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培養學生的文明禮儀的習慣
古話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禮儀是人類文明的基本要求,也是個體道德素質的外在體現,文明禮儀要注重從小培養,形成良好習慣。小學階段是進行文明禮儀教育的最關鍵的時期。因此,對小學生進行文明禮儀的養成教育至關重要。小學生的禮儀是在交往中養成的,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培養。禮儀是人類文明的標尺;禮儀是美好心靈的展現。如何在實際生活中向進行禮儀教育呢?我認為抓好小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養成文明的禮儀習慣
日常生活中小學生的文明習慣可以體現在文明的交往中,小學生在家做個好孩子孝敬父母,孝敬長輩;在校做個好學生,就要尊敬老師,團結同學。這些都是文明交往的表現。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現代文明的標志,而孝敬父母、尊敬老師又是一個小學生最起碼的道德要求。應當從小節做起,從很具體的見到老師、父母主動打招呼,幫助父母和老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逐漸養成講文明、懂禮貌的習慣 。
二、養成教育要從點滴抓起
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要求學生從小事做起。 《小學生日常規范》、《小學生守則》許多學生倒背如流,而隨地吐痰、隨手亂扔紙屑、果皮、塑料袋現象就發生在他們身上。每年的三月學雷鋒活動月,學校開展做好事活動。為什麼許多學生回到家裡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更不用說在社會上做好事了。所以,對小學生的養成教育要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佳境,需要從學生點滴的養成教育做起。比如說:見到垃圾隨手撿起來,上下樓梯輕聲慢步靠右行,見到教師要主動行隊禮問好,見到班裡不整潔就主動整理,上學衣冠整齊,佩戴紅領巾,上操、集會、放學站路隊要做到快靜齊。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實也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百尺高台起於壘土,質的飛躍量的積累,良好的道德素質建立在種種良好的道德習慣之上。
三、充分發揮教師的表率作用
教師是小學生的鏡子,教師的言行舉止無不影響著小學生。小學生對教師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們對教師的各種行為表現都認真地模仿和學習。因此,教師要樹立良好的禮儀榜樣,努力為小學生創設良好的精神氛圍。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要求學生做到的事自己也要做到,給學生起到示範作用。比如上課師生問好我始終堅持向學生問好,叫學生坐下時我都要說請坐。課間學生向我問好,尤其是每天早晨和下午上班都能看到值日學生戴著紅飄帶,頻頻的向老師行禮問好,禮儀非常規范,每次我都點頭或招手並向同學們問好。在上學的路上,見到我班孩子我都主動和他們打招呼。學生為我倒水,我感激的說:「謝謝!」望著乾乾凈凈的教室,我對同學們說:「你們辛苦了!」這種教育的效果勝過千言萬語。在教育教學中我注意儀表端莊,以身示範,學生在師生交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四、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進行養成教育
葉聖陶老先生說:「習慣在於教師的訓練和指導。」確實如此,良好的習慣不可能自發而成,必須經過指導和訓練。作為班集體組織,可以分層次、分階段、多類型地讓學生們在生動形象的活動中促進他們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作為一名班主任老師,我們應該有計劃地利用節假日開展教育活動。如,「教師節」開展尊師活動,「清明節」祭掃烈士墓活動, 「重陽節」到敬老院去看望老人等等。讓學生在真真切切的活動中自己感動自己,自己教育自己,這樣的形式比長篇大論的空洞的說教顯然效果要好。
