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李立新設計研究方法論

李立新設計研究方法論

發布時間:2022-04-24 21:49:41

㈠ 李立新的從事學科專業

設計藝術學、藝術學。主要研究方向:設計歷史及理論研究,設計方法論研究,設計價值論研究,藝術學研究。

㈡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的藝術設計

哈爾濱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科是我國在工科院校開辦藝術設計專業教育較早的學校。1980年在建築學專業中開設室內環境設計課程。1984年在建築學學科中設立環境藝術設計方向,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在我國最早開展該方向研究生教育。
1995年開始招收藝術設計專業本科生。2000年獲得藝術設計碩士學位授予權。有環境藝術設計、產品藝術設計, 視覺藝術設計三個專業方向。經過多年的辦學實踐,在教學、科研及人才培養等方面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和優勢,該學科在人才培養及科研等方面處於國內領先行列。 第一建築設計教研室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第一建築設計教研室,前身是建築設計初步教研室。現有教師10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4名,講師5名,博士生5人。
主要承擔的教學課程有「建築設計基礎Ⅲ」、「建築設計概論」、「建築表現」、「室內環境設計」和「建築專業英語」等,並參加畢業設計指導、研究生教學與指導,進行相關科研項目研究。
該室承擔的「建築設計基礎課」,經過多年的教學改革實踐,形成了完整的教學體系和模式,具有一定的特色,2001年得到校重點課程建設和重點教材建設,2004年被評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優秀課程。
教研室全體教師同心協力,積極探索,勇於創新,在教學、科研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2001年被評為哈爾濱工業大學「三育人」先進集體。
主要成果:
1、1999年,建築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被評為黑龍江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2、2001年,建築設計基礎課獲校優秀教學設計一等獎。
3、2001~2003年,完成省教育科學「十五計劃」課題「建築設計的啟蒙教育體系研究」,並通過驗收,受到好評。
4、發表論文有《構成課導入式教學法研究》、《建築設計基礎課教學改革的探索》、《試談環境心理學在建築設計基礎教學中的實踐》等。
5、2003年周立軍等主編的新教材《建築設計基礎》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
第二建築設計教研室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第二建築設計教研室,承擔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工作。全教研室共有教師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講師2人。在教學過程中致力於教學法的研究。首創「過程教學法」,提出「開放式」教學新模式和「過程式評價」體系,形成一套科學完整的教學方法,收到良好效果,並受國內專家好評。2004年本教研室所承擔的課程「特殊環境群體空間設計」、「分項設計」被評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優秀課程。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積極參與眾多實際工程的創作。潛心鑽研業務,發表有關學術著作、譯著、論文等。承擔省自然科學基金及校基金資助的科研工作。在承擔「全國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的教學工作中成績顯著。在1997~2001近五年裡累計獲獎20餘項,在全國高等院校建築學專業優秀作業觀摩中多次獲獎;指導學生參加國際競賽,在2005年UIA國際大賽上獲科技委員會獎和組織委員會獎。教研室以年輕教師為主,是一支朝氣蓬勃、治學嚴謹、勇於創新、團結向上的教學科研集體。2002年,教研室被評為哈爾濱工業大學校先進集體。承擔課程:本科生: 1、設計課程:單項設計、組合設計;自然環境群體空間設計、城市環境城市空間設計、畢業設計;2、理論課程:作品賞析、專業導論、體育建築設計專題;3、實踐教學:參觀認識實習。研究生:1、大空間公共建築創作研究;2、大跨建築結構構思與結構選型;3、寒地城市公共環境設計研究研究方向:建築設計方法論、建築設計評析、空間公共建築創作理論、寒地建築創作理論。
第三建築設計教研室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第三建築設計教研室,由十一名教師組成,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講師5人。形成了老中青結合的學科隊伍,教師的研究領域涉及民用建築、工業建築的設計理論及方法。
教師中有博士學位1人、碩士學位7人、在讀博士生2人、在讀碩士生2人。
本教研室主要承擔第四、五、七和第十學期的本科教學及研究生教學任務。
其中本科設計課包括:幼兒園設計、活動中心設計、住宅設計、高層賓館設計、圖書館設計、快速設計,並指導畢業設計。
講授課程包括:公共建築設計原理、住宅建築設計原理、生態建築學概論、建築造型概論,建築計劃學,職業建築師教育,建築專題系列講座,行為建築學,工業建築設計原理等。
講授課程正在加強兩大主要原理教學改革工作:一是「公共建築設計原理」,一是「住宅建築設計原理」。
在設計課教學方面,幼兒園設計、活動中心設計不斷探索過程式教學改革,並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實戰性教學環節正在進行一體化探索,將兩個課程設計和設計院實習工作聯系起來,更好地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第三建築設計教研室榮獲哈爾濱工業大學2002-2003年度先進集體。
