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聞把關人理論
「把關人」理論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四大先驅之一的盧因率先提出的。他在《群體生活的渠道》(1947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把關」(gatekeeping)一詞。他指出:「信息總是沿著含有門區的某些渠道流動,在那裡,或是根據公正無私的規定,或是根據『守門人』的個人意見,對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許進入渠道或繼續在渠道里流動做出決定。」「信息傳播網路中布滿了把關人。」 他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式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渠道。1950年,傳播學者懷特將社會學中的這個概念引入新聞傳播,發現在大眾傳播的新聞報道中,傳媒組織成為實際中的"把關人",由他們對新聞信息進行取捨,決定哪些內容最後與受眾見面。從此,新聞選擇的"把關人"理論從人們的不自覺行為成為大眾傳媒組織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圍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響新聞實踐。經懷特、麥克內利等眾多學者的深入挖掘研究,最終成為傳播學控制分析領域最具科學性的理論之一。
B. 傳播學答案什麼叫把關人 試訴懷特的把關過程模式
一、關於「把關人」理論 1、「把關人」又稱「守門人」。「把關人」(gatekeeper)概念最早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的奠基人之一庫爾特??盧因在研究群體中信息流通渠道時提出的,1947年,盧因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書中系統論述了這個問題,他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管道。 2、20世紀50年代,傳播學者懷特將這一概念應用於新聞研究,提出了新聞傳播的「把關」過程模式。懷特認為,新聞媒介的報道活動不是「有聞必錄」,而是對眾多的新聞素材進行取捨選擇和加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傳播媒介形成一道關口,通過這個關口傳達給受眾的新聞或信息只是少數。懷特的「把關」模式的不足在於沒有意識到把關是一種組織行為,而認為它主要是新聞編輯基於個人主觀判斷的取捨選擇活動,此外這個模式沒有說明新聞把關的標准。 二、大眾傳媒的「把關」標准 1、新聞信息的客觀屬性 2、專業標准和市場標准(新聞價值和新聞要素) 3、媒介組織的立場和方針。 三、「把關」過程的實質 1、大眾媒介的新聞報道與信息傳播並不具有純粹的「客觀中立性」,而是根據傳媒的立場、方針和價值標准而進行的取捨選擇和加工活動。 2、新聞和信息的選擇盡管受到媒體的經營目標、受眾需求以及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制約,但是與媒介方針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內容更容易優先入選、優先得到傳播。
C. 大眾傳媒把關 中文注釋版怎麼樣
把關過程的研究 1、訊息的影響力 需要注意的是勒溫的把關研究的一個關鍵是意識到整個渠道的不同部分,有不同的力量在影響對食物的選擇。例如,需要購買一食物,吸引力就是支持購買的積極因素,同時費用則成為抑制購買的消極因素。但是,一旦食物通過了購買的關卡,原先的負面力量會變成正面的並開始推進該食物流動通過後面的關卡。應用到我們新聞傳播學中,媒體外的一家公關公司製作的訊息,是以媒體輕而易舉就能使用的格式製作的。顯然它是有優勢的。但是,一旦訊息進入到新聞機構中,正面的推動力可能變成負面的:「這條訊息來自一家公關公司;我們應該用它嗎?能相信它嗎? 針對此,休梅克提出了四點應當思考的方面。 首先,經過一道關卡之後,訊息的力量會繼續保持它的吸引力。例如,一個訊息越有價值,就越容易通過第一層把關。但是一旦進入到傳媒組織之內,其新聞價值不會變成負面力量從而阻礙其通過後面的關卡——至少在其成為「舊聞」前不會;新聞價值應推動該事件信息移動通過後面的關卡。 其次,各種力量可能強度不同,有些會同另一些起沖突。生動的新聞條目同蒼白而無生氣的新聞條目顯然是兩種強度不同的力量。顯而易見,生動的新聞條目更加容易通過把關,並且,在它和蒼白無生氣的新聞條目相比的時候,不僅會產生更強大的影響力,而且這些影響力將是正面的病將推動新聞條目經由渠道流動並通過關卡。 再次,影響力可能通過關卡產生雙向的影響,關卡後的力量影響關卡前的力量。休梅克做了這樣一種假設,關卡前有這樣兩種訊息,分別是:三個故事關於一個事件;一個故事關於一個事件。