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礎數學與應用數學研究生課程安排有什麼不同
基礎數學研究方向:
幾何分析,微分幾何,低維拓撲,辛拓撲與數學物理,調和分析和小波分析,復分析,非線性分析,泛函分析,漸進分析, 偏微分方程,代數學及其應用, 常微分方程與動力系統,動力系統與分形幾何,集合論與數學基礎。
應用數學研究方向:
偏微分方程理論及其應用,計算機與通信,應用數學方法(生物數學,經濟數學與金融數學),計算機游戲,確定性系統理論與應用,模式識別與機器視覺,信息管理系統與計算機網路,數字圖象分析與理解,密碼理論與信息安全,編碼理論與應用,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論、分支理論,混沌的控制與反控制,系統生物學,信息智能分析技術,數學物理與軟體開發,圖像修復。
2. 漸進主義的方法論與漸進改革
林德布洛姆認為「漸進政治」(incrementalpolitics)指的是小步伐式的政治變遷,是與激進變 (drasticchange)相反的概念。通過早期與達爾的合作研究得出共識和妥協的漸進主義結論,通過對比漸進分析方法(incrementalanalysis)和全盤性分析(synopticanalysis)方法的優劣,通過對黨派互相調試和漸進政治的分析,林德布洛姆提出和擴展漸進主義理論。[7]激進改革的分析思路來源於全盤性分析(或根的方法),漸進改革思路則來源於漸進分析(或支的分析),方法論對分析改革的變遷具有很大的優勢,因而他的研究特色在於從方法論的優劣評判兩種改革模式的優劣。林德布洛姆認為,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社會問題,實際涉及的使如何選擇較佳戰略的問題,採用全盤性的分析方法是不能適用的。激進改革解決問題的模式在復雜社會行不通的,其原因在於全盤分析對改革家的理性和科學知識要求太高以致不可能獲得全盤的整體性知識,變動不定的社會形勢的變化及社會生活的不確定性特徵也使得改革者很難對改革設計和運行掌握的十全十美,而且他認為激進改革只會帶來象徵性符號和掌權者人選的改變外,不會給現實的經濟和和政治發展帶來任何改變,將來的發展還得靠政策的不斷改進、調試和社會互動,並只有在人類有限知識和信息范圍內反復的糾正、嘗試和溫和的增量式改進才能滿足上述因素的要求。林德布洛姆關注的是如何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而不是規范的應然的取向,在改革的實際進程中碰到的問題比理論更重要,問題導向而不是目標和理論導向才是解決問題的指導原則。他反復強調漸進調試思想並為他的漸進調試思想自我辯護對改革的重要性,強調漸進主義的可預測性、可掌握性、有用性、包容性和廣泛性,對其它替代性政策的精心的、有計劃的和可爭論的排除而不是像全盤性分析的隨意的排除,突出簡化分析的優越性,幾十年未便。實際上,漸進政治與激進政治相比具有很大的優勢:①有錯能改,是實驗性的、小范圍的和區域性的,好的可以推廣,不好的在試驗,直至能夠產生一套較好的制度安排為止,不是一勞永逸的解決方式,是一種動態性和開放的解決模式。②容易實施,給民眾以希望,容易獲得百姓對基本價值和信念的支持,符合民眾求穩的心理狀態,不會給社會帶來混亂和沖擊。③適合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推進市場體制改革,緩慢地推進政治民主化建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因為改革者並不需要做大規模的跳躍式邁進,只需在原有領導人的既定政策下推進改革,他的改革步伐是小范圍的,逐步邁進的,使受損者忍受暫時的損失,不會破壞政治體系的穩定。④通過一連串快速的小步伐變遷也能夠達成明顯的政治變遷效果,而且這是「現實中可以實現的最快的變遷方法」。[8]
3. 漸進決策理論分析的層次
漸進決策理論分析的層次
簡單的漸進分析。指對與現狀有差距的各種可供選擇的政策方案,擇其一而予以簡化和重點性的策略研究。這種分析只能構成復雜的策略分析的組成部分,其結果必然造成「漸進政治」,即那種在實際的政治行為中只做局部的或點滴調整的政治。
