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科爾伯格的三水平六階段學說
科爾伯格的研究方法叫做「道德兩難故事法」,其中最經典的一個故事是「漢斯偷葯」。故事的主要情節為:漢斯的妻子得了重病,醫生認為只有一種葯能夠救她,而這種葯只有一個葯劑師能夠配置出來,葯價十分昂貴漢斯
想了很多辦法都得不到這種葯,他到處借錢也沒有借到,他哀求葯劑師,葯劑師也無動於衷。如果再得不到這種葯,他的妻子便熬不過當天晚上了,於是漢斯想到了晚上去偷葯。故事講完以後,研究者會向被研究的兒童提出問題:漢斯該不該去偷葯?
處在不同的道德發展階段的兒童會給出不同的答案,他們的理由便是研究者做出判斷的依據。第一個階段是前習俗水平里的懲罰與服從道德定向階段
這個時候兒童還沒有形成道德觀念,還沒有道德意識,他們判斷的依據就是為了避免懲罰,認為受贊揚的行為就是好的,受懲罰的行為就是壞的。所以這個階段的兒童會回答不該去偷葯,因為偷葯會受到懲罰,是不好的
第二個階段是相對功利道德定向階段,這個階段的兒童判斷行為的好壞主要是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所以這時候兒童會在回答之前提出自己的問題:漢斯的妻子對他好不好?如果好,他們就覺得漢斯應該偷葯,因為把妻子救活符合他自己的利益;如果不好,他們就覺得漢斯不應該偷葯,因為不符合他的利益。
2. 科爾伯格認為一個人的道德成熟是指什麼
尊重准則和社會公正感兩方面
3. 科爾伯格的三水平六階段理論該怎麼解釋,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在教師資格考試中的一個心理學常考點,一般會以客觀題的形式進行考察。因為科爾伯格把人的道德發展分為了三個水平,每個水平包含兩個階段,所以一般我們也把他的理論稱之為「三水平六階段」。
科爾伯格的研究方法叫「道德兩難故事法」,其中最經典的一個故事是「漢斯偷葯」。故事的主要情節為:漢斯的妻子得了重病,醫生認為只有一種葯能夠救她,而這種葯只有一個葯劑師能夠配置出來,葯價十分昂貴漢斯。前習俗水平
這一水平上的兒童已能辨識有關是非好壞的社會准則和道德要求,但他是從行動的物質後果或是能否引起快樂(如獎勵、懲罰、博取歡心等)的角度,或是從提出這些要求的人們的權威方面去理解這些要求的。
懲罰和服從的定向階段。行動的物質後果決定這一行動的好壞,不理會這些後果所涉及的人的意義或價值。他們憑自己的水平作出避免懲罰和無條件服從權威的決定,而不考慮懲罰或權威背後的道德准則。在這個階段,兒童主要關心的是置身於苦惱和避免痛苦、自由限制和憂慮。這個階段相當於皮亞傑的「客觀責任感」。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4. 簡述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的基本觀點
科爾伯格認為:道德成熟的標志是他做出道德判斷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則的能力,而不是遵從他周圍的成人的道德判斷。因此他把道德教育的目的定為促進道德判斷和道德思維能力的發展。他認為一個人道德判斷的發展一般要經過「三個水平六個階段」,是一個由低到高順序發展的過程。科爾伯格曾對這「三個水平六個階段」的道德發展過程模式作了詳細闡明,後又作過重大修正。他在70年代後期對該模式的概括是這樣的:水平一是前習俗水平,包括階段一 —— 以懲罰與服從為價值取向階段,階段二 —— 以個人的功利主義目的與交換為價值取向階段;水平二是習俗水平,包括階段三 —— 以協調人際關系為價值取向階段,階段四 —— 以維護社會秩序和履行個人義務為價值取向階段;水平三是後習俗水平,包括階段五 —— 以社會契約為價值取向階段,階段六 —— 以普遍道德原則為價值取向階段。
5. 科爾伯格三階段六水平口訣是什麼
口訣:懲罰功利前習俗,遵守法規好孩子,契約原則最後述。
柯爾伯格把道德認識劃分為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後習俗水平三個不同的發展水平。每一水平又有兩個不同的階段,共有六個階段。關於階段對應的年齡劃分,大多數9歲以下的兒童以及少數青少年處於前習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處於習俗水平。
後習俗水平一般要到20歲以後才能出現,而且只有少數人才能達到。
科爾伯格的研究方法:
科爾伯格的研究方法叫做「道德兩難故事法」,其中最經典的一個故事是「漢斯偷葯」。故事的主要情節為:漢斯的妻子得了重病,醫生認為只有一種葯能夠救她,而這種葯只有一個葯劑師能夠配置出來,葯價十分昂貴。漢斯想了很多辦法都得不到這種葯,他到處借錢也沒有借到。
