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昆明冶金研究院的公司架構
下設資源開發研究部(選礦研究室)、冶金研究部、物質成分研究室、分析測試部、材料研究部、工程設計部、科技信息部和環保研究室等多個專業技術部門。目前,全院在崗職工244人,其中正高級職稱8人,副高級職稱50人,中級職稱45人;博士4人,碩士45人,本科108人;國家百千萬人才1人,雲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1人,雲南省技術創新人才1人,昆明市學術技術帶頭人1人。 雲南省技術創新團隊2個、昆明市技術創新團隊1個。
「十一五」期間,雲南冶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投入資金2.9億元,建設能適應集團鉛鋅、鋁、鈦、硅、錳五大產業持續發展需要、為集團技術創新體系服務的冶金工程科技試驗研究及中試基地,進一步增強「雲南省選冶重點試驗室」的功能,為雲南省冶金科學技術發展提供必要的研發及中試裝置。建設的最終目標是一個功能完善、技術先進、手段齊全、裝備高精,擁有配套的試驗研究設施,研究條件符合現代化要求,不產生三廢污染、環境優美、工作條件良好、外觀協調美化的花園式清潔試驗基地,成為雲冶集團和礦冶行業科學技術進步的研發平台和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孵化器。
❷ 有誰知道中南大學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英文介紹
Members
Head:
Prof. Dr. Yong Du
e-mail: [email protected]
Tel: 86-731-8836213; Fax: 86-831-8710855
Scientific Staff:
Associate Prof. Dr. Honghui Xu
e-mail: [email protected]
Tel: 86-731-8660061; Fax: 86-831-8710855
Dr. Weiping Gong
e-mail: [email protected]
Tel: 86-731-8836213; Fax: 86-831-8710855
Postgraates:
Cuiyun He
C.Y Tang
Hailin Chen
Zhu Pan
Wei Xiong
Shuhong Liu
Yuqi Zhang
Yongheng Tan
Lijun Zhang
Zhijun Zhu
Jiong Wang
(Tel: 86-731-8836323; )
Research Areas
General
★Thermodynamics
★Stable and metastable Phase Diagram
★Diffusion and Interface Reactions
★Solidification
★Bulk metallic glasses
Materials
◆Metals and Alloys (Ni-based superalloy, Ti-based and Al-based systems)
◆Ceramics (ZrO2-based, TiC and SiC based systems)
◆Metal /Ceramic Combinations
Methods
·Experimental Phase Stability and Microstuctural Analysis:
DTA, DSC, XRD, EPMA, Microscope
·Critical Assessment of Crystal Structure,Phase Diagram and Materials Properties
·Thermodynamic Modeling and Calculation in Multicomponent Systems:
Thermo-Calc, Lukas program, and Pandat
·Modeling of Diffusion controlled transformations in multi-component systems
DICTRA and DIFFBIN
·Bulk and Thin Film Diffusion Couples
·Bulk metallic glasses
·Phase diagram, phase transformation, and alloy design for metal materials (National outstanding Youth Science F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50425103)
Research Projects
NO.1: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iAl)N-based multilayer coatings
(In cooperation with ZhuZhou Cemented Carbide Cutting Tools Co., LTD, ZhuZhou,
China).
NO.2:
Establishment of thermodynamic database of multi-component Ni-based super-alloy (in cooperation with Professor Dr. J.C. Schuster of University of Vienna, Austrian Science Foundation, Austria)
NO.3:
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Fabrication of Bulk metallic glasses (863 Project, P.R. China).
NO.4:
Prediction of Materials properties based on the knowledge of both thermodyna-mics and kinetics (National Outstanding Youth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50425103).
