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布魯納倡導的教學方法是

布魯納倡導的教學方法是

發布時間:2022-04-23 15:52:20

⑴ 布魯納發現教學法是什麼

發現教學法是指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學生通過對一些事實和問題的獨立探究,積極思考,自行發現並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教學方法

它是以青少年兒童的好奇、好問、好動的心理特徵為依據,引導學生圍繞一定的問題,根據教師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使他們自己成為知識的積極發現者,而不是知識的消極接受者。

布魯納認為發現法有如下優越性:

(1)能提高學生的智慧,發揮學生的潛力。

(2)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內在動機,增強自信心。

(3)能使學生學會發現的試探方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發明的態度。

(4)由於學生自己把知識系統化、結構化,所以能更好地理解和鞏固學習的內容,並能更好地運用它。

⑵ 布魯納所倡導的「發現學習」的教學方法是一種什麼為主的教學方法

當然是以學生自主發現為主的教學方式,不同於以往的老師教 學生學的接受是學習,但是發現學習太浪費時間了.不如接受學習的效率高

⑶ 布魯納對發現教學的教學設計提出的四項原則是什麼

布魯納對發現教學的教學設計提出的四項原則:
1,教師要把學習情境和教材性質向學生解釋清楚.
2,要配合學生的經驗組織教材.
3,要根據學生心理發展水平安排教材難度與邏輯順序.
4,確保材料難度適中,以維持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材料太容易,學生缺乏成就感;材料太難,學生容易產生失敗感。

