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去年的樹教學方案
今天,我們上了一篇感人的故事,叫《去年的樹》,,是發生在一隻小鳥和一棵樹身上的故事。有一隻鳥每年都要給樹唱歌,今年,當它飛回來找樹時,那樹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最後,鳥兒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樹,它被做成火柴,用光了,可燒出的火還在煤油燈里,接著,鳥兒就唱起了去年的歌。
看完這篇課文後,我體會到了他們深厚的友情,可當我學完了之後,我更加體會到了,它們的不舍之情,可我沒忘那些破壞大自然環境,砍樹的伐木人,他們既破壞了環境,更破壞了了小鳥和樹的感情,我想 對鳥兒說:「聽到你失去了珍貴的朋友我很傷心,可你這份有愛之心更令我難忘,堅強起來,我們大家都相信你會懷著友愛之心找到更多的朋友!」
我還想提醒那些伐木者,樹,是大自然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如果沒有樹,兇猛的沙塵暴與洪水將向我們襲來,破壞了人與動物美好的生存空間。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讓我們行動起來,共同保護小鳥和它們美好的家園--樹,維護大自然的生態環境
❷ 去年的樹用了哪些表現手法
擬人的手法。
這篇課文通篇運用的是擬人的修辭手法。《去年的樹》是一篇擬人體童話,它主要通過四次對話來展開故事情節,推動故事發展。課文所說明的道理也在這四次對話以及後來鳥兒的表現中逐步顯現出來。告訴我們做人要信守諾言,珍惜朋友之間的情意。
相關信息
《去年的樹》是一個既感人又感傷的故事。一隻鳥兒和一棵樹是好朋友。冬天,小鳥要到南方去過冬,和樹約好了春天回來唱歌給它聽,可是等小鳥回來,樹卻不在了。
小鳥四處尋找,最後找到的只是一團燈火。鳥兒對著燈火唱起了歌,雖然聽歌的並不是樹,但每個讀過這個童話的人都被小鳥所感動,因為它實現了對朋友的承諾。
❸ 王崧舟採用什麼方法達成教學目標
課堂上,王老師點燃和呼喚學生的語文意識,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對語言文字表達形式的關注,讓學生有自己的獨特體驗。教學中,王老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找出令人感動的句子,而這些句子恰是描寫形象,表達生動的語句。當學生找到另她感動的句子時,王老師又讓學生反復推敲關鍵詞,在現實與想像,內容與形式之間不斷走進去,邁出來。「讀中想像、對比朗讀、帶詞入句朗讀」是王老師達到教學目標採取的靈活的方法。學生在充分多樣的朗讀中,讀出詞情,更感受到了准確的語言所表達出來的美,「以情帶讀,讀中悟情」這是喚醒感覺過程,是「激活詩意」的 過程,不愧為語文大師!
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主要是「文選型」的教材。這種類型的教材,主要是有三個系統構成的。第一,就是「選文系統」,或者說「課文系統」,這個系統包括一篇篇的選文和相關的課文注釋等;第二,就是「練習系統」,課前的提示語、課後的思考題、練習題、單元練習題等都屬於這個系統;第三,就是「插圖系統」,教材裡面各種配合課文內容的插圖就屬於這個系統。顯然,課文系統是教材的主體部分,也是最為重要的部分。
我們今天講閱讀教學要用好教材,主要講的就是要用好其中的課文系統,或者說文本系統。當然,從完整的角度看,要好教材還包括用好練習系統和插圖系統。
閱讀教學為什麼要用好教材?特別是為什麼要用好其中的課文系統呢?這是因為:
首先,課文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和憑借,也是學生學習的基本工具。離開了課文,教什麼、學什麼就沒有了著落。
其次,這些入選教材的課文,都是經過精心選定的,在語文內容和語文形式上都有著相當高的典範性。
再次,按照選材的原則,課文的選編,體現著一定的科學性、序列性、趣味性、可操作性,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具有目標性、權威性。
最後,從課文所承載的內容看,它們是數千年文化寶庫的精品,有著廣泛而深刻的文化價值。
綜上所述,閱讀教學要提高它的有效性,就必須扎扎實實地用好教材。
那麼,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又該如何用好教材呢?我想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談談這個專題。第一,要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第二,要發掘文本的語言因素;第三,要處理好立足文本和適度拓展的關系。
下面,我們先講第一個方面,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