NO.5: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ase diagram and the form of amorphous and quasicrystal in Al-Ce-Mn-Ni syste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50571114)
NO.6:
Evaluation on Crystal structure, phase diagram, and Materials properties of metal and ceramic systems (Projected supported by Materials Science International Services, GmbH, Data and Knowledge Base for Materials Development, Stuttgart, Germany)
Equipments
Sample preparation:
·Arc-melting furnace
·High–precision diffusion furnaces (type: )
Thermal analysis:
·DSC/DTA
Phase and Microstructural analysis:
·Metallography: Microscope Leica DMLP
·X-ray Diffractometer (XRD)
Thermodynamic and kinetic modeling:
·Thermodynamic modeling program:
·Thermocalc; LUKAS program; Pandat; TerQuat; Estige
·Kinetic modeling program:
·DICTRA; DIFFBIN
Representative Results
NEXT
(此處無法貼圖)
Partners and cooperations
(I) Austria:
Professor Dr. J. C. Schuster
Institut für Physikalische Chemie, University Wien
W?hringerstrasse 42, A-1090 Wien
(II) Germany:
Professor Dr.-Ing. R. Schmid-Fetzer
Thermochemie und Mikrokinetik, Institut fure Metallurgie
Technische University Clausthal
Robert-Koch-Str. 42, D-38678 Clausthal-Zellerfeld
(III) Germany:
Dr. G. Effenberg and Dr. Svitlana Ilyenko
Materials Science International Services, GmbH
Data and Knowledge Base for Materials Development
Postfach 800749, D-70507 Stuttgart
(IV) USA:
Professor Dr. Y. A. Chang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1509 University Avenue
Madison, WI 53706
❸ 蘭州理工大學的冶金工程
1、就業前景:據可靠資料,到2012年底中國僅有40多所高校開設冶金工程專業,每年培養的專業人才僅3000-5000人左右非常有限,而市場需求量又特別大。
由於冶金工程專業培養的學生基礎寬厚、理論扎實、技能全面,同時,又具備冶金和金屬材料加工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畢業生可以到冶金、化工、材料、環境保護及其相關行業的生產、工程設計、技術開發、新型結構材料和功能材料的研製和開發等工作。
另外,該領域在國內的發展與國外先進技術的交流也日益頻繁,對學生外語的使用也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
2、就業方向:畢業生適合到大中型冶金企業、冶金相關設備製造、冶金原輔材料生產銷售等行業從事產品設計、生產、技術開發、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冶金工程是一門研究成有良好使用性從礦石中提取有價金屬或其化合物並進行加工能材料的應用性學科。
❹ 南方離子型稀土礦開采方法
離子型稀土礦,一種我國特有的,分布於南方省區,富含中重稀土元素,目前主要採用溶浸采礦法(地浸),主要葯劑有:氨水(氯化銨、硫酸銨等),溶浸液一般三段配製,採用先濃後淡,先上後下,先液後水的注液技術來提高浸出率縮短浸出時間,採用頂水大循環技術防止山體滑坡、阻止山頂山脊母液滲出、沖淡浸出母液,採用水封閉技術防止浸出液外滲,提高浸出液的回收率,浸出的母液經凈化、除雜、沉澱、過濾乾燥得到稀土氧化物。
稀土是稀土族元素的簡稱,人們往往將17種元素劃歸於稀土大家族。我國是稀土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儲量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離子型稀土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新型的稀土礦產資源。以其配分齊全、高附加值元素含量高、放射性比度低、高科技應用元素多、綜合利用價值大"五大"突出優點,異軍崛起,獨占鰲頭,並從某種意義上改變、促進和加速了世界高科技的進程。離子型稀土第二代提取工藝--"原地浸礦工藝",於1996年榮獲"八五"國家科技攻關重大成果獎,是國家"八五"科技攻關中"十大世界領先技術成果"之一,1997年榮獲國家發明獎。該項研究成果1996年被中央電視台在新聞聯播節目中予以報道,這是我國特有的離子型稀土自1970年發現、命名和二代提取工藝發明以來,在經歷25年保密管理之後,首次向國內外的正式公開"亮相"。