那麼前者比後者有更大的可能性通過關卡。反過來,假如關於一個事件的那三個故事已經通過了關卡,這就會加強它影響關卡前其他訊息的力量。 因而,我們應當考慮相互不同的力量和對立傾向是如何影響整個把關過程而不僅僅只是影響選擇的。多諾霍、蒂奇納和奧利恩(1972)提議,應將「把關」定義為更為寬廣的信息控制過程,這個過程包括訊息編碼的所有方面:不僅包括(信息)的挑選,而且還包括(信息的)隱瞞不報\不透露、傳遞、塑造、展示、重復以及信息由發送者發送到接受者的時機掌握。一條新聞不單單依靠積極力量通過關卡,它們還應該被以一種有吸引力的方式表述出來,更好的包裝,選擇最佳時間吸引最多的受眾,並且反復這樣做。 2、把關人的社會角色 1)把關人的角色塑造了社會現實的媒介圖景 休梅克這樣寫道:「如果一個事件被我所使用的媒體拒斥不報,它也學就不會成為我所感知的社會現實的一個部分。假如事件被接受並得到突出的顯示(報道)那麼它就不僅僅是我感知的社會現實的部分,還會成為影響我的世界觀的強大力量。」 休梅克關於把關人在描述當天事件中的潛在錯誤提出了兩大來源。 其一:「代表性啟發法」導致的推論錯誤 哪些將自己的工作視為不偏不倚地向受眾傳遞客觀事件的把關人可能試圖選擇這樣一些新聞事實:它們從整體上來說有代表性地描述了當天的事件。正像尼斯比特和羅斯(1980)指出的,代表性啟發法可能導致推論錯誤,代表性啟發法是一種自動的、未經沉思的將某一條目同一個類別內的其他條目作「吻合度」的比較的認知方法。但遺憾的是,代表性啟發法可能導致對於新聞條目的非代表性的選擇,尤其是當哪些新聞是「社會領域」而不是「物理/自然領域」時。當把關人採用這種「自動的、『我在看到新聞時會知道這是新聞』」的分類法時,其結果可能並不會帶來關於世界的有代表性地描述。 其二:傳媒工作人員的群體動力。 傳媒人員的群體動力,尤其是其社會凝聚力的水平,也是把關人在描述當天事件中的潛在錯誤之一。群體思維往往是缺乏挑戰性的。進行決策的內集團成員之間越友好、集團精神越強,獨立的批判性思維被群體思維取代的危險性就越大,群體思維可能導致針對外集團的非理性的且非人性的行動。(賈尼斯Janis,1984) 賈尼斯所說的群體思維的第二組症狀牽涉到心胸狹窄。新聞工作者認為自己是判定公眾需要知道些什麼的正確的公斷人,以至於它們會對其他可供選擇的觀點充耳不聞。並且新聞工作者傾向於不同非傳媒機構發生私人/個人瓜葛,它們強烈的傾向於「團伙新聞學」,新聞把關人通過觀察其他把關人的所作所為來證實自己的選擇。 2)把關人關於社會現實的(呈現)版本對受眾的影響 傳媒把關對受眾的最明顯的影響是認知上的——左右受眾關於世界是什麼樣的認識,有些學者將之稱為「認知圖」。(Ranney,1983)通過所有關卡的信息成為社會現實的一部分,而在某一關卡前停止的信息則沒有這樣。但是新聞決策還包括評估層面並且具有影響態度和觀點的潛力。(Alexander,1981) 媒介影響與公共輿論方面,紐曼(1980)指出,當媒介提供關於社會現實的協調一致的描述時,其對公眾輿論是最有影響力的。 米勒、哥登堡和厄爾布林(1979)發現,城市之間在公眾對政府的信心方面的差異取決於當地報紙中出現的批評性新聞報道的數量。 休梅克的把關5層次 在《大眾傳媒把關》中,休梅克將把關分為了5個層次,分別是個人層次、媒介工作常規層次、組織層次、媒介外社會團體層次及社會系統層次。 休梅克關於把關的層次提供了這樣一個金字塔式的圖式,解釋道:影響傳媒內容的諸因素,按重要性排列,如果搭成一個正金字塔,那麼最底層(也就是最重要的)的是社會制度(即社會系統層次),其次是社會機構(媒體外社會團體層次),第三層是新聞機構(組織層次),第四層是新聞工作慣例(媒介工作常規層次),第五層是塔尖,即新聞工作者本身的各種素質對內容的影響(個人層次)。 1、社會系統層次 勒溫就曾說過,他相信不是每個人在社會變化中都擁有同等的重要,把關人就關鍵。在許多包圍關卡/門的力量中,一些最重要的力量在社會系統分析層次運作,形成其他層次的影響力的基礎。因而,我們就需要發現一些社會系統層次的構成要素,具體就包括文化、社會興趣、社會結構、主體意識形態等等。新聞媒介根植於社會制度的土壤中,社會制度對內容的影響是最根本的影響。 1)、文化 文化既影響被允許通過媒體之門的信息條目種類,又被後者所影響。就像勒溫的例子中,一些食物對某些文化而言是適當的,但對另一些文化而言卻是不能食用的。例如,西方人對我們國家的人吃動物的內臟就非常不理解,覺得很恐怖一樣。有些新聞雖然在客觀上是可用到的,但它們並不是在文化上可用的。例如,在美國,報紙一度並未以今天這樣開放的方式對強奸和虐待兒童事件進行報道。 2)、社會興趣 把關人的決定,雖然是主觀做出的,但它們確實與受眾的興趣以及激發這些興趣的環境密切協調的,而不是出版過程的隨機壓力的產物。 3)、社會結構 在1986年一項研究中Tichenor、Olien、Donohue和Griswold得出結論:在20年間,日益多元化的社會結構改變了78位Minnesoa編輯的觀點。 4)、主體意識形態 在社會系統層面,意識形態成為並非是個人的信念系統,而是幾乎為社會系統中的所有人共享的整體的世界觀。吉特林在(1980)所界定的,(思想文化)統治權指的是「系統(但不一定故意的,甚至並非通常故意的)涉及操縱公眾對既定社會秩序的認可。」