孫清軍獲2003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建築設計課教學改革」一等獎。
孫清軍獲2003年「全國適用經濟住宅設計競賽」建築設計獎三等獎。
孫清軍獲2004年 「城市慶典」國際競賽三等獎。
韓衍軍、吳健梅、晁軍、於奕欣、魯英燦、楊悅等獲2004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本科教學成果一等獎。
白小鵬獲「五大湖獎優秀教學獎」。
科研論文專著,2001—2004年,全室獲省優秀科技進步獎二項,省優秀論文獎二項,發表論文十餘篇,專著三部,李桂文、李大為主持的國家十五攻關項目正在進行。 建築技術教研室主要從事建築技術科學及建築設計方向的教學與科研,具有一支實力雄厚、經驗豐富、教學及科研能力強的教師隊伍。教研室現有在職教師9人,外籍特聘教授1人,返聘教師7人。在職教師中教授2名,副教授6名,講師2名。
幾年來,全體教師積極從事教學改革探討與教學研究,先後編寫5部教材、發表4篇教學論文、提出一套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的整體教學改革方案;為提高教學效果,創建了建築技術模型室。
在教研室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在教學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編寫教材:
1.《建築構造》
金虹主編
鄭忱 主審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3
2.《房屋建築學》
金虹 主編
鄭忱 主審
科學出版社 2002.7
3.東北地區通用教材《房屋建築學》
金虹 主編
鄭忱 主審
東北大學出版社1996.8
4.《建築保溫設計》
陳慶豐 主編
校內教材 1995
5.《高等學校建築工程專業課程設計指導》
金虹 參編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0.6
教學獲獎:
1.金虹,李連科,張卷舒,孫世鈞。「房屋建築學及相關課程教學改革與教材研究」。獲2003年黑龍江省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2.金虹,李連科,張卷舒,孫世鈞。「建築構造課程教學改革研究」獲哈爾濱工業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科研成果:
教研室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的同時,不斷充實自己,積極進行科學研究活動。在可持續的建築及其環境,建築節能、建築新技術、智能建築、工業化建築、建築物理環境等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在嚴寒地區的建築節能、生態建築設計與技術研究領域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先後完成二十餘項國家、省部及市級科研項目。其中金虹教授主持2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作為中方技術負責人完成一項法國全球環境基金會資助的中法合作項目研究。
常懷生,李健紅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准《方便老年人使用的建築規范》,已通過國家驗收並於99年10月實施,2002年6月獲黑龍江省高校科技進步二等獎;
鄭忱,趙運鐸編著哈爾濱建築配件圖集《住宅節能木窗》,「節能窗的研製」獲得哈爾濱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金虹做為建築學負責人編寫黑龍江及哈爾濱地方標准「民用建築節能設計標准黑龍江省實施細則」及「民用建築節能設計標准哈爾濱地區實施細則」;
常懷生,李健紅參加《殖民地時期遠東城市發展與研究》中日俄三國合作科研,及(2000年小康住宅居住實態研究》中日兩國合作科研,已通過國家建設部驗收,獲得日本建設省2000年居住年大獎。
做為參編單位初仁興、陳慶豐參加編寫《民用建築熱工設計規程》、肖文英參加編寫《民用建築隔聲設計規范》等。此外,承擔工程設計數十項。
發表論文:
自2000年以來,在國外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以及國際國內會議上發表論文50餘篇。 城市規劃教研室前身是1958年由哈熊文先生主持創建的原哈爾濱工業大學城鄉規劃教研室,1959年成立的哈爾濱建築工程學院城市規劃教研室,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全室共有教師13人,其中教授1人,研究員1人,副教授6人,講師5人,2人獲得博士學位,6人在職攻讀博士學位,多位教師曾在德國、法國、義大利、波蘭、新加坡等國家進修和考察。
城市規劃教研室主要培養理論基礎扎實、知識面廣、適應性強、具有創新精神的職業規劃師和城市規劃管理、城市建設開發、城市規劃研究與教育等領域的高級專業人才,包括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等多個培養層面。
承擔課程
本科生課程:
城市規劃原理
居住區規劃原理
城市道路交通規劃
規劃管理與法規
城市園林綠地規劃
城市系統工程
城市學
村鎮規劃
城市地理信息系統概論
居住區規劃設計
室外工程設計
城市綜合調研
控制性詳細規劃設計
總體規劃
城市規劃專業畢業設計
專業外語
研究生課程:
城市規劃設計研究Ⅰ、Ⅱ
現代城市規劃理論
城市交通規劃理論
城市景觀
城市學
城市規劃行政法規與政策
科研及實踐活動
城市規劃系,已承擔(或完成)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省部級科研等項目40多項,學校各項科研基金4項,各種設計項目等橫向科研課題100餘項;在《建築學報》、《城市規劃》等學術刊物和國內外學術會議上發表文章200餘篇。