他哀求葯劑師,葯劑師也無動於衷。如果再得不到這種葯,他的妻子便熬不過當天晚上了,於是漢斯想到了晚上去偷葯。故事講完以後,研究者會向被研究的兒童提出問題:漢斯該不該去偷葯。處在不同的道德發展階段的兒童會給出不同的答案,他們的理由便是研究者做出判斷的依據。
6. 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認為什麼
認為人類所擁有的獨一無二的道德判斷能力是以一種預測的方式在整個兒童時期逐步形成的,提出了著名的「三水平六階段」道德發展階段模型。
科爾伯格的研究方法叫「道德兩難故事法」,其中最經典的一個故事是「漢斯偷葯」。故事的主要情節為:漢斯的妻子得了重病,醫生認為只有一種葯能夠救她,而這種葯只有一個葯劑師能夠配置出來,葯價十分昂貴漢斯。
其應用
1、在道德教育中,遵循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避免成人式的道德灌輸。柯爾伯格的實驗研究揭示了兒童道 德發展是一個逐步上升的過程,它按一定的規律以固定的順序向前發展,不會倒退,也無法超越。
2、在道德教育中,重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將他律內化為自律。道德規范的形成既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 是外界直接灌輸的,而是個體與他人、個體與社會相互作用逐漸構築起來的。
對青少年德育的啟示:
兒童和青少年的道德發展遵循這三個水平六個階段的發展過程,並以固定的順序向前發展,不能省略或跨越任何一個發展階段,也決不會出現倒退的情況。盡管每個人的道德發展都要經過這幾個階段,但發展速度有快有慢。
一般來說,0~9歲的孩子屬於前習俗水平, 9~15歲的孩子屬於習俗水平,16 歲以後有部分人能夠向後習俗水平發展,但並非每一個人都能夠達到道德發展的最高階段。
此外,對兒童和青少年來說,每一個階段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只能夠理解和接納本階段道德價值的判斷,外在的教育或練習都無法提升兒童的道德判斷水平。
7. 科爾伯格運用什麼方法對兒童道德判斷進行研究
採用道德兩難故事法
科爾伯格認為,品德的發展依賴於認知能力的發展、道德判斷的成 熟,道德教育的任務就在於提高學生 的道德 判斷的水平。他採用道德兩難故事法,對兒童道德判斷的發展進行 了探究和分析
8. 簡述科爾伯格的品德發展階段理論
1.理論闡述
科爾伯格在皮亞傑研究基礎上,運用道德兩難故事法(海因茨偷葯)把品德發展階段分為了三水平六階段,三水平分別是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和後習俗水平。
1)前習俗水平:具有關於是非善惡的道德要求,但主要從行為結果及自身的厲害關系判斷是非。
2)習俗水平:遵從道德准則和社會習俗,關注社會需要和價值觀中個人的地位和作用。
3)後習俗水平:超越現實道德規范的束縛,達到完全自律的境界。人們面臨道德情境時,可本著自己的良心以及個人的價值觀從事道德判斷,而未必受傳統習俗或社會規則制約。
每水平又分成了2個階段,共6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特點如下表所示。
表格第一列是水平,第二列是階段,第三列是每個階段的核心涵義,第四列是幫助理解的舉例。
2.試題練兵
1)小青常在課程上玩手機,小娜提醒小青學校規定課程上不能玩手機,可小青不聽,因此小娜認為小青不是好學生。根據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小娜的道德發展處於哪一階段()。
A.懲罰和服從B.相對功利C.遵守法規D.道德倫理
【答案】C
2)依據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具有法制觀念趨向者屬於下列()時期的特徵。
A.前習俗水平B.習俗水平C.後習俗水平D.道德成規前期
【答案】B
3)方雨認為社會法制應符合社會大眾權益,當它不符合時就應修改,根據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她的道德發展處於哪一階段()。
A.懲罰和服從B.社會契約C.維護權威或秩序D.普遍倫理
【答案】B
4)中學生小輝因害怕被教師批評而遵守上課紀律。根據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小輝的道德發展處於哪個階段?