⑷ 傑羅姆·布魯納的教學理論

布魯納認為,一個教學的理論應包括五個主要的方面: 布魯納認為,教學要著重考慮學生在學習中的意向和目標針對性,要把學生的技能轉變成他們自己的智力活動的安排。這就是說教學的內容要與學生的求知慾望相關聯,要把所教的東西轉變成學生所求的東西,把教學的過程轉變成學生主動求知的過程。教師要善於把所教的知識轉換成與學生的思想規律有關聯的知識,變被動的教學過程為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為使學生主動地學習,教師必須和學生共同參加教學過程。教學應該使學生們親自去掌握他們試圖掌握的東西,以及讓學生親自了解他們要取得怎樣的進步。按照布魯納的思想,教學應該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學習。當學生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學習時,他也就學會了怎樣去學習。一旦學生掌握了一種學習方法,他就會在尋求知識的過程中,改變他們接受新知識、研究新情況的方法。一個有效的學習方法,不但能使學生學習手頭的材料,而且能使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教師的教學要滿足學生在學習和解決問題時所需要探究的種種可供選擇的方法。這樣才能使教學轉變成每個學生都主動求知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採用與學生交換意見的方式,使討論成為教學中傳達思想感情的工具。教學不能要求每個學生始終學習同樣的東西,也不能一直採用同樣的教學方式,按照自認為十分圓滿的方式去進行每一次教學。
總之,布魯納認為,所謂學習的最佳經驗就是把教師要教的知識轉變成學生主動探求的東西,並且按照學生自己選擇的方法去學習他們想要得到的東西。使學生既獲得知識,又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 布魯納指出,教任何一個學科,或者教妊何一組有關聯的學科知識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理解題材的結構。每門知識都具有一種層次的結構,它通過每個人的編碼系統而被接納,又可以通過三種再現模式的每一種模式表現出來。
布魯納認為,教師的任務就是教學生採用一定的編碼方式掌握知識的結構。那麼,什麼是最佳知識結構呢?布魯納認為,要使教學真正達到目的,就必須使學生在某種程度上獲得一套概括了的基本思想或原理。這些基本思想或原理,構成了一種對理解來說是最佳的知識結構。因此,教學不能為任何事物而教每個事物.而要使學生掌握概括了的基本思想或原理。
一門知識的價值在於它簡化資料、產生新的命題和能夠增加熟練使用它的能力。因此,教師和課程編寫者的創造性任務就是把知識或命題轉化成適合於掌握它的學生的智力程度.以便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這些知識。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布魯納主張,要按照最好的編碼系統.提示各種各樣的題材,以便保證最大的概括能力。按照布魯納的觀點,一種知識概括得越好,或者一種編碼系統越概括.它對學習者就越有用。因為它可以減輕學習者記憶大量孤立的事實的負擔。
總之,按照布魯納的觀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學科的知識結構。最佳的知識結構是由概括了的基本思想或原理構成的。教學的任務就是把所教的知識轉化成最易被學生理解的形式,通過學生的編碼系統概括地接受這些知識。知識的概括性越高,對學習者越有用。 布魯納曾經一再指出:任何思想、或任何問題、或任何一種知識能夠用足夠簡單的形式描述,使任何特殊的學習者都能用一種可辨認的形式去理解它。因此,簡單地說,任何學科都可以用某種正確的和有用的形式,教給任何年齡的任何人。證明這一點的責任,既在那些學生身上,又在那些教師身上。說微積分在一年級不能教,這是不對的。關於微積分,有些有用的東西是能夠教的,並且對以後的學習有益處。根據這種思想,學校和教師的任務就是把知識轉變成各種年齡的學生都能夠理解的結構,並以一種最佳的呈現順序去安排這些結構。
布魯納的這種教學思想可以表現為以下3種具體的作法:
第一是螺旋式課程設計。這種課程設計是把某個社會認為值得它的成員經常關心的重大問題、原理和價值.也就是重要的基礎知識,轉化或改寫成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所能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去教給那些具有不同認知水平的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例如,中學物理課程中講授的杠桿原理,到高中物理課上概括為力矩的知識,到大學物理課上抽象為力的平衡知識。然而,它也可以簡化為幼兒園兒童的壓蹺蹺板的知識。這樣.同樣的知識原理.在幼兒園里,教師可以通過教給幼兒壓蹺蹺板來傳授這個原理;在小學生的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畫圖和簡單的乘除法算術計算來傳授這個原理;在初中的物理課上.教師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和簡單的代數方程來教會學生掌握這個原理;而在高中生的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有關的概念直接講述力的平衡原理;到了大學生的物理課上,教師可以通過微分方程直接論證力的平衡原理。