城市規劃系十分重視教學與實際工程項目等生產實踐活動相結合,教師與學生的實踐性設計成果非常豐富,如「齊齊哈爾市總體規劃」、「哈爾濱市中心城區總體城市設計」、「威 海市體育中心主體育場規劃設計」、「邯鄲市主城區總體城市設計」、「唐山市總體城市設計」、「哈爾濱市道外區傳統商市風貌保護區規劃」、「長春 市凈月潭開發區城市設計研究」、「深圳市城市設計控制指標系統研究」、「太陽島風景區核心區城市設計」、「哈爾濱市松花江南岸濱水區整體概念 設計」、「哈爾濱火車站前廣場改造城市設計」、「哈爾濱國際會展中心周邊城段城市設計」、「哈爾濱市高層建築控制專項規劃」等項目,為當前的 城市建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建築歷史教研室具有一支充滿活力,又具有豐富教學科研能力的教師隊伍。現有教師4人,其中教授3人(包括退休返聘一人),講師一人。本學科在建築歷史與理論的相關研究領域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建築創作理論、中國建築美學理論、中國建築史與文化地理學、中國建築經濟史、中國近代建築傳播學、當代西方建築思潮等課題的研究。先後承擔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縱橫向科研課題多項,獲省部級獎5項,其它獎10項,出版專著6部,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至今已培養了近50名碩士生。該學科還在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博士點中招收、培養建築歷史與理論方向的博士研究生。讀碩士生20餘名。
課程建設:
從2001年開始中國建築史本科教學方法的研究,主要注重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試方式、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2003年開始對中外建築史課程進行整合,突出中外建築歷史知識的相互滲透和相互比較,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外建築史教學體系。2006年《中外建築史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建設的創新研究》,作為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正在進行之中。該教改項目在以往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中外建築歷史的協調性與相關性;強化教學的國際化程度,借用現代教學技術提升教學效果,完善具有國內高水準的CAI課件建設。
課程特色:
1.實現從描述性史學到闡釋性建築史學的轉化。使中外建築史教學不僅僅停留在對歷史實例的表象描述,而是進行有深度的理論分析;創建一種新的建築歷史課程教學模式。
2.全面整合中外建築歷史知識的教學結構,在教學中強化中外建築史知識的相互滲透,強化文理學科知識的相互滲透,強化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能力的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創新意識和人文素養。
3.藉助現代教學手段,發揮網路優勢,變靜態的建築史教學為動態的建築史教學,搞活教學平台,加強教與學的互動,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為專業職業技能的教育打好綜合的基礎修養。
教材建設:
侯幼彬教授參與《中國建築史》全國統編教材的編寫工作。承擔該教材的第10、11、12、13、14章的撰寫。作為本課程的主要教學用書。侯幼彬教授編寫的《中國古代建築歷史圖說》,作為該課程的配套輔助教材使用。侯幼彬教授撰寫的學術著作《中國建築美學》;該書先後獲得多次獎勵,被教育部研究生工作辦公室推薦為全國研究生教學用書。作為本課程的主要教學參考書。2003年劉松茯教授出版學術著作《哈爾濱城市建築的現代轉型與模式探析》,侯幼彬教授編著的《近代建築總攬一哈爾濱篇》以及劉大平教授執筆的《哈爾濱保護建築》均作為《哈爾濱近代建築》課程的配套輔助教材使用。
獲獎情況:
1.中國建築史本科教學研究,黑龍江省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二等獎,2003年。
2.中國建築史本科教學研究,哈爾濱工業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2003年。
3.中國建築史教學設計,哈爾濱工業大學教學設計一等獎,2003年。城市規劃系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設計教研室,歷史可追溯至1958年由哈雄文先生主持創建的原哈爾濱工業大學城鄉規劃教研室。1959年城市規劃教研室成立,1996年分為城市規劃教研室與城市設計教研室。
城市設計教研室現有教師11人,其中教授3位,副教授4位,講師4位,博士導師2位,具有博士學位2人,在讀博士8人。
多位教師前往美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家進修和考察。
城市設計教研室教師勤奮求實、勇於創新,獲得過多項教學成果獎,培養了大批國家建設急需的棟梁之才。
本教研室承擔校內城市規劃專業、建築學專業等全日制本科教學和研究生教學工作。突出城市設計教學,始終堅持城市設計過程教學、強調寒地特色以及城市真實地段選擇等特色。
講授的專業課主要有:
本科生:城市綜合調研、城市設計概論、城市建設史與歷史文化保護、區域規劃概論、畢業實習、畢業設計、景觀概論、城市設計課程設計、城市社會學、經濟地理學概論、居住小區規劃設計、專業外語。
研究生: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城市景觀、城市科學研究、城市設計研究、城市發展史導論、建築設計方法論、建築美學、城市設計過程論、城市設計實踐。
科研:本教研室堅持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承擔完成省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等項目30多項,各種設計項目等橫向科研課題100餘項;在國內外學術會議和各級學術刊物上發表文章300餘篇。

