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實驗動物模型動物創制技術有哪些
(一)自發性動物模型(Spontaneous Animal Models)
是指實驗動物未經任何有意識的人工處置,在自然情況下所發生的疾病。包括突變系的遺傳疾病和近交系的腫瘤疾病模型。突變系的遺傳疾病很多,可分為代謝性疾病、分子疾病和特種蛋白質合成異常性疾病。如無胸腺裸鼠、肌肉萎縮症小鼠、肥胖症小鼠、癲癇大鼠、高血壓大鼠、無脾小鼠和青光眼兔等。它們為生物醫學研究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動物模型。近交系的腫瘤模型隨實驗動物種屬、品系的不同,其腫瘤的發生類型和發病率有很大差異。
很多自發性動物模型在研究人類疾病時具有重要的價值,如自發性高血壓大鼠,中國地鼠的自發性真性糖尿病,小鼠的各種自發性腫瘤,山羊的家族性甲狀腺腫等;利用這類動物疾病模型來研究人類疾病的最大優點,就是疾病的發生、發展與人類相應的疾病很相似,均是在自然條件下發生的疾病,其應用價值就很高,但是這類模型來源較困難,不可能大量應用。由於誘發模型和自然產生的疾病模型是有一定差異的,如誘發的腫瘤和自發的腫瘤對葯物的敏感性是不相同的,加之有些人類的疾病至今尚不能用人工的方法在動物身上誘發出來,因此大家十分重視對自發的動物疾病模型的開發,有的學者甚至對狗、貓的疾病進行大規模的普查,以發現自發性疾病的病例,然後通過遺傳育種,將這種自發性疾病模型保持下來,並培育成具有特定遺傳性狀的突變系,以供研究。許多動物遺傳病的模型就是通過這樣的方法建立的。在這方面小鼠和大鼠的各種自發性疾病模型開發和應用得最多。這類模型在遺傳病、代謝病、免疫缺陷病、內分泌疾病和腫瘤等方面的應用正日益增多。
(二)誘發性或實驗性動物模型(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s)
實驗性動物模型是指研究者通過使用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致病因素作用於動物,造成動物組織、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損害,出現某些類似人類疾病時的功能、代謝或毒使動物患相應的傳染病,又如用化學致癌劑、放射線、致癌病毒誘發動物的腫瘤等。誘發性疾病動物模型具有能在短時間內復制出大量疾病模型,並能嚴格控制各種條件使復制出的疾病模型適合研究目的需要等特點,因而為近代醫學研究所常用,特別是葯物篩選研究工作所首選。但誘發模型和自然產生的疾病模型在某些方面畢竟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在設計誘發性動物模型要盡量克服其不足,發揮其特點。
按系統范圍分類
(一)疾病的基本病理過程動物模型
這類動物疾病模型是指各種疾病共同性的一些病理變化過程的模型。致病因素在一定條件下作用於動物,使動物組織、器官或全身造成一定病理損傷,出現各種功能、代謝和形成結構的變化,其中有些變化是各種疾病都可能發生的,不是各種疾病所特有的一些變化,如發熱、缺氧、水腫、炎症、休克、彌漫性血管內凝血、電解質紊亂、酸鹼平衡障礙等,我們稱之為疾病的基本病理過程。
(二)各系統疾病動物模型
是指與人類各系統疾病相應的動物型。如心血管、呼吸、消化、造血、泌尿、生殖、內分泌、神經、運動等系統疾病模型,還包括各種傳染病、寄生蟲病、地方病、維生素缺乏病、物理損傷性疾病、職業病和化學中毒性疾病的動物模型
按模型種類分類
疾病模型的種類包括整體動物、離體器官和組織、細胞株以至數模型。疾病的動物模型是常用的疾病模型之一,也是研究人類疾病的常用手段。
② 如何利用生物模型建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建構模型的方法,是高中課程標准和教材對學生提出的高於初中水平的科學方法和探究能力的要求,在高中階段生物學課程的學習中,學生會陸續接觸到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數學模型等模型的建構,對模型方法會有比較全面的學習和了解.高中生物學課程中的模型建構活動,其主要價值是讓學生通過嘗試建立模型,體驗建立模型中的思維過程,領悟模型方法,並獲得或鞏固有關生物學概念.如何進行模型建構的教學呢?
