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是系統研究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學。管理學是適應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產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現有的條件下,如何通過合理的組織和配置人、財、物等因素,提高生產力的水平。管理學是一門綜合性的交叉學科。
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管理活動和管理過程。
管理學的研究方法偏重實證分析、規范分析、案例分析(也可歸為實證分析)、圖表分析、經濟計量、系統分析等,也就是說分析是很重要的方法!!
B. 分析管理學的研究對象及其方法
管理學的研究對象和方法
一、管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
管理學是一門系統地研究管理活動過程的普遍規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學。它是適應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產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現有的條件下,如何通過合理的組織和配置人、財、物等因素,提高生產力的水平,是一門綜合性的交叉學科。管理學的出現與發展是根源於社會發展的需要,學習、研究管理學也是這種需要所使然。管理學一經出現就顯示了它的巨大的推動社會發展的功能,在當代社會,無論是生產經營,還是社會管理,如果不自覺地學習、研究管理學,用管理理論武裝自己,是很難有所作為的。學好管理學的基本前提是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
(一)管理學的特點
⑴ 一般性。管理學有別於其他種種專門管理學,它試圖從各種不同的組織中概括、抽象、提煉出共同的東西,並形成系統的理論。�
⑵ 多樣性。管理學廣泛運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其他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屬於邊緣科學。�
⑶ 歷史性。管理學是對前人的管理實踐、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論的總結、揚棄和發展。割斷歷史,不了解前人對管理經驗的理論總結和管理歷史,就難以很好地理解、把握和運用管理學。�
⑷ 實踐性。管理學是一門應用性科學,它的理論與方法要通過實踐來檢驗其有效性;同時,有效的管理理論與方法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帶來實效,發揮其指導實際工作的作用,並在不斷反復的實踐中,完善管理學的理論和方法。�
(二)管理學研究的對象和內容�
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管理活動和管理過程。管理學的研究內容很廣泛,大體可以分三個層次或側重點:�
⑴ 根據管理活動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下進行的,研究內容可分三個方面:一是生產力方面;二是生產關系方面;三是上層建築方面。�
⑵ 從歷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實踐、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論的形成與演變過程。�
⑶ 著重從管理者的工作或職能出發來系統研究管理活動的原理、規律和方法問題。
(三)學習和研究管理學的重要性�
⑴ 管理的重要性決定了學習、研究管理學的必要性。管理是有效地組織共同勞動所必需的。隨著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管理的重要性。從歷史上看,經過了兩次轉折,管理學才逐步形成並發展起來。第一次轉折是泰羅科學管理理論的出現,意在加強生產現場管理,使人們開始認識到管理在生產活動中所發揮的作用;第二次轉折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們看到,不依照管理規律辦事,就無法使企業興旺發達,因此要重視管理人員的培養,這促進了管理學的發展。�
管理也日益表現出它在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管理是促進現代社會文明發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它與科學和技術三足鼎立。管理是促成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基本的、最關鍵的因素。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後,關鍵是由於管理落後。先進的科學技術與先進的管理是推動現代社會發展的「兩個輪子」,二者缺一不可。管理在現代社會中佔有重要地位。
⑵ 學習、研究管理學是培養管理人員的重要手段之一。判定管理是否有效的標準是管理者的管理成果。通過實踐可驗證管理是否有效,因此,實踐是培養管理者的重要一環。而學習、研究管理學也是培養管理者的一個重要環節。只有掌握扎實的管理理論與方法,才能很好地指導實踐,並可縮短或加速管理者的成長過程。目前我國的管理人才,尤其是合格的管理人才是缺乏的。因此,學習、研究管理學,培養高質量的管理者成為當務之急。
