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階級分析方法的使用場景

階級分析方法的使用場景

發布時間:2022-04-22 21:48:07

『壹』 《高老頭》作品的分析

高老頭

巴爾扎克1799—1850是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他的一生處於動盪不安的十九世紀上半葉,他用總標題為《人間喜劇》的一系列小說,反映了這一急劇變革時期的法國生活。《人間喜劇》分為三大部分:《風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其中《風俗研究》內容最為豐富,又分為六個「場景」。其基本內容表現為:首先,反映了上升的資產階級取代貴族階級的罪惡發家史;同時也寫出了貴族階級的沒落衰亡史,至為重要的內容是對金錢勢力的批判,巴爾扎克描寫了一幕幕圍繞著金錢而展開的人間慘劇,從而使我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與骯臟有一個形象的認識。

《高老頭》是巴爾扎克的代表作,《人間喜劇》的基本主題在此得到體現,其藝術風格最能代表巴爾扎克的特點。在這篇小說中,作者第一次使用他創造的「人物再現法」—讓一個人物不僅在一部作品中出現,而且在以後的作品中連續不斷地出現,它不僅使我們看到人物性格形成的不同階段,而且使一系列作品構成一個整體,成為《人間喜劇》的有機部分。在此,一些主要人物如拉斯蒂涅、鮑賽昂子爵夫人、伏特冷紛紛登場亮相,《人間喜劇》拉開了序幕。

主人公高利奧老頭出身微寒,年輕時以販賣掛面為業,後來當上供應軍隊糧食的承包商而發了大財。他疼愛他的兩個女兒,讓她們打扮得珠光寶氣,花枝招展,最後以價值巨萬的賠嫁把她們嫁給了貴族子弟,使麵粉商的女兒成了伯爵夫人;然而兩個女兒揮金如土,象吸血鬼似地榨取父親的錢財,當老人一貧如洗時,再也不許父親登門,使之窮困地死在一間破爛的小閣樓上,女兒們連葬禮都不參加。通過高老頭的悲劇,作者批判了建築在金錢基礎上的「父愛」和「親情」,對人慾橫流、道德淪喪的社會給予了有力的抨擊。

《高老頭》還成功地塑造了青年野心家拉斯蒂涅和沒落貴夫人鮑賽昂的形象。前者原為一個外省貴族青年,想來巴黎進大學重振家業,但目睹上流社會的揮金如土、燈紅酒綠,他往上爬的慾望倍增,他在鮑賽昂子爵夫人和逃犯伏特冷的唆使下,日益喪失正直的良心,開始為金錢而出賣正直,特別見證了高老頭的兩個女兒對待父親象榨乾的檸檬一般以後,更堅定了向資產階級的道路走去的決心。《高老頭》中主要描寫了他野心家性格形成的過程,在以後的一系列作品中他更一發不可收拾,靠出賣道德和良心竟當上了副國務秘書和貴族院議員,而一切的取得都依賴於極端利己主義原則。鮑賽昂子爵夫人是巴爾扎克為貴族階級唱的一曲無盡的輓歌,她出身名門貴族,是巴黎社交界的皇後,只因缺乏金錢而被情人拋棄,被迫退出巴黎上流社會,高貴的門第再也敵不過金錢的勢力,她在後來的小說中因為同樣的原因又一次被金錢出賣。她的遭遇告訴人們,貴族階級除了失敗之外不可能有更好的命運,金錢才是這個世界的主宰。

《高老頭》在藝術上很嚴謹,作者設置了典型環境,讓典型人物活動於其中,使人與人的金錢關系與環境相契合,書中安排了四條情節線索,以拉斯蒂涅的墮落為主線,其它幾條起輔助作用,縱橫交錯又脈胳分明;典型人物的刻劃是巴爾扎克的最大特色,不論是外貌描寫還是心理刻劃,甚至一個細節,如高老頭每吃一塊麵包都要放在鼻下嗅一嗅,都使人物更鮮明生動;人物語言的個性化也是作者一大功力,貴族沙龍中的語言與逃犯的語言絕不一樣。

傅雷先生在1963年首譯的《高老頭》版本,人民文學出版社在1978年又重新出版,至今無人企及。

『貳』 場景描寫的好處與作用

1、塑造人物,表現主題
場面描寫的最主要的作用是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現作品主題服務的,但在具體運用中來看,作用又各所側 重。如吳伯蕭的《記一輛紡車》中紡線場面的描寫,具有「萬馬奔騰」之感。
作者通過這一宏大的紛紜場面描 寫,把當年大生產運動的動人景象再現出來,深刻地表現了「延安軍民自力更生的樂觀精神和豪邁歡快感情」 這一重大主題。


2、渲染氣氛,烘託事物
有的場面描寫刻意渲染氣氛,或喜悅、恬靜,或悲愴、緊張,讓人物在一定環境中真實地展開活動。
都德的《最後一課》寫上課的情景,巧妙地藉助於一個無知頑童的冷靜觀察和心理分析,特別是對韓麥爾先生臨下 課之際感人至深的神態言行的細摹,在肅靜而凝重的氛圍的層層烘托渲染中,最後突然如火山爆發般地噴出愛 國主義的激情,收到了強烈地感染讀者的藝術效果。


3、明示、暗點主題
有的場面描寫著意突出主題,或明示,或暗點,讓人物在活動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將作者的傾向在具體的 場面描寫中自然流露出來。杜鵬程的《夜走靈官峽》中有小成渝的媽媽指揮交通的一段場面描寫:「已經變成 了一個雪人,像一尊石像。」這個場面描寫表現出中國工人階級不畏艱苦、堅守崗位的責任感和革命精神。

(2)階級分析方法的使用場景擴展閱讀:

場面描寫寫好的技巧:

1、要把觀察的視線向橫的方向展開,要看到整個場面在同一個時間里所發生的事,不能只集中看一點。

2、要運用點面結合的方法寫出整個場面的狀況。就是要有整體的概括,又有重點的具體描寫,一般採用先總述再分述的方法。

3、要把人物的活動交織在一起寫,這偏重於動態描寫。如果是環境描寫就偏重於靜態描寫。

『叄』 請問大學語文填空題

1.離騷
2.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3.道德經
4.胡適的《嘗試集》 魯迅的《狂人日記》
5.明,清之際的張岱可謂是一位小品文集大成者.他吸收了晚明諸家特別是「公安派」和「竟陵派」的長處,矯正了小品文在發展過程中的流弊,以深厚救淺薄
6.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聽說「雙溪」那地方的春色還很美,我也想劃只小舟去看看。但又當心「雙溪」這地方勾勒起我對往昔美好時光的回憶,那種小小的舴艋舟,載不動我這內心許許多多的憂傷情愁。
這句是作者李清照為重回「雙溪」這個地方勾憶起自已的一絲絲鄉愁而作。
有人理解為鄉愁,有人理解為"遺憾的青春,灰暗的童年。怎耐的過今天的失落" 對時光流逝的感嘆,但是畢竟是作者的心境,我們只可意會,
武陵春
7.
巴爾扎克
奧諾雷·德·巴爾扎克(1799-1850),法國作家。生於圖爾一資產者家庭。學過法律。1819至1829年是他文學事業上的探索階段,他練習寫作和了解社會。1829年發表《舒昂黨人》,這是總稱為《人間喜劇》(1829-1848)的第一部作品。《人間喜劇》被譽為「社會網路全書」,通過96部(原定寫137部)篇幅不等的小說,兩千多個人物,展示了19世紀前半期整個法國的生活畫卷。《人間喜劇》分風俗研究、哲學研究、分析研究三大部分,其中風俗研究為主體,又分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政治生活、軍事生活和鄉村生活六個場景。作者採用分類編排和人物再現的方法,將眾多小說聯成一個整體,構成世界文學史上一座規模空前的宏偉紀念碑。
巴爾扎克是法國以及世界文學史上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作家。馬克思和恩格斯給予巴爾扎克很高的評價,認為《人間喜劇》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是現實主義的最偉大勝利之一」。

8.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 (蘇軾,蘇洵,蘇轍父子三人稱為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曾經拜過歐陽修為師),因此也可以說是「唐二家,宋六家」。