㈢ 東北師大視覺傳達設計考研

1、東北師大視覺傳達設計考研初試科目是: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或202俄語或203日語
③652設計史論一
④511形態構成、命題設計
2、東北師大藝術設計學(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不招跨學科考生,所以建議咨詢學校研招辦看看廣告學專業報考是否屬於跨學科。
3、學校指定參考書目是
《世界現代設計史》王受之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2年;
《中國工藝美術史》 田自秉 東方出版中心 2003年;
《現代設計美學》章利國 河南出版社 1999年;
《設計學概論》修訂本 尹定邦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0年;
《設計藝術學研究方法》 李立新 江蘇美術出版社 2010年。
4、建議去東北師大官網查看【碩士專業目錄】等考研信息,務必以報考當年9月份學校官網發布的考研信息為准。

㈣ 李立新的著作

2011年《中國設計藝術史論》(人民·聯盟文庫)人民出版社
2011年《設計價值論》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10年《設計藝術學研究方法》江蘇美術出版社
2008年《探尋設計藝術的真相》中國電力出版社
2004年《中國設計藝術史論》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年《設計概論》重慶大學出版社
主編著作:
2011年《藝術中國——器具卷》南京大學出版社,(合著1/4)
2010—2015年《中國工藝美術大師》(50卷)江蘇美術出版社,副總主編
2004—2009年《中國傳統器具設計研究》(4卷)江蘇美術出版社,副主編
2006年《設計應用》江蘇美術出版社,主編
主要論文: 2012年《我的設計史觀》,《美術與設計》第1期
2011年《日用作為設計的「原道」——兼談「小道致遠論」》,《裝飾》第2期
2010年《設計史研究的方法論轉向——去田野中尋找生活的設計》,《美術與設計》第1期
2010年《設計史學研究的視角與課題》,《美術研究》第2期
2010年《鹿車考析》,《民族藝術》第3期
2010年《張道一:藝術學之子》,《文藝爭鳴》第22期
2010年《一千二百年來中國木版畫的全面梳理》,《裝飾》第5期
2010年《蠶月祭典——湖州含山蠶花節考察記行》,《藝術百家》第1期
2009年《論設計歷史闡釋的四個中心》,《藝術設計研究》第4期
2009年《玩物自信:中國民間玩具「玩」的特質》,《裝飾》第5期
2008年《設計尋蹤:服務民生》,《裝飾》第10期
2008年《中國工藝美術研究的價值取向與理論視閾》,《藝術百家》第4期
2007年《蘇天賜年譜》,《美術與設計》第4期
2007年《中國藝術學八十五年歷程》,《藝術學研究》第1期
2007年《移動與收放——中國紙傘的結構設計研究》,《中國工藝美術研究》第1期
2007年《中國設計轉型中的價值觀問題研究》,《中國美術研究》第6輯
2007年《戲彩之娛——綵衣堂裝飾藝術與江南民間文化》,《民族藝術》第1期
2007年《突異的過程:「三大構成」 與中國設計基礎教學》,《設計教育研究》第5期
2006年《「家」的原生形態與現代形態》,《美術與設計》第1期
2006年《陳之佛與龐薰琹》,《美術與設計》第2期
2006年《論中國古代四輪車及相關問題》,《中國美術研究》第1期
2006年《突異的過程:「三大構成」與中國設計基礎教學》,《設計教育研究》第5輯
2006年《感性工學——一門新學科的誕生》,《藝術·生活》第3期
2005年《中國造物史運行的動力結構》,《美學與藝術學研究》第4集
2005年《對中國設計現代化的歷史思考》,《江蘇陶瓷》第1期
2005年《家庭作坊的歷史合理性》,《裝飾》第8期
2005年《龐薰琹先生的設計教育觀念及其淵源》,設計教育研究》第2輯
2005年《輪音為商杵音角:景德鎮地區水碓調查》,《民族藝術》第4期。
2004年《重審造物史生成含義:個體特色與地域色調》,《民族藝術》第3期。
2004年《論設計的本質特徵:再談『用』與『美』分合的歷史過程》,《設計藝術》第1期。
2003年《中國早期造物思想的自然觀》,《蘇州大學學報》第3期
2003年《佛教的滲透及其設計史意義》,《民族藝術》第2期
2003年《早期工業化時期一般造物設計的發展》,《東南大學學報》第2期
2002年《<天工開物>傳統造物的歷史鏡像》,《民族藝術》第3期
2002年《心與物的遇合:比較文化視角下的中西早期裝飾審美思想》《美術與設計》第1期