五、養成教育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
文明禮儀教育,是一種養成教育。是通過教育訓練,持之以恆,使學生逐步形成文明的好習慣。教育過程中出現反復,也是正常的現象。教師應對學生充滿信心,抓反復、反復抓、扎扎實實,堅持不懈。利用班隊會講,放學路隊前提醒,出現不文明現象時,以點帶面進行教育。平時發現有禮貌的同學及時肯定,樹立典型,以他們的禮儀榜樣去影響其他學生。這樣學生就逐步形成文明禮儀的好習慣。
總之,小學生文明禮儀習慣的養成,不可能自發而成,必須經過指導和訓練,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培養。
② 平時你怎樣培養孩子的文明禮儀行為習慣的舉例說明
如何教孩子講文明懂禮貌是每個家長必須面對的問題,但經常由於一些家長沒有注意很多細節而導致孩子壞習慣的發生,如何教育教孩子講文明懂禮貌。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如何培養孩子文明禮貌習慣的相關內容。
如何培養孩子文明禮貌習慣
教你的孩子文明的習慣永遠不早,也永遠不晚。如何教育孩子懂禮貌講文明是每個家長必須面對的問題之一,良好的習慣是孩子所儲存的資本,會不斷增值。做父母的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有禮貌的小紳士、小淑女。
培養孩子多傾聽習慣。平時可以多提醒在別人說話的時候要注意多傾聽,不能大聲喧嘩、也不能中間插話打斷別人說話;平時和別人說話,要看著對方的眼睛,認真聽,不可隨意走開。
讓孩子懂得,這樣做是對別人的尊重,只有尊重別人,別人才可能尊重你。你可以選擇一些相關的動畫片之類的,或者說是圖書給幼兒自己觀看,讓他自己意識到要懂禮貌講文明。
做個熱情好客的小主人。如果家裡有客人來,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訓練孩子講禮貌。例如,在客人進門的時候,教寶寶甜甜地問聲好;大一點的寶寶,放手讓他擺水果拿飲料。
如果有小朋友來,提醒寶寶主動拿出自己的零食、玩具、圖畫書,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孩子有不文明行為時,父母需要及時進行批評,不能無視。
怎樣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
父母以身作則,當好榜樣
在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的同時,父母應該以身作則,當好榜樣。在為人處世時,時刻給孩子做出很好的表率,比如尊老愛幼等等,父母在孩子爺爺奶奶面前,不要數落爺爺奶奶的不是,更不能顯得不耐煩,或嫌棄老人不衛生;或者帶孩子出去玩時,製造的垃圾不能隨便丟棄等等。
增加親子閱讀的機會
家長最好給孩子准備個書櫥或者書桌,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進行親子閱讀,通過這樣的閱讀,能增進母子感情。而且多讀一些有關禮儀教育的書籍,像那種帶有繪畫的繪本等,對提高孩子的禮儀常識很有幫助,在孩子看時,家長可以在一旁進行仔細講解,比如公共場合就餐不大聲喧嘩;碰到長輩及時問好;怎樣幫助有困難的小朋友等等。
多帶孩子進行日常實踐
在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時候,最好多帶著他去參加實踐,畢竟實踐才能出真知,比如帶著孩子去公園遊玩時,看到干凈的地面有一個塑料袋,父母應該引導孩子撿起來扔到垃圾桶里;再比如等公交車時,自覺排隊有序上車不擁擠等等。都是很好的實踐禮儀教育的。
怎麼使孩子懂禮貌
首先要學會「打招呼」。與人打招呼雖然是很簡單的事,但是要讓孩子養成這一習慣卻是不太容易的。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給孩子輸入這一意識,讓孩子自主意識上能夠做到主動與人打招呼。
父母以身作則,禮貌待人。一個有禮貌的父母才能教出懂禮貌的孩子,父母千萬不能忽視自身的影響作用,自己的言行舉止都在無形中熏陶著孩子。所以,父母要從點滴小事做起,為孩子樹立一個懂禮貌的好榜樣。