離子型稀土的技術是我國完全擁有的自主知識產權。贛州有色冶金研究所是我國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的發現、命名和二代稀土提取工藝科技成果的主要享有單位。時任贛州有色冶金研究所分管科研副所長、後任所長的丁嘉榆同志,作為離子型稀土礦第二代提取工藝的發明及應用的主要參與者、領導者,對這一事件的歷史發展進程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應記者之約,丁嘉榆同志對這一歷史事件進行了全面地、系統地回顧和總結。
時至1970年,在過去長達175年的稀土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史中,人們發現自然界中含稀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礦物多達 200 種。但真正實際有工業利用價值的稀土礦物原料卻為數不多,數量約十種左右。主要有獨居石、鈰硅石、氟碳鈰礦、硅鈹釔礦、磷釔礦、褐簾石、鈮釔礦、黑稀金礦。但這些礦物中卻大部份含有一定數量的鈾或釷,而且稀土礦物均以固態、礦物相礦物性態存在,它們往往是與放射性元素共生或伴生 。
20世紀後期,隨著世界范圍內高科技及其工業化進程突飛猛進的發展,尤其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范圍內對中、重稀土元素的使用量激增,其中又特別是對釹、釤、銪、釓、鋱、鏑、鈥、鉺、釔等稀土元素的需求量劇烈地增長。鑒於下述原因:一是在傳統的稀土礦產資源中,上述大多數稀土元素的含量有限,獲取稀土精礦較為困難;二是由於生產工藝的繁鎖,流程很長,成本較高,價格昂貴,若得工業化應用,難度很大,產量也難以滿足要求;三是根據傳統稀土礦床資源賦存的特點,若希望在某一礦山,同時獲得上述目標的元素,難能湊效,必然要開采多個、多種不同配分的稀土礦山,才有可能同時滿足上述需求。顯而易見,僅僅依靠對傳統稀土資源的開發,勢必難於滿足現代高科技高速發展態勢,對有關稀土元素的需求。因此,這種局勢必然導致人們對稀土新資源的追求和探索,期望著能夠獲得高科技所需稀土資源的可靠保障。
其實早在20世紀60年代,我國就從戰略的高度,認識到中、重稀土,尤其是重稀土資源在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20世紀60年代中葉,原冶金工業部根據國家軍工計劃任務的安排,組織了南方重稀土資源科研大會戰。旨在針對南方某礦圍岩中,通過科技攻關,獲得代號為"6號產品"的重稀土產品。經參戰單位的協同攻關,已打通工藝流程,並拿出"6號產品"樣品。但成本很高,工業化實施存在困難。然而接踵而至的"文革",會戰只好暫時中斷。
在幾經周折,使用傳統試驗研究方法均遭失敗的情況下,依然不懼艱難,百折不撓,堅持探索,努力攻關。經過艱苦的工作,拋棄了以往研究花崗岩風化殼稀土礦床的傳統做法,創造性地採用稀土可溶性分析和礦漿樹脂吸附等多種綜合技術手段,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終於逐步地揭開了這種"不成礦"的"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的奧秘。
❺ 武漢科技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的專業介紹
學院是我國材料與冶金領域重要的人才培養與科研基地,設有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系、冶金工程系、金屬材料工程系、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系、熱能與動力工程系、材料化學系,擁有耐火材料與高溫陶瓷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鋼鐵冶金及資源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湖北省高等學校材料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中央與地方共建材料結構與性能基礎實驗室、中央與地方共建材料成型及控制實驗室、湖北省耐火材料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湖北省中小企業共性技術冶金材料研發推廣中心、武漢市耐火材料與高溫陶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武漢市鋼鐵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納米材料與技術研究中心、高精度軋制技術與新材料加工、材料表面與界面等三個校級重點科研基地。
冶金工程
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湖北省本科品牌專業,其所在學科為湖北省重點學科和優勢學科,鋼鐵冶金為湖北省有突出成就的創新學科。
培養目標:培養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具備冶金物理化學、鋼鐵冶金和有色金屬冶金等方面的專門知識,能在冶金及相關領域從事生產、設計、研究、開發和管理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
