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10電大秋季開放英語(1),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作業答案
作業1 1-4章一、名詞解釋 1.觀察法:觀察法又叫自然觀察法,它是在自然條件下,對心理現象和行為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考察、記錄和分析的一種方法。P16 2.實驗法:實驗法是一種控制影響實驗結果的無關因素,系統的探討某些實驗條件、觀測與實驗條件相關現象的變化,從而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因果關系的一種研究方法。P18 3.認知風格:認知風格又稱為認知方式,指個體偏愛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現在個體對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維、記憶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上。P18 4.意義記憶:是在對事物的意義和邏輯關系理解的基礎上,對學習材料的記憶,它是一種更有效的記憶方式。P34
5、學習:學習是個體獲得知識和經驗的過程,是個體適應環境的手段,通過學習個體行為或能力發生相對持久的變化。P59
6、社會性:社會性是生物個體通過與他所處的社會環境相互作用,學習掌握基本生產、生活知識和技能,遵從社會規范,成為社會人的過程。P39
7、意義學習: P72
8、陳述性知識: P84
9、原理學習: P95
10、遷移: P100
二、簡答
1、簡述行動研究的特點 P19
2.簡述小學兒童情緒、情感發展的特點。P37-38 答:情緒和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態度的體驗及相應行為的反應,它們是以個體的願望和需要為中介的心理活動。情緒和情感是個體適應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方式,它們會隨著個體的成長而不斷發展。小學階段,兒童情緒和情感的發展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情緒的調節控制能力增強,沖動性減弱。(2)情緒、情感的內容不斷豐富,社會性成分不斷增加。(3)高級情感進一步發展。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社會生活的拓展,小學生的社會性需要越來越豐富,這促進了高級情感的發展。兒童的高級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意志感和美感。
3、簡述小學期間同伴團體對兒童的影響 P43 答:同伴交往是兒童形成和發展個性特點,形成社會行為、價值觀和態度的一個獨特的社會化方式。同伴交往的特點主要表現為:與同伴交往的時間更多,交往的形式更為復雜;在同伴交往中傳遞信息的技能增強,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動機和目的,能更好地對他人進行反饋。其同伴間的交流更加有效;他們更善於利用各種信息來決定自己對他人採取的行動;更善於協調與他其他兒童的交往活動;開始形成同伴團體。
4、小學生學習的類型有哪些?P63
5、簡述加涅的學習與記憶的信息加工模型。P86
6、知識遷移與應用的關系如何?P102(1)區別:知識遷移指一種情境中獲得的知識對另一種情境中知識的獲得或形成產生的影響,包括正負遷移和順向逆向遷移。 知識應用是依據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它與知識理解、知識鞏固共同構成掌握知識的全過程,是知識掌握、原理學習中必不可少的階段,是檢驗知識理解和鞏固情況的重要途徑,也是加深理解和鞏固,使知識系統化的重要方法。(2)聯系:存在密切聯系。一方面知識的應用可以促進遷移的發生及加強效果,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應用是知識遷移的有效途徑。另一方面,知識應用過程中都存在知識遷移,知識遷移是保證知識應用成功的重要途徑。 但知識應用並不等於知識遷移的全部,知識的應用主要是一種順向的正遷移過程。
三、論述:
1、根據小學兒童的個體差異,簡述「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P45
答:了解與鑒別個體差異是教師「因材施教」的前提。小學兒童的個體差異主要表現為: (1)認知差異。包括: A.一般認知能力差異。對於早聰早慧的學生教師要幫助他們拓展自己、完善個性。對於晚熟的學生,教師要給以扶持和鼓勵,防止一個未來的巨匠埋沒在不適當教育氛圍中。組成智力的認知成分一般包括感知覺、記憶、思維和想像等,這些成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進行組合,從而構成了智力結構上的差異。學生智力結構上的差異隨時會在學習中表現出來,如果教師善於發現學生這些差異,就能夠找到適應個別差異的教育教學方法。 B.專門領域的知識差異。學生在某一學科領域的知識基礎不同,對教學的要求也就不同。教學方法上的差異可以彌補學生因缺乏預備性知識給學習成績帶來的負面影響。