⑶ 學習、研究管理學是未來的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專業化分工會更加精細,社會化大生產會日益復雜,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帶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的發展,直接又需要豐富的資源與先進的技術,但更重要的還是組織經濟的能力,即管理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管理本身就是一種經濟資源,作為「第三生產力」在社會中發揮作用。先進的技術,要有先進的管理與之相適應,否則,落後的管理就不能使先進的技術得到充分發揮。因此,管理在未來的社會中將處於更加重要的地位。�
二、管理學的研究方法
同其他任何一門學科一樣,管理學也有其自身的研究方法。從某種意義上講,管理學領域產生的各種管理學派,實際上也可以說是因為採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的結果,管理學科的發展也就是研究方法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歷史的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方法就是運用管理理論與實踐的歷史文獻,全面考察管理的歷史演變、重要的管理思想和流派,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尋求對現在仍有意義的管理原則、方式和方法。任何管理現象都不是孤立的,都有它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發生、發展的過程。因此,對管理學中的某一種管理理論某一種定義、某一個規律的研究,都應放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從其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去考察,才能掌握它的來龍去脈,了解它的實質所在,並給予恰當的評價。
用歷史的方法研究管理學要求我們全面地、發展地看待一切管理思想、管理理論既要挖掘出它的歷史淵源,又要看到它的發展變化。一方面要注意其反映的普遍性問題,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其所代表的是哪種生產關系主體的利益,即管理的個性方面。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在應用歷史研究方法時,一定要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
(二)比較研究的方法
比較的方法是科學研究中較常用的一種研究方法。它把不同的或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較,用以鑒別事物之間的異同,分辨出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東西,可為我借鑒的東西和不可為我借鑒的東西。
20世紀50年代末,隨著跨國公司的發展與經濟國際化的趨勢而產生了一門新管理學科分支——比較管理學。該學科是建立在比較分析的基礎上對管理現象進行研究,其研究范圍往往是跨國度的,它主要分析不同體制、不同國家之間在經濟、文化、工業上的差異對管理的影響,探索管理發展的模式和普遍適用於先進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管理規律。比較管理學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已廣泛應用於管理的研究之中,從中也可以看出比較研究法的重要性及其應用的廣泛性。從西方「古典管理理論」的形成到現在,出現了許多不同的管理理論和流派,觀點各不相同,思想學說紛紜。這就需要應用比較法對這些紛繁的理論進行分析比較,以找出各學派的特色,區別其實質,真正做到兼收並蓄,豐富我國管理學的內容。從管理的實踐來看,各國又有不同的實際情況,外國企業是如何管理的,我國公司在國外開展業務應如何進行管理,目前的管理措施是否適用,管理學理論是否具有普遍性,如何建立一套適合本國實際情況的有特色的管理理論等問題,也都需要應用比較研究方法進行探討。
(三) 案例分析法
所謂案例分析法,是指在學習研究管理學的過程中,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從中總結出管理的經驗、方法。實踐證明,案例分析法對於管理學的研究是行之有效的。這種方法的最大優點是能夠體現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使一般管理原理的抽象建立在大量的實際案例分析基礎上。
在管理教育方面,案例分析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已十分普遍。美國的哈佛大學商學院因其成功的案例教學已培養出大批的優秀企業家、政治家,早已令世人矚目,該學院的教學方式也成為管理教育的楷模。目前我國的大專院校的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學及企業的管理人員培訓也都越來越重視案例教學方法。可以說,案例分析法是管理理論研究及提高人的管理能力的一種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四) 系統法
