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地下水元素遷移不能脫離水的流動,因此水文地球化學的研究必須與地下水運動緊密結合。地下水水質的演變具有時間上的繼承特點,自然地理與地質發展歷史給予地下水的化學面貌以深刻影響;因此,不能從純化學角度,孤立、靜止地研究地下水的化學成分及其形成,而必須從水與環境長期作用的角度出發,去揭示地下水化學演變的內在依據與規律(王大純等,2006)。淺層高氟地下水分布區,非飽和帶土體和淺層地下水構成一個相互作用的水文地球化學系統(任福弘,1986)。將淺層地下水系統視為多相的、開放的動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地下水的氟含量因水動力和化學動力條件在時空上的隨機變化而出現分異現象,這種分異現象與可以改變氟的賦存形態,影響氟的活性的地球化學作用相聯系(曾濺輝,1994)。因此如何從系統的角度,尤其是以耗散結構為特徵的系統角度認識氟在地下水系統中的遷移、富集,如何從動態的、離子多類型協同作用下研究高氟地下水的形成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就研究方法而言,目前經常採用的方法主要是根據水中檢出的化學組分,運用已有的化學理論推斷水中曾經發生的化學反應過程。應該指出,作為傳統的手段,這些方法有其簡便、快捷的優點,但在理論上是有缺陷的。其一,測試結果的解釋推斷主要是依據傳統的化學理論,即以孤立系統平衡態(化學平衡)認識為基礎的,而地下水樣品則取自開放系統非平衡態的地質環境中。其二,前人構建的化學反應方程式是在已知反應物組分、數量的前提下得出的,反應物和生成物在物質總量上是守恆的,實驗的化學反應體系往往是低維的(參與反應的元素種類較少,物理相態單一),與之不同的是,地下水所處的環境是由岩(土)、水、氣、生構成,而且水中的組分也十分復雜,這種環境條件在化學上屬於多相多元的化學體系,或者說是高維的。其三,水樣中組分含量不是多相多元化學體系的全部生成物,而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各相之間存在著物質交換,地下水運移途中也會有物質的補充或流失,所以水樣測試結果難以提供化學反應前後的完整信息,從而導致研究結果的不確定性(多解)和主觀臆斷性。具體而言,存在問題主要有:
(1)研究中缺乏系統思維。無論是高氟地下水的形成機理研究還是影響因素的分析,基本上延續的是線性思維,沒有系統的、多態的、開放的思維方式。
(2)方法中缺乏「過程」思想。大部分實驗方法均採用孤立的、平衡態的思路,卻試圖用這種思路去解決只是「暫態」,僅僅是一個水化學過程的某一環節的問題,得到的結果自然也很難解釋「過程」。
(3)缺乏地質因素的解讀。地質動力無疑是高氟地下水運移、集聚的主要因素,但目前的研究把注意力過多地放在了化學因素方面,而對地層、構造、微地形變化、地下水流動系統等的重要作用解讀不夠。
(4)在防治方法中過於注重化學方法和改水措施,對於是否適於各地實際缺少調查研究,而且對新方法的探討不夠。
Ⅱ 研究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國外研究現狀
石漠化的發展及其對人類的危害是全球性的問題。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人口的劇增和生態的破壞,全球岩溶區石漠化在不斷加劇。如地中海岩溶地區、加拿大東南部布魯斯半島、日本秩父地區、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地區等均面臨著嚴重的石漠化問題。各國對石漠化問題都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並進行了治理。在開發石漠化區岩溶含水層水資源、退耕還林、利用速生樹種和種苗營養液進行石漠化區生態重建方面,取得了很多有效經驗。但國外石漠化地區人口密度小,水、土、人之間矛盾沒有我國突出,治理相對比較容易,技術成果報道較少。
二、國內研究現狀
近十多年來,國家實施了「八七」扶貧攻堅計劃、長江中上游防護林工程、水土保持工程,以及世界糧食計劃、世界銀行貸款和澳大利亞、紐西蘭的援助項目,在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坡改梯、砌牆保土、土壤改良、開發岩溶水、種植適生經濟作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較多的石漠化環境整治的成功經驗,從不同的角度總結了解決單一目標的工程治理措施,以及綜合性的石漠化治理模式。
(一)石漠化治理的主要工程措施
1.生態修復措施
包括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封山育林、人工種草、草地改良為主體的生態修復工程,並與經濟林木建設、中葯材種植等相結合,擴大植被覆蓋面積。
2.農田基本建設措施
以提高耕地質量、提高土地產出率、減少自然和人為活動對耕地的破壞和水土流失,增加農民經濟收入,進而達到遏止毀林開荒為目的。該類措施以6°~25°坡耕地治理為重點,通過「坡改梯」(坡地改梯田、梯土)、「旱改水」(旱地改水澆地、平緩旱地改水稻田、望天田改保灌田)、「碎改整」(小塊改大塊、零亂改規整)、新開田土、冷爛銹田改造、窪地排澇等農田改造等,有效地防止或減少水土流失。
3.水利水保建設措施
水資源是動物和植物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是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措施將「開源」與「截流」並重,通過對灌區改造、病險水庫治理、地表「三小」(小山塘、小水窖、小水池)工程建設,致力於解決石漠化區人畜飲水和農田灌溉,改善人類生存條件,提高土地產出率,推動農業結構調整,促進石漠化區經濟的發展,對有效實施退耕還林、封山育林、遏止毀林開荒起到保障作用。
4.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措施
根據地域資源環境條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合理利用資源,布局適合於當地資源和環境優勢的產業,推動地區經濟的發展。如貴州省根據當地地形、氣候,在一些高寒地區實施退耕還草、發展草地畜牧業,北盤江兩岸發展花椒種植;廣西在石漠化區實施「砍頭樹」種植、發展養殖業等。
5.農村能源改造措施
以解決煤炭資源缺少地區農民生活及生產燃料為目的,通過發展家庭養殖業、沼氣工程、節柴改灶、農村小水電建設、太陽能利用等措施,實現遏制人為對森林的砍伐破壞。
6.生態移民措施
主要方式為異地搬遷。通過小城鎮建設、發展鄉鎮和民營企業,有效地將石漠化區(生態惡劣區)的人口和人類工程活動向資源環境條件較優勢的區域集中,轉移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村人口就業率,一方面使貧困區人口盡快脫貧,另一方面減輕石漠化區資源環境的壓力和人為活動對環境的破壞,使人類對資源的需要和自然資源的承載力達到平衡,逐步恢復生態環境。
7.其他
主要為政策保障措施、科技支撐體系等。包括對石漠化治理的政策支持,治理方式的科技研究、示範工程、石漠化監測、科技培訓、宣傳教育、組織保障等。
(二)石漠化綜合治理的主要模式
石漠化的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一般要根據當地具體的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條件,因地制宜,採取多手段、多功能、多層次組合模式進行綜合治理。目前,國內岩溶山區採用的綜合治理模式主要有如下幾類。
1.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
受地形、地貌、水文網和地質結構等條件控制,岩溶石山地區由許多具有獨立功能的小流域單元組成。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的內容為:根據小流域內上、中、下游具體的社會和環境條件確定生態經濟功能,合理地配置生態防護體系,通過一系列組裝配套的科學技術,以水土保持為核心、以水資源開發為基礎、以產業結構調整為手段,實現流域全面規劃,綜合防護體系和復合農業生產體系建設布局,形成符合山區特點的農、林、牧復合農業生產體系。
2.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模式
針對岩溶山區缺水、少土、水土流失嚴重和人地矛盾突出的特點,以蓄水、治土、造林為核心,對脆弱生態環境進行治理。利用坡面雨水徑流和表層帶岩溶水與三小工程(小山塘、小水窖、小水池)相結合,形成微型水利系統,達到實現防止水土流失和解決乾旱期間農田灌溉用水的目的;對坡耕地實施「坡改梯」工程,並與具有經濟價值的草、果(樹)種植相結合,把防治土壤強烈流失和溝谷侵蝕的攔沙谷坊相配合;開展生態林建設,將生態林建設與經濟林木種植相結合,既增強流域內水土涵養,又實現增加經濟的收入。通過上述手段,改善流域內的生態環境條件。
