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鑒別良惡性腫瘤的病理學研究方法

鑒別良惡性腫瘤的病理學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4-20 18:54:25

㈠ 瘤,腫瘤,良性腫瘤,惡性腫瘤在病理上有什麼不同

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有什麼不同
任何腫瘤都有害於健康,但危害程度不同,醫學家據此將腫瘤區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兩大類。
良性腫瘤的瘤細胞在形態和功能上接近於相應組織的正常細胞。腫瘤多呈緩慢、膨脹性生長,壓迫周圍的正常組織,可以形成包膜,所以分界清楚。腫瘤在局部生長,產生壓迫和阻塞等症狀,但瘤細胞不會從原發部位脫落、轉移到其他部位而形成新的轉移瘤。因此,良性腫瘤大多數可被完全切除而不復發,能完全治癒,對人體危害較小。
惡性腫瘤瘤細胞的結構和功能與相應正常細胞有較大的差異,形態怪異,功能減弱、增強或喪失。腫瘤生長的速度快,常侵入周圍的正常組織,分界不清。瘤細胞很容易從瘤體上脫落下來,通過淋巴管、血管或其他腔道運行到他處形成新的轉移瘤。惡性腫瘤除了引起壓迫和阻塞症狀外,
還可能合並出血、壞死、發熱等。不少惡性腫瘤患者,尤其在疾病晚期可極度消瘦,稱為惡病質。由於惡性腫瘤呈浸潤性生長,難以完全切除,術後容易復發,而且腫瘤常常轉移到局部淋巴結或向全身播散,難以徹底治癒,最終往往可導致患者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之間有時並無絕對界限,有些腫瘤的表現可介於兩者之間,稱之為交界性腫瘤。例如膀胱的乳頭狀瘤具有良性細胞形態,但容易復發,甚至轉變成惡性腫瘤。良性腫瘤如血管瘤多無包膜,界限不清,切除後容易復發。良性腫瘤發生在某些重要器官也可引起嚴重後果,例如顱內良性腫瘤(腦膜瘤、星形膠質細胞瘤)可壓迫腦組織,阻塞腦室系統,導致極大的危害;又如發生在心臟的間皮瘤,僅數毫米大小,但可引起心律紊亂而導致患者猝死。惡性腫瘤也並非預後皆差,如皮膚基底細胞癌生長緩慢,幾乎不發生轉移,經治療後能完全治癒。腫瘤的良惡性也並非一成不變,有些良性腫瘤如不及時治療,可轉變為惡性腫瘤,例如卵巢腫瘤可惡變為卵巢癌。偶爾,惡性腫瘤也可轉變為良性腫瘤,例如兒童的一種惡性腫瘤神經母細胞瘤可轉變為良性的節細胞神經瘤。

如何鑒別良、惡性腫瘤

①從生長迅速上看:良性腫瘤生長慢,可以間接生長或退化,可存在幾年甚至幾十年,而惡性腫瘤的生長速度快,可在短時間內明顯長大。
②從生長方式看:良性者限於局部,同一般正常組織界限清楚,有完好的一層包膜,活動性好;而惡性者常象樹根樣生長,醫學上稱為浸潤性生長,一般無完整的包膜或無包膜,與周圍正常組織沒有明顯的界限,活動性差。
③從細胞形態上看:在顯微鏡下,良性者的細胞與正常結構相近;惡性者與原組織的細胞形態差別極大。
④從轉移的情況來看:轉移是指腫瘤細胞通過血液及淋巴液或直接播散到其它組織器官,在該處形成新的腫瘤病灶的過程。人們常形容轉移叫「飛了」。良性者一般不轉移,惡性者在中晚期可出現轉移。
⑤從復發情況上看:良性者經手術、冷凍、激光等治療後,一般無復發,而惡性經治療後往往容易復發。
⑥從對機體的影響上看:良性者一般對人體無致命的危害(當然如生長在腦、心、大血管等重要器官和部位除外),惡性者對人體危害較大,中晚期可出現明顯的消瘦。

