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血液分析儀檢測方法實驗報告

血液分析儀檢測方法實驗報告

發布時間:2022-04-23 14:57:15

『壹』 血液細胞分析儀檢驗報告怎麼

很多人問血液細胞分析儀檢驗報告怎麼看?血液細胞分析儀是用於臨床血常規檢測的儀器,血常規檢查就是對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這三個系統的量和質進行檢測和分析,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檢驗,是醫生診斷病情的常用輔助檢查手段之一。
看血常規的化驗單,其實很簡單,我們只需要重點看三個方面:
1.紅細胞計數(RBC)和血紅蛋白濃度(HGB)

2.白細胞計數(WBC)和白細胞分類計數(DC)

3.血小板計數(PLT)

康宇醫療HF-3800血液細胞分析儀可測項目有23項,除了上述的這幾項之外,其他的十幾項都在上述項目的基礎上得來,所起到的意義與相應的主要項目相似,比如通過紅細胞數量可以得知是否為貧血患者,而通過紅細胞比容(以前叫紅細胞壓積)則有助於貧血的鑒別和分類。

『貳』 關於血球儀的測量方法

血球儀的測量方法:
1、采血
血液分析一般要求用抗凝的靜脈血,盡可能不用末梢皮膚穿刺采血。因為不同部位皮膚穿刺血的細胞成分及細胞與血漿的比例常不一致,與靜脈血的差別更大。從技術角度講,毛細血管采血量較少,全自動的血液分析儀需血量較大,不易採到足夠量,更不能在需要的時候進行重復檢查,因此除了少數不易取靜脈血如嬰兒、大面積燒傷的病人及某些需要經常采血檢查的病例,如白血病、腫瘤放療或化療病人外,均應採用靜脈血檢測。
2、容器的選擇
存放抗凝血的容器應盡量採用密閉式的,以防止水分蒸發或環境污染等方面的影響。為了減少對血小板分析的影響,應使用塑料試管,采血後應立即混勻。如果採用玻璃製品應首先對容器進行硅化處理,以防止血小板黏附,造成血小板計數的減少。
目前在發達國家普遍使用真空采血系統,這一系統使標本在采血和測試期間完全與外界隔離,避免空氣或異物污染血液,也防止發生溶血,提高檢測准確性,同時也防止采血及檢驗人員因直接接觸血液而受到感染的危險。
3、抗凝劑
國際血液標准化委員會(ISCH)推薦使用的抗凝劑是EDTA二鉀,含量規定為1.5-2.2mg/ml血。此抗凝劑不影響白細胞計數及大小,對紅細胞形態影響也最小,並且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EDTA二鈉用於血常規檢查與EDTA二鉀抗凝血的結果相比無明顯變化,但其溶解度較低,抗凝速度慢,不適合末梢血的抗凝。
需要注意的是EDTA二鉀可以使紅細胞體積輕度膨脹,采血後短時間內MPV非常不穩定,半小時後方趨於平穩。枸櫞酸鹽類抗凝劑對MPV及其他凝血因子影響極小,可用於血小板的分析。
4、稀釋標本
在使用半自動血液分析儀時,血液需要經過預稀釋以後方能檢驗,應特別注意稀釋溶血現象。稀釋溶血是指血液經高倍稀釋後,隨著放置時間的延長血細胞自行溶解的現象。所以血液稀釋後應盡快測定,以避少數量的減低。
5、溶血標本對分析結果的影響
由於標本的處理不當,例如采血不順利、劇烈震盪等,可以造成標本試管內溶血。溶血嚴重的標本可以使紅細胞和血球壓積下降、血紅蛋白相對增加,導致MCH和MCHC增高,而平均紅細胞體積正常。這一結果可以使臨床醫生作用錯誤的判斷,造成不良後果。所以對於溶血的標本,應重新採集標本後測定。
6、存放時間對結果的影響
抗凝全血在室溫的條件下進行儀器測定,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各項指標可以穩定24個小時,白細胞分類可穩定6-8小時,血紅蛋白可穩定數日。但如果在顯微鏡下進行白細胞分類,兩小時後粒細胞形態即有變化,所以如果需要做顯微鏡形態學檢查,應及早推制血片。雖然4攝氏度條件可延長血液儲存期,但血小板不宜在低溫下儲存,會影響計數和體積,因此如不能及時檢測血液應在室溫下保存。
很多文獻報道EDTA鹽抗凝的靜脈血,在采血後的一小時內檢測MPV不穩定,血小板體積逐漸增高,可增大20%左右,一小時後趨向平穩,在1-6小時內變化小於3%。這是由於血液與EDTA鹽抗凝劑混合後,血小板形狀由凹形變為球形,體積增大的原因。所以為了結果的准確性,應該在一小時後進行測定。
我們發現用EDTA抗凝的末梢血也應至少在15分鍾以後進行測定,因為在這段時間內有些標本血小板暫時的聚集現象,使血小板計數假性減少,這不僅影響血小板其它指標的准確性,也造成白細胞計數有所增高。取血後立刻檢測,標本的血小板和白細胞體積分布直方圖也是異常的,放置一段時間後再測定就可得到分布正常的直方圖
7、溶血劑的用量及溶血時間
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可以控制溶血劑的加入量及溶血劑作用時間。但在使用半自動血細胞計數儀進行血細胞計數時,需要在血液預稀釋後人工加入溶血劑,溶血以後再進行血細胞計數和分類計數,正確掌握溶血劑用量及溶血時間非常重要。如果加入量不足或加入後放置時間過短,可以造成溶血不完全,使未溶解的紅細胞計入白細胞中,造成白細胞假性增加。溶血不完全也可影響血紅蛋白的准確性。如果加入溶血劑量過多或放置時間太久白細胞明顯變形,使白細胞直方圖異常,白細胞分類計數結果不準確,甚至不能進行分類計數。