C.認知風格差異。具有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生在學習上表現出不同的特點,不同的認知特點和不同的學習特點要求不同的教學方式與之相適應。比如,教師有必要在幫助沖動型學生在發揮優勢的同時,提高學習和解決問題的精確性。 (2)人格差異。A.氣質差異。教師了解學生的氣質特點,對於做好教育教學工作,引導學生高效學習、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氣質類型之間沒有好壞之分。氣質不能決定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無論哪一種氣質類型的學生都有可能獲得好的學習成績,成為學校中的優秀學生。但是,不同氣質類型的學生達到同一成就水平所走的道路有可能不同;他們適應學校生活環境的方式也可能不同。針對學生的氣質差異,教師一是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允許學生按照自己方式發展進步。二是採用個性化的教育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特點採用適宜的教育教學方式。B.性格差異。兒童的性格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後天的生活環境、教育和訓練對兒童性格形成起著重要作用。小學時期,是兒童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廣大教育工作者應切實承擔起塑造兒童良好性格的任務。
(3)性別差異。在學校教育中,教師應當以科學的、清醒的、審慎的態度對待學生的性別差異,對確實存在差異的學習領域,教師要精心研究幫助男女學生共同提高的教學設計;對於社會偏見,可通過教學與學習的事實,打消社會偏見帶來的消極影響,鼓勵學生努力進取。
2、試述小學生學習的特點? P62 學生學習的特點: ①學生的學習主要掌握間接經驗。 ②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 ③學生的學習是未來的生活作準備。 小學生的學習具有學生學習基本特點外還表現出年齡階段特點。 ①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從直接向長遠發展。 ②小學生形成初步的學習態度。 ③學習的思維活動水平從直觀向抽象發展。
3、試論促進知識的遷移和應用的教學原則。 P105--106 答:為了將"為遷移而教"的思想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我們的教學應該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1)制定明確、具體、現實的教學目標。 (2) 教學內容的編排應該循序漸進 (3) 把握每一階段學習的遷移價值 (4) 啟發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概括總結 (5) 進行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的指導 (6) 培養學生良好的、積極的學習態度
4: 聯系實際論述為了幫助學生有效地掌握概念,應如何進行概念教學?P94--95 答:1、以准確的語言明確揭示概念的本質 2、突出本質特徵,控制非本質特徵 3、恰當使用正例和反例 4、多用變式和比較 5、在實踐中運用概念
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形成性考核冊作業2答案 一、 名詞解釋
1、創造性:是人的一種心理素質,是創造型人才的關鍵特徵。是根據一定目的,運 用已知信息,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價值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過程.
2、智力技能:是藉助於內部言語在頭腦中進行的智力活動方式,包括感知、記憶、想像和思維等認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維因素占據著最主要的地位。
3、頭腦風暴法:是奧斯本提出的培養創造性的一種重要方法。其基本作法是:教師先提出問題,後鼓勵學生尋找盡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慮該答案是否正確,教師也不作評論,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來為止。
4、高原現象:是指在總的進步過程中,會出現練習時而進步、時而退步的波動起伏現象,有時甚至出現進步一時性停頓的現象。
5、原型啟發:P129
6、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人的個體現象,它是個體將社會道德內化為道德意識並在行動中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徵。
7、他律:又稱權威階段(6---8歲),兒童的品德判斷受外部的價值標准支配和制約。
8、習俗水平:(9---15歲)這一水平的主要特點是兒童為了得到贊賞、表揚或維護而服從多項准則,也可以說是為了滿足社會的需求和希望而服從多項准則。
9、精加工策略 P195
10、元認知策略 P191
二、簡答題:
1、 簡述問題解決的過程?P111
2、簡述影響問題解決的個人因素。P119
3、簡述動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關系。P137
4、簡述動作技能形成的標志。P139--141
