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周易學會的主要職責
本中心及其前身自成立以來,在倡導和推動《周易》經傳、易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易學與中國哲學的現代化及世界化的研究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1)篤實為學,勤於科研。本中心作為一專職的易學研究機構,以承擔國家和省部級研究課題及自選研究課題為主要任務。自1996年以來,承擔了各類研究課題17項,其中省部級以上即佔10項。經過10餘年的辛勤耕耘,本中心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1996年起,中心人員發表論文11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31部,均產生了一定的學術影響,部分論著填補了國內外學術研究的空白。以上著述中,共獲各類國家獎勵11項,其中,省部級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1項。針對易學為一高度哲學性的專門之學的實際,依據象數、義理合一的易學獨特理論模式,中心人員在兼顧象數、義理的同時,尤致力於作為易學之根的象數之學的研究,並在此領域取得了為海內外學界所公認的突出成就,從而為澄清人們對易學的各種誤見,尤其是對象數易學的誤見,正確揭示易學這一專門之學之所是與所以是,發揮了其他研究機構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學術研究隊伍的培植。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本中心已經形成了一支年齡結構合理、布局協調、研究方向相對齊全、素質相對較高的年輕化學術研究梯隊。在現有的由8人所組成的專職研究隊伍中,博士生導師佔3人,教授6人,副教授2人,45歲以下的教授4人。
(3)創辦《周易研究》學刊。1988年,本中心由主任劉大鈞教授通過自籌經費的方式,創辦了《周易研究》這份目前大陸唯一向海內外公開發行的易學研究專刊。該刊從易學這一專門之學的實際出發,並廣泛考慮到易學對於古今各門學術的重大影響力,貫徹「雙百」方針,提倡學術自由,主張《周易》與易學史的研究,應堅持義理與象數兼顧的原則,並提倡多學科、多層次、多渠道、多角度的綜合交叉研究,在注重本身的研究之外,還大力提倡易學與哲學、易學與其他人文學科、易學與自然科學、易學與現代管理科學、易學與環保科學等的交叉研究,成為學術品位頗高的刊物,在學界贏得了辦刊嚴肅、學術嚴謹的「二嚴」聲譽。該刊已發行到28個國家和地區,發行量長期穩定在兩萬份左右,為弘揚易學、培植易學研究的力量、把握易學研究的導向、推動易學研究的健康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1998年被評為山東省優秀期刊,現已被北京大學圖書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分別列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和「全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該刊已由中國周易學會與本中心合辦,成為中國周易學會的會刊。
(4)舉辦學術會議。為推動易學研究的深入開展,加強海內外學術界的聯系,提高中心及大陸易學研究的水平,本中心先後四次主辦、一次協辦大型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其中,1987年12月由當時的山東大學周易研究室主辦的「首屆國際周易學術研討會」,正式拉開了大陸易學研究高潮的序幕。1993年、1995年、1997年、1999年本中心與台灣相關學術團體一道,先後四次舉辦了「海峽兩岸周易學術研討會」,在兩岸乃至國際上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為加強兩岸的學術交流,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做出了重要貢獻。2000年10月末,由本中心所主辦的「百年易學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適逢世紀之交,會議所涉及的「回顧」和「前瞻」兩個主要方面,對於今後海內外的易學研究,必將起到重要的啟迪與導向作用。
(5)積極開展對外學術文化交流。中心努力拓寬學術空間,加大與海外學術文化交流的力度,先後接待日、韓、美、德、新加坡及台、港等國家和地區的訪問學者近百人,同時,中心人員也多次前往日、美、德、英、法、比、新加坡及台、港參加學術會議或進行學術訪問。通過這些活動,開闊了中心的學術視野,擴大了中心的影響,增進了與海內外學界朋友的友誼。經過以上的努力,中心與本校哲學系聯合,已於1998年取得中國哲學的博士點,1999年正式招生,其中,易學哲學為第一專業方向;世紀之交的千禧之年,中心又被國家教育部正式批准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百所重點研究基地」之一。
② 練力華的易學成就
練力華老師在前人「形為體、氣為用」的基礎上,首次系統提出「形、氣為體,客星為用;形、氣、星為體,主命為用;形、氣、星、命為體,擇日為用」的層層遞進式的「五位一體」理論,既有傳統又有創新的理論,這是練老師對傳統風水學理論的一大貢獻。練力華老師研究周易風水三十年,擅長風水學、建築學、命理學、擇日學。為全國十數個省市和地區的眾多樓盤、工廠、辦公室、酒店、家居、商場、政府大樓作風水策劃與調整,均取得顯著效果,廣大客戶一致稱頌練力華是既有學問,又有高超應用技術的玄空風水學家。2005年開始,練力華老師在研究院舉辦了多次的風水學,擇日學高級面授班,令學員們滿載而歸,學員們學有所成之後,都自發寫出敬辭,感想,抒發和贊美練力華老師精湛的教導能力和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
2006年1月7日上午,北京人民大會堂,在嘹亮雄渾的「國歌」演奏完畢後,練教授與其餘9位易學名家一起接受了國家領導人的隆重頒獎。「第二屆中國當代名人論壇組委會專家評委會」,對全國易學研究人員作了認真的審查後,評出了首屆「中國十大易學名人」,練力華教授排在第4名。這不僅是對練力華研易用易的肯定,更表現出國家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肯定。
2006年6月12日,國家建設部主辦的《建築時報》第12版,以「弘揚建築風水文化的辛勤耕耘者」為題,對練力華教授作了整版的報道,這是國家級宣傳媒體有史以來,首次對周易研究人員作大幅彩版專題宣傳。《南方都市報》、《國際易經》雜志、《華人》雜志、《家居之友》等刊物,以及全國性的易學風水大會上,均發表了練老師的多篇極具影響力的論文,並被大會組委會評為最高獎項。得獎論文是:《玄空風水體用關系探微》、《易經、風水是健康地產的靈魂》、《生態健康地產與風水策劃探討》、《樓盤風水布局與策劃》、《玄空風水之元運交脫探討》、《對七運屋風水調整改造的啟示》、《中國風水的地理結構》、《要重視巒頭》,以及《〈中國八字學通論〉序》、《〈玄空風水精論〉序》、《〈大六壬金口訣〉序》等。
2007年11月,練力華老師在深圳成功舉辦了《中國傳統建築文化論壇》,海內外42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盛會,其會議的深遠意義得到了與會人員的高度認同。
2007年,練教授事跡被免費收入「中國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廣東人物》第56頁和廣東省文化廳、廣東省環境保護局、綠色廣東編委會主編的「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綠色廣東》內。
2008年春,練力華老師將三十年來玄空風水實踐之積累,完成了玄空風水系統論述之扛鼎之作----《玄空住宅環境學》,和《居住時空選擇學》。2008年4月發行後,在國內掀起了學習玄空風水的熱潮。
③ 關於易經的研究
有基礎(五行天乾地支河圖洛書等)可以買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另一個也是可以買的,建議先看一下電子書在考慮買哪個.