『叄』 現在用了一台血液分析儀,檢測結果老是不準確,一般都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血液細胞分析儀是臨床檢測工具之一,隨著高新技術在醫療領域的大量應用,對於血液分析儀測量結果,有以下幾個因素可以影響到:
1、生理狀態,除很多病理情況下可引起血細胞計數的變化外,很多生理狀態也可以引起各項參數的變化。如妊娠的婦女和新生兒白細胞總數明顯增多;炎熱和寒冷常引起一過性白細胞總數增多等等。
2、儀器的影響,血液分析儀對環境要求較高,應遠離放射、核磁、放療加速器等大型醫療設備科室,以防止電信號的干擾。如果實驗室的電壓不穩,應安裝穩壓裝置,防止儀器產生大量的電噪音,干擾血小板計數結果。
3、試劑因素的影響,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個廠家能生產具有白細胞分類功能的血液分析儀。國外廠商均要求使用與其配套的稀釋液和溶血劑,甚至對清洗劑也有一定的要求,增加試驗成本。但是如果隨意改用其它廠家的試劑或使用自己配製的試劑,雖然對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的計數不會有明顯的影響,但是對白細胞分類計數和細胞體積的測定的影響會很大,有些還會影響血紅蛋白的測定,使得多項血細胞分析指標不準確。
海力孚血細胞分析儀採用通用的電阻抗法的檢測原理,儀器具有自檢和維護功能,開、關機時自動清洗進樣器和管路,待機狀態自動定時清洗,保證管路暢通。具有自動和手動排堵方式,採用智能高溫灼燒、浸泡和正反沖壓力排堵,有效避免堵孔,延長儀器的使用壽命和檢測結果的准確性。