㈤ 李立新的主要貢獻

從事天體物理方面的研究,做出很多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工作,已經在國際一流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50篇。
在以下方面做出過突出貢獻:
(1)廣義相對論:推翻了霍金的時序保護猜想,證明了物理規律允許閉合類時曲線的存在和製造時間機器在原則上是可行的。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Gott教授一起提出了一個新的宇宙起源模型,在這個模型里時間沒有起點,這解決了宇宙大爆炸理論中的時間起源問題。
(2)引力透鏡和暗物質:提出計算宇宙中引力透鏡的模型,發現透鏡的效應敏感地依賴於暗物質的小尺度結構。
(3)黑洞和吸積盤:發現鏈接黑洞和吸積盤的磁場可以在黑洞和吸積盤之間傳遞能量和角動量,從而提供了從黑洞中提取能量的新模型。
(4)X-射線雙星和黑洞:發展了一個精密測量黑洞的自旋的方法,與合作者測量了四個X-射線雙星系統中的黑洞自旋參數。
(5)伽馬射線暴:發現一個伽馬暴和超新星的定量關系,和普林斯頓大學的Paczynski教授一起提出雙中子星合並的Li-Paczynski模型。

㈥ 李立新的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

一、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六朝設計史》(主持);
二、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設計價值論》(主持);
三、江蘇省教委文科項目:《江南綵衣堂裝飾藝術研究》(主持);
四、江蘇省社科九五規劃重點項目:《中國傳統器具設計研究》(承擔);
五、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工業藝術學》(承擔)。

㈦ 畢業論文設計研究方法步驟及措施怎麼

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

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

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並對調查搜集到

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

調查法中最常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它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

目編製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後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

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

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在科學實驗和調查研

究中,觀察法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作用:①擴大人們的感性認識。②啟發人們的思維。③導致新的發現。

實驗法

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其主要特點是:第

一、主動變革性。觀察與調查都是在不幹預研究對象的前提下去認識研究對象,發現其中的問題。而實驗卻

要求主動操縱實驗條件,人為地改變對象的存在方式、變化過程,使它服從於科學認識的需要。第二、控制

性。科學實驗要求根據研究的需要,藉助各種方法技術,減少或消除各種可能影響科學的無關因素的干擾,

在簡化、純化的狀態下認識研究對象。第三,因果性。實驗以發現、確認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的有效工具和

必要途徑。

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

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

,幫助確定研究課題。②能形成關於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於觀察和訪問。③能得到現實資料的比較資

料。④有助於了解事物的全貌。

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科學實踐研究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

器和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

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活動。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學研究中,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

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

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達到認

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

跨學科研究法

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

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據有關專家統計,現在世界上有

2000多種學科,而學科分化的趨勢還在加劇,但同時各學科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

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是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

個案研究有三種基本類型:(1)個人調查,即對組織中的某一個人進行調查研究;(2)團體調查,即對某個組

織或團體進行調查研究;(3)問題調查,即對某個現象或問題進行調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是社會調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過說明社會現

象怎樣滿足一個社會系統的需要(即具有怎樣的功能)來解釋社會現象。

數量研究法

數量研究法也稱「統計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規模、速度、范圍、程度等數量關

系的分析研究,認識和揭示事物間的相互關系、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藉以達到對事物的正確解釋和預測的

一種研究方法。

模擬法(模型方法)

模擬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徵,創設一個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的一種形容方法。根