每個文本都承載著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有它需要加以言說的意圖和目的。這些,形成了一個文本相對獨特的價值取向。在解讀和處理教材的時候,就要注意把握文本獨特的價值取向。
一、把握文本的主導傾向
文本的內涵既是豐富多彩的,又是有主導傾向的。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一千個」就體現了文本內涵的豐富性,但無論如何,一千個只能是「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成為「林黛玉」,這就是文本的主導傾向。
有篇課文叫做《去年的樹》,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隻鳥兒和一棵樹是好朋友,鳥兒天天在樹上唱歌。樹呢,也天天站著聽鳥兒唱歌。冬天,鳥兒飛走了,答應樹的要求,明年再唱給你聽。可是,第二年鳥兒回來後,發現只留下樹根了。鳥兒就問樹根,樹哪兒去了。樹根說被伐木人砍了,送到工廠去了。鳥兒又到工廠,問工廠的大門,門說,做成火柴運到村裡去了。鳥兒又到村子裡,問一個坐在煤油燈旁的小女孩,小女孩說火柴用完了,火柴點燃的燈還亮著。鳥兒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就唱起去年的歌給燈火聽,最後看了一會兒就飛走了。
在引導學生解讀這個故事的主題時,學生各自發表了獨特的看法。
有的說:我體會到要珍惜朋友之間的友情。
有的說:我體會到亂砍濫伐樹木,破壞了環境,使得鳥兒沒有居住的地方。我們要保護環境。
有的說:我體會到砍樹的人很可惡,不但破壞了自然環境,也破壞了樹木和鳥兒的友誼。
有的說:我體會到了樹木很偉大,為了人們能點燃油燈,寧可犧牲自己。
有的說:我體會到鳥兒很真誠,它為了自己答應給樹木唱歌,歷盡艱辛,非找到不可。
對於這些學生的發言,老師都一一地表示理解、肯定和誇贊。他的想法是,既然新課程強調要多元理解,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那麼,我就應該對學生的發言給予積極的回應。
多元解讀就是隨便解讀嗎?可以不講原則、不講主導傾向嗎?
事實上,多元解讀必須以教材的主體內容為依據,首先必須著眼於教材的整體,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能只抓一點不及其餘。如果教師對學生的獨特體驗什麼都說對、什麼都說好,那麼,這就勢必導致學生無所適從,失去正確、全面的價值判斷。
以上五位學生的看法,事實上第二、三、四位學生的見解都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獨立的文本,它的主題一般都是相對明朗的,《去年的樹》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就是:朋友之間要信守諾言。鳥兒一諾千金,答應明年再為樹木唱歌。為了實現這個承諾,鳥兒無論如何要找到樹,並為它唱歌。
至於第一和第五種見解,和信守諾言有著一定的聯系,從多元的角度看,也可以說有一定的道理。但還是不夠准確的。
因此,要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首先就是要把握文本的主導傾向。大方向正確了,才談得上尊重學生多元的、獨特的體驗和理解。
二、把握文本的個性化主旨
文本的個性化主旨,往往是在和同類文本的相互比較中產生的。事實上,我們的教材中有著大量的同類主題的文本,比如,歌頌英雄主義精神的就有《黃繼光》、《我的戰友邱少雲》、《狼牙山五壯士》等;反映環境保護、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就有《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只有一個地球》、《這片土地是神聖的》等;反映珍惜生命、熱愛生命的就有《觸摸春天》、《生命 生命》、《永生的眼睛》、《和時間賽跑》、《花的勇氣》等。
那麼,既然講的都是同一個主題,這些文本還有獨立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嗎?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因為,即便是同一主題的文本,也有它的個性化主旨。對於相同的主題,每一個文本在反映特定內涵的時候,角度、深度、廣度、厚度、溫度等方面,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
以《觸摸春天》為例,文章講了這樣一件事情。盲童安靜在花叢中可以流暢地走來走去,一個春天的早晨,安靜在花園散步的時候,竟然用雙手悄然攏住了一隻停在月季花上的蝴蝶。最後,在蝴蝶的不斷撲騰中,安靜又張開雙手放走了這只蝴蝶。顯然,安靜是一個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女孩。她的敏感、她的靈性、她的看似奇跡的行動表現,都在向我們訴說著安靜對生命的珍愛。那麼,這個文本的個性化主旨又在哪裡呢?