㈢ 腫瘤的病理檢查方法胸部物理檢查

腫瘤的病理學檢查方法 腫瘤的病理學檢查為極其重要的腫瘤診斷方法之一。病理學檢查可以確定腫瘤的診斷、組織來源以及性質和范圍等,為臨床治療提供重要的依據。腫瘤的病理學檢查方法包括: 一、常規的病理形態學檢查 1.脫落細胞學檢查常用的有陰道分泌物塗片檢查子宮頸癌,痰塗片檢查肺癌,胸、腹水離心後作塗片檢查胸腔或腹腔的原發或轉移癌和尿液離心後塗片檢查泌尿道腫瘤等。我國醫務工作者研製成食管細胞採取器(食管拉網法)檢查食管癌及賁門癌(陽性確診率為87.3%~94.2%)。還用鼻咽乳膠球細胞塗片、負壓吸引細胞法及泡沫塑料海綿塗片法等採取鼻咽分泌物檢查鼻咽癌,提高了陽性診斷率(陽性率為88%~92%)。用胃加壓沖洗法採取胃內容物檢查胃癌,也使陽性診斷率有了顯著的提高。 2.活體組織檢查 從患者身體的病變部位取出小塊組織(根據不同情況可採用鉗取、切除或穿刺吸取等方法)或手術切除標本製成病理切片,觀察細胞和組織的形態結構變化,以確定病變性質,作出病理診斷,稱為活體組織檢查(biopsy),簡稱活體。這是診斷腫瘤常用的而且較為准確的方法。近年來由於各種內窺鏡(如纖維胃鏡、纖維結腸鏡、纖維支氣管鏡等)和影像診斷技術的不斷改進,不但可以直接觀察某些內腫瘤的外觀形態,還可在其指引下准確地取材,進一步提高了早期診斷的陽性率。 二、新開展的檢查方法 1.免疫組織化學檢查 免疫組化是最近10多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技術。它已被廣泛運用腫瘤研究和診斷,其原理是利用抗原與抗體的特異性結合反應來檢測組織中的未知抗原或者抗體,主要是腫瘤相關抗原(腫瘤分化抗原和腫瘤胚胎抗原),藉以判斷腫瘤的來源和分化程度,協助腫瘤的病理診斷和鑒別診斷。目前常用的染色方法有過氧化物酶-抗過氧化物酶法,即PAP法(peroxidaseantiperoxidase technique)和卵白素-生物素-過氧化物酶復合物法,即ABC法(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 technique)。利用免疫組織化學方法已經可以對許多常規方法難以判斷其來源的腫瘤加以鑒別。例如檢測細胞骨架的中間絲(intermediate filament),其直徑平均為10nm,介於微管和微絲之間。中間絲有五類:即神經原纖維、膠質原纖維酸性蛋白、結蛋白(desmin)、波形蛋白(vimentin)和角蛋白(keratin)。它們各有生物化學和免疫學特性,並分別存在於不同類型的細胞中,故具有相對的特異性,可用來協助診斷相應的神經細胞、神經膠質細胞、橫紋肌和平滑肌、間葉組織和上皮細胞來源的腫瘤。利用激素和激素受體的特異性結合,還可以對乳腺癌等激素依賴性腫瘤的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的水平進行免疫組化測定。雌激素受體陽性者對於內分泌治療的效果較好,預後也優於受體陰性的病人。 目前能用於腫瘤輔助診斷和鑒別診斷的抗體已不勝枚舉。由於經驗的積累,過去認為在診斷某些腫瘤上具有特異性的抗體也不是那樣特異了。因此在判斷結果時必須緊密地結合形態學和臨床改變。 2.電子顯微鏡檢查迄今尚未發現可據以診斷腫瘤和惡性腫瘤的特異性的超微結構改變。因此要鑒別是否為腫瘤和腫瘤的良惡性仍主要靠光鏡觀察。但電鏡在確定腫瘤細胞的分化程度,鑒別腫瘤的類型和組織發生上可起重要作用。例如鑒別分化差的癌及肉瘤;區分各種惡性小圓細胞腫瘤,如神經母細胞瘤、Ewing肉瘤、胚胎性橫紋肌肉瘤、惡性淋巴瘤及未分化小細胞癌。 在電鏡下,癌細胞之間常見較多的橋粒連接或橋粒樣連接,因而可與肉瘤相區別。在惡性小圓細胞腫瘤中,各類腫瘤也有其超微結構特點,如神經母細胞瘤常見大量樹狀細胞突,在瘤細胞體及胞突中均可查見微管和神經分泌顆粒;Ewing肉瘤的瘤細胞常分化差,胞漿內細胞器很少,但以大量糖原沉積為其特點:胚胎性橫紋肌肉瘤可見由肌原纖維和Z帶構成的發育不良的肌節;小細胞癌常可見細胞間連接和胞漿內神經分泌顆粒;惡性淋巴瘤除可見發育不同階段淋巴細胞的超微結構特點外,不見細胞連接、神經分泌顆粒、樹狀胞突和糖原沉積,從而可與其他小圓細胞腫瘤區別。 3.流式細胞術(flow cytometry)流式細胞術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快速定量分析細胞的新技術,目前已廣泛用於腫瘤研究,特別是應用於瘤細胞DNA含量的檢測。許多資料表明,實體惡性腫瘤的DNA倍體大多為非整倍體或多倍體,所有良性病變都是二倍體。檢測異常DNA含量不但可作為惡性腫瘤的標志之一,且可反映腫瘤的惡性程度及生物學行為。 4.圖像分析技術 病理形態學的觀察基本上是定性的,缺乏精確而更為客觀的定量標准。圖像分析技術(image analysis)的出現彌補了這個缺點。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形態定量技術已從二維空間向三維空間發展。在腫瘤病理方面圖像分析主要應用於核形態參數的測定(區別癌前病變和癌;區別腫瘤的良惡性;腫瘤的組織病理分級及判斷預後等),DNA倍體的測定,顯色反應(如免疫組織化學)的定量等方面。 5.分子生物學技術 十餘年來分子生物學腫瘤研究領域引起了一場革命。重組DNA技術、核酸分子雜交技術、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DNA測序等新技術在腫瘤的基因分析和基因診斷上已經開始應用。例如對惡性淋巴瘤,利用Southern印跡雜交技術和PCR方法,可以對樣本淋巴組織中是否存在單克隆性的增生做出判斷,從而協助形態學診斷。這些技術還被用於腫瘤的病因和發病學研究。 如果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希望你可以去幫助無法上學的孩子

