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教學方法如何轉化

教學方法如何轉化

發布時間:2022-04-21 06:11:13

⑴ 小學教學方式應實行哪些轉變

A 小學數學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與實踐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而創新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創新是一種精神。教學中,鼓勵學生「敢問」,教學生「會問」。在創新性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牢固地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主體現,以學生能力發展為重點的教育質量觀,以完善學生人格為目標的教育價值觀。教師應充分地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把學生看作發展中的人,可發展的人,人人都有創造的潛能;學生要創造性地學,教學就要充滿創新的活力。
一、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增強信心,讓學生樂於提問。
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重視情感的誘發和融入,對學生的提問給予充分的認可和肯定,對某些問題上自己的失察甚至無知絕不掩飾。採取平等,開放,誠實的態度使學生樹立提問的信心,產生樂於提問的情感體驗。
三、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教育內容的革新,教育觀念的更新和教學方法的創新,學習不是一個被動吸收、反復練習和強化記憶的過程,而是一個以學生己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通過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創造性教學表現為教師不在於把知識的結構告訴學生,而在於引導學生探究結論,在於幫助學生在走向結論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探索規律,習得方法;同時,通過交流去學習數學,還可以獲得美好的情感體驗。
四、引導反思,獲得情感體驗。
教學中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足夠的機會去反思,讓學生自己理一理、比一比,讓學生在討論、分析、交流、比較甚至爭辯中,親身體驗探究發現的「過程」,通過組織學生自評、互評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自信心,使學生逐漸把探究學習作為自己學習生活中的第一樂趣。
五、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實施分層教學,開展積極評價。
美國心理學家華萊士指出,學生顯著的個體差異、教師指導質量的個體差異,在教學中必將導致學生創造能力、創造性人格的顯著差異。因此,教師調控教學內容時必須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分層次教學,盡可能地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指導策略;在教學評價上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沒有創新就談不上前進與發展。在教學中讓學生學會提問是創新教學的首要任務,教會學生提問,勢在必行。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僅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發生、發展與變化,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敢於實踐、善於發現的科學精神。將創新的教材、創新的教法與創新的課堂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學生的主動學習與創新意識的培養落到實處。

如何轉變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

第一,要注重同學生的交往。教學中應有互動、協調的師生關系。教學活動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教學,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的主體,都具有獨立人格價值,兩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師生關系是一種平等、理解、雙向的人與人的關系,這種關系的建立和表達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徑是交往。如果師生人際關系中普遍存在著教師中心主義和管理主義,將嚴重剝奪學生的自主權,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摧殘學生的自信心,由此將導致學生對教師的怨恨和抵觸情緒,師生關系將經常處於沖突和對立之中。改變師生關系因此被廣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視。通過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讓學生體會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關愛。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個性的張顯;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是一種分享理解。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的轉換。
第二,要在教學中改進評價方法,使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都有所提高,學習更有自信心。《數學課程標准》提出:「對教學的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⑶ 新課改下如何轉變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

課程的改革既是基礎教育的改革,也是推進素質教育的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的改革,新課改改變了學生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方式,強調學習方式多樣化,重視自主探究,操作實踐和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的運用,使學生獲得多元的學習機會和體驗,在教學中為學生完善學習方式我做了一些有益嘗試。具體改善方法如下: 1、改變傳統的教學觀 2、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3、優化課堂教學的內容 4、營造探究學習的氛圍 5、讓學生經常體驗成功的快樂

⑷ 如何實現課堂教學方式轉變實踐反思

實踐是有目的、有意識、能動性的活動,沒有先進、科學的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隨意的,甚至是錯誤的,其結果必將失敗;課堂教學,作為一種實踐性很強的活動,也必須接受先進的、科學的理論指導。轉變課堂教學方式,教師必須以先進的教育理論武裝自己、以先進的教育理論引導學生、以先進的教育理論塑造學生、以先進的教育理論鼓舞學生,其中尤其是准確、全面和深入地解讀、領悟和掌握新課程理念,樹立正確的教學觀、教師觀、學生觀。新課程認為,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人生的引路人;學生是發展的、獨特的、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教師在人格上要尊重、贊賞學生,在學習上要幫助、引導學生,從而建立一種以平等、民主、尊重和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為核心的師生倫理關系和以師生個性全面交往為基礎的師生情感關系。秉持上述理念,在教學中,我越來越自覺地從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尊重、共同發展關系的高度來關注、贊賞學生,幫助、引導學生,引導、促進學生發展。如在如何引導學生樹立傾聽意識、掌握傾聽方法、提高傾聽能力