主要課程:物理化學、金屬學及熱處理、冶金原理、傳輸原理、濕法冶金原理、鋼鐵冶金學、連鑄工藝、有色金屬冶金學、鋼鐵廠設計原理、有色冶金爐、冶金實驗研究方法等。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湖北省本科品牌專業、湖北省重點學科。
培養目標: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具備材料成型及控制專業基礎知識與應用能力,能從事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領域技術開發、工藝和設備設計、生產及經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應用人才。
主要課程:物理冶金學基礎、材料成型力學、金屬學、材料加工CAD/CAM、材料成型數學模型、材料成型過程計算機控制、材料成型設備、材料物理化學、軋制原理及工藝、材料加工過程的傳輸原理、焊接原理及工藝、鑄造原理及工藝、模具設計原理及工藝等。
金屬材料工程
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等方面的知識,能在材料合成與制備、材料成型與控制、材料組織結構等領域從事研究、技術開發、工藝與設備設計、生產以及經營管理等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材料科學基礎、金屬材料學、金屬熱處理、材料研究方法、材料力學性能、材料物理性能、材料表面工程學、材料腐蝕與防護、材料合成與制備、粉末冶金等。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
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湖北省本科品牌專業,其所在的材料學學科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湖北省優勢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為湖北省重點學科,《耐火材料工藝學》被教育部批准為國家級精品課程。
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無機非金屬材料及其復合材料科學與工程方面的基礎理論和相關技能,能在本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生產運行、工程設計及經營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材料科學基礎、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研究方法、材料合成與制備、材料設計、熱工基礎、粉體工程、耐火材料工藝學等。
熱能與動力工程
培養目標: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德、智、體等全面發展,掌握熱能工程、動力工程、熱工設備、工藝過程的熱工理論和節能技術,能在熱能與動力工程及相關領域從事生產、設計、研究、開發和管理工作的高級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工程熱力學、流體力學、傳熱學、燃料及燃燒、熱工儀表監測及控制、能源系統工程、工業爐窯熱工及構造、新能源、工業生態學等。
多年來,學院各學科已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優勢及相對穩定的研究方向:
在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方向,以耐火材料為研究特色。在此領域,形成了包括冶煉新技術用耐火材料及相關基礎研究,高技術陶瓷技術在耐火材料中的應用,耐火材料熱性能及熱應力的研究,耐火材料的可持續發展研究等相對穩定的研究方向。在這些方向上,學術水平處於國內同行領先地位,在國際上有一定知名度。
在冶金工程專業方向,已形成了包括冶金過程數學物理模擬及計算機控制,潔凈鋼冶煉理論與工藝、冶金資源綜合利用及生態冶金、金屬材料的特殊制備工藝、煉鐵原料准備、直接還原與等離子冶金、有色金屬冶煉等研究方向。其中高爐過程數學模型及計算機控制及等離子體熔融直接還原冶煉等方向的科學研究學術水平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在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專業方向,已形成了計算機輔助材料成型工程,金屬成型過程的數值模擬及計算機控制等研究方向,其研究方向及科研水平在中南地區具有特色優勢。在材料加工過程組織性能控制、形狀尺寸控制及表面質量控制研究成果居國內領先地位。在高精度板型控制軋機的設計上具有先進水平,並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在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方向,形成了包括新型金屬材料、材料表面與界面、鋼鐵材料的強韌化機理及新鋼種研究、材料的腐蝕與防護等研究方向,其中在溶質原子晶界偏聚、等離子體化學氣相沉積、激光及離子注入等高能表面強化改性、納米功能材料和金屬基復合材料等方面的科研學術水平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學院注重科技創新與成果產業化相結合,與寶鋼、武鋼等國內多家大中型冶金企業建立了良好的穩定合作關系,為科研成果的產業化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學校的發展規劃已把材料學與鋼鐵冶金確定為重點發展的龍頭學科。學院將通過積極進取、務實向上的工作,謀求學院學科建設的進步與發展,為我國培養從事材料與冶金行業優秀的高素質人才做出更大的貢獻。