5、道德行為的訓練包括哪些方面?P174
6、如何培養學生的道德意志?P176
7、簡述柯爾伯格的品德發展階段理論的主要內容。P162
8、為了保證有效地復述,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應注意哪些方面?192
三、論述題:
1、談談如何培養兒童的創造性P129—130
2、試論述如何培養智力技能。P150
3、試論學習策略教學應遵循的基本原則》P206
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形成性考核冊作業三答案 一、 名詞解釋
1.學習動機:就是推動、引導和維持人們進行學習活動的一種內部力量或內部機制。
2.成就動機:是指個體對自己認為重要或有價值的工作,不但願意做,且力求達到更高標準的內在心理過程。簡言之,就是要求獲得優秀成績的慾望。阿特金森是成就動機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
3.表現性目標: P251
4.個別化教學: P259
5.課堂評價: P263
6.課堂氣氛: P281
7.移情:情又叫感情移入,是指在人際關往中,當一個人感知對方的某種情緒時,他自己也能體驗相應的情緒。即設身處地從對方的角度去體察其心情。
8.課堂中的學生問題行為:課堂中學生的問題行為,主要是指學生不能遵守公認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標准,不能正常與人交往和參與學習的行為。具體來說,是指那些直接指向環境和他人的不良行為,直接妨礙教學或學習過程的行為,以及某些適應不良的行為。總之,問題行為包括品行和人格兩個方面。
9.趨-避式沖突:P314—315
10.教學設計: P243
二、簡答題
1、簡述成就目標理論的主要內容 P220
2、簡述課堂教學中的主要情緒 P233
3、簡述愉快教育的教學策略 P238
4、簡述加涅的學習目標分類體系 P247
5、簡述陳述性知識的教學設計要求。 P253
6、簡述現代課堂學習管理應遵循的原則。 P278
7、簡述創造良好課堂氣氛的條件。P285-287
8、簡述課堂紀律的功能。P290
三、論述題:
1、聯系實際論述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學習動機。P226—228
2、論述維持課堂紀律的基本策略。P293—295
3、聯系實際論述如何保持小學生的心理健康。 P316
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形成性考核冊作業四答案 一、選擇題
1、(ABC) 2、(ABCD) 3、(ACD)
4、(B) 5、(ABCD) 6、(B)
7、(BD) 8、(C) 9、(D) 10、(ABCD)
二、名詞解釋 1、行動研究法 P19 2、自律 P161 3、合作學習 P260 4、成長記錄袋 P268 5、教師的工作倦怠 P324
三、判斷題 1、× 2、√ 3、× 4、√
5、√ 6、×
四、簡答
1、簡述小學期間同伴交往的點。P43
2、簡述動作技能的形成過程。P138
3、簡述如何激發小學生的學習動機。 P229
4、如何維護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 P32
六、論述:
1、試評述羅傑斯的人本主義學習觀
p78—80
2、聯系實際,分析小學教師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 P321
Ⅱ 認知理論的認知風格
認知風格是個體習慣化的信息加工的方式,又稱認知方式。認知風格是個體在長期的認知活動中形成的、穩定的心理傾向,表現為對一定的信息加工方式的偏愛。個體常常意識不到自己存在這種偏愛。例如,在獲得信息時,有人喜歡從外部環境中尋找,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有人則從認知目標本身中探索,不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在回答問題時,有人傾向於迅速回答,有人則只在有把握時才回答問題;在閱讀材料時,有人重視細節,有人則重視整體。
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生在學習方式、學科興趣和對教師教學方式的適應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會對學生的學業成績產生影響。應當提出,認知風格並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任何認知風格都有其優點和不足,只要能針對不同認知風格的特點進行教學,任何認知風格的學生都能取得好成績。
Ⅲ 認知風格的分類
沖動型的特點是反應快,但精確性差。沖動型學生面對問題時總是急於求成,不能全面細致地分析問題的各種可能性,不管正確與否就急於表達出來,甚至有時還沒弄清問題的要求,就開始對問題進行解答。他們的信息加工策略使用的多是整體加工方式,在完成需要做整體型解釋的學習任務時,學習成績會更好些。沉思型的學生閱讀能力、記憶能力、推理能力、創造力等方面都表現比較好。