一、建構物理模型,使知識形象化、直觀化
以實物或圖畫形式直接表達認識對象的特徵,這就是物理模型.教材中最著名的就是沃森和克里克構建的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
讓學生自己動手建立真核細胞的模型,教材中並沒有指定具體的材料用具,列出詳細的活動步驟,這樣給學生發揮各自的創造潛能留出了充分的空間,也為教師的創造性教學留出了空間.在學習完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的基礎之後,讓學生分學習小組課外分別製作動植物細胞的模型.學生完成後,在課堂上讓每組展示各自的模型並講解每一個結構所選材料代表的結構及怎樣體現它功能的原因.製作模型中存在的問題讓其他組同學找出並給出更好的建議.這樣就有助於增強學生對細胞這一微觀結構的感性認識、理解相關理論內容,而且可以激發其求知慾望.
通過這第一次模型構建,充分發揮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按照學生自己的思路,自主動手,相互協作,在製作過程中把握細胞模型的科學、環保、准確等原則,領悟細胞結構與功能特點、體驗成功的快樂,更好地掌握細胞的結構,構建知識網路,活化了抽象知識.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製作生態缸等我都嘗試著讓學生構建,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建構概念模型,梳理知識間內在關系
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述來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徵的模型.我們很多學生都存在這樣的問題:課本中的單個知識點都掌握得很好,但是在做綜合題時總有很多的「想不到」,究其原因是不能迅速地把相關知識聯系起來,而構建概念模型可以改變這一狀況.
生物教學中,復習課質量主要取決於教師能否有效地歸納和總結已授課程.實際上,在復習課上,依據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構建概念模型能夠實現有效地歸納和總結已授課程的目標.這樣構建的概念模型有助於學生把握生物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融會貫通的學習效果.生物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於闡述生命運動的形式及規律,而生命運動屬於自然界中最為復雜的運行形式,只有將其納入一個系統或者模型之內才能真正地理解其中各元素的聯系.因此,在生物教學實踐中,按照教學思路將知識循著一條主線貫穿在一起,有助於學生基於宏觀角度把握知識點,同時正確理解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建構數學模型,揭示問題本質
數學模型是指用來描述一個系統或它的性質的數學形式,如有絲分裂過程中DNA含量變化曲線、酶的活性隨pH變化而變化的曲線、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對生長素濃度的反應曲線、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中9:3:3:1的比例關系等.數學模型建構的一般步驟為:觀察研究對象,提出問題→提出合理的假設→根據實驗數據,用適當的數學形式對事物的性質進行表達→通過進一步的實驗或觀察等對模型進行檢驗或修正.在教學中可以以人教版《穩態與環境》模塊《種群數量的變化》一節中「建構種群數量增長的模型」為例,引導學生建構出Nn=2n的數學模型,然後再畫出曲線圖,在此基礎上建構理想狀態下「J」型種群增長的數學模型Nt=N0λt,以此鍛煉學生建構數學模型的能力.
同時,通過科學與數學的整合,有利於培養學生簡約、嚴密的思維品質.通過構建數學模型,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使學生認識到在生物學中有許多現象和規律可以用數學語言來表示,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模型構建已經成為當前高中生物教學的內容之一,在某種程度上講,模型構建和理解模型是學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學知識的有效工具.可見,模型構建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高中生物教師要在意識到此點基礎上,有效地利用這一教學方法.