『肆』 怎樣理解整個十七年左傾文藝創作升級而小說創作仍未取得成就,小說的缺失又體現在哪些方面

,小說家的分化
1,"現代"的小說作家,在進入50年代之後,其寫作情況發生了許多變化.主動或被動的放棄了小說創作.(沈從文,張愛玲,徐訏,錢鍾書)
2,另外一些小說家,開始了他們在取材,藝術方法,作品風格上的改造,以適應新的文學時代的需要.(老舍《龍須溝》,蕭軍在被整肅之後創作《五月的礦山》))
二,小說體裁的狀況
1,兩極分化現象:長篇和短篇.
2,出現分化的原因:長篇可滿足史詩情結和表現偉大的時代的需要,短篇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對長篇和短篇的重視,各有其"功能"上的根據.
三,小說題材的分類和等級
1,題材的分類
作為分類的尺度,有社會生活"空間"上的工業,農業,軍隊,學校等,有時間上的歷史題材,現實生活題材等.這一分類,在實質上包含著"階級"區分的類別背景,同時,也表現了以社會群體的政治生活(而非"個人日常生活")作為題材區分的根本性依據.
2,等級的確立
不同的題材類別,被賦予不同的價值等級;即指認它們之間的優劣,主次,高低.類別的嚴格區分,與等級上的清楚排列,是緊密關連的.
劃分等級的原則:工農兵生活優於知識分子或非勞動人民的生活,公共生活優於私人生活.
3,小說創作情況
在50年代初期,長篇小說創作顯得較為沉寂.《銅牆鐵壁》(柳青),《風雲初記》(孫犁),《保衛延安》(杜鵬程)等,是比較重要的幾部.
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初,長篇出版的數量大為增加,且出現了一批體現這一時期小說創作水準的作品.因此,這個階段,常被當時和後來的批評家稱為長篇小說的"豐收"(或"高潮")期.
紅色經典:"三紅一創保青山(林)"
另有趙樹理的《三里灣》姚雪垠的《李自成》浩然的《艷陽天》等
四,十七年小說特點——形態的單一化趨向
1,內容的單一化
A在40年代後期,對言情,俠義等主要類型的現代通俗小說的批判,使"通俗小說"在當代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性.
B體現對"最積極"的生活現象(如英雄人物,先進事跡)的正面評價的小說,處於最值得肯定的位置上.
C揭露,批判性質,或幽默,嘲諷的小說,其價值地位受到懷疑.
2,表現形式的單一化
A寫英雄典型,寫生活中的矛盾沖突,設計有波瀾起伏的情節線索的小說的主張,取得絕對統治地位,成為衡量作品價值的主要尺度.
B受到懷疑,拒絕的小說形態,包括
a"詩化","散文化"小說,即使有這樣的作品出現,難以獲得較高的評價.
b側重表現心理活動,尤其是復雜心理矛盾的那種作品.
c冷靜的,"觀照式"的"寫實"風格作品.
革命歷史小說
一,革命歷史小說概述
1,革命歷史小說的內涵:是"在既定的意識形態的規限內,講述既定的歷史題材,以達到既定的意識形態目的".它主要講述"革命"的起源的故事,講述革命在經歷了曲折的過程之後,如何最終走向勝利.
2,繁榮原因:
1)親歷革命斗爭這一歷史進程的作家的情感需要.
2)新生的政權理所當然地要求文學為政治服務.
3)東西方冷戰,中蘇意識形態的論戰,以及當時流行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解放全人類"的思想觀念的影響.
3,代表作品:(兩極分化)
A長篇
《銅牆鐵壁》《風雲初記》《保衛延安》《鐵道游擊隊》《小城春秋》《紅日》《林海雪原》《紅旗譜》《青春之歌》《戰斗的青春》《野火春風斗古城》《烈火金鋼》《敵後武工隊》《苦菜花》《三家巷》《紅岩》
B短篇
《山地回憶》(孫犁),《百合花》(茹志鵑),《黎明的河邊》(峻青),《黨費》(王願堅),《三月雪》(蕭平),《萬妞》(菡子)等.
4,長篇創作高潮期的成就與特色(教材317頁)
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初,被當時和後來的批評家稱為長篇小說的"豐收"期.
時代局限性
5,敘述方式:
1)一些作家,在長篇小說中追求對於歷史的"史詩性"把握.
2)另一些作家,則加入一些"傳奇"因素,而接近現代"通俗小說"的模式.
3)個別作家更願凸顯他的現實處境下的情緒,以之作為對往事回憶的觸發點.如《百合花》.
6,戰爭文化背景下的美學觀念:
首先表現在作家不再以知識分子的啟蒙主義立場視角去描寫戰爭.
其次,戰爭形態使作家養成了"兩軍對陣"的思維模式.
其三,英雄主義樂觀主義的創作基調被作為固定的審美模式,並以此形成了統一的審美風格特徵.
二,戰爭小說的巨構性探索:《紅日》
1,作家和作品概況
杜鵬程的《保衛延安》是最先引起廣泛影響的戰爭小說,但藝術上比較粗糙,遠遜於之後吳強《紅日》.這部長篇是作者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創作的,在用藝術形式表現重大戰役方面作了較好的探索.它以1947年山東戰場的漣水,萊蕪,孟良崮三個連貫的戰役作為情節的發展主線,體現出作者對現實戰爭小說的"史詩性"的藝術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結構和全景式的描寫展示出戰爭的獨特魅力.
2,藝術創作的獨特之處:
小說在戰爭觀念和小說美學上體現出來的創新性和探索性.
首先,以宏大的現代戰爭場面的描繪替代傳統戰爭小說中的傳奇性故事.(與《鐵道游擊隊》《林海雪原》等小說不同,由寫游擊戰轉寫陣地戰,從微觀到宏觀)
其次,小說對戰爭環境中人物性格豐富性有較好的刻畫,突破了當時同類創作中存在的局限.如沒有把解放軍官兵刻畫成完人,也沒有對敵人一味地醜化.
第三,小說在戰爭與和平場面的相互對照,轉換的描寫中,既在敘述上體現了適度的節奏感,又在戰爭觀念上隱含了對時代共名的某些偏離.(如過於熱衷戰爭本身,本身就會體現出一種戰爭狂人心態.張愛玲:注重人生飛揚的一面與注重人生安穩的一面,後者是前者的底子.)
3,缺陷:缺乏對戰爭本體的深層思考――共性問題.
*中西戰爭小說區別:(《三大戰役》與《拯救大兵瑞恩》)
西方戰爭小說,重在通過戰爭表現對人類的命運,通過對個體命運遭遇的觀照體現對人的存在意義和生命意義的思索,中國戰爭小說重在表現戰爭中的群體風貌,戰爭的整體和現實結果.與此相應的是,中國作家對戰爭中大量存在的暴力,血腥的迴避,對英雄之外的大量普通個體命運和生命價值的忽視,這都是現代戰爭文化規范對作家主體的制約的結果.
三,戰爭小說的傳奇性:《林海雪原》("虛構契約"與"事實契約")
1,作家情況以及主要內容:
作家曲波曾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團指揮員,指揮過解放軍的一個小分隊在東北牡丹江地區的林海雪原的剿匪戰斗.《林海雪原》反映了作家的這段生活經歷,即描寫一支由36位偵察兵組成的解放軍小分隊,在東北長白山林區和綏芬草原追剿國民黨殘余勢力和土匪的故事.
2,創作特點:
1)對英雄人物的塑造是《林海雪原》的一大特色,在人物性格配置上又受到了民間傳統小說的"五虎將"模式這一隱形結構的支配.(《三國演義》中蜀國五虎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
楊子榮:"智取威虎山" 在官匪,紅黑,"正反"之間輾轉騰挪的一個角色.與座山雕第一次交談:(黑話/紅話)
座山雕:天王蓋地虎.(你好大的膽!取來氣你祖宗.)
假胡標(楊子榮):寶塔鎮河妖.(要是那樣,叫我從山上摔死,掉河裡淹死.)
座山雕:臉紅什麼
假胡標:精神煥發.
座山雕:怎麼又黃啦 !
假胡標:防冷塗的臘.
八大金剛:么哈 么哈
假胡標:正晌午時說話,誰也沒有家.
無法將英雄人物完全純凈化.
2)在結構布局上,《林海雪原》也帶有比較明顯的"兩軍對陣"的思維模式,而且在傳奇的意義上更加誇張了所謂"好人特別的好,壞人特別的壞"的模式.楊子榮形象的塑造體現了這種模式的矛盾性所在.
