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新時代學校教學方法

新時代學校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4-20 13:07:35

1. 淺析新時代下如何提高小學德育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我國歷來重視德育教育,但是顯而易見的是,我們的德育教育實效性不大,效果不能令人滿意,原因固然是復雜的。在德育的內容和目標上,存在著「重大節,輕小德」傾向,缺乏層次性與可操作性。因此,新的德育工作,要更加重視德育教育,做到高要求,低起點,讓德育教育真正具有實效性。人的良好道德品質的生成,一方面需要現代德育把人類在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傳統美德作為道德內容傳授給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必須引導人們自覺地加強德育養成。下面,本人談一談新時期德育教育的幾點思考:

一、德育教育要適應時代的需要(與時俱進)。

隨著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進入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織碰撞的時代,當代中學生作為對社會反映最敏感的群體,他們的道德現狀必然要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尤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馬克思曾深刻指出:「在利益仍然保持著徹頭徹尾的主觀性和純粹的利己性的時候,把利益提升為人類的紐帶,就必然會造成普遍的分散狀態,必然會使人們只管自己,彼此隔絕,使人類變成一堆互相排斥的原子」。受到社會這個大環境的影響,中學生也難以抵禦社會中的各種負面影響,難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從而導致與社會主流道德的背離現象。如果我們的德育教育還是過去的老一套,那是適應不了時代發展的。

而德育工作作為學校工作的重要內容,必須推進德育教學改革,豐富和完善德育教學方式。在講授德育課時,要正面教學為主,同時聯系社會實際,提出問題,在學生中展開討論。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運用多媒體教學軟體、網路技術等形式圖文並茂地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攝取較多的知識和信息。例如,學校一直在教育學生要做到「明禮誠信」,但觸目所及的誠信缺失現象比比皆是:考試作弊,說謊,人際關系虛假等等。

學生誠信缺失不僅指其經濟失信行為。還包括在生活、學習中違反道德或犯有嚴重過錯的行為。利用課堂教學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政治經濟學>內容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誠信」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行為規范,是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基本素質要求,也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這就要求我們的年青一代養成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的習慣,市場經濟對人們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要求就是「誠信」,誠信也是民法當中的「帝王條款」。誠實信用原則是社會經濟發展到商品經濟階段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體現了人們在商品交易中的價值追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商業上的投機,欺詐所造成的後果也越來越嚴重。教會學生講「真誠」,講「信用」,我們年青的一代做到了「誠信」,那麼我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可能健康地發展。我們的經濟才能繁榮,一個講「無商不奸」的社會是不可能有真正的繁榮的經濟的。再如,現代市場經濟需要合作精神,需要良好的交往能力,就必須培養學生具有和諧、真誠的人際關系。這一切都有待於我們去探索,去研究,使我們的德育教育真正做到適合時代,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我認為,不光要在學校內開設德育教育必修課程,還要給學生建立起個人檔案,及時掌握學生在校的德育教育情況。

二、通過課堂教學滲透道德教育

學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道德教育工作不僅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學校教育的核心。但是,學校現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忽視了將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標貫徹到學校全部課程的教學和各項工作中去,沒有注意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當中去,缺乏社會實踐,致使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孤軍奮戰」,與其他學科的教育彼此獨立,達不到預期的德育綜合目的。「課課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來,各科教師應該在德育滲透方面積極探索、努力實踐,根據各學科特點、學生年齡特點以及學校各年級傳統美德特色德育教育論文主題,各自形成了一套滲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如:文學類教師結合教學的思想內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發學生情感,創設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學生,培養學生自信心,教會學生做人。計算機專業課培養學生愛護機房設備,遵守機房規則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機使用道德;培養學生協作精神。服務專業課注重了課前、課間、下課前的准備、服務等的培訓,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樹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意識。數學課上教師通過數學課上教師通過向學生傳授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在數學發展史上的燦爛歷史,使學生在學習中增強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時在教學中通過「問題——解決」的模式,培養學生沉著堅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難、不怕艱苦的心理品質。通過各個學科的相互滲透,使德育教育努力做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三、學校與家庭、社會形成合力,齊抓共管

2. 如何為孩子帶來新時代最好的教育

傳統教學手段存在局限性,信息技術的發展為解決這些難題提供了可能,多媒體和網路技術在大、中、小學中都進行了廣泛的推廣,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年來,隨著計算機使用的普及化,計算機教育已逐步向低齡化發展。新腦力教育認為,讓幼兒從小接觸這一信息媒體,可以大大改善教育環境,帶給幼兒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激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提高教育效果。
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一、幼兒園多媒體教學的形式
幼兒園多媒體主要體現為以多媒體計算機為主的文字、聲音、圖片、動畫、視頻等元素在幼兒教學中的應用,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直接使用這些元素,也可以將它們有機地組合成多媒體教學課件。在傳統教學中,文字、聲音、圖片等較為常用,動畫和視頻的使用相對較少,而綜合性的課件則是多媒體教學所獨有的,這也正是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優勢所在。
二、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那麼,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究竟體現在哪裡呢?我們就以下面的例子,對不同的教學手段來作一對比:
認知活動:猴子
情境一:普通家長
家長告訴幼兒:「猴子,是一種哺乳動兒,身上長毛,有長尾巴,喜歡吃香蕉,很會爬樹……」這屬於純語言方式的教育,很明顯的,受到幼兒認知水平的限制,家長在這段話中採用了大量幼兒很難甚至無法理解的詞彙,幼兒通過這樣的介紹而認識猴的可能性接近於零,這樣的教育幾近無效。
在上述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手段相比存在著以下優勢:
1、豐富的內容如果結合網上豐富的資源,我們可以利用的教學素材就是近乎無限的,教師不必再為捉襟見肘的教學素材而傷腦筋。
2、高度可重復性課件和素材不是實物教具,不會因使用而破損毀壞,避免了教師個人的重復勞動和教具製作材料的損耗。
3、動態的展示與純靜態的畫面相比,不斷運動變化的畫面可以提高學生興趣,加深學習效果。
4、多感官的刺激從聽覺、視覺等多方面誘發幼兒的興奮點,提高記憶效果。
5、人性化的設計如當幼兒獲得成功時,在課件中適當添加鼓勵性質的語音「答得太好了」、「非常正確」等,如果幼兒做錯了,就播放「沒關系,繼續努力」「再試一次」等激勵的話,迎合幼兒的學習心理,促進幼兒學習興趣的產生。
三、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的關系
從上述討論中我們看到多媒體教學手段具備了許多傳統方式所沒有的特殊優勢,但是也同樣存在著種種的不足之處,若運用不當就可能削弱師生情感交流,擠占師生、生生互動時間等。我們應當把它視為傳統手段的一種補充,而不是用它來代替傳統教學過程而成為唯一的教學手段。在決定是否運用和如何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時,我們要首先要考慮的是這樣的應用是否能有效地服務於教學、是否兼顧了幼兒的求知和情感交流的雙重需求。
四、幼兒園多媒體教學面臨的困難
1、課件資源不足
軟體市場中能夠直接應用於幼兒課堂教學的教學軟體數量十分有限,網路上的課件雖然數目不少,但主要是為中小學教學服務的,能用於幼兒教育的同樣不多。
個別學校雖然開始嘗試自製課件,但一則對教師的計算機應用能力要求較高,現階段已能熟練製作課件的教師為數不多;二來,由於缺乏有效的交流渠道,重復勞動的現象嚴重;再者,由於此類課件多適於單線式教學,且課件製作缺乏統一的規范,不同教師製作的課件往往缺乏通用性。
上述問題的最佳解決辦法是由教育主管部門對課件製作和資源的利用作出統籌管理,對課件製作制訂統一的規范以提高課件的通用性,組織好各園的分工合作以避免重復勞動的發生,做好各種資源的整合分配以加強交流,使課件資源數量和質量都能有計劃地得以提升。
2、硬體設施有待改善
多媒體大眾化是大勢所趨,但是在幼兒園中普及多媒體設備的並不多,許多教師空有種種奇思妙想,但卻受限於硬體設施的不足而無法付諸實施。但相信這一問題會逐步得到改善。
讓幼兒教育走進網路時代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網路的普及,我們意識到,合理地利用互聯網將會為我們開辟一個幼兒教育的新天地。因此,我園建立了自己的教育網站,進行了網路技術的嘗試,從實踐中我們注意到,網路在以下幾個方面大有用武之地
一、開辟家園聯系新通道
藉助學園網頁這個載體,及時准確、客觀地宣傳好我園各個時期的教育中心工作、教改動態和成果,使社會各界及家長及時、深入地了解我園的教育教改發展情況和工作成效,吸引社會各界人士共同關心和支持我園的教育工作。家長可以通過網上留言板、家園通訊及時反饋對學園管理、教育教學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幼兒教師也可以通過多媒體交流系統了解到幼兒在家裡的情況和家長的所饋意見,實施對幼兒的及時教育與保育,從而更加完善幼兒教育管理與教養體制。
二、建立網上家長學校
在以往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注意到,由於近年幼兒普遍為獨生子女,家長往往缺乏育兒經驗,雖然長輩的經驗和育兒書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家長「進入角色」,但其作用是十分有限的。為了幫助家長更好地實施家庭教育,我們成立了家長學校,不定期地組織活動受到了家長們的歡迎和好評。而現在,我們有了一種新的途徑:我園精選了一些有價值的文章,集中發布在網站上「育兒寶典」等欄目供家長參閱,同時設立了論壇、留言板幫助家長與他人交流、分享育兒經驗。更好地配合幼兒園做好幼兒教育工作。
三、幼兒網上學習嘗試
新腦力教育認為: 通過網站發布的趣味小游戲、教育性質的動畫欣賞等既能寓教於樂,使幼兒園教育在時間和空間上得到延伸,又可以在家長和幼兒共同參與互動學習的過程中增進親子感情的交流。
信息技術在幼兒園中應用,還處於起步階段,本文僅就其中的幾方面作初步的探討,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3. 教學方法改革與發展趨勢有哪些