怎麼判斷腫瘤是良性的還是惡性的

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判斷:
1、臨床表現
良性腫瘤是指無浸潤和轉移能力的腫瘤。腫瘤常具有包膜或邊界清楚,呈膨脹性生長,生長緩慢,腫瘤細胞分化成熟,對機體危害較小。良性腫瘤是指機體內某些組織的細胞發生異常增殖,呈膨脹性生長,似吹氣球樣逐漸膨大,生長比較緩慢。由於瘤體不斷增大,可擠壓周圍組織,但並不侵入鄰近的正常組織內,瘤體多呈球形、結節狀。周圍常形成包膜,因此與正常組織分界明顯,用手觸摸,推之可移動,手術時容易切除干凈,摘除不轉移,很少有復發。
惡性腫瘤通常又被泛稱為癌症,其特點是瘤細胞的形態與發生處的正常組織細胞形態相差甚遠,生長方式為 "浸潤性生長"(即腫瘤與周圍正常組織無明顯界限,瘤體表面有許多"蟹足樣"瘤組織散在於周圍正常組織中),腫瘤對周圍正常組織除有推移積壓作用外,還直接浸潤和破壞周圍的正常組織,即使手術切除了腫瘤,仍有復發的可能性,並且可以從一處跑到另一處(醫生稱為轉移)。其對人類的危害較良性腫瘤大得多,目前已成為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
2、組織學及病理切片
良性腫瘤的特點是瘤細胞與起源組織的正常細胞面貌相似,在發生的臟器或組織緩慢生長,屬於高分化,低毒性成熟性細胞。
惡性腫瘤(malignant tumor)從組織學屬於低分化,高毒性的原始細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由上皮細胞發生惡變的稱為癌,如肺上皮細胞發生惡變就形成腫癌,胃上皮細胞發生惡變就形成胃癌等等;另一類由間葉組織發生惡變的稱為肉瘤,如平滑肌肉瘤,纖維肉瘤等。人們對癌聽得較多,而對肉瘤聽得較少,這與癌症病人遠比肉瘤病人為多有關。臨床上癌與肉瘤之比大約為9:1。
但最終一定要有組織培養來確定,這樣會更准確。一般都是根除手術加病理切片來確診,這樣既減少轉移的可能,又可以明確治療原則及方案。

㈤ 腫瘤良性還是惡性,該如何區分

良性和惡性腫瘤的區別:

1. 良性腫瘤:一般情況下身體內一些組織發生細胞異常增殖,並且膨脹性緩慢增長,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像吹氣球那樣慢慢的膨脹變大,腫瘤變大以後就會擠壓到周圍的一些正常組織,但不會危害其他正常的器官組織,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良性腫瘤。

良性的腫瘤瘤體大多是球形,還有結節狀,它的周圍經常會有一層薄膜,和正常的組織有非常明顯的區別和界限,所以手術的時候相對比較容易被切除掉,而且摘除以後不會再發生病灶轉移,所以很少有復發的情況。

2. 惡性腫瘤:惡性腫瘤在醫學上指的是發生在上皮組織的腫瘤,俗稱癌症。區別於良性腫瘤,惡性腫瘤會在機體內轉移病灶擴大感染范圍,並且它的生長速度非常快,並且在早期不易被發現,非常容易在人體內擴散蔓延,而且它會侵犯周邊的正常組織,並且形成粘連,對周圍正常的器官和組織帶來很嚴重的影響,時常會危及生命。

綜上所述,我們基本了解了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的病理區別,當然最大的區別還是是否能對我們的機體構成嚴重威脅。

㈥ 病理學知識點歸納

病理學(pathology)是一門研究疾病發生發展規律的醫學基礎學科,揭示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改變和轉歸。
一、病理學的內容和任務
病理學教學內容分為總論和各論兩部分。
總論主要是研究和闡明存在於各種疾病的共同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及轉歸等發生、發展規律,屬普通病理學(general pathology),包括組織的損傷和修復、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炎症和腫瘤等章節。