③ 生物中探究實驗的方法有那些
主要是 控制變數法
(1)顯微觀察法,如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觀察葉綠體和細胞質流動、觀察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等。
(2)觀色法,如觀察動物毛色和植物花色的遺傳等。
(3)原子示綜法,如噬菌體浸染細菌的實驗,用18O2和14CO2追蹤光合作用中氧原子和碳原子轉移途徑的實驗等。
(4)等組實驗法,如小麥澱粉酶催化澱粉水解的實驗,發現生長素的燕麥胚芽鞘實驗等。
(5)加法創意法,如用飼喂法研究甲狀腺激素,用注射法研究動物胰島素和生長激素,用移植法研究性激素等。
(6)減法創意法,如用閹割法、摘除法研究性激素、甲狀腺激素和生長激素的實驗,雌蕊受粉後除去正在發育著的種子等。
(7)雜交實驗法,如孟德爾發現遺傳定律的植物雜交、測交的實驗,小麥的雜交等。
(8)化學分析法,如番茄和水稻對Ca和Si選擇性吸收,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等。
(9)理論分析法,如大、小兩種草履蟲競爭的實驗,植物根向地生長、莖背地生長的實驗,植物向光性實驗等。
(10)模擬實驗法,如滲透作用的實驗裝置,分離定律的模擬實驗等
④ 生物學研究通常採用什麼基本方法
選C.理論,實驗,總結,創新 ,研究方法
生物學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觀察描述的方法、比較的方法和實驗的方法等是在生物學發展進程中逐步形成的。在生物學的發展史上,這些方法依次興起,成為一定時期的主要研究手段。現在,這些方法綜合而成現代生物學研究方法體系。
觀察描述的方法 在17世紀,近代自然科學發展的早期,生物學的研究方法同物理學研究方法大不相同。物理學研究的是物體可測量的性質,即時間、運動和質量。物理學把數學應用於研究物理現象,發現這些量之間存在著相互關系,並用演繹法推算出這些關系的後果。生物學的研究則是考察那些將不同生物區別開來的、往往是不可測量的性質。生物學用描述的方法來記錄這些性質,再用歸納法,將這些不同性質的生物歸並成不同的類群。18世紀,由於新大陸的開拓和許多探險家的活動,生物學記錄的物種幾倍、幾十倍地增長,於是生物分類學首先發展起來。生物分類學者搜集物種進行鑒別、整理,描述的方法獲得巨大發展。要明確地鑒別不同物種就必須用統一的、規范的術語為物種命名,這又需要對各種各樣形態的器官作細致的分類,並制定規范的術語為器官命名。這一繁重的術語制定工作,主要是C.von林奈完成的。人們使用這些比較精確的描述方法收集了大量動、植物分類學材料及形態學和解剖學的材料。
比較的方法 18世紀下半葉,生物學不僅積累了大量分類學材料,而且積累了許多形態學、解剖學、生理學的材料。在這種情況下,僅僅作分類研究已經不夠了,需要全面地考察物種的各種性狀,分析不同物種之間的差異點和共同點,將它們歸並成自然的類群。比較的方法便被應用於生物學。
運用比較的方法研究生物,是力求從物種之間的類似性找到生物的結構模式、原型甚至某種共同的結構單元。G.居維葉在動物學方面,J.W.von歌德在植物學方面,是用比較方法研究生物學問題的著名學者。用比較的方法研究生物,愈來愈深刻地揭示動物和植物結構上的統一性,勢必觸及各個不同類型生物的起源問題。19世紀中葉,達爾文的進化論戰勝了特創論和物種不變論。進化論的勝利又給比較的方法以巨大的影響。早期的比較,還僅僅是靜態的共時的比較,在進化論確立後,比較就成為動態的歷史的比較了。現存的任何一個物種以及生物的任何一種形態,都是長期進化的產物,因而用比較的方法,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去考察,是十分必要的。
早期的生物學僅僅是對生物的形態和結構作宏觀的描述。1665年英國R.胡克用他自製的復式顯微鏡,觀察軟木片,看到軟木是由他稱為細胞的盒狀小室組成的。從此,生物學的觀察和描述進入了顯微領域。但是在17世紀,人們還不能理解細胞這樣的顯微結構有何等重要意義。那時的顯微鏡未能消除使影像失真的色環,因而還不能清楚地辨認細胞結構。19世紀30年代,消色差顯微鏡問世,使人們得以觀察到細胞的內部情況。1838~1839年施萊登和施萬的細胞學說提出: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比較形態學者和比較解剖學者多年來苦心探求生物的基本結構單元,終於有了結果。細胞的發現和細胞學說的建立是觀察和描述深入到顯微領域所獲得的成果,也是比較方法研究的一個重要成果。