④ 中國易學家協會是干什麼的
易學家是易學研究領域最高的學術稱號,也是易學界的最高榮譽稱號。是指在易學相關學術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方面達到一定造詣,取得一定成就,獲得有關部門和行業內認可的資深專家和學者。 中國易學家協會是中國易學界最高層次的學術研究與文化交流機構。是由國內外眾多易學專家、教授和志願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學者自願組成,並經中華人民共和國轄區內政府批准、取得合法注冊登記而成立。是為弘揚中華易學文化、發掘易學人才與成果、展現當代易學精英、促進易學行業整體發展而構建的一個國際性學術組織。是中國易學學術研究、培訓考評、職業資格評定、學術成果評審及實踐應用指導等方面最權威、最高層次的學術機構。中國易學家協會英文名稱: CHINA ICHING RENOWNED EXPERTS ASSOCIATION,英文縮寫:CIRE。是世界易學家協會常務會長單位。中國易學家協會的主要工作是團結華人易學家和研究中華易學的外籍易學專家、學者,積極開展中華易學研究和學術交流,讓中國傳統文化和國學智慧得以更廣泛的實踐應用,使其更好地為祖國經濟建設服務、為社會和諧穩定服務、為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健康發展服務。協會團結國內外熱愛易學文化和從事易學研究事業的專家學者共同對易學文化進行深入細致的挖掘、歸納、整理、傳播。力求不斷充實易學文化的學術與應用價值,積極促進中華易學文化指導現代社會發展,推進社會和諧穩定和人類進步。 中國易學家協會的業務范圍主要包括: 一、開展學術研究,研究易學理論、行業發展趨勢以及易學在各個領域中的實踐應用。 二、組織國內外各類易學文化活動,組織學術交流與合作。三、舉辦國內、國際易學學術會議。四、發掘、推廣優秀易學經驗和最新研究成果。五、易學培訓,易學知識普及推廣。六、編撰出版易學著作、研究成果、文獻資料和易學期刊。七、開展職業資格考評、學術成果評審和行業內的評優表彰。八、中國易學家檔案館建設、管理。 九、向國內外推薦優秀易學人才。十、設立對外服務性機構,滿足社會需求。十一、中華易學文化的國際推廣。十二、其它有利於中華易學研究和行業發展的業務。
⑤ 易學文化研究中心是什麼組織
易學文化研究中心是由民政部備案的黑龍江省北大荒創業文化研究會發起並成立的二級行業協會,本著發掘和整理易學文化遺產,繼承和發揚易學文化的優秀傳統,為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和海峽兩岸團結統一、振興中華、推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的宗旨,並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文化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高舉旗幟,圍繞中心、服務人民、改革創新,團結和帶領廣大有志於易學文化事業的專家、學者、文化活動家、企業家以及相關團體,為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業務范圍:
(一)組織發掘、整理和研究易學文化遺產,開發文化資源;
(二)組織並推進與現代化建設事業密切相關的文化研究活動,如企業文化、旅遊文化、社區文化等;
(三)組織與改革開放事業相關的文化問題研究;承接各方面委託的相關課題,進行研究,提供咨詢服務;
(四)經政府有關部門授權或根據市場和行業(學科)發展需要組織舉辦學術討論會、展覽會和各種文化活動;
(五)邀請海內外專家學者來華講學或參加學術會議和文化活動;
(六)經政府有關部門授權,組織優秀學術成果的評獎活動;
(七)組織文化、教育培訓活動和文化咨詢服務活動。
組織架構:
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學術委員會委員、高級研究員、研究員
⑥ 易學的當代研究
20世紀初,易學轉軌之前奏(1900-1919)
20世紀開初20年,新文化運動興起。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鎮的易學,亦隨之發生新舊交替,進入易學研究轉軌的前奏期。清末易學名流俞樾於1906年逝世,他所著的《易貫》、《艮宦易說》、《邵易補原》、《易旁通變化論》、《周易互體徵》、《卦氣值日考》等九種著作,很快就被人們置諸腦後,傳統經學,曾經輝煌百代,而今己成為過眼雲煙。經學家皮錫瑞在《經學通論》中對《易經》的評論,代表清代學者對易學的權威定論,很快就被疑古派推翻,而代之以嶄新的易學觀。唐海宗《醫易通說》(1910)繼承發展明代醫學家張介賓的醫易思想,開拓易學研究新領域,在醫易會通研究中,發揮了承先啟後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人們對易學認識不清,常把易學和封建迷信、卜筮算卦等同起來,甚至視為禁區,很少有人深入研究。80年代後,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易學研究逐漸興起。1984年全國第一次周易學術討論會的召開,促進了易學研究的發展。之後,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周易與現代自然科學》,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周易與自然科學研究》,為易學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90年8月,中國第一個易學研究會——安陽周易研究會成立,標志中國易學文化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易學研究在中國逐漸發展起來,並影響和震撼了世界。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易學已經被許多有識之士所認同,研究易學更是不乏其人,從白發蒼蒼的老人,到80後90後,甚至國外的一些中國文化愛好者,均對易學產生了深厚的興趣。據2012年文化部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發起和編撰的《中國傳統文化名家大典--易學卷》收錄,當代知名易學學者、愛好者就有二百二十七位,也系統地展示了當代易學研究成果,介紹了中國當代易學研究的代表人物,象邵偉華,唐明邦,廖墨香,李書有,張志春,曾仕強等老一輩學者,同時也收錄了象梁惟朝,裴翁,謝金龍,毛傑,周漢輝、侯典民等一大批青年學者,是當代易學研究領域具有權威性的人物辭書,更是易學研究的時代鑒證。