要進行有效的管理活動,必須對影響管理過程中的各種因素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進行總體的、系統的分析研究,才能形成管理的可行的基本理論和合理的管理活動。總體的、系統的研究和學習方法,就是用系統的觀點來分析、研究和學習管理的原理和管理活動。所謂系統,是指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本身又是它所從屬的一個更大系統的組成部分。從管理的角度看,系統有兩個含義:一是指一個實體;二是指一種方法或手段。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系統的方法是指用系統的觀點來研究和分析管理活動的全過程。根據這個定義,管理過程是一個系統,管理的概念、理論和技術方法也是一個系統。實際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個系統。
1.系統的特性�
系統的特性。把管理過程或活動看作實體的系統,具有如下的特性:�
(1) 整體性。有效的管理總能帶來「整體大於部分」的效果。�
(2) 目的性。管理系統的整體目的就是要創造價值和提供服務,達到一定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果。�
(3) 開放性。管理過程必須不斷地與外部社會環境交換能量與信息。�
(4) 交換性。管理過程中各種因素都不是固定不變的,組織本身也存在變革。�
(5) 相互依存性。管理的各要素之間是相互依存的,而且管理活動與社會相關活動之間也是相互依存的。�
(6) 控制性。有效管理系統必須有暢通的信息與反饋的機制,使各項工作能夠及時有效地得到控制。�
2.系統的觀點�
系統作為一種方法,在研究、分析和解決問題時必須具備以下的觀點:�
(1) 整體觀點。整體的功效應大於各個個體的功效之和。�
(2) 開放性與封閉性。若系統與外部環境交換信息與能量,就可把它看成是開放的;反之,就可把它看成是一個封閉的系統。�
(3) 封閉則消亡的觀點。凡封閉的系統,都具有消亡的傾向。�
(4) 模糊分界的觀點。將系統與其所處的環境分開的「分界線」往往是模糊的。�
(5) 保持「體內動態平衡」的觀點。開放的系統要生存下去,至少必須從環境中攝取足夠的投入物來補償它的產出物和其自身在運動中所消耗的能量。�
(6) 信息反饋觀點。系統要達到體內動態平衡,就必須有信息反饋。�
(7) 分級觀點。每個系統都有子系統,同時它又是一個更大系統的組成部分,它們之間是等級形態。�
(8) 不斷分化和完善的觀點。�
(9) 等效觀點。在一個社會系統內,可以用不同的輸入或不同的過程去實現同一個目標,不存在唯一的最好的方式。�
系統作為一種方法、手段或理論,則要求在研究和解決管理問題時必須具有整體觀點、「開放的」與相對「封閉的」觀點等有關系統的基本觀點。學習管理的概念、理論和方法也要用系統的觀點來進行指導。
C. 公共管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一)理論分析方法
理論分析方法又稱為規范分析方法,它是一種通過價值判斷做出結論的分析方法。
(二)系統分析方法
系統分析方法是社會科學研究經常採用的方法。
(三)數量分析方法
公共管理學中的數量分析方法是指在廣泛收集有關公共管理現象的大量數據的基礎上,運用現代數學方法和定量分析技術的方法。
D. 求管理學 周三多第三版課後習題答案 ~~
管理學復習重點
周三多主編 -第四版(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最新版
包含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的重點
雲中峽客 製作
第一章 緒論
所謂管理,就是人類為了有效地實現組織目標,對可利用的資源進行計劃組織、指導控制、優化創新等適應環境的動態過程。
對管理定義的歸納
強調作業過程:管理是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的過程;強調管理的核心環節:管理就是決策; 強調對人的管理:管理就是通過其他人把事辦好; 強調管理者個人作用:管理就是領導; 強調管理的本質:管理就是協調。
管理:是科學還是藝術?
管理:既是科學,又是藝術!
管理的實質 管理的實質:人們為了實現一定的目標而採用的一種手段。其基本內容與核心是協調。
協調:就是使多個表面上看上去似乎相互矛盾的事物,如:長遠目標與近期目標、有限資源與遠大理想、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等之間有機結合、同步和諧。
管理的二重性: 自然屬性:由一定的生產力狀況所決定 社會屬性:由一定的生產關系所決定
管理二重性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
管理的自然屬性體現在兩個方面:
管理是社會勞動過程的一般要求。管理是社會化生產得以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
管理在社會勞動過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只有管理才能把生產過程中各種要素得以組合和發揮作用。
管理的社會屬性體現:
管理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它只能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和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 管理二重性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
管理的自然屬性不可能孤立存在,它總是在一定的社會形式、社會生產關系下發揮作用;
管理的社會屬性也不可能脫離管理的自然屬性而存在,否則,管理的社會屬性就成為沒有內容的形式。
管理的自然屬性要求具有一定社會屬性的組織形式和生產關系與其相適應;
管理的社會屬性也必然對管理的方法和技術產生影響。
什麼是管理者?