『肆』 血細胞分析檢測報告

請參考資料: 如何看化驗單(血常規篇) (摘自:無 ) 在醫院看病後,手拿著一疊檢驗單,看看那密密麻麻的數字、符號,這些東西說明什麼?我究竟得了什麼病?找醫生問吧,病人這么多,醫生哪有空�一解釋;看書吧。如此深奧的醫科書,怎麼也看不懂。怎麼辦?現在好了,從本期開始,我們將就臨床中一些常見的檢驗...項目向您逐一介紹,讓您心中有數。 臨床檢驗中.最常見的檢查莫過於血、尿、大便三大常規檢驗.這些檢驗費用低廉,速度快,可以了解到疾病的許多情況。因此,深受廣大醫務人員的喜愛,被昵稱為「三大常規」。 本期就從血液檢驗開始談起。 血液檢驗以前是指血常規檢查,是手工操作、顯微鏡下計數的,它包括紅細胞、血紅蛋白、白細胞計數及其分類、血小板計數等,共有10來個項目。做一個病人的血常規檢驗最熟練、最快速也要10來分鍾。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醫學檢驗儀器自動化.目前大部分醫院都使用自動化血液分析儀做血常規檢驗(目前稱血液學分析)。每次檢查只需用0.1毫升(約兩大滴血)的抗凝血,只要用30秒或1分鍾的時間,就可以檢測並列印出20多項結果。不過,這些結果大多是用英文的縮寫名稱報告的,而其中的一部分結果只有檢驗醫學的專業書籍才有介紹,所以患者很難理解其中的意義。 血液檢驗就是對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這三個系統的量和質進行檢測與分析。這三個系統與血漿組成了血液,血液不停地流動於人體的循環系統中,參與機體的代謝及每一項功能活動,因此血液對保證機體的新陳代謝、功能調節以及人體的內外環境的平衡起重要作用。血液中的任何有形成分發生病理變化,都會影響全身的組織器官;反之,組織或器官的病變可引起血液成分發生變化,因而血液學分析及其結果對了解疾病的嚴重程度有很大的幫助。 用自動化分析儀能夠檢測並報告紅細胞系統的8項參數及紅細胞直方圖。有關項目名稱及其參考值為: 1.紅細胞(RBC):男性為 4.0X10^12~5.5X10^12/升,女性為3.5X10^12~5.OX10^12/升; 2.血紅蛋白(HGB或 Hb):男 120~160克/升,女 110~150克/升; 3.紅細胞壓積(HCT.Hct,又稱紅細胞比積,PCV):男0.42-0.49升/升(42%~49%),女0.37~0,43升/升(37%~43%); 4.紅細胞平均壓積體積(MCV):80-100飛升; 5.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27-33皮克; 6.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C):320~360克/升; 7.紅細胞平均直徑(MCD):6-9微米(平均7.2微米); 8.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 1 1.5%~14.5%。 註:上述單位有時用英文符號表示,如L(升〕、fL(飛升)、g(克)、pg(皮克)、um(微米) 有了這些參考值,就可以對照各自的檢驗結果是否正常。如結果與參考值有差異,這有何意義呢? 紅細胞及血紅蛋白:血紅蛋白是紅細胞內的主要成分,病態下的 RBC和 Hb可出現分離。正常情況下人體每天約有1/120的RBC 衰亡,同時又有1/120的RBC產生,從而使RBC的生成與衰亡保持動態平衡,所以健康成年人每3~4個月獻血200~300毫升對健康不會產生影響。多種原因可使RBC的生成與衰亡的動態平衡遭到破壞,導致RBC與Hb的數量減少或增多.或質量發生變化。 例如,連續劇烈的嘔吐、嚴重腹瀉、大面積燒傷、大量出汗等可使血漿中水分丟失,血液濃縮,從而使RBC及Hb增多。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尿崩症、甲狀腺功能亢進等,亦可致使RBC、Hb含量相對增多。 雖然RBC及Hb增多的臨床意義不如減少常見,病情也沒有那麼嚴重,但也是很有臨床意義的。 曾有一位來自青海省的進修醫生患上呼吸道炎,接診醫生拿到血常規報告單嚇了一跳:患者RBC為6.5X10^12/升,Hb為220克/升,以為患者患了「紅血病」,再詳細了解,醫生才鬆了一口氣,原來這位進修醫生長期生活在高原缺氧環境。