易學
這一時期突出的易學家,無疑首推杭辛齋。他在獄中得名家指點,對《周易》有特殊領悟。他先後撰寫了《學易筆談》初集、二集,《讀易條識》、《易楔》、《易數偶得》等七種著作,融會象數、義理,開拓新的象數易學理論,成為科學易的先驅者。他廣泛引用當時中國人所理解的西方近代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知識,論述傳統易學中的卦氣、納甲、爻辰、先、後天八卦,河圖、洛書等,力圖貫通古今哲學、科學、乃至宗教思想。杭辛齋易學思想充分體現了易學研究轉軌過程中的博雜現象,既反映了中西文化的淺層會通,亦反映古代文化的蛻變過程。
清末民初,展現清代易學余緒者尚有劉師培、馬其昶、廖平等。他們的易學思想,在文化巨變中大都缺乏新意而為時代呼聲所湮沒。20世紀最初20年,易學同其他經學一樣,面臨歷史批判的命運。
「五四」新文化運動,易學轉軌之初步(1919-1949)
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建立,中國傳統文化經受了嚴峻挑戰,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嚴厲批判,以科學與民主為核心的新文化,迅速普及。易學研究轉軌,體現在四個方面。
人文易學脫穎而出。易學家們受西方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影響,拋棄封建時代「以傳解經」的經學註疏傳統,開始用西方近代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和方法研究《周易》,令人耳目一新。當時的易學哲學大體分兩支。
用近代西方哲學觀點研究《周易》的,首推馮友蘭及其《中國哲學史》(1930-1933),他以實證主義方法分析《周易》哲學,把易學哲學引進高等學府課堂,《周易》哲學令人刮目相看。朱謙之《周易哲學》(1923),用周易陰陽學說,論述宇宙生命的運動變化獨具一格。吳康《周易大綱》(1938)、賈豐臻《易之哲學》(1941),都用《周易》原理及象數,論述宇宙運動的永恆性。揭示《周易》卦爻辭所反映的古代社會生活。他們的共同點在於堅持西方學術觀點,看重《周易》蘊涵的中國古代的宇宙論。
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和方法研究《周易》,「五四」以後成為新方向,實為以科學方法研《易》的拓荒期。郭沫若《周易時代的社會生活》(1927)、《周易之製作時代》(寫於1935年),是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周易》的開山之作,在學術界頗具影響。他最先揭示《周易》卦爻辭所反映的中國奴隸社會中漁獵、牧畜、商旅、耕種、工藝等方面的社會生活。蘇淵雷《周易會通》(1934)、金景芳《易通》(1941)亦相繼以唯物史觀、唯物辯證法分析《周易》哲學思想。宣揚民主精神與社會革新思想。由於他們的努力,《周易》理論研究同新民主主義文化思想相適應。 以史證易,開拓易學研究新視野。是《周易》研究的又一新方向。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1926)、《論周易系辭傳中現象制器的故事》(1930)以考古學方法研究《周易》,論證《周易》的作者及其產生的時代,將千百年來的經學研究方法遠遠拋在後面;胡樸安《周易古史觀》(1942)、徐世大《周易闡微》(1947),力圖從《周易》卦交辭中捕捉史影,以史事證明《周易》卦爻辭的文化內涵,思路開闊,但不乏牽附之處。
易學訓詁,別開生面。《周易》一書,文字大奧,向你難讀。於省吾、聞一多、高亨等,力圖結合甲骨文、金文、古文字學知識,對《周易》卦爻辭所涉及的名物、民俗作考釋,還《周易》以本人而目。於省吾《周易新證》(1937)、聞一多《周易義證類纂》(1941)、高亨《周易古經通說》《1943)、對《周易》的名稱,性質;生產時代,卦爻辭所反映的經濟生活、社會生活,古代風俗習慣,—一根據古文字、古文獻作了考證、注釋。他們既不重象數,亦不專談義理,只在訓詁釋名、鈞沉史事上下功夫,為後學者鋪平前進道路。
科學易破塊啟蒙。乃20世紀易學的新發展。受國外萊布尼茲、玻爾等著名科學家對《周易》象數青睞的影響,中國少近代科學家,獨開新風,用近代自然科學成果闡述易學思想,亦以易學象數解釋近代科學的某些原理,從而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科學易著作,為易學研究開辟了嶄新的領域。沈仲濤《易卦與代數之定律》)(1924)、《易卦與科學》(1934),成為科學易的拓荒之作。他認為《周易》的每一卦,如同代數幾何中的公式,在物理學、天文學中都有妙用。他的著作以英文發表,國內影響不大。造成較大影響的是薜學潛《易與物質波量子力學》(1937)、《超相對論》(為前書之普及本,1964年在台灣重版時改名《易經數理科學新解》)。此書將易學原理歸結為易卦方陣演變定律。認為愛因斯坦相對論,狄拉克方陣算學,以及物質波、量子力學諸定律,都可同易方陣定律契合,此書一出,在易學界和科學界產生極大反響。他主張:「吾願今之學者治《易》求諸物理,而治物理者求諸八卦。」治科學易者蔚然成風,蓋由此時開端。
二十世紀中葉,易學沉寂三十年(1949-1979)1949年後,對傳統思想文化實行批判繼承。直到60年代初,才在學術界掀起關於《周易》的一次學術討論。北京大學哲學系馮友蘭教授。率先發表易學論文,《易傳的哲學思想》(1960)、《易經的哲學思想》(1961)。接著任繼愈、李鏡池、李景春、高亨、繁星等紛紛響應,掀起了關於《周易》成書的年代。《周易》的性質,《周易》的哲學思想等學術討論。1961年李景春發表了《周易哲學及其辯證法因素》,接著發表續篇(1963),高亨亦發表《周易雜論》(1962)、新版《周易古經今注》(1962)。自1963年起。易學討論轉向《周易》研究的方法論問題。個別人物借口反對將《周易》思想現代化,著意把學術討論引向政治思想批判,傳布極左思潮,使這場易學討論迅速陷於夭折,留下極壞的思想影響。本來在易學討論中,學者們正准備整理出版自己的學術著作,如尚秉和《周易尚氏學》1963年編成,李銳地《周易探源》,亦於1963年編定,都未來得及出版,就被壓下,直到80年代才得以問世。1975年高亨《周易大傳今注》出版,可謂這一時期的代表作。由於學術界極左思潮作祟,學者們堅持「潛龍勿用」原則,易學研究實際上形成三十年沉寂的局面。個別學者仍在辛勤耕耘,熊十力的《乾坤衍》,是在1961年問世的,但在學術界並未造成影響。這一時期值得重視的是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的出土。不過關於《帛書周易》的校釋及研究成果,直到12年後才公之於世,當時並未形成研究熱潮。
20世紀晚期,易學空前興盛(1979-1999)