管理者:是指在組織中從事並負責管理工作、有直接下屬的人。
管理者的特徵 管理者是組織中的一種角色 管理者在組織中主要從事管理工作,履行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四大職能。管理者擁有直接下屬,負有直接指揮下屬開展工作的職責
管理者的職責 :人際關系方面的職責: 形象代言人 領導者聯絡員 信息傳遞方面的職責: 組織發言人 信息監督者 信息傳遞者
管理者的職權
支配權:指在分管的工作范圍內具有確定工作目標、建立相應組織、制定規章制度、組織開展活動的決策權和對下屬的工作調配權。
強制權:是和威脅相聯系的迫使他人服從的力量,但只適用於要求下屬履行其職責范圍內的工作。獎賞權:是通過給予一定的獎勵來誘使下屬作出組織所希望的行動。
管理者的責任
管理者要對自己的工作負責:計劃、組織、領導、控制
管理者要對其下屬的工作負責:對下屬及部門績效、下屬工作行為、分管部門提供信息的及時性與准確性負責……
基本職責:設計和維護一種環境,使身處其間的人們能在組織內協調開展工作,有效實現組織目標。
管理者的素質 品德 知識 能力
品德 強烈的管理意願和責任感 良好的精神素質
知識 政治、法律方面的知識 經濟學和管理學知識 人文社科方面的知 科學技術方面的知識
實際能力 技術技能:執行一項特定的任務所需要的能力。人際技能:是指與人共事、激勵或指導組織中的各類員工或群體的能力。 概念技能:是指一種洞察既定環境復雜程度的能力和減少這種復雜性的能力。
7、 理的職能要素 計劃 組織領導 控制
管理的基本過程
計劃:計劃工作表現為確立目標和明確達到目標的必要步驟之過程,包括估量機會、建立目標、制定實現目標的戰略方案、形成協調各種資源和活動的具體行動方案等。
計劃工作是管理的首要職能,其他工作都只有在計劃工作明確了目標和計劃後才能有目的的進行。
組織:組織工作是為了有效地達成計劃所確定的目標而進行分工協作、合理配置各種資源的過程。
組織工作是計劃工作的自然延伸,一般包括任務的分解、權責的明確、資源的配置以及協作關系的明確等內容。
領導:領導工作就是管理者利用職權和威信施展影響,指導和激勵各類人員努力去達成目標的過程。
領導工作的重點是:調動相關人員的積極性、協調相關人員之間的關系。
控制:是指在動態的環境中為保證既定目標的實現而進行的檢查和糾偏活動或過程。
控制工作包括:確立控制標准、衡量實際業績、進行差異分析、採取糾偏措施等內容。
8.管理的基本原則 人本管理原則 創新管理原則 系統管理原則 權變管理原則
二、管理學與管理學研究系統
1、什麼是管理學?
管理學是指運用哲學、數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對經濟及社會領域中生產經營、社會組織等活動發展運行的現象、機制等一般性規律、共同性原則進行研究的綜合性學科。管理學是一門研究一般組織管理理論的科學。
2、管理學研究對象
管理系統的運行規律,包括靜態的現象、要素等研究,也包括動態的管理系統及其各自子系統運行規律的研究,還包括管理的實踐應用研究。
5、管理學研究方法
規范與實證相結合的方法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 歸納與演繹相結合的方法 比較研究的分析方法
第二節 管理思想的產生與沿革
1、老子的管理思想核心—「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體現了「道法自然」的命題,是「大自然法則支配一切」的理念。人與自然的可協調發展。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次。」
——老子的「性惡論」與亞當.斯密的「經濟人」假設一致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己;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己。故有無相出,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盈),音聲相和,先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居。」
——老子的矛盾對立統一的管理思想
2、孔子的管理思想核心—「人」「仁」「德」
孔子-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以「人」為中心,以「仁」為管理載體,以「德」為管理手段,而管理途徑是「自身的德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孔子的「和」與「中庸」,體現了管理理念與管理方法論。
孔子的「仁」,體現了儒家思想「人本主義」的倫理管理。
義利與禮:經濟行為規范與制度管理。
信:以信立業的形象管理。
舉賢才:任賢使能的人才管理
3、孟子的管理思想核心—「仁政」 「不以仁政,不能賓士天下」—現代企業管理應「以人為本」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現代企業的和諧管理 「先義後利」—現代企業經營價值觀的借鑒 孟子「通達權變」的思想—現代企業經營的智慧和藝術
4、墨子的管理思想核心—「兼愛交利」
「尖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管理思想的總目標 「兼相愛則治」
——墨子管理的基本准則 「交相利則安」
——墨子管理的理想境界 墨子關於人事管理的思想 墨子的行政管理思想-崇尚集權 墨子的生產管理思想-生財固本 墨子的消費管理思想-節用節儉
