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體育概論名詞解釋是什麼
《體育概論》是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教學計劃規定的一門必修課程。《體育概論》課程的研究對象是體育的整體,它是一門從宏觀上、總體上概括的研究和揭示體育基本特徵和一般規律的專業理論課程。
通過學習這門課程可以使學生從宏觀上掌握體育的基本特徵和發展規律,可使我們正確認識體育的本質,並按照體育的客觀規律,科學的指導和實施體育實踐,推動體育事業的發展。
來源
體育一詞雖然被譯作Physical ecation、Sport、Sports,但是體育一詞卻不是譯自於英文,而是來自於日文,是直接借用日文中的「體育」一詞。不過,日本在Physical ecation一詞的翻譯上並不是一步到位譯作「體育」的,而是經歷了從譯作「身體(之)教育」、「體教」、「身教」到譯作「體育」的日文化過程,這一過程是在19世紀70年代完成的。
1、講解法
講解法是指教師運用語言向學生說明教學目標、動作名稱、動作要領動作方法和要求,以指導學生學習和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進行練習的一種方法。
2、示範法
示範法是教師(或指學生)以自身完成的動作為示範,用以指導學生進行學習的方法。它在使學生了解所學動作的表象、順序、技術要點和領會動作特徵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
3、完整法
完整法是從動作開始到結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連續地進行學習和練習的方法。它適用於「會」和「不會」之間沒有質的區別或運動技術難度不高而沒有必要進行或根本不可分解的運動項目。
(2)體育理論教學方法的名詞擴展閱讀:
體育教學法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①體育教學的任務:研究任務的確定和依據、體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討正確處理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掌握體育知識技能、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三者之間的關系。
②體育教學過程的特點:根據體育的固有特點和體育教學任務,研究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身體機能活動能力的變化、形成和提高動作技能的特點與規律。
③體育教學原則:除研究一般教學原則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以外,著重闡述體育教學特有的原則,如身體全面發展、合理運用運動負荷等原則的依據和實施方法。
④體育教學的內容: 研究教材的編選原則、教學大綱的結構體系、各類教材的意義和特點以及教法要求等。「研究 《國家體育鍛煉標准》 項目內容及在體育教學中的實施」。
⑤體育教學的方法:研究完整法與分解法、講解法與示範法、練習法(重復法、變換法等)、游戲法與比賽法、預防和糾正動作錯誤法等常用的體育教學方法,以及這些教學方法的運用;並研究如何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就,以探討新的教學方法。
⑥體育教學的組織形式:研究體育課的結構、類型、分組教學、密度、運動負荷、課的准備和進行等,研究體育課外作業的形式和實施方法。
⑦體育教學工作的計劃和考核:包括制訂教學工作計劃的方法與要求,教學質量的檢查與評定,考查和考試的內容、方法等。
㈢ 名詞解釋 什麼是體育與健康課程(體育 健康 學習三方面解釋)
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
一、名詞解釋:
1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學習內容,以增進高中學生健
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
要途徑。
2
、健康:指個體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各方面都處於良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不虛弱。一個人只有在身體、心
理和社會適應方面保持良好的狀態,才算的上真正的健康。體育是促進健康的主要手段。
3
、
新興運動類項目:
指國際上比較流行但在我國開展不久的或國內新創的、
深受青少年喜愛並適合在學校開展的運動項目。
4
、運動量:指人體在身體練習中所完成的生理負荷量。
4
、體格:指人體形態結構方面,包括人體生長發育水平,身體整體指數與比例及身體形態。
5
、體能(體適能)
:指人體各器官的機能在肌肉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包括身體素質和身體基本活動能力。
6
、水平目標:
指不同階段學生在各個學習領域中預期達到的學習結果。
7
、運動負荷:包括負荷量和負荷強度。負荷量一般學用練習的次數、時間、距離、重量來表示;負荷強度一般以練習的速
度、密度、難度來表示,這兩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8
、終身體育,是指一個人終身進行身體鍛煉和接受體育教育。
9
、運動技能:指在體育運動中有效完成專門動作的能力,
包括神經系統調節下不同肌肉群間的協調工作的能力。
作為學習
領域的運動技能,要求學生學習、掌握和運用基本的運動知識和技能,
形成一定的運用特長,為終身體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10
.體育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活動,是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學習與掌握體育、衛生保健基
礎知識和基本技術、技能、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促進健康,發展運動能力,培養思想品德的一種有組織的教育過程,是
實現學校體育目標的基本途徑之一。
11
.身體素質:指人體在體育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機能能力。包括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等。
12
.