20世紀80年代,易學研究出乎意料地迎來了空前興盛的局面。1984年在武漢召開第一次中國周易學術研討會,1987年在濟南舉行第一次國際周易學術研討會,海內外同時掀起了「周易熱」。易學隊伍不斷擴大,周易學會和研究機構如雨後春筍迅速建立,易學著作、易學刊物紛紛出版,學術研討會年年舉辦,甚至一年多次舉行,易學研究不斷開拓新領域。易學的繁榮主要表現在以下諸方面:
一、《周易》今譯今注,百花齊放。
近十餘年來,《周易》今譯、今注,不斷翻新。李鏡池《周易通義》(1981)、徐志銳《周易大傳新注》(1984)、高亨《周易古經今注》(1984年重版)是第一批註譯著作,為易學研究提供了急需讀物。1987年,同時有兩部新注本出版:宋祚胤《周易注釋與考辨》、沙少海《易卦淺釋》。此後,隨著「周易熱」的發展,陸續有新注譯本問世,黃壽棋、張善文的《周易譯注》(1989)、金景芳的《周易全解》(1989)、周振甫的《周易譯注》(1991)、唐明邦主編《周易評注》(1996)。這批註譯本,其注釋的深度和精度都大有進步,反映了《周易》研究的新水平。劉大鈞、林忠軍的《周易古經白話解》(1989)、高佔全的《周易與風水》、《周易傳文白話解》(1993),徐於宏《周易全譯》(1991)、鄧球柏《白話易經》(1993),陳德達、楊樹帆的《周易入門》(1999),為廣大易學愛好者提供了入門讀本。對易學普及工作作出重要貢獻。
新涌現了各種《周易》經傳注譯本,有的長於文字考訂,有的長於訓詁詮釋,有的長於理論評析,創立了《周易》注釋的新體例,對《周易》的思想文化內涵,作出多學科、多角度的詮釋。
二、人文易空前繁榮。 《周易》的哲學思想,自「五四」以來,就深受重視。馮友蘭在致第一次中國周易學術研討會的《代祝辭》中,稱周易哲學為富有辯證思維的「字宙代數學」。「周易熱」中首先突出的是《周易》哲學思想。張立文《周易思想研究》(1980)、呂紹綱《周易閱微》(1991),張祥平《易與人類思維》(1992),羅熾主編的《易文化傳統與民族思維方式》(1994)、張吉良《周易哲學和古代社會思想》(1996)、唐明邦《當代易學與時代精神》(1999),都著力於剖析《周易》哲學,特別看重其以象數思維為特徵的民族思維方式。李廉《周易的思維與邏輯》(1994)著力探討《周易》理論體系的邏輯問題。人們不再滿足於對《周易》哲學作唯心或唯物的性質判定,而深入探討《周易》所啟示的民族思維方法及其特色,探討其自然哲學、歷史哲學和邏輯思維的固有特徵。《周易》美學思想受到重視,劉綱紀《周易美學》(1992)、王振復《周易的美學智慧》(1997),劉綱紀、范明華《易學與美學》(1997),對《周易》美學思想的掘發,填補了易學中的空白。
關於《周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學者們進行了多學科、多角度、多側面的審視和分析。劉大鈞《周易概論》(1986),宋柞胤《周易新論》(1982),王振復《巫術:周易的文化智慧》(1990),郭樹森、張吉良主編《大道之源——周易與中國文化》(1993),羅熾主編《中華易文化傳統導論》(1995),翟廷*《周易與華夏文明》(1995),周山《周易文化論》(1994),胡道靜、戚文主編《周易十日談》(1992),從不同角度闡述《周易》的文化內涵及其對中華傳統文化發展的貢獻。黃玉順《易經古歌考釋》(1995),發掘了周易卦爻辭中蘊涵的古代詩歌。程振清、何成正《太極思維與現代管理》(1993),周豹榮《周易與現代經濟科學》(1989),段長山主編(周易與現代管理科學)(1991),余敦康主編《易學與管理》(1997),對《周易》的經世思想、管理思想作了全面闡述,突顯了《周易》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借鑒意義。
《周易》和易學研究對現代化建設的現實價值,成為新時期易學研究的中心課題。安陽、廬山、西安等地多次學術研討會上,對此進行了深入深討。劉大鈞主編《大易集成》(1991)、《大易集要》(1994),《大易集述》(1998),段長山主編《周易與現代化》第一輯(1992)、第二輯(1993),《現代易學優秀論文集》(1994),朱伯主編《易學基礎教程》(1993)唐明邦主編《周易縱橫錄》(1986),鄭萬耕、趙建功《周易與現代文化》(1999),張吉良《周易通演》(1999),王炎升《周易經世學新論》(1999),都論述了《周易》和歷代易學思想,對新時期人們營建進步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有著古為今用的啟迪作用,對提高民族文化思想素質有著不可低估的價值。姜國柱《周易與兵法》(1997),為易學與現代化開拓了新的研究領域。 尤其是北師大易學文化研究中心對於易學的傳播與弘揚起到了巨大作用,令人矚目。
易學
1973年初,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出土,1984年在《文物》上公開發表六十四卦經文,同時發表張政*《帛書六十四卦跋》和於豪亮《帛書周易》(1984),引起海內外極大關注,《帛書周易》研究,成為熱潮。鄧球柏《帛書周易校釋》(1987)、張立文《帛書周易注釋》(1992),韓仲民《帛易略說》(1997),是第一批學術研究成果。事隔10年之後,帛書周易傳文開始發表,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1993)、第六輯(1995),朱伯昆主編《國際易學研究》第一輯(1995),公開發表《帛書易傳釋文》,共有《二三子問》、《系辭》、《易之義》、《要》、《繆和》、《昭力》六篇。從此,張岱年、饒宗頤、嚴靈峰、朱伯*、張政*、李學勤、余敦康、張立文、陳鼓應、廖名春、張濤等紛紛發表論文,掀起《帛書周易》研究新高潮。邵國軒《邵氏易數》(1998)對《梅花易數》的內容、結構、成書年代、卦序特點、學術淵源等問題都作了論述。1994年發現了楚竹書《周易》,經整理,200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相關校注,參看丁四新著《楚竹簡與漢帛書〈周易〉校注》等書。
20世紀80年代。1980年《考古學報》上發表《試釋周初青銅器銘文中的易卦》,1984年為武漢召開的中國周易學術研討會提供論文《易辨—一近幾年根據考古材料探討(周易)問題的綜述》,首次提出「數字卦」問題,主張八卦符號沿於上古占籃記錄的數字元號。徐錫台、韓仲民等辦發表論文闡述此觀點。為八卦起源問題開拓了新的研究方向。
三、科學易巽軍突起
