文化的瑰寶,成立了針灸學社,編印針灸書刊,開展針灸函授教育等,近代著名針灸學家承淡安先生為振興針灸學術作出了畢生貢獻。在此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明確提倡西醫學習和應用針灸治病,在延安的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開設針灸門診,開創了針灸正式進入綜合性醫院的先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十分重視繼承發揚祖國醫學遺產,制定了中醫政策,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發展中醫事業,使針灸醫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50年代初期,率先成立了衛生部壚的針灸療法實驗所,即當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的前身。隨之,全國各地相繼成立了針灸的研究、醫療、教學機構,從此以後《針灸學》列入了中醫院校學生的必修課,絕大多數中醫院校開設了針灸專業,針灸人才輩出。40多年來在繼承的基礎上翻印、點校、注釋了一大批古代針灸書籍,結合現代醫家的臨床經驗和科研成就,出版了大量的針灸學術專著和論文,還成立了中國針灸學會,學術交流十分活躍,並在針刺鎮痛的基礎上創立了「針刺麻醉」。針灸的研究工作也不單純儀在文獻的整理,還對其治病的臨床療效進行了系統觀察,並對經絡理論、針刺鎮痛的機制、穴位特異性、刺法灸法的高速功能等,結合現代生理學、解剖學、組織學、生化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以及聲、光、電、磁等邊緣學科中的新技術進行了實驗研究。臨床實踐證實了針灸對內、外、婦、兒、骨傷、五官等科多種病證的治療均有較好的效果。
針灸是一門古老而神奇的科學。早在公元6世紀,中國的針灸學術便開始傳播到國外。在亞洲、西歐、東歐、拉美等已有120餘個國家和地區應用針灸術為本國人民治病,不少國家還先後成立了針灸學術團體、針灸教育機構和研究機構,著名的巴黎大學醫學院就開設有針灸課。據報道,針灸治療有效的病種達307種,其中效果顯著的就有100多種。1980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43種推薦針灸治療的適應病症。1987年,世界針灸聯合會在北京正式成立,針灸作為世界通行醫學的地位在世界醫林中得以確立。
2010年11月16日中醫針灸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閱讀全文

與針灸流派研究的新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原中歸納的方法有什麼局限性 瀏覽:508
燈具遙控安裝方法 瀏覽:984
在家地震預警有哪些方法論 瀏覽:398
氣缸圓柱度的檢測方法 瀏覽:213
東風制動燈故障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309
簡諧運動研究方法 瀏覽:122
幼兒異物吸入的搶救方法有哪些 瀏覽:210
開衫毛衣尺寸的經典計算方法 瀏覽:356
廣電有線連接方法 瀏覽:826
局解血管的檢查常用方法 瀏覽:986
瑜伽的技巧和方法 瀏覽:833
寫出五種植物的傳播方法 瀏覽:96
治療脾氣差的最佳方法 瀏覽:814
花卉滿天星的種植方法 瀏覽:965
風控未通檢測方法 瀏覽:767
根管治療術的步驟和方法 瀏覽:179
去腳臭的簡單的方法 瀏覽:933
二年級語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瀏覽:67
學前教育研究方法課題 瀏覽:866
瑜伽胳膊鍛煉方法 瀏覽: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