完整法:
是指整套動作或單個動作不分部分地進行教學的方法
,
它常用於比較簡單的動作或者結構嚴謹、
難以分解的動
作的教學。
16
、體育與健康課堂常規:
是為使課堂教學有一個嚴密的組織和正常秩序,
保證體育與健康教學的正常進行,對師生所提
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它一般包括課前課中課後三個部分。
30
、課堂常規:教師和學生上課時所必須遵守的規章制度。包括課前、課中、課後常規。
14
、社會適應:是指個體為了適應社會生活環境而調整自己的行為習慣或態度的過程。作為學習領域的的這會領域,要求
學生培養良好的合作和競爭精神,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學會獲取現代社會中體育與健康知識的方法。
15
、體育:以發展體能、鍛煉體魄為目標的教育活動。
16.
運動表象
:
在過去運動感知覺的基礎上,在頭腦中重現出來的動作形象。
18.
身體健康:指人的體能良好,機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狀態。
19.
有氧耐力:指長時間進行有氧工作的能力。
20
、體育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體育教學活動結構和活動程序。
21
、快樂三要素:簡單的,沒有附加條件的,發自內心的。
22
、生物年齡:指個體在解剖結構、生理機能等生物方面達到的實際年齡,它反映了每個人生長發育的快慢程度。稱之為
運動訓練。
23
、運動指數:課內的平均每分鍾脈搏數除安靜時的每分鍾脈搏數。
24
、誘導性練習:體育活動中正確掌握運動技術所採用的過渡性練習。
25
、運動訓練:凡是培養運動員的一切准備過程都是運動訓練。
27
、練習軌跡:指在體育鍛煉中,身體和身體某些部位的移動路線。
28
、體質:是指人體的質量,是在遺傳性和獲得性的基礎上,表現出來的人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綜合的相對
穩定的特徵。
29
、需氧量:人體為了維持某種生理活動,提供足夠的能量,體內要氧化某些能源物質,所必不可少的氧量。
31
、體育方法:是指體育教學、訓練、鍛煉的途徑和辦法。
㈣ 小學體育理論課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在體育課中,除了教授學生運動的技巧之外,還要進行理論課的教育,理論課首先能夠提升學生對於體育的認知,然後懂得合理鍛煉身體的方法。對於剛上崗的體育教師來說,可能不知道理論課的教育方法都有哪些,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三、討論法,討論法是學生和學生之間進行溝通的一種方法,一般在運用討論法的時候教師討論的時間5分鍾左右就能夠了。在學生討論的時候,教師最好下去引導一下,假如發現學生之間溝通不活躍的話,一定要讓他們每一個人都積極的參加進來,提出自己的想法,實現真實的溝通。在學生討論結束之後,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發問,假如發現學生出現了一些疑問要及時的回答,給予他們充分有用的反饋。
㈤ 什麼是體育教學方法
體育教學方法是分科教學法之一。高等師范院校體育系和中等師范學校的必修課。內容分綜合教學法和專門教學法。前者研究體育教學的目的、任務、內容、原則、特點、理論依據、組織形式和一般教學方法等。後者根據體育的特點, 研究各項運動、各個動作的專門教學方法。體育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要使學生掌握運動技能和有關知識,就要善於隨時組織和調動隊伍,通過行為表現較多的實際活動進行道德品質和精神意志的教育,還要注意學生身體的健康和安全。
中文名稱
體育教學方法
屬性
分科教學法
理論
《體育理論》
參考書目
《中學體育教材》,人民教育
㈥ 體育課程中有哪些教學方法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可以簡單粗暴的回答各位,事實上,我個人建議各位老師可以直接正面示範給學生們看:(1)師生相對站立進行的示範是正面示範,有利於展示教師正面動作的要領,如球類運動中的正面示範。(2)背示範:教師背對著學生站立進行的示範,是一種背上示範,有利於展示教師的背部運動或左右運動,以及運動方向和路線上的復雜運動,便於教師的領導和學生的模仿。
比如:在武術套路教學中,經常會用到背部演示。(3)側面演示:教師向學生側身站立進行的演示是側面演示,有利於展示動作的側面和前後方向完成的動作,如跑步時腿部的擺臂動作和後蹬動作。(4)鏡像演示:教師與同學同向面向學生站立的演示是鏡像演示,其特點是學生和教師的動作兩相對應,適用於簡單動作的教學,便於教師引導,學生模仿。
以上的回答,是我個人的想法,有不同想法的小夥伴可以在下方評論或者討論。
㈦ 名詞解釋---體育教育
體育教育專業主要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際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專業基礎寬厚,具有現代教育觀念、良好的科學素養和職業道德以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為目的。
體育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現代教育與體育教育學科基礎理論知識,能在各級各類學校從事體育教學、課外運動訓練與競賽工作、體育科學研究、學校體育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復合型人才。
(7)體育理論教學方法的名詞擴展閱讀:
設置背景:
體育教育專業培養具備系統地掌握體育教育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學校體育教育工作規律,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有所專長,能在中等學校等從事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課余體育訓練和競賽工作,並能從事學校體育科學研究、學校體育管理、社會體育指導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學生主要學習教育學、心理學、人體科學、學校體育學、體育鍛煉、訓練與競賽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受到體育科學研究的基本訓練,掌握從事學校體育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
㈧ 體育教學名詞解釋
體育教育專業主要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際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專業基礎寬厚,具有現代教育觀念、良好的科學素養和職業道德以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為目的。
培養具備現代教育與體育教育學科基礎理論知識,能在各級各類學校從事 體育教學、課外運動訓練與競賽工作、體育科學研究、學校體育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復合型人才。
(8)體育理論教學方法的名詞擴展閱讀:
體育教育學生主要學習教育學、心理學、人體科學、學校體育學、體育鍛煉、訓練與競賽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受到體育科學研究的基本訓練,掌握從事學校體育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
可到各類學校從事學校體育的教學工作,以及教育教學的管理工作。畢業生也可根據社會需要到企事業單位從事群眾體育的指導工作、體育運動訓練工作和體育科學研究工作。
㈨ 體育課都運用哪些教學法
一、講解法
講解法是體育教學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教師用語言向學生說明動作名稱、要領和方法等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師帶有啟發性地講解,不僅能使學生獲得知識,了解動作的要領和方法,而且還能促使學生進行思維,培養學生認識事物、分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必須具有運用語言進行教學的能力,並逐步提高語言的藝術水平。體育教師還必須具有指揮能力,能正確運用口令。
運用講解法教學時一般要注意以下幾點:
1.講解目的明確、內容正確。
2.要抓住教材的關鍵,簡明扼要地進行講解。
3.講解要符合學生實際,啟發學生思維,教師講的深淺、語言的運用都要符合學生的實際。
4.講解要注意時機和形式。
二、示範法
示範法是指教師通過具體動作範例,使學生直接感知所要學習的動作的結構、順序和要領的一種教學方法。
由於體育教學是教師向學生教動作技術,發展學生身體的過程,所以示範法是體育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師的正確示範不僅能使學生直觀的建立正確的動作概念,而且也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運用示範法要注意以下幾點:
1.有明確的目的。
2.示範要正確,力爭每次示範成功。
3.注意示範的位置和方向。
4.示範與講解相結合,與學生練習相結合。
5.除了教師親自做示範之外,也可由動作掌握較好的學生做示範,這樣不僅可以起到與教師示範的相同作用,還能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如果有條件,還應利用直觀教具(如照片、畫片等)進行教學。但使用時要防止學生注意力的轉移,或流於形式。
三、體育課怎樣運用完整教學法和分解教學法
完整教學法和分解教學法是體育教學中根據課的任務、教材特點和學生接受能力,處理教材的兩種教學方法。
完整法是從動作開始到結束,不分部分、段落,完整地進行教學的方法。完整法的優點是一般不會破壞動作結構,不會割裂動作與動作之間的內在聯系,便於學生完整地掌握教材;缺點是不易使學生較快地掌握教材中比較關鍵和較難的要素和環節(即重點、難點)。完整法多用於動作比較簡單,學生容易掌握的教材。有些教材雖然比較復雜,但是用分解法會明顯地破壞動作結構,這樣的教材一般也用完整法進行教學。
運用完整法教學,一般要求:
1.在進行動作簡單、學生容易掌握的教材時,教師在講解、示範之後,就可以立即組織學生練習,在練習中教師發現錯誤,應及時指導糾正。
2.在進行動作復雜的教材時,可以著重突破教材的重點。先解決技術基礎(動作的基本環節),然後再去解決技術細節(每一環節中的細節技術)。
3.對有一定難度的教材使用完整法教學時,可先簡化動作的要求,再按照教材技術規格的要求進行教學。
分解法是把完整教材合理地分成幾個部分,逐次地進行教學,最後使學生掌握完整教材的一種教學方法。分解法的優點是便於集中精力和時間突破教材中的重點或難點,從而有利於學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教材。但是如果運用得不合理,教材的幾個部分或段落分解得不科學,將會破壞教材的結構,割裂動作與動作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影響學生掌握完整動作。分解法多用於那些動作復雜、動作較多(如成套練習)、或者用完整法教學學生不易掌握的教材,如跨欄跑、體操中的成套練習、武術等。
運用分解法教學,一般要求:
1.分解教材時要考慮到各部分或段落之間的有機聯系,不要破壞動作本身的結構例如教跳遠時,一般都把助跑和起跳兩個環節連在一起進行。
2.在進行分解後的各個部分的教學時,教師要向學生講清楚每個部分、段落在完整教材當中的位置,讓學生明確該部分與上、下部分,特別是與下部分的關系。
3.分解法要與完整法結合運用,最後達到掌握完整教材的目的。分解法是達到掌握完整教材的手段,使用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影響學生對完整教材的掌握;一般在學生對重點部分基本掌握時,就應該立即轉入完整法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