3)《林海雪原》雖然也暴露了土匪極其殘忍的本性和描寫了解放軍戰士的英勇犧牲精神,但在描寫主要英雄人物時始終洋溢著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的基調.
3,缺陷和不足:
過於誇張和煽情的描寫,過於陳舊的表現英雄人物的模式.
四,戰爭史詩性的追求:《紅旗譜》
作家情況以及主要內容:
梁斌著.《紅旗譜》通過在大革命失敗前後十年革命斗爭的歷史背景下,生動地展示了當時農村和城市階級斗爭和革命運動的壯麗圖景.
故事背景
三代農民:
朱老忠的形象意義:承上啟下,是當代文學中一個跨越新舊兩個時代的農民革命英雄的藝術典型.豪爽仗義,不斷提高的革命覺悟.
成就:
首先是史詩氣度.
小說寫北方農村各階級的人物,波瀾壯闊的畫面,從大革命一直寫到"九·一八",指出了自發斗爭的失敗的必然性,得出必須在黨的領導下才能有革命的成功.
其次是人物形象的時代性,革命性和民族性.
再次民族風格的探索.
1,故事內容,人物風貌,生活風習,自然風光→地方色彩,民族風格
2,繼承古典小說及國外的手法和形式,形成民族特色的藝術風格
①故事性強②人物性格特徵用行動和語言來刻畫③章法,結構繼承我國古典小說,
5,不足:作者梁斌想把它寫成史詩,卻寫成了一部革命傳奇.
五,家族與歷史的命運結合:《三家巷》
作家情況以及主要內容:
1959年出版,歐陽山著.以20年代的廣州為背景,將個人的成長道路,家族的興衰沉浮與歷史的風雲變幻融為一體.描繪出中國革命初期既轟轟烈烈又錯綜復雜的時代畫卷.
取材的典型化與生活化還原
《三家巷》的敘事是從《子夜》模式發展而來,書中每個人物都是某種階級的典型.但其間的多元復雜關系,尤其是對不同階級出身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多元復雜關系的描寫,打破了一般現代歷史小說把階級關系和階級矛盾簡單化庸俗化的思維定式.作家選取三家巷中周,陳,何三個家庭來著筆,生活化地顯示出中國買辦資產階級的生成(陳),官僚地主階級的發跡(何)和世襲工人的覺醒(周).
周炳性格的復雜性
打鐵出身(階級基礎)的知識分子(思想包袱).
憨直,軟弱,幼稚,溫情而不切實際,富於幻想等性格弱點.
與周炳性格構成直接有關的是兩個女性:區桃(用心最深)和陳文婷(著墨最多).
4,藝術特色
選擇了對重大的歷史事變的側面描述的角度.
人物創造上,有著性格復雜性的人物
5,爭議:
側重日常生活情景和親友,戀人之間糾葛的描述,重視社會風俗的細致描寫,以及周炳,陳文婷等的行為和思想感情狀態.
六,革命歷史中知識分子的成長——《青春之歌》
作家與作品內容:
楊沫(1914—1995),其《青春之歌》帶有"自敘傳"的色彩,可以看到以作者30年代的生活作為寫作素材的明顯根據.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到1935年的"一二·九"運動之間的社會政治風雲和事變.與《芳菲之歌》(1986)《英華之歌》(1990)共同構成"青春三部曲".(有三部曲的通病)
2,主要情節與林道靜形象:
不斷追求,三次決裂:
與封建家庭決裂,與余永澤決裂,與小資產階級自我決裂.在終於找到最終的追求目標之前,林道靜告別了沒有親情的親人(親情),告別了不可愛的愛人(愛情),告別了舊的小我,最終回歸大我,忘掉自我,成為一張典型的革命面孔.
究竟是一個找到自我的人,還是一個失去自我的人 找到了共性,失去了個性.甘心做革命機器中的一顆螺絲釘.
3,小說特殊的因素.
首先,它同時是關於中國現代知識分子道路的故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如何成長為無產階級先鋒戰士.能否被許可或承認則是另外一回事,多少有點一廂情願.
其次,還多少牽涉到女性命運的主題:女性對男性的脫離(余永澤)與依附(盧嘉川,江華),即使是革命女神,也不能脫離革命男神的召喚和指引.
第三,血統論問題.血統意識的形成依賴於兩個方面:一是血緣,二是社會地位.當血緣觀念與一定的社會地位相結合,並以社會地位的高低來確定血緣的優劣和尊卑貴賤,且試圖以血脈的自然延續性來說明社會地位"世襲"的合理性時,血緣觀念就演變為血統意識.林道靜的血統是雙重的:"我是佃戶的女兒,又是地主的女兒.""我身上有黑骨頭,也有白骨頭."生父是地地道道的官僚地主,生母是卻是真正的受壓迫受侮辱的農民之女,這是她走向蛻變的合法性前提.
3,藝術上的得失:
小說結構前半部較為完整,後面則略嫌鬆散.
對林道靜的情感,心理的刻畫細致真切.許多場景的描述,能表現出特定時代,地域的氣氛和特徵.
但作品的語言缺乏個性,也缺乏變化;在長篇寫作上,運用多種敘事手段的意識不很自覺.
七,革命英雄群像的刻畫:《紅岩》
1,組織生產的成功實踐
1961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羅廣斌,楊益言著.1958年,羅,楊兩人因一段共同的革命經歷攜手合作,撰寫了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後在此基礎上寫成的長篇小說《紅岩》,《紅岩》約十年的成書過程,是當代文學"組織生產"獲得成功的一次實踐.從某種意義上說,《紅岩》的作者是一群為著同一意識形態目的而協作的書寫者們的組合.時代性的成功,不到兩年發行量達400萬冊,80年代達800多萬冊,創當代長篇小說發行之最.
2,主要內容
小說以"重慶中美合作所集中營"的敵我斗爭為中心,交錯地展現重慶城內的學生運動,地下斗爭,集中營的獄中斗爭,以及川北農村的武裝斗爭.
3,英雄群像的塑造
在這部小說中,革命者(許雲峰,江姐,成崗,華子良,齊曉軒等)與敵人(徐鵬飛等)的關系,被安放在兩個政治集團,兩種人生道路和兩種精神力量的較量的格局中.
4,藝術特色:多線索網狀式的結構特點
5,不足:人物語言缺乏個性化
八,短篇小說創作
峻青
《黎明的河邊》
2,王願堅
《黨費》,《七根火柴》,《糧食的故事》
3,代表作分析:茹志鵑《百合花》
⑴"沒有愛情的愛情牧歌"——人性美的展示
情節:送女文工團員(我)――向新媳婦借被子――小戰士犧牲後新媳婦為其縫衣服
主題:表現了軍民團結,生死與共的主題,通過描寫和謳歌子弟兵對人民的忠誠和人民敬愛子弟兵來表現.一種回顧與眷戀,暗中包含著對現實人情的一種隱憂(可同憂卻不可同樂,人際關系遠不如戰時簡單純凈)
人物形象:小通訊員,新媳婦
⑵藝術特色
1,獨特的女性敘事視角
2,細節描寫來表現人物精神面貌 百合花被子的作用
3,清新俊逸的藝術風格
第三節 十七年現實生活題材小說
一,現實生活題材小說創作基本情況
三種類型:農村,工廠,知識分子
1,反映農村生活
1)藝術形態的兩個發展趨勢
一是對表現"現實斗爭"的強調
二是為了達到描寫上的"深入核心"
2)題材類型
1.寫土地改革後農民觀念變化
2.寫農業合作化運動.反映農村生活,展示農民精神風貌.
3.描寫大躍進時期農村的現狀
3)代表作家
當時有兩個藝術傾向不同,都有很大影響的兩大創作群體:
一是趙樹理等山西作家.
另一是柳青,王汶石等陝西作家.
較重要的還有周立波,李准,浩然等.
2,反映工廠,城市生活
周立波《鐵水奔流》,艾蕪《百煉成鋼》,周而復《上海的早晨》,草明《乘風破浪》,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裡》.
3,反映知識分子,當代青年生活突破"禁區"的小說
干預現實的作品:王蒙《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李國文《改選》,劉紹棠《田野落霞》,白危《被圍困的農莊主席》,耿簡《爬在旗桿上的人》.
表現人情人性的作品:蕭也牧《我們夫婦之間》,鄧友梅《在懸崖上》,宗璞《紅豆》,豐村《美麗》,陸文夫《小巷深處》.
二,趙樹理的小說及"趙樹理方向"