各論是研究和闡明各系統(器官)的每種疾病病因、發病機制及病變發生、發展的特殊規律,屬系統病理學(systemic pathology),包括心血管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淋巴造血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生殖系統和乳腺疾病及傳染病等。

二、病理學在醫學中的地位

病理學需以基礎醫學中的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寄生蟲學和免疫學等為學習的基礎,同時又為臨床醫學提供學習疾病的必要理論。因此,病理學在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之間起著十分重要的橋梁作用。

三、病理學的研究方法

(一)人體病理學研究方法

1、屍體剖驗(autopsy):簡稱屍檢,即對死亡者的遺體進行病理剖驗,是病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2、活體組織檢查(biopsy):簡稱活檢,即用局部切取、鉗取、細針吸取、搔刮和摘取等手術方法,從患者活體獲取病變組織進行病理檢查。活檢是目前研究和診斷疾病廣為採用的方法,特別是對腫瘤良、惡性的診斷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細胞學檢查(cytology):是通過採集病變處脫落的細胞,塗片染色後進行觀察。

(二)實驗病理學研究方法

1、動物實驗:運用動物實驗的方法,可以在適宜動物身上復制出某些人類疾病的模型,並通過疾病復制過程可以研究疾病的病因學、發病學、病理改變及疾病的轉歸。

2、組織培養和細胞培養:將某種組織或單細胞用適宜的培養基在體外培養,可以研究在各種病因作用下細胞、組織病變的發生和發展。

四、病理學觀察方法和新技術的應用

1、大體觀察:運用肉眼或輔以放大鏡、量尺、和磅秤等工具對大體標本及其病變性狀(外形、大小、重量、色澤、質地、表面及切面形態、病變特徵等)進行細致的觀察和檢測。

2、組織和細胞學觀察:將病變組織製成切片,經不同的方法染色後用顯微鏡觀察,通過分析和綜合病變特點,可作出疾病的病理診斷。

3、組織化學和細胞化學觀察:通過應用某些能與組織細胞化學成分特異性結合的染色試劑,顯示病變組織細胞的化學成分的改變,從而加深對形態結構改變的認識和代謝改變的了解,特別是對一些代謝性疾病的診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4、免疫組織化學觀察(immunohistochemistry):除了可用於病因學診斷和免疫性疾病的診斷外,更多的是用於腫瘤病理診斷。

5、超微結構觀察:利用電鏡觀察亞細胞結構或大分子水平的變化來了解組織和細胞最細微的病變,並可與機能和代謝的變化聯系起來,加深對疾病基本病變、病因和發病機制的了解。

6、流式細胞術(flow cytometry,FCM):不僅可作為診斷惡性腫瘤的參考指標,還可反映腫瘤的惡性程度和生物學行為;亦可用於對不同功能的淋巴細胞進行精確的亞群分析,對臨床免疫學檢測起到重要作用。

7、圖像分析技術(image analysis):主要應用於核形態參數的測定,用以區別腫瘤的良惡性、區別癌前病變和癌、腫瘤的組織病理分級和判斷預後等。

8、分子生物學技術:可應用於遺傳性疾病的研究和病原體的檢測及腫瘤的病因學、發病學、診斷和治療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到了基因分子水平。

五、病理學的發展史

1、器官病理學(organ pathology)

2、細胞病理學(cellular pathology)

3、超微結構病理學(ultrastructural pathology)

4、免疫病理學(immunopathology)、分子病理學(molecular pathology)、遺傳病理學(genetic pathology)、定量病理學(quantitative pathology)

第一章細胞、組織的適應和損傷

第一節適應

細胞和其構成的組織、器官能耐受內外環境各種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

活的過程稱為適應。在形態上表現為萎縮、肥大、增生和化生。

一、萎縮(atrophy):是指已發育正常的實質細胞、組織、器官的體積縮小。

1、生理性萎縮:人體許多組織、器官隨著年齡增長自然地發生生理性萎縮。

2、病理性萎縮:

①營養不良性萎縮:可分為局部營養不良性萎縮和全身性營養不良萎縮,後者如:飢餓和惡性腫瘤的惡病質。

②壓迫性萎縮:如:腎盂積水引起的腎萎縮。

③廢用性萎縮:即長期工作負荷減少所引起的萎縮。

④神經性萎縮:如:神經損傷所致的肌肉萎縮。

⑤內分泌性萎縮:如:垂體腫瘤所引起的腎上腺萎縮。

二、肥大(hypertrophy):細胞、組織和器官體積的增大。

1、代償性肥大:細胞肥大多具有功能代償的意義。

2、內分泌性肥大:由激素引發的肥大稱為內分泌性肥大。

三、增生(hyperplasia):實質細胞的增多,可導致組織器官的增大。

1、生理性增生:生理條件下發生的增生。

2、病理性增生:在病理條件下發生的增生。

四、化生(metaplasia):一種分化成熟的細胞轉化為另一種分化成熟細胞的過程。

1、上皮性:胃腺上皮→腸上皮化生

柱狀上皮(氣管、宮頸、膽囊)→鱗狀上皮化生

2、間葉性:纖維結締組織→骨、軟骨

骨骼肌→骨

第二節細胞、組織的損傷

一、原因和發生機制

二、形態學變化

(一)變性(degeneration):是指細胞或細胞間質受損傷後因代謝發生障礙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態學變化。表現為細胞漿內或間質中出現異常物質或正常物質異常增多。

1、細胞水腫(cellular swelling):細胞內水分的增多。

肉眼:器官體積腫大,顏色蒼白。

鏡下:依病變輕重,分別呈顆粒變性,疏鬆樣變,氣球樣變。

2、脂肪變性(fatty degeneration):細胞內甘油三脂的蓄積。

①好發部位:肝細胞、心肌纖維、腎小管上皮。

②病理變化:肝脂肪變性(嚴重時為脂肪肝)

心肌脂肪變性→虎斑心

3、玻璃樣變(hyaline change):又稱透明變性。

①細胞內玻璃樣變:漿細胞中的Russell小體、酒精性肝病時肝細胞內Mallory小體、腎小管上皮細胞中玻璃樣小滴。

②纖維結締組織玻璃樣變:膠原纖維增寬融合,呈均質紅染。

③細動脈玻璃樣變:管壁增厚,有紅染蛋白性物質沉積,管腔狹窄。

4、澱粉樣變:組織間質中有澱粉樣物質沉積。

5、粘液樣變性:組織間質中類粘液物質增多。

6、病理性色素沉著:指有色物質(色素)在細胞內外的異常蓄積,其中包括含鐵血黃素、脂褐素、黑色素及膽紅素等。

7、病理性鈣化:指骨和牙齒以外的組織中有固體鈣鹽的沉積,包括轉移性鈣化和營養不良性鈣化。

(二)壞死(necrosis):活體內范圍不等的局部組織細胞死亡。

1、基本病變:細胞核:核固縮、核碎裂、核溶解。

細胞漿:紅染、進而解體。

細胞間質:崩解

2、類型:

(1)凝固性壞死:壞死組織發生凝固,常保持輪廓殘影。

好發部位:心肌、肝、脾、腎。

病理變化:肉眼:組織乾燥,灰白色。

鏡下:細胞結構消失,組織輪廓保存(早期)。

特殊類型:乾酪樣壞死(發生在結核病灶,壞死組織呈灰黃色,細膩。鏡下壞死徹底,不見組織輪廓。)

(2)液化性壞死:壞死組織因酶性分解而變為液態。

好發部位:腦、脊髓等。

病理變化:壞死組織分解液化。

特殊類型:脂肪壞死(分為創傷性、酶解性,分別好發於乳腺、胰腺)。

(3)壞疽(gangrene):大塊組織壞死後繼發***菌感染,所形成的特殊形態改變。

乾性壞疽:好發於四肢末端,壞死組織乾燥,邊界清楚。

濕性壞疽:好發於腸管、膽囊、子宮、肺,壞死組織濕潤、腫脹,邊界欠清。

氣性壞疽:常繼發於深達肌肉的開放性創傷,由產氣莢膜桿菌引起,壞死組織內含氣泡呈蜂窩狀。

(4)纖維素性壞死(fibrinoid necrosis):壞死組織呈細絲、顆粒狀,似紅染的纖維素。

好發部位:結締組織和血管壁。

疾病舉例:急進性高血壓、風濕病、系統性紅斑狼瘡。

3、結局

(1)局部炎症反應:由細胞壞死誘發。

(2)溶解吸收:壞死組織溶解後常由淋巴管、血管吸收或被巨噬細胞吞噬清除。

(3)分離排除形成缺損:表現為糜爛、潰瘍、空洞、瘺管、竇道。

(4)機化:肉芽組織取代壞死組織的過程。

(5)包裹、鈣化:前者指纖維組織包繞在壞死組織周圍,後者指壞死組織中鈣鹽的沉積。

(三)凋亡(apoptosis):活體內單個細胞或小團細胞在基因調空下的程序性死亡。死亡細胞的質膜不破裂,不引發死亡細胞的自溶,不引起急性炎症反應。

第二章損傷的修復

一、再生(regeneration):組織損傷後,由損傷周圍的同種細胞來修復稱為再生。

(一)再生的類型

1、完全再生:指再生細胞完全恢復原有組織、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2、不完全再生:經纖維組織發生的再生,又稱瘢痕修復。