這樣,同一個物理學知識可以轉換成各種不同的形式教給不同認知水平的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這就是螺旋式課程設計的具體形式。實際上,我們學習的許多科學文化知識都是以這種不斷循環上升的方式學來的。科普作家和科普工作者正是根據這個基本原理,把許多復雜高深的科學技術知識簡化成文化水平較低的普通大眾所能接受的形式普及給大眾的。這個原理也進一步說明,科學技術並不神秘和高不可攀,科學知識是與我們接觸的日常生活原理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科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科學是最簡單、最和諧的知識。按照布魯納的這種螺旋式課程設計,使我們的認識不斷深化,使我們的認識能力不斷提高,使我們習得的知識抽象又抽象,使我們的思維發展再發展。
第二,教師向學生呈現知識形式的策略目標必須適合於學生和知識內容的特殊表象形式。也就是說,當某種知識最適宜以形象的形式傳授時,我們便把它轉化成學生的形象思維所能接受的形式呈現給學生;當某種知識最適合在操作和活動中傳授時,我們便把它轉化成學生的動作思維所能接受的形式教給學生。教學正是遵循著這樣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即把知識轉化成為容易被接受的形式,以最通俗的語言教給學生。而不是把知識原封不動地教給學生,更不是把知識變成更復雜的形式或用最晦澀的語言去難為學生。一個再有學問的家長也不會通過講授語法來教他3歲的孩子說話。
第三,按照兒童智力發展的規律,用布魯納的話來說,就是三種再現表象的發展順序來合理地呈現知識的形式,是教師呈現知識形式的最一般的順序。也就是說,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過程要經歷從動作性再現表象經過喚象性再現表象到象徵性再現表象的順序,這個順序可以說是兒童開始學習的最好方法。更具體地說,就是根據兒童的認知能力水平來呈現相應形式的知識。幼兒時,在活動中學習知識;小學生時,通過形象的形式呈現知識;到了中學時,再通過象徵性再現表象系統接受抽象的知識。當然,動作性思維和形象性思維發展較早,應用它來理解知識更容易一些。因此,傳授知識的一般順序應該是動作的-->形象的-->抽象的。 布魯納把知識獲得的一切過程都看成是問題解決過程的例子.並將這個過程劃分為兩個步驟:一是根據所得到的感性材料到提出試驗性的假設,這是一種推理或直覺上的飛躍。這種飛躍是一個人把新來的信息和以過去經驗為基礎的內在世界模式相聯系而完成的。二是用更多的感性材料對試驗性假設作進一步的檢驗。如果兩者一致,這個假設就得以保持;如果不一致,就要改變假設使之與感知的事實相一致。這里所用的感性材料可以稱為暗示、線索、事例或實驗結果。假設可稱為同范疇的定律、原理或理論。內部世界模式可以稱作一般的編碼系統、表象系統、認知結構或者範例。
根據這種思想觀點,布魯納強調,為使學生產生這種有價值的直覺飛躍,教師應鼓勵學生們運用預感,並提出大膽的、甚至不大可能的思想。布魯納還指出,如果資料要得到有效地利用,必須把它變成學習者試圖解決問題的手段。因此,教學應當以使學習者或解決問題的人自己很有信心為目的。總之,布魯納提倡在學習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充滿自信地去進行發現學習,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有價值的頓悟。有利的家庭情況和學校氛圍將會使一些兒童比其他兒童成為更大的發現者。教師們應當力爭教導學生堅實地掌握他們的學科,從而促使他們成為自主的和自己開動腦筋的思考者,當他們的正規的學校教育結束時,他們將會獨立地繼續進行學習。
為了真正做到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布魯納還注意到,在教學中必須激發學生進行內在的問題解決,而不是外在的問題解決。所謂外在的問題解決,指的是學生們花費特別多的時間和努力去揣測教師想要的是什麼--並且通常斷定,教師所要的是整潔、或者是記憶、或者是在一定的時間用某種方式去做某些事情。而內在的問題解決則是指學生不僅把新知識和已有的熟悉的知識聯系起來,使之成為個人的知識。而且通過問題的解決,著手探索問題情境,從而參加到一種發明創造的過程。問題解決過程發展的下一步包括他感覺到的一個問題是:使學生認識到、在他現在對某項工作所做的和他想要做到的兩者之間存在著差距。
布魯納還指出:發動少年兒童學習和解決問題的每個成功的行動.往往有必要採取表揚和獎勵這種初步手段。但是,他同樣強調,最適宜的步調,需要把獎勵的作用逐步轉回到功課和學習者這兩方面進行。如果造成學生依賴獎勵而進行學習的情況,那在教育上是十分危險的。為了使學生用自我獎勵的作用來代替任何外來的獎勵,還必須讓學生了解到自己學習的結果。對結果的了解應當在問題將要解決,而當事人正在把嘗試的結果和他追求達到的某種標准進行比較的時刻。
綜合上述,布魯納主張在教學過程中要創造條件,採取有效的措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主的、積極的、真正有意義的思考,從而使學生的自主發現能力,獨立地解決問題的能力,乃至發明創造的能力得以提高或發展。將來離開學校時,能成為一個獨立地繼續進行學習、思考和發明創造的人。