5、商鞅的管理思想核心—「法」
「天下之吏民無不知法」—是實行法治的基礎和前提。 「以治法者強,以治政者削」—要處理好依法與用權的關系。 「以草茅之地,徠三晉之民,而使之事本」—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的思想。 「訾粟而稅,則上一而民平……草必墾矣」—統一農業稅,公平負擔,發展農業的思想。
6、韓非子的管理思想核心—「法」「術」「勢」
法:管理制度的建立。
——法家主張「法治」,反對「人治」的制度管理管理思想
術:管理的技巧的運用。
勢:管理的環境,含自然之勢、人為之勢
自然之勢:指在既成條件下管理者對權力的運用
人為之勢:指管理者創造條件強化自身的權威
——強調「人為之勢」,強調管理者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作用,以保證管理措施的積極推行。
7、孫子的管理思想核心—「謀略」
以「謀略」為中心,講「謀攻廟妙」「因變制勝」,講「令文齊武」
管理的戰略:「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合縱聯橫的競合思想)
管理的策略:「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體現「因變制勝」的創新思想
管理的方略:提出分級管理的原則
8、荀子的管理思想—「精於道」
「上好功,則國貧;上好利,則國貧;士大夫眾,則國貧;工商眾,則國貧;無制度度量,則國貧;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
——富民裕民是富國強國的首要條件
「不富無以養民情,不教無以理民性。」 富民,就是要發展生產,勿奪其時;教民,就是要「立大學,設庠序」,「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
——要富民、養民並舉 凝民以政」,「令行禁止」
——要加強社會秩序管理,保證社會安定團結
管子的管理思想—「心術理論」
二、西方管理理論的產生與演進
(一) 科學管理原理的確立與發展
泰羅及其科學管理原理泰羅的追隨者 及其貢獻 法約爾及其一般管理原理 韋伯及其行政組織理論
1.泰羅及科學管理理論
泰羅(1856-1915)美國人,被後人稱為「科學管理之父」,既有從事科學研究和發明的才能,又有從事社會活動和領導工作的才能。他在管理方面的主要著作有:《計件工資制》、《車間管理》、《科學管理原理》等。
科學管理的中心問題—提高勞動生產率。
科學管理理論的主要內容
勞動方法的標准化 工時研究與工作定額 科學挑選與培訓工人 實行差別計件工資制 管理職能與作業職能分離 實行「例外原則」 強調科學管理的核心是「一場徹底的心理革命」
泰羅制的主要觀點
管理的根本目的——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效率的手段——運用科學方法 科學管理的實質——勞資雙方的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
評價: 它是科學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方法 它是加強企業基礎性管理的科學方法 它只解決企業內部工作效率問題,未能解決企業與外部環境適應問題 它把工人當作機器附屬物,未能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
思考與討論:
1、如何理解泰羅科學管理的實質?
2、有人說:泰羅制過時了,應當拋棄!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2.法約爾與管理過程理論
法約爾(1841—1925),法國人,長期擔任一家大型礦業公司的總經理。他是一位概括和闡述一般管理理論的先驅者,被後人稱為「管理過程理論之父」。1916年,法約爾發表了《工業管理和一般管理》一書。
他重點研究整個企業的組織與管理。
將「經營」與「管理」進行區別
經營活動包括:技術、商業、財務、安全、會計、管理活動。
「管理」是企業「經營」基本活動之一
研究管理要素和管理原則
法約爾的管理法則
管理五項要素: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
管理的14條原則
法約爾的管理要素的確定
計劃:「管理應當預見將來」,是一種對未來的預測、估計,具體而有效的工具是「行動計劃」。有效行動計劃的特點:「統一性」「連續性」「靈活性」「精確性」。
組織:包括組織結構、各種活動和相互管理的規章制度及職工的招募、評價和訓練等。
指揮:使組織發揮作用實現目標而進行的活動總和。
協調:指企業的一切工作要和諧配合,以便企業的經營順利進行,並有利於企業取得成功。還指各種職能的社會組織機構和物資設備之間保持一定比例。
控制:檢驗每一件事情是否同所擬的計劃、發出的指示和確定的原則相符。
約爾的一般管理原則(14原則)
3.韋伯與理想行政組織體系
韋伯(1864—1920),德國著名社會學家。對社會學、宗教學、經濟學和政治學有廣泛的興趣,並發表過著作《社會和經濟理論》,書中提出了理想行政組織體系理論,由此被人們稱為「組織理論之父」。
韋伯的主要貢獻是指出了「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理論。
韋伯認為等級權威和行政制是一切社會組織的基礎。
權威有三種類型:個人崇拜式、傳統式和理性—合理的權威。他認為,只有理性—合法的權威才是理想組織形式的基礎。
