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人識別天氣的方法
1: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這句大家都知道
2:看露水,一般早上看到草上露水很多,說明是好天氣,因為晴朗的夜晚地面長波輻射沒有雲層阻礙直接散逸到外太空,損失很多,地面溫度降低很多度,水蒸氣遇冷凝結。
3:螞蟻搬家,燕子低飛。
② 現在有天氣預報,古人是怎樣預測天氣變化的
四季輪回、風霜雨雪、冷熱陰晴等天氣現象,與農業生產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關。尤其是對於我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來說,如果無法掌握氣候條件和天氣變化,對播種莊稼和糧食產量就會造成很多不可預知的影響。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社會如果無法掌握天氣變化,就會像一個人失去了視覺、觸覺、聽覺與嗅覺一樣。不僅無法正常生活而且還會出現一些未知危險。現在社會由於科技比較發達,人們可以通過專業的氣象儀器測量天氣變化。
「夫風雨之候有關於國者最大,軍期祭日率有所資。下至野老農夫,無不秉來而觀晴雨」。
氣候、天氣以及風雨變化無常,但卻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無論是行軍打仗、祭祀還是耕種農田,都需要觀測天氣變化才能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備。
筆者認為《相雨書》作為古代,預測天氣變化最為專業的書籍之一。不僅詳細的闡述了各種氣候類型,同時也深入的講解了如何預測天氣的方法。對於唐代及其後繼朝代的發展,尤其是農業經濟與軍事發展方面,都做出了無法估量的重要貢獻。
5.明代《田家五行》
元末明初婁元禮根據黃子發創作的《相雨書》,又編纂出了一部有關天氣變化的典籍《田家五行》。這部書籍全面而又系統的闡述了,天氣變化對農業經濟發展,以及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古代地學諺語簡單明了的將天氣變化知識展現出來。
《田家五行》一共分為上中下三卷,對「十二月」的天氣變化;以及天文、地理、草木、鳥獸、鱗蟲;天氣、農業氣象、物候等方面,都進行了系統的闡述。進而通過這些事物的徵兆來了解具體的天氣變化,
婁元禮在介紹這些看起來晦澀難懂的知識時,通過簡單易懂的諺語實現了普及知識的目的。如「月暈主風,日暈主雨」; 「朝霞不出門,暮霞行千里」; 「行得春風有夏雨」; 「東風急,備蓑衣」;
「雨打五更,日曬水坑」等。
這本《田家五行》中所記述的,有關天氣變化的諺語不僅十分簡潔,而且就算用現代氣象學進行檢驗,發現基本上都能夠達到一一對應的效果。簡單的會所就是明朝時期,人們已經實現了通過觀察氣象變化,了解天氣變化的基本知識。
結 語
天氣變化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有非常大的影響。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社會,能夠掌握比較精確的天氣預測技術,都可以有效的促進生產力進步。同時也可以讓人們的生活更加安定。但由於古代社會的天氣預測技術比較局限,所以很容易出現預測不準的現象。
但即使是在這樣的條件之下,古代人也依然不遺餘力的去探索氣象變化。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更好的促進社會發展。現代社會中的天氣預測技術十分發達,但是也難免出現一些誤差。所以筆者認為人類在探索氣象領域,其實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這就要求大家平時應該多關注氣象知識,才能在更好的契機之下去不斷完善天氣預測技術。
③ 怎樣了解古代氣候
一般古氣候和古地理以及古生物的研究是密不可分的,因為氣候條件直接影響地理的變遷和生物的演化,包括岩層沉積、生物(包括古人類)活動遺跡等等。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同位素方法。影響自然界中同位素分餾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氣候。同位素技術是推古論今的不二選擇。
再補充一件事
在古氣候研究方面,美帝財大氣粗,技術先進,用的方式也比較土豪,直接在幾千米厚的南極冰蓋打鑽,取冰蓋沉積物進行研究;小日本四面環海,什麼腦筋都往海裡面用,海洋技術也比較發達,於是在海底打鑽,取海底沉積物進行研究;我們國家一沒錢,二沒那麼強的技術(還是因為沒錢),但我們有得天獨厚的東西—黃土高原,沉積近2000m厚的黃土是研究古氣候的完美利器(在黃土高原鑽探比在南極和海底容易多了吧),這也使得我們國家在古氣候研究方面處於領先的水平。
④ 在古代,人們是如何預測天氣變化情況的
對於天氣預報這個事情一直都表示不太理解,因為每天天氣預報裡面只是預測了第二天可能出現的天氣氣候,除了能夠讓大家及時帶傘,似乎也沒有別的作用。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學者對於氣象都看得很重,說清了那是天氣的預測,說中了這是國家農業的未來。那麼問題來了,天氣預測真的有這么重要嗎?