沉思型的特點是反應慢,但精確性高。這種學生總是把問題考慮周全以後,再作反應,他們看重的是解決問題的質量,而不是速度。但是當他們回答熟悉的比較簡單的問題時,反應也是比較快的。在回答比較復雜的問題時,沉思型的特點表現得更得為明顯。沉思型學生的信息加工策略多採用細節性加工方式,所以他們在完成需要對細節做分析的學習任務時,學習成績會更好些。沖動型學生會出現閱讀困難,常伴有學習能力缺失,學習成績不太好。因為閱讀、推理需要細心分辨,粗心大意的學生會處於不利的地位。 達斯等人根據腦功能的研究,區分了同時性與繼時性的認知風格,他們認為,左腦優勢的個體表現出繼時性加工風格,而右腦優勢的個體表現出同時性加工的風格。繼時性認知風格的特點是,在解決問題時,能一步一步地分析問題,每一個步驟只考慮一種假設或一種屬性,提出的假設在時間上有明顯的前後順序;同時性認知風格的特點是,在解決問題時,採取寬視野的方式,同時考慮多種假設,並兼顧到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同時性和繼時性不是加工水平的差異而是認知方式的差異。
【機能類型】
英國心理學家培因和法國心理學家T·李波提出了按理智、情緒、意志三種心理機能中,哪一種占優勢來確定性格類型的分類方法。理智型者通常以理智來衡量一切,並以理智來支配自己的行動。與人交往時明事理,講道理;情緒性者情緒體驗深刻,言行舉止易受情緒左右;意志型者具有明確的活動目標,行為活動具有目的性、主動性、持久性、堅定性;中間型是混合型或非優勢型。
Ⅳ 簡述認知心理學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特點
主要研究對象包括:人如何獲取信息,這種信息怎麼表徵,從而轉變為人腦中的知識;知識怎樣儲存,又是怎樣用以指導我們的注意和行為。
研究方法:1、觀察法。2、實驗法(自變數、因變臉、控制變數)例如減法法,加法法,開窗實驗法。3、自我報告法,例如出聲思考
Ⅳ 認知風格屬不屬於學習方式
認知風格是人在知覺思維、記憶和理解問題等認知活動中加工和組織信息時所顯示出來的風格,是一種學習方式。
Ⅵ 認知風格屬於哪個章節
認知風格是個體習慣化的信息加工的方式,又稱認知方式。認知風格是個體在長期的認知活動中形成的、穩定的心理傾向,表現為對一定的信息加工方式的偏愛。個體常常意識不到自己存在這種偏愛。
例如,在獲得信息時,有人喜歡從外部環境中尋找,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有人則從認知目標本身中探索,不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在回答問題時,有人傾向於迅速回答,有人則只在有把握時才回答問題;在閱讀材料時,有人重視細節,有人則重視整體。
同時型認知風格:在解決問題時,採取寬視野的方式,同時考慮多種假設,並兼顧到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
場依存型:對物體的知覺傾向於以外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他們的態度和自我知覺更易受周圍人們,特別是權威人士的影響和干擾,他們善於察言觀色,注意並記憶言語信息中的社會內容。
場獨立性:個體較多依賴自己內部的參照,不易受外來因素影響和干擾,獨立對事物做出判斷的稱為場獨立性。
Ⅶ 實用心理學認知風格有哪些不同種類
〔摘要〕本研究主要介紹了現階段在學習輔導領域廣泛應用的認知風格測驗,從認知風格測驗在學習輔導中的作用入手闡述了其在學習輔導中的重要性,之後分別從單一維度和綜合維度詳細介紹了國內學習輔導領域常見的幾種認知風格測驗,最後進一步闡述了在輔導領域的推廣。
〔關鍵詞〕認知風格;心理測驗;學習輔導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2684(2012)02-0004-03
認知風格又稱認知方式,是指個體在組織和加工信息過程中所具有的個性化和一貫的方式(Tennant,1988),涉及個體的感知、記憶、思維、問題解決、決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Messick,1994)。研究者分別從認知、人格、活動三種取向對認知風格進行過深入研究,構建出了認知風格的理論體系。在不斷進行理論探索的同時,認知風格的應用研究也成為現階段的重點方向,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學習是學齡階段青少年的生活重心。在這個信息化的現代社會中,學業成就作為衡量青少年能力的重要指標是青少年、家長甚至教育工作者最關注的方面。所謂學習輔導,是指教育者運用學習心理學相關理論,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發生的各種問題(包括認知、動機情緒、行為等方面)進行輔導。而心理測驗則是對學生進行心理診斷、預測和評價以及甄選、分類和安置的有效工具,學校心理輔導工作者對之也十分重視。在學習輔導中,認知風格測驗能較好地鑒別出學生不同的學習傾向與特點,幫助輔導工作者提出有效的輔導方案,對症下葯,挖掘學生學習潛能,提高學習效率,增進學習輔導工作的成效。
一、認知風格測驗在學習輔導中的作用
Riding、Glass和Douglas(1993)認為不同人會選擇不同的學習策略是因為認知加工方式不同。眾多實證研究表明,認知風格與學習策略是相關的。場獨立者的精加工策略、詳述策略以及組織策略都較好。在學習中採取沉思、言語、直覺型學習風格較多的人能夠對學習資源進行較好的管理。因此,我們可以根據不同認知風格類型在不同學習策略上的優勢進行相應的指導。隨著個別化教育趨勢的興起,一對一的學習輔導在心理輔導領域也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關於學習的個別咨詢中,對於學習風格的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這種區別性指導能加快學生認知加工的速度,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幫助其彌補弱勢、發揮優勢,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輔導成效。同時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多媒體教學開始流行,在人—機學習背景下認知風格測驗的介入,能指導計算機匹配最適合學生的知識呈現方式,使多媒體教學的設計更加人性化。