權力的幾種類型
存在三種純粹形態的合法權力:
傳統權力:依據是對古老傳統的不可侵犯性和按傳統執行權力的人的正統性的信念。
超凡權力:依據是對個別的特殊性和超凡的神聖、英雄主義或模範品質的崇拜,或對這個人的啟示或發布的標准模式和命令的崇拜。
法定權力:即理性—法律的權力。依據是對標准規則的「合法性」的信念,或對那些按照標准規則被提升為指揮者的權力的信念。
現代的行政集權制存在一種正式的管轄范圍,這種管轄范圍一般是由規則來確定。
行政集權制組織包含著三項原則:
按行政方式控制的機構的目標和所要求的日常活動,是作為正式職責來分配的。
執行這些職責所需要的權力是按一種穩定的方式來授予的,且由官員能控制的身體的、宗教的或其他的強制手段嚴格加以限制。
明確規定了正常而持續地履行職責和行使相應權力的方法。
理想的行政集權制的結構——三個層次
上層:最高領導層,相當於現在許多組織中的高級管理階層。主要職能是有關整個組織的重大決策
中間層:行政官員,相當於現在組織中的中級管理階層。主要職能是貫徹上級領導層的重大決策並擬定實施方案;將下層的意見和建議反饋給上層領導
基層:一般工作人員,相當於現在組織中的基層管理階層。職能是依據上級的指示,從事實際工作
對韋伯理論的簡要評價
概括總結了行政集權制理論,為資本主義提供了一種效率高、合乎理性的管理體系理論
只是通過社會組織機構各個組成要素的職能來進行分析,而未能對各要素在組織機構內部造成的「動亂」進行徹底的考察
韋伯某些提高組織效率的原則本身存在矛盾:不受個人感情影響的理性原則VS團結原則;等級系列對信息傳遞暢通性和正確性的影響;升遷制度的缺陷
韋伯的組織理論,僅以正式組織分析為限
(二)人際關系學說與行為科學的發展
產生背景
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管理科學化;
科學管理的發展建立在「經濟人」假設的基礎上,主要從嚴格的科學方法和規章制度、整個企業的角度提出管理原理和管理要素、進行科學的組織和管理等角度,強調管理的科學性、精密性和紀律性
科學管理階段忽視「人」的因素,所以在管理實踐過程中引起工人的反抗
經濟、社會、科技的發展,以及經濟危機的頻發,使人們認識到單純用傳統管理理論已不能有效控制工人、效率和利潤
芒斯特伯格
德裔美國心理學家、工業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是首先指出心理學能應用於工業以提高勞動效率的心理學家之一,並最早確定工業工業心理學的范圍和方法
主要著作:《心理學和工業效率》(1913)、《一般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1914)、《企業心理學》(1918)……
指出:當時美國有兩種意義重大的社會運動—為學校畢業生提供選擇職業的指導;工商業中的科學管理
指出心理學家在工業中的作用
幫助發現最適合做某項工作的人
決定每個人在什麼樣心理狀態下能達到最高產量
幫助人們在思想中形成最有利於企業利益的狀態。
斯科特
美國心理學家,工業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對人事管理有特別研究。工商業心理學(包括廣告和人事管理)的開創者
主要著作:《提高人的效率》(1911)、《廣告心理學的理論與實際》(1921)、《人事管理:理論、實務和觀點》(1923,與科洛西爾合著)……
主要觀點及貢獻
認為:企業管理當局長期以來忽略管理中人的因素,是導致對職工的選擇和管理未能同技術進步相適應的發展的原因之一。
研究:職工在生產中的態度和激勵問題,以及暗示對對職工行為的影響。
最早把心理學應用於工業中的激勵和生產率提高等問題中。
把心理學知識應用於人事管理領域中,強調職工既是社會實體,又是經濟實體,在各種不同的工作環境中有著不同的特點。
索利爾:比利時心理學家、工業心理學的首創人之一 代表作:《應用心理學:研究工作中人的因素的技術的導論》(1933) 主要貢獻:主要研究工業中人的因素 索利爾是工業心理學在比利時的先驅者之一 在比利時開創了職業指導和選擇、作業者訓練、成績評價及工業心理學的其他一些領域。
梅奧及其人際關系學說
梅奧與羅特里斯伯格
梅奧:澳大利亞裔美國行為科學家,奠定了人際關系學說和行為科學發展基礎。著作:《工業文明中的人類問題》(1933)、《工業文明中的社會問題》(1945)、《工業中的團體壓力》(1945)。
梅奧把組織作為一個「社會系統」看待。在其早期研究中發現:工人的問題不能用任何一種單獨的因素來解釋,必須在「總體情況的心理學」中來探討。
羅特里斯伯格:美國行為科學家。著作:《管理和工人》(1939,合著)、《管理和士氣》(1941)、《組織中的人》(1968)等。
參加霍桑試驗,並與梅奧合作研究達20年之久,成為創建人際關系學說和行為科學的主要代表者之一。
霍桑試驗
霍桑試驗是指從1927年4月~1932年5月的5年間在美國芝加歌西方電器公司的霍桑工廠進行的一系列試驗,這些試驗對人際關系學說和行為科學的創立具有重要意義。
實際上,在梅奧帶領的試驗之前的1924年11月~1927年,就已經進行了一定的試驗。1932年後,仍然有後續的一些試驗,直至1936年。
霍桑試驗的主要工作內容
1)照明試驗 2)電話繼電器裝配試驗 3)訪談計劃試驗 4)電話線圈裝配工試驗
梅奧的人際關系學說的主要觀點
人是「社會人」,而不是「經濟人」。
企業中存在著非正式組織。
生產率的提高主要取決於工人的態度以及他和周圍人的關系。領導的工作重心應該放在提高員工的滿意度上。
E. 學習和研究管理學的方法是什麼