我們不妨來看一個教學片斷。(課例:《觸摸春天》)
從剛才的教學片斷中我們不難體認,教師緊緊抓住了「驚奇」、「張望」這兩個反映人物內心豐富、敏感的精神世界的關鍵詞,引導學生展開想像體驗,來凸現這個文本在表達珍愛生命這一宏大主題中獨特的、個性化的主旨。第一,即便是個盲童,也有享受美好生活的權利,只要自己對生活充滿熱愛;第二,重要的是要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只有內心敏感的人,才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繽紛天地。教師在教學即將結束的時候,正是從這樣一個獨特的視角對全文的內涵進行了有效地提升和強調,從而使文本主旨的「這一個」得到了彰顯。
這樣一來,就跟《和時間賽跑》區別開來了。那個文本,是在一再強調凡是時間里的東西都是永遠也找不回來的,然後警醒人們要珍惜時間、珍惜生命的。也跟《生命 生命》區別開來了。《生命 生命》則是從小飛蛾在險境中掙扎、香瓜子在磚縫中生長以及作者在病痛地折磨中頑強生活等事例中,感悟生命的活力和價值,從而喚醒人們熱愛生命、敬畏生命的。
三、把握文本的時代意義
任何理解都是處於歷史中的理解。作為對文本的理解,也是這樣。文本的意義只有通過我們自己所處的時代情境才能呈現出來。因此,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很重要的一面就是要把握文本的時代意義。
大家知道,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是作為一個階級教育憶苦思甜的範本來讀,被貼上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的標簽。實際上,這不僅不符合作家創作這篇童話的本意,而且使得這個內涵豐富的童話變得簡單化和概念化,削弱了作品人文精神的力量。
那麼,在今天這個社會和經濟迅速發展,注重以人為本的時代,我們怎樣讀《賣火柴的小女孩》?怎樣把握這個文本的時代意義呢?
文學作品必然是特定時代和作家生活經驗的反映,盡管有時直截有時曲折,所以我們閱讀一個文本,不能不了解作家生活的時代和他特有的生活經歷。解讀《賣火柴的小女孩》,首先需要看一下安徒生創作這個童話的背景,尋覓作家創作的動機。
1848年,安徒生到國外去旅行。在途中收到了一封朋友的來信,要求他按照信中寄來的畫片寫故事。其中一張畫片上,畫的是一個美麗的小女孩,金黃的長頭發打成卷兒披在肩上。她手裡拿著許多火柴,瞪大了一雙可憐的眼睛,好像在想些什麼。安徒生看著這張畫片,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身世:他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11歲時爸爸去世以後,媽媽改嫁了,他只好和奶奶相依為命。每到傍晚,他盼望著討飯的奶奶快些回來。慈祥的奶奶一回家,便把他摟在懷里,給他帶來溫暖,為他解除飢餓……想著這些,安徒生以自己的親身感受,藉助他超凡的想像能力,寫下了《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凄美動人的童話。
2004年,中央電視台為紀念安徒生誕生200周年赴丹麥拍攝記錄片,導演王越在深入接觸了安徒生的文獻資料後認為:「安徒生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寫小女孩很想念奶奶,實際上這個故事傳達了他對母愛和家庭的渴望。安徒生14歲離家闖盪之後終身未婚,連奶奶和母親去世時他也不在身邊。親情長時間地缺失,一輩子漂泊遠離家庭,對家庭的溫暖只能靠幻想和懷念來慰藉。」我們可以把這段話看作對安徒生創作這個童話的動機的一種理解。
我們還要看到,作家的創作不僅是個人經驗的傳達,而且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當時的丹麥還處於封建王朝統治下,許許多多窮苦的兒童過著和安徒生的童年、畫片上的小女孩同樣貧困的生活。安徒生的這篇童話既真實地描繪了窮苦人的悲慘生活,又充滿著對美好生活的幻想。由於作者出身貧寒,對社會上貧富不均、弱肉強食的現象感受極深:一面是飢寒交迫,沒有歡樂,受人欺凌——馬車橫沖直撞,男孩搶走了她的拖鞋,另一面是「每個窗子都透出燈光來,街上飄著一股烤鵝的香味」,透過富商家的玻璃門可以看到聖誕樹是那麼大,那麼漂亮。整篇作品充滿著作者對不幸的窮人深切的同情,以及對貧富不均的社會的哀怨。
但是在那個時代,作者找不到擺脫不幸的道路,只能以傷感的眼光看待世界,認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可以引導人們走向幸福。作者寫道:「奶奶把小女孩抱起來,摟在懷里。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這個童話1961年被選入教材時後面還有一句:「——她們和上帝在一起了。」)我們過去把這一段話理解為一種反諷,因為上帝是沒有的,在那個時代也不可能有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所以小女孩是痛苦地死去了。今天我們細讀文本,就會發現我們忽視了作品的一個重要內容——小女孩幸福地死去。作者一再強調小女孩死時「嘴上帶著微笑」,「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麼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麼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我以為,安徒生的本意是認為死去就可以不再受苦,對生活在苦難中的小女孩來說是一種解脫。安徒生用宗教的理想闡述了他悲天憫人的偉大情懷。從這個角度看,教材幾經修改,把有關上帝的文字減到最少,固然出於對中國國情的考慮,但容易使我們對安徒生的這篇作品產生誤讀。