從國內外教學方法改革的實踐看,其發展趨勢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由以教為重心逐漸轉移到以學為重心,由以傳授知識為重心逐漸轉移到以打好基礎、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為重心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中心,只注重教師的教,不研究學生的學。針對這一弊端,國內外的教學改都把重心從"教到學,從傳授知識轉移到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教育觀念的這一變化,引起了教學方法的改革,不論是暗示法、發現法,或者是自學輔導法、學導式教學法,都注重調動學生的知識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之不僅能學到知識而且能學會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這是培養新時代人才的需要。
二、教學方法由單一化發展到多樣化
傳統的教學方法單調而枯燥,把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局限在單一的模式中,束縛了學生的發展。在實際教學中,由於教學任務的多方面性,教學對象的差異性,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現代教學的改革涌現出眾多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既有以教師講述為主的傳授式",又有以學生探索為主的"發現式";既有按程序化教材進行學習的"自動式",又有創設環境、激起情緒的式等等。在教學中採用多種多樣的教學不僅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的需要,而且可以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鍛煉,興趣愛好得到良好的發展,更有利於達到社會所期望的效果。
三、各種教學方法從彼此孤立發展到相互結合
傳統教學方法,彼此孤立,互不聯系,有局限性,甚至為了突出某一種教學方法而貶低另一種教學方法,這樣的教學方法打上了形而上學的烙印,失去了應有的活力。從辯證矛盾來說,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其優點和不足之處。某種方法可以順利地解決某一教學問題,但用於解決另一種問題就不那麼功。例如運用講授法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較短的時間內講授較多的系統的知識,而且不受時空的限制,便於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這是它的長處。但是,這種方法缺少信息反饋,容易忽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無法照顧個別差異,不利於學生能力的發展。在教學中,如若把講授法與談話法結合起來使用,就可以取長補短,更好地發揮教學方法的作用。因此,教學方法的改革要以辯證的、系統方法論作指導,不要片面肯定某一種教學方法,或將各種教學方法對立起來,力求發揮教學方法的整體作用。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石門橋中學)

教學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主動掌握知識、技能,發展智力與體力,並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過程,它具有復雜的結構體系.在這一結構體系中,教學方法則是其關鍵環節之一.教學論認為,教學方法作為無形的紐帶,維系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並直接影響著教學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目的的實現.正象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說:「學生的學習成績,在很多方面取決於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最優結合的技能、技巧如何.」

大量的教育實踐活動也表明,教學如果缺少了適合學生特點和教材內容的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就差,教學任務就很難完成.可見,教師正確地選擇和不斷地改革教學方法,不論是對低年級學生還是對高年級學生,不論是對個別學生的指導還是對班級授課來說,都是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事情.教學方法既包括教師的教法,也包括學生的學法.教法和學法都不可能一成不變,隨著社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隨著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教學方法必然發生相應的變化或進行適當的改革.縱觀現代世界各國在教學方法改革方面的成果,盡管它們的內容涵義、體系結構、實施形式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但從改革的思路、理論依據和實施效果等方面去分析,可以發現一些共同的特點和趨勢.

一、重視開發學生的智能

傳統教學注重知識的傳授,習慣於用注入式、滿堂灌的方式增加學生的知識,往往使學生思路閉塞,缺乏獨立思考力和創造性,限止了學生智能的發展.現代教學不僅重視知識的傳授,而且更重視開發學生的智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這一教學思想的指導下,現代教學方法改革十分重視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新事物、努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重視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分析綜合力和創造力.美國布魯納的「發現教學法」就是這樣,它要求教師善於引導學生去「發現」、「探究」或「解決」問題,讓學生開動腦筋獲取知識,象科學家發現真理那樣,去「發現事物的發展起因和事物的內部聯系,從中找出規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國內外推行的「問題教學法」也要求發揮學生的獨立性,使他們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創造性活動的經驗、特點和程序,以達到開發智能的目的.日本學者川上正光認為:「知識,網路全書可以代替,但是,思考出一個新方案、新觀點,除了智能因素外,是任何東西也代替不了的.」這種很有見地的觀點不僅為許多學者所接受,而且直接影響著現代教學理論的研究和現代教學方法的改革.

二、重視學習方法的研究

教學方法是教法和學法的統一體,但是,長期以來,中外教學方法的改革重視教而輕視學,即在教師如何施教方面研究較多,而在學生如何學習方面探討較少.隨著人類知識信息量的增加和教學理論研究的深入,人們普遍認識到學生學習方法對教學活動過程的重要意義.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小學面臨的許多任務中,首要的任務是教會學生學習.」阿爾溫·托夫勒也認為,「明天的學校不僅要教給學生信息,還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在現代教學方法改革過程中,對學法的研究已經受到高度的重視.以我國為例,從事學法研究的學術團體相繼成立,進行學法實驗的中小學校越來越多.「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終生受用無窮」,這句至理名言正在成為當代教學方法改革的座右銘.「教是為了不教」、「讓學生學會學習」,已經逐步成為教育界同仁的一種共識.近些年來,國內、外創造和實施的「八環節系統學習法」、「單課四步預習法」、「反饋調節學習法」、「過度學習法」、「三——tion外語記憶法」(註:「三——tion」即印象、聯系、重復之意.)以及「自讀教學法」、「自學輔導教學法」等,都是學法研究和改革的優秀成果.這些方法不僅使學生較好地掌握教學內容,而且使他們在學習中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自覺地培養自己的能力.