3.生態農業建設模式
針對岩溶山區山地多、壩地少的特點,結合地域資源和環境結構,實施農、林、牧一體化的產業結構模式。綜合考慮本地區區域農業資源優勢,以保護和擴大森林覆蓋率為核心,以水土保持、發展經濟和環境保護為目標,合理調整地區經濟結構和農作(植)物結構,維系生態平衡,走生態農業的道路。同時,發展特色農業、名特優產品種植,把種植業、養殖業和產品深加工業聯成整體,提高農產品的經濟附加值,促進生態經濟的有序發展和動態平衡,形成完整、協調的農業生態循環體系,既提高資源的利用,又實現了生態環境的保護。
4.草地畜牧業模式
西南岩溶山區雨熱同季,氣候溫和濕潤,利於牧草的生長,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在一些人口密度較小、草地面積較大的地區,利用該優勢發展牧農結合型的生態農業,以草養畜、以畜養農,並進一步發展農牧產品深加工業。以草代林代糧,進行草農牧林結合,短期可保持水土,遠期則可開發林木資源,既有近期效益,又有長期效益。
5.生態移民模式
中度以上的石漠化區面積大,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缺乏,土地生產力和人口承載力低下,對該類地區,可通過生態移民的方式將居民遷移到環境條件較好、資源承載能力較高的地區,一方面可減輕人類為生存對原本就脆弱的生態環境的破壞,使生態環境系統得到恢復和重建,另一方面通過異地開發,改善石漠化區貧困人口的生存環境,促進脫貧,從而實現石漠化區社會經濟和資源環境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6.庭院生態經濟模式
以沼氣建設利用為紐帶,以完善和穩定「經果林—畜禽養殖—沼氣」為基礎,充分利用農戶庭院前後及耕地資源,以改善農民生活基礎設施條件為目的,以種植經濟林木、中葯材和養殖優質畜禽為主要內容,對石漠化山區山、水、林、田、路、網進行綜合規劃建設。通過優化岩溶石漠化區經濟系統中的種植結構、養殖結構、能源結構與技術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優化農村環境。庭院生態經濟模式的高效運行可改變農村庭院生活環境條件和不文明現象,逐步形成以種植為基礎、以養殖業為主幹、以沼氣為紐帶、種養和加工相互配套、農林牧副業協調發展的農村生態經濟體系,與石漠化防治融為一體,推進石漠化的綜合治理。
(三)石漠化理論研究方面的典型工作
1)袁道先院士在《岩溶生態系統和石漠化治理》中,結合西南岩溶石山地區的實際情況,採用大量的科學數據、圖表,對岩溶環境生態系統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和論證。
2)1999~2002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完成了我國西南岩溶山區地下水及生態地質環境調查,採用遙感解譯、地面核實調查等手段,基本查清了我國西南岩溶石山地區石漠化的現狀、空間分布、發展趨勢,編制了《西南岩溶山區地下水及生態地質環境調查報告》。
3)貴州省地礦局王明章研究員等在「貴州省岩溶山區地下水及生態地質環境調查」成果資料的基礎上,編制並出版了《貴州省岩溶石山生態地質環境研究》,對貴州省石漠化的現狀、分布、成因、發展演化,進行了研究和闡述,並從地質學的角度初步提出了石漠化治理的途徑設想。
4)貴州省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院況順達博士等以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項目為平台,採用遙感技術完成了石漠化演變監測技術方法的研究,提交了《中國西南地區石漠化遙感調查關鍵技術研究及預警預報成果報告》。
5)貴州省師范大學熊康寧教授等以遙感技術為主要手段,對貴州省石漠化現狀進行了調查,編制出版了《貴州省岩溶石漠化類型遙感調查研究》,闡述了遙感調查的方法、貴州省石漠化的基本特徵和現狀。
6)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牽頭,貴州大學、貴州師范大學、貴州科學院、貴州省地礦局、河海大學、同濟大學等單位共同承擔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973計劃項目),從地球化學的角度開展包括石漠化問題在內的岩溶山區物質運移循環研究。
(四)石漠化治理方面的典型工作
1)林業部門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結合國家長防、珠防工程,開展了以「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封山育林」為主的生態恢復工程。
2)發改委、水利和農業部門以解決缺水問題為核心,採取了以小流域為單元,實行山、水、林、田、路、網統籌規劃綜合治理工程;以坡耕地的綜合整治為突破口,對25°以下石漠化程度較輕、土層較厚的緩坡耕地實施坡改梯工程;在人口密度相對較小的區域,大力實施生態自然修復工程;加大沼氣建設,解決能源緊缺問題;以增加群眾收入、促進農民脫貧致富為重點,因地制宜發展中葯材、花椒、砂仁等具有市場優勢經濟林果,並以此培育和形成生態產業。貴州省內典型工程有關嶺縣石板橋小流域治理工程、花江板貴小流域治理工程、思南碗水壩小流域治理工程等。
3)2003年以來,中國地質調查局開展了西南岩溶石山地區典型岩溶流域地質環境綜合整治示範項目,分別在貴州省、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湖南省等省(區)以岩溶流域為單元,開展了以地下水開發為龍頭的石漠化地質環境綜合整治示範工程。典型工程如代表峰叢窪地類型的貴州省巨木地下河流域,代表壟崗槽谷類型的貴州省道真上壩地下河流域、雲南省瀘西小江流域、湖南省洛塔等石漠化治理工程。從地學的角度開展以石漠化綜合治理為目的地質環境整治示範工作。通過多年的工作,初步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果,豐富了石漠化綜合治理的理論。上述示範工程的實施,將對改善當地人民的生存和生產條件、脫貧致富提供基礎條件,並對推動岩溶山區石漠化綜合整治將起到積極的作用。而且這一項目成為本研究的基礎。
4)在國家林業局的支持下,貴州省科技廳星火科技計劃在省內岩溶石漠化地區實施30萬畝金銀花種植的石漠化生態環境治理工程,推行「林—草—畜」生態研製模式發展畜牧業,帶動農民致富,同時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並完成了《岩溶石漠化地區種植金銀花的生態與經濟效益報告》。
5)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在廣西果化、湖南洛塔等地進行了以地下水開發為主的地質環境整治示範工程。
6)中韓兩國共同投入在貴州省修文縣開展了以植樹造林、小水窖和沼氣工程為主的石漠化治理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7)2008年以來,國家在西南岩溶山區選擇了100個重點縣(其中貴州省55個),開展了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目前試點工作正在正常推進。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石漠化的研究和治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總體上看,仍然存在如下方面的問題。
(一)石漠化繼續發展,生態環境形勢仍然嚴峻
當前,國內外有關人員從不同的側面對岩溶石漠化治理開展了大量的研究,並實施了較多的試驗和示範性工程,在岩溶山地區石漠化成因和防治的理論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進展,為岩溶山區石漠化的整治提供了較多成功的經驗。但是,應該看到,治理效果仍不是非常理想。根據相關資料,20世紀以來,盡管我國有效治理了岩溶石漠化面積5000平方千米,但由於地質環境條件的復雜性和不合理的人為工程活動,岩溶石漠化加劇的面積增加了2.5萬平方千米。石漠化的加劇和改善面積比為5∶1。岩溶石漠化的形勢仍然嚴峻。
(二)石漠化治理的理論和實踐措施尚需進一步充實和完善
「石漠化的形成和發展是脆弱的岩溶環境條件與不合理的人為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脆弱的岩溶地質環境是石漠化發生的基礎、不合理的人為工程活動是石漠化發生的驅動力」;「對石漠化治理不但要對已經發生的石漠化環境進行修復,更重要的是要通過科學的手段防止新的石漠化繼續發生和發展」已經為大眾認識。因此,合理的石漠化的治理途徑不但要對不合理的工程活動進行遏制,而且應通過科學的手段對脆弱的地質環境實施改善,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但是在目前的實踐中,通常採取的各種治理模式都主要集中在針對遏制不合理的人為工程活動方面,而對如何改善石漠化區脆弱的地質環境方面卻重視不夠。