1,趙樹理(1906—1970),山西沁水縣人.不做文壇作家,而要做文攤作家(不同於五四作家的啟蒙主義的立場).民間立場,政治取向.
2,《三里灣》
1)創作背景:建國後第一部反映農業合作化運動的長篇小說.
2)主要內容
3)人物形象
落後典型:A,村長范登高
B,富裕中農"糊塗塗","常有理","鐵算盤","惹不起"一家
C,袁天成一家.
先進典型:A,黨支部書記王金生的一家
B,普通社員王滿喜
4)藝術特點:
吸取和繼承了民族文藝的傳統手法
描寫人物,傳神的"白描"手法.在情節結構的安排上,注意開門見山及故事的連貫性.
濃郁的生活氣息,健康,幽默的情趣.
語言明白曉暢,生動活潑,增強了作品的藝術魅力.
5)不足之處:
作品中描寫的矛盾沖突收縮得過於匆忙.有些地方敘述過於冗長.
三,孫犁的《鐵木前傳》
1,孫犁與荷花澱派
小說語言樸素,柔美,清麗,不事粉飾雕琢,但極富表現力.被譽為"小說的詩,詩的小說."為核心代表作家.
2,《鐵木前傳》
1)創作動因和作品主題:從大處講是表現農業合作化的必要性和艱巨性,而實際上卻又一個只可同憂,不可同樂的故事(嫌貧愛富).
2)主要內容:鐵匠傅老剛和木匠黎老東的多年友誼在財富(貧富差距)面前破滅的故事.
3)人物形象:小滿兒是一個獨特的藝術形象,塑造得是非常出色的.
4)藝術特色
著重於寫人物的命運和思想的變化,顯示出時代發展的步伐;
在塑造人物時注意選擇充滿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的生動細節;
相當的筆墨來抒發感情,追求詩和散文的意境,創造出特定的抒情氛圍.
四,柳青的《創業史》
1,作者簡介:
柳青(1916-1978),原名劉蘊華,陝西吳堡縣人.
2,《創業史》
1)故事梗概:
2)人物形象分析:
A,梁生寶:社會主義新人形象,是一個平凡而又高尚,踏實而又有理想的農業合作化帶頭人.
B,梁三老漢:塑造得最為成功的要數梁三老漢這一形象.是一個具有傳統美德和狹隘小生產者觀念的舊中國農民的典型.
C,蛤蟆灘三大能人
郭世富,姚士傑,郭振山
3)藝術特點:
(1)藝術構圖深廣宏闊.
(2)藝術描寫細膩多姿.
(3)抒情議論深沉精闢,能讓讀者深受啟發.
4)局限:政治理念過重,有圖解政治之嫌;對人物主要採取階級分析法,人物的豐富性和矛盾性展示不夠.
五,周立波《山鄉巨變》
1,周立波(1908—1979),湖南益陽人.
2,《山鄉巨變》
1)主題內容
2)人物形象
A,劉雨生是一個描繪得成功的新一代農民的生動形象.
B,在老一代農民中,亭麵糊和陳先晉的形象是寫得很出色的.
C,王菊生,張桂秋這兩個富裕中農也寫得很有個性特色.
D,鄧秀梅作為運動中黨的領導者形象,也是刻畫得較為生動的.
3)藝術特點
首先,作者善於把火熱的斗爭生活融化在娓娓動聽的日常故事中,使作品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感人的藝術力量.
其次小說往往把對時代的新生活,新人物的描寫與充滿詩情畫意的農村風景畫,風俗畫的描繪結合起來,使它不僅表現出深刻的思想,而且創造優美的意境,抒發了高尚的情懷.
再次小說的語言也很有特色,不但生動,樸素,而且富有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
4)缺陷:
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過去農村階級斗爭理論模式的影響,造成了形象的矛盾性.
六,周而復《上海的早晨》
1,周而復,原名周祖式,一九一四年生於南京,祖籍是安徽旌德縣.
2,《上海的早晨》
1)題材內容的新開拓
描寫了建國後黨領導工人階級對民族資產階級與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
2)人物塑造特色
朱延年 徐義德
3)結構特色:
作品的結構比較嚴謹,順敘,倒敘安排得體.
七,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裡》
1,杜鵬程,原名杜紅喜,曾用筆名司馬君.
2,《在和平的日子裡》
主要內容
人物形象:
梁建,閻興,張如水
藝術風格:哲理與詩情結合,充滿激情和哲理的探索.
八,短篇小說創作
(一)李准與《李雙雙小傳》
1,李准(1928— )
2,《李雙雙小傳》改編的電影劇本《李雙雙》
A,人物形象
李雙雙是個勤勞正直,大膽潑辣,精力旺盛的農村婦女
孫喜旺善良,憨厚,熱愛勞動,有著純朴的階級感情,但舊社會的復雜經歷,卻在他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B,《李雙雙》中的民間藝術的隱形結構:
隱形結構:是五六十年代文學創作的一種特殊現象.當時許多作品的顯形結構都宣揚了國家意志,但藝術作品畢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宣傳讀物,由於作家們溝通了民間的文化形態,在表達上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了民間形式,這時候的民間形式也是一種語言,一種文本,它把作品的藝術表現的支點引向民間立場,使之成為老百姓能夠接受的民間讀物.這種藝術結構上的民間性,稱做藝術的隱形結構.
《李雙雙》的隱形結構是來自民間表演藝術中的"二人"對戲的模式,這在民間地方藝術中是很普遍的形式(如東北二人傳).即一個心直口快,潑辣大膽,純潔樂觀的旦角(妻:李雙雙)和一個自私膽小,好心善良,趣味橫生的丑角(夫:喜旺)展開性格沖突的輕喜劇.
《李雙雙》的人物性格的喜劇性也來自民間.李雙雙的性格里有著中國傳統民間文學中的快嘴李翠蓮的性格遺傳,大膽潑辣,無所顧忌,敢笑敢哭.
有沒有注入民間的藝術精神往往成了那個時期藝術創作能否獲得成功的關鍵.
(二)馬烽與《我的第一個上級》
1,馬烽(1922— ),山西孝義縣人.
2,《我的第一個上級》
老田的形象:
先抑後揚的對比手法及作用:
*山西作家群的藝術風格特點
1,以趙樹理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創作流派
2,內容貼近生活,具較濃厚的"土氣"
3,文筆平易,朴實,在形似笨拙的言語中略帶幽默
(三)王汶石
1,主要創作
2,創作特徵
1)王汶石曾被稱為帶著微笑看生活的作家,他常以輕快,喜悅的筆墨,描繪我們豐富多採的農村生活.
2)王汶石以對新生活的敏感,捕捉和描繪生活中的新事物,新內容,新氣象,為社會主義農村的生活畫面不斷增添新色彩.
3)王汶石很善於為他的新人形象創造具有濃厚鄉土氣息又有時代特點的環境,
3,王汶石的創作弱點.
落後的,被批判的,可以作反面教材的人物被忽視
九,突破禁區小說
(一)王蒙《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
(二)鄧友梅《在懸崖上》
(三)宗璞《紅豆》
(四)陸文夫《小巷深處》
代表作分析《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成長小說,批判小說)
1,王蒙
2,《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勇敢地,敏銳地觸及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民群眾所關注的社會矛盾,對生活進行了大膽的干預.
1)《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的主題思想
2)劉世吾形象及意義
3)林震的性格特徵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伍』 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理論