⑸ 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怎樣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教學方式應該以科學探究為主,輔之於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學會進行科學探究,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形成科學價值觀的過程。
一、注重學習方式的轉變
在過去的教學行為中:老師教、學生學;老師說、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以教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體,其表現是學生為教師服務,而不是教師為學生服務。教師成為傳聲器,學生成為容器。而現在的課堂教學,教師扮演的是綜合角色。也就是說,在學生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以不同的角色出現。當學生遇到難題時,你就應該深入淺出、循循善誘,是一個引導者;因此要轉變觀念。在課堂上,當學生回答問題出現錯誤時,我的做法是決不訓斥,或打斷學生回答問題,而是用目光、語言給以勇氣、思維方面的肯定,用心進行交流,然後再予以糾正。不能作為教師居高臨下的訓斥、命令學生,嚴重壓抑和束縛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發展,應該「蹲下身」去與學生平等對話,與學生進行心靈溝通,作學生的良師益友。使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進行科學探究和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通過活動與探究、觀察與思考, 討論與交流等一系列活動來實現的。

二、加強實驗的探究性
學生通過探究活動獲得更多的實驗知識與技能,在教學方法上,我拋棄原先那種教師講,學生聽,教師畫學生背的做法。應該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同時留有一定的空間讓教師創造性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通過實驗創設學習情境,學生通過實驗探究認識物質,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實驗過程中動手動腦,獲得自己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三、 轉變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
在課堂上,現在更多的為學生著想,把課堂還給學生。這樣的課堂充滿了活力,呈現出了生機勃勃的精神狀態,思維活躍,情理交融,師生互動,興趣盎然。我認為,凡是學生能夠探索出來的,教師絕不替代,凡是學生能夠獨立發現的絕不暗示,讓學生從生活、活動、思索、合作交流中學習;盡可能多給一點思考的時間,多給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創造的信心,多一點成功的體驗、自由和權利,可以獨立思考、自由表達。這些自由和權利大大地釋放了學生的個性和潛能,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學生也因此變得活潑、敏捷和富有朝氣。

⑹ 教學方式轉變學生的想法

以下是轉變學生的教學方法
一、新課程理念對學生學習方式的要求

新課程改革下,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了新的要求,其要求與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是相一致的,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自主學習方式

自主學習方式是學生獲取更多知識的主要途徑。當前,在教學狀態中,學生所學到的知識基本來自於課本以及教師所提供的教學內容,而教學內容大都是圍繞課本進行的,因此學生能夠獲取的知識內容十分有限。在減負的情況下,學生有較多的自主學習時間,這就要求學生拿出更多的時間來進行自主學習,包括課前預習、課後復習、課外拓展學習等,並藉助一些相關書籍、網路資料來進行學習。這樣,通過自主學習,學生就可以在自己興趣范圍內開展更多方面的學習、不斷通過個人努力來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從而使自身獲得更大的提升。

(二)合作學習方式

合作學習方式是通過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教師之間、學生和家長之間的合作溝通來加強學習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的開展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之下,由教師來布置相應的任務,學生在合作的狀態下完成學習任務。合作學習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取長補短,加強他們對於學習任務的認識,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三)探究學習方式

探究學習方式要求學生針對某一個課題、命題進行相應的探究,這種方式較多地應用於高年級學生的學習中。高年級學生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有條件、有能力進行一定的探究,能夠通過查閱資料來獲取自己想得到的信息。這種學習方式能夠幫助學生進行思考,從而獲得一些新的知識。

(四)創新學習方式

創新學習方式的關鍵在於創新,其重點要求學生運用自己的思維來解決一些疑難問題,而學生可以在學習研究中獲得一些創新性的思維,這些新的想法能夠讓學生獲得更高一層的發展,也是學生成長路上最寶貴的財富。

二、新課程理念下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表現

通過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在課堂學習和課下學習中都有了新的表現。相較於傳統刻板的學習方式,新課程理念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高,他們更願意探索一些未知領域,並且樂於在課堂中與教師、同學進行交流,敢於回答問題。學生在新的學習方式下會生成更多新的思路,他們的綜合素質會獲得較大的提升。