三、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當代心理學、教育學理論研究說明,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之間在教學過程中緊密聯系、相互作用.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理想、情感、意志、性格、氣質等,這些因素雖然不直接參與學生的認知和學習活動過程,難於改變學生的智力水平,但它們是學生智力活動的精神支柱和學習過程的動力系統,因而可以調節教學活動,使之順利地進行,並極大地影響學生智力水平的發揮.「皮格馬利翁效應」已經說明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對學生學習成績巨大的促進作用,此外,堅韌的意志力、積極的情緒體驗、優良的個性品質也都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條件.保加利亞心理學家洛扎洛夫的「暗示教學法」,就是讓學生的情緒處於輕松愉快或無意識狀態下去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我國近年來創造的「問題情境誘導教學法」,也是通過創設問題的情境,誘發學生積極的情緒和情感,使他們自覺主動地學習並獲得良好效果的一種方法.還有「非智力因素教學法」,更是在激發興趣、陶冶情操、培養意志和性格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智力水平得到迅速提高的有效方法之一.正象贊柯夫指出的那樣:「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方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

四、重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過程是促進學生認識發展的過程,也是學生對教學形式和內容進行感知、記憶、思維、想像等一系列加工處理,在頭腦中建立暫時神經聯系,形成一定經驗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是主體.如果學生對教學內容缺乏興趣,沒有學習動機,學習目的不明確,注意力不集中,就很難接受有關的知識信息,形成暫時聯系系統和經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此話是很有道理的.因此,現代教學方法改革充分認識到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體地位的作用,並努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例如,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的「發現教學法」,我國教育界創造的「憤悱情境教學法」、「問題引導法」、「設疑教學法」、「引言激興法」等都反對學生呆讀死記,特別注意在教學中啟發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目的,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強烈的求知慾望,使學生的大腦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主動地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達到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啟迪創造性的目的.

五、應用心理科學的研究成果

傳統教學方法改革重視教學經驗的總結和哲學思想的指導,現代教學方法改革在重視教學經驗總結和按受哲學思想指導的同時,特別注意應用心理科學的研究成果.人們不難看出,當代許多有效的教學方法都是由心理學家研究提出並付諸實施的.這類教學方法的實驗和改革既是對心理科學理論的豐富和發展,也是心理科學理論在教育上的應用.

更引人注目的是,當代關於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大量研究成果,為教學方法改革提供了科學依據,使教學方法改革擺脫主觀性和盲目性,朝著遵循兒童和教育心理發展規律的方向不斷前進.例如,根據桑代克的學習理論,有人提出了「刺激——反應學習法」;根據腦科學的研究成果,有人提出了「暗示右腦法」和「大腦兩半球並用學習法」;根據「感覺相互作用」的規律,有人提出了「音樂感染教學法」、「原型啟發法」和「類比遷移法」等.這些都是心理學研究成果在教學方法改革中的成功應用.還有洛扎洛夫用心理學所揭示的人的「下意識心理活動」規律,創造了提高記憶效率的「暗示教學法」;沙塔洛夫利用心理學的「完型」理論,創造了優化教學效果的「綱要信號圖示法」等,這類教學方法實際上就是教育心理學的一項重要的研究成果.總之,由於當代教學方法改革注意應用心理科學的研究成果,使新的教學方法不僅具有很強的科學性,而且具有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價值.

六、注意以「三論」作指導

資訊理論、控制論和系統論雖然源於電子工業技術和管理科學,但由於其高度的抽象概括性和廣泛的適應性特徵,對許多學科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都具有指導意義和巨大的影響作用.現代教學論不僅把它作為理論基礎之一,而且把它作為方法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三論」的觀點,教學過程是由主體、客體、方法、信息等要素組成的一個完整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主體和客體之間由信息進行溝通,而各種信息活動又可以施之以一定的方法、方式加以調節、控制,以獲得最佳的溝通效果.這種觀點已經為教育理論界許多人所接受,因而被廣泛地應用於教學方法改革過程之中.如美國斯金納首創的以控制論為基礎的「程序教學法」、德國瓦根舍因推出的以系統論為基礎的「範例教學法」、美國布魯納提出的以結構系統理論為基礎的「發現教學法」等,不僅被廣泛地應用於教學過程,而且在此基礎上,人們又根據「三論」的原理使之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此外,國內、外教育工作者提出並實施的「閱讀教學法」、「系統復習法」、「反饋調節學習法」、「結構學習法」、「信息網路教學法」、「五輪次反饋復現教學法」等,也都是以「三論」為指導思想而創造的富有成效的教學方法.由此可見「三論」對教學方法改革的巨大作用.

七、在教學手段上,注意使用現代科技設備

傳統教學以語言、文字為傳遞信息的主要媒介,因此,在很長時期內,黑板和粉筆成為教學活動的主要手段.以後,隨著教學方法的改革,圖表、繪畫、標本、模型等靜態直觀教具得到廣泛的應用.本世紀50年代以來,幻燈、廣播、錄音、電影等設備又被許多學校和教師應用於教學.但是,在當今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和知識信息量猛增的形勢下,上述教學手段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現代教學的要求,只有採用更加科學、更加現代化的技術設備來服務教學,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完成培養人才的任務.現代教學方法改革的一個明顯特點,就是教學設備越來越先進,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水平越來越高,程序教學機、電子計算機、電影、電視錄像、衛星傳播、激光視盤、立體電視以及其它多功能、多媒體的現代化科學技術設備在教學中被越來越多地使用.這些現代化科技設備作為教學手段運用於教學方法改革過程,不僅使得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形象、系統,更富有吸引力、直觀性和科學性,而且使學生的多種分析器協調活動,智力得到充分開發.利用現代化科技設備進行教學,還可以使多種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選擇最優的教法進行教、學生選擇最優的學法進行學、師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從而獲得最優的教學效果.

4. 如何認識新時代的學校教育

一所學校的文化氛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的閱讀氛圍。精心打造校園閱讀場所,讓孩子們吟誦蒙學經典、兒歌童謠、國學經典,讓晨誦帶來清晨的第一縷陽光;讓教師們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開展閱讀競賽;通過校刊、校報等平台,展示師生閱讀和寫作成果,以閱讀為媒,引領師生「共讀共寫共生活」。

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將閱讀滲透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立足於傳統模式的書香學校建設,學校可以通過數字化平台,對豐富的藏書進行統一管理,每一位師生只需要搜索關鍵詞便能准確定位藏書位置,借閱形式相應簡單方便。

另一方面,圖書不能僅僅停留於館藏,還可以引進移動圖書館,為師生和家長提供海量的電子圖書資源和閱讀課程,讓教師、孩子、父母共讀一本書。

在「互聯網+」教育時代,教師們還可以通過微信等打造班級閱讀圈,每一個班級就是一個閱讀的內循環,還可以通過多樣化平台的優質網課,實現學生閱讀的私人定製,讓讀書更深入地融入師生及家長的精神生命。


建構豐富課程

要積極構建「博」「雅」為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實踐框架,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博」字重點在於內在修為、豐富自己、做強自我。

「雅」字重點在於外在言行、參與社會、貢獻社會。博雅課程框架集中指向培養具有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健康生活、責任擔當的「人」。活動課程設置豐富多元,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盡情參與。

學校還可聘請民間藝人、大學教授、川劇藝術家擔任校外輔導員,對選擇特色課程的學生進行指導,將傳統文化在中小學傳承。在此基礎上,打造數字化校園,實現管理體制的革新。

未來,數字校園的實施將為我們建立一個更密集、更清晰、更智能、更便捷的新型教育環境,推動網上辦公、網上管理、網上服務,推動學校機制的創新,管理的創新,也為學生個性化成長和發展提供保障。