《周易》同現代自然科學的聯系,不少當代科學家作了深入探討,力圖從易學思維中找到現代科學方法的微妙啟示。董光壁《易圖的數學結構》(1987)、李樹菁主編《周易與現代自然科學》(1990)、丘亮輝主編《周易與自然科學研究》(1993)、徐道一《周易科學觀》(1992)、顧明《周易象數圖說)(1994),焦蔚芳《周易宇宙代數學》(1995)、董光壁《易學與科技》(1997)、韓增祿《易學與建築》(1997)、劉子華《八卦宇宙論與現代天文》(1989)、商桂的《易索》(1998)、邵國軒的《邵氏易數》(1998)、何世強《易學與數學》(1999),羅翊重《易經象數學概論》(1999)等著作。剖析了《周易》及其象數模式同現代數學、物理、化學、分子生物學、天文、地震等方面的關系,著重論述了《周易》的太極思維,陰陽觀念。對稱法則,互補原理等對於現代科學思維方法的啟迪作用,顯示了《周易》這一「宇宙代數學」的科學價值。與此同時,江國梁《周易原理與古代科技》(1990),鄔恩溥《周易——中國古代的世界圖式》(1988),黃壽棋、張善文選編《周易研究論文集》第四集(1990),劉振修《周易與中國古代數學》(1993)等著作,著重論述了《周易》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天文、歷法、數學等方面的積極影響。
《周易》同中國傳統醫學、養生學關系尤為密切。召開過多次關於周易與中醫學學術研討會。鄒學嘉、鄒成永《中國醫易學》(1987)、楊力《周易與中醫學》(1989)、李浚川、蕭漢明主編《醫易會通精義》(1991)、劉傑、袁峻《中國八卦醫學》(1995)、黃自元《中國醫學與周易原理》(1989)、劉長林《易學與養生》(1997)等著作,對醫易會通思想、易學與養生法則作了全面而透徹的論述。《周易》與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關系密不可分,多次舉辦關於周易與風水文化學術研討會,邵國軒《時尚健康人居堪輿法》(1999)、《邵氏易數》(1998)、《傳統風水與現代建築》等著作,對易學思想與現代建築風水規劃做了全面的論述。
易學
科學易的巽軍突起,支持者、參與者大有人在,持批評態度者亦不乏其人。董光壁《易學科學史綱》(1993)對科學易與易科學作了正確介定,論述了易學與中國科學的三次高峰,分析了易科學的困境,提出了易學的科學再造等新思路。
四、象數易復甦、易學史開卷。
80年代以前,象數易一直處於冷落局面。除尚秉和對易象有專門研究外,不少易學家表明他們的研究不及象數。義理易得到弘揚,象數易無人問津。80年代以後,情況逐步改觀,研究周易象數者,除一些科學家外,已有學者專門從事。錢世明《易象通說》(1989)、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第一集(1994)、第二集(1996)、劉大鈞主編《象數易學研究》第一集(1996)等,對象數易的歷史與現狀作了探討,象數易同科學易的關系作了分析與展望。易圖亦隨之受到特別重視。歐陽紅《易圖新辨》(1996)、李申《易學與易圖》(1997)對易國作了深入研究,正確評述易圖在易學發展中的作用和價值。
在人文易、科學易、象數易大為興盛的學術氛圍里,易學史開始受到重視,並取得可喜成就。朱伯*《易學哲學史》一至四卷(1986-1989),對易學哲學發展作了全面系統的剖析,為易學史研究開辟道路,作出典範。廖名春等編著的《周易研究史》(1991),鄭萬耕《易學源流》(1997),亦對易學發展歷程作了簡明論述。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1991)、王興業《三墳易探微》(1998),對易學前史的評析,予人以深刻啟迪。
易學史上著名人物的研究,亦已初步開展。蕭漢明《船山易學研究》(1987)、梁紹輝《周敦頤評傳》(1994)、盧央《京房評傳》(1998)、邵國軒《邵雍評傳》(1998)、《邵雍全書注釋》(1999),是對古代著名易學家進行個案研究的第一批成果,為今後易學名家個案研究,開辟了廣闊領域,積累了初步經驗。
五、《周易》辭書蔚為大觀。
中國易學史上,80年代以前,沒有一部《周易》辭典。隨著「周易熱」的高漲,《周易》愛好者日益增多,人們普遍要求編撰可靠的《周易》辭典,以應初學及研究之急需。多種《周易》辭書應運而生。幾部辭典幾乎同時問世。蕭元主編《周易大辭典》、呂紹綱主編《周易辭典》、張其成主編《易學大辭典》、張善文編《周易辭典》,均於1992年出版。任華主編、盧叔度審定《周易大辭典》(1993)、朱伯主編《易學知識通覽》(1993)、張其成主編《易經應用大網路》(1994),為易學愛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易學知識,填補了辭書和易學史上的一大空白。新世紀初河北承德袁東峰老師對易學更是大力探索,用數學、哲學、國學等綜合自行研究,著述了《袁東峰講國學易學》等書籍,其中大部分將傳統文化和易學相互地結合了起來。
⑦ 當代易學大師的生平和著作
一、當代易學研究較為出名有一位余世存先生。他是詩人思想家、學者、自由作家。做過中學教師、報社編輯、國家官員、志願者。曾任《戰略與管理》執行主編,《科學時報》助理總編輯。現為自由撰稿人,居北京。當代最重要的思想者,多次入選年度華人百名公共知識分子,被稱為「當代中國最富有思想沖擊力、最具有歷史使命感和知識分子氣質的思想者之一」。
二、他的易學研究代表作是《大時間》。余世存認為,易經的起源其實很簡單,只不過是一種歷史敘事,其新作《大時間》近日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書中第一次系統地做了易經的現象還原,不僅古今通適,而且也與個體生命的人間軌跡密切相關,喚回了我們的鄉村生活記憶,重溫了三代二三千年間的農耕文化,令人信服地證實,易經是三代以致先秦中國人的日用卦歷,是人們生活的網路全書。作為例證,全書收錄了北半球近千位世界名人,一一與六十四卦相校驗。本書與其他易經著作不同,書中六十四卦的順序,採用伏羲先天卦序,而不取文王後天卦序,意在對中華千年經典做出新的闡釋,這是本書的又一大特點。作者以《大時間》為書名,意在喚醒人們沉睡如木乃伊般的心靈,進而實現天、地、人自由和諧共處。
⑧ 如何研究易學中的科學思想
20世紀,隨著世界各個文化體系的交互運動被動性,原有的文化和經濟基礎隨之發生動搖和裂變。這些改變迫使原先支撐整個中國社會精神和文化的傳統哲學不得不面對一個新的語境的「甄別」,因此,在新的語境下「更新」話語就成了20世紀中國思想界的一個重要「時尚」。易學也不例外,其中最具時代特徵的就是被稱為「科學易」的新易學的勃興。
現代意義上的「科學」應該說產生於近代歐洲。但是,無可否認,科學的歷史起點與人類文化的起點同出一源。文化人類學的相關研究表明,在原始社會時期,科學與巫術並沒有明顯的界域分野,並且,「巫術與科學在認識世界的概念上是相近的,都認定事件的演替是完全有規律的和肯定的,並因而是可准確地預見到和推算出來的。對那些深知事物起因並能接觸到宇宙奧秘的人,巫術與科學這二者似乎都為他開辟了有無限可能性的前景。於是,巫術與科學都強有力地刺激著對於知識的追求」。巫覡是人類知識最早的總結者和掌握者,他們的職業與天象和地形有關,而關於天象和地形的種種知識構成了人們精神世界中時間與空間的基本框架;他們的關注和相關的實踐活動促成了早期中國的知識系統的形成。這些知識包括:與「天」有關的天文歷算、占星望氣、式法選擇、龜卜筮占、風角五音;與「地」相關的形法;與「人」相關的占夢、招魂、厭劾、服食、房中、導引等等。顯而易見,這些知識也就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地質學、醫學、數學等學科的最初源頭,而《周易》則是對這些具體知識所體現的宇宙觀和方法論的一個哲學化的總括。
