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顆組詞有哪些詞語
一、顆組詞有:
顆粒蓬顆顆涷砂顆榴顆珠顆蒜顆顆子顆恰玉顆露顆梨顆顆凍顆鹽
二、釋義:
多用於顆粒狀的東西:一~珠子。一~子彈。一~牙齒。一~~汗珠子往下掉。
三、繁體漢字:顆
四、顆的部首:頁
五、漢字結構:左右結構
六、造字法:形聲;從頁、果聲
(1)顆的造字方法是什麼擴展閱讀:
一、字形演變:
。
文言版《說文解字》:顆,小頭也。從頁,果聲。
白話版《說文解字》:顆,小頭。字形採用「頁」作邊旁,採用「果」作聲旁。
二、片語釋義:
1、砂顆[shā kē]
砂粒。
2、榴顆[liú kē]
石榴子。
3、蒜顆[suàn kē]
亦作「蒜果」。蒜頭。
4、顆子[kē zǐ]
方言。小米。
《新華日報》1939.8.27:「那幾年我們租了人家幾畝地,打了顆子(糧食)還不夠交租呢!」秧歌劇《動員起來》:「莊稼鋤不好,草比谷還高,顆子碎,穗穗小,地『豁』了,收成少,一滿出力不討好。」
5、顆恰[kē qià]
謂安詳穩重。顆,用同「款」。
元 喬吉 《一枝花·雜情》套曲:「收拾得所事兒溫柔,粧點得諸餘里顆恰。」
『貳』 造字是什麼講究
關於漢字的造字講究,從漢朝以來,相沿有「六書」的說法。六書之首,就是象形法。一般來說,漢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但嚴格說來,轉注和假借這兩種應屬於用字的方法。
象形字當中,也有一些不是直接用來表示具體實物,而是用來表示與實物有關的概念。例如:「大」字,原來是像一個正面直立的人的形狀,手足展開,就表示「大」的意思了。這種從名詞推廣到形容詞的造字法,是後來發展出來的。象形字雖然起源最早,但數量卻最少。因為宇宙間的事物很多,不可能按每一事物的特徵都造一個象形字,很多抽象的概念根本畫不出來,而且即使畫得出,這種依樣畫葫蘆的造字法也太笨了。後來為了克服象形字的局限性,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就又發明了另一種造字法——指事法。
漢字發展到這一步,還不能滿足表示的需要。因為有些意思畫三四個圖還不能解決問題。要是畫五六個或七八個圖才能解決問題,那就不像一個字,倒像是一幅年畫了。要是真的這樣,那今天我們寫起來多麻煩啊,寫一篇短短的文章,就等於編一本厚厚的連環畫了。我們的祖先有著無窮的智慧,他們想到了文字是用來記錄說話的。說話又跟聲音有關,那麼文字是不是可以把聲音記錄下來呢?於是就又發明了形聲字
『叄』 這幾個字的造字方法和結構類型及本意是什麼,請知情者快速回復,謝謝!
漢字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
戶——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門(門)字的一半。 本義:單扇門
基——形聲。上下結構,(下形上聲) 本義:疊加的夯土層。承重用的夯土地面。
川——象形。象流水之形。本意:歸向澤、海的水流。
伐——會意。從人,從戈。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頭。本義:砍殺。
簡——形聲。上下結構,(上形下聲) 本義:竹簡。古代書寫了文字的狹長竹片。
涉——會意。從水步。甲骨文字形。中間是水,兩邊兩只腳,象涉水之形。本義:趟水過河。
牢——象形指事。據甲骨文,裡面是個「牛」字,外面象養牛的圈。泛指一般養性畜的欄圈( juàn)。
本義:關養牛馬等牲畜的圈。
聞——形聲。上三包圍結構 從耳,門聲兼表詞義,合起來的意思是「門裡面的耳朵聽到了」。
本義:聽到心裡去了。
析—— 形聲。左右結構。字從木,從斤,斤亦聲。「斤」指斧鉞。「木」指樹木、木材。「木」
與「斤」聯合起來表示「鑿破木材」。本義:以斧破木。
終於作完了,我就象一個小學生,認真地完成了老師留的作業。
『肆』 果,水,休,武,本,末,梅這幾個字分別用的什麼造字法
會意字類型:
①異體會意字:用不同的字組成。如「武」,從戈從止。止是趾本字,戈下有腳,表示人拿著武器走,有徵伐或顯示武力的意思。
②同體會意字用相同的字組成。如「從」,表示兩人前後相隨、「比」,表示兩人接近並立。
會意是為了補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創造出來的造字方法。和象形、指事相比,會意法具有明顯的優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義;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強.《說文解字》收會意字1167個,比象形字、指事字多得多。直到現在人們還用會意的方法創造簡體漢字或方言字,例如「灶、塵、國、孬」等。會意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組合而的,組合的方式多種多樣,交叉錯綜,這就是會意的方法所以「高產」、會意字所以多於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原因。拿「人」和「木」說:「人」和「人」可以組合為「從、眾」等,「人」還可以和其他形體組合為「保、伐、戍、付、伍」等;「木」和「木」可以組合為「林、森」,「木」還可以和其他形體組合為「析、相、采、困」等。因為會意字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的會合,所以可以表示許多抽象的、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難以表示的意義。如「休、塵、取、采」等。
解釋:領會別人沒有表達的意思.