(1)唯物辯證法: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是學習與研究管理學的總的方法論指導。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管理學產生於管理的實踐活動。在管理的實踐中,人們用全面的、歷史的、發展的觀點去觀察和分析管理活動中的各種問題,經過提煉上升為管理理論;管理理論反過來通過實踐指導人們的管理活動,驗證管理理論的有效性,逐步發展和完善管理理論。
(2)系統方法:要進行有效的管理活動,必須對影響管理過程中的各種因素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進行總體的全面的分析研究,才能形成方法可行、決策合理,這就要運用系統方法,了解系統的方法首先要從系統的含義開始。所謂系統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本身又是它從屬的一個更大系統的組成部分。學習管理的概念、理論和方法要用系統的觀點來進行指導。通過管理過程中管理職能的展開來系統研究管理活動的過程、規律、原理和方法的問題,這是對於管理者來說比較切合實際的研究和學習的方法,而且易學、易懂、易用。
(3)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具體說可以是案例的調查和分析、邊學習邊實踐,以及帶著問題學習等多種形式。通過這種方法,有助於提高學習者運用管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做往往能夠提高學習研究管理學的效果。
F. 管理學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什麼
1、比較研究法:通過對不同管理理論或管理方法異同點的研究,總結其優劣以 借鑒或歸納出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管理規律的方法。
2、定量研究法:運用自然科學知識,把握管理活動與管理現象內在的數量關系,尋求其數量規律的方法。
3、歷史研究法:對前人的管理實踐、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論予以總結概括,從中找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實現古為今用的方法。
4、案例研究法:通過對現實中發生的典型管理事例進行整理並展開系統分析,從中把握不同情況下處理問題的不同手段,以達到掌握管理原則,提高管理技能的方法。
5、理論聯系實際方法:把現成的管理理論與方法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來檢驗這些理論與方法的正確性與可行性,並在實踐中不斷概括總結新的理論與方法。
(6)管理學研究方法pdf楊杜擴展閱讀:
根據不同的標准,我們可以把比較研究法分成如下幾類。
1.按屬性的數量,可分為單項比較和綜合比較。
單項比較是按事物的一種屬性所作的比較。綜合比較是按事物的所有(或多種)屬性進行的比較,單項比較是綜合比較的基礎。
但只有綜合比較才能達到真正把握事物本質的目的。因為在科學研究中,需要對事物的多種屬性加以考察,只有通過這樣的比較,尤其是將外部屬性與內部屬性一起比較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2.按時空的區別,可分為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
橫向比較就是對空間上同時並存的事物的既定形態進行比較。如教育實驗中的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比較、同一時間各國教育制度的比較等都屬於橫比。
縱向比較即時間上的比較,就是比較同一事物在不同時期的形態,從而認識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揭示事物的發展規律。在教育科學研究中,對一些比較復雜的問題,往往既要進行縱比,也要進行橫比,這樣才能比較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質及發展規律。
3.按目標的指向,可分成求同比較和求異比較。
求同比較是尋求不同事物的共同點以尋求事物發展的共同規律。求異比較是比較兩個事物的不同屬性,從而說明兩個事物的不同,以發現事物發生發展的特殊性。通過對事物的「求同」、「求異」分析比較,可以使我們更好地認識事物發展的多樣性與統一性。
4.按比較的性質,可分成定性比較與定量比較。
任何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一,所以在科學研究過程中既要把握事物的質,也要把握事物的量。這里所指的定性比較就是通過事物間的本質屬性的比較來確定事物的性質。定量比較是對事物屬性進行量的分析以准確地制定事物的變化。
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各有長處,在教育科學研究中應追求兩者的統一,而不能盲目追求量化,教育畢竟是一個不同於工人製造產品的活動,很多東西並非能夠量化。但也不能一點數量觀念都沒有,而應做到心中有「數」,並讓數字來講話。
5.按比較的范圍,可分為宏觀比較和微觀比較。
認識一個事物,既可以從宏觀上認識,也可以從微觀上認識。從宏觀上把握事物的本質,對事物的異同點或基本規律進行比較,則是宏觀比較。從微觀上把握事物的本質,對事物的異同點或基本規律進步比較,則是微觀比較。