有了這樣一番文本細讀之後,回過頭來,我們不難發現,《賣火柴的小女孩》有著這樣一些時代意義需要我們認真加以把握:
第一,就是同情弱者、感同身受的那種悲憫情懷。今日中國正經歷著巨大的發展和變化,總體上說,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大,人民的生活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美好。但是,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由於發展的不平衡,貧富差距已成事實,而且這種現象將持續相當長的時間。有些孩子因經濟困難上不了學,在一些城市繁華熱鬧的街頭,可以看到流浪、乞討孩子的身影。面對這樣的現實,今天的中國孩子閱讀《賣火柴的小女孩》,首先應當樹立對貧困者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心。在自己高高興興和父母同享天倫之樂的時候,想到有的孩子失去親人沒有快樂;在自己歡天喜地過新年的時候,想到有的孩子缺衣少食上不了學……生活小康而不忘這個世界上還有不少貧困者,如果我們能自己節儉給貧困者以幫助,整個社會將更加和諧美好。我想這是對當今中國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意義。
第二,任何情況下都不放棄對幸福的追求和嚮往的人生信念。閱讀《賣火柴的小女孩》不能忽視童話的主體部分,那就是小女孩對幸福的追求和嚮往:寒冷時想有暖和的大火爐,飢餓時想有噴香的烤鵝,現實中沒有歡樂卻看到美麗的聖誕樹,生活中沒有親情想投入奶奶的懷抱……對於生長在貧困地區、貧困家庭的孩子來說,生活雖然困窘,卻不能失去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用一句流行語來說「至少還有夢」。經濟發達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們也要努力達到。貧困地區、貧困家庭的孩子有這種嚮往和追求,並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中努力把它們變為現實,在今日中國並不是什麼虛幻的夢。這是因為我們和賣火柴的小女孩所處的時代不同。事實上,今天有多少貧困地區的人用自己的勞動和奮斗改變了生活的面貌,走上了小康之路。「哀莫大於心死」。如果連這樣的幻想和追求都沒有,那才是真正的悲哀和不幸。
第三,沿著這個側面我們進一步思考,人生的道路漫長,生老病死總是不可避免的,人萬一遇上不幸,不要悲觀和絕望,要像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樣懷著幻想和追求,哪怕死去也「嘴上帶著微笑」。如果能以這樣的態度面對生活,我們發現了《賣火柴的小女孩》更高的文學價值,因為它教會了我們對待困窘和艱難的一種人生態度。優秀的童話足以影響人的一生,它對兒童來說是生動的故事、美麗的形象,對成人來說則是精神家園、終極關懷。這就是偉大作家和不朽作品超越時代的永恆力量。
第二課時 發掘文本的語言因素
呂叔湘先生認為,語文教學要走一個來回。即從語言文字出發到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出發回到語言文字。其它學科,語言文字只是作為一個思想內容的載體,用過了可以扔掉。但是,語文不能扔,不但不能扔,還要將語言文字本身作為教學目標、作為課程本體加以學習掌握。這也是語文學科的特徵所在,賴以安身立命的支點所在。所以,從用好教材的角度看,一個語文老師應該具有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到文本的思想感情,看到文本的價值取向,看到文本的內容內涵;另一隻眼睛呢,則是看到文本的語言本身,關注詞句、關注語段、關注篇章,關注語言的表達方式、存在特徵等。
一、關注文本獨特的語言形式
大家知道,語言文字是個很精緻、很微妙的存在。有時,同樣的意思,遣詞造句不同、表達方式不同,它所承載和透露出來的情味和意蘊也就不同。所以,在細讀文本、鑽研教材的時候,我們應該特別留意那些形式獨特、與眾不同的語言現象。
比如,《慈母情深》一課,主要內容是這樣的,我想買長篇小說《青年近衛軍》,想得整天失魂落魄。於是,我來到母親工作的地方向她要一元五角錢買書。在工廠,我第一次發現母親是如此憔悴,幹活是如此辛勞,環境又是如此惡劣。當母親將一元五角錢塞給我的時候,我鼻子一酸,跑了出去。我決定不再買書,用這些錢給母親買了一聽水果罐頭。沒想到,母親反而數落了我一頓。數落完,又給我湊足了錢,我終於買到了《青年近衛軍》。故事講得很平實,沒有大段的抒情文字,但讀來卻極其感人。
其中,在工廠見到母親的時候,作者對母親的神態舉止有這樣一段描寫:
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
這就是一個獨特的語言形式。那麼,它獨特在哪裡呢?