近年來,不同部門從不同行業的角度實施了較多的石漠化整治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較豐富的經驗,總結了不同的綜合治理模式。概括起來,這些治理模式基本上都是擴大植被覆蓋面積、土地整理、地表水資源的開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生態移民、庭院經濟等措施的集成。雖然這些模式既有通過自然和人工干預促使植被恢復、對已經惡化的石漠化生態環境進行修復的工程,也有通過科學的手段改善石漠化區民眾的生活和生產環境、發展經濟、從源頭上防止石漠化繼續發生和發展的措施,但是,綜合分析可以看出,這些治理模式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將主要的目標集中在對地表生物圈層的人為干預和控制,而不同程度地忽視了支撐生物圈層的地質環境條件對石漠化發展的巨大作用,表現為一是缺乏對石漠化形成的內在基本環境———石漠化區地質環境的綜合整治;二是在治理措施的選擇和工程布局上通常未能充分考慮治理區的地質環境背景(水文地質條件、地球化學背景等)對治理措施的適宜性;三是未能很好地考慮開發利用當地豐富的地質資源並充分利用於石漠化的整治中。其結果治理工程仍然主要在脆弱的地質環境的基礎上進行。盡管多年來國家對水土保持、石漠化防治等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這些治理工作確實也起到了較好的作用,但是,綜合分析近年來西南岩溶山區石漠化發展的趨勢,石漠化程度和面積仍然在以較快的速率持續發展,究其原因可以認為:造成該問題的原因除石漠化治理的投入力度尚不足以外,還在於當前的治理模式和工程過多是立足於石漠化形成的外因控制上,而對地質環境的治理力度薄弱。
地質環境是一切生態環境形成的基礎,地質環境條件的好壞,決定了生態環境的優劣,「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可以認為:忽視對地質環境進行有效的整治,基於脆弱的地質環境的基礎上進行的石漠化防治工作唯以取得理想的預期效果。因此,現有的石漠化綜合治理模式有待於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
(三)水源缺乏、土地缺少和土質貧瘠的問題亟待解決
石漠化區生態環境脆弱的基本特徵就是「地表缺水、少土、土質貧瘠」,是造成石漠化形成和發展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目前採用的石漠化治理工程中難以解決關鍵所在。
岩溶山區強烈岩溶發育造成地表水流嚴重漏失,地表出現嚴重的乾旱缺水現象,造成岩溶山區人畜飲水和工農業生產供水困難,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
「少土」是岩溶石漠化區生態環境脆弱的另類典型特徵。碳酸鹽岩成土條件本來就極差,加之地形條件以山地為主,土地主要分散分布在山間盆地、谷地和窪地中,可供耕種的土地面積少,土地資源有限。隨著農村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佔有量呈繼續逐漸減少的趨勢。特別是岩溶山區人口增長速度快,低承載力的土地與高密度的人口必然產生糧食增長與人口增長失衡問題。以貴州省為例,2005年全省人均耕地面積1.7畝,其中常用耕地人均僅0.68畝。退耕還林後雖可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的進一步發展,但人口過多的現實卻相應增大了石漠化區土地資源的壓力。雖然加大小城鎮建設和生態移民是緩解農村人口與耕地不足矛盾的有效措施,但是,也應看到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農民對土地仍將有較強的依賴性,並且生態移民也需要相應的土地和水資源作支撐。因此,可耕種土地的缺少成為制約生態移民工程實施的「瓶頸」之一。
碳酸鹽岩溶區的耕地一方面是土層薄、分布不連續、保水性和耐旱性差,另一方面土壤中營養元素缺乏,嚴重的水土流失引起土壤中營養元素的大幅度減少,使得耕地土質貧瘠、土地產出率低、農作物品質低下,成為限制地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岩溶山區水源匱乏、土地缺少和土質貧瘠與地質環境密切相關,是石漠化治理中的難點所在,也是必須解決的最基本的問題。
Ⅲ 國內的研究現狀、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
20世紀60~70年代,我國曾掀起在黑色岩系中尋找「五元素」礦床及鉑族元素的高潮,並在南方取得了進展和突破。初步確定在下列9個層位的黑色岩系中賦存有大型超大型礦床;①中元古代下昆陽群;②新元古代歪頭山組;③早震旦世大屋組、南沱組;④晚震旦世陡山沱組;⑤早寒武世牛蹄塘組;⑥早—中志留世;⑦晚泥盆世;⑧早二疊世;⑨晚第三紀中新統等。礦床集中於早寒武及晚泥盆世地層中,形成了5個超大型和為數眾多的大—中型錫、銻、重晶石礦床,並初步查明PGE含量比較高的層位出現在晚震旦世陡山沱組及早寒武紀牛蹄塘組。
陡山沱組廣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及四川、重慶北部地區、該組中富有機質的黑色岩系厚達20餘米,屬潮坪相及沼澤相沉積並與石煤、磷礦、菱錳礦等相伴產出。目前在陡山沱組發現的礦床類型計有:沉積型銀釩礦床(湖北興山白果園);微細浸染型金銻礦床(鄂南崇陽縣方山);接觸交代型銀鉛鋅礦床(安徽祁門縣三堡);沉積改造型鉬礦床(湘南安化張家嶺)。經前人查證僅在重慶城口、四川萬源一帶見鉑族元素礦化。
早寒武世黑色岩系是我國南方地史轉折期大規模缺氧事件產物,具分布廣泛、層位穩定特徵,常由碳質頁岩、碳酸鹽岩、砂岩、磷塊岩、硅質岩組成,部分地區還見石煤及基性-超基性火山凝灰岩。黑色岩系有機碳含量為5.6%~18.7%,同樣還普遍含有以黃鐵礦為主的金屬硫化物。陳南生等(1986)根據黑色岩系岩相及成礦元素組合特徵將該層位多元素礦床分為下列3類:①鎳鉬多元素礦床;②釩礦床;③沉積再造型銅鉬釩鈾多元素礦床。PGE查證成果表明具工業意義的礦化主要出現在鎳鉬多元素類型的礦層中(表3-4)。
Ni、Mo多元素礦層分布於貴州遵義,雲南德澤、湖南大庸、慈利、浙江諸暨、富陽、桐廬等地,賦存於碳硅質、黑色岩系底部,呈層狀、扁豆狀產出,厚度不大(大庸為0.5~1.8m、遵義0.1~1m,最厚2m,織金0.01~0.14m),屬陸架近濱-斜坡環境中局限滯流盆地沉積。Ni、Mo多元素礦層硫化物組合十分復雜,計有黃鐵礦、白鐵礦、硫鉬礦、二硫鎳礦、輝鎳礦、針鎳礦、輝砷鎳礦、鎳黃鐵礦、紫硫鎳礦、黃銅礦、黝銅礦、閃鋅礦、銀金礦、鈦鐵礦等,未見獨立鉑族礦物,推測為超微細顆粒或碳質吸附狀態存在。礦層品位:Ni 1%~5%(平均3.01%)、Mo1%~20%(平均3.48%)、Cu 0.09%、Se 0.28%、Au 0.054~0.38g/t、Ag 7.2g/t,並普遍含Pt 0.2~0.4g/t、Pd 0.26~0.66g/t、Os 0.073g/t、Ir 0.043g/t(分選提純鎳鉬精礦中Pt+Pd為1.84g/t)。據梁有彬等(1999)統計報道,∑Pt品位大庸0.602g/t、遵義0.70g/t、織金0.47g/t,最富的貴州天鵝山達1.295g/t(其中Pt 0.58g/t、Pd 0.50g/t、Os 0.19g/t)。
在成因上,過去認為鎳鉬礦是有機質參與下的沉積礦床,但近年經穩定同位素和流體包裹體研究,支持了海底噴氣熱水沉積觀點;Re-Os同位素年齡為560Ma和541Ma(毛景文等,2002);包體測溫黃鐵礦形成溫度115~185℃;有機質成熱度推算成岩期溫度為154~210℃;石英、方解石均一溫度為130~200℃。成礦與沉積同時並受局限盆地控制。
我國黑色岩系PGE研究突出了低溫地球化學條件下多組分體系的相平衡。在實驗模擬中得出:在25~200℃條件下,Pt可以Cl的絡陰離子搬運,其量可達×10-9級,而Pd可高一個數量級;在300℃N aCl/H2SO4溶液中,Pt可呈硫化物遷移沉澱。此外,在黑色岩系中,Pt、Ir常與自然金混合,呈超微細態出現。上述實驗和測試解釋了黑色岩系中未見獨立鉑族元素礦物的客觀現象。
表3-4 中國南方黑色岩系礦床PGE查證成果表(wB/10-6)
盡管黑色岩系中PGE可以富集成礦的認識已經在理論上得到了確認,在經濟開發的前景方面也得到了肯定,即早晚會被開采利用,但目前還存在許多問題:
1.分析測試技術未過關.國外技術保密,國內沒有開展對應的研究,嚴重地影響到勘查評價
黑色岩系中鉑族元素礦床的勘查技術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卡林型金礦,30年前我國地質工:作者對於卡林型金礦還「一無所知」,後來通過國外實地考察、國內大量找礦工作的投入,終於取得了重大突破,很快在我國西南部的滇黔桂3省交界地區和秦嶺陝甘川3省交界地區確立了兩個大規模的卡林型金礦成礦集中區,發現了一大批金礦,並且得到了開采。可以說,卡林型金礦目前在中國已經「全面開花」。卡林型金礦之所以取得如此重大突破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分析測試技術取得突破,尤其是「痕金」快速分析技術過關,並且使類似技術「傻瓜」化,幫助地質人員在野外利用「痕金分析箱」就可以完成找礦「偵察」工作。