這蘊含著這樣的意思:大眾傳媒充當有權者的代理人,在受眾中製造虛假覺悟,它用於維護有權勢的精英們的統治。例如,(美國)傳媒在尼克松總統任職期間關於水門事件丑聞的報道對尼克松及其顧問班子持高度批評的態度,但是傳媒並沒有質疑美國政治制度的合法性;水門事件被設定在個人犯罪的框架之內。 此外,威脅到現狀的異常信息就被篩選出去,形成了關卡前的一種消極力量。但另一方面,如果這個異常的訊息成為了社會「公平」的訊號,那麼它就在信息的採集中發揮出一種積極地力量。休梅克(1984)指出:異常的觀點並沒有被從傳媒中剔除,但是被以一種使其喪失合法性的方式處理掉了。 2、媒體外社會團體層次 在媒介自身以外,影響把關內容的具體因素,首推各種社會機構。在這個層次中,休梅克提出了如下幾個方面: 1)、新聞源 由於在許多情況下,傳媒工作者並非自己親身經歷事件,信息源所持有的關於現實的說法在決定什麼事情引起傳媒關注中影響很大。不僅新聞工作者用以確認和選擇信息員的程序是把關過程的重要部分(奇布諾爾,1975,1981),而且信息源自己的既得利益也會影響他們向傳媒工作者提供什麼信息。 在這樣的操作之下,信息源和把關人雙雙都從其相互的關系中獲益,信息源得以有機會通過大眾傳媒到達目標受眾群,而把關人則得以利用能夠定期為之提供可靠消息的人。 2)、受眾 大眾傳媒只有在它服務於受眾需要的情況下才能存活。 傳遞出去的信息部分地是由傳媒對於受眾反響的預期所決定的。因而,受眾,或者至少那些傳播者所考慮的受眾,在傳播中扮演的並非僅是被動的角色。另一方面,記者可能擔心負面的新聞會使受眾疏離。 Gieber(1963)還提出,「想當然地認為記者對其讀者的了解達到任何現實的親密程度的想法是愚蠢的。」此外,他還說,「心力內投的」新聞工作者——即那些接納了受眾的價值觀和感覺的新聞工作者——將手受到他們對於受眾想要些什麼的認識的影響。當受眾的價值觀和感覺被新聞工作者內化時,「心力內投」就發生了,從而改變新聞工作者的認知系統。 3)、市場 在盈利性的媒體機構中,把關過程是作為使收入最大化、支出最小化的總體過程的一個部分。 在多諾霍、奧利恩和蒂奇納(1989)的研究中,他們發現小型的、同質化的社區中的周報編輯比起大型的、多元化的社區中的日報編輯來給廣告以更大的優先權。這是因為小型的、同質化的社區的剪輯更可能同時擁有經濟上和編輯上的雙重決策權,而大型地區報紙的經濟上的決策權責是歸專門的部門負責。 4)、廣告 廣告對於大眾傳媒把關的內容而言,擁有強大的影響力。正像阿特休爾(1984)所斷言的,「報刊的內容與那些為報刊提供資金者的利益直接相互關聯。報刊是管樂器吹奏者,而管樂器吹奏者吹奏的曲子則是由那些付錢給他們的人創作的。 1997年,美國Esquire雜志計劃刊登一組關於同性戀的文章,由於克萊斯勒(Chrysler)公司反對而沒有發表,因為該公司在雜志上有四頁廣告。 5)、政府 Riversd(1965)就曾寫到,「控制了信息就是控制了權力」。政府通過管理信息流而控制媒介,已不是一個新話題。政府可以通過誹謗、色情等法規來直接規范媒介的內容。羅斯福對新聞的理解及其精明老練,以至於《紐約時報》的克羅克說:「他具備一家打包文字編輯室的主任的資格」。 6)、利益群體 有三種利益群體同傳媒把關相關:那些專注於宣傳其對於問題的立場的利益群體;那些試圖該改變傳媒內容的利益群體;那些兩者都做得利益群體。 例如第一種利益群體(如,反對酒後駕車母親聯盟)使用媒介來將關於其綱領和關於其對於有關問題的立場的信息傳遞出去。這些群體試圖影響傳媒把關人,一邊不僅使傳媒在內容中包括關於其群體的訊息,而且確保這些訊息對其有利。 7)、公共關系 所有的組織都開展公共活動,常常使用傳媒來聚焦公眾的注意力。公關活動使訊息通過一種方式,是通過設計和舉辦那些新聞傳媒將會報道的事件,如示威和抗議。這種「擬事件」滿足利益群體獲得傳媒的報道以贏得公眾關注的需要,與此同時,它也滿足了媒體對新聞的需求。 8)、其他的媒介 李斯和丹尼利恩(1989)在其但對於圍繞毒品問題的媒介間議程設置的研究中所顯示的,《紐約時報》似乎在導致其他媒體對一個話題的報道中尤其具有影響力。 當其他媒體對於把關的影響在那些其他影響很輕微的情況下可能尤其重要,例如,當把關人個人對於該話題缺乏強烈的個人意見時或當並不存在選擇准則時。 3、組織層次: 對於組織來說,聘用和解僱員工的能力是其最強大的權力之一,它使該機構得以塑造其未來,改變其過去。(Stewart&Cantor,1982) 一個組織是「一個有疆界的、有適應力的、開放的社會系統,它存在於一種環境中,同其各要素產生互動,並從事將輸入轉化為輸出,後者對環境產生影響並對該組織自身產生反饋作用。當一個組織從可獲得的信息總體中選取信息時,它也就創造了其自身的符號環境。伴隨著這樣的選擇過程,組織的特性本身也逐步形成,並且不斷地因其傳播行為而產生變化。 1)、過濾和預選系統 「促銷商」的工作是開創和管理預期的需求,而「把關人」則站在業界及其消費者之間,決定向「公眾」推介或宣傳哪些產品,「公眾」即是產品的最終消費者。 2)、組織特性 組織的文化通過組織行為建立起來,又影響著其行為。例如,班茨(1990)指出,一個「精英」組織很可能」精英」和「非精英」這樣的詞彙來界定其員工。