三、教師如何幫助學生轉變學習方式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最主要還是在於教師的引導,教師在教學中所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樣的學習方式,獲得更好的發展,教師應從以下幾點做出相應的努力。

(一)在教學中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對於中小學生來說,具有一定自身魅力的教師更容易吸引他們進行學習。首先,教師應有一定的親和力,並具備豐富的知識體系,給學生留下較好的印象。其次,要尊重學生,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自己與教師之間處於平等位置,而不再抱著懼怕的心態來學習。在平等和諧的師生環境下,學習氛圍不再沉重,學生敢於回答問題,也願意和教師多做交流,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

(二)開發多種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豐富的知識

在教學中,教師還應注重開發多種課程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給學生提供更多有趣的知識。課程學習的目的在於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獲得基本的發展能力,而教師拓展課程內容的目的在於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盡可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開發一些課外教學材料、網上教學資料、其他類型的關聯材料等,並融合到教學中來,給學生帶來豐富的課堂體驗。通過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學生逐漸打開了學習思路,並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查閱資料,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

(三)運用多種教學模式,給學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機會

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採用多種教學模式,給學生帶來耳目一新的課堂感受,並結合教學內容,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模式。比如教師在導入新的教學內容時,可以先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就之前所掌握的知識研究新問題如何解決,再在教學新內容時對學生給出的解決方案進行評述,同時教學新的內容,這樣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就相對容易,印象也更深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利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來進行課堂調節,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解決課堂教學枯燥的問題。

(四)採用多種評價方法,鼓勵學生進行創新

一個問題可能有多種答案,教師應學會利用多種評價方法,客觀、公正地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比如在進行評價時不僅僅關注結果,更多地關注學生努力的過程,從而實現對學生的認可。同時,鼓勵學生進行創新,在學生進行創新後要有積極的評價,以提高學生的創新動力,促使學生不斷進步。

四、結語

新課程理念的要求與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是一致的,為了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出積極的轉變,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創新學習的機會,並給予學生更多有效的鼓勵,最終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積極轉變。

⑺ 新課程標準的教學方法有哪些方面的轉變

教學方式的轉變
1.新課程倡導探究式教學
教師在教學中要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從事探究活動的機會,幫助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師經常使用「你有不同意見,請講」這類語言,教師正在逐步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探索——自主建構」、「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些學生探究出教師意想不到的結果。

2.師生、生生交流發生了明顯變化
師生關系的明顯改善及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顯著增加,師生關系更加融洽。教師則突出培養學生溝通、交流方面的能力。

3.教師更傾向於自主選擇教學方法
新課程強調,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強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去獲取知識,而不是直接地把結論告訴學生,教學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課堂中教師安排小組討論,注重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讓學生養成與他人溝通、傾聽他人意見的習慣。

ps:以上內容是我從資料書上找出的標准答案,是一個個字打上來,不是粘貼復制別人的內容,希望是你需要的。

⑻ 如何促進教師教學方式轉變

一、由重「教」向重「學」轉變
傳統教學中教師的「教」是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這是以教定學,讓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學生習慣於被動地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喪失。新課程倡導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強調學法與教法在教學過程中的最優結合。它要求教師要從學情出發,設計課堂教學方法,從而保證教法與學法改革的同步進行。
1、精心備課,贏在課堂。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就說做任何事情以前都得事先作好准備。課改之後,教師普遍反映英語難教,詞彙量大,尤其是對於農村學生難度更大。實際上,這是對教師提出了挑戰,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要求教師要把更多的精力花在精心備課上,要從學生的學情出發,縱觀前後,挖掘教材,整合課本資源,提升課堂質量。
2、從學生興趣點入手,構建開放式的教學氛圍。
傳統的英語過多強調語法,語言的組織,學生學起來難,而且與現實生活不太融合。因此學生學起來感覺枯燥、泛味,實用性不太強,沒有充分發揮英語作為一門語言的功能和價值。如今,我們不難發現,課改後的英語教材與學習、工作、生活的聯系非常緊密。我們可以從現實的生活中找到許多學生感興趣的東西,教師可以從這些興趣點入手,讓學生感覺到英語就在身邊。
二、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所謂重結果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結論,教學的結果,忽略知識的來朧去脈,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而讓學生去重點背誦「標准答案」。所謂重過程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習的過程中,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新課程倡導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揭示知識的發生過程,暴露知識的思維過程,從而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思維得到訓練,能力得到發展。
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英語學科的教學方式應怎樣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呢?在筆者看來,應做到以下幾點:
1、創設情景,開展語言實踐活動。
對於中國學生來說,英語就是一門外語。語言需要環境與氛圍,我們不能把它單獨地割裂開來學習。有人說,如果我們的學生在英、美呆上一年,比他在中國學習十年獲得的英語知識更多,口語更地道。筆者想說,語言應該生長在語境的土壤里,情景是語言的生長點,活動是語言的載體。因此,我們應想方設法為英語教學設置一個情景,讓學生能夠置身其中,用英語思維,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下,進行語言實踐。在做中學,學中用,真正實現英語的價值。