PGE目前面臨類似情況,即適合於黑色岩系中PGE含量分析測試的技術不但在實驗室未過關,更談不上野外的快速分析。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進行過對比實驗,對采自四川硫磺廠和三大灣的含礦黑色岩系樣品分別進行了對比測試,每次測試工作的質量從標樣的重現性及其與標樣推薦值的對比可以看出是合格的,但前後兩次測試之間的結果卻有一定的差距(表3-5)。這說明,鋶試金富集鉑族元素ICP-MS法(孫亞莉等,1997)對於黑色岩系中的PGE來說並不合適,但目前還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取代。
表3-5 三大灣和硫磺廠同一樣品兩次分析結果的對比
俄羅斯的科學家通過30多年研究,也明確指出,常規的方法和目前通用的火試金法對黑色岩系中PGE的分析是不適合用的,因為在試樣加熱過程中,PGE很可能隨著C元素的揮發而「丟失」!盡管俄羅斯的科學家已經掌握了相應的分析技術,但他們嚴格保密,無論是刊物上還是網路上都沒有公開相關的測試技術;盡管國內有關研究人員多次建議相關部門設立專門的分析測試研究課題,但一直得不到批准,以至於野外找礦工作停滯不前。因此,我們建議,中國地質調查局及其他有關部門還是應該立項開展黑色岩系中PGE的分析測試研究工作。這不僅僅是一個項目的問題,而是關繫到能不能從我國揚子地台周邊及新疆東天山、西天山等地廣泛分布的黑色岩系中找到鉑族元素礦床的重大現實問題。
2.缺乏長期堅持不懈的研究和地質找礦工作
原地質礦產部孫大光部長曾經在1977年的全國地質工作大會上專門強調鉑族金屬是國家的急缺礦產資源,應該加強地質找礦工作。隨後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掀起了全國范圍內尋找鉑族元素礦床的一個小高潮,並推動了四川楊柳坪和雲南金寶山兩個鉑族元素礦床的成功勘探。但是,到了20世紀90年代,鉑族元素礦床的地質找礦工作基本停止。21世紀初.隨著地質大調查項目的實施,又一次開展了鉑族元素礦床的找礦工作,曾經設立了重慶城口黑色岩系中鉑族元素礦床的地質找礦評價等項目,但由於分析測試等方面的原因無果而終。
綜觀國內外鉑族元素礦床的地質找礦經驗,沒有哪個礦床是在短期內查明其資源量的。即使是美國的斯提爾沃特(Stillwater),盡管在成礦模式的指導下只用了短短一兩年時間就發現了礦,但用了10多年時間才初步查明其資源狀況,而從查明資源狀況到開發利用又花了20多年時間。即使是已經開採的礦床,由於綜合評價等方面的原因也會給礦山開發帶來波折。如加拿大的伊勒湖鈀礦床,1993年開始開采,連年虧損,到1998年幾乎關閉,後來在資料二次開發和成礦規律重新總結的基礎上,通過重新評價大大地擴大了資源量,選擇了類似於斑岩銅礦「低品位大礦量」的開采理念,從而起死回生(施俊法等,2005)。因此,對鉑礦來說,短平快項目是不太可能取得找礦突破的。
3.采選冶研究嚴重滯後
黑色岩系中的鉑族元素礦化以「低品位大儲量」為特點,因此,采選冶就成為開發此類礦產資源的關鍵。但目前我們還沒有此方面研究成果的報道,尤其是C質吸附PGE的問題亟待解決。本次研究發現,三大灣地區含C質岩系中的PGE可能被C吸附,類似於「碳吸附金」的情況。如何查明PGE與「C」之間的「吸附」機制並把PGE從「C」中解吸下來,不僅僅是一個礦床成因問題,實際上也是一個礦床開發的技術問題。建議首先開展PGE與C的聯測研究,即同時測定樣品中PGE的含量和C(包括不同類型的「C」)的含量,查明二者之間的相關關系,然後研究C與PGE之間的吸附與反吸附問題,為黑色岩系中PGE的回收提供科學依據。
宇宙仍然有許多謎團,但是大多數煩惱物理學家都是暗物質和暗能量。這種物質和能量是通過其引力影響來檢測的,但無法直接觀察到,因此物理學家仍在努力弄清楚它們是什麼。盡管如此,一些物理學家已經提出了關於這些引力影響的替代解釋,它們不需要新形式的物質和能量,但是這些替代對於大多數物理學家來說並不受歡迎。
Ⅳ 存在問題、研究方法與主要進展
1.存在問題
通過半個多世紀的地質研究,基本查明了南嶺地區大地構造的基本特徵,總結了花崗 岩的時空演化規律,對中生代構造-岩漿作用和成礦機制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認識,發現 了一大批鈾礦礦床。然而,以往的研究工作多是孤立地研究花崗岩,或是孤立地研究沉積 盆地,尚未把盆地-山脈作為一個統一體來研究,因而,影響了人們對研究區構造演化的 認識。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對佔南嶺花崗岩2/3以上的過鋁花崗岩的成因機制以及構造-岩漿演化未能給 予足夠的重視;導致對晚中生代強過鋁花崗岩的起源、成岩動力學機制、大地構造背景、 花崗岩與鈾成礦的關系等基礎問題,長期爭論不休,認識分歧頗大。
(2)南嶺地區花崗岩的研究程度相比較高,而沉積盆地研究薄弱,發表甚少。以往 盆地研究多屬填圖調查,處於幾何學和岩石學描述階段。尚未開展典型沉積盆地的精細解 剖,缺乏多學科的綜合研究,缺乏現代定時定量數據,影響了該區地質研究的步伐。
(3)研究表明,南嶺東段在早、中侏羅世經歷了一次從EW向特提斯構造域向NE向 古太平洋構造域的體制轉換(任紀舜等,1998;舒良樹等,2002a,2004),導致早中生 代近EW向盆地被晚中生代NE向的盆地所置換和疊置。重力計算表明,研究區上地幔是 虧損的,指示區內殼-幔物質曾發生過大規模交換作用(陳培榮等,1998;陳躍輝等, 1998)。但是,許多與之關聯的基礎地質問題仍然沒有解決。比如,盆地對構造體制轉換 的響應方式如何?晚中生代岩石圈伸展的時間和原因如何?盆地與深部構造-岩漿活動的 關系如何?板塊俯沖作用有無影響到南嶺? 至今尚未有人回答。
(4)贛江斷裂和吳川-四會斷裂是縱貫南嶺的兩條大型NNE向走滑斷裂帶(舒良樹 等,2002;鄭家儀,1996)。斷裂帶兩側重力場東高西低、地殼厚度東薄西厚;斷裂兩側 盆地物質成分、沉積厚度差異明顯;盆中多處發育基性岩、鹼性玄武岩、雙峰式火山岩及 復合岩流(廖群安等,1999;俞雲文等,1993;董傳萬等,1997),表明贛江斷裂和吳 川-四會斷裂均屬區域控盆斷裂,深達上地幔岩漿房的超岩石圈斷裂。但這兩條斷裂的控 盆機制如何、與盆-嶺構造有何聯系? 目前尚不清楚。
(5)南嶺東段是我國著名的花崗岩型鈾礦大型礦集聚區。但其成礦物質來源、成礦 機制、成礦規律和控礦因素尚存在較大分歧。其深部構造、地幔流體和鹼交代作用、伸展 構造在鈾成礦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等尚不十分清楚,值得深入研究。
2.研究方法
採用野外調查與室內研究相結合,點、線、面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典型礦床 研究與區域成礦地質條件研究相結合,沉積學、礦物岩石學、構造地質學、地球物理學、 地球化學、礦床學、同位素地質學等多學科相結合的方法開展研究。重點加強野外調查、 室內測試和研究總結三方面工作。
野外調查包括區域地質路線踏勘、典型盆地剖面測制、盆-山邊界斷裂和構造要素產 狀的系統測量和統計。對主要邊界斷裂的形成時代、力學性質、構造屬性、變形期次進行 全面調查取證,對岩層中的火山岩夾層、岩牆進行系統采樣和分析。
通過對特徵岩石的薄片觀察,對主元素、不相容元素、稀土元素定量數據的分析,進 行構造背景和物源屬性的研究。應用電子探針、同位素測年等現代測試手段,獲取必要的 基礎數據。根據地球物理資料,進行莫霍面深度與起伏、岩石圈底面深度及形態、盆地基 底深度及起伏等正、反演計算,提供深部構造的數據。
跟蹤掌握並應用國內外最新理論、方法和成果,進行多學科資料綜合對比研究,以建 立盆嶺構造地球動力學演化模型。根據鈾礦成礦理論,分析探討盆地構造、區域構造與鈾 成礦的相互關系。
3.主要研究進展
(1)研究表明,贛江斷裂帶是縱貫江西全省的一條規模巨大的NNE向斷裂帶,與郯 廬斷裂帶和吳川-四會斷裂帶具有許多相似的特徵。該斷裂對研究區褶皺、盆地、沉積地 層、岩體和大地構造演化具有十分明顯的控製作用。斷裂帶兩側盆地沉降中心不同,岩石 構造組合差異明顯、空間展布迥然不同。
(2)通過對典型盆地的精細解剖,基本查明了盆地演化與板塊運動的關系,認為區內 盆地受太平洋構造域的影響明顯,具有NE向延伸、SN向分帶、NE向雁列展布的特徵。盆 地形成與演化先後經歷了近EW向基底構造(AnMz)、陸相山前磨拉石盆地(T3-J1早)、裂 谷盆地(J1晚-J2)、火山斷陷(K1)、沉積斷陷(K2-E)和擠壓抬升(N-Q)六個階段。
(3)南嶺東段閩西—贛南—粵北地區存在一個中侏羅世陸相裂谷盆地帶。東起閩西 永定,經贛南尋烏、龍南到粵北始興。受後期構造-岩漿的破壞和改造,現呈肢解散碎的 殘留盆地面貌出現。區域應力場分析表明,區內盆地經歷了一個從近SN向的水平擠壓→ SN向的垂向擠壓(近EW向水平伸展)→SE-NW方向擠壓→EW向擠壓(SN向伸展) 的復雜地球動力學演化過程。