(二)組織的再生能力

1、不穩定細胞(labile cells):如表皮細胞、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上皮細胞等。

2、穩定細胞(stable cells):包括各種腺體或腺樣器官的實質細胞。

3、永久性細胞(permanent cells):包括神經細胞、骨骼肌細胞和心肌細胞。

(三)各種組織的再生

1、上皮組織的再生:

(1)被覆上皮再生:鱗狀上皮缺損時,由創緣或底部的基底層細胞分裂增生,向缺損中心遷移,先形成單層上皮,後增生分化為鱗狀上皮。

(2)腺上皮再生:其再生情況以損傷狀態而異。腺上皮缺損腺體基底膜未破壞,可由殘存細胞分裂補充,可完全恢復原來腺體結構;腺體構造(包括基底膜)完全破壞時則難以再生。

2、纖維組織的再生:受損處的成纖維細胞在刺激作用下分裂、增生。

3、軟骨組織和骨組織的再生:軟骨起始於軟骨膜增生,骨組織再生能力強,可完全修復。

4、血管的再生:

(1)毛細血管的再生:出芽方式。

(2)大血管修復:大血管離斷需手術吻合,吻合處兩側內皮細胞分裂增生,互相連接,恢復原來內膜結構。離斷的肌層不易完全再生。

5、肌肉組織的再生:肌組織再生能力很弱。橫紋肌肌膜存在、肌纖維未完全斷裂時,可恢復其結構;平滑肌有一定的分裂再生能力,主要是通過纖維瘢痕連接;心肌再生能力極弱,一般是瘢痕修復。

6、神經組織的再生:腦及脊髓內的神經細胞破壞後不能再生。外周神經受損時,若與其相連的神經細胞仍然存活,可完全再生;若斷離兩端相隔太遠、兩端之間有瘢痕等阻隔等原因時,形成創傷性神經瘤。

(四)再生的調控

1、與再生有關的幾種生長因子:PDGF、FGF、EGF、TGF、VEGF、CK等。

2、抑素(chalon)與接觸抑制(contact inhibition)。抑素具有組織特異性。皮膚創傷,缺損部周圍上皮細胞分裂增生遷移,將創面覆蓋而相互接觸時,細胞停止生長不致堆積的現象稱為接觸抑制。

3、細胞外基質(extracellular matrix,ECM)在細胞再生過程中的作用。組成ECM的主要成分有膠原蛋白(collagen)、蛋白多糖(proteoglycans)、粘連蛋白(adhesive glycoproteins)。

二、纖維性修復

(一)肉芽組織(granulation tissue):由新生薄壁的毛細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纖維細胞構成,並伴有炎性細胞浸潤,肉眼表現為鮮紅色、顆粒狀、柔軟濕潤,形似鮮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1、結構:新生毛細血管、纖維母細胞、炎細胞

2、作用:

(1)抗感染保護創面

(2)填補創口及其它組織缺損

(3)機化或包裹壞死、血栓、炎性滲出物及其它異物。

(二)瘢痕組織:是由肉芽組織經改建成熟形成的纖維結締組織,對機體有利也有弊。

三、創傷癒合

(一)皮膚創傷癒合基本過程

1、傷口早期的變化:傷口局部壞死、出血及炎症反應。早期以中性粒細胞浸潤為主,3天後轉為巨噬細胞為主。

2、傷口收縮:2-3往後傷口周圍出現新生的肌成纖維細胞

3、肉芽組織增生和瘢痕形成:創傷後約莫第3天最先;肉芽組織中的毛細血管垂曲於創面發展,瘢痕中的膠原纖維(5-7天起由成纖維細胞發生,在局部張力的作用下)最終究皮膚外觀仄止。瘢痕大約在一個月閣下完全形成。

4、表皮和其他組織再生:創傷24小時內,已起頭建復

(二)創傷癒合的類型:按照損傷水平和有沒有感染,可分為一期癒合和二期癒合

一期癒合特點是:缺損小、無感染,炎症輕、少許肉眼組織、傷心縮短不較著,愈應時間短,形成的瘢痕小

二期癒合特點是:缺損大、常伴感染、炎症重、大量肉芽組織、傷口收縮顯著(肌成纖維細胞起重要作用,與膠原無閉)、癒合時候長、形成的瘢痕大。

(三)骨折癒合

1、血腫形成

2、纖維性骨痂形成:骨折後2-3天,血腫入手下手由肉芽組織代替而機化,繼而發生纖維化。肉眼及X線查抄見骨合局部成梭形腫脹。約1周擺布,形成透明軟骨(多見於骨膜的骨痂區)