我們先不談天氣預測與現在的各種科技的聯系,就說說古代的天氣預測,其實就非常重要。因為天氣這個東西在現在可能影響沒那麼大,但是在古代卻是深刻的影響著我們的農業生產。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中國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南澇北旱那是常有的現象,所以一旦情況不對就會下暴雨或者乾旱,這樣就會導致農業顆粒無收。
⑤ 古人如何預測天氣
1、結合節氣:一年的二十四節氣,再根據自己天氣變化的一些經驗,然後總結起來一定的天氣變化規律。比如:「疙瘩雲,曬死人」、「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等等,一些就類似於天氣預報的諺語。
2、我國最早的詩歌《詩經》——《邶風·北風》中曾記錄了人們的看天氣的經驗「北風其涼,雨雪其雱……北風其喈,雨雪其霏……」里裡面所講的「雱」,就輥雨雪盛大的樣子;而「喈」則是風疾的形容;「霏」是雨雪紛飛。這句詩歌的意思是「寒冷的北風吹到、風大,帶來的雨雪也大。」
1、據一些史料顯示,在漢代的時候,人們就開始試著用一些科學的方式來預測天氣了。比如,元末明初婁元禮在《田家五行》一書中說:「如果質量很好的干潔弦線,忽然自動變松寬了,是因為琴床潮濕的緣故;出現這種現象,預示著天將陰雨。」
2、到了東漢的時候,還出現了一個天文學家張衡,他曾經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風向儀——「相風銅鳥」,此方法是:在空曠的地上,立一根五丈高的桿子;在桿子上,裝一隻可靈活轉動的銅鳥;然後,便可以依據銅鳥的轉動方向,而確定風吹來的方向。
⑥ 古代人是通過哪些方式來准確預測天氣的
種瓜點豆」、螞蟻搬家、蚯蚓出洞則都是下雨的前兆。 妻子不甘示弱。 妻子在抄寫的時候。 古代的氣象局。 尹字尋趣 新月 宋代的范仲允、雨雲」四種,具有觀察天象、推算節氣天氣預報對農業、交通乃至我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天氣預測的專業器具 東漢天文學家張衡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風向儀——相風銅鳥,我身邊少一個「人」兒睡。燕子低飛、青蛙鳴叫、雨,地上雷雨臨」,還可以根據風來預測天氣,「東風送濕西風干,「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等等:天有不測風雲。那麼。晉代的人們將張衡的銅鳥改為木鳥,於是寫了一首詞寄回去。
⑦ 古代時,人們用甚麼方法預測天氣
中國古代不像現在有天氣預報,一看電視或者上網就知道最近幾天的天氣預報怎麼樣了,但是古代人都是通過觀察天的變化就知道最近幾天的天氣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了。
其實不說古人,就是現在老一輩在農村的人也都有很多懂得的,因為他們要干農活,對天氣也要有一定的掌握,我的母親出生在50年的,她雖然沒有很高學歷,但是也略懂這些看天氣,比如天上出什麼樣的雲就會下雨或者台風、天色變化就會有什麼樣的天氣,以前小時候常常聽她說得都挺準的,我曾經問過她怎麼學來的?她說也是聽一些老人說的。到了今天,科學發達了,卻很少人懂得這些規律了,都是依賴天氣預報就行了。今日,與大家分享老祖宗流傳下來的一些「觀天術」,學一學這些規律,不用看天氣預報你也可以略知一二!或者,你也可以用來教給小孩,讓小孩子從小對大自然的變化有新的認識,這樣也可以提升小孩子的認知能力!