21世紀的今天,誰能更深刻理解教育,誰就能實現彎道超車。在這個最好的時代,教育不僅為學校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更為學子提供了更加個性、精準、優質的教育服務。期許未來,我們的教育更加美好。

5. 在新時代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當順應三個變化。一變者,對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高校學子為主要對象。高校學子是青年群體中最富於主體意識、理性精神和質疑思維的一類。他們不滿足於某些結論的簡單記憶,更注重得出結論的前提是否站得住腳和運用前提的推理方式是否無可指責;他們不滿足於歷史的宏大敘事,更注重於史料細節處聽驚雷,於日常平淡處觀風雲;他們不滿足於聽上去很美的價值合理性,還孜孜不倦地探求如何將世界變得更好些的實踐理性。
二變者,目的。新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僅僅滿足於文件的傳達、結論的識記,更重要的是習得「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世界、分析世界」的技能,從而「真正搞懂面臨的時代課題,深刻把握世界發展走向,認清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世事紛繁,錯綜復雜,僅憑一腔愛國主義熱情,沒有馬克思主義的慧眼去分辨真正利國利民的途徑和行為,很可能陷入「好心辦壞事」的尷尬或者「空談誤國」的虛浮。如果沒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維方式和堅定立場,沒有將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轉化為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恐怕很難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變者,方式。前述對象和目的的變化決定了,新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將「教師唱獨角戲」的傳授方式,轉化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全情投入的對話式、探討式的訓練方式。這應是一個教育者引導受教育者將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運用於具體的事例中的具體化過程;應該是一個既縱橫捭闔於天下大事,以把握其性質、透視其本質,又結合個人的具體境遇,將個人的生活日常與民族時代發生聯系的辯證過程;應該是一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坦誠相對,互相激發的成長過程。

6. 新時代美發培訓學校靠譜嗎

新時代在1997年建校,在1998年從美國引進新型授課方式,採用小班制教學,老師一對一真人輔導教學模式進行授課,每個班的學員控制在15-20人,在深圳及國內開了教育先河,後來這種教學模式被國內其他學校引用至今。同行之中其他學校教學模式均為大班制教學一個班學員達到60人,在教學過程中,因為是技術行業,如一個班的學員太多,會影響整體的教學質量,故新時代採用小班制教學實現一對一教學,新時代擁有教職員工共880人,在新時代是擁有教職員工人數較多的學校。

7. 試論高校專業課教師如何做好教書育人工作

論文提要: 針對高校部分專業課教師重專業、輕德育的現象,結合日常教學中的實踐,就「傳道」、「授業」、「解惑」三個方面,給出新時代高校專業課教師「教書育人」活動的對策建議。 一、引言 自1999年高等教育擴大招生人數的政策開始實施以來,我國高校在校生規模顯著增長,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由精英教育階段向大眾化教育階段的歷史性跨越,為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批高素質人才。高校擴招為我國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貢獻,也促進了我國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轉變。我國高等教育入學率「十一五」達到26.5%,「十二五」要達到36%。然而,高校軟硬體設施建設增速明顯落後於擴招增速,導致教育質量的下滑,這種狀況讓人擔憂。作為高校教師主體的專業課教師此時更應該具有神聖的使命感,更應該挑起教書育人的重任。眾所周知,1200多年前韓愈就在《師說》闡述了教師的重要作用,即「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自古以來,傳道、授業、解惑是大家公認的教育中處於同等重要的三個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三者的結合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失衡,其重要性也為一些教師所淡忘,筆者結合自己作為一名普通的高校專業課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的實踐,就「傳道」、「授業」、「解惑」三個方面對關於高校專業課教師如何做好教書育人工作做以下探討。 二、傳道 「傳道」的涵義是傳授、教育道德觀念,也就是我們所常說的思想道德教育,實踐證明,沒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礎不可能成才。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為社會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在眾人的眼中,專門人才的教育往往局限於「專業教育」。其實高等教育在某種意義上應該是「素質教育」,即包括人生觀、價值觀和專業技能在內的綜合素質教育。大家也都非常清楚高尚品德的培養遠遠要比高超的專業技能培養更重要,要「先做人後做事」。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不是僅靠幾門專門開設的思想品德課就能夠完成的,而是靠廣大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來共同實現的,也就是所謂「潤物細無聲」。作為專業課教師在「傳道」方面應做好以下三個方面: 1、恪守師德,以身作則。恪守師德是做好教育的第一步,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就要遵守教師的職業道德。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至關重要。一些高校教師將「教學」當成了「第二職業」,或忙於「下海」,或忙於開會,或傾心科研,在教學上的投入越來越少,更有甚者三天兩頭地請假、調課,嚴重擾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這與培養出高質量的創新人才差距甚遠,也影響了學生的成長,這顯然與師德的要求相差甚遠,要杜絕這樣的不良現象。 另外,精心備課、認真上課是教師最起碼的要求,認真批改作業也是教師的一項最基本的工作,通過批改作業可以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也是對教師知識傳授情況的一種最好反饋。 2、關愛學生,踐行感恩。實踐證明,思想品德的提高不是靠課堂灌輸的,不是純講大道理就能完成的,要付諸以實際行動,當你擁有具備一顆感恩社會的心的時候,就有了高尚的思想品德。我們這里談到的「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善於發現美並欣賞美的道德情操。感恩社會的心是在關愛學生中得以體現和傳遞的。教師在授課期間可以主動和學生溝通交流,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感知老師給他們帶來的幸福感,學會欣賞身邊的美。