3、骨性骨痂的形成:纖維性骨痂分化出骨母細胞,並形成類骨組織,今後出現鈣化,形成編織骨。纖維性骨痂中的軟骨組織也改變為骨組織。

4、骨痂改建或再塑:在破骨細胞的骨質吸收以及骨母細胞的新骨質形成的調和作用下完成的。

(四)影響癒合的因素

全身因素:青少年、機體含充沛維生素C、含硫氨基酸時,癒合快。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環障礙

第一節充血

器官或組織內血液含量異常增多稱為充血(hyperemia)。

一、動脈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器官或組織因動脈輸入血量的增多而發生的充血,又稱主動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簡稱充血。

1、原因:生理、病理情況下,血管舒張神經興奮或舒血管活性物質釋放,使細動脈擴張,動脈血流入組織造成。

2、類型:生理性充血,炎症性充血,減壓後充血。

3、病變:器官、組織腫大,呈鮮紅色,溫度升高。

4、後果:多為暫時性血管反應,對機體無重要影響和不良後果。

二、靜脈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器官、組織由於靜脈迴流受阻,血液淤積在小靜脈和毛細血管內,簡稱淤血(congestion)。

1、原因:靜脈受壓、靜脈腔阻塞、心力衰竭。

2、病變:器官或組織腫脹,暗紅,在體表時可有紫紺,溫度下降。代謝功能低下,鏡下見小靜脈及毛細血管擴張,可伴組織水腫及出血。

3、後果:取決於淤血的范圍、器官、程度、速度及側支循環建立的情況。表現為:淤血性出血、淤血性水腫、實質細胞變性壞死、淤血性硬化及側枝循環的開放。

4、幾個重要臟器的淤血:

(1)慢性肝淤血:大體上表現為「檳榔肝」,鏡下肝小葉中央靜脈擴張淤血,周圍肝細胞脂肪變性。

(2)慢性肺淤血:肺組織腫脹,呈暗紅色,鏡下肺泡壁毛細血管及間質小血管擴張充血。

㈦ 如何鑒別卵巢腫瘤的良惡性

眾所周知,根據腫瘤對機體影響的不同,腫瘤可有良、惡性之分。一個病人知道自己長了腫瘤以後,恐怕最關心的問題就是:「它是良性還是惡性的?」,這個問題提得好。因為良性和惡性腫瘤對於全身的作用、對壽命的影響以及治療的方法均不相同。惡性腫瘤對人體的危害遠比良性腫瘤嚴重。因而在臨床實際工作中,醫師和病人都迫切需要知道所患的腫瘤是良性的還是惡性的。

良性腫瘤一般對機體影響小,易於治療,療效好,如卵巢囊性畸胎瘤。惡性腫瘤危害較大,治療復雜,效果還不理想,如卵巢漿液性囊腺癌。如果在臨床工作中把良性腫瘤診斷為惡性腫瘤,勢必要進行一些不必要的治療,使得患者遭受不應有的痛苦、損害和精神負擔。如果把惡性腫瘤誤診為良性腫瘤,又將延誤治療,或治療不徹底而復發和轉移。所以正確鑒別及診斷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十分重要。其實腫瘤的良、惡性鑒別並不神秘,它們的主要區別是:

1.組織的分化程度不同:這是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的根本區別。良性腫瘤細胞成熟的好,腫瘤組織與原來組織的形態結構相似;惡性腫瘤細胞成熟差,與原來組織的形態結構差別大。觀察腫瘤組織的分化程度可行活體組織病理學檢查。腫瘤組織的病理學檢查是診斷腫瘤以及鑒別其良惡性的最可靠的方法。

2.生長速度不同:卵巢的良性腫瘤生長緩慢,逐漸長大,病程長,有時甚至會停止生長或退化。惡性腫瘤病程短,生長迅速,有時「瘤別三日」,即當「刮目相看」。如果卵巢良性腫瘤突然生長加速時,應高度懷疑惡性變。

3.生長方式不同:腫瘤的生長方式指的是腫瘤在增生長大的過程中對周圍組織的侵犯形式。良性腫瘤是膨脹性生長或外生性生長,腫瘤周圍常有完整的包膜,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楚,腫瘤局限在局部,體檢時常可推動。惡性腫瘤常呈浸潤性生長,沒有包膜。像樹根一樣廣泛侵入周圍正常組織,體檢時腫塊不易推動。由於良性腫瘤有包膜,手術容易切除,治療效果好,而惡性腫瘤手術不易切除干凈,治療效果差。

4.轉移:良性腫瘤不轉移,而轉移是惡性腫瘤的特性之一。轉移是指腫瘤細胞侵入血管或淋巴管或直接播散造成由原發部位侵犯到另一器官或組織,並在該處增生、繁殖形成新的腫瘤病灶。轉移又分血行轉移、淋巴轉移、直接播散和種植轉移等。惡性腫瘤的晚期一般均有轉移,故而觀察有無轉移腫瘤病灶,是鑒別良惡性腫瘤的重要方法之一。