⑸ 簡述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

(1)學習的實質: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
布魯納認為學生的學習並不是像行為主義心理學所指的那樣去建立一個「刺激-反應」的聯結,因為這種狀態下學生完全處於一種被動地位。而布魯納指出,學生的學生應該是主動的,是主動地在獲取知識。正如他提倡的「發現學習」,就是指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主動地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掌握知識。
(2)學習的過程:獲得、轉化、評價
獲得:學習活動首先是新知識的獲得。這類似於通常說的「理解新知識」。
轉化:運用各種方法將知識變成另外的形式,以適合新任務。這類似於通常說的「運用」。
評價:評價是對知識轉化或者運用的一種檢查。
(3)教學的目的在於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
布魯納主張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對學科結構的掌握。而他所謂學科的基本結構,是指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態度和方法。因此,各位考生在遇到題干中強調學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內容的教學時,也就可以推斷出這是考查布魯納的觀點。
(4)提倡發現學習
布魯納所提倡的發現學習就是指教師不再把知識以結論的形式直接給學生,而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己去發現問題、思考分析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從而在這一系列過程中發現需要掌握的知識。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所謂的發現,不只限於發現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的行動,而且還包括用自己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
(5)提出四大教學原則:
①動機原則:指教材內容的難度要有利於維持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不能太難或太簡單。
②結構原則。指教學內容的安排要考慮學生的知識結構。而布魯納認為任何知識結構都可以用動作、圖像和符號三種表象形式來呈現。
③程序原則。教材的難度與邏輯上的先後順序,必須針對學生的心智發展水平及認知表徵方式,做適當的安排。
④強化原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通過反饋使兒童知道自己的學習結果,從而強化有效的學習。

⑹ 現代教育史上提出結構主義學說並倡導發現學習方法的教育家是是

布魯納
關於發現學習,布魯納指出,"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都可以稱為發現學習。但學校中的發現學習不局限於對未知世界的發現,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力量對人類文化知識的"再發現"。其實質就是把"現象重新組織或轉換,使人能超越現象進行再組合,從而獲得新的領悟,包括尋找正確結構和意義。"總之,在布魯納看來,發現學習就是在學校條件下,引導兒童從所見的事物的表面現象去探索具有規律性的潛在結構的一種學習圖途徑。布魯納進一步研究並提出了促進發現學習的方法,一是鼓勵兒童積極思考和探索。布魯納認為,兒童是發現學習的主體,因此,應鼓勵兒童相信並依靠"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發現和解決問題。二是激發兒童學習的內在動機。布魯納認為,內在動機,特別是能力,是兒童學習的推動力,應啟發兒童把學習與日後的生活聯系起來,以發現為獎勵,自主地學習,逐步培養和形成學習的行為和習慣。三是注意新舊知識的相容性。布魯納認為,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創造良好的學習情景,促使學生發現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並把新知識納入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成為自己的知識。四是培養學生運用假設、對照、操作的發現技能。布魯納認為,培養學生發現的技能,不僅有助於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有效的組織,有助於其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實現發現學習。

⑺ 教育學中的兩個人物,布魯姆和布魯納都各自提出過哪些理論或內容都是哪個學派的

一、布魯姆:

本傑明·布魯姆發表文章《教育目標分類:認知領域》,認為思維有六種級別。識記:對具體事實的記憶;領會:把握知識材料的意義,對事實進行組織,從而搞清事物的意思;應用:應用信息和規則去解決問題或理解事物的本質;分析:把復雜的知識整體分解,並理解各部分之間聯系,解釋因果關系,理解事物的本質;綜合:發現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和聯系,從而創建新的思想和預測可能的結果;評價:根據標准評判或選擇其他辦法。

布魯姆響亮地提出了「教育功能是挑選不是發展」的質疑,並提出了「掌握學習」的理論學說。這一理論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具備必要的認知結構是掌握學習的前提 : 布魯姆是位認知派心理學家。他認為,「學生具備從事每一個新的學習任務所需的認知條件越充分,他們對該學科的學習就越積極」。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決定著新的知識的輸入、理解和接納,對學習結果及其以後學習都有重大的影響。所以,他十分強調學生在學習前應具備所需的認知結構。

2、學生積極的情感特徵是「掌握學習」的內在因素 :布魯姆認為,學生成功地學習一門學科與他的情感特徵有較高的相關。那些具有較高學習動機、對學習有興趣、能積極主動學習的學生,會比那些沒有興趣、不願學習的學生學得更快更好。教師在教學中能否充分注意並合理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對學生的和諧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師應盡可能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高峰的學習體驗,獲得成功的快樂。由於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學習的願望得到加強,成就動逐漸形成,學習的內驅力就會大大增強。