第一,「我的母親」連續出現了三次,其實,按照通常的寫法,「我的母親」只要出現一次就夠了。
第二,「我的母親」是後置的,也就是說,它是放在後面說出來的。通常,「我的母親」作為主語的修飾限定成分,應該放在前面說出來。
所以,按照常理,這段話可以寫成這個樣子:
我的母親背直起來了,轉過身來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
那麼,這樣兩種寫法,它們的味道有什麼不同呢?作者為什麼要選擇這樣一種寫法呢?通過細讀品味,我們不難發現,第一種寫法,向我們傳遞著這樣一些濃郁而沉重的味道:
第一,緩慢的節奏感。這種寫法彷彿就像電影中的一個慢鏡頭。母親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神情,都深深地印在了兒子的眼中、乃至心中。
第二,艱辛的形象感。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母親因為長久伏案勞作,要一下子直起背、轉過身,是很艱難、很酸疼的。她也只能慢慢直起背、轉過身,這就從另一個側面烘托出母親掙錢的辛勞和不易。
第三,驚訝的情味感。作為兒子的我,第一次在工廠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母親,看到了如此憔悴、如此疲憊、如此蒼老的母親,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是我的母親嗎?這是我記憶中的母親嗎?我的母親怎麼會這樣瘦弱、這樣蒼老呢?三次「我的母親」,有驚訝,有疑惑,有心酸,有慨嘆。其中,有著作者太多太多復雜的情感體驗。
事實上,從文本獨特的語言形式入手,質疑、分析、聯想、深究,可以讓我們更好、更深地進入文本的內涵世界,體察和理解文字背後的濃濃的情味和意蘊。
❹ 運用兒童文學的相關理論,賞析去年的樹
摘要 去年的樹》是小學語文四年級教材上冊第11課。文章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鳥兒和樹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給樹聽,將要飛回南方時,鳥兒答應了樹的請求──還要回來唱歌給它聽。可是第二年春天,當鳥兒飛回來找它的朋友時,樹卻不見了。鳥兒四處尋訪,最後找到由樹做成的火柴點燃的燈火。鳥站在燈火前,唱了去年的歌,又看了一會兒,就飛走了。 每個人讀完這篇童話都會有種莫名的惆悵,僅僅是被一種高尚的、令人盪氣回腸的友情所感染和感動嗎?在一遍一遍的品讀中,我感到,這並不是這篇童話想要表達的全部思想。它並不是在寫鳥,而是在寫樹,通過鳥這條明線,暗寫「去年的樹」。通過寫「去年的樹」 歷經磨難變成燈火,告訴我們,生命是需要升華的,只有升華的生命才值得朋友為之歌唱。「去年的樹」雖然沒有了,鳥還可以在燈火中回憶起自己的朋友。那麼當我們不在世間的時候,我們是否留下了值得朋友回憶和歌唱的東西呢?這就是這篇童話讓我們惆悵的原因。 《去年的樹》用高超的文學手法,將主角隱藏在暗線中,通過寫樹的朋友「鳥」的活動,側面寫樹的經歷,表面上寫了鳥追蹤朋友的曲折,實際上寫了樹幾經磨練升華生命的光輝歷程。正是這種寫法,渲染了一種哀傷但不悲涼,凄美但不惋惜的情緒。 童話的結尾是全文的高潮,也是點睛之筆。「唱完了歌,鳥兒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就飛走了。」鳥兒為什麼沒有掉眼淚就飛走了?是因為它並不悲傷和惋惜,它的朋友給它留下了燈火,看著這燈火,它能回憶起它們在一起的美好時光,這就是它的朋友給它留下的最好的東西,所以它沒有悲傷,飛走了。
❺ 讀了去年的樹我從鳥兒身上明白了什麼我從大樹的遭遇中認識到什麼