教孩子正確使用禮貌用語。在生活或游戲中,父母都可以抓住一切機會教孩子正確使用禮貌用語,例如游戲的時候,讓孩子對小夥伴說:「你好,小汽車請給我玩一會,好嗎?」;如果小夥伴給了以後。
讓孩子學會說「謝謝」;玩耍結束後,要跟小夥伴說「再見」。父母要讓孩子明白,禮貌用語是日常交流的一部分,不論在家裡還是在外面,都要正確地使用禮貌用語。
孩子有不文明表現時,要及時糾正。孩子接觸的環境和事物不一定都是正面的、良好的,由於缺乏判斷力,有時也許會沾染上一些不文明的習慣,所以這就要求父母幫助孩子來甄別,摒棄不良言行。
對孩子的禮貌行為要及時表揚鼓勵。孩子有講文明、懂禮貌的行為,父母需及時地給予表揚和鼓勵,而且要讓孩子明白為何受到表揚,並強化自己的禮貌言行,堅持下去。
怎樣讓孩子成為受歡迎的人
有的父母怕孩子單獨外出會闖禍,而嚇唬孩子,孩子變得膽小,怕見生人;有的父母怕孩子外出受到別人的欺侮,怕吃虧、學壞,認為還是關在家中好;有的怕孩子與人接觸傳染疾病,情願將孩子閉門獨處。
事實是,只有與不安全的陌生人交往才是不安全的。所以父母應該創設外出活動和與人交往的條件,放手鼓勵孩子和周圍的小朋友玩耍,讓孩子在和陌生的小朋友的交往中自然地提高交往能力。
譬如:和經常左鄰右舍打個招呼,問個好;和熟悉的、性情溫和的、年齡稍大幾歲的小朋友一起游戲;再慢慢過渡到走親訪友,去公園和同伴嬉戲,利用乘車、和陌生人接觸等。
3至7歲的孩子完全可以在父母的引導下購物。例如讓他買自己喜歡的小玩具、小卡片、文具、零食等。孩子在與售貨員交流的時候,也學習了與人溝通的技巧。
如果孩子一開始有困難的話,媽媽可以在一邊鼓勵,教孩子說「請售貨員阿姨拿一下那個玩具狗」、「請問要付多少錢」、「謝謝」等話,漸漸地讓孩子自己能開口說。
③ 尊重老師講禮貌的教案
如下: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能夠認識到尊敬師長和禮貌待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繼承和發揚。
2、生活中待人接物有禮貌。
情感態度:
1、懂得講文明有禮貌是做人的基本品德,是社會交往的需要,是尊重他人的表現。
2、尊敬師長、待人以禮,願意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對不講禮貌的行為感到羞恥。
二、教學方法:
過程與方法講故事、看圖片、舉例子。
資源故事:《程門立雪》。
三、教學重點
能夠在日常行為中做到尊敬師長、待人以禮。
四、教學難點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懂得禮貌待人的意義,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
五、課型
新授課課時1課時。
六、教學過程
搜禮大行動:
反思一下自己在與人交往中的行為舉止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以及有哪些需要改進的?
七、結束語
一個友好的眼神,一個舒心的微笑,一個得體的舉止,我們並沒有因此而失去什麼,卻在內心洋溢起一種美的享受。謹以此語與大家共勉:禮貌是一件漂亮而得體的衣服,穿上它會使你更加美麗。讓我們用禮貌裝扮我們的生活,那時,我們的生活會更加美好。
④ 家庭教育中怎麼培養孩子文明禮貌良好習慣
文明禮貌是一個人思想修養和道德情操的表現,也是一個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一個
國家良好社會風尚的反映。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對他們進行文明禮貌教育,使他們養成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這不僅是學校教育的要求,也是我們每一個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應承擔的重要責任。作為父母,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講文明、懂禮貌、受人歡迎的人。但是,一個人的文明禮貌習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後天的教育培養中逐漸形成的。孩子年紀小,可塑性強,正是培養他們形成文明禮貌習慣的有利時機。家長應在思想上引起重視,加強教育,精心培養,使孩子從小養成文明禮貌的好習慣。