得到了教師的關愛,他們也會關愛他人,感恩社會。 教師在上課時不能只顧悶頭講課,而應留意講課時每位同學的反應,然後利用課間休息與聽課不夠積極的同學交流,交流中要講究策略和藝術,最忌單刀直入,可根據當時的場景找些大家都感興趣的話題或幾句讓人溫暖的話語來化解學生的抵觸情緒,在後續上課的過程中要持續跟進,在交往中應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家人一樣,充滿愛心,真心幫助,為他們的進步感到由衷的高興,從而也能提高我們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我們不能改變所有學生,但你只要努力嘗試了,哪怕最終只能夠改變一、兩個學生,你也是對社會做出了貢獻,而對這一、兩個學生而言是終身受益,愛心也許會繼續得以傳遞。 每當佳節來臨時,教師最大的幸福莫過於來自學生的祝福,當學生在祝福時稱你為「王哥」、「老王」、「吳姐」時,當收到已畢業多年的學生(你或許已記不清他們的名字)發來的祝福時是多麼幸福啊,你就會更加熱愛教師這個無比崇高的職業。 3、分享經驗,正面引導。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的軌跡不盡相同,但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辛酸,也總會對人生有所感悟。教師完全有能力將自己的經驗教訓加以精練升華,然後再將其無私奉獻給學生,學生在分享老師人生精華的同時也從中有所啟迪。實踐證明,願意與學生分享經驗的老師也是學生最喜歡的老師。教師們要力爭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發揮自身榜樣的力量去激勵、幫助學生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德才兼備之才。 三、授業 1、精心挑選教材,確保傳授知識的正確性。在教學中,教師要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將知識傳遞給學生,學生往往處在被動接收的位置,對於絕大多數學生而言基本上是教師「給」什麼,學生就「吃」什麼,幾乎不加判別,完全相信老師,把老師講的當作「真理」。因此,教師在授業時首先要保證自己傳授給學生的知識一定是正確,這既是對學生負責,也是捍衛師德。現在不少教材存在粗製濫造的現象,教師應當對教材精挑細選,就像給自己的孩子挑選食品一樣負責。不論文科還是理工科,既然是教材就應該是成熟的、經典的知識,而不是似是而非的知識。這好比要想建起高樓大廈,必須有一個穩固的地基。 2、勤於學習,掌握本學科的前沿知識。教授學生本學科成熟的經典的知識是基本,引導學生運用、創新本學科的知識,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是我們教學的目標。這給專業課教師提出了挑戰,我們要勤於學習,要能夠掌握本學科的前沿知識,才能給學生起到引領作用。特別是科技發展迅猛的現實環境,知識更新周期越來越短,信息量出現井噴現象,專業教師也要注重傳授知識的及時更新,通過自己在專業領域的學習研究,從井噴的信息當中遴選出有用的學科前沿知識,傳授給學生。俗話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講台上知識的傳承效果跟講台下教師的勤奮學習是成正比的。 3、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革,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傳統的教學方法即講台上老師講授,講台下學生聽講的弊端:一方面是學生被動地學,思想容易走神、開小差,教學效果差;另一方面學生不敢主動提問、甚至爭論,限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開發。因此,要改革教學方式,互動教學、案例教學,不排斥爭論,真理越辯越明,不迷信權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作為教師要拋開「面子」一說,其實敢於爭論的學生才是有創造力的學生,知識的學習永無止境,教學是可以相長的,這一點要跟國際上接軌。時代是前進的,作為教師,要敢於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因為教育的目的不能只限於傳承經典的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解惑 「解惑」顧名思義,就是解除疑惑,筆者認為既包括專業知識的解惑,也包括思想意識的解惑。而絕大多數在校大學生是遠離父母開始了相對獨立的校園生活,此時他們也才剛剛進入成年,此階段更需要老師的關愛,需要有人為他們指點。而目前國內的教育體制中,輔導員是負責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輔導員的編制很少,經常一個人要帶幾百個學生,因此要對每個學生都能夠指點到位是非常困難的。大學專業課教師應該發揮其「解惑」的作用。 1、專業知識的解惑。專業知識的解惑是大學專業課教師責無旁貸的職責所在,大部分專業課教師都能完成該職責,但需要注意的是,要確保高的完成質量。目前的情況是,很多高校都在郊區建立了新校區,大學本科生的授課也安排在新校區,教師大都住在市區,由學校班車接送上課的教師。迫於時間限制,為了趕班車,下課後部分學生針對老師課堂講授知識的不理解而需要面對面的解惑時間沒有了,而其他時間又見不到任課老師。針對此情況,專業課教師要想辦法加強與學生的溝通,避免學生不理解的知識越積越多,要做到日事日清,每天都有提高。 2、心理上、生活上的解惑。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生活的獨立性較差,但思想的獨立性很強。對挫折認識不足,不會溝通,不能很好處理日常發生的許多不順利的事情。比如:考試考砸了、跟同學發生矛盾了、情感出現挫折了,等等。看似一些很小的事情,有些同學會採取極端的處理方式,或者有採用極端處理方式的傾向。這一切都對學生的日後發展極為不利,現在的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團隊合作精神的人才,過分張揚個性,只強調個人能力而不能夠與他人合作是不可取的。作為專業課老師實際上是跟同學們見面比較多的,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也較高,應該在授課之餘主動了解一下學生的情況,通過交談,給有疑惑的學生一個很好的解決問題的建議,所以提倡專業課教師兼任大學生的班主任,以及時解決學生心理上、生活上的疑惑,幫助其提高同學間良好溝通的能力,不能只依賴於高校開設的心理咨詢室的工作,這樣會避免很多校園不和諧事件的發生,也為學生今後走上社會奠定一個好的基礎。 3、學生職業生涯的解惑。對於很多在校大學生來說,對所學專業的要求、特點、就業情況並不是非常清楚,盡管都經過了入學教育當中的專業介紹,但仍心存疑惑。比較常見的疑惑在於:本專業的精華在什麼地方?就業去向?要讀研究生嗎?如何提升自己的就業競爭力?鑒於此,專業課教師應該及時給予解答,有些學校開展的「本科生導師制」就是賦予專業課教師此方面的職責,一個導師對應幾個學生,結成對子,學生有什麼疑問可以隨時向其導師請教,導師可以在學生本科學習期間,對其任何階段產生的疑惑都能給予及時的解答,可以使學生少走很多彎路,並且,老師對學生經常性的指引與鼓勵也可開發出學生的巨大潛能,對學生來說,一個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無異於其前進中的一盞明燈,會指引激勵學生飛得更高、更遠。 五、結語 綜上所述,「傳道」、「授業」、「解惑」三個方面在專業課教師教書育人過程中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也是教書育人活動的本質所在。專業課教師在做好「授業」這給傳統意義上的本質工作的同時,要提升「傳道」和「解惑」的重要位置,做好這三方面的工作是新時代下高校專業課教師的職責所在,只有這樣才能完成高校教師所肩負的教書育人的重要使命。