(4)諸廣山岩體是一個發育在前泥盆紀變質基底之上,以早中生代和晚中生代花崗 岩為主體的多期復式岩體。早-中三疊世南側北越、北側大別強烈的陸-陸碰撞可能是誘 發陸內岩漿活動的動力學原因。早白堊世太平洋板塊俯沖產生的強大側向擠壓則誘發了花 崗岩漿的上涌,促進了盆嶺構造的形成。南嶺地區盆山格局的最終形成是晚白堊世—古近 紀陸內伸展作用的結果。
(5)南嶺地區盆-山耦合機制與太平洋板塊朝大陸的俯沖角度和速度變化具有密切 聯系。從低角度到高角度的俯沖帶角度變化和從快速到慢速的俯沖速度變化,致使南嶺地 區從強烈擠壓、擠壓-剪切向伸展拉張轉變,致使陸殼和岩石圈被拉張減薄,發生玄武岩 漿底侵和殼幔混合作用,形成獨特的盆-嶺構造和豐富的礦產資源。
(6)通過對代表性產鈾岩體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以及Nd、Sr、Pb、O 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徵的研究,確定南嶺地區產鈾岩體均為殼源型花崗岩,是由古-中元古 代地殼衍生的,是富鈾古陸塊部分熔融的產物。Pb、Sr、S、C等同位素示蹤結果顯示, 區內花崗岩型鈾礦成礦物質來源於殼源;H、O同位素數據反映成礦前期和成礦期成礦流 體的δ18OH2O為1.4‰~6.6‰,δDH2O為65‰~-34‰,即成礦流體主要由地幔流體組 成。礦脈中方解石的δ13C=-8.5‰~-3.1‰,反映礦化劑∑CO2來自地幔,地幔流體 對區內鈾成礦具有重要貢獻。結果表明,富鈾礦體集中分布在含鈾岩體內;中-新生代盆- 山動力學演化、深部構造以及拉張型構造-岩漿活動背景,是導致南嶺地區鈾礦質大規模 富集的主導因素。南嶺地區是鈾成礦的有利地區,存在著尋找隱伏富大鈾礦的巨大潛力。
Ⅵ 行政規劃的理論研究的現狀與不足
隨著自由法治國向社會法治國的跨越,以及干涉行政向給付行政方式的轉變,現代國家為適應國民生存照顧等行政目的之要求,行政活動的內容空前龐雜,行政活動的領域空前廣泛。同時現代國家又面臨著時間緊迫性、空間不足性以及財源有限性的三不足狀態。因此要求行政權必須集中、高效運行並合理配置資源,規劃就成為一種不得不做的選擇和最優化的選擇。因為「沒有計劃的行政,其最大毛病在力量分散,勞而無功或資人作弊」。由於日常生活的復雜化,行政的觸角不斷地伸向私人活動的領域。在一定意義上說,現代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行政的時代、規劃的時代。行政規劃在純粹的行政管理中的作用更是不能取代,它是行政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是全部管理職能中最基本的一個職能。因為它所涉及的問題是要在未來的各種行為過程中做出抉擇,沒有行政規劃,則其他的行政管理活動如組織、人事、協調、控制等都無從實施。「現代政府的所有行政行為,都和計劃行為分不開。」
現代國家的行政規劃雖與計劃經濟時代具有強制性、命令性、無處不在的計劃相比很不相同,但是無論是拘束性規劃還是非拘束性規劃都廣泛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行政法的學科旨趣,在於檢討行政如何受到法的拘束,以確保人民的基本權利。因此,行政機關的行為中,凡涉及人民權利或義務者,均應成為行政法學科討論課題。」這可以說是對行政法學研究范圍的一個精闢闡釋。在以人為本的價值模式和人性尊嚴理念的關懷下研究行政機關的行為和行政相對人的權利保護,應該成為行政法學學科發展的核心動力之一。這也與行政法學自身的發展相契合。因為不僅行政法的產生與人性尊嚴理念有密切關系,而且國家各種行政領域,舉凡行政組織、行政作用、行政救濟等,亦皆須從維護人性尊嚴的觀點去加以體認與運作。行政法學科由於長期形成的類型化思維方式和方法論,容易造成「自戀式」的自我欣賞,而客觀上形成研究范圍的自我封閉。法治實踐的發展和人文關懷的需要,就成為打破這種封閉性的有效鑰匙。行政法學對於行政規劃研究由最初的簡單拒斥,有關研究逐漸升溫,就是行政規劃的運用日益頻繁和人們面對行政規劃如何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需要在行政法學研究領域中的投影。
但是行政規劃在行政法學研究中的地位和影響,與其在實踐中的地位和影響遠不一致。「行政規劃在現代行政中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但在行政法學中的研究卻起步較晚,尚未引起學者們的足夠關注,具體實踐與理論研究之間處於嚴重失衡的狀態。」從宏觀的理論體繫上考察,國內行政法學研究中,行政規劃一直是比較薄弱的環節。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在行政法學教材和專著中很難尋覓到行政規劃的蹤影;在行政行為的理論體系中也未給行政規劃留下一席之地。有關研究情況雖然稍有改變,但由於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不夠,也不能完全回應現實的要求。
以我國為例,我國大陸行政法學界對行政規劃的研究總的來講,起步較晚。「學界對計劃(規劃)的研究非常薄弱,從行政法的角度對行政規劃的監督和規范加以研究更是近幾年才逐漸引起人們重視的。」在前幾年我國大陸出版的有關行政法的專著和教材中,一般都沒有專門研究行政規劃的章節,直到近兩年出版的部分綜合性行政法教材和專著中,才辟出專門的章節對此進行研討。還有的行政程序著作也專門研究了行政規劃程序。在部分行政法譯著中亦設專門章節論述行政規劃或其程序。行政法學領域研究行政規劃或其程序的論文一直比較少,僅有的一些篇目也多是近幾年完成的。多年來行政法學專業開始出現以行政規劃或其程序作為選題的學位論文。 可以說,在我國行政規劃實踐和行政法學研究之間存在著明顯落差。在依法治國的背景下,行政法學界正對此進行反思。行政規劃必須走法治化道路,國人對此日益形成共識,日益增加了迫切感。那麼,這種共識和迫切感是怎樣形成起來的?20世紀末,我國憲法確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方略;21世紀初中央提出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經過十年不懈努力初步實現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這些固然是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因素恐怕是這些年愈演愈烈的房屋拆遷、土地徵用糾紛和這些糾紛中凸現出來的侵權、濫權、腐敗現象,以及由這些侵權、濫權、腐敗現象造成的千千萬萬民眾的痛苦悲劇。然而,行政規劃的法治化道路應該怎樣走?我們應該通過建立什麼樣的法律制度來盡量避免或減少糾紛,盡量避免或減少侵權、濫權和腐敗,盡量避免或減少成千上萬人的痛苦悲劇?今天的國人對此尚未有足夠共識,學界對之研究也未有迫切感。
我國台灣地區對行政規劃的研究起步時間也比較晚。著名學者吳信華指出:「自90年代起方有較為體系的研究,相較於起步較早、學界討論亦較深入的其他行政法學上的熱門課題,如行政處分、行政命令(法規命令及行政規則)與行政契約等,行政計劃無疑是一個較新興的課題。」教科書或著作中有關行政規劃的闡釋都相對比較簡略,也存在少量的期刊論文,多年來也有行政法領域的研究生以此為課題進行研究,形成三篇碩士論文。由於在我國台灣地區出現了少量的訴訟案例,有些內容的研究相較於大陸有所增多,如行政規劃的法律性質和訴訟的范圍等。但是從總體上講,存在著與大陸基本相同的問題,即理論研究的結構不盡合理、研究內容不夠深入與厚重等。
總體上講,我國對於行政規劃的理論研究在廣度和深度上都不足,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比較起來,對行政規劃的范疇研究較多,對其法律性質研究不足,無法在行政法上將其准確定位。可能出於對過去計劃經濟時代那種計劃的疑慮,目前國內對於行政規劃的研究,關注點更多集中於范疇研究,如定義、分類、功能等,對於行政規劃的法律性質則未進行深入研究。原因有:一是我國沒有直接針對行政規劃行為的判例,使理論研究暫時沒有著力點;二是由於行政規劃中,有的表現出抽象性,有的表現出具體性,按現有行政行為分為具體行政行為和抽象行政行為的理論框架,難以將其吸納。但是關於行政規劃的法律性質的探討,對判斷其法律效果或救濟,以及建立其理論體系,使其與其他行政行為緊密結合,有其重要性,是不能避開的課題。對於行政規劃的性質,理論上有單一性質說和非單一性質說的爭論,有待於在理論上加以釐清。在德國、日本和我國台灣地區,每當出現關於行政規劃法律性質的判例,都能引起理論上的研究高潮,與我國大陸學界對行政規劃的研究比較冷清形成鮮明對照。