斷續漸進分析。指每一項政策制定之前,在社會上已達成基本的共識,政策制定只能根據情況變化所產生的邊際差距,在有限的可行性方案中,分析其後果,並重新檢查資料,片斷性地、連續地和修補性地調適目標。
策略分析。指針對復雜問題,直接經過深思熟慮後選擇策略,它實際上是簡化了的科學分析方法,是由簡單的漸進發展而來的,它將斷續漸進方法納入自身之中,將它作為一種主要方法。此外,在林德布洛姆看來,試錯法、計算決策法、突破瓶頸法等也是策略分析常用的方法。
採用漸進決策的原因
1、漸進政治的基本特徵是與政治領袖對基本政策的看法一致的,每一個競爭政黨也只是漸進地改變本身的政策。
2、漸進決策模式基本上是保守的,它以現行的計劃、政策、消費為基礎。如果每年通過新政策,會引起社會上一部分人之間嚴重的政治緊張,因此除非要進行重大的政治改組之外,過去成功的政策在若干年內要維持下去。
3、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作為現實主義者,人們不會經常追求惟一的最佳途徑,一旦發現有可行的途徑,就會停止追求。決策者只有在那些自己熟悉的備選方案不能在滿足需要時,才會冒險尋求較為根本的政策改革。
4、社會由各種不同的階層,甚至不同的種族組織而成,而不同的團體各有其既定的目標。在現階段多元的社會環境下,為維持社會穩定,政府希望保持現行的計劃,不太願意從事全面性的政策改革,為此,只能做出一些漸進的決策。
4. 什麼是漸近分析
什麼是漸近分析:
分層流體中的內孤立波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本文綜述作者及其合作者近二十年來在內孤立波的漸近分析方面所做的工作.就研究對象而言,涉及KdV孤立波和非KdV孤立波(包括代數孤立波)及其相互作用;就研究方法而言,採用了各種攝動法(PLK方法、約化攝動法、多重尺度法、匹配法等)和它們相結合的形式,最近還利用了符號運算這一有力工具.我們發現,一般地說,首項解滿足某種非線性發展方程(如KdV方程、gKdV方程、mKdV方程、Benjamin-Ono等),而高階項則滿足它們的線性化非齊次形式.幸運的是,可以求得攝動解的解析表達式.研究表明:漸近分析是研究內孤立波的有效途徑,尤其是結合符號運算可以較系統地解決一大類問題,而且有解析結構清晰、計算工作量較小的優點.
5. 對給定的演算法做漸進分析時 五大竅門是什麼
一般用於界定函數集合的上界,漸進表達式O(g(n))的含義就是,c為正常數,函數集合O中的元素的最大值不會超過c.g(n)。f(n) = O(g(n))的含義是,函數f(n)的屬於集合O(g(n)),因為函數集合O中的最大值為c.g(n),所以f(n)的最大值為c.g(n)。由於只是漸進的上界,所以當函數g(n)的階數越小時,上界越緊確。
6. 漸進決策主要包括
漸進決策主要包括有如下幾點:
簡單的漸進分析
指對與現狀有差距的各種可供選擇的政策方案,擇其一而予以簡化和重點性的策略研究。這種分析只能構成復雜的策略分析的組成部分,其結果必然造成「漸進政治」,即那種在實際的政治行為中只做局部的或點滴調整的政治。
斷續漸進分析
指每一項政策制定之前,在社會上已達成基本的共識,政策制定只能根據情況變化所產生的邊際差距,在有限的可行性方案中,分析其後果,並重新檢查資料,片斷性地、連續地和修補性地調適目標。
策略分析
指針對復雜問題,直接經過深思熟慮後選擇策略,它實際上是簡化了的科學分析方法,是由簡單的漸進發展而來的,它將斷續漸進方法納入自身之中,將它作為一種主要方法。此外,在林德布洛姆看來,試錯法、計算決策法、突破瓶頸法等也是策略分析常用的方法。
7. 簡述並評價公共政策分析的漸進決策模型
漸進決策模型是美國著名的政治學家和政策科學家林德布洛姆提出的。
林德布洛姆認為漸進決策需要遵循三個基本原則:
(1)按部就班原則按部就班,修修補補的漸進主義者或安於現狀者,或許不象個英雄人物,但卻是個正在進行勇敢的角逐的足智多謀的問題解決者;
(2)積小變大變原則從形式上看,漸進決策過程似乎行動緩慢,但由微小變化的積累可以形成大的變化。漸進決策要求變革現實是通過一點一點的變化,逐步實現根本變革的目的;