3、反饋——矯正性系統是「掌握學習」的核心 :布魯姆指出:「掌握學習策略的實質是群體教學並輔之以每個學生所需的頻繁的反饋與個別的矯正性的幫助」。教學過程的每個步驟都必須通過評價來判斷其有效性,並對教學教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饋和調整,從而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他所需要的特殊幫助。反饋矯正通常分四步:第一,每堂課結束時留10分鍾左右的時間,用課前編制好的幾個突出反映「目標」的小題目進行檢查,方法靈活,個別提問、集體回答、口答、筆答都可採用。回答者所學知識得到強化,聽者知道錯在何處,如何補救。其次,在每個單元結束時進行一次形成性測試,測試突出「目標」中規定的重點、難點、涉及本單元的反有新知識。第三,根據形成性測試的結果,進行個別補救教學。個別補救教學最有效的方法是:將學生按學習成績分面四到五人一組的學習小組,「掌握」者做「未掌握」者的小老師,互相幫助,這樣既幫助未掌握者深化理解,又幫助未掌握者找出錯誤所在並及時糾正。最後,進行第二次形成性測試,對象是在第一次測試中「未掌握」而接受輔導、矯正的學生,內容是在第一次測試中做錯的題目,目的是獲得反饋信息,了解有多少人經過矯正達到了掌握,能否進行下一次單元的教學。

二、布魯納:

1要學習和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

布魯納認為美國當時的中小學教學內容,由於受到杜威經驗論的影響,片面強調具體事實和個人經驗的重要性而忽視了理論知識的價值,因此不利於學生智力的發展。他主張提高教學內容的學術水平和抽象理論水平,讓學生學習和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即「不論我們選教什麼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學科的基本結構,具體地講就是指每門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法則的體系。

布魯納認為,學習學科的基本結構可以有以下好處:第一、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學科更容易理解;第二、把所學的知識用圓滿的結構聯系起來,有利於知識的記憶和保持;第三、領會基本的原理和概念,有利於知識的遷移和運用,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境地;第四、強調結構和原理的學習,可以縮小高級知識和低級知識之間的差距,有利於各級教育的貫通;第五、可以簡化教學內容;「現實的極其豐富的教學內容,可以把它精簡為一組簡單的命題,成為更經濟、更有活力的東西(基本結構)」。

布魯納認為,任何學科都有相當廣泛的結構,而且任何與該學科有聯系的事實、論據、觀念、概念等都可以不斷納入一個處於不斷統一的結構中。尤其是自然科學和數學這類高度形式化的學科中,更有明晰的基本結構可教給學生。

2要組織螺旋式課程

由於學科的結構有較高程度抽象性和概括性的,因此在組織學科結構為中心的課程時,也有相應的要求。「一門課程在他的教學進程中,應反復地回到這些基本概念,以這些基本概念為基礎,直到學生掌握了與這些基本概念相適應的完全新式的體系為止。」具體說,就是打通中小學和大學同一學科的界限,組織循環往復達到較高水平的螺旋式課程,使學科內容圍繞基本結構在范圍上逐漸拓開,在難度上逐漸加深。

編制一個好的螺旋式的課程應從三個方面著手:第一、課程內容的編排要系列化。第二、使學科的知識結構與兒童的認知結構相統一。第三、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

3廣泛使用發現法

要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就應想方設法使學生參與知識結構的學習過程,這種方法即他提倡的「發現法」。因此,結構主義教學論與「發現法」是緊密相聯的。

布魯納發現法教學的一般步驟是:

(1)設置問題情境。提出問題,帶著問題觀察具體事物。

(2)樹立假設。問題討論、材料改組、經驗聯系、提出假設。

(3)上升到概念或原理。

(4)轉化為活的能力。

結構主義教學論的理論基礎來自三個方面: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語言學家喬姆斯基的「轉化一生成」說以及布魯納的認知。結構理論。布魯納認為,知識是可以認識的獨立存在的領域,人們追求知識的動因在於「經驗」或「事物」內在的規律,而結構是「外加」的,由人塑造、形成、「構建」。知識可由各學科最出色的專家和學者構成連貫模式,並依據此構建兒童的知識。