《周易》,特別是《易經》的性質,古往今來一直是人們爭論不休的一個話題,這與《易經》本身內容的豐富和雜駁有很大關系。就《易經》的卦、爻辭而言,無論選擇怎樣的詮釋角度,都無法否認和忽略其中明顯的占卜成份,結合近幾十年的考古發現和古代文獻的研究成果,有理由認為:歷代圍繞《周易》所展開的多層次、多向度的詮釋和衍說——易學是作為華夏文明的精神起源和內核的巫史傳統的典型體現。所謂「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易者又援以入易,易說至繁」[2]。今天這個被稱為「易學」的知識體系如果按照現在的學科分類標准,很難將其歸入某個界域分明的專門知識之中,究其原因,乃是由於以「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為方法論基礎的「易道」「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包含了先民在人生、社會、自然各方面的實踐經驗。這些經驗經過具有高度智慧的哲人的加工和提煉,最終形成了一套以陰陽五行八卦的流轉遷化、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為核心內容的,關於人與其生存所依託的世界關系的「圖示」結構系統。這樣的一個「圖示」結構系統是植根於華夏民族精神深層的「天人合一」觀念的具體反映,並且與巫史傳統緊密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一種獨特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模式。兩漢以後,隨著作為中國思想元典的「五經」在話語權力的霸主地位的確立,「五經」之首的《周易》中所蘊含的上述思想和結構模式得以延續和發展,並在更廣的范圍內影響到其它各個知識門類的形成和發展。
從易學發展的歷史來看,易學與其它門類知識的發展具有明顯的互動關系。宋代易學的數學派、理學派、氣學派之間關於數與象、數與理、數與物或氣的討論中所發展出的數理哲學,作為宋元數理科學家創造性思維的一部分,成為把數學和物理學推向中國傳統科學最高峰的一大動力源泉。明代中國科學技術的一些重要成就,如李時珍的本草自然分類法、朱載 十二平均律的發明、徐霞客的地形觀察與分析學說,以及宋應星在聲學、方以智在光學等方面的重大發展都與之密切相關。
近代以來,雖然中國文化已經與西方文化正面遭遇,但中國文化的根基尚很穩固,以儒學為代表的主流話語依然能夠控制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因此,這個時期的中西文化會通不可避免地只能在「西學中源」、「中體西用」之類的觀念指導下進行。由於易學在傳統思想領域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將易學與近代西方科學進行會通一直是人們努力的主要方向。這其中以徐光啟、方以智、江永、焦循為代表。譬如方以智,他像牛頓那樣,從科學實踐中去尋求三大定律式的科學觀,只能從《周易》、《河圖》、《洛書》中檢出神秘主義作為改進西學的武器,所以他的嘗試歸於失敗」[3]。從現代角度來看,方以智的失敗是中西文化內在差異相互沖突的深刻體現,其個人身上所反映出的不足是整個文化某些缺陷的折射,具有相當的普遍性。從目前科學易的研究狀況來看,大致有三種傾向:一是研究易學與古代科學技術的相互關系;二是用現當代科學的某些成果重新解釋傳統易學;三是用現代科學比附傳統易學。
所謂的科學,其本質特徵在於運用諸如范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屬性和規律,是人類的一種知識體系。科學的發展,如愛因斯坦所指出的那樣:「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那就是希臘哲學家發明的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里德幾何學中),以及(在文藝復興時期)發現通過系統的實驗可能找出因果關系」[4]。邏輯思維是科學的基本思維模式,它以抽象出事物的特徵、本質而形成概念,並在認識過程中藉助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來反映現實過程為其特徵。因此,如果撩去人為籠罩在科學上的種種神聖光環和面紗,「科學只不過是知覺的顯現、意圖的說明、常識的完善和精確的語言表述」。換言之,科學是人類的認知結構模式之一。
正如本文開篇所指出的,二十世紀是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一個百年,科學觀念在強大的物質力量的裹挾下迅速登陸中土,並且隨著中國社會原有經濟基礎的瓦解而在新誕生的社會意識形態中占據統治地位。在這樣一種態勢下,原有的一些思想和話語為了求得生存,或主動或被動地進行話語的「更新」以求在新的語境下得到新的「共識」也就很自然了。從這個角度說,二十世紀易學所取得的許多發展,包括文字和歷史的考據在內,與科學易試圖以科學重新詮釋易學(這與方以智等以易學詮釋西學的努力方向已有了根本的改變)的嘗試一樣,自覺不自覺地都是在科學求真務實的觀念指導下為易學在新的話語體系中重新定位的一種努力。
雖然科學易的研究方法得到很多人的積極響應,雖然科學和易學一樣有著共同的古代巫術的源頭並且兩者之間確有不少可以相互契合互釋的領域,但是必須正視這樣一個具有本質意義的差異:易學和科學嚴格說來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下兩種不同的認知結構,它們是人類看待世界所選取的不同的視角。科學思維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是對觀察結果的邏輯分析,這種分析是在一系列嚴格的規則引導下進行的,這些規則經過了最大限度的共識檢驗因而保證了分析推理結果在共識中的可驗證性。與之有著本質不同的,代表易思維最典型特徵的易象思維是意象性的,它在很大程度上不可解析,其演化的結果具有很強烈的個人色彩,是思想者個體在某種目前尚不能解釋的特殊心理狀態下所獲得的認識。《易傳》中所謂「《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說的正是易象思維這種與眾不同的「感通」特徵。這種思維模式是「天人合一」觀念最根本的體現,而「天人合一」本身與其說是一種觀念,不如說是一種「境界」,所以《易傳》的作者才接著說:「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傳統易學中有許多今天看來是神秘主義的東西,一定程度上就在於易象思維所達到的境界是獨知性的,某種現象、狀態或感受之所以「神秘」,就是因為它們超出了受現實局限的「共識」可以理解的范圍。