一、背景
1、天主教會壟斷全部知識教育,用封建神學統治人們的思想,壓制科學研究,文化陷入低潮。
2、新興資產階級為了發展資本主義和追求生活享受,要求在意識形態領域展開反對教會的斗爭。
二、興起
1、14~16世紀,在義大利首先迸發出一股資產階級文化新潮流。
2、許多知識分子藉助於古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從各個方面沖擊教會的束縛,建立資產階級人文主義的世界觀。在當時人們看來是「文藝復興」,其實是資產階級文化的興起。
3、15世紀後期擴大到歐洲其他一些國家,16世紀文藝復興達到高潮。
三、文藝復興的作品思想
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集中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主張個性解放,反對中世紀的禁慾主義和宗教觀;提倡科學文化,反對蒙昧主義,擺脫教會對人們思想的束縛;肯定人權,反對神權,屏棄作為神學和經院哲學基礎的一切權威和傳統教條;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這是人文主義的主要思想。其中,代表性作品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談》、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拉伯雷的《巨人傳》等。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歌頌了人體的美,主張人體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諧的比例,並把它應用到建築上,一系列的雖然仍然以宗教故事為主題的繪畫、雕塑,但表現的都是普通人的場景,將神拉到了地上。
人文主義者開始用研究古典文學的方法研究聖經,將聖經翻譯成本民族的語言,導致了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
人文主義歌頌世俗蔑視天堂,標榜理性以取代神啟,肯定「人」是現世生活的創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文學藝術表現人的思想感情,科學為人謀福利,教育要發展人的個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從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提倡個性自由,因此在歷史發展上起了很大的進步作用。
四、不同范疇中的文藝復興
(一)自然科學
1、天文學
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1543年出版了《天體運行論》,在其中提出了與托勒密的地心說體系不同的日心說體系。義大利思想家布魯諾在《論無限性、宇宙和諸世界》、《論原因、本原和統一》等書中宣稱,宇宙在空間與時間上都是無限的,太陽只是太陽系而非宇宙的中心。伽利略1609年發明了天文望遠鏡,1610年出版了《星界信使》,1632年出版了《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通過對其師丹麥天文學家第谷的觀測數據的研究,在1609年的《新天文學》和1619年的《世界的諧和》提出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判定行星繞太陽運轉是沿著橢圓形軌道進行的,而且這樣的運動是不等速的。
2、數學
代數學在文藝復興時期取得了重要發展,三、四次方程的解法被發現。義大利人卡爾達諾在他的著作《大術》中發表了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但這一公式的發現實應歸功於另一學者塔爾塔利亞。四次方程的解法由卡爾達諾的學生費拉里發現,在《大術》中也有記載。邦貝利在他的著作中闡述了三次方程不可約的情形,並使用了虛數,還改進了當時流行的代數符號。符號代數學是由16世紀的法國數學家韋達確立的。他於1591年出版了《分析方法入門》,對代數學加以系統的整理,第一次自覺地使用字母來表示未知數和已知數。韋達在他的另一部著作《論方程的識別與訂正中,改進了三、四次方程的解法,還建立了二次和三次方程方程根與系數之間的關系,現代稱之為韋達定理。 三角學在文藝復興時期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德國數學家雷格蒙塔努斯的《論各種三角形》是歐洲第一部獨立於天文學的三角學著作。書中對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進行了系統的闡述,還有很精密的三角函數表。哥白尼的學生雷蒂庫斯在重新定義三角函數的基礎上,製作了更多精密的三角函數表。
3、物理學
在物理學方面,伽利略通過多次實驗發現了落體、拋物體和振擺三大定律,使人對宇宙有了新的認識。他的學生托里拆利經過實驗證明了空氣壓力,發明了水銀柱氣壓計。法國科學家帕斯卡爾發現液體和氣體中壓力的傳播定律。英國科學家波義耳發現氣體壓力定律。
4、生理學和醫學
比利時醫生維薩留斯發表《人體結構》一書,對蓋倫的「三位一體」學說提出挑戰。西班牙醫生塞爾維特發現血液的小循環系統,證明血液從右心室流向肺部,通過曲折路線到達左心室。英國解剖學家哈維通過大量的動物解剖實驗,發表《心血運動論》等論著,系統闡釋了血液運動的規律和心臟的工作原理。他指出,心臟是血液運動的中心和動力的來源。這一重大發現使他成為近代生理學的鼻祖。
5、「地理大發現」
航海技術產生了一次革命性地飛躍,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的探險家們開始了一系列遠程航海活動。哥倫布和麥哲倫等人在地理方面的發現,為地圓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6、印刷術在歐洲的再發現,以及從東方傳過來的造紙、指南針、火葯(中國的四大發明),促使科學思想的迅速傳播。
(二)文學
各地的作家都開始使用自己的方言而非拉丁語進行文學創作,帶動了大眾文學,替各種語言注入大量文學作品,包括小說、詩、散文、民謠和戲劇等。
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前期出現了「文壇三傑」。但丁一生寫下了許多學術著作和詩歌,其中著名的是《新生》和《神曲》。彼特拉克是人文主義的鼻祖,被譽為「人文主義之父」。他第一個發出復興古典文化的號召,提出以「人學」反對「神學」。彼特拉克主要創作了許多優美的詩篇,代表作是抒情十四行詩詩集《歌集》。薄伽丘是義大利民族文學的奠基者,短篇小說集《十日談》是他的代表作。