實驗的方法 前面提到的觀察和描述的方法有時也要對研究對象作某些處理,但這只是為了更好地觀察自然發生的現象,而不是要考察這種處理所引起的效應。實驗方法則是人為地干預、控制所研究的對象,並通過這種干預和控制所造成的效應來研究對象的某種屬性。實驗的方法是自然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17世紀前後生物學中出現了最早的一批生物學實驗,如英國生理學家W.哈維關於血液循環的實驗,J.B.van黑爾蒙特關於柳樹生長的實驗等。然而在那時,生物學的實驗並沒有發展起來,這是因為物理學、化學還沒有為生物學實驗准備好條件,活力論還占統治地位。很多人甚至認為,用實驗的方法研究生物學只能起很小的作用。
到了19世紀,物理學、化學比較成熟了,生物學實驗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因而首先是生理學,然後是細菌學和生物化學相繼成為明確的實驗性的學科。19世紀80年代,實驗方法進一步被應用到了胚胎學,細胞學和遺傳學等學科。到了20世紀30年代,除了古生物學等少數學科,大多數的生物學領域都因為應用了實驗方法而取得新進展。
實驗方法當然包含著對研究對象進行某種處理,然而更重要的則是它的思維方式。用實驗的方法研究某一生命過程,要求根據已有事實提出假說,並根據假說推導出一個可以用實驗檢驗的預測,然後進行實驗,如果實驗結果符合預測,就說明假說是正確的。在這里,假說必須是可以用實驗加以驗證的,而且只有經過實驗的檢驗,假說才可能上升為學說或理論。實驗方法的使用大大加強了研究工作的精確性。19世紀以來,實驗方法成為生物學主要的研究方法後,生物學發生巨大變化,成為精確的實驗科學。
20世紀,實驗方法獲得巨大發展,然而單純觀察或描述方法,仍然是生物學的基本研究方法。生物體具有多層次的復雜的形態結構。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形態描述的任務。20世紀30年代出現了電子顯微鏡,使觀察和描述深入到超微世界。人們通過電子顯微鏡看到了枝原體和病毒,也看到了細胞器的超微結構。由於細胞是生命的最小單位,是生命活動的最小的系統,因而揭示它構造上的細節,對揭示生命的本質具有重大的意義。
比較的方法在20世紀也有新的進展,它已經不限於生物體的宏觀形態結構的比較,而是深入到不同屬種的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化學結構的比較,如不同物種的細胞色素 C的化學結構的測定和比較。根據其差異程度可以對物種的親緣關系給出定量的估計。
生物學實驗技術在20世紀突飛猛進。隨著現代物理學、化學的發展,生物學新的實驗方法紛紛出現。層析、分光光度法、電泳、超速離心、同位素示蹤、X 射線衍射分析、示波器、激光、電子計算機等相繼應用於生物學研究。細胞培養、細胞融合、基因操作、單克隆抗體、酶和細胞固定化以及連續發酵等新技術紛紛建立,使生物學實驗中對條件的控制更為有效、嚴格,觀察和測量更為精密,這就有可能詳盡地探索生物體內物質的、能的和信息的動態過程。生物學實驗技術的發展使生物學取得一系列輝煌的成就。由新型的實驗技術發展而來的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和發酵工程,已經成為當代新技術革命的重要內容。
實驗研究往往帶有分析的性質。生物學實驗分析已經深入到分子的層次,生物大分子本身並不具有生命屬性,只有這些生物大分子形成細胞這樣復雜的系統,才表現出生命的活動。沒有活的分子,只有活的系統。在每一個層次上,新的生物學規律總是作為系統的和整體的規律而出現的。對於生物學來說,既需要有精確的實驗分析,又需要從整體和系統的角度來觀察生命。1924~1928年L.von貝塔蘭菲提出系統論思想,認為一切生物是時空上有限的具有復雜結構的一種自然系統。1932~1934年,他提出用數學和數學模型來研究生物學。半個世紀以來,系統論取得了很大發展,涌現出許多定量處理系統問題的數學理論。生物學也積累了大量關於各個層次生命系統及其組成成分的實驗資料。今天,對生命系統的規律作出定量的理論研究已經提到日程上來,系統論方法將作為新的研究方法而受到人們的重視。
⑤ 採用製作模型的方法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這種科學研究方法稱為() A.觀察法 B.模擬實驗法