會意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根據意義之間的關系合成一個字,綜合表示這些構字成分合成的意義,這種造字法叫會意。用會意法造出的字是會意字。
會意字類型:
①異體會意字:用不同的字組成。如「武」,從戈從止。止是趾本字,戈下有腳,表示人拿著武器走,有徵伐或顯示武力的意思。
②同體會意字:用相同的字組成。如「從」,表示兩人前後相隨、「比」,表示兩人接近並立。
會意是為了補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創造出來的造字方法。和象形、指事相比,會意法具有明顯的優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義;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強.《說文解字》收會意字1167個,比象形字、指事字多得多。直到現在人們還用會意的方法創造簡體漢字或方言字,例如「灶、塵、國、孬」等。會意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組合而的,組合的方式多種多樣,交叉錯綜,這就是會意的方法所以「高產」、會意字所以多於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原因。拿「人」和「木」說:「人」和「人」可以組合為「從、眾」等,「人」還可以和其他形體組合為「保、伐、戍、付、伍」等;「木」和「木」可以組合為「林、森」,「木」還可以和其他形體組合為「析、相、采、困」等。因為會意字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的會合,所以可以表示許多抽象的、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難以表示的意義。
下面是幾個會意字例:
(1)「莫」字。甲骨文「莫」字的寫法是:上下都是草,中間是個太陽,意思是太陽已落入草叢之中,天色已暮。是「草」和「日」兩個象形字的會意字。隸變以後簡化為「莫」。「莫」的本義是日落的時候,後又引申出「不」、「不要」、「沒有誰」、「沒有哪一種東西」,以及表示揣測或反問等詞義,如:莫如、一籌莫展、莫不、莫不是、莫惱、莫非、莫測、莫逆、莫若等詞。作為本義日落時候的「莫」,後又被新創的「暮」字所替代。
(2)「盥」字。盥洗、洗手的意思。甲骨文的寫法下部是只盆的形狀(皿),上部是只手的象形伸入盆內,表示在洗手,是「皿」和「手」兩個象形字組合而成的會意字。金文和小篆表示得更為明白,左右雙手在盆(皿)中洗,盆中還有水,是「皿」、「雙手」和「水」三個象形字組合而成的會意字。隸變以後,已不再象形,盆的形狀已寫成「皿」字。
3) "射」字。金文字形,象箭在弦上,手(寸)在發放。小篆把弓矢形訛變成「身」字,誤。本義:用弓發箭使中遠處目標。◎ 〔~干〕古書上的一種草,根可入葯。
◎ 〔仆~〕中國秦至宋代的官名,宋代以後廢。
◎ 〔無~〕a.中國古代音樂十二律之一;b.中國春秋
『伍』 顆的造字法
一顆小樹苗的棵照字法還是非常多的
『陸』 四種造字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每種舉兩個例子, 找出一個字的深層含義,例如「木」是個象形字
漢字有四種造字方法,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下面分別予以解釋,並舉例說明其內在的含義。
1、象形。指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的造字方法。例如「月」字像一彎明月的形狀,「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 「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艹」(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木」的本義是樹,像長在地上的一棵樹的樣子,小篆的木字,上面的一橫兩端是彎曲向上的,代表樹的枝椏。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我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所以東漢學者許慎總結說: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2、指事。指以象徵性的符號來表示意義的造字方法。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鋒利處加上一點,以作標示,意思是刀刃;「凶」字則是在陷阱處加上交叉符號,表示風險的所在;「上」、「下」二字則是在主體「一」的上方或下方畫上標示符號;「三」則由三橫來表示。這些字的勾畫,都有較抽象的部分。所以東漢學者許慎總結說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3、會意。