8. 新時代下學校體育教育的發展趨勢是什麼樣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6年提供的報告中,有這樣一段話:「在未來的學校教育中,教育對象將成為自己教育的主體,受教育者必須成為自己的人,他人的教育必須成為自己的教育。個人與自身關系的這種根本性變化是科技革命教育面臨的最困難的問題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始終處於被動學習狀態。

高校學生素質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現在,為了適應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高度綜合化趨勢,世界上許多國家針對教育脫離實際、專業分工過於單薄和狹窄的情況,從培養「專業人才」轉變為培養「通才」,學生知識單一,素質不全面。當前,在我國普通體育教學模式的未來發展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引進現代科技成果,多種體育教學模式共同批判、競爭、學習和發展。

9. 課程教學論的十幾種教學方式有哪些

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課堂教學的價值追求。
提高教育教學效率一直是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價值追求,有三次重大變革在教育史上影響深刻和廣泛。
第一次是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創立的班級授課制。他把一對一的個別教學變為一個教師同時對幾十個學生進行施教的群體教學,教學效率得到了極大地提高。誇美紐斯系統論述了統一教材、統一教學時間和空間、統一教學要求的班級授課制,在教育史上是一個重大貢獻。自此以後,經過各國的教育實踐,班級授課製作為學校教學的主要組織形式,得到廣泛運用和發展。
第二次是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的課堂教學階段論。他把以教師為中心的班級課堂教學程式化、模式化,這樣教師就能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教學,從而提高了課堂的效率。赫爾巴特認為,一個教學過程應該有這樣四個密切相連的階段組成:「明了、聯想、系統、方法」,後來逐漸演變成「五段教授法」,即我國中小學教師所熟悉的課堂教學五個環節:組織上課、檢查復習、講授新知、鞏固復習、布置作業。赫氏的理論讓教師們領悟和掌握了課堂講授教學的步驟、門道和技巧,課堂教學的效率效果因此得到了提升。
第三次是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學生中心論。在杜威看來,赫氏理論的基本缺陷在於它從根本上只重視「教材」,而忘記了教育中的「人」,忽視了人的主動性。教學的中心不在教師,而在學生,所以他認為要把教學中心從教師轉到學生。杜威對教學的貢獻主要不在於發明了某些具體的教學方法,而在於使教學方法邁入了一個新時代,即旨在喚醒主體意識、關注個體獨特性、促進個性自由與解放的教學時代。
總之,追求教學效率是各國教育教學改革的根本目標,也是各種教學流派不斷探索和倡導的理念和策略,追求教學效率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根本價值。
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新課程教學改革大背景下的現實迫切要求。
我國從2001年開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的就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符合2l世紀需要的人才。通過幾年的推進,新課程的理念逐步被接受和認同,在教學實踐的不同層面都得到了一定的體現和落實。但當我們深入課堂教學一線,進行細致深入的觀察與研究時,就會發現:現實的課堂教學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師生的教學活動與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現實迫切要求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的需要。
教育質量是一切教育活動的生命線,世界各國持續不斷的教育改革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教育質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我國現時代教育發展的大政方針。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相應條件,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發展。衡量我國教育質量的標准就是看學生的素質是否得到了全面發展和提高,是否生動活潑地主動發展,有無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學校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場所,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學校能否有效實施素質教育,教育質量能否得到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是關鍵。課堂教學活動的根本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盡可能高速地發展,要求課堂教學必須採取讓學生學起來容易,適合學生能力的方式。提高教育質量,不但要讓學生素質得到全面發展,還要讓學生的素質得到切實的發展。教學追求效率就是要努力使師生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或教學消耗獲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成果。因此,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從基本的課堂教學改革人手,通過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來整體提高教育質量。
(二)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減輕師生負擔,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
師生教學負擔過重是當前教學中普遍而又非常突出的一個問題。「教師教得苦,學生學得累」是普遍反映。
據有關調查,新課程推進過程中,教師負擔普遍加重。目前,教師的工作量主要由以下幾部分構成:
1、備課,寫教案;
2、上課,包括公開課、觀摩課等;
3、批改作業;
4、參加教師培訓;
5、聽課、參加教研活動;
6、撰寫論文等;
7、班級、學生管理,班主任工作。
8、教師自我提高的學習、進修活動(如專升本)等。
網上有段順口溜形容教師的生活現狀 :「 教師育人終日疲憊,學生告狀回回都對。工資不高還要交稅,從早到晚比牛還累。一日三餐時間不對, 一時一刻不敢離位。下班不休還要開會,迎接檢查讓人崩潰。 囊中羞澀見人慚愧,百姓還說我們受賄。」教師們普遍反映,新課程加重了他們的工作負擔。為「生存」所困、為「績效」所憂、為「名聲」所累,教師普遍因工作時間長、工作難度大、勞動強度高、心理負荷重,經濟壓力大而不堪重負。減輕教師工作負擔,除了教師對新課程理念及其教材、教法的不斷熟悉等外,改變教師思維方式和工作慣性,向課堂教學要質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成為迫切解決的問題。
就學生而言,新課程改革的本意是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但實際上學生的負擔非但沒減輕反而更重,甚至還有民謠說現在的學生是「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幹得比牛多」。學生學習負擔過重,不但降低學習效率,還造成其嚴重的厭學問題,進一步影響其身心健康成長。許多學生睡眠不足、體質下降,引發了不同程度的近視、失眠、神經衰弱等生理疾病。有關研究對10省市中小學生的視力抽查顯示,小學生的近視率為16.8%,初中生為45.5%。學習負擔過重,還導致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比如:一些學生過度焦慮、憂郁,嚴重的甚至學習心理失衡,引發惡性事件,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學生長期處於緊張、壓抑的心理狀態,不利於其健康成長。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主要是由於學生的學習大都局限於接受現成的知識、學生的學在很大程度上被老師的教所替代。在應試教育指揮棒引導下的題海戰術、加班加點和教師在課堂上的「填鴨式」教學是導致學生課業負擔屢減不輕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深化課程改革、調整優化教學內容、改革考試方式的同時,進一步提高教師素質.改善教師教學方式,進而提高教學效率就成為一個現實而緊迫的問題。
三、新課程背景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出發點和思路
課堂教學是在一定的教學環境下通過教師教、學生學而掌握教學內容、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因此,在寬泛的意義上,教師、學生、教學環境、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等眾多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左右著教學過程,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在這些因素里,教師是決定性的因素。教學活動的發動、運行、效果反饋等都是以教師為主導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必須從教師著手。在新課程推進的背景下,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乃至其自身專業素養的提高都直接影響著教學效率的提高。所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出發點和思路在於教師自身主體能動性的充分提高和發揮。教師自身主體能動性的提高和發揮主要表現在不斷學習和把握新課程的有關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策略、提高自身教育教學素養等幾個方面。
(一)不斷學習和把握新課程的相關理念、方法和策略。
新課程改革是在大的社會轉型背景下教育領域的一場巨大變革,它要在課程功能、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實現轉型,努力建立起新型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在這樣的課程改革目標背景下,觀念的轉變成為首當其沖的事情。盡管在新課程推進伊始,有關方面就十分重視對教師的培訓;但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接受、認同和把握客觀需要一個過程,從接受到轉變為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又需要一個過程。同時,新課程的有關理念和方法在課程改革實踐中還有一個不斷接受檢驗的過程。所有這些方面的因素都決定了教師對新課程的把握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也決定了教師的學習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而且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教師要在不斷的學習中,逐漸提高對新課程的領悟力,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結合自身的教學個性不斷優化教育教學策略。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教師不是放棄自己已有的教學個性,而是要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在正確認識各種教育教學方法和策略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教學個性,對它們進行重新組合,達到不斷優化的目的。任何一種教學方法和策略都有特定的適用對象和內容,有應用的時空限制。教師已經習慣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並不是一無是處,新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也並不都是靈丹妙葯,某種教學方法和策略也不是對每一個教師都適用。各種教學方法和策略能否發揮有效的作用,關鍵在於教師的應用和把握。因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需要每一個教師結合自身的教學個性,不斷對各種教學方法和策略進行優化組合,形成新的有生命力的教學方式。
(三)在不斷的教學實踐反思中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對一個普通的教師來說,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要想不斷改進教學,提高效率,就需要對自己的教學進行經常性的反思:為什麼這節課有效果,好在什麼地方,原因在哪裡;為什麼這節課效果不好,不好在什麼地方,原因是什麼;是理念問題,還是方法問題;是設計問題,還是實施問題;是學生問題,還是自身的問題;是教材問題,還是時間問題;等等。通過反思.教師就能找出自己教學中的優點和不足,從而在以後的教學中發揚或克服。教學是一種實踐活動,只有緊密結合教學實踐進行反思,才能切實改進教學,提高效率。教師自身的成長是不斷進行教學反思的過程,教師成長的過程也就是教學效率不斷提高的過程。