有了「獨知」和「共識」這樣的一個視角,我們對科學易也就有了一個相對客觀的認識。應該說,科學易是在新的語境下重新詮釋傳統易學,以期為易學建立一個新的「共識」基礎。這其中雖然有生拉硬扯甚至生吞活剝的成分,也有被學者批評的「丑科學」、「偽科學」現象出現,但它畢竟使得易學在新的形勢下獲得一個新的立足點,並且為越來越多在科學話語中熏陶下成長起來的人們了解和認識易學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的入門之道,並為中西文化的交融提供了新的途徑。
⑨ 中國易經研究學會的中國易經研究學會章程
(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修訂案)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 本團體名稱:中國易經研究學會,英文譯名:CHINA YIJING RESEARCH SOCIETY,英文縮寫:CYRS。
第二條 本團體是由全球華人中的易經愛好者、研究者及應用者自願結成的學術性國際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
第三條 本團體的宗旨:在充分尊重各國及各地的政治政策與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本著「弘揚國粹,造福人類」的基本宗旨,遵守「平等互助,共同提高」的組織原則,抱著「破除迷信,實事求是」的學術精神,通過對中國國粹即易經文化的有組織有紀律的研究、交流及應用推廣,讓中國的易經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為更多的百姓創造更好的易學服務。
第四條 本團體接受登記管理機關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
第五條 本團體的國際總部地址:香港中環皇後大道中142-146號金利大廈(面向國外會員);
國內總部地址:北京市大興區高米店南綠地中央廣場(面向國內會員)。
第二章業務范圍
第六條 本團體的業務范圍:
(一) 組織開展對中國易經文化的進一步深入研究,包括對易經文化傳承的梳理,對各流派的分類整理及總結,及在新形勢下易經研究新方向的開拓等。
(二) 研究分析易學研究、交流及應用推廣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對難點、熱點問題,提出更多更好的解決途徑。
(三) 召開多層次的易學研究學術會議,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有關中國易經的國際學術交流活動。
(四) 依照有關規定編輯出版會刊及有關中國易經的學術書刊、資料;
(五) 組織、指導廣大會員開展課題研究與學術交流活動;
(六) 開展有關中國易經理論的宣傳、咨詢、服務和培訓等工作;
(七) 總結、交流學會工作經驗,組織開展中國易經學術研究成果的評比工作,建立學術獎勵機制和獎勵基金。
(八)建立和健全中國易學專家庫,組織各層級易學專家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第三章會員
第七條 本團體的會員種類:個人會員和單位會員。
單位會員為經依法登記注冊的各地方性易經學會、社會組織以及相關易學研究機構。個人會員為全球華人中取得一定成就的易經愛好者、研究者或應用推廣者,以及其他與此相關聯的社會各界知名人士。
第八條 申請加入本團體的會員,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擁護本團體的章程;
(二)有主動加入本團體的意願;
(三)在易學研究、應用及推廣領域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四)遵紀守法,尊重各國各地的政治政策及法律法規。
第九條 會員入會的程序:
(一)提交入會申請書;
(二)經常務理事會審查後,表決通過;
(三)由常務理事會頒發會員證。
第十條 會員享有下列權利:
(一)本團體內的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表決權;
(二)參加本團體舉辦的活動;
(三)獲得本團體服務的優先權;
(四)可參與分享本團體所獲得的所有權益。
(五)對本團體工作的批評建議權和監督權;
(六)入會自願、退會自由;
(七)介紹和推薦新會員。
第十一條 會員履行下列義務:
(一)遵守本團體章程,執行本團體的決議;
(二)維護本團體合法權益;
(三)完成本團體交辦的工作;
(四)按規定及時交納會費;
(五)按要求向本團體匯報情況,提供有關資料;
(六)單位會員應加強對本單位的管理。
第十二條 會員退會應書面通知本團體,並交回會員證。如果不及時交納會費致使拖延時間超過三個月以上者,或不參加本團體活動次數超過2次以上者,視為自動退會。
第十三條 會員如有嚴重違反本章程的行為,經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表決通過,予以除名。
第四章組織機構和負責人產生、罷免
第十四條 本團體的最高權力機構是會員代表大會(也稱理事大會,由各會員代表擔任理事),會員代表大會的職權是:
(一)制定和修改章程;
(二)選舉和罷免常務理事;
(三)審議常務理事會的工作報告和財務報告;
(四)制定並修改會費標准;
(五)決定終止事宜;
(六)決定其他重大事宜。
第十五條 會員代表大會須有2/3以上的會員代表出席方能召開,其決議須經到會會員代表半數以上表決通過方能生效。
第十六條 會員代表大會每屆三年。因特殊情況需提前或延期換屆的,須由常務理事會表決通過,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主管單位審查批准同意。但延期換屆最長不超過1年。
第十七條 常務理事會是會員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在閉會期間領導本團體開展日常工作,對會員代表大會負責。
第十八條 常務理事會的職權:
(一)執行會員代表大會的決議;
(二)選舉和罷免會長、副會長、秘書長;