1.要養成孩子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每一個人都免不了要與別人交往,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應該有一定的准則,而文明處事、禮貌待人,就是其中的一條重要准則。家長應有意識地教孩子掌握一些與人交往的必要知識,使孩子養成文明處事、禮貌待人的良好習慣。例如,對同學要友愛團結,互助
謙讓,不打架相罵,不欺侮弱小,不說粗話臟話;對父母師長要尊敬愛戴,主動稱呼,幫助長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使性子,不耍脾氣;家裡來了客人,主動問好,不冷漠無情,不借故喧鬧;當別人工作或休息時,要保持安靜,輕步進出,不喧嘩、不吵鬧;借別人的東西要事先得到允許,用過後要及時歸還,不隨意損壞,
不亂扔亂丟;當別人有困難時,要主動關心,熱情幫助,不能視而不見,漠不關心等等。
2.要養成孩子使用文明禮貌語言的習慣。文明禮貌語言,不僅反映了一個人的精神面貌,而且反映了一個人所受的教養。人們在相互交往時,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禮遇,而不願意受到粗俗的對待。家長要通過教育,使孩子從小養成使用文明
禮貌用語的習慣。如稱對方為「您」;要求別人幫助時用「請」;接受幫助後說「謝謝」;當別人表示謝意時說「不客氣」;無意中碰撞了別人就主動道歉,說「對
不起」「請原諒」;被撞時說「不要緊」;早上與人見面時說「您早」;平時見面說「您好」;告別時說「再見」等等。特別是要教育孩子不說粗話、臟話,並要以
說這樣的話為恥辱。
3.要養成孩子遵守社會公德、遵守社會秩序的良好習慣。每一
個人都生活在社會現實中,與家庭、學校一樣,社會也有自己的規則。只有遵守社會的規則,我們這個社會才能達到文明的水平。如果大家都不講道德,不守規矩,那我們這個社會就不可能有安定團結的良好局面。孩子正處在道德意識的萌芽階段,家長應抓住時機,對孩子進行社會公德的教育,使孩子養成遵守社會公德和社會
秩序的好習慣。例如,要教育孩子保護環境,愛護衛生,不隨地吐痰,不亂扔紙屑果皮;教育孩子愛護公物、珍惜公共財產,不損壞桌椅板凳,不採摘花草樹木,不在牆壁、黑板和文物古跡上亂塗亂畫;要求孩子遵守公共秩序,不在公共場所奔跑嘻鬧,不在馬路上隨意行走等。
要使孩子養成文明禮貌習慣,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用自己的模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如果做不到這一條,一切文明禮貌習慣的養成,都將成為一句空話。
⑤ 文明禮儀養成教育活動包括哪些
在我校進行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就是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相處」,教學生學會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具有現代文明內涵的社會生活規范,培養學生具有高雅、得體、大方、文明的涵養,它包括文明行為、文明習慣、文明語言、文明衣著,禮貌修養,乃至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等。我們將學習禮儀、實踐禮儀、展示禮儀和宣傳禮儀貫穿於整個主題宣傳教育實踐活動的全過程。
(一)學習禮儀
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與自己日常生活和學習密切相關的校園禮儀、家庭禮儀和社會禮儀等方面的知識,通過自學我校的《文明禮儀行為規范》校本課程,提高學生自身素質。
(二)實踐禮儀
讓每個學生都廣泛參與到主題宣傳教育活動中來,在參與和體驗中成為文明禮儀的宣傳者、實踐者、示範者。各班級開展系列活動,促進禮儀學習,評選文明禮儀標兵。
(三)展示禮儀
通過開展校園禮儀知識競賽、演講比賽,講身邊發生的禮儀故事,評選班級各項「禮儀之星」活動,展現學校在教育實踐活動中的階段性成果。
(四)宣傳禮儀
通過校本課程培訓文明禮儀宣傳員,面向家庭、社會進行社會禮儀知識的宣傳,營造手拉手、共創文明校園的良好氛圍。