結構主義教學論的基本觀點,尤其是布魯納倡導的「發現法」,在科學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發現法」又稱「發現學習」。日本心理學家大橋正夫為其下的定義是:「發現學習就是以培養探究性思維的方法為目標,以基本教材為內容,使學生通過再發現的步驟來進行的學習。」因此,發現學習不同於科學家的發明創造,而是將原發現過程從教育角度進行再編制,成為學生可步步學習的途徑。「發現法」可激發學生的內部動機,了解問題的發現過程,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故在數學等自然科學學科中運用比較有效。

布魯納在教學上提倡發現法,主張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主動發現來學習,要把學習知識的過程和探索知識的過程統一起來,使學生通過體驗所學概念原理的形成過程來發展學生的歸納、推理等思維能力,掌握探究思維的方法。其基本程序為:識別概念——形成概念—一驗證概念——分析思維策略。

(1)識別概念。向學生呈示資料,在誘導性問題的情境中提出具體的事實,引導學生憑借已有的經驗通過比較,不斷產生假設和檢驗假設,也可由教師引導學生圍繞假設展開討論,使他們將所獲得的片斷知識從各種不同角度加以組合,逐步形成統一的認識結構,使假設得以確定;(2)形成概念。也就是把不確切的假設再上升到精確概念的過程,把學生帶有主觀色彩的、不確切的、未分化的假說再上升到概念的高度;(3)驗證概念。教師提供各種事例要求學生辨認,證實或否定他們最初的假設,根據有無必要來決定是否修正他們對概念或屬性的選擇,通過應用培養他們的遷移能力;(4)分析思維策略。學生分析他們獲得概念所依據的策略,由學生敘述他們的思考過程,弄清楚、並記住他們在這一過程中是如何思考的。

這一模式的作用在於:①可引起學生主動探究的要求,使他們產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因為當學生面臨教師所提出的新異的未知的情境時,他們已有的思維方式往往被打亂而產生混亂。為了消除這種混亂就產生探究的要求,從而開展積極的思維活動。②有利於遷移能力的形成並可培養學生創造的態度。由於這種模式促使學生對所提出的假說要作出反應,並從中掌握怎樣去重組信息能力,因此可以培養學生創造的精神。

但這一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①這一模式較適用於數理學科,不太適宜以情感為基礎的藝術學科。②它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知識和先行經驗的儲備。這一模式的關鍵是要能樹立有效的假設,這就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知識經驗才能從強烈的問題意識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第一步線索。

最初布魯納主要是通過改革中小學數理科教材來實踐結構主義教學論的主張。伴隨著美國出現的各種現實問題,20世紀50年代後他逐漸關注智力、能力的發展,70年代又致力於教育實踐應更好地適應社會是要的研究,認為教學「應更多地注意與社會商臨的問題相關聯的知識」。布魯納的結構主義教學論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強烈反響。在教學理論上,他通過「發現法」讓學生撐握科學的基本結構,引起教學觀念的變化,有助於我們正確的處理傳授知識與生展能力的關系;在教學實踐上,它推動了世界性的教育改革。但它也有不足之處。從課程論觀點看,它片面強調學科的基本結構,教學內容過於抽象,而與活生生的社會現實生活聯系不夠,因而教師水平難以發揮,學生難以接受。另外,學科的基本結構不易找到,故學生的發現更是難題。從教學方法論看,過份強調學生的自我發現,而對教師的主導作用過於輕視,這帶來了他在教學實踐上盲目地反對機械記憶和接受學習。因而結構主義教學論的實踐在美國是不大成功的。另外,他的「三個任何」觀點也不大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

⑻ 簡述布魯納的教育思想

布魯納認為,學習一門學科不僅是"學會什麼",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樣處理」,即"學會如何學習"。他指出,"我們教一門科目,並不希望學生成為該科目的一個小型圖書館,而是要他們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學習是一種過程,而不是結果。"

在布魯納看來,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探索知識的過程。他強調說:"人類學習中似乎有個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像發現一樣,是盡力探索情景的機會。"因此,應該把發現學習作為兒童教學的主要方法,以鼓勵兒童去發現知識的奧秘,去掌握學科的結構。