不怕初一陰,就怕初二下。
久晴大霧必陰,久雨大霧必晴。
十霧九晴。
太陽現一現,三天不見面。
天上鯉魚斑,明日曬谷不用翻。
夜星繁,大晴天。
河裡魚打花,天天有雨下。 久雨必有久晴,久晴必有久雨。
冷得早,暖得早。久晴鵲噪雨,久雨鵲噪晴。
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
棉花雲,雨快淋。空山回聲響,天氣晴又朗。
早晨下雨當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雲交雲,雨淋淋。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
東北風,雨太公。雷聲繞圈轉,有雨不久遠。
東邊日出西邊雨,陣雨過後又天晴 。
南風頭,北風尾。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
雞早宿窩天必晴,雞晚進籠天必雨。
晝霧陰,夜霧晴。小暑熱得透,大暑涼溲溲。
風靜天熱人又悶,有風有雨不用問。
瓦塊雲,曬死人。有雨山戴帽,無雨雲攔腰。
旱刮東南不下雨,澇刮東南不晴天。
魚鱗天,不雨也風顛。
煙囪不冒煙,一定是陰天。
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將有大雨到。
一日南風,三日關門.清早寶塔雲,下午雨傾盆。
先雷後雨雨必小,先雨後雷雨必大。
東風下雨,西風晴。日落雲里走,雨在半夜後。
先下牛毛沒大雨,後下牛毛不晴天。
饅頭雲,天氣晴(淡積雲).
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燕子低飛蛇過道,螞蟻搬家山戴帽。
一場春雨一場暖。
早怕東南黑,晚怕北雲推。
日落西山一點紅,半夜起來搭雨蓬。 七月北風及時雨。
早晨地罩霧,盡管曬稻穀。
早陰陰,晚陰晴,半夜陰天不到明。 螞蟻壘窩要下雨。
日落烏雲漲,半夜聽雨響。
四季東風四季晴,只怕東風起響聲。
東虹日頭西虹雨。
久雨西風晴,久晴西風雨。
雲行東,雨無終;雲行西,雨凄凄。
星星眨眼天要變。
早上朵朵雲,下午曬死人。
南風暖,北風寒,東風潮濕西風干。
蜘蛛結網天放晴。
早晚煙撲地,蒼天有雨意。
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
重霧三日,必有大雨。
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處暑有雨十八江、處暑無雨干斷江。
早看東南,晚看西北。
落雨落得慢,近日雨不散。
天上灰布雲,下雨定連綿(雨層雲) 雨打五更,日曬水坑。
有雨天邊亮,無雨頂上光。
黑豬過河,大雨滂沱(大塊碎雨雲) 炮台雲,雨淋淋(堡狀高積雲).
處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
雲行北,好曬谷;雲行南,大水漂起船。
早上紅雲照,不是大風便是雹。
晚看西北黑,半夜看風雨。
天上鯉魚斑,曬谷不用翻(透光高積雲).
棉花雲,雨快臨(絮狀高積雲)
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鉤卷雲) 魚鱗天,不雨也風顛(卷積雲).
南風不過午,過午連夜吼。
天上掃帚雲,三五日內雨淋淋(密卷雲) 雲自東北起,必定有風雨。
處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
火燒烏雲蓋,大雨來得快(積雨雲) 雲從東南來,下雨不過響。
處暑雷唱歌,陰雨天氣多。
滿天亂飛雲,雨雪下不停(惡劣天氣下的碎雨雲) 西虹跨過天,有雨在眼前。
處暑一聲雷,秋里大雨來。
天上花花雲,地上曬死人(毛卷雲) 處暑晴,乾死河邊鐵馬根。
蚊子聚堂中,來日雨盈盈。
月亮生毛,大雨沖壕(「毛指暈或華) 久雨冷風掃,天晴定可靠。
春吹東風雨咚咚,冬吹東風雨無蹤,秋吹東風毛毛,夏吹東風雨漰漰。
⑧ 古代科技不發達,古人是如何預測天氣的
觀天象,根據二十四節氣及農諺,觀察動植物行為變化。欽天監就是古代的氣象局,負責觀測預報天氣。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不可小覷,很多古語農諺至今也在為我們所用。
⑨ 古代人們靠觀測自然現象和什麼來預測天氣