第一章 提高課堂教學講授效率的策略與方法

講授法作為一種古老而傳統的教學方法,從古至今一直是在教學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教學方法。但新課程實施以來,對講授法的口誅筆伐卻不絕於耳。究其根源,無非是作為傳統教學方法的講授法早已被人們貼上了「灌輸」的標簽,在當前新課程積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這三種學習方式的同時,與講授法相對應的接受式學習方式已被許多人所唾棄,講授法也因而被判定為造成學生學習方式單一刻板的「元兇首惡」,罪莫大焉。因此很多老師,包括一些領導,言必稱自主、合作、探究,而對講授法大加抨擊,唯恐自己拖了新課改的後腿,成為眾人的笑柄。但是,眾多的教學方法都必須和講授法結合才能發揮作用。因此,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仍應把講授作為基本的教學策略 ,我們應該採取揚棄的態度,發揚其優點,改善其不足,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講授的效率。
一、講授是基本的教學策略和方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的教學方法。它是教師使用最早的、應用最廣的教學方法,可用以傳授新知識,也可用於鞏固舊知識,其他教學方法的運用,幾乎都需要同講授法結合才能進行。
講授法具體形式:
1、講述。側重生動形象地描繪某些事物現象,敘述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使學生形成鮮明的表象和概念,並從情緒上得到感染。在低年級,由於兒童思維的形象性、注意力不易持久集中,在各門學科的教學中,多採用講述的方法。
2、講解。主要是對一些較復雜的問題、概念、定理和原則等,進行較系統而嚴密的解釋和論證。講解在文、理科教學中都廣泛應用,在理科教學中應用尤多。
3.講讀。教師或學生以朗讀方式表述教材或其他讀物的方法。
4、講演。教師就教材中的某一專題進行有理有據首尾連貫的論說,中間不插入或很少插入其他的活動。主要用於中學的高年級和高等學校。
講授法優點:
1.有利於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和效率。
講授法具有兩個特殊的優點,即通俗化和直接性。教師的講授能使深奧、抽象的課本知識變成具體形象、淺顯通俗的東西,從而排除學生對知識的神秘感和畏難情緒,使學習真正成為可能和輕松的事情;講授法採取定論的形式直接向學生傳遞知識,避免了認識過程中的許多不必要的曲折和困難,這比學生自己去摸索知識可少走不少彎路。所以,講授法在傳授知識方面具有無法取代的簡捷和高效兩大優點,這也就是講授法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講授法有利於幫助學生全面、深刻、准確地掌握教材,促進學生學科能力的全面發展 。教材不僅匯集著系統的學科知識,而且還蘊藏著許多其它有價值的內容,如學科的思想觀點、思維方法以及情感因素。但是,由於教材對學生來說,不僅知識本身不好讀懂,其所潛藏的內涵更是不易發現。但教師能夠比較全面、准確地領會教材編寫意圖,吃透教材、挖掘教材的深邃內涵。所以,藉助教師的系統講授和透闢分析,學生能夠比較深刻准確地掌握教材,從而不僅學到學科的系統知識,而且還領會和掌握了蘊含在學科知識體系中的學科思想觀點、思維方法和情感因素。這樣,學生的學科能力也就得到了全面提高。
2.講授法有利於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得到遠比教材多得多的東西 。
任何真正有效的講授都必定是溶進了教師自身的學識、修養、情感、流露出教師內心的真、善、美。所以,講授對教師來說,不僅是知識方法的輸出,也是內心世界的展現。它潛移默化地影響、感染、熏陶著學生的心靈。可以說,它是學生認識人生、認識世界的一面鏡子,也是學生精神財富的重要源泉。
3、講授法是其它教學方法的基礎。
從教的角度來看,任何方法都離不開教師的「講」,其它各種方法在運用時都必須與講授相結合,只有這樣,其它各種方法才能充分發揮其價值。所以講授是其它方法的工具,教師只有講得好,其它各種方法的有效運用才有了前提。從學的角度來看,接受法是學生學習的一種最基本的方法,其它各種學習方法的掌握大多是建立在接受法的基礎上。學生只有學會了「聽講」,才有可能潛移默化地或自覺系統地把教師的教法內化為自己的學法,從而真正地學會學習,掌握各種方法。
講授法局限: :
1.講授法容易使學生產生「假知」,從而導致知識與能力的脫節 。
教師運用講授法,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往往使人產生一種錯覺,似乎學生只要認真聽講就可徑直地獲得知識。而實際上,學生對任何知識的真正掌握都是建立在新舊知識的有機結合和自己的獨立思考上。而講授法,教師把知識講解得清清楚楚,學生以聽講代替思考,即使有自己思維參與,也是被教師架空起來的,因為要跟教師同步進行,這樣也就把學生在獨立思考中所必然要碰到和解決的各種必要的疑問、障礙和困難隱蔽起來。結果,學生聽起來好像什麼都明白,事後卻又說不清,一遇新問題就會手足無措。這樣不靠思維獲得知識,不僅知識本身掌握不牢固,更談不上舉一反三加以遷移應用,促進能力的發展了。
2.講授法容易使學生產生依賴和期待心理,從而抑制了學生學習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
講授法淵源於傳統的教師中心論,教師是知識的象徵,一切知識得由教師傳授給學生,所以,這種方法在運用過程中也容易使教師產生重教輕學的思想。教師往往只考慮自己怎麼講,怎樣講得全面、細致、深刻、透徹,似乎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掌握得越多、越好,長此以往,就會產生心理定勢,教師不講就不放心,總覺得不講學生就學不到東西。於是,注入式、滿堂灌便應運而生,並愈演愈烈。而學生呢?也不知不覺地形成了依賴心理,一切問題等待教師來講解,特別是教師講得越好,這種期待和依賴心理就越強烈。正是這種期待和依賴心理嚴重地削弱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這是目前講授法運用過程中存在的一種相當普遍的病症,也是一種危害性很大的病症。

二、講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成因。(教材14頁)
講授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師視講授為禁區。
新課標下的教學如何正確的講授,這成了一個大難題,講什麼、講多少、如何講等問題困擾著教師。新課標提出「把課堂還給學生」,有的學校更是對一節課中教師講授的時間作出硬性規定,若教師講授超過15分鍾即為不合格的課。於是乎不少教師便把講授妖魔化,談「講」色變,把少講、不講作為教學的基本原則。課堂上放手讓學生展示,讓學生講,視講授為禁區,不敢越雷池半步。一段時間以來,公開課的浮華表演之風日盛,學校的教學評價似乎不太在意教師的講解如何,而是關注一節課中學生活動時間的長短,因而有些教師在公開課上一會兒多媒體演示,一會兒表演,一會兒組織學生討論,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教學情境的過於晃動影響學生對學習內容作深層次的挖掘,影響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做必要的價值引領,導致課堂華而不實。這種做法嚴重的背離了新課程的基本精神和指導思想,使教師的教學質量難以得到切實提高。
2、教師講授失當,「滿堂灌」。
3、教師講不到位,講授效果差。
講授存在的主要問題的主要成因:
1、把講授絕對化。
2、把講授膚淺化。
3、把講授歪曲化。