Ⅷ 認知風格幾種類型
認知風格(cognitive style)也稱認知方式,是指個體在認知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習慣化的行為模式。認知風格與智力無相關或相關不顯著(Riding & Pearson,1994;Riding & Agrell,1997),大多是自幼所養成的在知覺、記憶、問題解決過程的態度和表達方式。認知風格是認知過程中的個體差異,是一個過程變數而非內容變數,具有跨時間的穩定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並且具有兩極性和價值中性等特點。認知風格種類繁多,如場獨立型和場依存型、思索型和沖動型、整體型和分析型。
Ⅸ 認知心理學所採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教育實驗法
它是根據研究目的,人為地改變或創設條件,讓一種因素發揮作用,從而引起或產生某種現象,揭示事實之間的必然聯系和客觀規律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教育實驗主要採用自然實驗法,也就是在自然的、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進行實驗,使學生保持常態。這樣的實驗結果才是可靠的、可信的、真實的,才具有科學價值。按實驗對象的分配方法把教育實驗分為單組實驗、等組實驗和循環實驗等。
單組實驗:比如說一個地區、一個學校、一個年級或者一個班的學生,分期實施不同的實驗因素,每次對一個實驗因素的效果加以測量和分析。比如,「分層教學法在教學中的作用」的研究,就可以採用單組實驗法,通過對某個班級學生前後行為的變化,我們可以分析出分層教學法對教學質量產生了多大的影響。
等組實驗:是選擇兩個條件相同或相似的組進行實驗,一組施加實驗因素,另一組不施加這種實驗因素,通過兩組間的比較,來看實驗因素的效果。比如,「新型××訓練法對提高運動成績的實驗研究」,我們就可以安排一個以傳統方法進行訓練的對照組,來對照分析這種新型的訓練方法對提高運動成績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循環實驗:是把幾個實驗因素循環施加於幾個不同的實驗組,按照各實驗因素變化的總和來判定實驗結果。比如對「和諧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的研究,就可以通過循環實驗,輪流對不同的實驗班施測,通過最後的結果,綜合分析和諧教學法對學生學習行為改變的影響程度2.文獻法
就是用書中的理論作為依據,推斷或驗證一個觀點的正確與否。也就是我們要站在歷史的角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進行深入的研究。從中抽取出有規律性的東西為我所用,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調查或者比較分析,展開深層次的研究,從中總結出經驗,尋找出規律。但一定要避免重復別人的東西。3.調查研究法
調查研究法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發現問題、揭示事物的規律,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調查研究法一般和其他研究法配合使用。按調查對象的性質和調查工作的方式,可以分為訪問調查、問卷調查、個案調查和文獻調查等。
調查研究法的步驟
第一步,做好調查的准備工作。首先要根據科研課題確定調查的題目是什麼,比如對「高村溫泉呼雷湯」的研究。首先要確定調查對象,擬定調查研究的提綱,確定調查研究的具體方案,如調查的方式方法,調查的組織安排、人員分工,所需要的經費等等。
第二步:具體實施調查。這是調查研究最關鍵的環節,科研工作是否取得成功,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具有多大的理論和應用價值,往往都取決於這一步。最大限度地獲得第一手真實的資料,是這一階段的根本目的。
第三步:對材料進行研究分析。通過對所搜集到的資料進行科學的整理,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推斷出結論,找出問題的症結所在,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四步:總結階段。根據資料分析研究所得出的結論,撰寫調查報告,進行課題總結。4.教育觀察法
教育研究中的觀察法即人們有目的、有計劃地藉助於感官或輔助儀器,對處於自然狀態下的客觀事物進行系統感知,從而獲取經驗事實的一種方法。
教育觀察法的分類:自然觀察法與實驗觀察法,直接觀察法與間接觀察法。
自然觀察法是在自然發生的條件下,在對觀察對象不加變革和控制的狀態下進行的觀察;實驗觀察法是在控制條件的情形下進行的觀察。
直接觀察法是指直接通過感官考察研究對象的方法;而間接觀察法是人的感官通過儀器觀察研究對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