據模型和原型之間的相似關系,模擬法可分為物理模擬和數學模擬兩種。

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層次的科學研究活動。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創造新知識,產生出新穎而獨特的成果

或產品。

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美國數學、通訊工程師、生理學家維納認為

,客觀世界有一種普遍的聯系,即信息聯系。當前,正處在「信息革命」的新時代,有大量的信息資源,可

以開發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據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的原理,通過對信息的收集、傳遞、加工和整理獲

得知識,並應用於實踐,以實現新的目標。信息方法是一種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揭示

事物的更深一層次的規律,幫助人們提高和掌握運用規律的能力。

經驗總結法

經驗總結法是通過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上升為經驗的一種方

法。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是人類歷史上長期運用的較為行之有效的領導方法之一。

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種簡單的研究方法,它將已有的現象、規律和理論通過自己的理解和驗證,給予敘述並解

釋出來。它是對各種理論的一般敘述,更多的是解釋別人的論證,但在科學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

地提出問題,揭示弊端,描述現象,介紹經驗,它有利於普及工作,它的實例很多,有帶揭示性的多種情況

的調查;有對實際問題的說明;也有對某些現狀的看法等。

數學方法

數學方法就是在撇開研究對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況下,用數學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一系列量的處理,從而

作出正確的說明和判斷,得到以數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學研究的對象是質和量的統一體,它們的質和量是

緊密聯系,質變和量變是互相制約的。要達到真正的科學認識,不僅要研究質的規定性,還必須重視對它們的

量進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確地認識研究對象的本質特性。數學方法主要有統計處理和模糊數學分析方法



思維方法

思維方法是人們正確進行思維和准確表達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學思維方法包括歸納演

繹、類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辯想像、分析綜合等,它對於一切科學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系統科學方法

20世紀,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等橫向科學的迅猛發展,為發展綜合思維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學

研究方法不斷地完善。而以系統論方法、控制論方法和資訊理論方法為代表的系統科學方法,又為人類的科學

認識提供了強有力的主觀手段。它不僅突破了傳統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變了科學方法論的體系。這

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為經驗方法,作為獲得感性材料的方法來使用,也可以作為理論方法,作為分析感性

材料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方法來使用,而且作為後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顯。它們適用於科學認識的各個階段

,因此,我們稱其為系統科學方法。

㈧ 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之處拜託各位大神

本書分為四大部分: 社會研究方法 基礎;問題和設計;研究方式; 分析和綜合。其中「 社會研究 方法基礎」 主要討論社會研究的基本概念、社會研究方法論的若干問題, 介紹有關社會研究的簡史、社會研究方法體系及其基本類型, 以及科學研究的基本邏輯和社會研究的一般過程。 本書與其他教材在內容安排上的不同之處在於, 本書增加了社會研究簡史, 這可以使讀者了解社會研究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問題和設計」 部分是本書最重要的部分, 集中了筆者對於我國社會研究中存在的問題的思考;「研究方式」 部分中的「調查研究」和「實地研究」是社會研究的主要方式;「 分析和綜合」部分中,在「量化資料的整理和分析」部分, 舍棄了統計分析方法的具體介紹, 側重於針對學生在量化研究中容易出現的問題, 詳細介紹了統計表的製作、 如何分組和分類以及怎樣解讀列聯表或兩變數交互表。 對質性資料的整理和分析也作了專門的介紹。 內容簡介 本書集作者二十餘年的教學與研究經驗,歷時八年方告完成。 與同類教材相比,本書的特點在於: 第一,章節安排遵循「教學過程和研究過程相一致」的原則, 分為四大板塊:社會研究方法基礎、問題和設計、研究方式、 分析和綜合, 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進行不同組合。 第二,緊密聯系國內社會研究或方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什麼是「 真問題」和「問題意識」、如何提出問題等作了比較詳細的介紹; 聯系實際具體分析了理論(研究範式)對經驗研究的解釋力, 對於理論和經驗研究之間的關系作了比較清晰地闡述; 針對國內濫用問卷傾向,對問卷設計的邏輯過程進行了仔細地梳理, 釐清了問卷設計的基本思路;對於學生在統計表製作、 引用和注釋等方面易犯的錯誤作了重要提示。 第三,增加了一些其他教材介紹不多的方法,例如, 抽樣方法中的一些特例、群體關系測量、累計量表設計技術、 訪談心理、列聯表解讀方法等; 對於一些其他書中語焉不詳的方法和概念給了具體的解釋; 盡可能運用國內比較成熟的社會研究成果進行說明; 研究報告撰寫方法的介紹更貼近實際的寫作過程。 作者簡介 仇立平,男,現任上海大學 社會學 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系副主任、 《社會》雜志執行主編。 曾任中國社會學會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研究會理事、《中國青年報》 社會調查中心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 仇立平教授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講授社會研究方法, 並參與了教育部高教司組織的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教學大綱的討論 和編寫。他曾在《社會學研究》 等刊物上發表多篇討論社會研究方法的論文, 並在國內較早介紹和普及社會調查方法知識。 除了社會研究方法的研究和教學之外, 仇立平教授對中國社會分層研究亦有心得,並曾涉獵家庭、青年、 老人等研究領域。曾在《中國 社會科學 》(英文版)、《 社會學研究》、《社會》等著名刊物上公開發表論文、 調查報告近百篇,獨立或合作出版著作、研究報告五部。