老師和學生從這個童話中讀出了小鳥的信守諾言、珍惜友情,讀出了大樹的自我犧牲、無私奉獻,讀出了對伐木人亂砍樹木的憤慨,讀出了對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感悟……這些多元解讀,價值取向積極健康,應該說都是可以的。不過我們又要看到,作者寫作總有他的主導傾向。一篇課文的教學時間有限,我們不可能對多方面的感受充分展開,所以,我們在對作品多元解讀時,還得考慮教學的主導傾向。 細細品味《去年的樹》,一種哀婉動人的心緒會縈繞在我們心頭,久久揮之不去。究竟是什麼打動了我們的心?《去年的樹》是一個關於友誼的故事,但它的構思卻與眾不同:故事剛交待了鳥兒和樹的友誼,樹就從故事中退出了。作者的敘述主線完全落在了鳥兒身上,讓鳥兒信守諾言,去追尋樹的蹤跡。故事的結局讓我們心靈震顫——鳥兒找到的已經不是當年枝葉繁茂的大樹,而是朋友的軀體點燃的燈火,盡管這樣,鳥兒還是對燈火唱起了歌。這個故事打動我們的不只是鳥兒的信守諾言,而是一種生死不渝的友誼。當友誼超越了生死的界限,就成為感人肺腑的永恆情懷,成為巨大的精神力量。我覺得這是這個童話人文內涵的主導傾向,它有別於其他歌頌友誼的課文,具有獨到的教育價值。 當我第一遍讀文本時,我覺得這篇作品的主旨在「環保」上:要愛護樹木,保護樹木,不應該亂加砍伐。但再讀幾遍後,我認為作為文學作品,這篇童話更為重要的,在於非常生動地敘寫並歌頌了人與人之間存在的深厚的愛意、純真忠誠的友誼。小鳥對著燈火歌唱著,樹變成火柴,這是有形的,可是當變成火光,就是無形的,小鳥為什麼還要歌唱?小鳥對著不可觸摸的,已經飄逝的火光唱歌,明明知道它已經不會回答了。這是盡心,這是牽掛,這是深厚的愛意,這是純真的友誼,這是對自己的愛負責。」雖然我對文本的解讀是到位的,但在教學中,對引導學生體會小鳥的信守諾言做得不到位,感覺太突兀了,學生還不明白。 二、重視整體把握和時間的安排 對要進行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先進行估計,想想這一個步驟可能會用去多長時間,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會有意識的,有序地進行教學,保證教學內容的順利完成。如:《去年的樹》一般教學兩課時。我的第一次設計是這樣安排的:第一課時除了初讀課文和學習字詞外,細讀課文的前面部分,著重體會樹和鳥兒在一起的快樂,感受他們分別時的難舍難分,第二課時讀餘下的部分,感受鳥兒和大樹生死不渝的情誼。可是一試教,不得了,我上的第一課時內容太少,課顯得很單薄,不充實。於是,我又調整了我的安排,第一課時除了初讀課文和學習字詞,基本上把課文讀完,第二課時以復述故事和練筆為主。然後又去試教,感覺這樣第一課時才充實了許多。 總之,教無定法,但教學又是有規律的。通過此次活動,我從《去年的樹》這一課的設計和教學中悟出了一些新課程閱讀教學的方法,對改進自己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補充: 望採納 補充: 打這么多字很累,望採納,給好評,點個贊。!
❻ 去年的樹這段文章採用了什麼修絲手法用這樣的修飾手法有什麼好處
採用了擬人的修飾手法,用這樣的修飾手法可以更加的生動、傳神,讓人產生無窮的遐想,飽含了鳥兒對樹無比的深情和留戀,使朋友間的深厚情誼躍然紙上。
《去年的樹》作者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主要講述了冬天要到了,小鳥與樹相約,等來年春天再回來為樹唱歌。春天到了,小鳥飛回來了,可是樹卻不見了。小鳥找啊找啊,最後找到變成了一束火苗的大樹,於是,小鳥為樹深情地唱起了去年的歌……
創作背景:
這篇童話主要通過對話展開故事的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通過四次對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文章所說明的道理也在這四次對話以及後來鳥兒的表現中逐步顯現出來。
這篇童話情深意濃,帶著些許傷感色彩,贊美了高尚的、令人盪氣回腸的友情。整篇童話的語言朴實無華,全文沒有華麗的詞句,用白描的手法,寫出了鳥兒對樹的真摯情誼,略去了鳥兒在尋找朋友過程中以及面對燈火時的心理描寫,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在平淡的語言中有一種深摯透明的美。
❼ 轉述去年的樹作文教案
一、教學目標:
1 、認識1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擬人童話的特點,體會童話揭示的道理。