關於發現學習,布魯納指出,"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都可以稱為發現學習。但學校中的發現學習不局限於對未知世界的發現,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力量對人類文化知識的"再現"。

其實質就是把"現象重新組織或轉換,使人能超越現象進行再組合,從而獲得新的領悟,包括尋找正確結構和意義。"總之,在布魯納看來,發現學習就是在學校條件下,引導兒童從所見的事物的表面現象去探索具有規律性的潛在結構的一種學習途徑。

(8)布魯納倡導的教學方法是擴展閱讀

傑羅姆·布魯納(Jerome Seymour Bruner),1915年出生於美國紐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認知心理學家,對認知過程進行過大量研究,在詞語學習、概念形成和思維方面有諸多著述,對認知心理理論的系統化和科學化作出一貢獻,是認知心理學的先驅,是致力於將心理學原理實踐於教育的典型代表,也是被譽為杜威之後對美國教育影響最大的人。

參考資料網路——布魯納

⑼ 簡述布魯納關於認知學說的主要觀點

布魯納認為,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建立或重新組織認知結構,認知結構的形成是通過三個幾乎同時發生的過程完成的,即新知識的獲得、知識的轉化和評價。學習應是主動地發現,而非被動地接受知識。

發現不限於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還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學生的發現是一種再發現。

這一理論在教學上重視學生的內在動機;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態度,提倡發現學習;強調學習的准備性,教學應適合學習者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特別強調學科的基本知識結構,如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態度。

布魯納認為,基本的知識結構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記憶,也更容易產生一般遷移,更容易溝通不同知識間的聯系。

(9)布魯納倡導的教學方法是擴展閱讀:

布魯納的認知心理學思想

布魯納認為,人的認識過程是把新學得的信息和以前學習所形成的心理框架(或現實的模式)聯系起來,積極地構成他的知識的過程。一個人對世界的認識是以他構想的現實模式為基礎的。這樣的模式首先是從個人的文化中汲取的,又適應於個人的各種不同的用法。

布魯納說:"我們對世界的知識,並不僅僅是一種對'那裡 '的秩序和結構的反映或反射,而是包括能夠在事前編造成一種可以預言世界將是怎樣的、或者可能是怎樣的構成物或模式"。這種模式布魯納稱之為"世界模式"(models of the world)。

實質上,這個世界模式就是個人所期望的事物。這個模式能使人預言、內推和外推更多的知識。對於布魯納來說.內推就是通過新知識的應用而改變某種見解;外推就是超過他所獲得的知識。

因此,一個人關於世界的學習,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把目前所經歷的事物和已學到的模式進行比較,並從這種模式中學到許多東西,從而使他能夠預言下次會出現什麼。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學習認知發現說

網路-布魯納

⑽ 布魯納提倡的教學方法是

布魯納的教育思想

在教學方法上,布魯納提倡「發現學習」。
一、生平和教育活動

布魯納(Jerome Seymorr,Bruner1915-)是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是結構主義 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15年10月1日,他出生於美國紐約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

布魯納1937年畢業於都克大學。1941年他獲得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布魯納在美國情報部隊進行心理戰術研究和宣傳以及公共輿論的分析工作。

1945年戰爭結束後,布魯納回到哈佛大學任教,並從事人的感知覺研究。此後,在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Piaget)的認知心理學影響下,他開始研究思維過程以及概念形成過程。1952年起任哈佛大學教授。

1956年,布魯納訪問歐洲時拜訪了瑞士日內瓦發生認識論研究中心主任皮亞傑。1960年,他與心理學家米勒(G.Miller)一起創辦了「哈佛大學認知研究中心」,並擔任該中心主任(1961-1972),形成了以認知心理學研究為基礎的教育思想。

布魯納於1959年擔任了美國科學院教育委員會主席。同年年底,美國科學院在伍茲霍爾召開討論中小學數理學科教育改革會議,布魯納擔任會議主席。會後,他在題為《教育過程》的小冊子中綜合了與會者的意見,闡述了結構主義教育思想。