A.相對功利取向B.懲罰服從取向C.尋求認可取向D.遵守法規取向
【答案】B
(據網上資料。)
9. 著名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的是什麼
勞倫斯·科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978)是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也是現代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的創立者。他在20世紀50年代完成的博士論文,就奠定了其終生的研究方向。科爾伯格沿著皮亞傑(Jean Piaget,1896——1980)研究兒童道德判斷的路線,在兒童道德認知發展與道德教育領域辛勤工作了30多個春秋,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構建了一個包括道德發展的哲學、道德發展的心理學以及道德教育的實踐策略的龐大理論體系。
道德兩難問題討論法是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理論運用於兒童道德教育實踐而提出的重要方法。它以道德兩難故事為基本材料,讓兒童對故事中的道德問題進行討論並回答圍繞該故事提出的相關問題,以此判斷兒童所處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並引導和促進其進一步發展的方法。該方法的關鍵在於要以兩難故事誘發兒童的認知沖突,促進積極的道德思維從而促進其道德判斷的發展。提出和倡導這一方法,是科爾伯格早期以道德認知作為道德教育的核心並特別重視兒童道德判斷推理能力發展的具體表現。在他看來,「兒童道德成熟的標志是他做出道德判斷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則的能力,而不是遵從他周圍的成人的道德判斷能力」(瞿葆奎主編:《教育學文集•教育與人的發展》,721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因此他把道德教育的目的定為促進道德判斷和道德思維能力的發展。他認為一個人道德判斷的發展一般要經過「三個水平六個階段」,是一個由低到高順序發展的過程。科爾伯格曾對這「三個水平六個階段」的道德發展過程模式作了詳細闡明,後又作過重大修正。他在70年代後期對該模式的概括是這樣的:水平一是前習俗水平,包括階段一 —— 以懲罰與服從為價值取向階段,階段二 —— 以個人的功利主義目的與交換為價值取向階段;水平二是習俗水平,包括階段三 —— 以協調人際關系為價值取向階段,階段四 —— 以維護社會秩序和履行個人義務為價值取向階段;水平三是後習俗水平,包括階段五 —— 以社會契約為價值取向階段,階段六 —— 以普遍道德原則為價值取向階段。他認為兒童的年齡與其道德發展階段有很大關系。一般0至9歲處於第一水平,9至15歲處於第二水平,16歲後向第三水平發展。但年齡並非是決定因素。盡管發展階段不可跳躍、發展方向不可逆轉,而在發展速度上則存在個體差異,有的發展快,有的發展慢,還有的可能長期處於某一階段上停滯不前。科爾伯格主張用教育,特別是道德兩難故事策略,促使其向更高一階段發展得更快一些。
實施道德兩難問題討論法的具體步驟和要求是:首先,根據道德判斷測量表測出學生道德發展已達到的實際階段,並根據測試結果給學生分組;然後再選擇適當的道德兩難故事和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教師在給學生講述道德兩難故事時,應能讓學生完全聽懂並能復述出故事裡的情節,使學生能真正明確故事中的道德兩難問題和矛盾沖突是什麼。在組織學生討論時應給學生一定的思考和准備時間,還需就故事裡的道德難題提出一些相關問題以啟發學生思考。討論時可採取先分小組進行,然後再集中的辦法,讓每個人都有充分發表個人見解的機會。教師要注意讓學生就不同的方案進行比較、辯論,要能引起學生道德認知上的沖突,以引發更深的思考和邏輯推理,要讓道德發展階段相鄰的同學有相互交流的機會,使較低水平的同學能學到較高階段的道德推理。討論不要追求意見一致的結局,而應通過討論達到提高學生道德推理能力和認知水平的目的。討論結束前要及時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和繼續對該問題作進一步的思考。科爾伯格認為這種方法與傳統教育有原則區別:它不是在學生面前強調成人的「正確答案」和傳授學生現有水平還無法理解的高層次道德倫理,而是引發學生對道德問題的積極思考和認知沖突,給他們提供學習道德推理的機會,提供高於他們已有道德水平的一個階段的思維模式。因為研究表明,兒童拒絕接受低於他們已有認知水平的信息,也不能理解高於他們兩個階段的信息。「成人的道德說理只有在高於兒童現有水平一個階段時,才能被同化到兒童的思維中去。」因此,這一方法是有實證依據的。道德兩難問題討論法的確有效地促進了兒童道德判斷的發展,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對道德行為產生了間接影響。但是,科爾伯格也看到這一方法還需補充完善,於是他進一步主張將道德討論與課程教學相結合,並在道德討論中增加一些對現實生活中道德問題的討論,使道德判斷的發展能更多更有效地影響學生的行為。
亞傑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