G. 管理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管理學的研究方法偏重實證分析、規范分析、案例分析(也可歸為實證分析)、圖表分析、經濟計量、系統分析等,也就是說分析是很重要的方法。
1、比較研究法:通過對不同管理理論或管理方法異同點的研究,總結其優劣以 借鑒或歸納出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管理規律的方法。
2、定量研究法:運用自然科學知識,把握管理活動與管理現象內在的數量關系,尋求其數量規律的方法。
3、歷史研究法:對前人的管理實踐、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論予以總結概括,從中找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實現古為今用的方法。
4、案例研究法:通過對現實中發生的典型管理事例進行整理並展開系統分析,從中把握不同情況下處理問題的不同手段,以達到掌握管理原則,提高管理技能的方法。
5、理論聯系實際方法:把現成的管理理論與方法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來檢驗這些理論與方法的正確性與可行性,並在實踐中不斷概括總結新的理論與方法。
管理學是系統研究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學。管理學是適應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產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現有的條件下,如何通過合理的組織和配置人、財、物等因素,提高生產力的水平。管理學是一門綜合性的交叉學科。
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管理活動和管理過程。
H. 2009年中國人民大學企業管理研究生(高分)
人大商學院企業管理專業
初試:政治 英語 數3 管理綜合(含管理學 營銷管理 財務管理)
復試:企業管理理論與實務
博士生導師:
包政: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組織行為學、經營戰略管理、市場營銷管理、商業倫理。
成棟: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電子商務。
盧東斌: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 企業並購與重組、企業國際化經營、旅遊管理。
呂景勝: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經濟法、商法。
秦志華: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和企業家理論
宋華: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 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企業間關系、戰略管理等。
宋遠方: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方向:管理信息系統,電子商務。
王鳳彬: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企業管理組織變革、企業集團與企業網路組織、戰略決策過程與行為、供應鏈復雜系統、企業網路分析。
王利平: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組織管理原理、中國式管理理論、企業戰略管理。
徐二明: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企業戰略管理、組織理論、國際管理。
楊杜: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組織與人力資源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企業成長理論、知識管理、企業文化和企業倫理。
章凱: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組織行為學、領導創新管理、戰略性人力資源管理。
鄭明身: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企業戰略、組織理論與設計、企業領導學。
I. 管理學的研究方法
歸納法實驗法演繹法
J. 管理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分別有什麼特點
管理學的研究方法有:
1、案例分析法。理論聯系實際,通過解剖案例來發現規律。特點是簡單易操作。
2、實地調查法、或田野調查法。到現場進行訪談、觀察等。特點是容易發現新問題。
3、問卷調查與統計分析法。通過發放問卷,進行統計分析以發現規律。特點是可以彌補案例分析和實地調查的偏頗性,樣本越大,普適意義越強。
4、數學建模法。如利用博弈論、結構方程模型、系統動力學等方法進行計算、推理、模擬等。特點是便於發現管理中的各種關系和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