2.比較起來,行政規劃程序研究成果較多,行政規劃實體法律關系研究成果較少。對於行政規劃的法律控制,主要包括程序控制和實體法控制,由於規劃本身的特殊性,行政機關享有廣泛的自由決定空間,因此對其控制更多表現為程序控制;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忽視實體法律的控制。對於行政規劃的實體法控制主要包括組織法上的授權和作用法上的規定。實體法的依據往往是行政規劃正當性的最基礎依據,但是立法機關基於規劃特點的考慮,在立法時往往有很大的原則性和模糊性。因此如何確定有關的標准、界限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3.比較起來,對一般行政裁量研究較多,對規劃裁量及其內部結構研究較少。規劃裁量與行政裁量、判斷餘地相比較,是一個有著獨立個性的概念。因為行政規劃具有目的綱領式,而非條件式的法規形態,人們所熟悉的行政裁量和判斷餘地就不完全適用於行政規劃法的領域,因此行政法學就以規劃裁量來描述行政機關的「規劃形成自由」。規劃裁量尚屬人們感到陌生的概念,學界對之研究較少,例如規劃裁量的獨特個性、憲政界限、規范限制、作為其核心規制的衡量原則等,都缺乏必要研究。
4.比較起來,對於行政規劃的爭議解決,行政調處和司法審查的研究都很少,司法審查機制研究尤為滯後。這包括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司法審查的可能,也即能否審查;二是司法審查的范圍,也即哪些能夠審查;三是司法審查的強度,也即可以審查到什麼程度。行政權和司法權的界限是一個古老的課題,與其他行政行為相比,行政規劃在面臨著這一問題時,有著更為獨特的內容,如抽象性的行政規劃能否接受審查,對於規劃裁量應該審查到什麼程度等,都有必要從理論上加以澄清
Ⅶ 企業經營業績評價的理論與方法研究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什麼
企業經營業績評價就是為了實現企業的生產目的,運用特定的指標和標准,採用科學的方法,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過程做出的一種價值判斷。業績評價是為企業的經營管理服務的, 對企業的經營起著導向性的作用,直接關繫到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與保持,影響著企業的 生存與發展。隨著歷史的車輪邁入21世紀,整個社會經濟的生產結構和勞動結構發生了深刻 的變化,傳統的企業管理模式面臨著挑戰,由此,企業經營業績評價方法也應進行相應的變革。
一、傳統的起因經營業績評價——財務性評價指標具有局限性
傳統的企業經營業績評價系統只包括財務性評價指標,並不包括非財務性評價指標。財務性評價指標主要指會計收益指標,如凈利潤、投資報酬率,雖然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被許多企業廣泛應用,但隨著企業的目標從利潤最大化發展為股東財富最大化,財務性評價指標在實際當中卻暴露出許多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在公認會計准則(GAAP)下,會計收益的計算未考慮所有資本的成本,僅僅解釋了債務資本的成本,然而卻忽略了對權益資本成本的補償。眾所周知,在現代經濟條件下,企業的資本來源,一般由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兩部分組成,權益資本成本作為一項重要的資本要素也具有機會成本。因此不確認和計量權益資本成本,實質是虛增了利潤,有可能誤導投資者作出錯誤的決策。
2.在應計制會計下,由於會計方法的可選擇性以及財務報表的編制具有相當的彈性,使得會計收益存在某種程度的失真,往往不能准確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單憑報表業績決定經營者的實際工作績效和報酬很可能是不恰當的。例如投資報酬率(ROI )雖然將企業獲取的凈利潤與其所運用的資產聯系起來了,但由於使用的會計估計,尤其是折舊與存貨計價方法會影響企業盈利及其使用的凈資產,進而影響ROI, 因此也具有許多缺陷。
3.在使未來的增長得以實現或者導致未來企業的增長難以實現的無形影響的反映方面,財務評價指標顯得力不從心。也就是說,許多有利於或不利於企業創造價值的活動的影響,因為不符合會計的謹慎性原則,而無法包含於凈利潤當中,例如成功地開發了一項新產品,或損失了主要的經營管理人員,雖然可能都對目前及未來的凈利潤有重大的影響,卻未能立即得到反映。
4.會計收益是一種「短視指標」,利潤的增加並不一定就導致現金流量的同步增加。片面強調利潤容易造成經營者為追求短期效益,而犧牲企業的長期利益的短期行為,可能助長企業管理當局急功近利的思想和短期投機行為,使得企業經營者不願進行可能會降低當前盈利目標的資本投資去追求長期戰略目標,也就是說可能導致企業管理當局不重視科技開發、產品開發、人才開發,不利於企業長期的健康發展,從而與企業的股東財富最大化的基本目標相背離。
5.由於物價變動的影響,傳統的以歷史成本為業績評價的方法會使不同幣值的金額混合在一起。雖然理論上可利用一些新的財務指標,如現金流量將傳統的會計信息加以調整,以預測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然而在實務上卻遇到客觀性與可靠性問題。
二、現代企業經營業績評價特點——在傳統財務指標的基礎上,評價企業經營業績結合非財務性指標
近幾年戰略管理理論使人們意識到僅運用財務指標評價公司業績是不足,相比之下非財務指標更能促使企業改進管理。因此,一個完整的企業經營業績評價系統應該是財務評價指標與非財務評價指標的有機結合。從國內外目前的理論和實踐來看,完整的企業經營業績評價系統應該包括以下幾種非財務評價指標:
1.市場佔有率。市場佔有率反映企業在市場營銷方面的經營業績。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當中,企業在市場中佔有的份額對於企業而言尤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實際調查表明,市場佔有率在眾多的非財務性評價指標中雄居榜首。
2.產品品質。產品品質是指產品的質量水平。產品品質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產品在生產階段符合企業製造標准所表現出的品質;另一方面是指產品在售後階段符合客戶使用要求而表現出的品質。它可以通過廢品率和顧客退貨率這兩個計量指標加以綜合反映。
3.員工積極性。在知識經濟時代中,人力資源在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中處於核心地位。傳統的業績評價方法受到批評的原因之一在於忽略了對員工的生產技術水平、勞動積極性以及培訓情況等方面的評價。如果企業員工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積極性不高,在公司中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這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整個企業的經營業績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4.創新能力。前已述及,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管理重心正由實物資本轉向技術、知識、人才等無形資本,因此在評價企業經營業績時應該關注企業的諸如市場價值、品牌價值、新產品的開發能力等非財務性指標。其中創新能力是指企業在開發和創造適應市場需要的新產品方面的能力。
5.顧客滿意程度。該因素指的是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能夠不斷地滿足消費者日益變化的消費需求,不僅僅是在質量上,更重要的是在花色品種等其他方面。
三、不同階段應採用適宜的評價指標
一個典型的工商企業生命周期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創業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和衰退階段。由於企業的這四個階段具有不同的特點,其財務目標也可能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評價企業的經營業績時,應該結合企業其時所處的階段進行正確評價。一般而言,應該是不同階段應採用適宜的評價指標:
1.當企業處於創業階段時,非財務事項,例如開發新產品,設立組織機構,可能比任何財務性指標更為重要。在企業創始階段,如何以有限的經濟資源占據市場上的有利地位通常是最重要的關鍵因素。因此,銷售收入的增長以及營業活動現金流量,通常經其它的財務性業績評價指標顯得更重要。
2.在企業進入成長階段時,雖然仍應該注意銷售收入的增長,但同時也應該考慮企業的盈利率與資金管理效率(如ROI), 以求得收入與報酬率之間的平衡。當資金變得越來越容易取得時,營業活動現金流量也變得相對不重要了。
3.當企業步入成熟階段時, 其主要考慮的是資產與股東權益的ROI,只有仔細地運用資產及相關的現金流量,注重盈利率,才能獲得較高的報酬率。在這一階段,企業的經營者必須監控所有的財務性評價指標,企業才可能保持活力,免於老化。
4.當企業步入衰退階段時,現金流量就變得再度重要了,企業經營者必須仔細地評價各項有利於增進企業獲利能力的投資,以獲得最大的資產報酬,長期性的財務性績效指標例如ROI 或剩餘盈餘則相對的變得較不重要。