除高原的居民外,新生兒、劇烈運動或勞動、恐懼或冷水浴等也可引起RBC增多,這種情況屬生理性增多,無須大驚小怪。 嚴重的先天性或後天性心肺疾患或血管畸形,如法樂氏四聯征、阻塞性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等亦可使RBC及 Hb的絕對數量明顯增多,原病理性增多。 上面介紹了紅細胞(RBC)及血紅蛋白(Hb)增多的意義,而臨床上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減少更常見,且病情嚴重、復雜。 一般情況下,血液中RBC與Hb的含量是一致的,而Hb的測定方法比較直接、精確,因此常以Hb作為優先的參考指標。成年男性 Hb小於 120克/升(女性小於 110克/升)為貧血。臨床根據Hb減少的程度將貧血分為4級:輕度,Hb小於正常值但大於90克/升;中度,Hb小於90克/升但大於60克/升;重度,Hb小於60克/升但大於30克/升;極度,Hb小於30克/升。 貧血又分為生理性及病理性。3個月以後的嬰兒至15歲以前的兒童,可因生長發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供應相對不足,RBC與Hb較正常成人低 10%-20%;妊娠中、後期的孕婦由於造血原料不足及血容量相對增加,可出現輕度貧血;老年人可因骨髓造血功能逐漸減弱導致 RBC 與 Hb 含量下降,這些屬於生理性貧血,在臨床上一般不造成嚴重危害,給予對症治療可獲得改善。 產生病理性貧血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紅細胞生成減少。包括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纖維化等伴發的貧血,或者造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礙引起的貧血,如缺鐵性貧血、鐵粒幼細胞性貧血、葉酸及維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細胞貧血。 RBC破壞過多。由於紅細胞膜、酶遺傳性的缺陷或外來因素,造成RBC破壞過多導致的貧血,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海洋性貧血、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異常血紅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貧血,一些化學、生物因素等引起的溶血性貧血。 失血過多。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急性或慢性失血,如外傷、手術等所致的急性失血,消化道潰瘍、鉤蟲病等引起的慢性失血均可導致不同程度的貧血。還有各種慢性疾病或惡性病如慢性腎病、惡性腫瘤等也可致貧血,這一類貧血雖伴隨著有關疾病繼發,但不可忽視,有些惡性疾病就是因為貧血的症狀而被診斷出來。 紅細胞系統中還有以下幾項檢查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紅細胞壓積(HCt,HCT,又稱紅細胞比積),是指在一定容積的血液中紅細胞與血漿體積的比值。各種原因如失水、大量血漿滲出等使血液濃縮,可使HCt增高;各種原因所致的貧血會使HCT減低。 紅細胞平均體積(MCV),表示每一個紅細胞的平均體積。正常人的MCV為80~100飛開(1飛升=10^-15升),MCV小於80飛升則紅細胞為小細胞,MCV大於100飛升為大細胞。無論大細胞還是小細胞,都表示貧血,只不過貧血的類型不同而已。 此外,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含量(MCH,即每個紅細胞內所含的Hb量)、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表示每升血液中紅細胞內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平均直徑(MCD)、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紅細胞平均厚度(MCT)等的變化程度亦可反映不同的貧血類型。