3、通過朗讀,感受童話故事對高尚友情的贊美,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二、教學准備:
1、教師准備多媒體課件
2、學生預習課文。
三、教學課時: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設境導入,提示課題
課件出示:鳥兒的日記。
1、2006年10月28日晴
給好朋友大樹唱歌並告別。
2、2007年2月28日陰
給好朋友大樹唱歌並告別。
師導語激趣:同學們,看!這是鳥兒寫的日記,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出示課題:去年的樹
(二)、初讀課文,多元對話
1、請大家盡情地讀讀課文,與課文交流、對話。
2、交流初讀心得:
讀到現在你有什麼想說的了?你的收獲,你的疑問,你的感受等等,都可以說。
(1)、讀懂估計:
*鳥兒和樹是好朋友。——讀段
*鳥兒從南方飛來後,發現去年枝繁葉茂的樹不見了,於是,鳥兒追尋著樹的蹤跡,一步步尋訪,當它終於找到被做成火柴的樹時,火柴也即將燃盡。
*樹——樹根——火柴——燈火(劃一劃,你有能把書讀薄的本領,真了不起)
*小鳥不忘記對樹的許諾,對著燈火,唱起了去年唱過的歌給燈火聽。——讀最後一段
*這一隻候鳥。——讀有關句子(你很會捕捉課文信息,真不簡單)
(2)、問題估計:
*課文為什麼取名為《去年的樹》而不是《今年的樹》或《小鳥和樹》
對策:比較《去年的樹》與《今年的樹》提問:今年還有樹嗎?
比較《去年的樹》與《小鳥與樹》(板書後存疑)
*為什麼鳥兒還會對著燈火看了這么長,還唱起了去年唱過的歌?(板書後存疑)
*為什麼要看了兩次?
3、根據下面的提示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出示文稿):
鳥兒和樹是好朋友。她天天唱歌給樹聽。鳥兒將要飛回南方時,答應 。可是第二年春天,鳥兒從南方飛會來飛回來,卻發現 。她四處尋訪,問了 、 和 ,知道 。於是,鳥兒 。
4、教師小結:
同學們問題很多,感受也很多,你們真了不起。初讀課文,就有那麼多的收獲。讓我們繼續與課文交流,也許你剛才的疑問能自然地得到解決,你的感受會越來越多。
(三)精讀課文。潛心對話
師:這篇童話很有特色,它是通過「對話」來展開故事情節的。全文中一共寫了幾次對話呢?分別是哪幾次?(課件出示)
大樹
樹根
小鳥 門先生
小女孩
1、(文稿出示第一次對話)寒冷的冬天就要來到了,鳥兒必須離開樹,飛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臨走之前,一對好朋友依依相別,樹對鳥兒說-——(示意學生讀)「再見了,小鳥!明年春天請你回來,還唱歌給我聽。」鳥兒說——(示意學生讀)「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來,給你唱歌。請等著我吧!」
師;樹和鳥是一對多好的朋友呀,一個天天唱歌給對方聽,一個天天聽對方唱歌,他們是那樣的相依相惜。可是,寒冬來臨,他們不得不分手,這是多麼的無奈、多麼的傷感呀!臨別,他們是怎樣說這番話的呢?
(1)、與同桌分角色練習讀一讀。
(2)、指名一組同桌讀。聽他們讀,你感受到這對好朋友在分別時的心情是什麼樣的?(捨不得、難過,難舍難分)
(3)、請你邀請一位好朋友一起讀讀他們的對話,把這種感受讀出來。
(4)、全班男女共讀。
過渡語:師:他們就是這樣,依依相別,並約定明年春天,鳥兒再回來唱歌給樹聽。春天又來了。原野上,森林裡的雪融化了。鳥兒又回到這里找她的好朋友——樹來了。然而,昔日的好朋友卻不見了。她找了又找,問了又問……文稿插入: 地找 (我們可以說小鳥歷盡千辛找,你還能用什麼詞來說說她怎麼找?——不顧一切——千里迢迢——心急如焚。在尋找過程中,小鳥的心情是多麼的急切,朋友在哪兒呢?
2、(文稿出示:鳥兒與樹根、大門、小女孩的三次對話)
(1)、請自由讀下面的三次對話,可以一個人讀、也可以和同桌分角色讀,體會不同角色的心情,用恰當的語氣來讀。學生練習。
(2)、指名讀,鼓勵學生評價,教師指導:樹根本是樹的一部分,讀他的話是,要讀出同情,傷感的語氣。門先生對發木的事見多了。已不以為然。讀他的話是,要平淡、冷漠。小姑娘的聲音要稚嫩些。鳥兒的三次詢問要一次比一次焦急。(找不到朋友,會在心裡說些什麼呢?她會怎樣呼喚她的朋友呢?