這樣的組織文化影響個人,使之將其把關決定等多地建立在組織內形成的標準的基礎之上而不是外部的標准之上——因而,很少有來自其他傳媒組織的報道會被這樣的媒體機構使用。 處於核心位置的把關人(電視台台長)具有較大的權利制定傳媒機構的政策,無論是書面形式還是非書面形式的,這些政策可能影響對訊息的選擇。 同樣,在一個傳媒工作者的角色安排等級森嚴的機構中,級別較低的員工試圖預測其上級的判斷以便增加其成功地使用自己的訊息傳遞出去的可能性。 3)、組織的邊界角色 在組織中從事類似於輸入訊息、過濾訊息、搜尋和收集信息、保護組織減輕其來自外界的威脅和壓力等活動的人可被稱為扮演邊界角色的人;他們中那些從事過濾輸入和輸出的人被稱為把關人。 按照這種輸入、輸出的組織模式,通訊社機構自己的標准應決定選擇處理和考慮哪些新聞報道,而由該機構的傳媒客戶確立的標准則應決定哪些報道後來被傳遞給客戶。 4)、組織的社會化 學習組織的規范和價值被稱之為組織的社會化。首先,「前到達」或提前的社會化使個人捲入到形成關於其工作會是什麼樣子的期望之中。其次,個人進入組織就稱為「進入」階段,就會產生」角色震動」。(休梅克將個人對其角色的期望同組織的現實之間的沖突稱之為「角色震動」)最後的階段是「蛻變」,在這一階段,個人試圖使自己被接受為組織的正式成員。 4、媒介工作常規層次 (傳媒)日常慣例是「模式化的、常規化的、重復進行的實踐形式,傳媒工作者運用這些形式從事其工作。通常包括截稿實踐及其他時間限制、出版物的版面要求、新聞報道的倒金字塔寫作結構、新聞價值、客觀原則以及記者對官方信源的依賴等。 此外,還有一些日常慣例是各傳媒各自特有的:電視把關人比他們的報紙同行更可能會摒棄那些沒有很好的視圖資料的新聞條目。 在其「常規的」形式上,把關牽涉到選擇的規范,它們是在大眾傳播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當把關人允許規范——亦即公認的行為型式——知道其選擇時,他們與其說是作為個人決策者在行動,不如說是代表著職業或社會。 吉特林(1980)把「認知、解釋和陳述的型式以及選擇、強調和排斥的型式」稱為「框架」。媒體的框架就是進行選擇的原則——是強調、解釋與表述的符碼。媒介生產者常用它們建構媒介產品與話語,不管是文字的還是圖像的。在這種背景下,框架使新聞工作者得以迅速按常規處理大量信息:識別信息,將之歸屬於認知部類,並包裝信息以便有效地將之傳達給受眾。因此,在對大眾媒介的文本加以編碼的過程中,這些框架就成為一個重點要的制度化環節,而且,在形成受眾的解碼活動上還可能發揮某種關鍵性作用。 5、個人層次 休梅克從以下幾個方面考察了個人層次對把關的影響: 思維模式、事後評論、認知策略、制定決策、價值觀、把關者個人的特性、角色定位、工作類型 1)、思維模式 思維模式主要有三種理論:聯想主義、格式塔主義和信息處理理論。 其中聯想主義是這三種思路中最老的一種,基本上代表著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刺激——反應流派。如,面對一條新聞條目,我們可能會想到以前通過關卡的新聞,那麼它可能也會通過關卡;或者,這個新聞和今天我收集了很多的新聞相似,那麼我就不需要了,等等。在這樣的刺激——反應模式下,假如聯想是積極地加強力量,那麼它可能會得到加強,反之亦然。這樣,聯想就通過一個不斷摸索的過程而變化。 格式塔主義關注整個過程的結構而不是特定的活動。對於把關活動而言,他們也許認為他們選擇的世界觀呈現在受眾面前源比製造一系列的片段要好得多。參考框架會成為關於整體而不是局部的的決定。 信息處理理論的思路認為,解決問題是一連串邏輯步驟。這里有一個信息處理通道容量的問題。當新聞條目被歸為有意義的版塊時,人們就可以處理更多的新聞條目。但如果要處理的新聞條目的超載就會導致這種的質量降低,這意味著從許許多多新聞條目中作出的把關決定可能不同於新聞較少的日子裡做出的把關決定。 2)、事後評論 休斯和格雷厄姆(1989)提出了「事後評論」來解釋人們如何評估和解釋訊息,通過這個認知過程,人們力求以引入實現知識來重新顯性的訊息之方式「糾正」訊息或稱為它「去除」偏見。 事後評論可以分成這樣四個步驟: 警覺:把關人收到訊息並初始對之作出字面意義上的解釋; 重新解釋:由於把關人對訊息的真實性的懷疑,因而其提供了關於該訊息的一種或多種解釋,這些解釋被認為比對訊息的字面的理解更加精準。 重新解釋的評估:如果該結果是不令人滿意的,那麼把關者就會繼續又一輪的「事後評論」。 社會排列選擇:尋求另外的信息去驗證或者反駁各種解釋。 3)、認知策略 認知策略是人們將之用於解決問題和作出決策的。並且這些策略是把關人不假思索而普遍並自動使用的。該思路承認把關人的主動作用:他們解釋訊息,解決不確定性,就他們沒有直接觀察到的事物作出基於知識的估計,並形成關於關系的推論。 訊息把關同消費者決策過程相同,同樣是經歷認識問題,界定一批可供選擇的事物,回顧相關信息以及應用決策規則的步驟。 Wright和Barbour(1976)提出了幾種策略: 情感參考策略:決策者依賴有關可獲得的選擇物的相當模糊的「感覺」而不是其詳細信息的比較。 補償模式:決策者主觀地從一系列特定的、被強調的方面評估每一選擇物的價值,然後從中創制附加的總體價值指標。如,頭版新聞的衡量標准不僅僅有新聞價值,還必須要有良好的視覺或圖像資料。