四、主要經營業績評價辦法與模型概述
(一)斯特恩·斯圖爾特咨詢公司(Stern Stewart & Co.)的EVA系統EVA是一種管理績效財務評定方法,默頓·米勒(Merton H.Miller)和弗蘭科·莫迪里阿尼(Franeo Modigliani)把微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第一次應用於公司財務,把企業的經濟模型和NPV作為評價投資項目的工具,並且提供了一個理論框架,以便把EVA作為一個度量業績的指標和建立激勵制度的基礎,以使管理者的行為與股東的利益相一致。喬爾·斯特恩(Joel M.Stern)和G·班納特·斯圖爾特(G.Bennett Stewart)將該理論突破並加以完善,表述成一個容易理解的體系,以便於管理人員用來指導公司的資源配置。這就是目前國內外廣泛流行的美國紐約斯特恩·斯圖爾特咨詢公司所提出的EVA業績評價與激勵系統。EVA的基本原理是指稅後經營利潤再減去債務和股權的成本。剩下的利潤可能超過或者少於全部資金的成本,而這才是這些資金在給定時間內創造的利潤,這部分利潤也就是剩餘收入或經濟利潤。其基本計算公式為:EVA=NOPAT-C%×TC。其中,NOPAT是稅後凈經營利潤,C%是資金成本系數,TC是使用的全部資金。
EVA指標首先在美國得到迅速推廣,以「可口可樂」、「AT&T」等公司為代表的一批美國公司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嘗試將EVA作為衡量業績的指標引入公司的內部管理之中,並將EVA最大化作為公司目標。九十年代中期以後,在上述公司成功經驗的示範效應下,許多大公司也相繼引入了EVA。目前,EVA已經被「可口可樂」、「西門子」等全球400多家公司所採用,美國《財富》雜志稱EVA為當今最炙手可熱的財務理念。同時麥肯錫、畢馬威等管理、會計咨詢公司也開始提供EVA咨詢服務。EVA還受到高盛、CS第一波士頓等投資銀行的分析家和基金經理的歡迎,認為用未來預期EVA解釋公司股票價格比每股收益或凈資產收益率好,希望根據EVA投資來賺取超額收益。
與傳統的績效評價體系相比,EVA具有鮮明的特點和明顯的優越性:EVA不受公認會計准則的限制,其使用者可以根據需求做出適度調整,以獲取相對准確的數據,從而降低了會計准則引起的經營績效扭曲現象;EVA將業績評價與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目標聯系起來,使管理者的利益與股東的利益在矛盾和協調中取得一致,也克服了經營者的利潤粉飾行為;EVA提供了資本市場對企業的評價、企業內部的資本預算以及管理者績效評估的測定和分析工具,從而將不同資本規模、不同資本結構、不同經營風險的企業放在同一起跑線上進行業績評價;由於EVA指標體系涵蓋了各個管理層次,這使得公司的經營管理活動能夠很好地將各個部門長、中、短期的目標有效地結合在一起,使得管理與決策更加科學;EVA的管理強調權力的有效分散,可以避免控制層次過多帶來的弊端,同時促進組織結構「扁平化」,增強組織及其經營管理的靈活性,提高管理、決策的效率與有效性。因此,EVA系統作為一種有效的業績評價工具在美、英等國備受關注。但EVA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其本身也存在著一些局限性:計算EVA所進行的必要調整可能並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EVA評價方法過分強調了經營成果的業績,並主張將EVA作為決定企業管理者與員工報酬的唯一指標,這樣單純地運用EVA指標也常常難以識別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同時,EVA是一種財務指標,缺乏對非財務指標的重視。
(二)卡普蘭和諾頓的平衡記分卡美國著名管理會計學家、哈佛大學教授的羅伯特·卡普蘭(Robert Kaplan)和復興方案國際咨詢企業創始人兼總裁戴維·諾頓(David Norton),在總結了大型企業的業績評價體系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於1992年首先提出了平衡記分卡。它是通過建立一整套財務與非財務指標體系,將公司的戰略轉化為具體目標和業績指標,對企業的經營業績和競爭狀況進行綜合、全面、系統地評價的一種業績評價方法。
據Gartner Group的調查顯示:在《財富》雜志公布的世界前1000位公司中,有70%的公司採用了平衡記分卡系統。像Champion International,AT&T,AUstate和Apple Computer通過使用平衡記分卡,將經理層的注意力集中在逐月和逐日的行為項目上。從平衡記分卡的評價指標體系來看,它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財務(Financial)、顧客(Customer)、內部經營流程(Process)、學習和成長(Learning and Growth)。財務維度,平衡記分卡要求根據企業所處發展時期或階段的不同,相應地選擇財務業績計量指標,包括利潤、投資回報(ROI)、經濟增加值(EVA)等。此處所指的財務指標是一種綜合指標,其他三個方面的改善必須反映在財務指標上。從這一意義上看,財務方面是其他三個方面的出發點和歸宿。顧客維度,企業以顧客為中心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必須把顧客方面核心的衡量指標,包括顧客滿意度、新顧客贏得率、顧客回報時間、顧客利潤、老顧客留住率以及目標市場份額等。這些指標可以系統地反映企業在市場中為客戶提供了什麼樣的價值,處於什麼樣的競爭地位。內部經營流程,內部經營流程是指企業以顧客需求為起點,投入各種原材料到創造出對顧客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的一系列活動。內部經營流程是企業改善其經營業績的重點,顧客滿意度、股東價值的實現都要從內部經營流程中獲得支持。主要包括產品設計、產品開發、售後服務、生產效率、產品質量等指標。學習和成長,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人才、信息系統和組織程序。強調員工的能力是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的結果。為了適應新的挑戰,不僅職工必須通過不斷的自身學習和組織學習提高業務素質,而且企業管理當局也必須加強對員工的技能培訓,改善企業內部的信息傳導機制,激發員工的積極性,促進企業的學習與成長。這一維度包括的指標主要有雇員能力、組織適應變化的能力等。
平衡記分卡的其四個方面並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根據企業的總體戰略,由一系列因果鏈貫穿起來的一個整體,展示了業績和業績動因之間的關系,而確認並有效地管理這一因果關系是平衡記分卡的主要特徵。四個視角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每一個視角不僅包括具體的目標,而且包括為達到每一目標而的評價方法。而這些目標與評價方法的構建,是在公司遠景和戰略框架的統領下完成的。平衡記分卡具有明顯的優點,表現在下三個方面:一是實現了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的有機平衡;二是實現了戰略目標的管理,並進一步將戰略目標進行戰術轉化;三是實現了不同業績評價角度間的緊密聯系和有機地融合,共同支持企業的戰略。然而,平衡記分卡也同樣存在局限,非財務指標難以量化,如學習、成長與創新都是很寬泛的概念,涉及企業生產經營的各方面,單獨界定一個方面比較困難的。作為一種新的績效考核體系,平衡記分卡的實施可能會遇到各業務部門對採用新的績效考核體系的抵制(組織變革的阻力),此外還會遇到非財務指標不能和經營成果緊密結合,各利益主體對財務指標的看重所帶來的壓力等問題。由於四個維度未能包括公司實際經營活動的所有方面,供應商、社區、政府等重要利益相關者的作用未能在其中得到反映,同時,目標多元化也不利於企業果斷地制定決策。
Ⅷ 研究現狀與存在問題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三下」採煤(建築物下、鐵路下、水體下採煤)引起的岩層移動、地表沉陷以及對其引起的上方地表建(構)築物的破壞方面已經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對老采空區的穩定性及活化規律的研究較少。采空區的活化與穩定性與各種地質因素及非地質因素有關,其穩定性研究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問題。比較傳統的研究方法是從岩體的力學特性以及應力分布入手,研究塌陷的分帶性、地表移動變形計算、移動速度和移動過程的持續時間、觀測網的設置、岩移的觀測方法、原則以及破壞機理等,對於後期的位移預測多是採取探討的計算方法。以前對於采空區的移動變形預計,較常用的是定性分析的方法,主要分為采空區頂板穩定性分析和采空區上方地基穩定性分析。對於煤礦采空區的治理,可分為採煤過程中的治理和採煤後的治理。目前針對采空區的治理研究,一般指的是對採煤後的老采空區。因為在有建築物存在的煤炭儲層區域,開采過程中一般都要求有相應的防護措施,直接迸行處理的不多;而在煤層采出之後,由於地面沉降或者人類活動,並需要在其上部修建必要的建築物或構築物時,比如高速公路、鐵路等,采空區所處地基不可避繞,或者採取避繞法時不夠經濟,因此,不符合工程穩定性要求的采空區就需要迸行處理。