(3)、指名分角色朗讀三次對話
3、(文稿出示:兩個「看」的句子)師:鳥兒在尋找朋友的一次次詢問中,得知樹被「砍倒」,被「切成細條條」「做成火柴」「賣掉了」「火柴已經用光」只剩下用火柴點燃的火還在亮著時。
(1)、(出示文稿:鳥兒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透過這個「看」字。你能體會到什麼?指名學生交流。師小結:鳥兒費勁周折,終於找到自己的朋友-------盡管那隻是用自己的好朋友的身體做的火柴點燃的燈火。鳥兒怎能不傷心,她睜大了眼睛,彷彿在說:「朋友,我終於找到你了,我來給你唱歌了!」
(2)、(出示文稿):接著,她就唱起去年唱過的歌給燈火聽。唱完了歌,鳥兒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就飛走了。
小鳥「又看」了燈火一會兒,從第二個「看」字,你體會到了什麼?""學生交流體會,鳥兒唱起去年唱過的歌,她履行了自己的諾言。唱完了歌,鳥兒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透過那深情的「看」字,我們彷彿聽見鳥兒在說------------- ""學生交流體會,教師小結:正如同學們感受的那樣,這兩個人「看」字雖然平淡、普通,卻包含了鳥兒對樹的無比深情與留戀。(連讀兩個句子)
(3)、有感情朗讀句子。「鳥兒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接著,她就唱起去年唱過的歌給燈火聽。唱完了歌,鳥兒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就飛走了。」
(四)體會道理,拓展延伸
師:鳥兒飛走了,帶著傷感飛走了,但她給燈火留下了歌聲,留下了世間最寶貴的東西。你知道這是什麼嗎?(友情、守信)。
課文學完了,作為讀者,你肯定還有很多話想說,你想對誰說呢?(文稿出示:)
我想對小鳥說:「 。」 我想對大門說「 。」
我想對火柴說:「 。」 我想對伐木人說:「 。」
1、選一個,寫下來。
2、幾分鍾後,全班交流。
(五)、回歸課題,升華理解
去年的樹,今年已不復存在,讓我們無限留戀地讀——(讀題)。
去年的樹,為什麼會不復存在?留給我們太多太多的思考,讓我們意味深長地讀——(讀題)。
(六)、余念
鳥兒明年還會來嗎?2008年的日記又會怎樣寫?
附:板書設計
11 去年的樹
好朋友、約定、尋找
鳥兒——————————————大樹
(守信、友情、環保、奉獻)
依依不捨、歷盡艱辛、遵守諾言
《去年的樹》說課稿
一、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去年的樹》是一個優美動人的童話故事。在通俗易懂的語言中蘊涵著「信守諾言,珍惜友情」,「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深厚的人文精神。文中那一個個人性化的角色,一定會感動孩子們純真、善良的心。
在設計本課時著重體現了「以生為本,自主發展」的教學思想,深化了「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一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讀文、角色對話、演讀體驗、拓展想像等過程,感悟文本中所蘊涵的語言美、思想美、意境美;從而實現學生心靈與文本之間真誠的對話。
《去年的樹》是側重於人文性的課文。因此,為了體現這一點,在課堂中我試圖把學生帶入文本,帶入作者的心靈。因此,我把指導學生朗讀作為重點,讓學生帶著憂傷,帶著對大樹的同情深深的去體會,去感悟。
❽ 去年的樹主要內容
《去年的樹》主要講述了冬天要到了,小鳥與樹相約,等來年春天再回來為樹唱歌。春天到了,小鳥飛回來了,可是樹卻不見了。小鳥找啊找啊,最後找到變成了一束火苗的大樹,於是,小鳥為樹深情地唱起了去年的歌。
雖然聽歌的並不是樹,但每個讀過這個童話的人都被小鳥所感動,因為它實現了對朋友的承諾。
《去年的樹》已收錄為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重點閱讀課文。
(8)去年的樹裡面用到了哪些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這篇童話情深意濃,帶著些許傷感色彩,贊美了高尚的、令人盪氣回腸的友情。整篇童話的語言朴實無華。
全文沒有華麗的詞句,用白描的手法,寫出了鳥兒對樹的真摯情誼,略去了鳥兒在尋找朋友過程中以及面對燈火時的心理描寫,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在平淡的語言中有一種深摯透明的美。
讀罷此文,鳥兒對樹的那種濃濃深情便躍入腦間,揮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