❻ 冶金專業考研以後能幹嘛呀
冶金的研究生出來以後,個人認為一般有兩個方向吧
一、大部分一般都是去了冶金企業如果是稍微好一點的學校的話可能去的地方就是各個冶金企業的技術中心!如果是稍微差點的學校的學生的話,可能給安排的地方一般都是車間的技術人員,一般到現場實際的操作崗位可能需要去實習一段時間!如果想在崗位上乾的話!不排除想走基層上升的路線!我知道的就有一個技術中心的研究生去一線,結果幹了幾年後就給提了車間主任。
二、再有的就是各大的冶金設計公司、冶金企業里的設計院裡面也需要研究生!這裡面可能要消耗一部分冶金的研究生。
現在冶金行業十分不景氣,就業形勢也就不好,如果選擇去鋼廠還是可以去,但是現在很多鋼廠也都不招人,而且很多人也都不喜歡去鋼廠,不僅僅辛苦而且待遇也不一定能滿足你的心裡承受能力。
不僅僅是鋼廠,冶金行業的待遇實在是太差了,跟心裡的碩士研究生的待遇相差很多,所以剛剛畢業不要要求多,要盡量提高自己。
❼ 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的歷史沿革
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始建於1958年9月11日,原名北京第六研究所;1963年11月更名為北京第五研究所;1989年5月更名為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簡稱核化冶院)。
核化冶院以推動我國鈾礦冶工業發展為己任;始終堅持為生產建設服務作,重視遠近結合,在保證完成鈾工藝研發的前提下,積極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同步發展相關專業和學科。不斷擴大技術優勢;堅持科技體制改革是科技工作發展的必由之路,這些構成了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的建院方向和歷史任務。
1958年建所初期,鈾礦選冶在國內是一片空白,一切都要從零開始。但全所廣大職工自力更生,虛心向蘇聯專家學習,堅持「邊學邊干」,沒有設備,就因陋就簡,簡法上馬。資金短缺,就少花錢、多辦事,在最短的時間內,從富鈾、釷礦石中提煉出了我國第1塊鈾錠,第1塊釷錠;在試驗室試制出淺黃色晶體的六氟化鈾;填補了國內空白;積極開展樹脂、絮凝劑等提鈾關鍵材料的研究,做到了關鍵材料立足國內。盡管後來蘇聯撕毀合同,撤走專家,給鈾礦冶事業造成極大的傷害和困難,但全所科技人員在「自力更生,過技術關,質量第一,安全第一」的號召鼓舞下,懷著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對核事業的責任感,積極組織人力,幫助鈾水冶廠過技術關,對前蘇聯設計的鈾水冶廠的工藝流程進行驗證、改進。確保了第一批鈾水冶廠建成投產。1960年7月我所承擔了二氧化鈾、四氟化鈾的生產任務。科技人員憑著自身不斷積累起來的知識和經驗,千方百計加強協作,採取措施,克服了設備材料和技術人員等多方面的困難,簡法生產出了噸級量的二氧化鈾和四氟化鈾,滿足了後續單位試驗研究的需要,為我國第一次核試驗及時提供了原料,加速了試驗第一顆原子彈的工作進程。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標志著我國原子能事業完成了從無到有的創建階段,進入了改進、提高、發展的新時期。至此,我所完成研究或改進了一批鈾水冶廠處理流程,其中包括一個鈾純化工藝流程。我所根據部局的指示和1965—1972年科技長遠發展規劃的要求,開展了第2批水冶廠的補充研究、第3批鈾水冶廠建廠工藝流程研究和鈾純化工藝的研究;開展了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新分析方法研究;以及為老廠挖潛、革新、改造制定了比較經濟合理的流程。同期,根據部和國家科委聯合下達的任務,開展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鐳的提取、和釷的提取冶金研究。由於行業特殊性,我所非常重視鈾礦冶三廢治理的研究工作。在該時期我所科研人員根據發展中的鈾礦冶工業的環保需要,成立了三廢治理研究室,選擇廠礦迫切需要解決的環境問題作為重點科研課題進行研究。對一些水冶廠的廢水處理研究成果先後獲得了國防科工委重大技術改進獎。這一時期發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給我所的科研工作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但是我所根據上級指示,加緊科研、生產,完成了部局下達的各項任務。1974年1月,750廠改為事業單位,劃為我所領導。1974年以後,我所開展學大慶,「創先評優」活動,各項工作開展的很有生氣。在對過去科研成果進行總結的基礎上,提出了突破鹼法水冶流程技術關,要在鈾礦及含鈾礦床的綜合利用上做文章,在科研工作中要研究採用新技術,迎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