(1)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觀察法是在自然狀態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輔助工具,對客觀事物進行系統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發現和驗證科學結論. (2)實驗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過有目的、有步驟的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分析,發現或驗證科學結論.一般步驟:發現並提出問題;收集與問題相關的信息;作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實施實驗並記錄;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 (3)調查是科學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調查時首先要明確調查目的和調查對象,制訂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過程中有時因為調查的范圍很大,就要選取一部分調查對象作為樣本.調查過程中要如實記錄.對調查的結果要進行整理和分析,有時要用數學方法進行統計. 觀察、實驗、調查是獲得事實和證據的多種途徑,是生物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分析法是通過對事物原因或結果的周密分析,從而證明論點的正確性、合理性的論證方法. 故選B |
⑥ 高中生物實驗及其研究方法歸納
高中生物實驗方法總結
1.顯微觀察法:如「觀察細胞有絲分裂」「觀察葉綠體和細胞質流動」「用顯微鏡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等。
2.觀色法:如「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和蛋白質的鑒定」「觀察動物毛色和植物花色的遺傳」「DNA和RNA的分布」等。
3.同位素標記法(元素示蹤法):如「噬菌體浸染細菌的實驗」「恩格爾曼實驗」等。
4.補充法:如用飼喂法研究甲狀腺激素,用注射法研究動物胰島素和生長激素,用移植法研究性激素等。
5.摘除法:如用「閹割法、摘除法研究性激素、甲狀腺激素或生長激素的作用」「雌蕊受粉後除去正在發育著的種子」等。
6.雜交法:如植物的雜交、測交實驗等。
7.化學分析法:如「番茄對Ca和Si的選擇吸收」「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等。
8.理論分析法:如「大、小兩種草履蟲的競爭實驗」「植物向性動物的研究」等。
9.模擬實驗法:如「滲透作用的實驗裝置」「分離定律的模擬實驗」等。
10.引流法:臨時裝片中液體的更換,用吸水紙在一側吸引,於另一側滴加換進的液體。
11.實驗條件的控制方法
⑴增加水中O2:泵入空氣或吹氣或放入綠色植物;
⑵減少水中O2:容器密封或油膜覆蓋或用涼開水;
⑶除去容器中CO2:NaOH溶液、Na2CO3溶液;
⑷除去葉中原有澱粉:置於黑暗環境(飢餓);
⑸除去葉中葉綠素:酒精水浴加熱(酒精脫色);
⑹除去植物光合作用對呼吸作用的干擾:給植株遮光;
⑺單色光的獲得:棱鏡色散或透明薄膜濾光;
⑻血液抗疑:加入檸檬酸鈉(去掉血液中的Ca2+);
⑼線粒體提取:細胞勻漿離心;
⑽骨無機鹽的除去:HCl溶液;
⑾消除葉片中脫落酸的影響:去除成熟的葉片;
⑿消除植株本身的生長素:去掉生長旺盛的器官或組織(芽、生長點);
⒀補充植物激素的方法:塗抹、噴灑、用含植物激素的羊毛脂膏或瓊脂作載體;
⒁補充動物激素的方法:口服(飼喂)、注射;
⒂阻斷植物激素傳遞:插雲母片法。
12.實驗結果的顯示方法——實驗現象的觀測指標
⑴光合作用:O2釋放量或CO2吸收量或有機物生成量。例:水生植物可依氣泡的產生量或產生速率;離體葉片若事先沉入水底可依單位時間內上浮的葉片數目;植物體上的葉片可依指示劑(如碘液)處理後葉片顏色深淺。
⑵呼吸作用:O2吸收量或CO2釋放量或有機物消耗量
⑶原子或分子轉移途徑:同位素標記法或元素示蹤法
⑷細胞液濃度大小或植物細胞活性:質壁分離與復原
⑸溶液濃度的大小:U型管+半透膜
⑹甲狀腺激素作用:動物耗氧量、發育速度等
⑺生長激素作用:生長速度(體重、體長變化)
⑻胰島素作用:動物活動狀態(是否出現低血糖症狀——昏迷)
⑼胰高血糖素作用:尿糖的檢測(在尿液中加班氏試劑進行沸水浴,看是否出現磚紅色沉澱)
⑽菌量的多少:菌落數、亞甲基藍褪色程度
⑾生長素作用及濃度高低的顯示:可通過去除胚芽鞘後補充生長素後的胚芽生長情況來判斷(彎曲、高度)
⑿澱粉:碘液(變藍色)
⒀還原性糖:斐林試劑/班氏試劑(沸水浴後生成磚紅色沉澱)
⒁CO2:Ca(OH)2溶液(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⒂乳酸:pH試紙
⒃O2:余燼復燃
⒄蛋白質:雙縮脲試劑(紫色)
⒅脂肪:蘇丹Ⅲ染液(橘黃色);蘇丹Ⅳ染液(紅色)
⒆DNA:二苯胺(沸水浴,藍色)、甲基綠(染色後,呈綠色)
⒇RNA:吡羅紅(呈紅色)、苔黑酚乙醇溶液
⑦ 在難以直接拿研究對象做實驗時,有時用模型來做實驗,這樣...