在這一決策下,一則新聞價值很高但視覺或圖像資料很差的新聞會得分平平,並且不大可能被選為頭版新聞。 詞典編撰策略:決策者會定義一種或多種維度來產生決策並且在最重要的維度中比較所有合適的選擇物。 連接模式:決策者在相關的維度上總有一個最低的價值點,這樣他們就可以擁有一個在每個維度上的可以接受的排列。比如,電視把關者在新聞資源很少的情況下,那些沒有達到新聞標準的訊息,但因為達到了把關人心目中的最低標准,也有可能通過關卡。 風險模式:決策者可能評估同每個選擇物有聯系的損失或失敗的風險。 4)、價值觀主要有這些方面構成 民族中心主義(按美國的價值觀來塑造的新聞) 利他主義的民主(政府應根據公眾利益運作) 負責任的資本主義(企業不應追求過多利潤或剝削客戶或工人) 鄉鎮畜牧主義(熱愛自然和小規模本身) 個人主義 溫和主義 社會秩序(無序的新聞報道、自然無序、道德無序)等 5)、把關者個人的特性 懷特在(1950)得出結論說,「門」先生的選擇是「高度主觀的」而且取決於基於把關人自己的一整套經驗、態度和期望的價值判斷。因而關於類似於把關人的經驗、愛好、特長、態度等的個人特性都應該要考慮到對訊息選擇的影響。 6)、角色定位 Cohen(1963)在《記者和外交政策》一書中,得出結論:新聞工作者認同中立的和參與者的角色。盡管相關的研究並不推究角色概念如何影響把關決定,但是不難想像這一點可能發生的方式。這些角色會使把關人看這些不同的事物並且像新聞一樣評估他們的價值。 7)、工作類型 巴斯(1969)提出將新聞工作者分成採集者和加工者。我們可以想像當一則訊息到達以為新聞加工者手中時,另一人(新聞採集者)已經將之認定為符合某些新聞價值的標准。因而,一個完整的把關過程應該是包含這兩種角色的。 休梅克對「把關人」的理解就從最初的新聞個案研究發展到了將傳播活動視為社會子系統,提出的把關的五個層次研究,將信息的過程作了全面而系統的分析,進而從更廣闊的視角研究制約傳播活動的各種因素的思路上來。並且還為我們提供了繼續分析把關研究的思路,如這五個層次之間的聯系是怎麼樣的,以及分析這些層次的相對權力問題,個人內心的層次分析在幫助決策過程在何種程度上是重要的等等。
D. 把關人的定義是什麼
把關人是大眾傳播媒介內部的工作人員。因為大眾傳播的一切信息,都要經過這些工作人員的過濾或篩選,才能同公眾見面,所以他們便是信息傳播的「把關人」。
簡介
把關過程具體模式
「把關人」 理論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四大先驅之一的盧因率先提出的。他在《群體生活的渠道》 (1947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把關」(gatekeeping)一詞。他指出:「信息總是沿著含有門區的某些渠道流動,在那裡,或是根據公正無私的規定,或是根據『守門人』的個人意見,對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許進入渠道或繼續在渠道里流動做出決定。」「把關人」既可以指個人,如信源、記者、編輯等,也可以指媒介組織。
把關人這一概念,現在已得到大眾傳播學者的普遍承認,把人的作用、性質也隨之成為大眾傳播學的重要課題。
在傳播學中,「把關人」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在傳播者與受眾之間,「把關人」起著決定繼續或中止信息傳遞的作用。把關人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集體。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傳播媒介是全社會信息流通的把關人;從傳媒內部來看,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把關人,從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大眾媒介來看,在新聞信息的提供、採集、寫作、編輯和報道的全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的把關人,其中,編輯對新聞信息的取捨是最重要的。
把關人的把關行為可以分為疏導與抑制。前者是指把關人准予某些新聞信息流通的行為,後者則是指禁止一些新聞信息流通或將其暫時擱置的行為。
2標准
把關人「把關」的標准主要是來自於作為自身原有經驗、看法、興趣等的總和的預存立場。同時,也受到周圍環境如上級、同僚以及受眾反饋等的影響。一句話,把關人是根據自己對受眾需要與興趣的理解在眾多的新聞信息中加以選擇的。任何一個傳播過程中都存在著把關人的把關行為,不管這些行為是自覺的還是不自覺的。
E. 懷特的把關研究的主要缺陷是什麼巴斯的雙重行動具體指什麼
為什麼說懷特
麥克內利和巴斯對把關的研究是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