大家都知道,聖誕節(Christmas Day )是西方最隆重的節日,猶如我們的春節一樣。學生都知道聖誕節,但對它缺乏具體的了解。怎樣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這一節日,運用一些用語掌握有關這一節日的知識呢?傳統的教學就是把這些知識,如單詞、短語等教給學生,教學生讀,讓學生記。這樣,學生在學習時覺得很無聊、很乏味,既無興趣,也無激情,學習的效果也不好,單詞記不住,用語不會用。筆者在教這一課時,改變了以往直接給學生結果的這一方式,而是讓學生置身於聖誕節節日氛圍中,在裝扮聖誕樹的活動中去進行語言實踐。
課前,和幾個學生一起把教室裝點一下,貼上彩紙,掛上氣球、彩燈等,讓教室充滿節日的氣氛。上課時,把全班分成四個小組,每個小組一顆聖誕樹,然後讓他們各自裝扮自己的聖誕樹。在裝飾的過程中,他們會主動探究、合作學習,交際運用decorate、christmas ball、christmas card;Put a star on the top of the tree;Pass Christmas lights around the tree;christmas light這些詞和短語,還會想盡辦法發揮小組各個成員的優勢,擅長美術的畫畫、剪貼的剪紙等,同學們各自發揮自己的優勢為小組服務。這樣,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參與到了學習裝飾聖誕樹的活動中,而且各盡所能,相互幫助。那些平時覺得自己學習困難的學生也顯示出了自己另一方面的優勢,他們感覺到自己也有閃光點,也能為小組服務、添彩,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筆者也參與到活動中,與學生一起動手、動口,同時幫助、引導他們學習,和他們一起置身情景中練習口語,開展語言實踐活動。
2、把學生當作課程資源。
大多數的老師都不敢相信學生,總是自己講得多,擔心學生這沒有學會,那沒有掌握好,不敢把機會交給學生。實際上,我們教師必須轉變一個觀念,就是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學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課程資源。教師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評價者,而不是要什麼都在學生之上的傳授者的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都要求教師從傳統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脫出來,這些方式也是教師可以充分發揮的無形資源。本文前面所舉的 《Christmas Day》一課的教學方式就充分地體現了老師相信學生,把機會交給學生,給學生一個充分施展能力,發揮自我的空間這一教學特點,各組的表演真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結果表明:同學們通過這樣的方式對所學的知識掌握得很好,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合作也十分愉快,他們也懂得了探尋知識的方法。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完全達到。這樣的教學方式難道不好嗎?
教學是一門學無止境的藝術,需要我們不斷地反思與提煉。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應本著「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理念,在教學中不斷完善優化自己的教學,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向著「更好」邁進!