5.對身體的影響不同:良性腫瘤對身體的影響是局部的,比如由於腫瘤太大壓迫膀胱,使病人小便次數頻多;而惡性腫瘤破壞周圍組織,廣泛轉移,可引起腹水、疼痛,造成各器官功能破壞、產生貧血、消瘦、衰竭和各種並發症,形成惡液質,從而危及到生命。

6.復發:一般良性腫瘤經手術切除後很少復發,但惡性腫瘤常常復發。

總之,卵巢良、惡性腫瘤從患者一般情況、婦科檢查及B超檢查看可分為:卵巢良性腫瘤一般情況良好,腫物單側多,囊性、表面光滑、活動,一般無腹水,B超為液性暗區、可以有間隔光帶、邊緣清晰。而惡性腫瘤患者逐漸出現惡液質,腫塊雙側多,實性或囊實性,囊壁上有內、外生乳頭,表面結節狀不平、固定、常有腹水且多為血性,腹水中能檢到癌細胞,B超液性暗區內有雜亂光團、光點,腫塊周界不清。

因此,鑒別卵巢腫瘤的良惡性,對於手術治療及預後有很重要的意義。

㈧ 如何鑒別良惡性腫瘤

良惡性腫瘤的鑒別(1)組織分化程度:良性腫瘤分化好,異型性小,與原有組織的形態相似;惡性腫瘤分化不好,異型性大,與原有組織的形態差別大。
(2)核分裂像:良性腫瘤核分裂像無或稀少,不見病理核分裂像;惡性腫瘤核分裂像多見,並可見病理核分裂像。
(3)生長速度:良性腫瘤緩慢;惡性腫瘤較快。
(4)生長方式:良性腫瘤多見膨脹性和外生性生長,前者常有包膜形成,與周圍組織一般分界清楚,故通常可推動;惡性腫瘤為浸潤性和外生性生長,前者無包膜形成,與周圍組織一般分界不清楚,故通常不能推動,後者伴有浸潤性生長。
(5)繼發改變:良性腫瘤很少發生壞死和出血;惡性腫瘤常發生壞死、出血和潰瘍形成。
(6)轉移:良性腫瘤不轉移;惡性腫瘤常有轉移。
(7)復發:良性腫瘤手術後很少復發;惡性腫瘤手術等治療後經常復發。
(8)對機體影響:良性腫瘤較小,主要引起局部壓迫或阻塞,如發生在重要器官也可引起嚴重後果;惡性腫瘤較大,除壓迫,阻塞外,還可以破壞原發處和轉移處的組織,引起壞死出血合並感染,甚至造成惡病質。

㈨ 腫瘤和癌症有哪些區別,良性惡性怎麼判斷

如今癌症在我國屬於高發病症,但是在很多報道當中,我們既能夠看到腫瘤的字樣,又能夠看到癌症的字樣,這也讓很多人都非常好奇,腫瘤和癌症到底有怎樣的區別,他們的良惡性是否也有一定的區別?腫瘤本身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惡性腫瘤便是我們常說的癌症,但是良性腫瘤本身對於人體並沒有很大的傷害。

無論是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都需要一定的治療,雖然良性腫瘤對人體傷害並不是很大,但是為了能夠避免一定的惡病質,也需要進行快速的切除,畢竟如若觸碰到一些神經或者血管,也會產生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意外。

㈩ 良,惡性腫瘤的鑒別診斷方面有重要作用的是病理學的哪種研究方法

鑒別良性還是惡性腫瘤就是要做病理病理,主要是切片和冷凍。

與鑒別良惡性腫瘤的病理學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肝臟鈣化灶最佳消除方法 瀏覽:102
勢不由人的最佳解決方法 瀏覽:429
二控電燈安裝方法 瀏覽:922
床單上的蟎蟲怎麼去除最好方法 瀏覽:587
ug3d輪廓銑常用驅動方法 瀏覽:569
鍵盤plus鍵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2
木板製作方法大全圖片 瀏覽:207
潰瘍確診常用檢查方法 瀏覽:797
相框安裝方法 瀏覽:93
牛津大學研發出快速檢測方法 瀏覽:425
數學分析方法論選講 瀏覽:469
課件製作有哪些方法 瀏覽:350
手機的屏幕和顯示器連接方法 瀏覽:370
蘋果x虛擬鍵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54
機加工費品率的計算方法 瀏覽:861
用什麼方法測試手錶鏡片硬度 瀏覽:626
如何製作豆瓣醬的方法 瀏覽:95
速達軟體核算方法在哪裡選 瀏覽:718
分享製作微課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890
手機外儲存卡格式化方法 瀏覽: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