㈨ 交互設計常用的方法論都有那些

以下是對設計方法的簡單描述

研究-方法論(操作流程)

1.定性研究--用研(人群調查,比如問卷,訪談...)
2.設定人物角色原型
3.問題腳本,情景化思考設計,角色在使用中遇到的問題(發現問題)
4.動作腳本(解決方法
5.畫線框圖(草圖)
6.製作原型(體現完整流程)
7.原型可用性測試
8.進入設計開發

測試-方法論(列舉了常用到的一些方法)
》灰度測試(A/B test)
》布爾邏輯(是+否=是?「or,and,not」)
》尼爾森交互設計法則(About Face)

㈩ 想請問去年考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環藝方向)

備考指南目錄
1.武漢理工大學設計學(環藝設計)考試大綱
1.1武漢理工大學設計學(環藝設計)理論考試大綱
1.2武漢理工大學設計學(環藝設計)手繪考試大綱
2.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設計(環藝設計)考試大綱
2.1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設計(環藝設計)理論考試大綱
2.2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設計(環藝設計)手繪考試大綱
1.武漢理工大學設計學(環藝設計)考試大綱
1.1武漢理工大學設計學(環藝設計)理論考試大綱
學科、專業名稱(代碼)及研究方向:設計學(130500)
考試科目:設計基礎理論
考試科目代碼:656
第一部分:考試說明
(1)考試的學科範圍:設計史、設計理論
(2)評價目標:
該考試考察學生對設計史論知識的掌握程度,讓學生了解設計史的總體發展脈絡;了解設計史發展過程中的主要風格流派、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同時考查考生對設計理論、設計方法等基本知識的認知程度。
(3)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考試形式為閉卷、筆試、所列題目必答。
試卷結構有填空題,名詞解釋題,簡答題,論述分析題,考試時間3小時,考試總分150分。
(4)參考書目:
《中國工藝美術史》.田自秉著.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修訂本〕,2010年4月第2版。
《藝術設計概論》.李硯祖著.湖北長江出版集團、湖北美術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設計藝術學研究方法》.李立新著.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增訂本〕,2009年12月第1版。
第二部分:考試要點
(1)中國工藝美術史部分
原始社會的工藝美術;商代的工藝美術;周代的工藝美術;春秋戰國的工藝美術;秦漢的工藝美術;六朝的工藝美術;隋唐的工藝美術;宋代的工藝美術;元代的工藝美術;明代的工藝美術;清代的工藝美術;近代的工藝美術;新中國的工藝美術
(2)藝術設計概論部分
導論;藝術設計的歷史;藝術與設計;設計與科學技術;設計方法、程序與管理;設計的哲學;設計與文化;設計師與設計;走向未來的設計
(3)設計藝術學研究方法部分
導論;理論與研究;文獻回顧與選題;研究工作如何展開;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歷史性研究法;實驗性研究;調查研究法;田野考察法;相關性研究;邏輯論證法;個案與綜合研究法;撰寫研究論文
1.2武漢理工大學設計學(環藝設計)手繪考試大綱
學科、專業名稱(代碼)及研究方向:設計學(130500)---環境藝術設計及其理論方向
考試科目: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設計綜合
考試科目代碼:508
第一部分:考試說明
(1)考試的學科範圍:
景觀設計、室內設計、建築環境設計、公共藝術設計等環境設計專業領域。
(2)評價目標:
熟悉環境藝術設計的理論知識, 掌握專業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能運用相應的設計方法,進行室內與室外空間環境設計,及相關理論研究。
(3)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筆試,卷面總分150分,時間:4小時。題型為快題設計,紙張為4開素描紙。
(4)參考書目:
室內設計原理(第二版)同濟大學 陳易主編;
室內設計資料集,張綺曼,鄭曙暘 編;
景觀設計師手冊李克俊 崔建明 編;
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美] 巴里·W·斯塔克,[美] 約翰·O·西蒙茲 著;
表現技法(第三版)劉鐵軍,楊冬江,林洋編著。
第二部分:考試要點
本專業設計考試,主要考查的要求包括以下幾點:
設計創意;設計合理性;設計規范性 ;設計效果與表現力
2.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設計(環藝設計)考試大綱