三、提高講授教學效率的策略與方法。
1、全面了解學生,遵循師生雙向參與原則。
通過提問、回答、討論、講解等途徑,教師以主導者身份、學生以認知主體的身份直接參與課堂講授活動。課堂上不能「我講我的,聽不聽由你」。
2、選擇合適的講授內容 。
在新課程教學中,在確定了以學定教的原則後,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和基礎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有的教學內容,如概念的定義、歷史文化、數學法則,就常常需要使用講授式教學方法。還有,概念的定義和有的數學法則根本就是不允許探究的,只能使用講授式教學方法。如果讓學生根據教學創設的情境去自己給出概念的定義,其實是不恰當的。
3、講授要富於啟發性 。
在講授式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啟發和引導學生思考。因而有效的提問在講授式教學中就顯得尤為很重要。 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與本節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探求問題奧妙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乘方」一節的導入時,就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有人說,一張薄紙對折30次其高度就可以超過珠穆朗瑪峰了,你相信嗎?」這樣就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4、注重講授的趣味性。
教學情境以實際問題為切入點,是新課程的一個特點。在講授過程中,盡可能地使講授的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將抽象的,甚至枯燥的原理寓於生活事例中,注重講授的趣味性。
5、注意與其他教學法的融合。
在眾多教學方法中講授法是最古老,最基本的方法,有它的優勢。但有時在教學過程當中學生很壓抑,同時過多的講授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出現不同程度的掉隊情況。針對這樣的現象要求在課堂教育的過程中,應該是多種方法的結合。在與其他教學方法綜合運用時,特別應該揚長避短。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去進行教學。無論什麼教學方法,都是為了達到最理想的教學效果 。
6、教師要訓練過硬的的言語基本功。
●清晰准確,使學生聽得清。說普通話,音量適中,口齒清楚,用詞准確,語言流暢,盡可能地避免語法、修辭、邏輯上的錯誤。講述時音量過小,不易被學生所感知;音量過大,易造成學生聽覺器官的疲勞,使感受性下降,不利於學生身心健康。
●簡潔明白,使學生聽得懂。運用語言的成功,在於懂得針對聽眾,找到最合適的層次,用不太多也不太少的字眼來表達,當以通俗明白講解為宜。
●鮮明生動,使學生聽得有趣。從頭至尾,說話一個腔調,易變成學生的催眠曲,使人昏昏欲睡。教師應該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情緒,把幽默引進講堂,活躍課堂氣氛,巧妙地調節控制語言的節奏和音量,使之快慢適度,高低適宜,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娓娓動聽。
7、講究體態語言的運用。
教師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勢、身體姿態、服飾等等體態語言同一般語言符號一樣,可以作為信息傳遞的媒介,具有不可忽視的信息溝通作用。
教師的表情是一種重要的信息源,它蘊含了大量的情感交流的信息,是師生心理接觸的重要「外顯點」。教師的表情應親切自然,用自然的積極性和熱情去感染學生。切忌始終如一的威嚴、冷酷的模樣,或開懷大笑,矯揉造作。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這扇窗戶,師生之間可以有效地交流情感信息。藝術素養較高的教師能使每個學生都感到自己處在教師的「注意圈」中,都有自己是教師的「注意中心」的感覺。教師微笑的眼神使每個學生感到溫暖;教師鎮定的眼神,使學生感到安全;教師信任的眼神,使學生感到鼓舞。一般情況下,教師應避免對學生久久直視或斜視。學生站立回答問題時,教師的目光不宜過多地旁落。至於講課時眼看天花板或教室外面,東張西望,目光飄忽不定,更是不可取的。
教師的舉止應該從容大方,講授過程中伴以協調、簡練的手勢、指點,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某一視覺中心──黑板或正在發言的同學等。直線比劃,傳達下沉、下降、下決心的信息,快而有力,不容動搖;水平比劃,傳達平靜、安定等信息;折線比劃,傳達突然變化、轉折的信息。課堂上教師的一舉二動,無不傳遞著一定的教學信息。
8、教給學生有效聽講的方法。
教師講授的效果有賴於學生聽的方式。國外學者研究估計,一般人聆聽10分鍾的談話,大約僅有25%的效率(感知的信息量僅佔全部信息量的1/4)。學生中不良的聽講習慣有:注意力不集中,對講授內容不感興趣;被對方說話的姿勢所吸引,忽視說話的內容;只注意具體的事實、故事而忽視原理推論;由於大腦信息處理能量大約高於一般人說話速度的五倍,因而聽者利用空檔思索別的事。教師要注意糾正上述不良的聽講習性,遵循注意規律,安排講授內容;指導學生記聽課筆記,邊聽邊記,從記下教者的板書到有條理地記下教師講授的重點、難點,再到記下自己聽課的收獲;要求學生邊聽邊思,提出不懂的問題。
9、運用恰當的板書
板書是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傳遞教學內容的一種書面交流方式。它可以標明教學的重點,揭示知識之間的聯系,理清知識體系的脈絡層次。對於學生聽不懂的符號和不會書寫的詞語,通過板書給予直接的觀照,便於學生感知和記課堂筆記,彌補口語表達的不足。學生通過對板書的直觀感受,可以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與記憶,留下深刻的印象。好的板書須具有以下一些特性:
概括性。對教學內容進行准確的概括,濃縮,簡明扼要,提綱挈領,它是課堂教學內容的聚光點。
條理性。顯示知識體系的結構層次,中心突出,層次分明,結構嚴謹,布局合理。
啟發性。提供給學生聯想、記憶的「綱要信號」,推理、判斷的線索橋梁,內容豐富,不僅明示「是什麼」,而且隱含「為什麼」。
示範性。一筆一劃堪稱楷模,一絲不苟形象美觀,充分體現教師的表率作用。
但是板書只是傳遞教學信息的一種方式,它代替不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代替不了學生對實際的思想情感過程的體驗。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過於注重板書的設計,一堂課下來,大括弧小括弧,布滿了整個黑板,好像他的一切教學活動就是為了把事先設計好的板書格式填好,板書好了,填滿了,教學任務也就完成了。這種為板書而板書的現象是要不得的。已故小學語文教育家袁微子先生曾經建議小學語文課堂上要少用板書,非板書不可的時候,才可以板書。
10、要創新講授方式:如「談話式」、「情景式」、「討論式」。

綜上所述,講授法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普遍應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我們不應該錯誤地認為,現在提倡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講授法就一無是處了,關鍵是我們要弄清什麼時候、什麼內容要用講授法;用講授法時該如何去講,怎樣與其他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才能達到「無招勝有招」的境界。講授法不排除其他教學方法,在講授的過程中,該講授的地方講授,該自主探究的地方就要探究,各種教學方法相互融合,這並不是矛盾的,而是事物發生發展的過程,每一個階段的方式可以是不一樣的,並非是要一講到底。

第二章 提高課堂教學提問效率的策略與方法

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這一策略適合任何教材,任何學段的學生,也是教師必須掌握的常用教學技能。課堂提問是師生互動的最主要途徑。20世紀初,教育階流行的一句話是「知道如何提問就等於知道了如何教學」。

一、課堂提問的目的:
1、反饋基本學情。
這是課堂提問最基本的功能,教師可以通過提問,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也可幫助學生回憶已學過的知識,比如概念定義等一些基礎知識。
2、激發學習興趣。
在提出這些問題的時候就知道學生可能不知道問題的答案,而且答案也不是唯一的,是多變、不固定的,提出這些問題旨在提高學習探究的興趣。
3、調整教學活動。
教師不期望學生口頭上能馬上回答這些問題,提出這些問題目的在於輔助教學活動的開展,即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進行有計劃地調整,引起學生的注意,強調重點 等。
4、開拓學生思維。
精心設計帶有啟發性的課堂提問比單純的講解更能促使學生思維活動的發展,更能完成知識技能的內化,使知識技能掌握得更加牢固。例如教師在教「同一個馬鈴薯放在清水中是沉的,可為什麼放在鹽水中卻能浮?「為什麼恐龍滅絕了?」等等,這些問題能激發學生更獨立、更深入地思考,鼓勵學生多方面、有創意地回答,綜合已學知識進行更高層次地分析、思考。

10. 遼中縣新時代私立高中學校的教學管理

①組織健全。有黨支部、理事會、校委會。
黨支部保證監督作用到位,黨員率先范。
理事會制定辦學章程,科學規劃中長期辦學計劃。
校委會依法治教,團結務實,治校有方。
②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隊伍年齡結構最佳,學歷適應,學科結構合理,相對穩定。隊伍建設的目標是:「三愛四是,五種精神」。「三愛」:愛校勝家、愛生如子、愛崗敬業;「四是」:教學上是名師,業務上是導師,行為上是楷模,管理上是嚴師。「五種精神」:樹立團隊精神,服務精神,吃苦精神,協作精神,務實精神。
③管理模式:行程管理與終端管理有機結合,人性化管理與制度化管理的有機結合,責任制與責任追究制管理的有機結合。即「三個結合」管理模式。

閱讀全文

與新時代學校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正確西餐食用方法 瀏覽:58
肝臟鈣化灶最佳消除方法 瀏覽:102
勢不由人的最佳解決方法 瀏覽:429
二控電燈安裝方法 瀏覽:922
床單上的蟎蟲怎麼去除最好方法 瀏覽:587
ug3d輪廓銑常用驅動方法 瀏覽:569
鍵盤plus鍵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2
木板製作方法大全圖片 瀏覽:207
潰瘍確診常用檢查方法 瀏覽:797
相框安裝方法 瀏覽:93
牛津大學研發出快速檢測方法 瀏覽:425
數學分析方法論選講 瀏覽:469
課件製作有哪些方法 瀏覽:350
手機的屏幕和顯示器連接方法 瀏覽:370
蘋果x虛擬鍵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54
機加工費品率的計算方法 瀏覽:861
用什麼方法測試手錶鏡片硬度 瀏覽:626
如何製作豆瓣醬的方法 瀏覽:95
速達軟體核算方法在哪裡選 瀏覽:718
分享製作微課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890