在法國,文藝復興運動明顯地形成兩派,一是以「七星詩社」為代表的貴族派,二是以拉伯雷為代表的民主派。「七星詩社」以龍沙和杜貝萊為代表,在語言和詩歌理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們最早提出統一民族語言的主張,促進了法國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學的發展。然而,他們排斥民間詩歌,只為少數貴族服務。拉伯雷是繼薄伽丘之後傑出的人文主義作家,是法國文藝復興民主派的代表。他用20年時間創作的《巨人傳》是一部現實與幻想交織的現實主義作品,在歐洲文學史和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在英國,代表人物有托馬斯·莫爾和莎士比亞。托馬斯·莫爾是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也是空想社會主義的奠基人。1516年他用拉丁文寫成的《烏托邦》是空想社會主義的第一部作品。莎士比亞是天才的戲劇家和詩人,他同荷馬、但丁、歌德一起,被譽為歐洲劃時代的四大作家。他的的作品結構完整,情節生動,語言豐富精煉,人物個性突出,集中地代表歐洲文藝復興文學的最高成就,對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在西班牙,最傑出的代表人物是塞萬提斯和維加。塞萬提斯是現實主義作家、戲劇家和詩人。他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戲劇和小說,其中以長篇諷刺小說《堂·吉訶德》最著名,它對歐洲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維加是戲劇家、小說家和詩人,西班牙民族戲劇的奠基人,被譽為「西班牙戲劇之父」。 他是世界上罕見的多產作家,一生共創作了兩千多個劇本,留傳至今的有600多個,有宗教劇、歷史劇、神話劇、袍劍劇、牧歌劇等多種形式,深刻反映了西班牙的社會現實,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最傑出的代表作是《羊泉村》。
(三)建築
文藝復興建築是在公元14世紀在義大利隨著文藝復興這個文化運動而誕生的建築風格。基於對中世紀神權至上的批判和對人道主義的肯定,建築師希望藉助古典的比例來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會的協調秩序。所以一般而言文藝復興的建築是講究秩序和比例的,擁有嚴謹的立面和平面構圖以及從古典建築中繼承下來的柱式系統。
1、特色
*學習以古希臘古羅馬為代表古典風格,並且發展了『柱式』的概念。
*強調建築的比例如同人的比例一樣,反映了宇宙的和諧於規律,這一點上很強烈地體現了畢達哥拉斯,柏拉圖傳統的影響。
*使用對稱的形狀,集中式
*恢復「自然」,以尺規作圖制圖,以圓形和正方形為主
*反對哥特式建築
2、著名建築和建築師
【Fillipo Brunelleschi(伯魯乃列斯基)】
從時間和地點上來看,義大利的佛羅倫薩算是作為文藝復興的開端了。建築師Fillipo Brunelleschi在義大利佛羅倫薩所建的大教堂就沒有採用歌德形式,而是看起來很像Byzantine的聖母大教堂,可是卻沒有採用三角帆拱,而是直接將尖拱放在了一個八角形的牆上。而最後看起來很危險的在頂上面的一個小亭子卻起了連接拱的幾個部分並且用自重將他們壓在一起的作用。另外,這個拱頂是一個木結構的頂,而不是羅馬的石或混凝土頂。
而他在Santa Sroce的Franciscan Friary的Closter中,為 Pazzi Family所建立的 Chapel真正用上了三角帆拱,這次下部的平面是一個正方形,而上是一個三角帆拱加圓拱,失傳幾個世紀的工藝終於復活。從此這種圓頂加上Basilika的平面成為了後來幾個世紀內的標准。
【Leon Battista Alberti 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
Fillipo兼具了一個傳統中世紀工匠的角色,真正作為復興時期建築師代表的,並且真正將文藝復興建築的營造提高到理論高度的是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 ,他的論建築於1485年出版。(這里值得一提的是Gutenberg發明了印刷術,使得文化的交流變得更加快速。這是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因素。)他在這本書裡面體現了從文藝復興人文主義者地角度討論了建築的可能性。他提出應該根據歐幾里德的數學原理,在圓形,方形等基本集合體制上進行合乎比例的重新組合以找到建築中美的黃金分割。他在建設Palazzo Rucellai的過程中 使用了各種柱式,而這些柱子都擁有經過精心推敲的比例。而宮殿的頂部也是獨創的深出檐,甚至遮住了屋頂,使得建築的外觀保持完整的方形。
【布拉芒特】
布拉芒特(Donato Bramante)是將這種唯理主義古代精神推向極致的人,他竭盡所能的推敲每一個建築比例,從他的Tempietto of San Pietro中你可以看到這種被推敲到近乎完美的比例 。而往後的很多公共,宗教建築,比如聖彼得教堂,巴黎萬神廟,甚至白宮都有布拉芒特的影子。
文藝復興時期規模最宏大的作品可以說是聖彼得教堂,這個教堂的修建歷史超過了一個世紀。而建築師的名單列出來如同一個文藝復興的名人錄。而這個開端或者說骨架,則是由布拉芒特來完成的。而後陸陸續續有Raphael、Peruzzi、Sangallo the Younger、米開朗基羅、Vignola、Della Porta、Fontana和Maderna。
【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並不是一個專業的建築師,而是一個偉大的雕塑家。而正因為這一點是他避免的他的同代人過分糾纏於比例之中的弊端而從一個雕塑家獨特的三維視角來提煉建築。他利用各種手法,比如破壞均衡,或者是利用狹長的走道或者柱廊,來達到一種感動人心的建築效果,而對於是否符合嚴格的古典比例卻不是很在意。其中用於聖彼得大教堂的巨柱式便是他將普通柱式拔高幾倍而得到的。而這種對於古典母題的創造性應用將文藝復興引入了後期的手法主義。
【Palladio(帕拉蒂奧)】
在vicenca的領袖人物是Palladio、他是一個嚴肅的古典主義者,對於古典主義的蒸餾使得這位大師的作品總是帶有鑽石般的純粹。體現了文藝復興建築的數學美感的精確性和那種對於集中式平面的控制力。而進一步看則可以看見在這種嚴格的美學體系下,作為建築的主體已經被擠入一個很邊緣的角落,建築在Palladio的手中徹底變成了一個概念的載體。
五、文藝復興的國家特徵
(一)義大利與其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
詩人:但丁、彼特拉克;
作家:薄伽丘、馬基雅維利;
畫家:喬托、波提切利、列奧納多·達·芬奇、拉斐爾、提香;
雕刻家:米開朗基羅;建築師:伯魯涅列斯基;
音樂家:帕萊斯特里那、拉索等。
(二)西班牙與其代表人物
16世紀後半葉和17世紀初西班牙文藝復興進入「黃金時期」,在小說和戲劇方面成績顯著。
代表人物:作家塞萬提斯、戲劇家洛卜·德·維加
(三)德國與其代表人物
在德國:主要成就則表現在宗教改革、農民戰爭、諷刺文學以及科學技術發明等方面。
代表人物:馬丁·路德、丟勒等。
(四)法國與其代表人物
在法國:自由思想和懷疑思想相當發達。
代表人物:散文家:蒙田、小說家:拉伯雷等。
(五)英國與其代表人物
在英國:詩歌和戲劇空前的繁榮。
代表人物:作家莎士比亞等。
六、文藝復興的意義
有好一段時間,文藝復興被認為是簡單地恢復了古典文化。其實,文藝復興並不是真正要「恢復」古典的文化,而是藉此抨擊當時的文化和制度,以建立新的文化,為建立新的社會制度體系造輿論。
文藝復興是一次逐漸發展的時期,沒有明確的分界線和事件。但文藝復興使當時的人們思想發生了變化,導致了宗教改革和激烈的宗教戰爭。後來的啟蒙運動以文藝復興為自己的榜樣。19世紀的歷史學家認為後來的科學發展、地理大發現、民族國家的誕生都是源於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是「黑暗時代」的中世紀和近代的分水嶺,是資產階級革命的輿論前提。文藝復興是使歐洲擺脫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縛,向全世界擴張的一個前奏曲。
其主要表現在:
1、文藝復興是思想文化領域的一次偉大變革,具有巨大生命力。
2、產生了近代科學,推動了人類科學與文明的進步。