指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所以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並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例如「解」字的剖拆字義,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開來表達;「鳴」指鳥的叫聲,於是用「口」和「鳥」組成而成。「休」字的休息義,是一個人在樹的旁邊歇著來表示。許慎總結說: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4、形聲。指由形旁(又稱「義符」)和聲旁(又稱「音符」)組合起來表示意義和讀音的造字方法。例如「櫻」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種樹木,聲旁是「嬰」,表示它的發音與「嬰」字一樣;「籃」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製物品,聲旁是 「監」,表示它的韻母與「監」字一樣。許慎對形聲的解釋是: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柒』 漢字的造字方法有哪四個
漢字的造字方法主要有【象形,形聲,轉注,假借】其中大部分的字是形聲字
『捌』 木、果、本、末、休、采這幾個字用了什麼造字方法
木、本、末都是象形休、采是會意果應該也是象形,因為名詞基本都是象形,動詞基本都是會意
『玖』 六種造字法分別是什麼 每個舉兩個列子
例子:
1、象形字:日、月、火、水。
2、指事字:本、末、刃。
3、會意字:看、明、林、塵。
4、形聲字:理、犁、願、盯。
5、轉注法:如「考」即「老」、「老」即「考」。
6、假借法:「自」本是「鼻」的象形字,後來假借為「自己」的「自」。如「汝」本是水名,借為第二人稱代詞。
古代六種造字方法:
1、象形法:象形字當中,也有一些不是直接用來表示具體實物,而是用來表示與實物有關的概念。
2、指事法:就是用象徵性的符號或在圖形上加上指示性符號來表示意義的造字法。這種造字法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單純性的符號,即不成圖形的符號。另一類是附合在圖形上的符號。
3、會意法: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按意義合起來表示一個新的意義的造字法。
4、形聲法:由形旁和聲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因為形聲字是在象形、指事、會意的基礎上產生的。
5、轉注法:過去的說法很多,比較流行的說法是為適應方音分歧和語音的發展而採取的一種造字法。
6、假借法:借用同音字表示新義的一種方法。
象形文字的發展:
古印度的象形文字同樣來源於圖畫發展,主要分布於印度中部文迪亞山脈的丘陵地帶。最古的岩畫可追溯到距今2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根據風格,印度岩畫大致分為:自然主義的岩畫,以描繪單獨的野生動物為主,造型古樸寫實。
風格化的岩畫,開始從色塊中提煉出線條,用簡略粗重的線條勾勒人和動物的輪廓。或者是剪影式的平塗與粗線條的淺描並用。動物比較寫實,人物則是圖案化的,幾何形的。折衷的岩畫,多描繪騎馬、騎象或步行和金屬使用。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重要的遺存之一,因首先發現於山東省泰安縣大汶口遺址而得名,其分布范圍北瀕渤海、南抵蘇皖、西進河南,始自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2500左右發展成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特徵明顯,居民盛行青春期拔牙的風俗。
大汶口文化的社會經濟已發展到較高水平。已發現的許多刻劃符號被認為是象形文字的前身。從後來出土的獸骨和陶器、石器上的圖案可以判定,萬年以前,中國就出現了半圖象的圖畫、花紋符號。
『拾』 棵組成語,然後在造句
沒有含 棵 字的成語。
棵 #kē 造字法:形聲;從木、果聲
【基本字義】
1. 〔棵兒(kēr)〕植物的大小,如「樹~~很大」,「揀~~大的菜拔」。
2. 量詞,用於植物:一~樹。一~草。幾~白菜。
【詳細字義】
〈量〉
1. (形聲。從木,果聲。本義:指植物的株數) 同本義 [used for trees,cabbages,etc.]。如:一棵大白菜;兩棵捲心菜;一棵樹
〈名〉
1. 指某些植物的莖 [stem]。如:棵稈(某些植物的莖)
【常用片語】
1. 棵兒 kēr
[size of a plant] 指植物植株的株體
揀棵兒大的菜拔
2. 棵子 kēzi
[stalks of a plant] 〈方〉∶植物的梗子(多指莊稼的)
青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