『伍』 請血液科醫生幫我看下這個血液細胞分析儀檢測報告

讓我解釋一下.
***.*表示沒有檢測出來,一般情況下是因為血常規儀器沒法分類,而沒法分類的原因除了機器本身的因素,當血液中有原始細胞或其他不正常細胞時,有時亦不能做出分類,我們醫院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多見於白血病。
這種情況下檢驗室應該給你做顯微鏡下手工分類的。現在你的血常規有白細胞高,中度貧血,還有血小板減少,應該還是有些問題的,最好不要掉以輕心。
到大醫院正規的血液科,做個血片分類,或者骨穿,看看具體什麼情況。
另外,評價一張血常規的單子,病史也很重要,所以建議把病史也說一下或者直接到大醫院看一下,放心!
還有什麼問題可以給我發消息.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陸』 幫忙看下血液細胞分析儀檢驗報告單

血常規分析:
一、白細胞:
WBC
10.5
白細胞計數
——稍高,
正常值(4一10)
lym#
1.3
淋巴細胞計數
——正常,
正常值
0.8~4.0
Mid#
0.9
中間細胞計數
——正常,
正常值
0.1~0.9
Neu#
8.3
粒細胞計數
——正常,
正常值
2.2~8.9
Lym%
12.3
淋巴細胞百分比——稍低,正常值
20~40
Mid%
8.5
中間細胞百分比——稍高,正常值
3~8
Neu%
79.2
中性粒細胞百分比——高,
正常值
0.5--0.7
以上血象,主要是白細胞總數與中性粒細胞百分比高,多提示有輕度炎症或感染的可能。
二、紅細胞:
RBC
4.05
——紅細胞計數,正常,正常值
3.5~5.5
Hb
109
——
血紅蛋白,
稍低,正常值
110~160
HCT
28.8——
紅細胞壓積,稍低,正常值
30~50
以上三項是診斷貧血的,血紅蛋白與紅細胞壓積稍低提示為輕度貧血;
MCV
71.2——紅細胞平均體積,偏低,正常值
80~95
MCH
26.9——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偏低,正常值26~35
MCHC
378——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稍高,正常值320~370
以上三項的診斷貧血形態分類的,平均紅細胞體積、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減低,而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正常,考慮為單純小細胞性貧血,一般見於:感染,中毒、缺鐵等所致的貧血。
RDW-CV
14.2
——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變異系數:正常,
正常值
11~16
%
RDW-SD
37.2
——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標准差,正常,正常值3
5.0-56.0
三、血小板:
PLT
207
——血小板計數,正常,正常值
100一300
MPV
8.0
——平均血小板體積,正常,正常值
6.3一13.5
PDW
17.4——血小板體積分布寬度,正常,正常值15.0-17.6
從血常規分析:
1、白細胞輕度升高,提示感染;
2、血紅蛋白與紅細胞壓積稍低提示為輕度貧血(但紅細胞不低);
貧血的種類為小細胞貧血,這種貧血大多數由於缺鐵引起,或由感染、中毒等原因引起。
但具體應結合孩子病情,不能單從化驗單分析,必要時做血常規復查。

『柒』 血液細胞分析儀檢驗報告如何看缺鋅

血液細胞分析儀檢驗報告檢驗的就是我們常說的血常規.其中不包括鋅的檢查.如果你要看是否缺鋅.你需要檢查的項目是微量元素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捌』 幫忙分析血液分析儀的報告

不要緊 從單方面來看 你有點巨紅細胞 不過還沒有貧血
可能最近2年內的 營養 有關系
最好最近補充些VB12 和 葉酸 ~~
其他無大礙

閱讀全文

與血液分析儀檢測方法實驗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虛焊檢測方法與預防 瀏覽:438
釘釘快速整理方法 瀏覽:70
破壁機榨汁的方法視頻 瀏覽:386
嗅覺失靈哪裡治療方法 瀏覽:745
沖弧絲的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960
去哪裡找馬桶堵疏通的方法 瀏覽:216
山上裝老鼠籠方法視頻 瀏覽:800
怎麼解決生氣的方法 瀏覽:824
吊機電容安裝方法 瀏覽:932
如何除頭皮蟎蟲最有效方法 瀏覽:886
鑒別碳酸氫鈉和碳酸鉀兩種方法 瀏覽:698
間隙尺的使用方法 瀏覽:146
tdm測定最常用方法 瀏覽:677
可下載圖片的視頻製作方法 瀏覽:462
桃子套袋什麼方法快 瀏覽:733
青黴素產生抗體有解決方法嗎 瀏覽:208
小瓊的訓練方法 瀏覽:688
用什麼方法給圖形分類 瀏覽:696
水質監測如何選擇測量氨氮的方法 瀏覽:161
提高發酵產量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