⑼ 教學方式應該實現哪些轉變

傳統的教學方式一般以組織教學、講授知識、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和檢查知識來展開,其基本做法是:以紀律教育來維持組織教學,以師講生聽來傳授新知識,以背誦、抄寫來鞏固已學知識,以多做練習來運用新知識,以考試測驗來檢查學習效果。這樣的教學方式,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越來顯現出來。它以知識的傳授為核心,把學生看成是接綱知識的容器。按照上述五步進行教學,雖然強調了教學過程的階段性,但卻是以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為前提的,沒有突出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沒有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和獨立性。因此,革新教學方式勢在必行。
⑴ 變「組織教學」為「動機激發」
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師生交往的情境中,受到某種刺激,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需求的慾望,進而形成學習的動機。
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系統中重要的動力因素,在學習過程中起著「核心」作用。沒有學習動機,就不會有積極主動的學習活動。學生的學習動機並不會無緣無故的產生,而要靠教師在師生的交往中去激發、去培養。實踐證明,「目標激勵法」、「表揚促進法」、「友好交往法」等等,都是激發學習動機的好方法。
⑵ 變「講授知識」為「主動求知」
其目的是讓學生擺脫教師那種生澆硬灌的教學模式,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根據自身的實際來選擇、探求蘊藏在教材中的知識。在這一階段,要突出「自主求索」四個字。這就要求教師不能瞪著眼睛站在講台上看著學生學習,更不能再用一套講義來應付全班學習不同的學習需要,而應和顏悅色地走到學生之中,幫助、引導學生學習。教師既要提問學生又要讓學生提問,讓教學在彼此質疑、共同思考之中展開,讓學生的學習在彼此交流、相互促進之中深入。教在學後,學在教前,生為主帥,師為參謀。這個階段很重要,也很復雜,操作的難度較大,一般可以採用「問題討論法」、「主題研究法」、「師生方談法」等方式展開教學活動。
⑶ 變「鞏固知識」為「自我表現」
其目的是讓學生免除機械記憶、重復練習之痛苦,以自我表現的形式,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識,並內化成自身素質,另一方面凸現主體、張揚個性、加強合作,養成活潑自信的品格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在這一階段,要在「動」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動、心動、人人動。為了達到這一要求,教師可以採用或模擬表演,工對抗辯論,或演講朗誦,或趣味游戲等形式鼓勵學生動。學生在動中學,在學中動在自動中戰勝自我,發展自我,在他動中發現不足,彌補不足。
⑷ 變「運用知識」為「實踐創新」
其目的是讓學生打破書本的局限,突破經驗教訓的禁錮,不做知識的奴隸,不做教師驅趕的綿羊,著力培養自己求異、求新的創新思維和敢疑、敢闖的創新精神。
從學習過程的整體上看,這一階段是實施全過程的歸宿環節,前三個階段原活動都是在為 這一階段的完成蓄積力量。一堂課的學習活動是否成功,關鍵要看這一階段的質量。因為只有搞好為這一階段的活動,才能讓學生的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才能達到教學就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的目的。因此,教師在這一階段要做探險隊長、突圍隊長,打破常規,運用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來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比如,學生解答一個問題後,教師可提問:這是不是最佳辦法?此題是否還有其他解法?換一種說法是否效果更好?這里是否有錯誤或漏洞?以此鼓勵學生質疑書本,鼓勵學生突發奇想,敢冒風險,鼓勵學生動手實踐,身體力行。
⑸ 變「檢查知識」為「互相交流」
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同學間、師生間的學習體會和情感體驗的交流,總結知識,體驗學習方法,感受學習的酸甜苦辣。這一階段雖然是結尾階段,但切忌流於形式。成果匯報、學習拾遺、幾點補充等,都是很好的交流方式。總之,要讓學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將所學的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組建嶄新的認知結構來增長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閱讀全文

與教學方法如何轉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最簡單的信任建立方法 瀏覽:903
側柏籽如何種植盆栽方法 瀏覽:279
牛扒拿刀叉的正確方法 瀏覽:252
用精華液的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45
常用螺紋預緊的方法 瀏覽:749
緊張怎麼克服最好的方法 瀏覽:32
125x56x9的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1000
紅外安裝方法 瀏覽:679
手掌的雞眼怎麼去除最好方法 瀏覽:607
打雞攪拌的方法和步驟圖片 瀏覽:944
廣州超軟數控模擬軟體安裝方法 瀏覽:821
快速拉屎的方法拍頭頂 瀏覽:366
如何造孩子的方法圖片 瀏覽:792
花捲如何發面和面的方法 瀏覽:452
機器安裝方法 瀏覽:884
如何殺蟑螂最有效方法 瀏覽:700
汽車膜電位計算方法 瀏覽:889
起床的正確鍛煉方法 瀏覽:704
肚子疼怎麼辦最快方法 瀏覽:353
提高爆破效果可採用哪些方法 瀏覽: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