采空區迸行地基處理,是為了預防和控制地表殘余沉降變形,保證上部建築物的安全。根據采空區治理規模及實用情況,目前國內外的研究處理手段可總結為4 種[5~27]:全部注漿充填采空區支撐覆岩,以徹底消除地基沉陷隱患,採用注漿充填、水力充填和風力充填等。如孫忠弟等[5]對采空區迸行了系統性的研究,並編寫一部有關采空區治理的專著。張志沛[7]對山西省很多采空區迸行了治理試驗,取得了關於采空區勘察設計、施工等諸方面的寶貴經驗,隨後迸行了山西省平定縣壽陽—西郊段冶西聯營煤礦采空區的注漿充填治理工程,為今後類似工程起著積極的借鑒作用;局部支撐覆岩或地面構築物,減小采空區空間跨度,防止頂板的垮落。常用的方法有注漿柱、井下砌墩柱和大直徑鑽孔樁柱或直接採用樁基法等;注漿加固和強化采空區圍岩結構,充填采動覆岩斷裂帶和彎曲帶岩土體離層、裂縫,使之形成一個剛度大、整體性好的岩板結構,有效抵抗老采空區塌陷的向上發展,使地表只產生相對均衡的沉陷,以保證地表構築物的安全;採取措施釋放老采空區的沉降潛力法,在采空區地表未利用前,採取強制措施加速老采空區活化和覆岩沉陷過程,消除對地表安全有較大威脅的地下空洞,在沉陷基本穩定後再開發利用該地基,常用方法有堆載預壓法、高能級強夯法和水誘導沉降法等。
關於采空區變形破壞及治理,杜甫志[28]、鄧緒雲[29]等介紹了采空區穩定性治理在工程上的應用。羅一忠[30]等從安全形度對采空區圍岩失穩的事故致因機理迸行了探討,將人工智慧中的神經網路技術用於大面積采空區失穩辨識研究;來興平等[31]研究了采空區穩定性非線性監測監控技術問題,將非線性穩定性理論應用在采空區圍岩失穩的預測,並迸行了采空區非線性動力失穩的計算機數值模擬研究;馬金榮等[32]提出了煤礦采空區場地建築適宜性工程地質研究方法;郭廣禮[33]等研究了老采空區上方建築地基變形的預測方法、介紹了地基處理注漿技術等;金太平[34]、楊雙安[35]、劉著華[36]等研究了采空區及塌陷區的探測方法;隋旺華[37]對岩體移動變形破壞規律、淺部采空區上岩體內應力分布及它們與工程地質的條件關系迸行了研究;顏榮貴[38]完成了概率積分法完整封閉的體系,把變形預計從地表二維問題推廣到三維問題,從地表到岩體內部,從地下開採到地表露天開采,並提出了解決采礦地表大型工業建築這一課題的研究思路、方法、方案及措施,並應用到具體的工程實例中;姜德義[39]從岩鹽溶腔穩定性動力分析中用突變理論研究岩鹽單井溶腔頂板、連通井頂板穩定性及井組間礦柱失穩的臨界條件及突變時的突跳和能量釋放,以深入了解頂板岩體運動過程和礦柱失穩的發展過程;潘岳[40,41]、李江騰[42]等應用尖點突變理論對礦柱非穩定系統迸行了探討,導出礦柱變形突跳量和能量釋放表達式、失穩的充要條件;郭文兵、鄧喀中[43,44]等應用突變理論建立了條帶煤柱破壞失穩的尖點突變模型,導出了條帶煤柱破壞失穩的充要條件表達式,並考慮了地下水對條帶煤柱穩定性的影響,認為地下水的作用會降低條帶煤柱的穩定性。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運算速度的提高,數值模擬方法有了很大的迸步,應用越來越廣泛,已經成為岩石力學研究和工程計算的一種重要手段。然而,盡管數值計算的方法及理論越來越完善,但也並不能完全適應復雜的工程地質條件,從而使計算機模擬定量結果只能作為定性或定量評價的參考。現在的數值模擬方法主要有離散元法、有限差分法、有限單元法、半解析法、邊界元法以及上述各種方法的耦合。國內外已經有許多比較成熟的可用於岩土工程分析的有限元計算軟體,如SAP、ADINA、NCAP、FLAC、ANSYS、UDEC等。有限單元法與邊界元法類似,目前用於地表沉陷分析的有 S.L.Crouch 等提供的TWODD、TWODI、TWOFS程序及E.Hoek等研究的二維線彈性程序,而且已經有應用邊界元法迸行三維非線性分析裂隙及斷層、蠕變岩體等研究的報道。離散單元法適用於節理岩體的分析,並能夠模擬采動破碎的岩體,其在采礦工程中得到了一定的應用。目前,二維離散單元程序已很成熟,三維問題的研究也迸展很快,FLAC3D是由美國ITASCA公司開發的顯式有限差分數值計算程序,近年來應用比較廣泛,適用於模擬大變形。封雲聰等[45]利用有限元迸行采空區應力分布的計算;成樞[46]對岩層與地表移動數值迸行了分析;郭倉[47]等利用FLAC3D對不同采留寬條帶煤柱的豎直應力分布和地表最大下沉值迸行研究;謝和平[48]、李治國[49]等利用FLAC3D對采空區穩定性迸行數值模擬計算與分析,並探討了在采空區上方迸行建築的方法以及在工程上應用的實例。
騰永海[50]以建築物荷載的影響深度、采空區裂隙帶發育高度不互相重合來判斷采空區地基的穩定性;余學義[51]、童立元[52]、李鳳玲[53]、宋金棟[54]、何志攀[55]等著重對采空區剩餘變形對高速公路的影響迸行了預計分析,並對高速公路與下伏采空區相互作用分析理論及其采空區處理技術迸行了系統的研究;高文龍[56]對采空區特高壓輸電桿塔的穩定性迸行了研究;馬超[57]等在煤礦開采沉陷理論的基礎上,對影響塌陷面積的主要因素迸行了深入分析,導出了塌陷面積和萬噸塌陷畝數的計算公式;陳海波等[58]研究了電力勘測中采空區架空送電線路塔基穩定性問題。
美國各主要採煤州都成立了處理采空區沉陷問題的專門機構,並有專門處理采空區地基的岩土公司,主要為對采空區迸行處理並建設建(構)築物。根據文獻[ 59,60] 的分析可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西部城市園林學院用大容量注漿法處理了幾座建築物下的采空區並控制了其沉降,懷俄明州、西弗吉尼亞州為了控制大面積采空區上方地表沉降,採用了注漿處理的措施;前蘇聯地質注漿專業公司也曾用過注漿法,處理了瓦赫魯舍夫礦的下伏采空區。20世紀80年代,英國、德國、波蘭等國的一些學者,相繼研究了采空區等地下空洞對公路的危害性問題,如Jonee、CJFP[61,62],Sargand Shand M[63]等,但成果零亂不系統。國外采空區穩定性問題大多數是針對局部開採的廢棄礦區,研究方法缺乏較深入系統的理論研究,主要採用調查統計方法。採取的處理措施包括採用灌注漿法、深樁基局部支承覆岩、全部充填采空區支承覆岩、水誘導沉陷法等,處理後的地面主要用於開發建設居民區等。
無論國內外,上述研究均基於「三下」(建築物下、水體下、鐵路下)採煤或煤炭采出後采空區圍岩僅受岩移作用前提下迸行的,而地下煤炭采出後經過一段時間采空區上覆岩層形成相對穩定的結構,並處於相對平衡狀態,但采空區常常會充滿大量積水,這些水對上覆岩層及附近煤柱的力學特性均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並誘發已經處於相對穩定的上覆岩層及地表再次發生不同程度的冒落與塌陷,而對於淺埋煤層的老采空區,在大氣降水或地下水影響條件下及地表列車荷載共同作用下淺伏采空區變形破壞問題的系統性研究較少。
因此,本研究以穿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礦區某鐵路為背景,通過理論分析、室內的實驗研究及相似材料模擬試驗、數值模擬等方法,對水及列車荷載作用下淺伏采空區變形破壞迸行深入系統的探討。
Ⅸ 論文研究存在的問題怎麼寫
(一)選題把握不準
選題是確定畢業論文研究的方向,是畢業論文寫作的第一步。即使教學學院給提供了一些參考選題,但學生在選題時仍有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追求熱
點,對葯品現代物流、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公立醫院改革、葯妝等興趣濃厚,選此類熱點課題的多,能夠創新的少;二是游離在所學專業或畢業實習之外,如在蘇州
禮來公司實習的醫葯貿易專業學生選題是「當前我國經濟形勢下的公路建設與發展」,在葯品經營企業倉庫實習的學生選題是「稅收政策與促進就業的思考」,在山
東步長制葯實習的學生選題是「目前我國發展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分析」等;三是理論性太強,選題難度太大,超出了本科生能夠把握的范圍,如在葯品檢驗所實習的
同學選題是「葯品供應保障體系構建研究」。
(二)拼湊現象嚴重
學生通過網路查找資料比較普遍,網路給學生帶來便捷的同時,也打開了惰性的方便之門。直接從網路上下載他人的文章當然是嚴令禁止的,但拼湊卻是屢禁不
止。一是拼湊法,從網路上下載幾篇同類型的論文,通過剪接拼湊成一篇論文,往往結構混亂,內容不完整,甚至自相矛盾;二是雷同法,幾個同學的論文題目略有
差異但內容雷同,甚至僅是順序安排上略有差異;三是穿越法,為通過文獻檢索方法核查,把不同專業師兄師姐或不同年度的畢業論文,稍作修改或拼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