【答案】模擬實驗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實驗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過有目的、有步驟的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分析,發現或驗證科學結論,在難以直接拿研究對象做實驗時,有時用模型來做實驗,或者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實驗,叫做模擬實驗。
考點:此題考查的是對模擬實驗的理解。
點評:模擬實驗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
⑧ 生物研究的幾種科學方法
1.類比法 類比法 類比法是將陌生的事物與熟悉的事物作比較,以加深對陌生事物的認識和理解的研究方法。這種聯系生活經驗,將熟悉的事物與不熟悉的、有待了解的事物相類比的處理方法,有助於突破認知上的難點。 2.模型法 模型法 模型是人們為了某種特定目的而對認識對象所作的一種簡化的概括性描述,這種描述可以是定性的, 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藉助於具體的實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則通過抽象的形式來表達。模型包括 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數學模型等。 3.實驗法 實驗法 實驗法是人們根據研究目的和任務,利用科學儀器設備,人為地、有效地控制或模擬自然現象,排除 非實驗因素的干擾,突出主要因素,在比較有利的條件下探索客觀事物規律性的一種有效的科學研究方法。(1)對照實驗法:通過比較來研究、提示實驗對象的某種特性的實驗方法稱為對照實驗法。 (2)模擬實驗法:在科學實驗中因受客觀條件限制而無法對某些自然現象進行直接實驗時,人們便 尋求間接實驗的方法。如利用「滲透作用的實驗裝置」模擬成熟植物細胞滲透吸水和失水的過程。 4.顯微觀察法 顯微觀察法 顯微觀察法常用於用肉眼看不到,必須藉助於顯微儀器(如顯微鏡)才能看清形態結構的實驗中。顯 微觀察讓人們的觀察角度從宏觀世界轉向微觀世界,從而更進一步認識生命現象及生命基本特徵。5.數學方法 數學方法 在科學研究中針對研究對象不同的特點,運用數學概念、方法和技巧,對研究對象進行量的分析、描 述、計算和推導,從而找出能以數學形式表達事物的量的規律性的方法。 6.假說演繹法 假說演繹法 在觀察和分析基礎上提出問題以後,通過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根據假說進行演繹推理, 再通過實驗檢驗演繹推理的結論。如果實驗結果與預期結論相符,就證明假說是正確的,反之,則說明假 說是錯誤的,要重新修正。 7.化學分析法 化學分析法 就是依據物質的化學性質和變化去認識物質的方法,具體來說,就是利用化學手段測定物質的組成、 含量以及結構的方法,如酶解法
⑨ 用模型來代替做實驗的方法叫做什麼
模擬實驗
⑩ 什麼是生物模型
在建立生物模型的過程中,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始終引導人們不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使人類一步步接近生物膜結構的真相。例如,不同生物膜的功能是有差異的。在生命系統中,一般來說,功能的不同常伴隨著結構的差異,而早期的生物膜模型假定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相同的,這顯然與不同部位的生物膜功能不完全相同是矛盾的。還有,不同膜的厚度也不完全一樣。由此促進學者們重新研究脂質和蛋白質相互作用的問題。一些學者使用了更加先進的技術,運用紅外光譜等技術證明,膜蛋白主要為球形結構。冰凍蝕刻電鏡技術又證明,脂雙層中分布有蛋白質顆粒,這樣又發展了生物膜模型。生物膜中存在不同種類的蛋白質,以及蛋白質在生物膜中的不同分布情況,恰能較好地解釋不同結構的生物膜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從中受到的啟示及聯想! 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科學探究不僅可以使人體驗到探究的樂趣,獲得自信,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而且可以使他們識別什麼是科學,什麼不是科學。 科學探究不僅涉及提出問題、猜想結果、制定計劃、觀察、實驗、製作、搜集證據、進行解釋、表達與交流等活動,還涉及到對科學探究的認識,如科學探究的特徵。 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賴於不斷的學習和探究活動,必須緊密結合科學知識的學習,通過動 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而不能簡單地通過了解。 在開始階段,對科學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過高,必須符合初學者的特點,由扶到放,逐步培養。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可以涉及科學探究的某一個或某幾個環節,也可以是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