(三)籌備召開會員代表大會;
(四)向會員代表大會報告工作和財務狀況;
(五)決定會員的吸收或除名;
(六)決定設立辦事機構、分支機構、代表機構和實體機構;
(七)決定副秘書長及各機構主要負責人的聘任;
(八)領導本團體各機構開展工作;
(九)制定內部管理制度;
(十)召開本團體年會;
(十一)增補或更換個別常務理事;
(十二)決定其他重大事項。
第十九條 常務理事會須有2/3以上常務理事出席方能召開,其決議須經到會常務理事2/3以上表決通過方能生效。
第二十條 常務理事會每年至少召開四次會議;情況特殊的,也可採用通訊形式召開。
第二十一條 本團體的會長、副會長、秘書長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廣泛而又良好的人脈關系及號召力,思想政治素養高;
(二)在本團體業務領域內有較大影響,並卓有成就;
(三)會長、副會長最高任職年齡不超過60歲;
(四)秘書長最高任職年齡不超過55歲;
(五)身體健康,能堅持正常工作;
(六)未受過剝奪政治權利的刑事處罰;
(七)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第二十二條 本團體會長、副會長、秘書長如超過最高任職年齡的,須經常務理事會表決通過,方可任職。
第二十三條 本團體會長、副會長、秘書長任期三年,最長不得超過四屆。因特殊情況需延長任期的,須經常務理事會2/3以上表決通過方可任職。
第二十四條 本團體會長為本團體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代表本團體簽署有關重要文件。
第二十五條 本團體會長行使下列職權:
(一)召集和主持常務理事會及會員代表大會(即理事會);
(二)檢查會員代表大會、常務理事會決議的落實情況。
(三)對常務理事、副會長及秘書長的任免有提議權;
(四)在會長的授權下,常務副會長可代為行使會長的各項職權。
第二十六條 本團體秘書長行使下列職權:
(一)主持辦事機構開展日常工作,組織實施常務理事會部署的工作計劃;
(二)協調各分支機構、代表機構、實體機構開展工作;
(三)提名副秘書長以及各辦事機構、分支機構、代表機構和實體機構主要負責人,交會員代表大會或常務理事會決定;
(四)決定辦事機構、代表機構、實體機構專職工作人員的聘用;
(五)處理其他日常事務。
第五章資產管理、使用原則
第二十七條 本團體經費來源;
(一)會費;
(二)捐贈;
(三)政府資助;
(四)在核準的業務范圍內開展活動或服務的收入;
(五)利息;
(六)其他合法收入。
第二十八條 本團體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收取會員會費。
第二十九條 本團體經費必須用於本章程規定的業務范圍和事業的發展,不得在會員中分配。
第三十條 本團體建立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保證會計資料合法、真實、准確、完整。
第三十一條 本團體配備具有專業資格的會計人員。會計不得兼任出納。會計人員必須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會計人員調動工作或離職時,必須與接管人員辦清交接手續。
第三十二條 本團體的資產管理必須接受會員代表大會的監督。資產來源屬於國家撥款或者社會捐贈、資助的,必須接受審計機關的監督,並將有關情況以適當方式向社會公布。
⑩ 易學研究的現代意義有哪些
易經是我國有史以來第一部有關於「占卜」的專著,也是後世各種中國占卜術的源頭;其中的「卦」和「爻」是用來預測吉凶之符號,由每卦的「卦辭」和「爻辭」都會出現元、亨、利、貞和吉和凶、悔和吝等名詞這個觀點來看,我們說易經原來就是一部占卜實錄之專書,實在不為過;只是它所包含的象、術、理亦還用於其它百家學科的啟示或理論根據。周易之系辭上傳有雲:「聖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凶……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此段可證明易經本身即是一部可以用來占卜以趨吉避凶之專書。易經原本就一本占卜實錄,而「預測」則是易經的本原:無論研究易學的目的是什麼?若不對占卜有所了解並去親身體驗占卜,就很難理解易學之精髓;故中國易學名家尚秉和先生曾說:「欲學易,先明筮(即占卜)」,尚先生五十多歲才開始學易,他的著作皆是中國易學史上的上乘之作,他之所以能在易學上如此迅速的有所造就,與他一開始就從研究占卜著手有很大的關系。反觀當今易學研究之進展如此緩慢,如此鮮有突破性創見,與很多研究者根本不去研究和親身體驗占卜有重要之關系。卜筮(占卜)原本就是「預測學」,但它的理論意義,卻已遠遠超過了預測本身之價值。占卜也可以說是一種「人體科學」或曰「特異功能」,因通過占卜之研究,即可理解其操作規律與宇宙、大腦及特異功能之操作規律是一致的,它非常有助於我們建立起最新的方法論與認識論,而這又是人類文明的新發展所不可缺少的條件之一。美國國際易經研究會主席,夏威夷哲學系主任成中英教授說:「占卜中包含著豐富的義理和哲學智能,它是古代的預測學,在現代仍有意義……預測也是占卜,是人的需要,也是決策的需要;易經占卜即是預測,也是決策,屬於預測決策學范圍……」英國易學專家克巴克特說:「易經……在過去五千年裡,千百萬東方人用書中的觀念來指導他們的決策和追求。男人或女人、皇帝或先知、將軍或農夫、富人或窮人,都從書里的實用智能中得到了巨大的幫助。」,但在遠古,它並不普及,它僅僅是一本王公大臣用來占卜的聖書」。用任何一種方法來「定卦」,可說是一種「隨機現象」,在古人的心目中,就將這種隨機現象所定出之卦看做是「天意」或「神明的預示」。最近很多人喜歡以「科學」來研究易經,將易經穿上科學的衣裳,而卻將易經的傳統理論完全拋開,如此一來則易經最寶貴的精華幾乎完全喪失。本來科學是帶領人們自由地去明白去求新,但如今在科學的最尖端越是越研究就越令人明白,人類所能了解的「人生和宇宙種種現象」之能力是何等的有限,現代科學的一大特徵,便是已經理清了我們所不明白的事,可憐的現代科學家們已經被迫站到如同宗教家、哲學家、術數家般的求道者立場了。有不少學者由於自我心裡「抗拒」無知的作祟,便自然生起「強不知以為知」的潛在意識,而貿然地斥拒易經占卜為迷信,其實如果自己完全未曾深入探討一種學問,便冒昧地指其為迷信,才反為是迷信的最嚴重者!的確,科學發展至今並不能預測我們人生與世界的未來更不能解決人生的許多疑問和困難,然而如前述的「超科學」的易經占卜,竟然幾千年來就一直在為實用它的人們預測未來並提示如何解決人生的疑問與困難,若說它(即易經占卜)沒有很高的准確度與很高的學術價值,又如何能流傳數千年並且「熱」到今天還不退呢!?又如何能說它是迷信的,不科學的呢?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