五、實施過程
以校園禮儀為重要內容,以校本課程為線索,以禮儀、禮貌、禮節教育和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為重點,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禮儀行為。我校要依託學校文化建設的平台,策劃、養成、固化學校文明禮儀,使學生逐步養成富有學校特色的文明禮儀規范。
⑥ 如何對一年級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
第一步:分析學生的情況。一年級學生剛上學,更應該注重培養塑造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還要讓學生知道怎樣規范自己的行為、適應學校的生活,確保學習任務的完成。
第二步:計劃都要規范學生哪些方面。可根據下面方面進行規范:
見面禮儀:
(1)遇見校領導、老師主動敬禮打招呼「您好」或「老師好」;遇到同學打招呼或點頭微笑。
(2)碰到外校老師來學校主動歡迎:「老師好。」
(3)遇見其他客人、家長來校時主動歡迎:「您好。」
2.課堂禮儀:
(1)上課之前准備好上課需要用到的東西,整齊的擺放在桌子上。
(2)老師進門要集體起立齊聲說「老師好。」
(3)上課時要專心聽講,不大聲說話,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
(4)下課時或走廊遇到老師時要讓老師先走。
(5)遲到了要在門口喊「報告」,方可進入教室。
3.課間禮儀:
(1)不大聲說話、喊叫、尖叫,不罵人。
(2)右側輕聲慢步,不追逐、奔跑、推人和打鬧等。
(3)講衛生,不隨地扔垃圾、隨地吐痰等。
4.交往禮儀:
(1)別人說話時不要隨便插嘴,等別人說完話自己在說。
(2)樂於助人,幫助同學等。
(6)文明禮貌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交通禮儀
1、走路時做到雙目向前平視,步幅適當,停步、拐彎、上下樓梯時,從容不迫,控制自如。
2、騎車時遵守交通規則,進入學校或單位大門時主動下車,在行人多的地方推車行走。
3、騎車時不勾肩搭背,不相互追逐,不曲折竟駛。
4、假若不小心撞了他人,要主動道歉。
5、乘車時遵守秩序,讓車、讓座,下車時及早作好准備。
6、問路時先用禮貌語言打招呼,如「勞駕」、「請問」等。
7、詢問前要禮貌稱呼對方,如「阿姨」、「叔叔」、「小同學」等。
8、發問時用請求語氣,事後誠懇致謝。
⑦ 家庭教育中進行學生文明禮儀培養的策略是什麼
家庭教育中進行學生文明禮儀培養的策略是文明禮貌教育,文明禮貌是作為社會一員,立足於社會生活必須遵守的基本行為規范,只有遵守這種行為規范才能在社會生活中游刃有餘,為大家所接受和認可。父母都希望孩子成為講文明、懂禮貌、有教養的人,為大家所認可和喜愛的人,這就需要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進行文明禮貌教育。
對孩子進行文明禮貌教育,要從衣食住行各方面進行,寓教於日常各種事件之中,同時又要做好榜樣,注意自身的文明禮貌習慣,以免造成不良示範。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父母要注意第一次教育。當孩子第一次做出禮貌之舉或不禮貌之舉時,一定要多加註意,及時予以表揚或批評,強化孩子的良好表現。文明禮貌教育不是系統性的教育,它是依託於人們日常生活的各種小事的規范教育。父母在對孩子進行這方面教育時,要把握日常生活的各種小事,如:衣著得體、見面問好、乘車讓座等等,在小事中把文明禮貌規范傳授給孩子。
⑧ 怎樣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
導語:一個人都需要有教養,無論大人還是小孩。教養來自於很好的門風也就是家風,也是從小需要培養的,耳濡目染的,有父母的長輩的言傳身教,也有在家庭里的潛移默化,比如說文明出行,說話要有教養,做事要文明,不亂扔垃圾。
重點提示:言談舉止,接人待物是一個人外在教養的體現,小朋友從小就應該培養文明出行,說話有教養做事要文明,在外面不隨地扔垃圾,這些基本的禮貌以及禮儀和生活常識對於人的一生都是很有用的,小朋友從小學著做可以事半功倍,伴隨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