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觀察活的細菌及其運動情況,最簡便的方法是
如果要證明運動性的話,做個半固體培養基穿刺就行。如果是想親眼看到運動的話,上油鏡加點碳素墨水負染,或者做懸滴片用相差顯微鏡看,不過不太容易看到,布朗運動很劇烈,很難分清是細菌在主動運動還是被動熱運動。
② 觀察細菌形態時為何要用染色法常用的染色法有幾類
觀察細菌形態時為何要用染色法?因為細菌細胞微小,透明,不易觀察,需染上顏色.利用單一染料對細菌進行染色,使經染色後的菌體與背景形成明顯的色差,從而能更清楚地觀察到其形態和結構.
常用的染色法有:
1.簡單染色法:簡單染色法是利用單一染料對細菌進行染色的一種方法, 一般用於觀察個體形態與細菌排列。
由於細菌在中性、鹼性或弱酸性環境中帶負電荷,所以通常採用一種鹼性染料如美藍、鹼性復紅、 結晶紫對細菌進行染色。美藍是美藍的鹽酸鹽,可解離為帶正電荷的美藍,很容易與細菌結合使菌體著色。染色後的細菌細胞與背景形成鮮明的對比,在顯微鏡下更易於識別。
簡單染色過程:塗片→固定→染色→水洗→乾燥→鏡檢
塗片→ 固定→ 乾燥→ 水洗、吸干→鏡檢→染色 1mim
2.革蘭氏染色法:
革蘭氏染色法是由丹麥醫生 Hans Christian Gram於 1884 年創立。它是細菌學中很重要的鑒 別染色法,因為通過此法染色,可將細菌鑒別為革蘭氏陽性菌(G + )和革蘭氏陰性菌(G - )兩大 類。
革蘭氏染色過程:塗片→固定→結晶紫初染(1min)→碘液媒染(1min)→乙醇脫色(95% 酒精,30s)→番紅復染(30 秒)→乾燥→鏡檢
陽性菌:紫色; 陰性菌:紅色
③ 判斷細菌有運動能力的方法有哪些(簡答)
一般有兩種
1,不染色檢查,
直接用活菌塗片後在暗視野顯微鏡、相差顯微鏡,或者普通顯微鏡的暗視野下觀察細菌活動情況。 一般有鞭毛的細菌有動力。
有壓滴法(直接用載玻片滴一滴生理鹽水後挑取活菌塗片,蓋玻片小心蓋住,鏡下觀察)和懸滴法(用凹形的載玻片,菌液滴於蓋玻片上,倒過來形成懸滴,周圍塗以凡士林,可保存長時間)兩種。
2,半固體培養基借種
接種針取菌垂直穿刺借種,培養後觀察接種線及其周圍的生長狀況,有動力的細菌可在接種線周圍生長,造成模糊。 無動力的則接種線清晰可見,周圍無生長。
④ 用顯微鏡觀察細菌的步驟
一、用臟手上的細菌制裝片:
1、收集手上細菌,用少量無菌水(可用冷開水代替)沖洗臟手,讓洗手的水流到培養皿中。這些臟水就是細菌培養液。
2、製取細菌裝片,取甲、乙兩塊潔凈的載玻片,分別在兩玻片的中央各滴一小滴細菌培養液;然後在甲片上蓋好蓋玻片後直接用600倍的顯微鏡觀察。
(用稍偏暗的視野,調節到位可以看到多種細菌和其它微生物。很容易看到活動的微生物,這樣對兒童更有吸引力和教育意義。)如果你想進一步放大並會操作,選定觀察的物象後,可把此物象移到視野正中央,再轉換更高倍數的鏡頭觀察即可。
3、在乙片的細菌培養液滴上滴一小滴龍膽紫染色液,用牙簽將細菌培養液和龍膽紫液攪勻、並將液滴推開,再用酒精燈加熱液滴(約5秒鍾)後讓它自然晾乾(約5分鍾)。
再用600倍的顯微鏡直接觀察,既可以看到染成深藍色的多種細菌和其它微生物。不過此時看到的微生物都已死亡、並被固定,因此看不到它們的活動狀態。
二、製取洗手後的對照裝片。
1、洗手-----將手用香皂洗干凈,用潔凈的干毛巾揩乾手;
2、收集細菌培養液-------用少量無菌水沖洗雙手,讓洗手液流入潔凈的培養皿中;
3、制細菌裝片-----製片過程與以上裝片過程相同,參照製片即可。
(4)觀察細菌動態用什麼方法擴展閱讀:
細菌的基本形態與大小
(1)球菌:
球菌是外形呈圓球形或橢圓形的細菌,直徑0.5~1微米,有以下幾種類型:
①單球菌:單獨存在,如尿素小球菌;②雙球菌:如肺炎雙球菌;
③鏈球菌:如乳酸鏈球菌;④四聯球菌:形成的4個細胞排列在一起,成田字,如四聯球菌;
⑤八疊球菌:如尿素生孢八疊球菌;⑥葡萄球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
(2)桿菌:
外形為桿狀的細菌稱桿菌,常有長寬接近的短桿或球桿狀菌,如甲烷短桿菌屬(Methano—brevibacter);
長寬相差較大的棒桿狀或長桿狀菌,如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subtilis)、梭狀桿菌(Bacteriumfusiformis);
分枝狀或叉狀菌,如雙歧桿菌屬(Bifidobacterium);竹節狀(兩端平截),如炭疽芽孢桿菌(Bacillusanthracis)等。
按桿菌細胞的排列方式不同則有成對的雙桿菌、呈鏈狀的鏈桿菌,另外,常有柵狀、「八」字狀以及由鞘衣包裹在一起的絲狀等多種。典型的桿菌有大腸桿菌、枯草桿菌、鏈桿菌、變形桿菌[2]。
(3)螺旋狀:
螺旋狀的細菌稱螺旋菌,一般長5~50微米,寬0.5~5微米,根據菌體的彎曲可分為:
①弧菌(Vibrio):螺旋不足一環者呈香蕉狀或逗點狀,如霍亂弧菌(Vibriocholerae);②螺菌(Spirillum):滿2~6環的小型、堅硬的螺旋狀細菌,如小螺菌(Spirillumminor);
③螺旋體(Spirochaeta):旋轉周數多(通常超過6環)、體長而柔軟的螺旋狀細菌,如梅毒螺旋體(TreponemaPallim)。
⑤ 採用懸滴法和壓滴法觀察細菌的運動時,標本應進行
正確答案:C
解析:不染色標本主要用於檢查生活狀態下細菌的動力及運動狀況,常用的方法有懸滴法和壓滴法
。
⑥ 觀察細菌形態時為什麼要用染色法
觀察細菌形態時為何要用染色法?因為細菌細胞微小,透明,不易觀察,需染上顏色.利用單一染料對細菌進行染色,使經染色後的菌體與背景形成明顯的色差,從而能更清楚地觀察到其形態和結構.
常用的染色法有:
1.簡單染色法:簡單染色法是利用單一染料對細菌進行染色的一種方法,
一般用於觀察個體形態與細菌排列。
由於細菌在中性、鹼性或弱酸性環境中帶負電荷,所以通常採用一種鹼性染料如美藍、鹼性復紅、
結晶紫對細菌進行染色。美藍是美藍的鹽酸鹽,可解離為帶正電荷的美藍,很容易與細菌結合使菌體著色。染色後的細菌細胞與背景形成鮮明的對比,在顯微鏡下更易於識別。
簡單染色過程:塗片→固定→染色→水洗→乾燥→鏡檢
塗片→
固定→
乾燥→
水洗、吸干→鏡檢→染色
1mim
2.革蘭氏染色法:
革蘭氏染色法是由丹麥醫生
Hans
Christian
Gram於
1884
年創立。它是細菌學中很重要的鑒
別染色法,因為通過此法染色,可將細菌鑒別為革蘭氏陽性菌(G
+
)和革蘭氏陰性菌(G
-
)兩大
類。
革蘭氏染色過程:塗片→固定→結晶紫初染(1min)→碘液媒染(1min)→乙醇脫色(95%
酒精,30s)→番紅復染(30
秒)→乾燥→鏡檢
陽性菌:紫色;
陰性菌:紅色
⑦ 怎樣觀察細菌的形態
1.將細菌染色
2.將染色後的細菌至於載玻片上,蓋上蓋玻片,至於顯微鏡下,在低倍鏡中找到細菌,並將其移到視野中央(此時看到的只是一塊一塊的,並非單個細菌,要想看到單個細菌形態需要增加放大倍數)
3.再換用高倍鏡觀察,用細准焦螺旋調節至視野清晰即可觀察
⑧ 要觀察細菌的形態,應該採用下列哪一種方法()A.用肉眼觀察B.用放大鏡觀察C.用近視鏡觀察D.用
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大約1000個細菌排成一排才有1毫米長.肉眼、放大鏡等都無法觀察得到,在高倍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得到.近視鏡是近視眼病人配戴的,和放大無關.
故選:D
⑨ 觀察細菌有無動力,應該用哪種培養方法
在半固體培養基中接種細菌,若細菌沿接種線生長,就是無動力。若細菌擴散生長,則有動力。
⑩ 使用普通光學顯微鏡,採用懸滴法可觀察細菌的
正確答案:D
解析:懸滴法主要用於檢查生活狀態下細菌的動力及運動狀況,以普通光學顯微鏡觀察
。細菌如有鞭毛即有動力,可看到細菌自一處移至另一處,有明顯的方向性位移;細菌無鞭毛即無動力,受水分子撞擊細菌呈現布朗運動,只在原地顫動而無位置的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