自然界中由於大自然的運作規律自發形成的的某種狀況,其完全不受人為主觀能動性因素影響。如月有陰晴圓缺,四季變化,氣候的冷暖,刮風下雨,白天黑夜等。主要有物理現象﹑地理現象﹑化學現象等幾大類。相對於由人類引發的社會現象而言。旋轉火焰旋轉火焰又叫火怪,火旋風,是指當火情發生時,空氣的溫度和熱能梯度滿足某些條件,火苗形成一個垂直的漩渦,旋風般直插入天空的罕見現象。旋轉火焰多發生在灌木林火。火苗的高度30至200英尺不等,持續的時間也有限,一般只有幾分鍾,但如果風力強勁能持續更長的時間。極光極光在地球南北兩極附近地區的高空,夜間常會出現燦爛美麗的光輝。它輕盈地飄盪,同時忽暗忽明,發出紅的、藍的、綠的、紫的光芒。這種壯麗動人的景象就叫做極光。雷暴雷暴(Thunderstorms)是伴有雷擊和閃電的局地對流性天氣。它必定產生在強烈的積雨雲中,因此常伴有強烈的陣雨或暴雨,有時伴有冰雹和龍卷風,屬強對流天氣系統。乳狀雲乳狀雲(MammatusClouds),又稱「乳狀積雲」,是在積雨雲下方形成的乳狀型積雲,是當下降氣流里頭溫度較冷的空氣與上升氣流中溫度較暖的空氣相遇,而形成如同一個個袋子形狀的乳狀雲。乳房雲的出現常常預示著暴風雨的降臨。赤潮赤潮,被喻為「紅色幽靈」,國際上也稱其為「有害藻華」,它是海洋中某一種或某幾種浮游生物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爆發性繁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海水變色,影響和危害其它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災害性海洋生態異常現象。冰錐群冰錐群是自然接罕見的自然現象,與旋轉火焰、極光、雷暴、赤潮、冰圈、乳狀雲、重力波雲等合稱為罕見的九大自然現象。冰圈2009年1月14日報道,英國《每日郵報》報道說,英國最近首次出現了罕見的「冰圈」現象,在已經結冰的河面拐角處,一個冰塊被切斷,並開始旋轉,漸漸形成正圓形。英國德文郡的一名男子在外出遛狗時發現了這一現象。重力波雲波浪狀的重力波雲層通常是由於上升氣流延伸至山脈,或者伴隨著雷電交加的暴風雨而產生。重力波狀的雲層僅產生於上升氣流進入穩定的氣穴(airpocket)。向上的氣流沖量在氣穴中產生連鎖反應,從而形成大氣層中雲層的變化,改變雲層動態曲線,使雲層出現如同重力波一樣的擺動波紋。火彩虹彩虹是一種自然現象,由陽光射到空氣的水滴里,發生反射和折射而形成。彩虹七彩顏色,從外至內分別為:赤、橙、黃、綠、藍、靛、紫。高空燃燒彩虹的現象叫火彩虹,是一種發生在大氣層中罕見的自然現象。魚雨在世界眾多怪雨中,要數魚雨為數最多。魚雨在英國、美國和澳大利亞屢見不鮮,尤其是澳大利亞,魚雨經常出現,以至報紙已不願再刊登這類令人乏味的消息。紅雨紅雨現象最初假定為是隕石爆炸的灰燼所造成。然而印度政府委託之研究報告,卻指出紅雨水是因某地大量繁殖的海藻孢子造成。直至2006年上半,此事件因有媒體報道聖雄甘地大學(MahatmaGandhiUniversity)兩位學者GodfreyLouis與SanthoshKuma提出這些雨滴含有外星生命細胞的假說,而瞬間引起全世界矚目。
⑩ 古代人如何預測天氣預報
古人如何預測天氣
從遙遠的夏商周開始,人們漸漸地學會了農業生產,但由於沒有水利工程條件,就必須要靠天吃飯,於是「天氣預報」便成為剛需之事。那麼,古人如何了解天氣變化呢?
其實,首先應該是結合節氣——一年的二十四節氣,再根據自己天氣變化的一些經驗,然後總結起來一定的天氣變化規律。比如:「疙瘩雲,曬死人」、「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等等,一些就類似於天氣預報的諺語。
8、欽天監
欽天監是一個政府部門,也是古代的氣象局。它在秦漢時期就已設立,具有觀察天象、推算節氣、制定歷法的職能。到了明清兩朝的時候,開始有了西洋傳教士在欽天監任職,如康熙年間的湯若望、南懷仁等,都擔任過欽天監的主要官員。
9、看風識別天氣
還可以根據風來預測天氣,如「東風下雨,西風晴」,「東風送濕西風干,南風吹暖北風寒」,「一日東風三日雨;三日東風一場空」等等,說明不同的風會帶來冷暖干濕不同的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