2.1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設計(環藝設計)理論考試大綱
學科、專業名稱(代碼)及研究方向:藝術設計(135108)
考試科目:設計基礎理論
考試科目代碼:656
第一部分:考試說明
(1)考試的學科範圍:設計史、設計理論
(2)評價目標:
該考試考察學生對設計史論知識的掌握程度,讓學生了解設計史的總體發展脈絡;了解設計史發展過程中的主要風格流派、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同時考查考生對設計理論、設計方法等基本知識的認知程度。
(3)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考試形式為閉卷、筆試、所列題目必答。
試卷結構有填空題,名詞解釋題,簡答題,論述分析題,考試時間3小時,考試總分150分。
(4)參考書目:
《中國工藝美術史》.田自秉著.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修訂本〕,2010年4月第2版。
《藝術設計概論》.李硯祖著.湖北長江出版集團、湖北美術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設計藝術學研究方法》.李立新著.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增訂本〕,2009年12月第1版。
第二部分:考試要點
(1)中國工藝美術史部分
原始社會的工藝美術;商代的工藝美術;周代的工藝美術;春秋戰國的工藝美術;秦漢的工藝美術;六朝的工藝美術;隋唐的工藝美術;宋代的工藝美術;元代的工藝美術;明代的工藝美術;清代的工藝美術;近代的工藝美術;新中國的工藝美術
(2)藝術設計概論部分
導論;藝術設計的歷史;藝術與設計;設計與科學技術;設計方法、程序與管理;設計的哲學;設計與文化;設計師與設計;走向未來的設計
(3)設計藝術學研究方法部分
導論;理論與研究;文獻回顧與選題;研究工作如何展開;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歷史性研究法;實驗性研究;調查研究法;田野考察法;相關性研究;邏輯論證法;個案與綜合研究法;撰寫研究論文
2.2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設計(環藝設計)手繪考試大綱
學科、專業名稱(代碼)及研究方向:藝術設計(135108)
考試科目:藝術設計專業設計綜合
考試科目代碼:512
第一部分:考試說明
(1)考試的學科範圍:
設計原理與方法、設計流程、設計思維與創意、設計表現與繪圖、文字表達等設計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
(2)評價目標:
考察對指定命題的綜合設計與創新能力。
(3)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完成藝術設計專業命題設計1項,使用設計繪制工具完成設計表達與說明,考試時間為4小時,紙張為4開素描紙。
第二部分:考試要點
(1)設計思維與草圖方案(40%)
設計思維主要考察命題設計的分析定位、創意推導過程等;設計方案草圖繪制主要考察設計思維的發散性、創新性、系統性、邏輯性等。
(2)設計表現(30%)
通過設計效果圖、工程制圖等表現形式,主要考察設計表現技能的熟練程度和表達效果,以及工程制圖繪制的專業能力。
(3)設計流程及說明(30%)
主要考察設計過程的邏輯性、科學性;以及設計描述的文字組織能力。

內容來源:2022年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自命題考試科目考試大綱

閱讀全文

與李立新設計研究方法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做麵包方法視頻 瀏覽:477
檢查手機是不是虛電的方法 瀏覽:418
孩子支原體感染的治療方法 瀏覽:636
調車座最佳方法 瀏覽:271
自媒體文章內容寫作的步驟與方法 瀏覽:754
如何自己把自己綁起來的方法 瀏覽:195
微型水泵使用方法 瀏覽:128
如何利用平面鏡採用自準直方法 瀏覽:290
肩髃穴的簡便取穴方法 瀏覽:590
找學問的方法及技巧 瀏覽:232
狗狗腦炎治療方法 瀏覽:267
懸炙儀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335
124x2525x24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244
蛙泳肌肉器材訓練方法 瀏覽:251
如何正確使用管理原理和基本方法 瀏覽:14
電腦版剪輯使用方法 瀏覽:387
瑰玫花種子種植方法 瀏覽:963
家用血紅蛋白檢測儀操作方法 瀏覽:228
公民主張權利用書面方法如何寫 瀏覽:263
手機變電腦方法如下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