兒童的道德認知主要指兒童對是非、善惡行為准則及其執行意義的認識。它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以及道德信念形成三個方面。J·皮亞傑是第一個系統地追蹤研究兒童道德認知以展的心理學家。他在1932年出版的《兒童的道德判斷》一書是發展心理學研究兒童道德發展的里程碑。
兒童道德認識發展階段
皮亞傑根據兒童對規則的理解和使用,對過失和說謊的認識和對公正的認識的考察和研究,把兒童道德認知發展劃分為三個有序的階段:
第一階段:前道德階段(出生~3歲)。皮亞傑認為這一年齡時期的兒童正處於前運算思維時期,他們對問題的考慮都還是自我中心的。他們不顧規則,按照自己的想像去招待規則。他們的行動易沖動,感情泛化,行為直接受行動的結果所支配,道德認知不守恆。例如,同樣的行動規則,若是出自父母就願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們並不真正理解規則的含義,分不清公正、義務和服從。他們的行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第二階段:他律道德階段或道德實在論階段(3~7歲)。這是比較低級的道德思維階段,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單方面地尊重權感,有一種遵守成人標准和服從成人規則的義務感。也就是說,他律的道德感在一些情感反應和作為道德判斷所特有的某些顯著的結構中表現出來。其基本特徵是:一是絕對遵從父母、權威者或年齡較大的人。兒童認為服從權威就是「好」,不聽話就是「壞」。二是對規則本身的尊重和順從,即把人們規定的規則,看作是固定的,不可變更的。皮亞傑將這一結構稱為道德的實在論。
第二,從行為的物質後果來判斷一種行為的好壞,而不是根據主觀動機來判斷。例如,認為打碎的杯子數量多的行為比打碎杯子數量少的行為更壞,而不考慮有意還是無意打碎杯子。
第三,看待行為有絕對化的傾向。道德實在論的兒童在評定行為是非時,總是抱極端的態度,或者完全正確,或者完全錯誤,還以為別人也這樣看,不能把自己置於別人的地位看問題。皮亞傑與英海爾德在談到這個時期的兒童特點時說:「道德實在主義引向客觀的責任觀,歷而對一種行為的評定是看它符合法律的程度,而不管是出於惡意的動機違反這個原則,還是動機好卻無意違反了規則。例如,兒童在理解不準撒謊的社會價值之前很外(因為缺乏充分的社會化),在對有意的欺騙與游戲或純粹的願願望有失真實區別之前,成人就告訴他們不要撒謊。結果說真話就成了兒童主觀人格之外的東西,並引起了道德實在論和客觀責任觀,從而使兒童認為一切諾言的嚴重性似乎並不是看有意欺騙的程度,而是看實際上跟真實性相差的程度。」
第四,贊成來歷的懲罰,並認為受懲罰的行為本身就說明是壞的,還把道德法則與自然規律相混淆,認為不端的行為會受到自然力量的懲罰。例如,對一個7歲的孩子說,有個小男孩到商店偷了糖逃走了,過馬路時被汽車撞倒,問孩子「汽車為什麼會撞倒男孩子」,回答是因為他偷了糖。在道德實在論的兒童看來,懲罰就是一種報應,目的是使過失者遭遇跟他所犯的過失相一致,而不是把懲罰看作是改變兒童行為的一種手段。
第三階段: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觀主義階段。皮亞傑認為兒童大約在7~12歲期間進入道德主觀論階段,這個階段的道德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兒童已認識到規則是由人們根據相互之間的協作而創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們的願望加以改變的。規則不再被當作存在於自身之外的強加的東西。
第二,判斷行為時,不只是考慮行為的後果,還考慮行為的動機。研究表明,12歲的兒童都認為,那些由積極和動機支配但損失較大的兒童,比起懷有不良動機而只造成小損失的兒童要好些。由於考慮到行為的動機,因而在懲罰時能注意照顧弱者或年幼者。
第三,與權威和同伴處於相互尊重的關系,兒童能較高地評價自己的觀點和能力,並能較現實地判斷他人。
第四,能把自己置於別人的地位,判斷不再絕對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幾種觀點。
第五,提出的懲罰較溫和,更為直接地針對所犯的錯誤,帶有補償性,而且把錯誤看作是對過失者的一種教訓。
達到自律性道德階段的兒童,在游戲時不再受年長者的約束,能與同年齡兒童平等地參加游戲,彼此明白自己的立場與對方的立場,共同制定規則,遵守規則,獨立舉行游戲比賽。
皮亞傑認為兒童道德發展的這些階段的順序是固定不變的,兒童的道德認識是從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轉化的過程。他律道德階段的兒童是根據外在的道德法則進行判斷,他們只注意行動的外部結果,不考慮行為的動機,他們的是非標准取決於是否服從面人的命令或規定。這是一種受自身之外的價值標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斷。後期兒童的道德判斷已能從客觀動機出發,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標准來判斷是非,這是一種為兒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觀的價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斷,屬於自律水平的道德。皮亞傑認為只有達到了這個水平,兒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