答:懷特注意到把關人在新聞傳播中的作用,但過於強調單個把關人的作用,忽視了社會環境對把關人的制約。麥克內利注意到信息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條由許多把關人組成的把關鏈,糾正了懷特過於強調單個把關人的問題,但沒有指出這些把關人的作用是不同的。巴斯把新聞傳播中的把關活動分為兩個階段,一是以記者為主要把關人的新聞加工階段,這樣既肯定了麥克內利提出的把關鏈觀點,又提出了不同把關人在不同把關階段的不同作用。
F. 舉例說明擬態環境和把關人的關系
擬態環境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著名政論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眾輿論》一書中,論及擬態環境問題。並首次使用「Pseudo-environment」一詞。擬態環境有如下特點:一方面,擬態環境不是現實環境「鏡子式」的摹寫,不是「真」的客觀環境,或多或少與現實環境存在偏離。另一方面,擬態環境並非與現實環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現實環境為原始藍本。李普曼認為,在大眾傳播極為發達的現代社會,人們的行為與三種意義上的「現實」發生著密切的聯系:一是實際存在著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實」,二是傳播媒介經過有選擇地加工後提示的「象徵性現實」(即擬態環境),三是存在於人們意識中的「關於外部世界的圖像」,即「主觀現實」。人們的「主觀現實」是在他們對客觀現實的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的,而這種認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經過媒體搭建的「象徵性現實」的中介。經過這種中介後形成的「主觀現實」,已經不可能是對客觀現實「鏡子式」的反映,而是產生了一定的偏移,成為了一種「擬態」的現實。
把關人1947年,社會心理學家盧因(Lewin)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文中研究分析了家庭主婦決定購買食物及向家庭成員推薦食物的過程,認為信息沿著包含著「門」的某些渠道傳播,傳播能否順利進行總以「把關人」的意見作為依據。在《人際關系》的論文中,首創了把關(gatekeeping)一詞。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中,他指出:「信息總是沿著含有門區的某些渠道流動,在那裡,或是根據公正無私的規定,或是根據『守門人』的個人意見,對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許進入渠道或繼續在渠道里流動做出決定。」「信息傳播網路中布滿了把關人。」 他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式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渠道。1950年,傳播學者懷特將社會學中的這個概念引入新聞傳播,發現在大眾傳播的新聞報道中,傳媒組織成為實際中的"把關人",由他們對新聞信息進行取捨,決定哪些內容最後與受眾見面。從此,新聞選擇的"把關人"理論從人們的不自覺行為成為大眾傳媒組織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圍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響新聞實踐。經懷特、麥克內利等眾多學者的深入挖掘研究,最終成為傳播學控制分析領域最具科學性的理論之一。
在網路時代中,傳統媒介的「把關」功能幾近消失。原因有二:
一是網路信息的海量化且更新速度極快,使得互聯網管理者難以及時有效地對網路信息加以選擇取捨。
二是網路的去中心化,導致了傳播環境的鬆散化。受眾不再局限於被動地接受經媒介選擇加工後的信息,而可以網路搭建起的更廣闊的平台上自由地瀏覽新聞,發表見解。
G. 什麼是把關人理論,怎樣理解網路傳播中「把關人理論」的創新
「把關人」(gatekeeper),最早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四大奠基人之一庫爾特·盧因(1947年)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盧因認為,在研究群體傳播時,信息的流動是在一些含有「門區」的渠道里進行的,在這些渠道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才能進入傳播渠道。
1、「把關人」又稱「守門人」。「把關人」(gatekeeper)概念最早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的奠基人之一庫爾特·盧因在研究群體中信息流通渠道時提出的,1947年,盧因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書中系統論述了這個問題,他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管道。