(3)穩中求變原則政策上的大起大落是不可取的,欲速則不達,勢必危害到社會的穩定。為保證決策過程的穩定性,要在保持穩定的前提下,通過一系列小變達到大變之目的。
綜上所述,漸進決策模型從認識論與方法論的角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從認識論上講,它在於以歷史和現實的態度將決定運行看成是一個前後銜接的不間斷過程;從方法論上看,它注重事物變化的量的積累。以量變導致質變,主張通過不間斷的修正,達到最終改變政策之目的。林德布洛姆的漸進決策模型,因其所具有的固有缺陷,同樣也遭到了不少學者批評。人們認為,這種模式在社會穩定,變遷速率緩慢還比較適宜。但社會條件與環境發生巨大變革時,需要徹底改革現有政策,這種模式非但起不到應有作用,很可能阻礙社會的變革。理性決策模型所要求的過於理想化,在現實世界中是無法達到的,而漸進決策模型雖與實際決策過程相近似,但只適用於穩定的社會中。
8. 環境分析有哪些主要方法如何應用
環境分析主要方法有:
1、「SWOT」 分析法,應用:是將對企業內部和外部條件各方面內容進行綜合和概括,進而分析組織的優勢與劣勢、面臨的機會和威脅的一種方法。
2、「PEST」分析法,應用:企業所處宏觀環境分析模型。
(1)「SWOT」 分析法,環境分析的方法常採用「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是將對企業內部和外部條件各方面內容進行綜合和概括,進而分析組織的優勢與劣勢、面臨的機會和威脅的一種方法。具體表示內容如下:
「S」——Strength(優勢)
「W」——Weakness(劣勢)
「O」——Opportunity(機會)
「T」——Threats(威脅)
其中,優勢(S)與劣勢(W)主要分析企業自身的實力及其與競爭對手的比較,而機會(O)和威脅(T)則將注意力放在外部環境的變化及對企業可能受到的影響上。
(2)「PEST」分析法,「PEST」 為一種企業所處宏觀環境分析模型。 具體標示內容如下:
「P」——Political(政治)
「E」—— Economic(經濟),
「S」——Social(社會)
「T」——Technological(科技)。
這些是企業的外部環境,一般不受企業掌握,這些因素也被戲稱為「pest(有害物)」。
9. 漸進決策的理論發展
1、1953年,林德布洛姆在其與R·A·達爾(Robert A. Dahl)合著的《政治、經濟和福利》(Politics, Economics and Welfare)一書中提到漸進主義(incrementalism)來補充理性計算的不足。
2、1958年,林德布洛姆在美國經濟評論發表的《政策分析》(policy analysis)以及1959年在美國《公共行政評論》雜志發表的《漸進調適的科學》(science of muddling through)對傳統的廣博理性決策模型(第一種)的批評,開始較有系統地建立自己的分析模型,即第二種模式:連續有限比較模型。
3、1963年林德布洛姆在決定的策略一書中便很完整周詳地發展出他的斷續漸進主義(disjointed incrementalism)。不稱傳統的模式是廣博理性,改稱周全分析(synoptic analysis)而與他自己的漸進分析(incremental analysis)相對應。傳統的理性決策模型,表面是理性,但其實做不到,並且如果照辦,並不見得是理性。他自己所主張的漸進分析才是現實中真正的理性。
4、1979年林德布洛姆在美國公共行政評論,反駁並補充他二十年前的《漸進調適科學》,堅稱尚未做成,仍需調適漸進,補充黨派相互調適和社會組織情形,澄清漸進政治、漸進分析、黨派相互調適的區別。並歸結分析有賴相互適應所給予的誘因,促使分析更加細膩,並考慮周到;而提升到問題解決的焦點上。根方法要求依據界定的目標,對各種選項進行全盤評價。分支方法主要是在當前形勢的基礎上逐步、小幅度地增加和補充。林德布盧姆認為,「根方法實際上不適用於復雜的政策問題」。務實的人必須採用分支方法,即漸進決策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