『陸』 以茅盾的作品為例,說出社會剖析派小說的特點

在文學史上,「社會分析小說」又稱為「社會剖析派小說」。主要作家有茅盾,沙汀,艾蕪,吳組緗等,多為左翼作家。其特點是,運用階級觀點,從社會的政治經濟層面去觀察和分析社會現象,以期其創作能從本質上解釋生活的真實並正確預示社會發展的方向。
二、茅盾小說從哪些方面體現了社會分析小說特點?
能夠體現「社會分析小說」的是茅盾的長篇小說《子夜》。主要特點是:
1、背景廣闊。《子夜》的舞台設置於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並沒有截取某條小巷或某個街角,而是從居高俯視的視角,整體展示這座現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資本家的豪奢客廳、夜總會的光怪陸離、工廠里錯綜復雜的斗爭、證券市場上聲嘶力竭的火並,以及詩人、教授們的高談闊論、太太小姐們的傷心愛情,都被組合到《子夜》的情節里。同時,作家又通過一些細節,側面點染了農村的情景和正發生的中原的戰爭,更加擴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從而實現了他所設定的意圖:「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象」,「使一九三零年動盪的中國得一全面的表現。」當然,茅盾的「大規模」「全面」描寫,並不是把各個生活斷片隨意拼帖在一起。他精心結構,細密布局,通過主人公吳蓀甫的事業興衰史與性格發展史,牽動其它多重線索,從而使全篇既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場景,又沿著一個意義指向縱深推進,最終以吳蓀甫的悲劇,象徵性地暗示了作家對中國社會性質的理性認識:「中國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子夜〉是怎樣寫成的》
2、貼近生活。茅盾近乎以寫史的態度創作小說。《子夜》的情節,是被鑲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這一真實的歷史時空里的。小說中描寫的一些情景,如公債交易、蔣馮閻大戰等,都是有據可查的真實的史實。《子夜》把這類非虛構性的話語引進小說,與虛構性話語融匯、輝映,應該說是相當大膽而富有創造性的文體試驗。《子夜》的史詩品格,無疑得益於「詩」與「史」兩種語言巧妙調適與組合。
3、描寫細膩。《子夜》在整體布局上具史詩般宏闊,但細節描寫的筆觸又極為委婉細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顫動的波紋。這一特點,早在三十年代,吳宓先生就曾指出過並大加贊賞,稱《子夜》「筆勢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噴薄,不可控搏。而其細微處復能婉委多姿,殊為難能可貴。」

『柒』 試述巴爾扎克《人間喜劇》的分類整理法。

《人間喜劇》是19世紀法國偉大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九十多部小說的總稱。作者採用分類整理法和人物再現法將這些作品聯結成一個整體。具體將作品分為風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其中風俗研究又分為六大場景,是這部小說總集的主幹部分,內容最豐富。這些作品細致地描繪了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真實和風俗人情,再現了封建貴族階級的沒落衰亡史、揭露了資產階級的罪惡發家史、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系及新的社會罪惡,成為一部法國社會的「卓越的現實主義歷史」,從而為法 國現實主義文學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分類整理法是巴爾扎克為把《人間喜劇》的九十多部作品聯結成一個有機整體而採用的一種方法。
巴爾扎克從小說反映生活的不同角度出發,把全部作品分為三大類:風俗研究、哲學研究、分析研究。其中風俗研究是主體,又分為六個場景,即「私人生活場景」、「外省生活場景」、「巴黎生活場景」、「政治生活場景」、「軍事生活場景」、「鄉村生活場景」。此種方法將諸多作品聯系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眾多小說分門別類地各處於一定的系統之中,歷史且全面地描寫了現實。

『捌』 如何分析一部影片的攝影手法

1、考察要點
首先,影片分析考察的是學生的寫作能力,基本要求是文字通順,無錯別字,並具有較高的寫作技巧。其次,是考察考生對於影片某些特殊的處理手法的理解,如張藝謀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的黑白、彩色兩種色調的運用;再如《秋菊打官司》中紀實手法的運用等。第三,考察考生對於一部影片的主題的把握能力,要求考生能夠理解影片的深層含義和社會性。如《離開雷鋒的日子》所討論的主題是:在自由競爭、個人利益備受關注的社會轉型時期,雷鋒所代表的自我犧牲精神、集體主義卻並未過時。
2、影片分析的寫作方法與格式
要寫一篇影片分析,首先就要確定寫作的角度。一部影片可分析的方面和角度很多,有的考生一會說說影片的主題思想,一會又分析劇作結構,一會又分析視聽語言方面的特色,覺得方方面面都想說一說,但又說得不深入,一篇優秀的影片分析永遠不是面面俱到的,永遠都是抓住其中一兩個突出的方面深入地論述。
首先,可以對影片作社會學分析,即作品如何反映時代的某個社會問題,作品所包含的社會內容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作品是如何展開這一社會主題的。如《秋菊打官司》是一部現實主義風格的作品,影片給觀眾展示了一幅中國普通農村的真實生活畫卷,通過一個生活在農村的卑微的小人物執著的要用法律武器為自己討個說法的故事,揭開了一個關於法律觀念的主題:每個人都有用法律保護尊嚴的權力,中國的法制觀念徹底普及還需要很長的路。
其次,也可以影片作敘事分析,也就是影片劇作技巧的分析,分析一部影片如何建立一種敘事關系,也就是如何講故事,影片的創作者如何通過情節的鋪排、細節的設置、人物形象地塑造來一步一步推動故事向前發展的。
再次,可以從技術的層面對影片的導演手法、視聽語言的技巧進行分析,分析作品如何建立時空關系、影片敘事的鏡頭體系、導演如何進行場面調度等。如侯孝賢的影片中視聽語言突出的特色就是長鏡頭的運用,那麼考生就可以深入地去分析在侯孝賢的影片中,長鏡頭是如何具體運用的,長鏡頭給觀眾的視覺和心理感覺是怎樣的,長鏡頭背後蘊藏著怎樣的民族審美心理。再如陳凱歌的《和你在一起》中運用了大量的音樂來烘托影片的主題,考生也可就視聽中的「聽」來進行分析。當然,對於參加本可入學考試的考生而言,大多數都未進行過專業的視聽語言方面的訓練,因此導演手法、視聽語言的分析不宜涉及的過多,考生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找出影片中一兩個突出的視聽語言的特徵,則可以進行視聽分析,如果不能找出影片突出的視聽語言的特徵,也不要不懂裝懂,可以避開視聽的分析,轉而進行社會學的主題分析或敘事技巧的分析。

閱讀全文

與階級分析方法的使用場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草甘膦水劑的使用方法 瀏覽:635
洗手台上水管安裝方法 瀏覽:681
實例研究是哪種研究方法 瀏覽:428
常用的讀書筆記方法 瀏覽:997
快速熟記單詞方法 瀏覽:986
社會研究方法編號 瀏覽:583
套綉被子最簡單方法視頻 瀏覽:349
吸碳的方法視頻 瀏覽:274
升降式電梯的安裝方法 瀏覽:350
淘寶店店鋪折扣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07
唱好轉音的技巧與方法 瀏覽:411
快速治療足癬的方法 瀏覽:17
殺菌除蟎的最佳方法 瀏覽:723
用傳幫帶的方法講解如何注冊會員 瀏覽:561
韓國雞蛋杯的使用方法 瀏覽:794
蘋果6手機的返回鍵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01
快速讀書的方法視頻 瀏覽:421
飛機裝配孔位檢測方法研究 瀏覽:390
一年級孩子學習方法怎麼提高 瀏覽:132
6灰土用灰量計算方法 瀏覽: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