經過20年的艱苦努力,隨著第1、第2、第3批水冶廠的相繼建成投產,我所的科研工作已邁進了一個新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黨中央提出「核工業應在保證軍用的前提下,把重點轉移到為國民經濟利用上來」的發展方針。為此,我所在科研體制和管理機制進行改革的基礎上,加強了對科研工作的領導,推動了所內科研工作的發展。按照「發揮優勢,注重效益,遠近結合,軍民相長」的原則,不斷探索軍用技術向民用轉移的新途徑。通過大力開拓技術市場,實行橫向有償合同制,大力推進科研體制改革,把為民用服務的工作推向新階段,在實現由科研型向科研開發經營型研究所的轉變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從此,我所進入了一個保軍轉民、以民養軍、以核為主、多種經營的全面發展時期。1988年,核工業總公司在我所建所30周年大慶之際,發來賀信肯定了我所為鈾礦冶生產建設的發展,為我國軍用和民用核燃料的研究和生產作出了重要貢獻。隨著鈾礦冶工業不斷調整壓縮生產能力,進入「保軍轉民」的特殊發展時期,縱向科研任務逐年減少;與此同時,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力度不斷加大,事業費逐年核減。從1988年開始,我所軍、民品科研開發取得較好的發展勢頭,多項軍品縱向科研及民品中黃金的開發等均取得穩步發展。1989年5月正式改名為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隸屬於中國核工業總公司。1999年7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在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基礎上組建成立,核工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我院為適應科研、開發形勢的要求,經上級有關批准,先後建成和成立了「鈾提取冶金重點實驗室」和「北京博瑞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從此,我院進入一個發展的新階段,並為民品走向世界敞開大門。2000年以後,我院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加快了科技創新速度和產業化步伐。2002年我院提出,力爭成為中核集團公司 「天然鈾核化學、化工研發中心」。同時面向企業,立足技術創新,為鈾水冶廠礦和核行業相關企業提供優質高效的技術服務。為了集中鈾礦冶科研力量,減少重復投資,統一科研計劃,加強協調工作,便於組織領導,2002年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決定對鈾礦冶科研資源進行戰略性重組,將核工業第六研究所(衡陽)鈾礦采冶科研專業及其科研骨幹並入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形成鈾礦采冶科研的優勢力量。2003年初,核工業第六研究所的部分科研骨幹進入我院,從而實現了資源整合,實現了天然鈾采冶工藝研究強強聯合的戰略性調整。在此基礎上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新成立了地浸工藝研究所,強化了地、堆浸工藝技術的研究。新的隊伍凝聚出新的力量,此後,我院在鈾的地、堆浸研究中不斷取得重要進展。2004—2005年,初步建立了我院集團化分類管理模式,重新整合建立了鈾礦采冶技術研究所,更好地發揮了我院軍工科研的整體優勢。我院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2006年我院榮獲「國防科技工業工藝創新先進集體」稱號。2007年縱、橫向科研收入創歷史最好水平,全年共實現收入首次突破1億元大關。從1979年至今的30餘年的發展,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已從服務軍工的單一科研型轉變為軍、民品研究開發並舉的,科研—生產—經營為一體化的,包括鈾濕法冶金技術研究、鈾水冶設備研究、精細化工、有機材料合成研究、分析測試技術與儀器研究、環境治理研究以及信息情報等在內的多學科、多專業的綜合性研究機構,成為我國唯一的從事天然鈾化學化工研究的科研機構,為我國核工業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❽ 冶金專業就業前景
冶金工程逐漸由和材料並列的學科,逐漸變為材料工程的一個小分支,這點從211大學開設冶金學院的數量就可以看出,從國外看,劍橋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等也都在淡化冶金。
以北科大為例,冶金發展方面,成立的高等工程師學院下設冶金工程,一個鋼鐵冶金方向的
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生態工程專業本科停止招生。韓國的話,POSCO投資設立了GIFT研究所,由於保密原因,基本不錄取中國人。比利時魯汶大學的冶金與材料系改為材料工程系,Blanpain教授科研方向主要轉型為鋼渣、銅渣、赤泥的綜合回收利用。環保是個研究方向,從北科大本科停招生態工程本科看,就業並不好,我們讀本科的時候,這專業不少人很早就准備跨考經濟學相關的研究生。
想強調一點,現在的冶金工程,已經不局限與鋼鐵、有色金屬的冶煉。以北科大冶金與生態工程學院為例,冶金工程細分為三個系,鋼鐵冶金、有色金屬、物理化學,另外還有生態工程、科學技術史。我本科畢業設計是在有色金屬系做的,在焦樹強教授指導下做的鈉離子電池材料,這個研究組是在朱鴻民教授領導下建立的,他目前在日本東北大學任教, 跟MIT的Sadoway教授、劍橋的Fray教授研究組類似,從高溫電化學拓展到鋰電等常溫電化學領域。物理化學系刑獻然、於然波、陳駿教授研究組,在材料化學領域很少見樹,最近一個博士生累計IF80+。科學技術史,用現代的測試、表徵方法研究,搞得也有聲有色,有教授當上劍橋相關專業的所長。總而言之,別把自己局限在冶金工程那一個小領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