1972-1978年,布魯納任英國牛津大學心理學教授。1978年退休回國。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教育過程》(1960)、《論認知》、《教學論探討》(1966)、《教育適合性》等。

二、教育思想

1�論認知發展

布魯納十分重視認知發展的研究。他強調說:「一個教學理論實際上就是關於怎樣利用各種手段幫助人成長和發展的理論。」在他看來,認知發展是討論教學問題的基礎。在教學時,如果忽視認知發展以及它的各種制約因素和可能利用的機會,那確實是會出餿主意的。

在認知發展上,布魯納受到皮亞傑的影響。他認為兒童的認知結構是連續性的階段性發展,具有從具體到抽象的趨勢。但是,他反對皮亞傑派以兒童的生理年齡劃分兒童的認知發展階段。布魯納構想出「再現表象」這一心理術語,並把它作為衡量認知發展的指標。

布魯納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可以分為二個時期。

一是表演式再現表象期。在這一時期,兒童主要是藉助於動作去學習。它是以學會作出某種反應和形成習慣的動作為基礎的。布魯納強調說:「對於年齡最小的兒童來說,各種主要的事情或客觀事實的定義是按照他的面前展現的動作來解決的。……一個客觀事物就是人對之有所動作的東西。」

二是映像式再現表象期。在這一時期,兒童開始具有一種表象系統。它依靠視覺或其他感覺組織和各種概括化映像的作用。布魯納強調說:「映像發展成了一種有獨立狀態的東西,它們成了動作的高度概括者。」在他看來,這一時期兒童最為突出的特點是無力透過事物表面變化來認識教育守恆現象。

三是象徵式再現表象期。在這一時期,兒童的認知帶有符號的性質,即具有符號系統的一些特徵。布魯納強調說:「一種語言或任何符號系統都有形成的變換方式的各種規則,它們能超越動作或映像所可達到的范圍而在最大程度上反映出現實的東西。」在他看來,語言或符號為兒童提供了一種可以不用形象作為唯一判斷根據的手段。

布魯納強調指出,以上三種再現表象期是相互聯系的。人的智力發展始終會沿著這三種表象系統的順序前進。但是,兒童的認知發展並不是受年齡的絕對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教育條件會影響兒童的認知發展。教育過程的核心在於創造條件和提供幫助,使兒童的認知發展從表演式再現表象到映像式再現表象,到象徵式再現表象。當然,布魯納也指出,這三個再現表象期之間是怎樣過渡的,「這仍是一個有爭議的尚難解答的問題。」在他看來,沒有教學理論的認知心理學是元的放矢,忽視兒童認識發展的教學理論也將是一無所得。

2�論知識結構

為了適應現代科學發展,如何組織學科內容是教學論中迫切需要解決出的一個問題。布魯納強調說:「任何概念或問題或知識,都可以用一種極其簡單的形式來表示,以便使任何一個學習者都可以用某種可以認識的形式來理解它。」在他看來,任何學科的內容都可以用更為經濟的和富有活力的簡便方式表達出來。

閱讀全文

與布魯納倡導的教學方法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破壁機榨汁的方法視頻 瀏覽:386
嗅覺失靈哪裡治療方法 瀏覽:745
沖弧絲的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960
去哪裡找馬桶堵疏通的方法 瀏覽:216
山上裝老鼠籠方法視頻 瀏覽:800
怎麼解決生氣的方法 瀏覽:824
吊機電容安裝方法 瀏覽:932
如何除頭皮蟎蟲最有效方法 瀏覽:886
鑒別碳酸氫鈉和碳酸鉀兩種方法 瀏覽:698
間隙尺的使用方法 瀏覽:145
tdm測定最常用方法 瀏覽:677
可下載圖片的視頻製作方法 瀏覽:462
桃子套袋什麼方法快 瀏覽:733
青黴素產生抗體有解決方法嗎 瀏覽:208
小瓊的訓練方法 瀏覽:688
用什麼方法給圖形分類 瀏覽:696
水質監測如何選擇測量氨氮的方法 瀏覽:161
提高發酵產量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382
筏桿安裝方法 瀏覽:102
翡翠abc貨的鑒別方法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