2、20世紀50年代,傳播學者懷特將這一概念應用於新聞研究,提出了新聞傳播的「把關」過程模式。懷特認為,新聞媒介的報道活動不是「有聞必錄」,而是對眾多的新聞素材進行取捨選擇和加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傳播媒介形成一道關口,通過這個關口傳達給受眾的新聞或信息只是少數。懷特的「把關」模式的不足在於沒有意識到把關是一種組織行為,而認為它主要是新聞編輯基於個人主觀判斷的取捨選擇活動,此外這個模式沒有說明新聞把關的標准。
H. 把關人理論在傳播學教程第幾章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盧因於《生態心理學》和《群體生活的渠道》中提出。把關指傳播者對信息的篩選與過濾,把關人指對信息進行過濾和加工的人或組織,控制了信息的流量和流向,產生受眾的擬態環境。把關可以減少信息冗餘或信息丟失。1950年懷特將它引入新聞研究,明確提出了新聞傳播過程中的「把關」機制。
I. 把關人的發展
1947年,社會心理學家盧因(Lewin)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文中研究分析了家庭主婦決定購買食物及向家庭成員推薦食物的過程,認為信息沿著包含著「門」的某些渠道傳播,傳播能否順利進行總以「把關人」的意見作為依據。在《人際關系》的論文中,首創了把關(gatekeeping)一詞。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中,他指出:「信息總是沿著含有門區的某些渠道流動,在那裡,或是根據公正無私的規定,或是根據『守門人』的個人意見,對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許進入渠道或繼續在渠道里流動做出決定。」「信息傳播網路中布滿了把關人。」 他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式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渠道。1950年,傳播學者懷特將社會學中的這個概念引入新聞傳播,發現在大眾傳播的新聞報道中,傳媒組織成為實際中的「把關人」,由他們對新聞信息進行取捨,決定哪些內容最後與受眾見面。從此,新聞選擇的「把關人」理論從人們的不自覺行為成為大眾傳媒組織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圍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響新聞實踐。
在盧因提出「把關」這一概念之後,許多研究者沿這一思路深入開掘,形成了一系列的把關學說,其中以懷特(D.M.White)的研究成果最為經典。他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一個公式來表達:「輸入信息—輸出信息=把關過濾信息」。即通過對輸入信息和輸出信息的對比,考察在一個具體的把關環節上,信息是怎樣被篩選、過濾的。懷特的理論採用個案研究法,聚焦於把關人,將把關行為的內核凸顯出來,使把關探討得以深入,這是懷特研究的主要價值所在。但其突出的缺點就是過分強調把關者的個人許可權,忽略了各種聯系所形成的必然性與社會性。
麥克內利的把關理論是對懷特研究的發展與完善,他通過對國際新聞流動過程的研究,揭示了在信源與信宿、新聞事件與最終接受者之間存在著「一系列」的把關環節,而絕非懷特模式所顯示的一個孤零零的「門區」。此外,對把關研究有所突破的,主要還有蓋爾頓與魯奇的「選擇性把關理論」、墨菲的「沉默的看門狗理論」等。這類把關研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信息傳播的流動是單向的,專業的傳播者掌握著對信息生殺予奪的大權,在信息流通過程中對受眾發揮著重要影響。
經懷特、麥克內利等眾多學者的深入挖掘研究,最終成為傳播學控制分析領域最具科學性的理論之一。 職業把關人
職業把關人。如新華網、人民網、千龍新聞網、四川在線等,這些網站一個共同點是幾乎都有傳統媒體作背景。新華網依託我國最大的通訊社新華社,人民網背靠人民日報,千龍新聞網依賴北京市多家新聞媒體,四川在線借力四川日報,它們都具有傳統媒體的品牌優勢,擁有豐富的新聞資源——人才、經驗、設施等硬體和軟體。最初傳統媒體紛紛上網之時,這些新聞網站上的內容差不多都是原來媒體的翻版,沒有多少創新。隨著專業新聞網站的逐步成熟,現在這些網站都大為改觀,只需打開上述網站與它們依賴的傳統媒介比較一下,就會發現,網上的內容豐富,時效性強。這類網站實際上是傳統媒體在網路上的延伸,因此同它的母媒體一樣,它們天然就具有新聞與信息的采訪和發布權。它們是網路中嚴格意義上的「把關人」,我們可稱它們為職業把關人。
二級把關人
二級把關人。網路上數以萬計的商業網站。如網民們熟悉的新浪,搜狐,網易等,它們的新聞中心當仁不讓的行使著第四媒體的功能——以最快速的方式發布著新聞。現在有許多網民把新浪設置成自己電腦的默認主頁,平時不買報,不看電視,不聽收音機,想了解新聞時事就上幾大商業網站上去瀏覽,並且已養成習慣,這足見商業網站的巨大吸引力。在我國,商業網站大規模提供新聞類信息服務始於1998年「網路門戶」概念的提出,眾多商業網站在激烈競爭中為問鼎門戶,紛紛增大新聞類信息的提供,開設新聞頻道,提升自身的競爭力。但直到現在,我國的商業網站也僅僅獲得了發布新聞的權力,這一點只需看看上述商業網站的新聞,幾乎大多來自新華網、人民網、中國新聞網等傳統媒體網站,特別對於政治時事等硬性新聞莫不如此。新聞采訪權遙遙無期,對於沒有采訪權,卻「天經地義」要發布新聞和信息的尷尬,有研究者指出,這使商業網站難免陷入兩難境地,既不能怠慢網民,也不能違背相關政策法規,因此幾乎所有商業網站都採取了「強化編輯力量,弱化記者隊伍」的政策,這一方面是接受規定動作的無奈,一方面是借雞下蛋、借船出海的策略。同時應看到,面對日益突顯的網路霸權,國家將會在政策上給商業網站以一定的傾斜;加之商業網站自身技術和資金的優勢,商業網站必定不願意久居他人籬下,甘心扮演新聞整合的角色。就目前來說,商業網站只是新聞信息的「二級把關人」。
影子把關人
影子把關人。在網路的虛擬空間里,網民借網路互動式的便捷性發布了大量信息。這是互聯網向「把關人」理論發起的最大挑戰,網路技術的個人化、交互性使得個人第一次在大眾媒體上有了自由發布新聞信息的權力,這在傳統大眾傳播時代是不可想像的。但千萬不要沾沾自喜,盡管網民人數眾多,而且還在飛速攀升,他們在網路上的聲音還是很弱小。根據CNNIC2002年的最新報告,中國目前4580萬網民上網主要為獲取信息的佔47。6%,占居上網目的的第一位。由此可見,有約一半的網民還是以受眾的身份上網的。CNNIC沒有統計4580萬網民中有多少人上網主要是為發布新聞和信息,但可以預計的是,人一旦獲得話語權,豈有不用之理,於是CNNIC的報告中網民經常使用的網路服務是:電子郵件92。4%,聊天45。5%,BBS論壇、社區、討論組18。9%,個人免費主頁8。6%。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所謂網路時代網民們享有完全的自由,也只不過是在BBS、聊天室、討論組、電子郵箱等網路提供的服務上可以發布自己的言論、想法罷了,從未見過有網民個人把自己的觀點發布到新華網、新浪網的新聞上去過。不可否認的是,正是通過這些渠道,一些網民含沙射影地攻擊黨和國家領導,赤裸裸的漫罵現行政策,散布謠言,惡意中傷等。這一切都使網民發布的信息缺乏權威性,可信性。因此,網民只是網路上部份信息的「影子把關人」。
最終把關人
最終把關人。在以民族國家為主體的社會,政府總是最重要和有力的控制者和把關人。著名傳播學者麥克魯漢曾預言的「地球村」隨著互聯網的出現而到來了,但他不是政治家,沒有指明對這個「村子」管理。互聯網的全球性讓國家的行政「把關」變得無能為力,對於國內的網站可以通過立法來控制,但對國外的就只有生出望洋興嘆、鞭長莫及的感慨了。就是針對國內,人數眾多,流動匿名的網民也叫人防不勝防。對此,有學者建議:「技術上產生的漏洞,最終也只有從技術上來控制,」筆者懷疑這種控制的可能性。報紙我們可以不讓它入境,電視可以不讓它落地,廣播可干擾其波段,可對於網路,先不說能不能從技術上實行控制,就真能做到,也需先權衡利弊得失才可做決定。由此看來,政府是網路時代的「最權重也最乏力的把關人」。
可見,在互聯網時代,把關人和內涵和外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把關人」並沒有消失,雖然在一定情況下「把關人」受到了嚴峻的挑戰,但他們仍然是我們獲得權威信息,真實新聞的重要來源。
J. 把關人概念的提出者是誰
庫爾特·盧因。
盧因對傳播學的一個重要貢獻是提出了信息傳播中的「把關人」(gatekeeper)概念。後來這個概念被廣泛應用到新聞和信息的選擇、加工、製作和傳達過程的研究當中,「把關」理論成為揭示新聞或信息傳播過程內在的控制機制的一種重要理論。
懷特認為,新聞媒介的報道活動不是,也不可能是有聞必錄,而是對眾多的新聞素材進行取捨選擇和加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傳播媒介形成一道關口,過這個關口傳達給受眾的新聞或信息只是少數。「把關人」既可以指個人,如信源、記者、編輯等,也可以指媒介組織。
庫爾特·盧因介紹:
庫爾特·盧因(又可翻譯為庫爾特·勒溫),德裔美國心理學家,拓樸心理學的創始人,實驗社會心理學的先驅,格式塔心理學的後期代表人,傳播學的奠基人之一。
他是現代社會心理學、組織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的創始人,常被稱為「社會心理學之父」,最早研究群體動力學和組織發展。盧因對現代心理學,特別是社會心理學,在理論與實踐上都有巨大的貢獻。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把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